艺术设计原理范例6篇

艺术设计原理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1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专业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园林专业课程设置面广、内容多,涉及美术学、工程学、建筑学、历史等方面。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

一、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我校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分为讲授和课程设计两部分。通过28学时的理论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造景艺术手法、风景园林要素设计原理及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为后续的园林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8学时的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加深对课题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园林专业的学生入学不要求有美术基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专业涉及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对于要求的自我学习内容不能够充分理解,导致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设计过程中照搬现象较普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对于设计图片、实例等的阐述直接、明了。但在课程设计环节,所布置的题目多是假题,与现实联系脱节,学生无法置身于实际环境中亲自体会,设计的环境因素受到限制,直接导致设计作品滞留于方案阶段,难以发挥细部的处理。

3.学生作品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停留在图案表面,在设计中仅强调纯形式上的美,注重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对于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不全面,导致设计图不够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多学科启发式教学。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一门以园林美术、工程制图、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与艺术、历史、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关联性较多,要求学生必须构建起多学科综合、全方位贯通的知识体系[1]。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相关知识阐述详尽,因此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列出相应的参考书籍,或启发学生拓展知识渠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知识的讲授。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鼓励学生提高专业基本素质,多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关注行业发展现状,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

园林专业在开设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时,根据已经开设学习的课程,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造园变迁史》、《园冶图说》、《园林美学》、《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建筑史》、《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

2.正激励法教学。当下,正激励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经被成功运用到多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在其他高校中也有应用。它是指通过奖赏的办法对某种思想行为予以肯定,并鼓励这种思想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且能激励其他合理措施的实施[2]。在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可采用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和成果展示正激励法[3]。

(1)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学习是自发事件,只有发自内心想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愿意去学习,并会积极主动地做好。园林设计法无定式,所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须具有灵活、独立的设计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捕捉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鼓励。课程设计作业讲评时,要公开公正,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注重感情的传递,对设计作品中表现好的方面进行肯定、赞赏,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

(2)成果展示正激励法。每个人的设计作品都是努力的结果,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可将所有学生本门课程的设计作业装订成册,在班级内部进行传阅或以PPT的形式展示;或制成展板,举办课程设计展览,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允许多次提交作品,作品表现差些的同学为了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加强对作品的推敲、修改,提升作品的设计水平。同时,定期举办专业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相关设计竞赛。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此类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训练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青岛市、山东省以及全国的各种园林设计竞赛,如“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迷你展园”设计展览、IFLA竞赛等,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大提高,并有部分同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3.现场教学,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空间感丰富、动手能力极强。在授课中应与设计院所、绿化设计企业广泛建立联系,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集体参观、测量和访问,或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结合设计原理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园林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业可布置当前正在实施的设计项目,并在作品完成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基地进行针对性观摩学习,比较自己的设计与施工项目设计的优缺点,从实践中理解场地和尺度感。此现场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设计方案,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4,5]。目前,我校在莱阳校区设置了园林设计实验场地,学生可在限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所设计地形的改造施工,进一步拉近了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

4.案例教学的应用。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可确定相应的设计题目,并对所选定的设计案例的设计思路、设计特性等进行有条理的描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设计案例,紧随教师的指导思路,并能温习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可先采用小组讨论,并可制作ppt等汇报材料用于大讨论,使学生掌握相互沟通的技巧,启发集体智慧。在班级讨论环节,教师要扮演“导演”角色,控制发言时间,允许本组的补充;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发言者答疑。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讨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指出其所运用的设计理论点、设计特点以及需要深入斟酌之处,点评学生的讨论思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此方法可使学生比较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别人的分析存在的异同之处,从而汲取并综合出更加完善的设计思想[6]。

5.提高教师水平,适当外聘教师。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攻读研究生、校外进修、社会实践,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类学术活动,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术水平。适当外聘一些有资格、有经验的设计院或企业相关人才担任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或做讲座,将有利于加强本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性。园林是为社会服务的行业,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实践活动。我校教师在教课之余,要求进行不少于3个月社会实践锻炼,进入园林企业或施工场地接触社会设计和施工实际。同时,园林专业教师要求定期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国际国内访学交流,以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园林专业的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做专业报告,多方面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重理论和形式、轻实践和内容等不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多学科启发式、案例法、正激励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计创造力;同时,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设计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55-156

[2]原素琴.善用激励之法[J].领导科学,2004,(12):12-13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4-56

[4]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2

一、数字化艺术设计视觉原理

(一)视觉原理构成要素

全面控制视觉原理构成要素,依照上述要素合理设置内容操作是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效果的关键。在上述设计的过程中,人员要严格把握好点线面、对象和背景、色彩、光影、形体与空间等几方面。

1.点线面分析:点要素是视觉原理的最小单位,可以构成静态画面,形成画面中心;线要素能够打破死气沉沉多的画面,通过四类线的交叉,增强画面力度,让画面“动”起来;能够通过不同面的组合,形成“立体”的画面,增强画面视觉质量。

2.光影分析:光影是视觉媒体的最主要要素,可以通过视觉的适应及对比效果形成第二形象,从而提升画面的视觉质量。光影可以将视线集中,让人通过视觉产生一种紧张感,可以有效提升画面质感。不同光影在配合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画面的流动性、节奏感,使画面层次化,生动化。

(二)视觉原理知觉特征

1.形状特征:该特征是视知觉在视物过程中的第一印象。在视物的过程中形状不仅由单纯视觉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感觉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物象,导致视觉效果得到美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严格控制艺术作品的形状特征,将复杂与简化对立面统一,从而创造最佳审美效果。

2.平衡特征:该特征大多是由艺术作品中的静态进行展现。在这种静态中平衡可以使画面更具有质感,可以从平衡中凸显不平衡,这种“以黑暗衬托光明”的艺术设计手法可以更加提升不平衡的视觉效果,让艺术作品在位置、形体、色彩、疏密上形成一种和谐、美观的效果。

3.运动特征:该特征可以让艺术作品动态更好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行程连续的作品印象,让作品表达更加流畅。运动可以让人形成一种“错视”,行程双重样相,从而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魅力。

(三)视觉原理美学基础

1.美学构图:构图中需要对平面内的事物位置关系、内容关系进行处理,依照布局要求,以画面内涵为核心,以画面质感为主体,保证轻重缓急,层层有序。构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对比、节奏、韵律、均衡要求,对要素及特征进行把握,合理选取构图形式,从而保证画面引人入胜。

2.虚实基础:虚实结合可以让画面更具有吸引力,提升画面表现张力。虚实结合能够突出主体,让画面更具有动感,加深画面空间印象。在上述方法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动静原理、景深原理、特殊效果滤镜原理等实现。

3.美学透视:该部分内容不需要严格遵循透视画法作图流程,可以依照具体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合理调整,从而达到最佳透视效果。在透视构造的过程中需要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能够全面把握空间深度,将透视后方案与原有设计对比,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当前透视处理时可以通过三维软件完成。

4.视觉流程:视觉流程可以保证人员通过美学中的物象、图像等的组合完成画面视觉层次设置,增添画面的美观效果、层次效果。在主客体控制的过程中,视觉流程通过大小、强弱等变化突出了紧张感,提升了画面动态质量。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流程

(一)形成设计创作意念

意念是实施数字化艺术设计创造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意念的表现和传递两部分。意念形成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选取准确定位,合理确定客观形象框架,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念原型。初步确立后设计人员要依照设计要求、视觉原理内容及规划设计要素等细化意念系统,形成具体的创作方法。这些方法要与时展紧密结合,方法新颖且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计元素收集创作

设计元素收集的过程中人员需要对文本、图表、音乐、动画、程序、视频等进行整理,要对上述资料进行采集、分析、处理,选取有利资源,为后续设计创作奠定扎实的根基。

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涉略上述收集资料,利用以创作的设计元素对自身数字化艺术设计意念进行表达,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当上述创作利用元素较为普遍时人员要对其进行标注,防止侵权。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自身创作意念自行设计产品元素,通过程序、音乐、场景等展现设计元素的内容。这种方法在游戏设计中较为常见,可以实现量体裁衣,提升设计元素与游戏的贴合度。在该过程实施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技能知识和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要将数字化艺术设计综合性质进行全面提升,从知识、技能、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改善设计元素收集创作效益。例如在Flas中,上述设计元素收集创作合作已经愈发明显,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国际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

(三)作品核心创作表达

在对作品核心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三方面实现。该内容可以从内心角度提升艺术表达效果,将数字化艺术设计原理及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作品核心。设计人员需要在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感受融合到作品中,从而激发人员欲望,将情绪、感知与作品融合,完成主体情感创作。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学设计要求,从想象再造和创造中形成良好的主体形象,保证主体与艺术化需求相符合,通过软硬件创作工具和平台,实现核心内容创作及表达。例如在电影《最终幻想》中安琪罗丝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将生活积累赋予到艺术形象中,从而提升了安琪罗丝这一核心人物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总结

数字化艺术设计让画面一目了然,将画面重点彰显出来,让图像层次更加分明。这种设计可以在原有艺术形象上附加数字化处理,使两者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画面密度效果,可以让人形成一种紧张感,加深视觉印象。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 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孟宪智.数字化技术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90.

[4] 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92-93.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2)班)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3

【关键词】数理逻辑思维 形式美学

早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非常迷恋于抽象的数字,古希腊文明包括其艺术创造的辉煌灿烂达到人类艺术的一个高峰与这种理性的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希腊古瓶、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完美的造型中,数学思维的设计所产生的和谐、稳定,给人以秩序性的形式美体验。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塔和园林,也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的比例分割造型,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宁静、庄重的气质。所以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的美学形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从形式美的几个规律来考察其中的数学思维。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中体现的数理逻辑思维

变化与统一从而达到和谐是艺术设计形式美的重要法则,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就是强调设计各个局部形式也就是变化的多样性在整体中的共同性和协调关系,体现设计整体形式的同一性和秩序性。变化和统一的和谐也是秩序的和谐,所以数学思维是统一和变化理性的和谐。而很多物象的美就存在于矛盾的对立与调和的理性统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波纹层层扩散,非常美,这也是数理逻辑的美的形式。同心圆的逐层扩大的确是和谐的,圆的相似和半径的渐渐增大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共存于一个形式中。其他如雪花状的数学结构、各种涡线等多样性的统一的数学造型在设计中有很多的应用。人们对这种理性结构变化统一的形式美的感受是天生的也是共通的。数学思维体现的统一多样性原则也能呈现丰富性。单纯造型的埃及金字塔以棱锥体为原型,体现出稳固、坚定、浑然一体的形式美感。同时,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也包含复杂的几何构成,结合不同的数理逻辑思维形成变化多样的形式,同时,由于其理性和秩序而统一于一个整体的理性架构的形式美。

二、均衡对称的形式美特征中的数学造型

均衡对称体现在设计艺术中的视觉重量的平衡,这一原则体现在设计构图构成造型等不同方面,要求设计物符合视觉均衡,表现有秩序的形式美。逻辑思维下的数学造型设计运用其特有的理性化、量化的本质进行均衡的处理,可以形成均衡的形式美特征。如“S”形结构,能形成一种分割的动态的均衡样式,在设计中能进行多种设计应用,像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和现代雕塑的各种“S”形造型,都给人以视觉均衡美的感受。均衡体现在视觉中的对称形式(左右上下对称、旋转对称、平行对称等)都有数学思维的应用。

1.规则对称,就是对称中心两边上下左右完全对称。这种对称形态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对称规律,人们对完全对称有一种普遍认同的美感。它可能源于人们对自身身体形状的美的感受。完全规则的对称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数学造型数理逻辑的精密设计构成。这在纹样设计、家具设计、器物设计中有多种应用。

2.放射旋转对称,这是大自然的花卉中体现的结构。旋转对称在数学造型中的基础原型是这样:以一点为圆心画圆,以圆周等分出一定角度,旋转,配置出造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变化在设计中也有多种应用,它的形状多以平衡中显出运动的态势而富有表现力。

3.扩大的旋转对称,以自然界海螺的生长形式为原型。最基本的还有层层同心圆的箭耙形等,数学基本造型是这样:以两点等间隔画法,直线上任意设定A、B两点,以A为中心、AB为半径,画半圆弧B1,以B为中心、B1为半径画半圆弧1、2,如此反复于直线上求出3、4、5、6……画出连续半圆形即为旋转线形。这种对称多以涡线的形式出现,如阿基米德涡线、正方形法涡线、渐进法涡线等。数学的造型使得对称均衡富有秩序,同时充满变化。

另外,平行对称、移动对称等多种均衡形式也体现了数理逻辑思维在设计造型中的应用。

三、数理逻辑中的比例与尺度在形式美中的应用

早在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和比例”的观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指出“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出如痴如醉的和谐比例”。19世纪80年代,德国美学家费希那通过实验发现黄金比例最能使人产生美感,而研究发现大多数传世的艺术杰作在构图中也遵循某种比例关系。所以,比例尺度是很重要的美的形式法则,而比例尺度遵循的就是数理逻辑规律。我们来看看几个应用,体现形式美的数学比例。

1.黄金比例,它的比例是1:1.618,用黄金比分割的线段组成的矩形称为黄金率矩形。黄金比例是只有两个量构成的关系式,极具简单性、肯定性、和谐性,被公认为最美的比例而广泛应用。

2.整数比例,它是以正方形为基础派生出的一种比例,这种比率可构成一系列整数比的矩形图形。由于正方形形式肯定,派生出的系列矩形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具有明快、均整的形式美。

还有均方根比例、中间值比例等,这些比例关系都体现数值关系明确,形式肯定,过渡和谐,给人以比例协调的自然和形式韵律感强的美感。

3.模度理论,它是建筑师柯布希耶根据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某种数理原则的支配而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这个体系以人的基本尺度为基础,在建筑中为调节建筑各部位的构造、尺寸和比例关系而拟定了一种尺寸单位,现在逐步推广到其他设计中。模度系统中的几何网格模度可以控制所有的线段尺度,找出最好的比例关系。这一系统能应用于各种几何图案的设计、版面设计,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隔扇和园林的花窗,现在还应用到计算机的设计中。

四、数理逻辑能体现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自然现象中充满着循环、变化、跃动的规律,如四季的变化、泉水的声响、人的呼吸。由于人的联想,许多符合这些规律的重复与变化的形式给人以美感。艺术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指的就是运用形式的重复与变化使造形物符合审美要求。节奏韵律是自由的形式美,不能简单地量化,但它也有其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数理逻辑的表现。不少渐变的节奏中,可以找到数学中数列的规律。数列也称“模数”,是按照一定规律的级数排列,有等差模数、等比模数、费波那齐模数、佩尔数列等,它呈现一种内在的有序性,表现在外的是富有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在设计应用中,这种模数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渐变秩序感。在西安大雁塔、布达拉宫、古希腊的柱廊、哥特教堂的天拱造型中,都能找到这种模数关系。在平面构成中,通过这种不同数理变化形成的重复渐变交替的节奏韵律充满着各种变化,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形成多样视觉形象的节奏韵律的形式美。

我们在通过形式美规律构建设计美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数理逻辑思维。依据数学这种纯粹理性思考所做出的造型,具有数理的秩序性、韵律美感,是我们进行设计时所不可缺少的思维模式。但艺术不是公式,理性代替不了感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美主要是人们感觉上的,不能绝对化和精确化,这会导致艺术设计的完全僵化。所以数学思维只不过是我们进行形式美设计创作的一种思维,决不能完全依靠。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艺术造型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4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古语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强调的生态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仍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设计界最先兴起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态观、和谐观和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追求的绿色、安全、生态的家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一词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主题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突出生态特征,还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最终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创新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们的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理念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空间活动基本需求和预期要求的同时,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先导,在最优利用资源和配置空间的同时,促进空间生态机制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室外环境,除了要突出生态理念,还需要把握其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环性。在生态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将人类空间系统中消耗的能量进行再循环处理并重新利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将破旧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艺术景观,这就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循环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适性。从生态价值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舒适性则是要把这一价值取向有机体现出来。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风、换气和设备等设计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点,以满足人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第三,是持续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构思角度、布局结构类型以及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对卫生间的改造,要兼顾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续凸显。第四,是效率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浪费并以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为目标。例如,苏州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房屋瓦舍还是假山怪石都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融景于自然,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必然要体现出生态性这一基本特征。生态性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了设计作品中,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强调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通过原则的规范,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设计角度考虑,也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既要符合设计美学原理也要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大型商场或酒店中的绿色植物景观设计,在符合空间环境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自然本身又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护和恢复能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这种特性。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些环境艺术设计师采用了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加以保留的方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资源,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蛮的填水造陆而是依水而造,对环境空间设计进行特别布局,“顺水发展”而不是“逆水而兴”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设计时,生态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使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

所谓小干预和大促进即是把外界的干预降低到最小,同时使环境艺术设计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创造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同样是以人为中心。改造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些许影响,而生态理念的运用则是以弱化这些影响为目的,并以技术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要以“4R”理念为指导。所谓“4R”理念是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四种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原有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长远的目光加以选择和利用,既保证能够用到,也要减少材料损耗,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更加审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设计师要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设计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价值材料进行可持续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对一切废旧或弃用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设计师应以“4R”理念为指导,坚持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将生态与设计有机结合。

(四)生态美学原则

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流于表层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观念的加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更多是强调回归自然。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设计师在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以这三方面为出发点,对陈设、植物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态美学理念,使受众在体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体验。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见生态美学观的本质不是奢华而是自然。同时,生态美学原则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考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还要具备扎实的生态美学基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坚持生态美学原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空间审美质量。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环境空间设计更能够建立良好的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合理科学的生态空间措施,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天然材料

生态理念的特征和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需要在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有机植入,从而将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出来,而天然材料的运用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天然材料选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设计师对各种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状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在城市公园利用鹅卵石铺路,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对游人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凸显与加强。

(二)秉持环保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许多生态理念往往是以环保设计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近年来,设计中的环保主题已是一大趋势。因此,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虑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问题,这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项新的考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陈设、雕塑、植物、阳光等,以及文化习俗、时代风尚等意识形态要素,在对这些要素进行环保设计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对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别墅区的环境设计,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势,在减少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出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多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对儿童房环境设计时,家具结构应采用边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儿童受伤。而老人房植物景观的选择,要在不影响环境整体艺术效果的同时,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喜好出发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把握生态理念的本质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艺术设计原则。在创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同时,展现艺术魅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进行判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房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孙鸣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2]董俊超.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5

 

因此,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日益明显。对民办学校艺术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域资源以及交通设施等优势,受到大量高污染企业的青睐,致使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纷纷前往开办工厂,从而引发诸多发展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问题需要大力发挥知识的力量。此时,结合中原经济发展实际,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解决途径,以期对中原经济稳健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概述

 

1.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含义。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指民办学校以艺术设计知识为抓手,充分发掘艺术具备的独特美感,并将其渗透于艺术设计中,利用艺术设计强大的审美及实用功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并利导受教育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艺术设计教育不但具备社会属性,同时拥有个体属性,通过对其有效的实施开展,实现了造福社会,提升个人能力的强大作用。

 

2.中原经济发展的含义。中原经济发展即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致力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加强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优化改进,注重经济质量的合理改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形态的健全完善,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速现代化进程推进。由于中原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现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因而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3.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具备目的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教育实践突显出其协调生产消费的经济属性,该经济属性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依托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经济属性的有效发挥能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可见,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高效开展实施的重要基石,经济发展越迅猛,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越快速,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越雄厚,教育的具体实效越明显;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是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在其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显现艺术设计带来的精神愉悦与视觉享受,利导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艺术设计观念目的的具体化,进而促进中原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

 

1.保障经济稳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吸引了大量高污染产业前往投资建厂,导致中原地区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进而引起了国家对该现象的关注与重视。

 

因此,中原地区经济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需要正视地区环境突显问题,经济寻求解决策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现象。此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通过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审美设计能力的从业人才,发挥人才地区环境科学美化的设计引导力量,加快了地区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层面上,充分突显出其创意特性。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知识于经济中的作用,因而经济结构发生了必要的调整,于是创业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得以突显,创意产品的贸易比重日益加大,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可见,通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分突显其经济创意特性,将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3.推动经济效益提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全面融入了高新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与人们日常活动、新型科技与日常消费用品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其通过利导高新科技发展,带动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通过寓高新科技力量于艺术设计,促进日常消费用品技术更新;通过向企业输送艺术设计高科技人才,完成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升,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要求,进而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三、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1.加强政府利导。由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政府有序利导,激活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有效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在政府利导过程中,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政策有效保障引导,制定科学完备的教育发展激励方案,因势利导教育实施推进,加大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强化教育人员培训支持,充分实现政府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利导功能,进而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增加地区引力。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因此,社会要具备对该类人才的广泛需求,方能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防止人才培养的无效与流失,激发人才的服务社会的热情。因而需要适度增加中原地区人才吸引机制,扩大社区艺术设计人才作用的宣传普及,建立地区民间艺术设计人才创业辅助机构。可见,只有适度增加中原地区引力,才能有利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完成对中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

 

3.变革教育机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否能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以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依据。可见,有效的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原有教育机制的弊端进行变革完善,以实现教育的经济效应。

 

在变革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多类层次市场需求,充分突显中原经济地区特色,综合完专业善课程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加强专业实践实施力度,以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合理变革,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进程的推动。

 

结语

 

总而言之,中原经济要实现迅猛发展,必然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一定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需求,并充分结合需求原因,找寻出适宜的解决途径,以实现对中原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空间

如今现有社会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不是很完美的环境设计,很多只有基本的空间和基础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休闲的基本需求,不是体现艺术价值的艺术和精神内涵。这样,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原理和开发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本文进行了深入的西方传统绘画发展的角度来看的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化”与细致的研究,景观空间构成和现代图形艺术的创新。灵感和影响因素的来源。

一、西方绘画艺术及美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如今西方艺术和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设计,激发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来源。西方绘画根源来源于“形”和“节奏”,可以表现出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同样与西方的艺术思想想一致。整体的艺术展形成做到这一点。艺术形式的形式,环境艺术设计通常用于抽象,提取一般做法为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上的点,线,面等是艺术设计的根源。如今的艺术设计会使用绘画等抽象的手法,从抽象混凝土材料抽象元素,并带来了通过点,线,面,和颜色的不同组合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如“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在抽象艺术的总结它指的是那些在之前现实生活中,不显示自然的对象,但抽象颜色,虚线的表面上,体块不具有总图象的一个特定目标。艺术的精神应该是创意。一版情况艺术家不仅仅传达外观和事物的外观信息,但是从图像结构来表达的深层内涵和感觉。我们可以根据艺术的总结来通过个人的感受及想法构思自己的感情的原始形式,最终实现了结构合理,新的思维不仅仅是新思想,更多的事艺术的创新,这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与思维的想结合。正式法律的“西方美学原理”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通过柏拉图,苏格拉底强调人类思想的美学原则,在乎其他的思维观点,通过思维的创新来设计更好的设计,以及后来的设计逐渐转向设计心理学。除了苏格拉底倡导的美学思想的内在精神的重视,也受到影响美观,西方美学开始学习数学形式,雕塑和建筑领域的反映。该代表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可以通过“一把手”为万物的本源,即“数学”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创造了“数学形式”的事情,如人类,雕塑,绘画和音乐基于这种理念的美学原则。“黄金法则”的代表。在此之后,柏拉图进一步加深了“数学形式”,变成了“数学形式”,以精神层面,开辟了正式的美学的新领域。“数学的形式”,在环境设计中的比重,以掌握更科学的“黄金分割点”,可对环境的审美布局的具体分析。

二、立体构成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三维结构本身是创建一个三维空间,三维结构有很多的表现形式,通过体块,采用天然材料和一种生命力和艺术大地艺术形成的创作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唤起美感和爱的人生追求。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三维结构的应用,生活环境设计的艺术,不仅丰富了会场语言和建筑景观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审美和在环境设计中使用的值要一致。现代环境设计为了艺术的更加突出的设计,整体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通过抽象或半抽象的方法在空间形态上的几何语言来概括,以便继续推动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富人的精神家园的物质世界。如“北京天安门”,“法国艾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美国的”好景观环境设计不仅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也增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总之,立体元素和大地艺术创新的应用程序,可以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艺术,环境设计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断推动作用。

三、平面艺术的创新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图形作品通常是用平面构成,色彩可以被用作平面元件,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平面分割方法中的现代景观,在平面规划的景观布置的线条,画方法解释,让空间分布更加美观。空间与各种立体透视图的使用,和平面的设计更加巧妙的相结合,让更多的艺术效果更到更完美的价值。如在表现形式,具有视角吸音等科学原理相结合,景观叠加使用单体创造更奇妙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使用环境设计、理念设计、设计原则等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等方面的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制度,专门从西方现代绘画发展历程和三维元素的特点,探讨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来源,并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发展的因素,有一定启发的艺术表现现代环境空间设计,景观布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中兴.刍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5)

[2]庞闪闪,安尊志.我故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3]张策.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课程设置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