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书范例6篇

研究报告书

研究报告书范文1

一、两者的定义及目的。

项目建议书: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国家立项审批工作中。它要从宏观上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项目建议书的呈报可以供项目审批机关作出初步决策。它可以减少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为下一步可行性研究打下基础。

可研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二、申报对象、用途。

项目建议书:拟增上项目单位向发改局项目管理部门申报的项目申请 。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

可研报告:1.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3. 银行贷款4.申请进口设备免税5.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是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成功率的研究。

三、内容方面。

项目建议书:主要依据是国家的长远规划、行业及地区规划、产业政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初步的市场预测资料,1.项目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预测 3.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4.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项目建议书只要求一个大概的轮廓,内容概略简洁。

可研报告:除了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依据外,还有详细的设计资料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掌握的比较翔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作为依据,必须详细深入,分析细致,内容翔实。

然而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议书的后续文件之一。一个项目要获得政府有关扶持,首先必须先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通过筛选通过后,再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专家论证后,才最后审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审批程序,是列入备选项目和建设前期工作计划决策的依据。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

才可进行以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对于一些小的项目,有时直接用项目建议书代替了后期的可研报告,或者有的直接写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省去了。

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申请)是拟增上项目单位向发改局项目管理部门申报的项目申请 。

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对于大中型项目,有的工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协调量大的项目,还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建议书的主要附件之一。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发展周期的初始阶段,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开展对外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 、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研究报告书范文2

自2017年9月起,通过党支部选举换届大会的选举,我担任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一职。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我带领支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员队伍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党内组织生活,最大限度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我严格履行副书记职责,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有关工作,现对我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严于律己,做好支部负责人

在任期间,我主要协助负责召集支部党员大会;传达贯彻党委的指示和决议;研究安排支部工作。重大问题提到党员大会讨论决定。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检查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按时向党委汇报工作,根据支部的具体情况,形成支部的工作特色。抓好团支部的自身建设,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支部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党委职责,发挥党的作用

在过去三个月里,支部先后召开支委会及支部工作计划等会议。在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例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对涉及支部发展建设的大事积极召开党员大会,做到“一事一议,全员参与”。通过各项工作,使支部内党员树立责任心和使命感,热心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三、落实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

支部在搞好自身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所联系班级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2017年9月-11月,支部先后分别组织党员同志学习了“七年知青岁月”、 重要讲话、报告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党章》等等一系列主题的党课教育活动。支部在为党员提供学习讨论平台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党员同志到基层中宣传党的相关知识和最新会议精神,让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党、支持党、拥护党,主动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中。

四、丰富党内活动,传播党的精神

在开展党支部各项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党内各项活动也始终围绕传播党的精神开展起来,2017年11月上旬 ,为了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的青春故事,在实践中感悟《七年知青岁月》,组织团支部开展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征文活动。安排青年委员召开团干部培训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团支部工作指明方向。

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本年度,支部在年初制定的发展计划基础上,认真考察培养,从联系团支部中选出了一些入党积极分子,通过长期考察、广泛了解、当面谈话等方式最终推荐了一批发展对象,并顺利加入党组织。本年度累计发展预备党员7人,接收新生预备党员2人,推选积极分子10人,共计正式党员49人。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努力,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基本完成,支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应看到目前支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形式比较单一,载体不够丰富。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不够多。

相应整改措施: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提升理论学习效果。在原有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搭建网络平台,变单向灌输为互动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交流的热衷,有意识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导航”,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围绕教育主题在网上开展主题讨论。加强密切联系群众,邀请群众参与到党支部日常活动中。除了在实践活动中与群众的联系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活动,比如思想交流会、民主评议会、生活会等活动中邀请部分群众来一同参加,从而更好地与人民群众联系,发挥党支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也让党支部时刻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

研究报告书范文3

[关键词]刻板印象 图书馆员 问卷调查 实证研究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刻板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行为的一组观念,也是对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它常常反映出人们对某一群体公认的态度和观念。职业刻板印象指不以事实为依据,仅根据过去有限的经验对某一职业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并以此作为判断其成员个性的依据。“刻板印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Walter Lipp-man的经典著作《公众舆论》,认为“我们不是先看见,然后确认;我们是先确认,然后才看见……我们认识的,都是从文化中的固有形态里提取的一些见解。”

天津地区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以天津地区图书馆员为目标群体,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图书馆职业的刻板印象,以期给图书馆职业边缘化的现状做一个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为国内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基础。

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编的图书馆员形象调查问卷,对社会公众、图书馆员以及将来可能从事此行业的图书馆系学生(以下简称未来职业者)做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3份,回收1 188份,问卷回收率达98.7%,其中有效问卷1 134份,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部分图书馆领导和员工访谈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2 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针对社会公众、图书馆员和未来职业者三个群体,分别编制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图书馆员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和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问卷包含图书馆员印象、图书馆工作印象、交往意愿、个人基本信息4个分问卷。选取南开大学普通学生样本30名、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样本15名、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样本15名进行预测试,检验问卷填答情况和信效度,并做出相应调整,形成最终正式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图书馆员样本共抽取391份,包括高校馆、公共馆和医院、党校等其他类型图书馆,涵盖市区、郊区和郊县;公众样本覆盖读者、一般公众、主管领导、学生,同时学生覆盖各个学历和年级,共抽取样本678份;未来职业者以学校、学历、年级分层抽样,共抽取样本134份。问卷回收后,对无效、空白废卷进行了剔除,对问卷答案编码并进行录入,利用SPSS13.0,进行因素分析、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t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

3 内容分析

3.1 个人基本信息部分

3.1.1 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到图书馆的频率:每周至少一次的有169人,占26.3%;每月至少一次的有246人,占38.8%;半年或更久一次的有171人,占26.6%;从来不去的有56人,占8.7%。

在图书馆的停留时间:停留1―2小时的有262人,占42.5%;不到一小时的有169人,占27.4%;2-3小时的有136人,占22.0%;4小时及以上的有50人,占8.1%。

对图书馆的服务是否满意:选择满意的有541人,占81.5%;选择不满意的有123人,占18.5%。

与图书馆员工作外的交往:有工作外交往共77人,占11.4%,没有的共597人,占88.6%。可以看出图书馆行业相当封闭,馆员需要加强对外的交往。

是否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有朋友在图书馆工作的为121人,占17.9%,没有的为556人,占82.1%。有亲戚在图书馆工作的为44人,占6.5%,没有的为632人,占93.5%。

3.1.2 图书馆员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体,共219人,占62.6%;其次是大专及以下和硕士及在读,分别为65人和62人,各占18.6%和17.7%;博士及在读最少,仅有4人。

职称结构:以馆员最多,共155人,占44.2%;其次为助理馆员,占26.5%;而研究馆员最少,仅占2.O%。

进馆年限:6―15年最多,共150人,占42.6%;16-25年82人,占23.3%;5年以内80人,占22.7%;25年以上40人,占11.4%。进馆6―25年的人数居多,可见,图书馆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流动性较小。

是否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只有152人,占45.2%,半数以上的图书馆从业者没有在本科或者专科阶段接受过系统的图书情报教育。

是否从事过其他行业的工作:从事过其他行业的有193人,占55.8%。可看出,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加大和社会关注程度提高,图书馆行业的吸引力在不断上升。

3.1.3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 对图书馆的印象来源:源自亲身经历的占绝大多数,共102人,占82.9%;来自于家人朋友、大众媒体的共12人,占9.8%;说不清楚的有6人,占4.9%。大多数图书馆系学生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印象,而不是作为一个工作者对图书馆员自身的印象。

如何进入此专业:61.3%的人表示是被动进入的,而主动进入的仅有45人,占36.3%。可看出,大部分人并非自愿进入图书馆专业,专业吸引力不足。

对专业的态度:选择不喜欢或有点不喜欢的共33人,占26.6%;选择说不清楚的有33人,占26.6%;选择有点喜欢的有39人,占31.5%;选择喜欢的人有19人,占15.3%。明确表示喜欢图书馆专业的人数不到一半。

图书馆的发展前景:认为图书馆发展前景好或比较好的共75人,占61%;选择说不清楚的有33人,占26.8%;认为图书馆发展前景比较差或差的人有15人,仅占12.2%。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前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是否希望换专业:希望转换专业的有91人,占73.4%,不希望换专业的33人,占26.6%。大部分人希望转专业,同样可以看出图书馆专业吸引力不足。

3.2 图书馆员印象部分

图书馆员印象是对图书馆员人格、行为、能力等维度的总体看法,它的平均数是3.534 2,表明人们对于图书馆员的印象介于“说不清”与“认可”之间,即基本满意的程度。图书馆员印象分问卷共涉及34个印象描述词,因素分析共得3个子因素:现实感受,反映现实生活中图书馆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目标状态,反映图书馆员在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业务要求,反映馆员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2.1 图书馆员印象的人口学特征 图书馆员印象的人口学特征是指对图书馆员总体印象有显著性差异

(I检验和方差分析的p值小于O.05,下同)的个人基本信息:

满意度特征:满意度对未来职业者和公众的图书馆员印象均有显著影响,满意者的总体印象要显著好于不满意者,这说明未来职业者和公众的图书馆员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对图书馆服务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就是说加强服务满意度水平是提升“图书馆员印象”的重要途径。

进馆年限特征:图书馆员的进馆年限对图书馆员印象有显著影响,图书馆员印象随着进馆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各因素中,进馆年限仅对现实感受有显著影响,而对目标状态和业务要求影响不显著。馆员在现实感受方面印象不好,而在目标状态和业务要求方面印象较好。

3.2.2 图书馆员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印象与交往意愿的影响 图书馆员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印象影响显著,相关系数为O.095;同时对图书馆工作的3个因素(工作前景、工作强度、工作愉悦度)影响极其显著,除与工作强度成反比(相关系数为一0.164)之外,与工作前景和工作愉悦度成正比(相关系数分别为O.280和0.477)。图书馆员印象与交往意愿为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O.220。

也就是说,对图书馆员的总体印象越积极,对图书馆工作的印象也就越积极,具体来说即认为图书馆工作强度更大、前景和环境的愉悦性更好;从影响程度来看,图书馆员印象好坏会突出影响工作愉悦度(相关系数最高),对图书馆工作总体印象影响较小(相关系数接近0)。同时,图书馆员印象越积极,也更愿意与图书馆员进行工作内外的交往。

3.3 图书馆工作印象部分

图书馆工作印象是指对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看法,笔者从访谈中抽出认同度较高的15条论述作为量表中的基本选项,平均数为3.254 6在“说不清”和“满意”之间,略低于图书馆员印象和交往意愿。它的三个因素为:①工作前景,反映图书馆行业的社会待遇和发展潜力等;②工作强度,反映馆员工作时长、适合从业人群等;③工作愉悦度,反映图书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使人内心愉悦程度及福利待遇令人满意的程度。

3.3.1 图书馆工作印象的人口学特征图书馆工作印象的人口学特征是指对图书馆员职业印象有显著性差异的个人基本信息。

满意度特征: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在各因素之中,对工作愉悦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影响不显著。对图书馆服务满意的人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是正面的,而不满意的人的印象则偏向于负面。无论满意与否,都对图书馆工作性质的评价负面,对工作强度评价正面。可见,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工作前景不好,但是工作强度较低。

发展前景:发展前景对未来职业者的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随着对图书馆发展前景评价的提升,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印象也在不断提升,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各因素中,未来职业者对工作强度和工作愉悦度的印象很好,却对工作性质有显著的坏印象。这也符合人们一般概念中的图书馆员印象――即工作是清闲的和愉悦的,但是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考虑是否换专业:未来职业者是否考虑换专业对图书馆工作印象影响显著,不愿意换专业的人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明显优于想要换专业的人。在各因素中,是否考虑换专业只对工作性质有明显影响,而无论是否想换工作,未来职业者对工作性质都有显著的坏印象,这点在想要换专业的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对图书馆专业的态度:未来职业者对专业的态度与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对专业评价正面的,图书馆工作印象也是正面的,对专业评价不好或者说不清楚的,图书馆工作印象是负面的。随着评价的上升,图书馆工作印象也不断变好。

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对工作愉悦度因素上。没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对图书馆工作印象要好于有朋友或亲戚的人。

到图书馆频率:到图书馆频率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每月至少去一次的人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最好。每月至少去一次者和半年或更久一次、从来不去的人之间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频率以每月一次为限,高于或低于此频率者在对图书馆工作印象方面有着不同的感受。图书馆工作印象与到图书馆频率有正相关性。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对公众的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总体的印象是好的,学历高者的满意度要相对好于学历低者。说明人们对图书馆工作印象的认识程度受到自身学历的影响,图书馆工作印象与学历呈正相关成长。

是否为学生:是否是学生对公众的图书馆工作印象有显著影响。学生群体对图书馆工作印象的影响明显好于非学生群体,尤其体现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因素上。

馆类型特征:不同类型馆的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工作印象上没有显著区分,只是在工作愉悦度上有明显差异,高校馆馆员的工作愉悦度最强。

年龄特征:图书馆工作印象随着图书馆员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两者呈负相关。

3.3.2 图书馆工作印象对图书馆员印象与交往意愿的影响 图书馆工作印象对图书馆员印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系数为0.095;但对图书馆员印象下的三个因素(现实感受、目标状态、业务要求)的影响各有不同。对现实感受影响极其显著(相关系数为O.101),对业务要求影响显著(相关系数为O.076),而对目标状态则没有影响。图书馆工作印象与交往意愿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3。

也就是说,图书馆工作的总体印象越好,对图书馆员的印象也就越好。具体来说,认为图书馆工作总体较好的人们对图书馆员的现实感受更加积极,对图书馆员应当具备的业务要求认知也更加明确,但对理想图书馆员应当具备的个人特点(目标状态)没有突出的看法。

另外,对图书馆工作印象越好,也更愿意与图书馆员加强沟通交往。

3.4 交往意愿部分

交往意愿是指愿意与图书馆员接触的行为倾向,具体来说,即为愿意与图书馆员共同工作、交朋友、谈恋爱的意愿,平均数为3.669 6,高于其他两项,表明人们比较愿意与图书馆员交流或成为朋友等。

3.4.1 交往意愿的人口学特征交往意愿的人口学特征是指对是否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有显著性差异的个人基本信息。

与图书馆员工作外的交往:和图书馆员有过工作外交往的公众与未来职业者,其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明显要好于没有工作外交往的人,两者呈正相关性。

满意度特征:满意度对未来职业者和公众与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均有显著影响,满意者的交往意愿要显著大于不满意者。可见,人们对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一定程度上受到对图书馆服务主观感受的影响,图书馆员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读者满意度。

是否为学生:是否是学生对公众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公众是很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的,非学生群体的交往意愿要大于学生群体的

交往意愿,也可以看出走上社会的人需要更多的交际向。

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的未来职业者和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要显著好于没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的人,两者存在正相关性。

到图书馆频率:未来职业者到图书馆频率对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从来不去的人对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很低,呈负值;其他都是正值。

停留时间:未来职业者在图书馆的一次停留时间越长,其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也越高,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随着与图书馆员的接触增多,与之交往意愿也随之增加。

对图书馆专业的态度:未来职业者对专业的态度与和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有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对专业评价的上升,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不断上升。

3.4.2 交往意愿对图书馆员与图书馆工作印象的影响 交往意愿对图书馆员印象影响极其显著,相关系数为O.220;同时对于图书馆员印象下的三个因素(现-实感受、目标状态、业务要求)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除与现实感受成反比(相关系数为0.137)外,与目标状态和业务要求均呈正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O.348和O.203)。

交往意愿对图书馆工作印象同样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073),对图书馆工作印象下因素工作强度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16),与工作愉悦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78),而与工作前景没有显著关系(相关系数为0.065)。

也就是说,更愿意与图书馆员进行工作内外交往的人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印象也更积极,具体表现在:交往意愿越高,对图书馆员现实感受越差,目标状态和业务要求的态度越明确;交往意愿越高,越认为图书馆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愉悦性越好,但对工作前景没有突出的看法。

交往意愿表征的是人们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的程度,笔者证实意愿强烈的人与图书馆员的事实交往也更为频繁,那么交往意愿强烈的人对图书馆的了解也将更加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交往意愿越高的人对图书馆员现实感受越差,就值得反思了。天津地区图书馆员服务和素质提升也就摆在了刻不容缓的位置。

4 改善图书馆员形象的对策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图书馆行业要想走出边缘化困境,必须了解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的固有印象。笔者通过前期访谈、问卷调查和研究,对图书馆员群体、社会公众及未来职业者群体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做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认为要想改变人们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必须从宏观的政府和社会角度、中观的行业角度、微观的馆内与图书馆员个人角度制定针对性措施,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与馆员个人形象,帮助图书馆行业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

4.1 政府应持续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与投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层面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层面却日渐贫乏,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给图书馆带来了极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理应更加重视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使图书馆行业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形成政府支持、社会重视的良好氛围。这对提高图书馆行业在公众中的地位,改善图书馆员的形象必将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4.2 社会公众应重视教育水平的提高

上述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对于图书馆员的认识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图书馆员工作的认识会更为深入、客观,使用图书馆会更加频繁,对图书馆员的印象会更好。因此,营造一个重视教育与公民素质的舆论环境,引导公众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层次,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对图书馆员的认识程度,更能提高全社会的文明。

4.3 图书馆行业应增强与社会的交流程度,优化馆员结构

由于图书馆行业的专业性与自成系统,容易造成自我封闭的弊端。研究表明,与图书馆员有工作外交往、有朋友或亲戚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对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员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对图书馆员的印象也更好。所以,图书馆行业要重视增强与社会的交流,不能坐等读者上门、提供被动服务。应主动走出去,与社会团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交流,以改变社会公众的刻板印象。同时,图书馆员自身也需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

此外,鉴于图书馆目前女性员工居多和老年员工较多的事实,优化馆员结构,增加年轻员工和男性员工的比例,也有助于增强图书馆活力,改善图书馆员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

4.4 图书馆要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调查表明,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与公众心目中的图书馆形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公众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相应地,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印象就好,反之亦然。因此,图书馆应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馆藏利用活动、拓展服务领域等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方式,来改善人们对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原有印象。

研究报告书范文4

关键词:实习实训 秘书英语 阅读资料分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8-01

1 调查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于企业,我系英语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英语能力。通过对我系实习实训企业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适应我们学生的工作岗位的设置以及技能要求,然后结合文秘英语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通过调研论证的文秘英语阅读资料分级及进阶必要性,科学地制定秘书岗位阅读分级教学规划,为企业培养更加适合的商务秘书人才。

2 调查对象、方式及内容

课题组于2013年1―2013年7月开始开展了针对我系毕业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企业调查。

2.1问卷星网络调查

采用邮件形式向相关单位人力资源部经理、部门主管等发送问卷星链接网络调查问卷,

2.2校企合作研讨、企业访谈

通过对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我们项目组的教师,首先要与企业高管交流,了解企业对秘书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发展;项目组的成员与人力资源的主管沟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部门经理交流,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与公司从事秘书岗位的人员沟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了解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所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基本情况;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否有差别;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否不同;目前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符合贵企业需求;英语分级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对接;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无必要。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星单位30家(被调查的企业情况简介见附件1),共回收调查问卷27份。

3 调查结果分析

3.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所调查单位的所属行业比较广泛,涉及商务服务、广告媒体、贸易、教育等二十个行业。

3.2调查内容分析

(1)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涉及到的英文工作内容分析。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6家单位中,前台接待岗位涉及英文工作内容主要是处理电话业务占84.62%,而接待来访客人和内部沟通各占7.69%。部门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包括差旅安排和应用文写作都占61.54%,会议组织占42.31%。总经理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第一是外部沟通占76.92%,第二是应用文写作占65.38%,第三是展示汇报 占57.69%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秘书岗位涉及到的英语各不相同。

(2)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有差别。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20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有差别占调查公司的74.07%,5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不太明显,只有2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没有差别。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有差别。

(3)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不同。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5家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不同,9家公司认为不完全相同,只有3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没有不同要求。

(4)目前毕业生的阅读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9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调查企业的70.37%, 6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22.22% 只有2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上看,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改进。

(5)英语分级教学需要与企业要求相对接。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2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有利于与企业需求对接,6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对与企业需求对接有一定的作用,只有1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没有作用。

(6)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必要。根据问卷星的对27家企业的调查,21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很有必要,5家公司认为还可以,只有1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没有必要。

(7)您认为如果进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哪方面内容。问卷星对27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综合能力训练,7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阅读速度和词汇。

研究报告书范文5

关键词:“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41-02

一、“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的含义

“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是指在高职学生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上完全契合学生毕业时获得两个证书,即高职院校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对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及考核方式等各方面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应将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一体化,让学生既达到学历教育的标准又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

二、“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正是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的一种教学体系。这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给“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提供的支持。

其次,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职业培训工作和职业鉴定机构基本上已经覆盖各行各业,“全国各地建立了800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2000个以上的职业和工种的劳动者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4500多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不同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1],为“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的实现提供职业资格标准和可实施的途径。

再次,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始“双证书”教学的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已经成为一个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共识,各高校基本上已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但由于我国职业资格体系在管理上还比较混乱,如职业资格认证部门繁多,“认证权利归属不明”[2],证书名称五花八门,证书含金量层次不齐,甚至有的证书纯粹沦为敛财手段,导致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标准在设置上很难实现“双证书”的对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有很大割裂,不能很好衔接。同时,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沿袭了学历教育的体系,以片面追求学生学历的提高,不能正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职业目标,还没有实现“双证书”教学一体化。

三、“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1.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完善取证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是各专业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很多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沿用了传统学历教育的习惯,分为基础学历课程和专业课程,各种专业课程也基本以本专业的学历教学目标,来设置课程、课时和学分。而要想实现“双证书”教学一体化,就必须研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来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应当加大学分和学时。

2.改变授课教材的选择,实现授课和取证教材的衔接。前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选定基本上是选择教育部门规定的专门高职高专教材,没有高职高专教材的课程,依赖于校内专业授课教师自编讲义。这非常不利于职业资格证书取证教育的。应当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的要求选取国家规定的教材或者技能鉴定培训手册来做为相应的教材。如果学历教育目标和职业资格取证目标有冲突,再考虑教材的适用性。例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通关实务、报关报检、货代类的课程教材,就应当选取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资格考试等制定的教材授课。

3.改革授课方式,实现取证和职业技能双向培养,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授课方式也受到这两方面的牵制,理论课程一般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授课方式,实践课程一般采用模拟、实习、上机、实验等多种授课方式。在顺应国家鼓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理论课程要以取证为目标,采取应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授课方式。如果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讲授和大量的书面练习,那么就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如果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完全的动手操作、实习、上机、实验,那么就采用这些授课方式;如果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即需要理论讲授,也需要实践考试,那么就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从而达到授课方式上的“双证书”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4.改革考核形式,实现取证和职业技能双重考核。历教学的考核形式,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由校内教师主导的考核,并获得相应成绩和评价。要想实现“双证书”教学一体化,就必须对职业资格证书取证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参加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校内平时表现和统一资格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取难度不同,对于考取难度较大的课程,校内成绩的分值比例可适当大一些,校外统一资格考试的分值比例可适当小一些。对于考取难度较小的课程,则反之设置考核标准,甚至完全按照资格证书成绩来评定。

5.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职业资格教学水平。里的“双师型”不仅仅是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等级证书,而且确实能够在专业知识的授课和实践技能操作中都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够作为“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存在。在理论授课当中作为教师,在实践操作当中可以作为“师傅”。而且从“双师型”教师的招聘[3]、认定、培训、考核、定岗实践和晋升等各项环节中做到制度性的保障和实际层面的落实,使得教师在“双证书”教学一体化过程中的工作能够得到激励和认可。

四、“双证书”教学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实行“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是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突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实行“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有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行“双证书”教学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海龙,等.高职院校“双证书”衔接关键问题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孙小丽.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问题、对策与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研究报告书范文6

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选集》,另一本是蓝色书皮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记者在读完这本近300页的“蓝皮书”后,感到若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概况,这算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于是带着好奇和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付华。

说起“蓝皮书”的编写初衷,要追溯到2008年成功举办的档案工作者年会。在筹备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之前,中国档案学会召开了200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的经验总结会。有人建议,在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期间,除了组织好档案学术研讨,还要有更多的权威信息和学术成果交流。在这一建议的启发下,2010年初召开的中国档案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上,付华提出了各个委员会根据各自的学术分工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成“蓝皮书”后在年会上的想法。他希望把“蓝皮书”的写作坚持下去,进而打造成中国档案学会的学术品牌。这一建议得到了各专业委员会的积极响应。

2010年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此之后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马上就要开始执行。在这个时候召开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中国档案学会便将这组研究报告的主题确定为“回顾与展望”,也就是要通过这组报告对“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回顾,对“十二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按照这个思路,付华提出了这组研究报告的初步框架,各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和修改之后,便开始了报告的写作。

20lO年9月,中国档案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报告。中国档案学会组织7名专家对报告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将10篇报告编成“蓝皮书”。这10篇报告的内容是:《后保管时代的中国档案学科发展及基础理论研究》《档案法制建设发展研究报告》《档案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全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整理鉴定的研究报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研究报告》《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的研究报告》《档案缩微影像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报告》《档案安全保障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和《全国档案科技发展的研究报告》。这10篇报告分别涉及到档案学科、档案法制、档案教育、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开发、企业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档案文献影像、档案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主题,涵盖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大部分领域。

也正是因为如此,“蓝皮书”的前言将这组报告称为“档案截面史”。付华告诉记者,这并非谦逊之辞,而是因为档案事业包罗万象,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中国档案学会的各个学术委员会只是尽可能地兼容并蓄,根据各自的学术分工,拟定了档案学科发展、档案法制建设等主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所侧重,也有所舍弃。一些主题,如档案行政管理、国际档案交流、档案设备生产等,没有形成报告,为“蓝皮书”反映档案事业的完整性留下了遗憾。

上一篇演讲策划书

下一篇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