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订管理范例

合同签订管理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1

[关键词]履约管理;合同签订;物资集中采购

1合同签订要点

在集约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当下,各单位对物资进行集中采购的范围逐渐扩大,所签订合同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出于使合同管理更为规范,并使履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考虑,各单位纷纷以自身需求为依据,对合同管理所适用制度进行了拟定,而现有制度所强调要点可被归纳如下:其一,对不同工程所适用合同文本类型加以明确;其二,对合同内容进行规定;其三,使合同签订及流转流程更为明确。[1]事实证明,随着管理制度得到落实,不仅合同签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顺利履约等目标也拥有了实现的基础,基于此,各单位纷纷加入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阵营。

2履约管理策略

2.1常见类型。若以物资采购所适用管理模式为依据,可将采购合同分为三类:总部签订、省级签订与地市签订。以国家电网为例,总部所负责部分,主要是确定投资项目,对采购合同进行签订并履行,还要对结算环节加以管理。另外,管理内容不仅涉及工程材料与设备,还包括物资调度领域。而物资公司的工作内容,可被归纳为签订、履行合同所涉及事务与常规工作。省级物资部是由物资合同所承办部分,工作职责除集中采购外,还有管理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例如总部采购目录所不涉及物资。[2]而地市供应中心,通常被视为以上级部门所提出要求为依据,对物资合同进行签订的部门,例如零购固定资产,而该部门所负责工作相对繁杂,除了履约管理,还涉及省公司所分配合同的管理等方面。

2.2管理重点。要想使所签订集中采购合同拥有理想规范性,为后续履约、结算等环节的开展提供支持,下列内容应引起重视:第一,在中标结果的30天内,对照投标所提出要求,对合同进行签订,参考中标通知书,经由固定文本,对双方责任和权利加以明确。第二,在履行合同时,工作人员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不断调整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均可做到无缝衔接。第三,全面监督购入材料质量,通过抽检的方式,使材料质量与总部要求高度契合,若有问题存在,则应联合责任主体,尽快将问题解决,避免所造成影响进一步扩大。第四,实时跟踪履约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协调各种变更,不断调整规定内容,避免合同纠纷或是类似问题出现。第五,以合同内容为依据,确保结算工作如期完成,详细来说,就是以工作进度为依据,联合供应商及其他主体,对结算手续进行办理并归档。

2.3方法探究。2.3.1优化管理体系。在物资采购领域,对合同履约情况加以管理的要点,通常与物资采购流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工作人员应以采购流程所表现出的特征为依据,对履约情况加以管理。第一阶段是物资生产。参考采购订单所提供信息,拟定供应计划,建构可使物资所提出设计需求得到准确判断的机制,若物资有设计需求存在,工作人员应联合设计方与供货商,完成交付图纸和报送进度的工作,以到货需求为依据,对交货时间加以明确。若物资的协调主体为上级单位,则应以履行合同为前提,综合考虑多方因素,适当更改计划内容。对不执行协调结果的主体,出于避免更严重问题形成的考虑,工作人员可酌情取消合同并对供应计划加以调整。第二阶段是物资配送。ERP的出现,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工作人员应以ERP系统为基础,参考所拟定计划,对发货通知进行精准传达,再由供货商以电子平台为依托,对预计到货时间加以明确,确保后续环节均可得到顺利开展。第三阶段是到达现场。物资到达后,由管理人员参考交接单,通过开箱的方式对物资进行验收,并对物资质量进行检查,若有不达标物资存在,则应联合供应商,开展全面消缺工作,通过验收与检查的物资,则由工作人员给出评价并向系统上传,生成相关信息。第四阶段是结算与处罚。物资结算结果,同样应向系统上传,供后续考核工作参考。若供应商有违约情况存在,应由管理部门作为主导,对违约信息加以整合,在此基础上,生成并发送出发清单,确保违约行为均可得到有力管控。2.3.2加大管控力度。一方面,以月度为单位,对供应计划进行拟定并落实。详细来说,就是将计划上传至电子平台,参考计划信息,对物资供需是否存在矛盾加以判断,使采购流程得到有效管理。要想使该策略发挥出应有作用,关键是以采购合同为依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国市场2021年第9期(总第1072期)据,拟定计划,并向项目单位进行发送,由项目单位对交货日期加以确定,再由责任主体定期向上级单位报送,真正做到以批复情况为依据,实时跟踪工作落实情况,若交货期出现变更,则应将变更处理时间提前,确保采购及供应环节,均可得到按部就班地开展。[3]获得合同后,工作人员需要联系供货商,对物资种类等信息加以确定,再在需求部门的帮助下,对需求时间加以明确,避免出现供货延迟,致使后续工作无法开展的情况。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使物资采购及相关工作,表现出更为理想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以ERP平台为依托,对履约跟踪模块进行建构,可使全程跟踪物资采购情况的设想成为现实。在落实此项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对两方面内容引起重视:其一,对照合同管理台账,核对所接收物资合同,明确合同签订情况,若存在订单创建完成,却未接收到对应合同的问题,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实时跟进,避免物资采购延期或类似情况发生;其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单位应派遣专人,对平台进行管理,在对物资采购信息加以确认的基础上,优化现有预警机制,以物资采购等工作所面临不足为依据,对预警信息进行。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使履约风险得到大幅度降低。2.3.3细化管理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在落实履约管理及相关工作时,工作人员应以合同规定为依据,在细化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优化管控平台,使物资采购获得高效处理,一方面对内部所提出需求进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是整合外部资源,以ERP系统为依托,确保资源调度与统筹工作得到高效开展,使服务水平、物资采购质效拥有提高的先决条件。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对履约管理侧重点有准确把握,除了严格管理物资质量,通过全面监督的方式,避免信任危机或是安全问题出现之外,还应将运输进度纳入管理范畴,对交货期限加以明确,避免物流受限,使物资供应面临中断的情况发生。2.3.4优化采购流程。现已在诸多领域得到推广的物资供应链,对各单位提出了如下要求:通过对采购部门进行加设的方式,为集成管理助力。现有研究及所得结论表明,独立采购可使各单位在捕捉信息方面,拥有更为理想的能力,无论是采购成本,还是运作成本,均会出现较大幅度降低。某单位便以采购合同为依据,结合自身所存在采购问题,对管理策略进行了创新,具体表现为加设负责招标、采购物资的部门。待采购流程与主体确定后,工作人员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点,增加委员会及专家库,确保自身拥有辅助各项工作开展的专业人员;第二点,将信息、设备等部门打造成为管理部门,对物资采购的审批与管理负责;第三点,由监察室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突出相关部门的横向约束关系,凸显物资验收的有效性,确保采购质量可达到预期。[4]2.3.5引入责任机制。事实证明,引入责任机制,可使履约管理及相关工作拥有更高水平。要想使责任机制被赋予效能进行充分发挥,工作人员应做到:首先,以管理责任为导向,对管理机制进行建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把关,以项目进展为依据,通过跟踪监督的方式,确保物资采购与合同要求高度契合。其次,若以管理人员的视角为切入点,实时跟踪并管理合同履约情况,联合相关部门,拟定可使履约偏差得到科学处理的方案,做到全覆盖管理,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最后,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确保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均有依法管理与依法经营的理念,而法律意识的树立和责任意识的强化,均可为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可使物资供应拥有坚实的保障。调查结果表明,诸多单位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均未给予仓储应有的重视,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是大量物资被浪费,引入责任机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除上文所提及策略外,可使采购职责得到明确展现的方法,还要对物资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对各岗位所对应权限及职责加以明确,在对物资采购流程加以明确的基础上,对不相容职务做分离处理,通过加大监管力度的方式,确保物资采购的任意环节均处于人员控制状态。而常规模式将管理与物资采购割裂,致使各部门难以达到协调统一的要求,要想使该问题得到解决,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不必要问题出现的概率降至最低。

3结论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在集中采购得到大力推广的当下,要想有效管理物资供应链,合同履行发挥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各单位对合同管理模式加以规范,通过实时跟踪的方式,确保所签订合同均可得到顺利执行,而从供应商的视角来看,这样做还可避免不必要纠纷出现,自身诚信度也会得到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翟毅.物资采购工作中集中采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渗透[J].冶金管理,2020(11):181-182.

[2]朱维娟.基于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保障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217-218.

[3]郑国莹.实行物资集中采购,推进集体企业物资集约管控[J].东方企业文化,2019(S2):195.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履约管理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物资集中采购与履约管理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物资集中管理在物资招标采购环节、仓储管理环节、物资调拨环节、税控管理环节、资金结算环节等工作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所以,注重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与履约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1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要点

新时代背景下,集约化发展势头迅猛,使得不同单位的物资集中采购范围在逐步扩大,采购合同签订的数量也逐年递增。为了推动采购合同的规范化发展,不同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注重履约能力的提升与制度的完善。现有的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的签订要点主要表现为:首先,明确了不同物资集中采购合同文本类型;其次,对不同合同的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最后,促使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的签订以及流程更加明确与详细。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管理制度与合同签订的优化与完善不仅可以提升合同签约的效率,而且也为实现履约管理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合同签订流程图。

2履约管理

履约管理是物资集中采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如按照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可以将采购合同分为:总部签订、省级签订与地市签订等三种类型。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总部主要负责投资项目的确立、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的签订、合同履约管理以及结算环节管理等,其中管理内容不仅涉及到材料与设备,而且涉及到物资调度领域。对于总部而言,物资公司的工作主要涉及到签订、履行合同所涉及事务与常规工作。省级物资部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等;而地市的供应中心以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包含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与履约管理。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只有符合规定才能为后续的履约、结算环节提供重要的支持,所以在物资集中采购合同签订与履约管理工作中应注意:①在中标结果的30个工作日内,按照投标的要求与内容,合同的签订要参考中标通知书,以固定的文本形式来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②在合同履行阶段,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与多方面的因素,灵活调整工作计划,进而保证在履约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能够协调开展;③加强物资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在抽样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尽快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问题的影响进一步扩大;④实时监控履约管理工作与情况,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调整,避免合同纠纷或者类似问题的发生;⑤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开展工作,进而确保按照合同规定时间如期完工,在履行完合同内容之后积极办理结算手续并归档处置。

3物资集中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策略

3.1优化与完善履约管理体系

物资集中采购合同履约管理工作往往与采购流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履约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参考采购流程的特征不断优化与完善履约管理体系。具体如下。1)物资生产阶段。以采购合同中的订单信息为依据,科学制定供应计划,并且构建更加精准的判断机制,在得到各方主体的确认之后,以到货需求为依据,最终明确交货时间。2)物资配送阶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物资集中采购中ERP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而且基于ERP的支持,计划以及到货时间等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与及时,这为后续的履约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物资到达现场。物资在到达现场之后,由管理人员参考合同清单完成物资的清点与验收,同时对物资进行质量抽检,如果存在不满足合同标准的物资,应该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开展全面消缺工作,通过验收与检查的物资,需要管理人员对物资评价之后并上传系统,生成入库信息。4)结算与处罚阶段。在完成物资的接收之后尽快完成物资结算工作,同样需要将结算结果上传至系统,为后续的考核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这个阶段加强监督与管理,进而杜绝违规与违约行为。

3.2细化履约管理的内容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物资集中采购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了现实。所以,在落实履约管理以及工作时,履约管理人员应该以合同规定与内容为基础,通过不断细化履约管理的内容,逐步优化管控平台。因此,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细化:①及时处理履约管理工作内部提出的需求;②注重资源的整合,借助ERP系统的优势,进而保证资源调动、服务等高效开展,实现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③物资集中采购工作人员对合同、履约管理相应的工作侧重点有明确的认识,既注重严格把控物资的质量,杜绝违约与违规行为,又要将运输进度纳入到管理的范畴,明确交货期限,避免物流等方面的影响致使物资供应发生中断[2]。

3.3优化物资集中采购流程

物资集中采购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多个领域中,不断的实践证明,采购单位通过单独设立采购部门,既为集中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又使得信息的采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降低了成本支出。所以,在实践工作中,采购单位按照合同的内容,结合自身的采购需求,注重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通过全面创新物资集中采购流程来实现履约管理能力与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以下方面来优化物资集中采购流程:①构建属于企业的专家库或者委员会,进而为物资集中采购的各项工作提供全面有力的辅助支持;②注重各个部门的整合,这样既能完成采购流程的简化,又能使物资采购审批与管理效果得到提升[3];③设立监察室等独立的监督管理部门,强化采购全程监督与管理,凸显物资验收的有效性,确保采购质量达到预期。

3.4引入责任机制

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通过将责任制引入到履约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履约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水平。所以,要想发挥责任机制的作用,实现履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以管理责任为导向,注重管理机制的建构,并且明确个人责任,全面监督与管理相关履约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同时强化履约管理工作过程的跟踪式监督与管理,进而确保履约管理与合同要求高度契合。2)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注重合同履约情况的跟踪管理,并且强化多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针对履约偏差问题制定科学与全面的管理方案,进而更加精准与快速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4]。3)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一方面注重引导工作人员树立依法管理与依法经营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进而为履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执行监督

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合同的签订及管理问题,针对这一内容给予高度重视,并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建立专业的法律实务部门,切实保障企业合同签订的有效性、管理的合规性以及履行的合法性等,是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规范企业发展路径,规范企业合同签订、执行流程,确保合同条款的有效落实,是保证发挥合同法律效力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市场环境规范建立的关键。企业合同签订、管理、执行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作用,落实各项合同相关工作的同时,确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确保其能够切实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务基础,确保企业各项权利及义务达到有效落实。

一、企业合同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合同管理重要性分析

企业进行合同管理,实际会产生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而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充分体现:一是有利于维护企业利益。这一利益内容不仅指经济方面,更多从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着眼。也就是说企业合同管理有效进行,逐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经营质量,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注资行为产生。除此之外还可以此为基础,整体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目标的达成。二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环境。个别企业合同管理行为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加入这一行列,则可以整体肃清市场环境,保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市场空间,维护市场的整体经营秩序,使得企业发展更具创新力、活力。

(二)企业合同管理流程分析

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具体需要依据相应的流程进行,流程规范性越强,合同管理的实效性越强,越能够为市场环境的规范及秩序提供可靠支持。1.制定制度。合同管理之初,应该合理制定相应的制度,为后续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具体还需要企业依据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及市场环境的需求、相应法律法规等,对合同管理进行有效规划,针对每一部分管理任务的完成予以明确说明,且制定完成目标,并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以辅助落实各项管理任务,采用问责制,约束管理行为,确保合同管理合理进行。2.采购规划。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采购合同的签订非常重要,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更影响着生产后的销售服务、售后服务等环节,对企业财务管理等同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合同管理工作时,需关注采购合同的审核、管理,对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将采购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详细83了解,明确采购目的、文件的完备性以及采购活动范围等,确保合同签订安全。3.合同审签及落实档案管理。合同签订的有效性、安全性非常重要,在具体完成相应工作时,应该注意对即将签订的合同进行有效的审核,确保其中的条款符合签订需要,且企业能够完成或者利于企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企业合同的签订行为安全,对签订流程进行有效管理,规范签订行为等,确保最终签订的合同具有真实的法律效力。在合同审签完成后,需将合同做归档处理。归档过程中,应该对合同及其相关文件进行整理,如相关的评审资料、招投标资料等,确保合同及其相关文件完整,保证能够为合同义务的后续履行与权益的享受提供可靠保障,且能够为后期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4.合同执行、审计。合同管理中,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同样是重要的环节。也就是针对合同签订条款的具体落实予以有效监督、管理,如款项的划拨、生产建设或者销售经营义务的履行等,都需要在这一步得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还需对合同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具体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内部成立审计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合同审计工作,外部申请审计监督部门予以全面审查,保证内外兼管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开展相应工作。[1]

二、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特点

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主要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必然性、专业性特点

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众多类型的合同签署工作,而每一次签署合同时,都会产生相应的风险性问题,这一点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为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法律风险性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敦促企业重视合同管理工作。专业性特点是指合同管理中产生的法律风险需要专业人士辨别及控制,而非专业人士的控制很可能无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辨别能力的人,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才可以避免由当前风险转移至新风险。

(二)广泛性、不确定性特点

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并不是单一且方向明确的,而是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问题,且风险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企业需要关注的点非常丰富,若忽视对某一点的重视,则都可能引起极为恶劣的法律风险问题。这也是在提醒企业要重视合同管理与控制,并能够组建专业的法务部门,具体处理合同管理问题。[2]且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目标不明,所以不完全可控,也就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容易造成法律风险问题。因为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不确定,很难真正对症下药。

三、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

通过实践研究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发现通常情况下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风险意识不强且评估能力较弱

企业自身的合同法律风险意识不强,在具体签订相关合同时,未就签订合同文本的规范程度予以充分考量,尤其针对其中的各项条款,未予以有效关注,最终导致出现相应的法律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这一过程中,实际参与合同签订工作的人员责任最为重大,其签署行为直接关系合同的法律效力,自身行为规范程度不足,则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部分企业自身缺乏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以致在具体签订合同时,未就相应的风险予以有效预估,企业未聘请专业人士就企业合同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予以合理分析,就难以在实际签订合同前,做好充分准备,以致合同风险发生后,表现出措手不及,且未能有效解决风险问题,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3]

(二)合同签订流程不规范

合同签订流程规范性是影响合同签订有效性的关键,在不完全清楚合同签订流程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诸多法律风险。如针对合同文本的审核不到位,容易造成合同内容的不规范性,部分条款可能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本身是一项较难完成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在合同中予以严正要求,审查不细致就可能由此产生违约等风险。[4]

(三)执行监督弱化

企业签订合同后,应该认真履行相应的责任、义务。但是部分企业在实际履职过程中,未真正落实相关责任,如承建企业未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而工程建设需求企业也未履行相应的付款义务等,都是日常经营中较为常见的合同管理问题。其主要还是由于执行监督弱化,未能对合同执行行为予以有效监督、管理导致。

四、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防范路径

各类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需充分关注企业发展的路径开发,在合同签订、执行过程中,应该在确保职责、责任落实的基础上,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有效辨别合同管理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合同签订以及执行合理。

(一)完善企业内部法务部门

法务部门应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法律保障责任,能够对合同签订的内容、流程,从法律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需要相对复合型法务人才的支持,能够充分结合法律及市场经营情况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等,对合同内容予以合理的评估,保证合同签订条款的合理性。成立法务专项部门时,应着重考查工作人员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等,以确保其能够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确保合同签订、执行合理,降低法律风险。

(二)注重筛查合同主体信誉度

企业的领导及合同签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合同签订前、签订过程中以及签订后执行阶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以确保降低合同风险。具体可以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另一主体进行资质筛查,明确企业在行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中的信誉度,确保与信誉企业进行合作,是有效降低合同风险的关键。另外,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该就合同条款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予以充分关注,明确其内容可行,才能完成签约任务。

(三)注重完善合同签订制度

针对合同签订制度予以充分完善,也是确保最大限度降低合同法律风险的关键步骤。需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在实际掌握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及现实状况的情况下,结合当前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合理制定合同签订制度,保证其能够对合同管理产生切实的保障性作用。除此之外,尤其注重对每一高风险环节予以强化管理,制度的内容要更加丰富,且能够从各个细节之处对合同管理制度予以有效完善,确保每一环节都不会出现纰漏,合同签订安全、执行合理。同时,还应对合同签订的流程予以有效明确、规范,为相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的依据、保障。实际就是对合同签订过程进行明确划分,从合同签订准备工作、签订过程到最终的执行、审计等予以充分明确,还要与相应的法律责任挂钩,以敦促相关工作人员切实落实相关工作,保证合同落实到位。如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并在双方统一确认下进行,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具体签订过程中,应该对合同条款进行逐条分析,保证其合理、有效,对不合理条款及时进行协商并修改,尽力降低违约风险。

(四)注重落实合同责任履行制度

在合同签订结束后,还应注重强化合同执行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合同责任履行制度。也就是说,在具体开展管理工作时,应该注重对合同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对企业是否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是否享受到合同权益等进行充分考核,保证敦促企业自身履行义务,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也敦促对方企业积极履行相应义务,保证本企业的权益,避免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及其他损失,确保合同执行安全。这一点在合同签订之初就应该予以有效明确,明确合同履行责任,以问责制敦促相应义务行为落实。[5]

(五)注重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及纠纷处理能力

企业合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应该在增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法律实务部门能够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纠纷问题进行有效的甄别、处理,是降低法律风险带来影响的关键。针对某一类风险,能够从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评估,且能够在实际发生风险问题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及时有效处理相应法律纠纷问题,这是法务部门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确保合同管理实效发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吉斌.企业经营中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法制与社会,2020(28).

[2]王承铭.企业经济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3).

[3]李霞.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

[4]戴晓红.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法制博览,2020(17).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4

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的今天,企业在获取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风险,如何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风险。鉴于此,笔者将在下文对企业合同管理进行探究,分析其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应对策略

合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合同则是维持和规范企业合作关系的重要依据,合同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针对企业合同的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在规范企业合作关系和合同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增加了法制管理的压力。企业合同风险已成为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合同管理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企业经营的失败,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企业合同管理,重视起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管理。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对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探究。

一、企业合同的管理

合同作为维持和规范企业合作关系的重要依据,其签订时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但签订完后该合同就开始具备法律效应和强制性效应,一旦合同双方有一方违背合同规定,就要强制性按照合同来执行赔偿事宜。合同的约束性和法律效应对合同双方都有作用,这种协议有利于维护惬意双方的合作关系。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就必须可少的要与其他各方签订各种合同,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企业某些利益被损害的情况,这一情况就是合同风险,也是企业合同管理所致力于消除的情况。合同中法律风险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收到损害,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与防范,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合同中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消除。

二、当前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分析

1.合同签订前的风险

合同签订前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信息泄露风险以及对方合同主体和信誉缺失风险,这两种风险都会导致合同签订的条款的不平等,损害企业的利益。其中信息泄露风险主要指为了合同签订对己方有利,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部分企业利用各种手段获得签约资格,在谈判过程中获得合同对方的信息,如资金安排、人员情况等,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对另一方签约企业在这次合同中的获利有极大的影响,这些信息的泄漏就是企业签约前所谓的信息泄露风险。剩下一种风险是指签约前对方隐瞒自己的相关主体资格和信誉,合同签约且生效后,对方企业没有率不行合同的资格和实力,这会导致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2.合同签订时的风险

合同的条款内容和形式规定是潜在的法律风险的重要方面,这也是签约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指拟定的合同条款内容或者合同形式不具备法律效应,无法执行。这种合同的签约内容条款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它不具备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无法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合同条款进行执行。若是该合同形式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那它就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这种不健全的合同形式也是无法具备法律效力的。3.合同履行时的风险合同顺利签订,但在合同执行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合同无法有效执行,或故意违背合同,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此时会给签订合同的对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合同履行风险的存在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导致:首先,对方企业缺乏合同管理,没有提前察觉对方企业的动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其次,部分企业对违约企业的法律追究和赔偿追究反应过慢,应该第一时间追究对方的责任,寻求赔偿,弥补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1.合同签订前行为管理

在合同签订前机械能合同风险管理是最合理的,因为这样才能将合同中潜在的法律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必须重视合同签订前的风险管理,做好相应的合同风险识别、评级以及管理准备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合同签订前的风险管理主要就是对合同相关事宜的审查,合同的条款内容、形式、流程、签约主体的相关资格和信誉等等,都是需要严格审查的项目。如果签约人是对方企业委托人,要严格检查其相关授权证明。最后,要对合同的条款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每一个合同条款中的法律名词都要依据法律条文进行对比,以此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2.提高法律顾问履行监督

法律问题就要交给专业的法律人士来解决,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产生。对于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来说,一个专业的法律顾问是必需的,因为他们更加专业,能够发现一些非专业人士无法发现的潜在法律风险。所以,企业必须聘用法律顾问并加强法律顾问对合同条款内容、形式、法律名词等合同内容的监督,一旦发现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要及时上报并提出解决措施。

3.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教育

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对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过硬的一项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有效执行对企业合同签订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提高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聘用人员的门槛并加强对在职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此外,还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当他们做决策时会更加谨慎、小心。

四、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建议

(一)企业双方在合同签订之前要对对方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于合同签订和合同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在合同签订前要充分了解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避免风险或者降低风险。这种了解和调查主要针对对方企业的地址、工商部备案、企业资金状况、人员情况、企业资格、企业信誉状况等等,由此判断该企业是否具备执行合同的实力。合同签订双方哪一方存在错误应该及时赔偿给对方所受到的损害,签订双方都有错的,各自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最后,要调查签订方的行业信誉度和履行合同的执行能力,或者找一些专门的调查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查。

(二)合同在签订后,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合同签订的双方都有可能会在合同的条款上进行相应的变化,一方有可能会出现违背合同条款内容,也有可能会因为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及时的履行合同条款内容。双方在履行合同条款的实践活动中,来自法律风险更多的是双方在履行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和相关证据方面的缺乏。如果出现纠纷,应该时刻保持友好协商的态度来处理纠纷,这样利于双方搜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材料;在签订销售合同时,货款回收条款要注明还款的具体时间点,时间段,如果到期没有还款,应该加强回款力度,落实责任人,查明情况,及时催缴。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要做到全面了解签订方公司的实力和信誉度;根据签订双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合同条款;在履行条款的过程中保留好相关的证据材料;出现纠纷时及时做好调解和诉讼等各种准备。

五、结束语

市场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节下,企业经营的风险就越多,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识别、评级以及应对,以此提高合同管理质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作者:陆都 单位:广西上林县城乡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5

1.1合同的管理不规范

(1)合同管理过程正并没有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为合同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而是跟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相联系。合同管理人员除了合同管理之外往往还有着其他的工作和任务,这就导致了工作的混乱,分散了合同管理人员的精力,降低了其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稳定性。

(2)煤矿企业的合同管理一直都是由业务科室中具体办理业务的业务员自己来拟定签订合同,试想自己替自己拟合同、盖章,所有过程均由一个人负责,这样拟定出来的合同,这样的操作程序能规范吗?拟定出来的合同能严谨、科学,能完全体现出企业的利益吗?

(3)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从根本上对合同管理的不重视。煤矿企业属于工业生产类型,这就导致企业最重视的工作是生产和安全,认为提高煤炭产量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没有从根本上把合同管理当作一回事,而是把合同管理几乎等同于盖个章。

1.2合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目前煤矿企业在合同管理上有着相关的规定,但是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没有能够得到落实。这首先是制度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规定在制定时就没有联系实际来考虑,而仅仅从理论上来考虑,导致制定的规章制度严重脱离实际,甚至于太过死板,最终导致无法执行或者是执行根本就不容易得到保障,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淡薄:

对签订合同的态度随意,甚至发生不签订合同就先开展业务,等到以后再补签合同的现象;或者是搞人情合同,不对企业负责任,损害企业的利益;更有甚者借机中饱私囊,严重损害企业利益而为自己谋福利。

(2)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

对合同签订方了解不够,无人监管,只顾签合同,不管否能履行所签经济合同,合同签订后对合同中涉及的货物、款项的交付没有具体的程序。且由于合同的履行所涉及的方面太多,各种消息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出来,其结果往往使得合同履行的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3)由于合同签订对象总是变化的

合同的内容不统一,受签订合同的人的水平的限制,就容易出现合同条款不完整,签订合同的信息不完善,甚至连错别字的现象都可能出现,这就给审核和监督合同的执行制造了麻烦,提高了合同的法律风险。

2.对加强合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如今的企业必须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管理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得到法律的维护。所以,怎样让企业依法进行管理,怎样让企业的合同有法可依,怎样整合各方资源让企业快速发展,应该成为企业的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依照法律拟定、签订合同,对合同进行专业的管理,则是加强企业依法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

2.1拟定和使用统一制式的合同文本

由于现今煤矿企业的合同拟定没有统一的规定,随意性较大,不严谨性和将来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同专业的法律顾问机构协商,以拟定出既能够体现出自身利益又符合法律规定的严谨的合同样本。这样可以减少因个人操作不规范和水平有限而造成的纰漏,有利于合同双方出现违约情况时,争议问题的解决。

2.2进行授权和委托制度

签订合同应该由企业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由具体负责的业务员向相关领导提出申请,相关领导在经过慎重考虑通过后,授权法律顾问机构进行合同签订工作,以保证依法签订合同,便于合同的履行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3培养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

在目前的合同管理机制中,由于合同签订、管理人员的混乱以及人员水平和能力的不足,导致了诸如:先办事后补合同,合同条款遗漏等众多问题。因此,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来执行,无论多好的合同文本,多详细的规章制度,都无法带来合同管理水平上的本质性的飞跃。

2.4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

由于目前合同管理部门的不专业和不独立,导致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里很多的问题,且缺乏监管机制,合同的随意性太大,故而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合同以及监督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加强合同签订前的调查。在合同签订前,应该调查合同签订方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以及对合同的履行能力以保证签订的合同的质量。确保签订的合同是有效的,有作用的,而不是一纸空文。

(2)加大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操作规范性的监督管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为企业争取利益。

要把合同中的到货、验收、付款纳入信息监管,对履行过程的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从而杜绝具体操作人员的人情合同和中饱私囊的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3)监督合同履行。

合同的履行是签订合同的根本目的,故而在合同签订后,应全面的监管和督促合同的履行。同时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及时的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归纳,确保能有效地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在合同签订后,应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对和同的履行以时间为顺序建立台账。对到期应履行而未履行的合同项目应及时的派人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以期解决,对于实在无法解决的,应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企业的利益。

3.结语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6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企业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建设所需方方面面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加大,随之而来产生了大量的合同,交易活动极为活跃。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尤其是合同签订、履行等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建设良好经济市场环境的目标。

一、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往往动用资金、人员数量较大,牵涉用地、安全等环节部门较广,且不同建设工程项目之间个性差异较大,施工时间长、工程合同内容繁杂。尤其是大型项目,往往要牵涉数十种工程专业,工种涵盖水、电、木、瓦以及高危等几百个工种,涉及的施工作业人数高达上万人,风险也到处存在,因此合同的内容会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合同在制定过程中尽量考虑交易内容和风险因素,涵盖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交易状况有合理预估,合理分配权责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交易双方往往由于缺乏合同管理的经验甚至忽视合同约束效力,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条款与项目具体内容结合不紧密,约束条款缺失、内容含糊等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些项目为了规避管理审查,进行违规操作,实际工作内容和合同签订内容严重背离,容易签订阴阳合同,损害企业利益。另外,大量口头合同的存在也极大地提高了交易风险,虽然法律承认口头合同效力,但是由于缺乏证据支撑和书面合同约束,在工作完成后,双方在结算或者补签合同过程中,往往出现对合同主要内容和条款存在争议的情况,易引起纠纷,增加交易成本和风险。2.违背等价有偿原则,造成项目隐患。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合同签订行为作为最基本的民事行为,合同双方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原则上是不存在优势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因资源占有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合同双方地位出现不平等状况。而合同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原因驱动,采购方倾向于支付最少的钱款,获得最多的物品或服务,而供应方则具有相反的利益诉求,这一矛盾加上双方地位不平等状况导致了采购方往往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压缩应当支付的采购价款,致使个别供应商在实施项目合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转包等手段,给项目实施以及交易安全带来隐患。3.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而且工作量复杂的内容,需要有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对合同进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企业合同管理所必需的机制往往不够健全,合同签订主体不单一、不明确,合同签订审批等管理程序混乱,合同管理制度缺失或者执行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4.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对合同管理工作认识偏颇,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很多企业的项目管理机构中,缺乏专业适合的合同管理专业人员,或对人员培训不够重视,相应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给企业合同管理和交易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二、抓好合同管理工作的对策

1.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是合同管理的入口环节,对于交易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提高对于合同签订环节的把关力度,重视合同签订管理。在合同文本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用由国家颁发的通用性合同文本,再根据项目个性特点及双方当事人磋商情况制定合同文本。合同文本必须准确表达双方谈判确定的意思,做到条款不漏项,文字表达严谨,不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词语。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利是否失衡,确定如何制约;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生歧义及时沟通。2.做好合同实施管理。合同是民事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这表明了合同一经签订,合同条款约定的内容对于双方都具备同样的约束效力。因此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应当深入正确理解和把握合同主要内容,明确双方权责,实时掌握合同进展情况,对于符合合同规定内容的我方义务要积极履行,对于合同履行中背离合同约定内容的情况,要积极进行处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或者追究相关违约责任,以保障企业经济利益,保证合同目的实现。3.重视合同后评估。合同后评估是合同管理的总结阶段,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其实合同后评估工作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它是对合同好坏、管理得失的评估,它可为下一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合同后评估工作主要是总结合同执行情况,对合同管理好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对过时、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不严谨、容易被对方索赔的条款要加以改正。

三、加强合同管理工作的措施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7

1.1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合同文本格式问题。

部分电力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合同给以高度重视,致使合同出现内容不全、文字不严谨、条款格式不符等问题,使合同签订存在很大风险。在合同条款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得到明确,履约内容比较模糊,文本格式不标准等,使合同存在很多瑕疵,致使合同签订出现很多纠纷。

1.1.2合同签订不够慎重。

在签订合同时,电力企业的当事人没有对签约对方进行全面、仔细、深入的调查,没有按照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处理,致使合同签约存在不够慎重的问题,合同内容不够真实、可靠,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2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合同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致使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合同管理只存在于表面形式化。在实践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合同管理根本无法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1.2.2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合同管理没有完善的机制,没有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导致各种合同管理问题出现。部分电路企业中,合同管理流程繁琐,致使合同会签无法快速完成,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合同管理规范化和效率存在极大矛盾。

1.2.3合同管理模式不科学。

在进行合同管理时,电力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是根据合同编号进行,但没有对合同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对合同设定相应的系统编码规则,致使合同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难度较高,给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1.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从而导致电力企业合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2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合同签订应注意的要点。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对资信和资格等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同时,双方当事人要明确了解合同内容,以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例如:企业的信誉情况、签约人的真实法定代表人身份等。然后,合同的格式,一般采用书面格式合同,签订时遵循足迹清晰、语句通顺、词意清晰等,并确保时间、地点等准确无误,同时,对价格、企业公章等进行确认,严禁不合法、不具备法律效益的情况出现。最后,根据我国《合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以清楚知道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违约责任等,避免合同无效和上当受骗等情况发生。

2.2合同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合同管理规范化,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然后,根据电力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健全合同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以不断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注重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合同管理相关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实现合同的全方位、系统化、动态管理。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才能让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加熟练、专业技能更强,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加强合同签订过程的风险方法,明确合同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法律顾问的重视,避免合同纠纷问题出现,让合同管理贯穿到企业整个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以促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另外,当违约情况出现时,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及时进行处理,在保障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合理进行赔偿支付,以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合同签订管理范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签订;法律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加,为了保证建筑单位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工程双方主体对于工程合同签订也非常关注。建筑工程合同是工程在开始施工建设之前必须要签订的重要凭证,它能够约束双方的利益行为,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建筑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部分工程双方主体本身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其中存在的合同内容也不能详尽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

一、基本概述内容

(一)建筑工程合同属于要式合同

所谓的要式合同是指以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参考,结合工程双方主体的实际情况,以一种书面文件的形式对工程双方主体进行更好的约束,而签署的一种合同。和它相反的就是——非要式合同,所谓的非要式合同是指按照从具体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工程双方主体约定不需要完全按照特定形式签署的一种合同。我们国家针对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进行明确部署,签订的建筑工程合同必须是书面文件形式。但是,为什么要将建筑工程合同归属于要式合同呢?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建筑单位对其投入大量的财力资源,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工程双方主体的利益关系不太清晰化。所以,工程双方主体以纸质书面文件合同为基本约束力,减少建筑工程量变更的情况,一旦涉及工程量变更的问题,需要按照合同的具体流程进行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建筑工程双方主体出现严重的利益纠纷。

(二)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需要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关联,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在正式投入施工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经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完成项目的竞标,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范围,最后通过合理的价格赢得最后的施工权利[1]。选择好相应的具体施工单位之后,工程双方主体需要签署合同,合同签订结束之后,还需要将合同送交给上级部门主管领导进行备案登记,给日后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合同和其他合同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需要使用大量的财政资金、施工时间比较长、对于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专业性等等,同理可得,建筑工程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也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不确定性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没有按照合同标准私自变更工程量;项目施工图纸设计得不太科学、不太合理,违背客观条件,这些因素的存在,足以证明建筑工程属于非静态化的施工过程。换句话说,建筑工程合同签订的内容应该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有效整改,其中涉及的法律风险防控也需要对此进行有效的调整。

(二)长期性

建筑工程属于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它涉及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内容,具体来说例如:工程项目的竞标工作比较繁琐;工程双方主体在合同签订阶段也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以及日后建筑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都很复杂。但是,在建筑工程的后续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各种突发性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会直接引发法律风险问题。所以,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具有长期性。

(三)效益更大

建筑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就很强,尤其是对发包单位的执行能力和承包单位的财务能力要求较高。建筑工程合同的管理属于建设单位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要凭证,对于其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要做好相应管理,尤其是法律风险,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建筑工程合同的正常履行,避免工程双方主体违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工程的如约完工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防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合同签订中法律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

合同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将它作为有价商品交换的一种法律表现手段。合同的签订和实施是目前建筑单位顺利开展自身经济业务的重要凭证。但是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相关法律风险问题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规避,很难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实施[2]。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防控,减少建筑单位的经济损失。此外,建筑工程合同签订对于工程参建主体自身的基本权益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对此,加强合同签订的规范化管理,认真履行相应的合同程序,提高对于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推动建筑行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签订的管理工作,评价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合同管理方案,将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范围内,为建筑单位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四、建筑工程合同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阴阳”合同

引发的风险所谓的“阴阳”合同,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合同的当事人同时签订两份合同,而且合同的本质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签订的“阴阳”合同中,竞标的对象都是同一主体,但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却是大相径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对于成本管理金额、施工周期、具体完工时间等做出不同规定。具体来说:“阳合同”是施工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的具体要求从而签署的一种合同,签订工作结束之后,工程双方主体还应该到特定的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而“阴合同”是指工程双方主体逃避相关政府人员的监管,以法律法规的底线为基本标准,实际签署的合同和实际施工内容南辕北辙。在具体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期间,这种“阴阳”合同的现象十分常见,几乎是建筑行业内部的“潜规则”,部分管理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劳务分包合同

风险1.财务因素带来的劳务分包风险。和总承包单位不同,分包单位自身的财力资源有限,在具体落实劳务分包过程中,必须要按时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不能出现拖欠工资的问题。在劳务分包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农民工很有可能停止施工,直接造成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不得不延后[3]。对此,总承包企业应该按照建筑工程规定的时间向劳务分包商支付进度款,足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交工。2.违法分包、无效合同导致的法律风险。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在劳务分包过程中经常发生违法分包的问题,特别是小承包商,会采用“挂靠”的手段获得相对应的专业证书,私下里却以资质尚可的名义承包具体的劳务分包工程。按照法律层面来说,这是违法行为,而且挂靠的主体对于挂靠的客体不给予相应的管理,一旦产生风险问题,很容易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较低。

(三)“黑白”合同

“黑白”合同法律风险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发包单位占据绝对优势。建设单位在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公开招标过程中,一般都会确定建筑工程的标底价格,视为“合理低价”。但是大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可以优先拿到建筑工程的主导权,在施工过程中会想尽办法减少成本,施工单位会给发包单位一个低于“合理低价”的价格。二是随意滥用行政执法权。具体体现在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建筑工程的招标。一旦干预过多,那么建筑工程合同双方不能按照本身的意愿来实行,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建筑工程合同双方便会签订“黑白”合同。

五、建筑工程合同签订中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分析

(一)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合同

对于建筑工程合同的审查来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合同主体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审查的规定来说:项目施工单位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之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证书[4]。因此,如果施工承包单位不具备规定的资质,那么签署的合同也是无效的。其次,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合同是否有效。对于建筑工程合同效力来说,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承包单位是否具备一定的资质等级;第二,承包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是否假借于第三者;第三,建筑工程合同是否属于必须招标却没有完成中标或者竞标;第四,承包单位是否存在违法分包或者非法转包的问题。最后,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合同第一部分协议书中的具体内容。在审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协议书内容和项目审批文件一致,内容表述得是否具体、完整,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合同汇总是否存在双方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在审查过后,如果存在意见相左的情况,那么合同双方必须要进行协商并对合同进行全方位的修改,防止在日后出现不必要的返工。

(二)规范施工项目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收付

1.建设单位支付款项。在相关工程人员签订进度款支付证书后,建设单位必须要及时支付具体的款项,如果超过规定的时间没有支付,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并额外支付相应的利息。2.施工单位需要提供相对应的财务报表。为了有效规范进度款审核管理工作,提升进度款审核效率,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双方应该针对进度款审批流程、报表格式、申报规定等制度内容方面保证意见相同[5]。3.因为进度款的拨付是按照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来计算的,因此,必须要精准计算具体的工程量。在对工程进度款进行审核、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确定工程预付款和起扣点,在计算工程预付款和扣回费等方面的费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标注好建筑工程合同中的重要内容,从而为支付工程进度款奠定完善的法律依据。

(三)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制度是有效减少其中存在法律风险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首先,严格审核招标主体、投标主体自身的专业资质、社会信誉度以及执行的管理机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明确工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效落实互相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其次,严格控制建设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将其中存在不合格的施工缺陷排查出来,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避免出现二次返工的问题。此外,相关执法部门需要对此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建立合力作用,有效规避建筑工程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从而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建筑行业市场体系。

(四)加强索赔管理力度

为了有效防控建筑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需要做好相应的索赔管理工作。首先,结合建筑工程合同签订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筑工程的索赔管理工作的推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实际建设期间有效落实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不断总结过去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经验、教训,尽最大可能保证建筑工程合同取得预期发展成果。其次,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工程索赔资料进行采集、整理、归纳,如果存在资料不齐全的情况,不能保证索赔工作的顺利执行。所以说,建筑单位需要指派专人开展工程索赔管理工作,亲自动身到工程施工现场,实时采集、整理、保存资料,最大程度保证建筑工程合同的完整性。为了可以便捷使用资料,按照分部工程进行详尽的规划,在具体工程索赔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提高索赔工作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