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例6篇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0-04

一、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现状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是国内几乎所有心理学本科专业及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调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的要求。不少心理学专业教师尝试将国内外商学院和企业界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用于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2]。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现实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3]。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进行专业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提升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对能力、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案例教学的操作方法丰富多样,可根据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研究者对案例教学的阶段进行了划分[4-5],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提供案例,学生接收案例并进行自学;(2)组织讨论,一般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分析与讨论;(3)教师评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案例分析情况与解决方案;(4)养成指导,延伸案例教学课堂的作用力,以案例为载体指导学生的持续行动。

研究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促进学生将课堂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6-7]。同时,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自身的学习进程中,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师生均能从中获益。

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中的成功应用也促使心理学专业教师针对一些特定课程,譬如“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并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和伦理性极强,既要求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又要求职业道德操守和咨询师个人成长。单纯的案例分析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情境,但学生仍是旁观者,缺乏直接、真切、可感可触的体验。

本研究以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中的创新及其应用,着重探索如何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融入临床心理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贯彻心理咨询实务的专业理念,以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相结合为平台,实训服务于案例教学,并使其深化,从而实现教学式教学。

二、“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新型案例教学的

组织与实施

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现有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教材方面,缺乏适用于高校一线教学的专业案例集,也无更大规模的专业案例库;其次,在案例选择方面,个案咨询案例居多,不足以覆盖临床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课堂实施方面,缺乏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案例分析多于案例教学,理论阐述多于实践操作。基于此,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本研究将主要从案例选择、课堂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案例选择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针对性、现实性、差异性和完整性。为满足本研究教学的需要,研究者编写并出版了《心理咨询实务案例集》作为课程的案例教材。其中的案例涉及个案面询、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公益热线电话干预案例、灾后心理援助、案例督导等多个层面,几乎覆盖心理咨询领域。每个案例均为研究者的真实临床案例,并在保护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完整呈现。

该案例集所包含的案例分为三类:教学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和视频案例。每个类型的案例子集相对独立,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型案例的重点在于应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态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研究型案例的重点在于以督导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树立自我成长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提升其专业能力;视频型案例则在于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应用,实现学习迁移[8]。

根据各案例所涉及的核心理念、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每个案例后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该目标设计的、在一线课堂可操作的“问题讨论”和“建议作业”,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在课堂实施中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

在本研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案例”与“实训”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引入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实训。实训内容与案例密切相关,实现对案例功能的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9]。基于这一原则,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分为了解、体验和表达三个循序递进的环节或阶段,以案例贯穿,最终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三个环节都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了解阶段。传统的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先看案例,再讨论问题。本课程是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后面的“问题讨论”,引导其带着具体的思考路径进入“故事”,既提高了解效率,又能借助真实的故事背景体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督导师的角色,以此产生参与感、角色感和责任感。

第二,体验阶段。结合课堂所选用的具体案例,针对“无条件接纳”、“共情”、“真诚”、“尊重”、“倾听”等核心专业理念进行课堂实训,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咨询、专业素质训练、自我成长体验等多层化和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方式引入第一课堂,实现案例教学与实例实训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一线课堂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表达阶段。基于了解和体验展开“问题讨论”,聚焦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开放、互动分享等形式,使了解和体验的部分得以强化,并内化于个体。同时,强调保密原则,以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和卷入度较高。

(三)课后强化

为了拓展案例教学的功能,除课堂教学外,研究还设计了配套的课后强化部分。一方面,各个案例后列出了相应的“建议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分析、反思案例,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分析、解决。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延展,目的在于启发深思,指导探索,促进行动转化,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推动课堂学习转化为无止境学习。

三、新型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案例教学的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医学院成功运用这一经验,使得这一方法在全球得到推广。引进中国后,该方法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10]。然而,这种简单移植的案例教学法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不完全适合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的基本框架下,开发与心理咨询课程有更高匹配度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从案例选择、课堂模式、课后强化等多个环节加以创新,形成了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有机结合,了解、体验、表达循序渐进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新型案例教学的特色

本研究以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以课堂实训为依托,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训练、专业素质训练等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方法引入第一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实训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的临床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研究首先突破了以往案例选择上所面临的难点,即案例不能说明事物整体,学生获得的知识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11]。在选择案例时,同时考虑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案例难度、时效性、教师自身的掌控程度及与目标学生的相关度等因素,使得案例集融专业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集相对独立的写作模式也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推广性,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整体教学模式上,案例与实训两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了解、体验、表达到内化,逐层深入, “知”与“行”实现统合。案例教学模式在盛行的过程中不乏批判性意见[12-14],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案例教学过于强调诊断和建议而忽视了真实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作“知—行”脱节(knowing-doing gap),即学生善于分析如何去做却无法付诸行动[15]。曾有研究者尝试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角色表演等形式[16],突破了以往理论分析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向真实体验的转化。事实上,对案例本身的分析和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同等重要,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建立了“案例”与“实训”两个部分的连接,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基本知识、理念的传达,在实训环节体现内容精细化、形式多样化、体验深入化。与以往的“观察式”案例教学(即举例子、分析案例)不同,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式”案例教学,重视基于案例的模拟、演练,以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合。

(二)新型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有“术”亦有“道”。前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后者则有更高境界,揭示事物的本原。因而,“术”、“道”兼顾,并实现由“术”至“道”的提升,正是“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努力探索新型案例教学模式试图实现的更高目标。基于课程前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收获的调查,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首先,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心理学,但在其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案例教学式的学习,说明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相对缺乏。通过对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心灵成长”和“临床操作”的提升。这两方面分别对应个人成长目标和专业成长目标,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床操作”为“术”,“心灵成长”则为“道”,这也体现出学生追求的目标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其次,学生对案例类型和课堂实训形式的诉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类案例和实训环节达到的效果相一致,说明这种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需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对课程整体感受的词语概括,可以发现,学生的主要感受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本身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形式多样”;(2)学生个人的感受,普遍认为“高卷入度、氛围放松、印象深刻”;(3)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认为在“心灵成长、自我觉知、迁移能力”方面获益最多。这与本课程“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与卷入度较高”的特质定位一致。

最后,经过一学期的案例教学,课程在学生临床素质提升和专业目标达成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理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感受、觉察、自知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课程教学达成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专业态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养,推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有研究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咨询”是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但同时“心理咨询”又是他们最欠缺的技能[17]。这间接反映出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在技能传授的目标达成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学生“有学历,无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生动的临床体验平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多重目标,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探索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编制了适用于相关学科教学的案例教材,研发了课堂实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尚存不足,有待深入探索。

其一,本研究只涉及研究生,时间短,人数少,有待在本科生群体中实施教学,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2

高教转型呼唤高校智库的诞生

高校办出特色问题已提多年,怎样突破高校特色问题的研究呢?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的研究实施,为解决高校这一难题找到了全新的“案例研究模型”。在教育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的带动下,2010年7月以来,全国有48所高校纷纷申请立项开展高校案例研究,经过我们慎重研究,决定选择5所院校列入首届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试点,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其原因是什么呢?

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以来,对高校带来最大的冲击是转型,对于转型高校来讲,近10年来校区规模已扩大了,内涵也挖掘了,提高质量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是,那种自上而下布暑任务的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做法,越来越不灵了。高校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通过特色院校的创建,开发和建设高校智库。

未来中国转型高校的发展,既要依据政策的指导,更需要依靠智库提供顾问服务,今后高校智库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智库的威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校内部的一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驾驭全局系统创新的能力。

总之,中国高校智库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是转型高校发展内在需求与大众化发展客观规律相交叉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不照抄照搬,原创中国高校案例新成果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教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应对高教转型、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项原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具有国际研究价值,将美国案例进行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20世纪80年代,自案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以来,我们曾把西方案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圣经来对待,后来我们慢慢地发现:照抄照搬西方现成的案例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长达30年的中国案例研究实验,从此走出了一条管理本土化中国道路。

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突破了国内外案例传统的做法和范畴,拓宽了案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这标明中国经济崛起和高教发展需要案例研究,案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得到了新的发现。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的兴起,也是中国从国情出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了中国高教软实力和中国高教道路。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之中,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和原创,就是在国际教育史上,也是一次大规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开创了国际高教史上案例研究的先河。

其次,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它对推动新教改具有全新的意义。案例理念被引入了高教管理,标志着我国高校案例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从企业案例向高教案例的转型;案例研究成为管理重要内容,进入高校管理微观层面,推动了高教科学管理的深入;特色院校案例也是推进新教改和建设高教强国的特区,具有示范的作用;高校案例为培训未来的教育家和管理学者,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特色院校应首先迈进知识品牌高地

怎样研究和提升高校特色呢?首先,应当从中国模式和中国高校发展道路的高度进行研究,将高校特色从专业特色的微观层面中解放出来,将其上升到院校整体思维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院校创建是中国特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应当全面实施创建特色院校的发展战略。

我国要提升特色院校研究的战略级别,不能将其局限于普通教育学范畴。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相交叉、边缘和综合的科学,从系统科学整体研究更为迫切,特别要突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宗旨尤为重要。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重点是把高校案例的定义、规范、标准、流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宗旨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将“高校特色”提炼成为知识品牌,在这个框架下,案例研究方法就与高校知识管理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研究就能对特色院校提炼出来的知识进行起名、找魂和引路了,高校案例研究就起到了名符其实的高校智库的作用,使特色院校就真正成为知识品牌的发现者、拥有者和受益者,运用知识和软知本管理高校成为可能。特色院校的知识品牌其效应是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广泛的接收和承认,给他们在质量、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带来增值好处,突显高校的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高校案例研究提炼出知识的作用,不但能科学解释高校成功的原因,而且还能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战略的导航。

高校案例是新政领导追求科学的一种创新文化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动用的不是一般力量,而是调动院校领导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这是近10年来我国不多见的高校软科学研究现象。

在过去大众化10年里,由于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校领导的重心是“上项目、搞学位、弄专业、要资金”;而现在的新政领导,开始重视“知识、战略、人才、政策”。对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热情和自觉性,是来自他们多年积累起来创新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来自对过去成功所带来负面问题冷静的思考,是一种从过去“依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是一种“依靠单项方法向系统方法”的转变,是从称呼百年的校院长向新政领导新词的转变,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们对转型变化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总之,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不仅唤起校院长决策意识的增强,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萌发和响应,这正是高教新时代最核心的价值和创新之源。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商管理专业 案例教学法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27-02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明确问题日益突出。为强化办学特色,实施“异轨竞争”(许祥云,2008),一部分科研实力较弱的本科院校提出并践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陈盛,2007)。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企业等组织从事职能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郑春华,2008)。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除了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体系并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已在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际推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不足,本文拟探讨其中的阻碍因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推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其中包含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说服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等,并极大地丰富学生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管理权变论的理念。具体来说,案例教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管理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以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和具有高度仿真性的案例,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接近于社会实践的真实而具体的管理情景(陈德智,2005)。具有高度仿真性的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凌乱的、隐含的和不完全的。案例教学迫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把重要和不重要的事区分开来,并学会在缺少足够和必要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正确而果断的判断。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团队的有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同时学会聆听和说服别人。从态度与世界观层面上,全面打造学生的沟通及说服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效率提升能力(陈树文,2006)。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案例教学与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对于他们学习并理解管理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需要认真准备,查阅文献,构思和拟写发言提纲;课堂上应该积极参加小组和班级讨论,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课后需要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是学生再次进行独立思考并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

二、面临的阻碍因素

1.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严重制约了他们驾驭案例的能力。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及意义对相关的新的知识进行的积极的处理(再构),并且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对相应的观点、技能和思维等的整合(王沛、康廷虎,2004)。基于这样的逻辑,学生在学习案例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缺乏充分理解案例内容的知识基础,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

2.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普遍偏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的多数管理学教师取得的是科学学位,而且来自名校的比例不高,这就导致他们在读书期间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正规的案例教学训练。因而,他们完全是通过自我摸索来领悟案例教学要领的。此外,这些教师通常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部分老师的实践经验甚至与学生差不多。这些因素使得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领会不深、方法运用不当、对案例课堂讨论的组织不力。

3.缺乏反映中国国情特别是地方特色的好案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多采用来自国外或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环境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上的差异,国外案例对学生没有亲切感,难以和学生今后的管理工作联系起来;而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在规范性方面与国外案例尚存在差距,并且,其采集的样本企业多是国内知名企业或其他地方的企业,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学生特点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工作,这就导致国内知名高校编写的案例不一定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

4.领导和教师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哈佛和毅伟等知名商学院之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学院领导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很高,还因为拥有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教师。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领导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在发展思路、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考核、资金支持以及机构建设等方面没有给予案例教学法足够的重视。

5.民族文化特征使得案例教学法在中国遭遇某种程度的“水土不服”。案例方法首创于美国,它产生于美国或西方的文化或历史传统的特定的背景中,因此,我们发现案例方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以及质疑权威和官方观点的愿望(小劳伦斯・E.列恩,2001)。依据霍夫史蒂德的研究成果,中国在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上的得分远远高于美国。这使得中国学生一般不会在公开场合挑战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获得的主动性,而教师也不大适应部分地丧失主动权和掌控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文化特点导致中国课堂上的案例教学缺乏效率,甚至使得实际执行的模式与哈佛等院校所倡导的标准案例教学法大相径庭。

三、对策与建议

1.从领导和制度上重视案例教学。相关领导需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及院系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的案例教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整合学校和地方资源,从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案例采写、编辑与整理,案例查询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与其他机构的联络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考虑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教师从事案例的教学、研究和编写工作,制定正式的办法来计算案例编写方面的工作量及相应的报酬。

2.大力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素养。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二三 年的时间(史美兰,2005)。因此,必须鼓励教师赴案例教学开展得较好的国内知名商学院甚至国外名校进修相关课程,资助相关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去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管理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管理学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并且,要大力推动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仅靠教师的单独摸索是难以构建一支合格的案例教学队伍的。

3.力所能及地开发一些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管理案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了它们应该植根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之中,从各院校各专业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的实际出发,制定富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刘国买、许德仰,2008),从而培育出当地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然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学案例选用的或者是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案例,或者是国内大型企业的经营案例,难脱教条主义的讲授模式。探索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学案例,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存在的矛盾,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马俊苹,2007)。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企业案例。

4.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得益彰。实践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构建由课堂实践、模拟实训、课外工作实践和校外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可以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丰富并改善学生用以理解管理案例的知识基础,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

收稿日期:2011-07-29

作者简介:周俊(1978-),男,安徽庐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战略管理与国际商务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0-41.

[2]陈德智.管理案例编写与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5-36.

[3]许祥云.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异轨竞争”的理性选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2):1-4.

[4]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1-6.

[5]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8-70.

[6]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7]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7-21.

[8]刘国买,许德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2):131-134.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性案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

作者简介:唐晶磊(1974-),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宏(1965-),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110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69-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1],以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教育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

依据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信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从事信管专业一线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对案例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信管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信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3]主干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信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技术和管理基础课不能削弱,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技能上都有所发展。[4]

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概念提出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5]通过“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组织、检索与储存、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准备。[6]

由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技术课程同时并进,甚至有时基础课类滞后于专业技术课,[7]导致学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等跟不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稍嫌欠缺,对分析策略和决策支持技术理解和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最终造成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等。

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管专业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管教学模式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8]然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

第一,信管专业教材建设更新缓慢,信管专业教材要么偏重于工程类,要么偏重于管理类,不能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互交叉渗透,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难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第二,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要早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但有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课程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同步进行,甚至“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所需“信息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也晚于此课开设。这导致信管专业学生不仅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应用技术。[9]因此,在制定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布置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实验条件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信管专业课程课时数过少,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条件不完善。比如,信管专业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性能较好的实验平台,以实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10]但有些学校存在对该课程认识不足的现象,致使实验条件很难改善和提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该强调信管的专业特色,要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开设的课程目录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改善和提高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为目的确定合理的教学课时数。

信管专业很多课程实验性非常强。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利用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三、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思想及基本原则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针对部分教材缺少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利用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共12学时,其中设计型实验8学时,综合实验4学时,补充研究性案例。

研究性案例教学遵循4个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知识和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第二,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第三,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第四,研究性案例中要深刻领悟基本原理和理论,过程不深究,重点在分析应用的原则。

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依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案例性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性案例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如下。

1.完善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补充研究性案例,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研究性案例进行分析,并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求解。在每章理论讲授完成后,会补充该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工智能技术章节时,补充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函数,并将笔者博士论文里面所用的BP网络作为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再利用异或问题求解的研究性案例,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神经网络的实例应用,增强学生对神经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择合适的研究性案例,能够使学生把经济和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和各种决策支持技术的理解,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时,以航空公司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分析航空公司数据仓库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查询“北京到各地区的航空市场情况”,发现西南地区总周转量出现了最大负增长。然后对此问题进行多维分析和原因分析。这种既真实又具有极强说服力的研究性案例,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整授课方式

调整填鸭式授课方式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在每章理论部分讲授结束后,结合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稍显疲惫的每节课后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和分组讨论,进行适时总结所讲内容。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扫除后10分钟的听课死角和疲惫。例如,在决策支持系统理论部分教授结束后,结合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这一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本研究性案例涉及到多模型组合、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的决策问题。通过案例对企业分散在各地的30多个仓库和20多个分厂的上千种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物资分配调拨。依据分析确定相应的模型和模型组合,并建立相应的物资调拨分配流程图,利用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即可实现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支持。通过研究性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比人工作业和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时间和效率,很直观体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性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3.加强研究性案例实践环节

基于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要求,克服单纯采用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利用东华大学的决策天地和MATLAB7.9语言两个实验平台,通过研究性案例进行实习。实践环节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两个层次的实验。首先用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利用设计性综合实验使用信息分析和决策技术。例如首先利用遗传算法的MATLAB的程序实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开发平台上设计实现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性实验是实践环节的升华,要求学生从多个设计题目中选择一题。实验前,必须从所学的决策支持技术中选择一种,题目中涉及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OLAP和SWOT分析、知识发现、数据仓库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实验平台上实现系统模块的设计、所需模型和模型组合设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设计、界面设计等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4.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编程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和网络资源等,在课堂讲授、实验设计和实践等环节中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引入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知识表示方法讲授部分,ID3算法思想、主算法和建树算法抽象且难以理解,引入判断某天气实体气候类别的研究性案例,采用教室配备的黑板进行板书讲解,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列出,这样更有助于理清ID3算法条理,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记笔记和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对ID3算法的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并采用学生讲授教师点评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研究性案例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授中实施2年(2010-2012)来,使学生结合经济理论,深入掌握了企业主流的应用技术及开发设计工具,通过实践深刻领悟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经济系统分析、数据分析与建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开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性较强且没有给出系统运行结构图的案例中,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画出20个专业性强的包含案例中所有模型库和数据库的系统控制运行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笔者分别对2010、20111和2012年度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案例模型库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上的能力大大提高。由此说明,案例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渗透,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5-11.

[2]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4):86-89.

[4]裴有为.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8-99.

[5]季诚钧.试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4-37.

[6]冷伏海,张学福,王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7]吕新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8]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公共管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论、传输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学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

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范文6

案例开发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案例开发应为案例教学服务,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应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1为案例教学服务

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和班主任工作等。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类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意义重大,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等。但是,目前教育类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问题。为克服教育类课程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教师教育领域可以借鉴医学教育、法学教育和商业教育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成功教学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实现真实情境的模拟,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限。

王少非认为,从目的看,当前实践中的案例开发有三种类型: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指向于教学知识基础开发的案例开发和指向于教师反思的案例开发。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应属于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其关注开发的成果———各种各样的案例。如若没有案例开发的过程,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2关照师范生的特点

师范生是案例开发的主要受益者,案例开发理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师范生处于教师生涯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师范生阶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获得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初步培养教育教学机智。在职前教育阶段,技能课程的开设、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可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这些方式受各类因素的限制较大,很难保证其长效性和长期性。在教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就可以随时为师范生提供“临床情境”,弥补技能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的不足。

那么,教师发展哪个阶段的情境是师范生最需要的呢?根据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是职前教育中最适宜的案例素材。第一,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提前经历角色转换,在阅读、分析新任教师所面对的困境与冲突中,开始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第二,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获得知识转型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的转化”。第三,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体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随着人们对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案例开发也应力求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第一,案例开发让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处于无声状态,他们默默地接受着所谓“专家学者”的指导,一味地迎合大众对教育的期望,这种生存状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很艰难的。教师教育者应该尊重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形成案例,传达给师范生。

第二,案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者的发展。目前,大学中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很难触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问题。通过案例开发,教师教育者可以走近一线教师,聆听和感悟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现状、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教育者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更好地教授教育类相关课程,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者科研水平的提升,使他们更多地、更真实地研究中小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第三,案例开发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教师教育课堂是为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开设的,用于教师教育课堂的案例都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素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课堂后,师范生可以置身相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避免就理论学习理论的现象。

总之,案例开发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二者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双赢也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实现一线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的“三赢”。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案例开发的流程

新任教师的教育叙事是高师教育类课程适恰的案例来源,那么,基于新任教师教育叙事的案例开发模式也是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一种适恰开发模式。根据以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为素材的案例开发的特点,案例开发流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确定备选主题;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1确定备选主题

先有主题,再寻找故事,是教学案例开发的常见模式。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也可以遵循这种模式。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是有特定目的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案例的主题必须与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匹配。备选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抓住这些备选主题,才能开发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师范生需求的良好案例。由于目前关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内容的讨论还在进行,所以可以把以往教材都涉及到的内容作为备选主题。

2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访谈问题是进入研究现场的前提工作,若做不好这项工作,就将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根据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访谈可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这三种类型也分别被称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收集案例素材的访谈提纲应为半结构型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教学经验中是不是曾碰到过什么事件让您印象深刻?在当时,您是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这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等。

在未进入研究现场前,无法预测研究对象的回答。进入研究现场后,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随时进行提问。这些提问一般是涉及案例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对案例开发来说,拟定访谈提纲是一个较容易的过程,但是,研究者需要有一个预设的提纲,这个提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详细的案例素材。

建构访谈问题和选择访谈对象可以同时进行。根据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访谈对象的选择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具体包括滚雪球或连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即抽样;方便抽样和综合式抽样等。各种抽样方法都具有优点与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后,需要及时与他们联系,并把访谈提纲事先告知他们,接着就可以约请他们进行访谈了。

3进行访谈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研究者就可以进入研究现场了,即开始访谈。这一环节是搜集案例素材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研究者一定要启发新任教师说出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教育教学故事。

受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把事件描述得很简略。这时就需要访谈者运用头脑中事先预设的提纲,引导这些新任教师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丰富。也许有些老师想不出来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访谈技巧,如列举其他教师的相关事例。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要及时记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追问,以便收集到最大量的一手信息。

4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

收集案例素材的过程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案例素材进行整理与分析。整理即把收集到的素材以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分析即通过对比确定开发案例时需要用到的材料;评估即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案例素材的真实性。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发现遗漏的信息,及时约请研究对象继续进行访谈,收集更加详细和丰富的信息;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预设自己写作案例时需要交代的事情,如何交代等问题;评估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多方检验,力争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材料。

整理分析与评估案例素材是案例开发准备工作与写作案例工作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具有双重意义。这一环节做好了,一方面可以让准备工作得到圆满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让案例写作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5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案例写作工作是整个案例开发的核心环节。为了写出良好的案例,首先需要确定案例的结构,案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五W”(when、where、who、what、why),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展、行为与原因;案例的结构要素应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事件(问题)、反思与讨论和附录。

案例写好后,并不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就结束了。研究者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获得案例的反馈信息是进行修改的前提。这种反馈一方面来自案例使用的教师教育者,另一反面来自学生。在获得反馈信息中,可以问以下问题:针对教师教育者———案例内容能否符合您的教学与职前教师的需求?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您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有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您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您觉得应如何改善;针对学生———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你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能帮助你进行思考?你觉得教学过程的互动对你的思考有帮助吗?

经过各种反馈信息的验证,研究者再次修改后就可以形成案例定稿了。至此,案例开发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总之,我国个领域的案例开发工作都刚刚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有待专业学者和实践者去面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Sykes, G. & 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2(1).

[2]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8.

[3]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