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疗技术范例

临床医疗技术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1

关键词:新技术发展;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挑战对策

0引言

当今世界,数据领航,信息赋能。大数据、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改变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具体到临床医学领域,新技术既向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其开创了广阔深远的前景。如何使临床医学搭乘新技术发展的快车,必须从最为关键和基础的人的培养上抓起,始终强化技术思维、前瞻技术趋势、贯注技术特质,进而实现飞速的进步提升。

1新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

作为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为患者提供直接的诊病治病,与病床有着密切的不可割裂的关联。临床医学本身也是应用技术学科,它不但依靠医学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综合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和操作技巧。技术每进一步,都意味着人们改造疾病能力的增强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临床医学的方方面面。从发展过程看,自信息技术发端之后,以欧美国家为主要代表,从初步尝试到广泛应用乃至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新技术越来越多在各个层面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应用,也成为推动临床医学转型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现今情况看,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技术的临床医疗新手段层出不穷、新模式孕育架构、新空间日益拓展,传统的临床医疗实践正被改变,这必定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1.1新技术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手段和择选的路径

临床医学随着新技术发展,不断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供了更多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手段路径。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已崭露头角,在临床领域应用效果显著,不乏成功案例。以独有的三维重现视角,将平面的医学检查结果变得通俗易懂,为医生提供了清晰准确的病灶体现,医生据此可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2-3]。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科学地综合分析复杂医学数据,提取庞大数据背后难为人知的高价值信息和规律,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在病情诊断、病人治疗和疾病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依托新技术发展的新的临床医疗模式和机制正在重构

新技术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疗活动和管理模式。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医生必须在运用新的临床设备仪器和运用临床积累的经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4]。现代临床医学模式,既要会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诊病,还要熟练掌握各类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运用,这无疑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精准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范式。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系统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理论与技术,探索构建精准医疗服务模式,有效应对新的医疗环境的挑战、解决人口健康信息化问题、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变革。网络医疗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临床研究资源被整合后呈现,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素材,对临床医学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5]。随着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和组网,临床试验数据得以倍增,样本资源库得以充实,临床研究资源得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快捷共享运用。

1.3临床医学的广阔前景和空间很大程度来源于新技术发展的带动创造

新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趋势的引导力和主动力。以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学等服务,跨地域提供给需求人群,凸显其迅速发展的态势和实时同步、快捷便利的独特优势,从而为临床医学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它的出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也为我国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提供高效、低成本、简单易行的解决通道。大带宽特性的5G网络,能够提供现场音视频影像的实时传输,提供数十兆的传输带宽[6]。同时低延时的特性使人体的反馈信号,在短短几毫秒内就可以传递到医生的触觉设备。就在今年6月27日,在中国电信的协助支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利用5G技术,远程操控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7],为身处不同地区的两名患者同时进行了手术。这是全球首次,也标志着5G远程医疗应用划时代的新开端。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AI已深入到各个环节[8-9]。目前,临床医疗AI的研发中,涉及病理辅助诊断、眼部疾病、皮肤疾病、中医药、心电监测、手术机器人、肿瘤治疗等方面[9],可以推断,AI的广泛应用,必将为临床医学创造更为广阔的进步空间[10-11]。

2新技术发展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新技术给临床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同时,基于病床的传统的临床医疗也随之改变。这无疑给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重硬件、轻软件”的习惯思维,往往造成人才培养滞后于医疗信息化进程

我国在技术设施上的投入远超过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12]。近年来,医疗信息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国家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持续加大。据中国产业信息网调查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市场规模,2016年达333.8亿元,2017年达375.2亿元[13]。医疗信息化产业飞速增长,“十三五医疗规划”、《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战略”[14]等政策接连颁布。但是,关于信息化建设中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却并无具体实际的措施,以致于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医疗信息化进程,甚至成为掣肘。

2.2“迭代快、跟进慢”的现实差距,成为临床医学人才难以补齐信息技术短板的病根

临床医学正走向个体性、预测性、先发性、参与性的新技术时代。随着物联网、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5G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正在经历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智能化的进程中,呈现技术范围广、技术需求个性化强、技术门槛高的发展趋势。然而,临床医学人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却远远被甩在后面,仅满足于低端操作,不专不学、不闻不问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迫使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面向新技术应用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15]。

2.3“排不进、学不着”的工学矛盾,致使临床医学人才信息化素质培养停留在嘴上表上,难以落地

受限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临床医生继续教育机制缺失,导致信息化培训常“形式化”出现,“医疗信息化”培训的学分仅通过参与行业论坛,或者行业峰会获取。此类形式化教育对信息化培养并未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在医院组织管理方面,也缺乏对临床医学人才信息化素质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硬性要求。以对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临床医生工作量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例[16]:大量工作时间被日常程序性工作占用,主要集中在病历病程书写、查找粘贴化验单、测评量表填写、查房、接待患者家属、办理出入院、出门诊等方面。因为日常工作已自顾不暇,对信息化素质培养自然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另外,各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和运维等主要依赖于厂商等第三方提供服务,对信息化从业者的要求停留在“简单运维”层面[17],医院无法给信息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从业环境,导致招不进、留不住,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外流或者转行[18-19],失去了对临床医学人才进行信息化培养的核心支撑和师资力量。综合以上分析的三方面问题和矛盾,既有客观的事实,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传统的定势,也有现实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一以贯之的临床医学人才新技术素养的培育机制,为此,必须贯穿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契合新技术发展的建议

新技术为临床医学带来了深刻变化,手段方式在革新,服务模式在调整,实践空间在延展。临床医学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无可逆转。未来的临床医生必须兼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方才能适应临床岗位的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我们建议:

3.1紧紧抓住院校教育的孵化成长阶段,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设立并实施临床信息学课程项目

新技术在临床的日益广泛应用,促进了新的学科——临床信息学的应运而生。这是专门就运用新技术获取临床信息、综合临床情况、处置临床事项的特设课程,涵盖广泛,贯穿全程。加强临床信息学研究和教育,以及开设临床信息学课程刻不容缓。要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模式,融合医学和信息学两个专业领域,确定熟练掌握智慧医疗的培养目标,围绕信息学体系设置一套实用、管用的教学模块,融入实践教学全程。要根据医学院校特点,从教学内容、课堂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着手,探求新技术医疗条件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模式方案。结合教学大纲,加强对临床医学学生新技术知识技能的专项培训,适时开通网络课堂,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适应临床医学的信息化发展。

3.2紧密结合毕业后教育的黄金期,推进医学基础、临床课程和新技术应用研究的整合

可以想见,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善于从网络渠道获取各类医学信息,更要通晓利用信息网络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专、更精的医疗服务。然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难免滞后于现实临床技术发展,进入现实岗位,往往陷于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尴尬处境。为此,迫切需要在毕业后教育阶段,特别是利用好从单专业学习转入各科室流转的最佳塑造期,开展系统全面的临床人才信息化素质培养,做到结合现实、突出重点、有序有效。要特别强化对新技术之于临床医学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临床医生如果不善于应用先进技术,不仅无法及时获得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而且丧失了主动权,难以为病患提供现代化的临床医疗服务,难以成为合格称职的临床医生。

3.3深化继续教育阶段的提升目标,进一步强化新技术辅助临床医学实践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2

医院在2005年起开始逐步使用成本核算软件对医院进行成本管理,初步形成了医院及科室成本,但还只是借鉴其他医院一些经验,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管理,没有统一行规,至2008年10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形成了医院成本管理基本规范。2012年1月起医院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及成本核算最新管理要求,确立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利用成本管理软件平台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二、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情况变化

(2012年新医院财务制度前成本核算管理简称“旧”,2012年后简称“新”)

1.核算对象范围的发展

旧:核算对象简单分为院部成本和科室成本。医院成本核算仅限于院级成本及临床、医疗技术等科室级成本。新:随着成本核算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在以上述核算对象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将财政、科教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非支出类)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而在旧制度前财政、科教等专项补助支出并未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将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2.科级对象类别划分的发展

旧: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行政后勤管理类成本。新:除上述类别,新制度增加了医疗辅助类科室、药品供应类科室成本。临床服务类科室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科室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3.科室成本的归集形式的发展变化

旧:直接成本一般是指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如人力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公务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能耗类公摊成本和管理成本、医技成本等转移成本;新:直接成本除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外,能耗类如水、电、气等日常运行费用也作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非本科室发生的分摊成本等。成本核算部门按照规定标准、格式及报送程序要求,各成本统计科室及时报送核算部门,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耗用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成本。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间接成本是指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

4.科室成本的分摊模式的发展

旧:原科室成本分摊采用二级分摊模式,管理科室向医技分摊,医技再向临床科室分摊,最后形成科室及院级全成本。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管理费用不向临床医疗进行分摊,但在成本核算制度中,管理科室成本、医辅成本、医技成本等各类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也称“四级分摊法”。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5.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变化

旧:原有管理科室成本分摊一般是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医技科室以其临床在医技科室的执行收入作为基数。如某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超声科成本=该临床科室超声科收入/全院临床科室发生的超声科总收入*超声科成本新:新成本管理分摊方法更具体化、更多样化。管理科室向医辅类科室、医技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回访办公室、病案室成本,可按“出院病人数”分摊到临床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也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如住院结账部门成本,可根据出院病人数或床日数分摊、如中央空调成本可根据房屋占用面积分摊;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工作量、业务收入、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

6.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性情况

旧:原有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是以财务管理系统数据产生后月末一次导入成本系统。新:新成本核算系统解决财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明细收支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并轨作业(由成本核算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底稿供会计核算调用),确保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实现授权范围内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能有效地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对接,能够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分析。

7.意义与作用的升级发展

旧:原来医院成本核算为“核算”而核算,院级和科级成本只涉及人力成本、药品、卫生材料成本等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只进行简单分摊,其成本无法真实反映各核算单元的资源消耗和利用效率。新:⑴利用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进行结构等趋势分析、保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按规范的临床路径和实际路径归集单病种成本,进行单病种的收支余分析,为单病种收费提供依据,找到开源节流的着力点,进而为医院整体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⑵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建立优化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流程,实现绩效核算的流程化和程序化。⑶以医院全成本核算基础数据为起点,通过经营分析系统向医院管理者和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经营分析查询和分析。⑷成本核算与医院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相结合,促进医院财务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和预算,事中监督和控制,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结束语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3

关键词:医疗设备;日常管理;维护保养

目前由于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临床与医学科研中,并且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其中,医疗设备能否高效运行,也成为了临床医学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对于医疗设备来说其完好率以及使用的频率会直接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造成影响,而且也是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科研、医疗以及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医疗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对临床诊断结果造成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会引发医疗事故,发生医患矛盾。所以对医疗设备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和运行的稳定性。

1临床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临床中主要使用的医疗设备有高危医疗设备、一般医疗设备、大型设备以及急救设备等。在这其中,一般医疗设备中有心电监测设备、理疗仪设备等;大型设备包括核磁共振仪器、CT仪、全自动生化仪、B超机等;高危设备主要包括婴儿呼吸机、早产儿培育箱、宫腔镜、新生儿蓝光治疗仪的等;急救设备包括:监护仪、呼吸机等。经过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医疗设备都是进口的,这些医疗机械设备的精密程度非常高,很多设备的生产厂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经常保留一些技术,从而增加了医疗器械维修的难度。同时。医院内的医疗器械种类也非常多,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医疗设备维修技术的创新速度却无法满足新型医疗设备维修与养护的要求。

2临床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保养意识淡薄。维修与保养工作那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运行情况,而且维修与保养工作也是考察医疗设备运行状态的一项预防性工作,有效的维修与保养措施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损耗。但是因为观念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医院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医疗设备维修保养的重要性,无法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从而降低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与使用寿命,还会增加医疗成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2)维修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化,但是很多医院的维修技术水平却比较落后,无法与先进的医疗设备相匹配,这样一来就导致医疗器械在维修与保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同时,一些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医疗设备时,缺少对这部分医疗设备原理、性能以及维修方面的了解,从而降低了医疗设备维修的效果与质量。

(3)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落后。现如今,由于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内的临床医疗设备种类与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不同用途的医疗设备及存放地点也比较分散,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时,通常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而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出现职责重叠或职责不清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水平,而且也阻碍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此同时,在医院内的临床医疗设备基本上都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如果仅仅只是采用常规化的管理手段,则无法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前存的故障,在对临床医疗设备进行故障检测时也缺少统一的方法与标准,这样一来也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

(4)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就我国各医院如今的临床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而言,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水平与素质层次不齐,最初从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的人员,仅仅只为高中学历,甚至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同时因为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很多医院内原有的检测手段与维修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司医疗设备维修与养护的要求,而这样一来都会影响到医院内医疗设备维修与养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临床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的方法

(1)提升医院维护与保养能力。现如今,由于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急救医学装备和大量的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难度和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也就提高了对维护与保养工作专业度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医疗设备可以始终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必须要构建专业的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团队,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时,工作技术人员需要对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观察,并由医护人员和维护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这样一来,也就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熟悉与了解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与要求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真正的实现预防性保养。同时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员应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使用人员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在引进新的医疗设备时,应由设备厂家对所有使用设备和维护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熟练的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要点,避免出现错误性操作的情况。另外,如果需要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变动,则必须要对其进行考核,只有考核结果合格后才可以上岗工作。

(2)正确使用医疗设备是关键。正确使用医疗设备不仅可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首先要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坏境要求,正确使用方法等。我们要向厂家工程师请教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等,并做好记录。维护人员要多观摩、多学习,为日后的的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打好基础。其次是要阅读好使用说明书、规范操作流程、维护好使用环境,我们不仅要对设备进行及时除尘,还要及时维修。

(3)建立维护与保养档案。通过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医疗设备发生故障,降低医疗设备的故障率,真正的实现,防患于未然,确保医疗设备可以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完善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档案,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进行动态化追踪记录,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形故障,全面了解与掌握医疗设备的动态参数变化,当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故障发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建立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档案,也可以帮助相关的工作技术人员了解设备配件的更换时间与更换周期,从而更加有利于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的开展。在完成记录后应定期进行汇总,将记录结果及时的告知相关人员,这样也可以为后续医疗设备的采买与使用提供充足的依据与支持,使医疗设备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作用与价值,从而为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4)完善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度。医院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医疗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制度。比如根据医疗设备的不同类型、使用次数等制定明确的保养周期以及保养成本。同时,应该强化护士、临床医师到对医疗设备的熟悉程度,使其能够正确操作医疗设备,避免因为操作错误而导致设备损坏。另外,应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医疗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人员所担负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责任,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医疗设备维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可以得到明确,进一步强化监督与管理力度,确保各项制度与措施均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4结语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4

【关键词】医学工程;人才队伍;医疗设备管理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是应用工程理论、技术、医工结合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医疗机构中有关仪器设备、医疗器械、应用软件和医用耗材的技术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支持、安全、有效和质量保证、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的新型的交叉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发展至今已经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术保障[1],也是医疗器械技术更新和临床应用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不同地区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各医疗机构医学工程部门的建设和力量配备更是千差万别。本文结合湖北某市多家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探讨,以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越来越好。

1医院医学工程科建设的现状

1.1人才队伍弱小

虽然各医院从开始的维修室到后来的器械科(设备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发展较快的医学工程科还是局限于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点的教学医院和部分军队医院。人才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核心要素。没有人才,根本就无法谈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县市级医院领导对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没有像临床医务人员那么重视,加上进入本部门人员门槛儿也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医工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如今许多医院医学工程师的数量、质量和对医学工程工作的实际重视程度与设备引进的数量和速度极不相称,导致医院内医学工程科不能客观评价所引进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的优劣、以及在人员培训、维护维修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表1为我市多家医院规模及人员配置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地区各级医院配备的医工人才相当匮乏,占医院在岗职工总数的1%以下,远远低于美国的15%~20%。人才队伍相当弱小,势必导致部门弱化、能力不足,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缺少医学工程师,医疗设备质控业务仍处于空白,维修维护疲于应付,更谈不上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与训练。

1.2实际工作中部门功能定位不明确

医学工程在医疗机购中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医疗器械技术管理和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主要功能为:技术管理、质量保证、风险管理、技术评估、教育培训等[2],每一个功能下又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比如技术管理包括了医疗设备的论证、安装、验收、巡查、维护、维修、建档、应用支持等技术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有三家医院分别把电梯、中央空调这类非医疗设备划归医学工程部门管理;两家医院分别与药剂科、总务科联合办公,存在业务内容与管理权限的交叉、重叠,导致经常出现推诿形象。这种业务范围扩大、职能不清晰势必造成技术水平不精、能力不足,影响了本学科、本部门应有的建设和发展。

1.3对医疗设备的风险不够重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医院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投入临床应用的医疗设备多样性将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认识由于医疗设备的特殊属性而存在的物理风险、技术风险和临床风险。本地区两家三甲综合医院用于质控的设备投入也是非常有限,其他医院更是零投入,造成工作中,大部分医疗机构重采购轻保障,安全、风险认识不够,导致医疗设备的应用、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本市九家医院普遍制定了比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章程,但还是经常出现由于与后勤、总务、临床、医技科室之间职权划分不清、协调沟通不畅、工程师处于被动意识状态等原因而导致的维护、维修响应不及时现象,以及设备相关的各种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而无法及时查阅和追溯,更有两家医院设备账目与实际不符。九家医院表面像是明确了功能定位,制定了管理制度,实则具体到实际工作内容时大部分医院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能建立全程化、流程化的设备管理,所以才出现了各环节断档、脱节,数据偏差大、不完整等,不利于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对需要定期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的医疗器械,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并记录,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确保医疗器械处于良好状态。但本市九家医院都或多或少存在没按以上管理办法执行到位的问题。例如:麻醉机、呼吸机没有定期检测记录;电刀是否漏电;心电图数据是否准确;除颤仪电池寿命是否已到需要更换的时间等等,这些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质控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可想而知其他类医疗设备的质控更无从谈起。另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流于形式及计量检测与管理不能全覆盖。虽然大型医疗设备能按制度要求持证上岗,除此之外其他医疗设备,特别是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无技术、技能培训考核制度,甚至存在无固定人员操作和管理。因此,在医院等级评审新标准中明确将计量检定工作符合要求、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控制及质量、安全管理团队建设等纳入医院整个医疗质量体系中[3]。同时,也体现了医工人员在今后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

2问题探讨

2.1完善相关制度细节

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要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指标规定各医疗机构所配备的医工人员数量和质量。比如,是按医疗设备总值和床位数来配备医工人员数量,还是按与医护人员的比例来配备医工人员数量等等,不能以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的“人员配置合理”这一模糊、笼统的标准来确定。只有确保了医学工程人员队伍的壮大和稳定,才能够促进技术人员的业务范围和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分,才能够确保医工人员有精力、有能力从“后台”进入“前台”,参与到一线的临床医疗活动中,与临床医护人员一道并肩服务患者。这样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设备应用与维护方面的经验,并且更容易捕捉到设备(器械)改进与创新的灵感。另外,从业资格的认定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很不利于本学科专业化建设。医学工程(临床工程和临床医学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二级学科,是职业化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医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2],所以从业人员不仅懂工程应用方向的知识,还要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从业资格的认定或行业门槛的进入标准等相关制度,以此来确保医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再则,关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已有确定,但在各个省份具体实施时又不尽相同,有纳入卫生专业系列以考代评的,也有以电子工程系列、医药工程系列等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在此也希望各级医学工程学会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节,尽快建立统一的职称评聘方案,为广大医工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晋升渠道,这样才有利于医工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2.2统一行业相关标准

医疗设备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从微观角度包括了设备购置计划、选型论证、采购监督、安装验收、使用与保管、维修与保养、损坏与事故处理、调剂、报废、计量管理、统计报表、档案资料、成本核算和检查考核等内容和环节,更重要的是从宏观角度影响着医院新技术与新项目的选择、开发、引进和应用,影响着医疗工作的流程与效率,体现着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进程[4]。同时,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医、教、研仪器设备层出不穷,医疗设备的更新步伐不断加快,临床医疗工作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有增无减,并且医疗设备的标准化管理是医院医、教、研的物资基础,也是各级医院完成医疗保障任务,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5]。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走专业化道路,进行标准化、学科式的发展。行业内部各级医工协会必须达成共识,尽可能多的统一行业相关标准。比如,部门名称、常规设备的保养规程、维修与质控记录、大型设备效益分析、选型论证、设备安装验收和建档立卡等等都可以逐步尝试在本地区医工协会的引导下统一模式、制定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医工协会的凝聚力、指导力,广大协会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和配合,汇集各方力量对围绕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各项管理工作达成更多共识、形成更多行业标准,才能够紧随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医疗改革向纵深进行的需求。

2.3规范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功能和职责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被引入国内并投入到各级医疗机构,同时国内新材料、新技术也促进了医学工程的飞跃发展,特别是许多高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些大的医院也相继成立了设备处,大量理工科学生进入医疗机构,许多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将器械和药剂分开管理,建立了专门围绕医疗设备、器械及耗材的管理、采购、维修维护而开展工作的器械(器材、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的专职人员也从不同渠道引进,进行了人员的定岗。一些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将器械科更名为医学工程科(部、中心),并陆续从各大高校引进了一批批专业更加对口的本科、硕士、博士生来充实技术力量。实力较强的医院工程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名称的变更,体现了医院管理者对医学工程学科内涵和业务特性认识的提高,自然也推进了这一部门管理制度的变革。并且技术力量较强的医学工程科,在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医学工程科研教学工作[6],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不一致现象,势必分散工作重心和核心功能。临床医学工程在医疗机构中的主要工作定位是医疗设备(器械)技术管理和医疗设备(器械)技术服务,为临床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和最先进的工具和方法。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主要核心功能为:技术管理、质量保证、风险管理、技术评估和教育训练等[2]。因此,广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与医院管理者和其他部门多沟通、多交流,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3]。

2.4看清形势,自我突围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集成电路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涌入医疗领域,再加上厂商的技术垄断,医院内部人力、财力有限的投入,医院正在失去医疗设备维修的能力,设备管理部门和医工人员必须看清形势,根据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主要核心功能进行转型与自我突围。维修已不再是医工人员的工作重点,医工部门也不仅仅只是负责采购和维修。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有原厂服务,中小型医疗设备逐步托给第三方[7],医工人员只需要对原厂和第三方的维护、维修服务进行监督,并选择适宜的维保方案;以及深入临床做好质控,确保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引导医务人员标准、规范、合理的使用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的功效;同时可以做好医务人员与厂家的桥梁,助力厂家通过临床改进、研发、生产医疗器械。

3展望

相信随着医改的深入进行,各项制度和标准的完善,各级医院更加规范化的建设和发展,医学工程学科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医疗设备在现代医院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充分发挥临床工程师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并促进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也是每一位行业同仁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震雷,丁玉琴,周根才,等.提升医疗器械管理者内涵之我见[J].医学信息,2011,24(2):858-859.

[2]高关心.关于临床工程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2):1-4.

[3]汤黎明,吴敏,王星星,等.等级医院评审对医院医学工程发展浅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102-104.

[4]冯丽.对医学装备建设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2):49-50.

[5]郑永军,戴捷,李鸣,等.医院医疗设备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48-49.

[6]陈绵康,罗强,徐勋良.关于我国临床医学工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医疗装备,2001,14(3):17-19.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5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交流

检验医学关系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升,作为向临床诊治提供资料数据的科学部门,是临床诊治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始终存在一些阻碍,不利于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双方应积极加强相互指导学习,耐心倾听对方提出的宝贵意见,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使整体医疗安全质量和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1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交流现状

检验医学收集临床标准进行测定,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的样本数据,检验医学面对的是血清、体液、微生物标本,临床医学面对的是患有各种病情的疾病患者,检验医学负责向临床医学提供准确及时的结果配合临床诊断治疗。可见,双方之间的良好配合沟通才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始终缺乏良好的交流指导,导致临床医师面对一些检测数据质疑时,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其次,检验医护人员只负责自己项目的开展和质量的把控,一些研究项目没有征求临床建议,难以获得认可,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

2完善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策略

2.1正确规范采集标本,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现代医疗体系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强调多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检验人员要强化临床意识,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合理的分析检验报告。同时,为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送检标本的质量。临床医护人员要加强对采集技术的规范了解。例如,医护人员采血室需要保持怎样的力度、保持怎样的运送条件,患者服用药物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等,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降低影响实验结果人为因素,提高检验标准的检验质量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疗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2.2谨慎对待反馈信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

检验报告是科学诊疗的重要依据,错误的检测数据不仅会延误病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检验人员要谨慎对待检测结果,当发现检验参考范围差别较大时,要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对检验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梳理,结合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由于每天检验数量庞大,一些存在疑问的检测结果,需要临床反馈才能了解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仔细专业认真的分析处理,在排除用药、标本采集等影响误差因素后,及时采取有效检验核查和补救措施。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检验科室可以设置专业审核岗位,对检验结果存在意见进行核查落实提高检验结果质量。

2.3深入检验临床一线,提高医疗检诊质量

临床医护人员要重视检验项目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规范指导患者留取合格标本,向患者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尽量为检验科室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同时,临床医师要结合检验项目流程,对检验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分析,当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应主动与检验人员在进行联系,提出合理建议。沟通过程中双方应保持友好的交流态度,共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次,检验人员也要主动深入病房一线,多与临床医生建立沟通交流机会,探讨检验指标与病情变化关系,检验人员针对质疑要耐心听取意见,并提出个人合理的观点和想法,双方共同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知识对病情作出合理解释。

2.4建立良好沟通体系,共同提升医疗质量

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体系,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业务指导,共同加强对检验技术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双方认识和了解相互的工作性质和状况。使检验医师面对实验结果时,可以作出相应的观点和分析,提高临床信息的准确价值。检验科室对于诊断项目的开展应与临床医师进行细致的沟通,征求全面专业的临床价值,了解临床医学对检验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临床医师对存在的疑问或专业性问题,也要与检验人员展开积极的交流,消除潜在的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医疗整体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观点的分析论述可见,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对于提高医疗治理质量,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多样化、信息化发展,更加需要各科室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服务于患者。因此,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应搭建积极的沟通桥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医疗整体额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桂灵,覃海媚,黄炎东.浅析临床医学专业增强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v.32;No.155(03):122-125.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临床医学;发展现状;对策方法

1临床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资源不均,医疗队伍水平不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上升,临床医学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医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一问题造成我国医疗队伍水平不一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对临床医学行业的资金投入不一样,因此,不同地区的临场医学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地区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临床医学水平能够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临床医学资源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临床医学资源分配不均会造成医疗队伍的水平不一样,限制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1.2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临床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医疗设施非常重要。基础医疗设施直接影响医疗水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础医疗设施不完善,限制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造成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许多地区对临床医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成熟的管理制度。不同地区的临床医学发展观念不一样,有些地区认为临床医学需要借鉴西方先进医疗技术,而不是自主研发。这种错误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学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基础医疗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基础医疗设施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许多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难以将资金投入到基础医疗设施建设中。

1.3缺少信息平台,医学信息迟滞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缺乏信息平台,许多医学信息出现迟滞的情况。互联网平台的诞生让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简单,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临床医学的科研人们需要借助信息平台交流医学知识,缺乏专业的信息平台,会让信息的传递出现迟滞,影响临床医学的发展。

2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有效对策

2.1合理分配医学资源,加强建设医疗团队

在分析临床医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认为可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我国临床医学水平。首先,应该合理分配医学资源,加强建设医疗团队。临床医学水平对于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大众要重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不止要发展临床医学的理论,还应该提高临床医学的技术操作和改善临床医学环境。临川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针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对临床医学的扶持力度。临床医学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政府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的发展,加大在临床医学上的资金投入,促进医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临床医学教育的建设,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临床医学人才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医院应该重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应该鼓励临川医疗人员开展科研,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

2.2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健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同理,临床医学环境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医院应该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在本文看来,医院应该改变临床医学的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临床医学科研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医院的医疗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医院应该加大在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医院还应该对大型医疗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医院还应该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

2.3构建信息平台,传递医学信息

医院应该构建信息平台,几时传递医学信息。医院可以构建专业的医学信息平台,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医院应该创新发展模式,重视信息技术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专业的医学信息平台,能够有利于医学工作者交流研究信息。在临床工作中,当医疗人员发现问题时,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临床医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解决医学理论地区差异化的问题,形成良好的临床医学环境。

3结论

总的来说,临床医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的发挥在那。临床医学应该与先进的科技技术相结合,加强在医疗基础设施上的建设,解决临床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兵.探究临床医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830.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7

【关键词】医院知识;知识管理;管理流程;知识产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院内部实现了互联互通,建成了自己的内部沟通网络和完整的医疗信息系统。知识是一种稀有资源,使用后不会枯竭。实际上,知识在传递和转移的过程中还会增值。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的利用、积累和创新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医学知识服务能更好地指导医生和医院进行医学科研与临床诊疗。目前,医院知识管理给人印象上仅仅是信息管理而已,实际上知识管理是根植于信息管理基础之上,与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年轻学科,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我们的信息技术与医院文化等,增加医院的知识管理经济,实现医院卓越的绩效。从知识定义来看,知识是可被称为“可付诸行动的信息”,图1显示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级关系[1]。医学用户的信息需求已从传统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体向电子化、数字化资源发展。医学用户更注重包括有图像,声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医学资源,如各种临床病理切片、人体解剖图谱、用于诊断的核磁共振片等。医院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医院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变化过程。医院的显性知识,是脱离于医务人员的大脑而记录于各种文献、网络等载体中的医学知识,如医院的书籍、杂志、文本病历、影像片、电子病历数据,医生写的论文或获奖的课题等。医院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医务人员大脑中的医学知识,是医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医护人员个人拥有的难以言传的诊疗疾病的能力、经验、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隐性知识中有些窍门和技能难以用文字及符号表达出来,更多地倾向于利用通过语言、示范等直接交流,所以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在医院知识管理里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借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利用和创造的动态过程。

1医院知识管理过程

1.1信息充分

医院内部信息主要是由各个子系统生产形成。医疗信息是医院的核心信息,也是临床业务数据的源头。我院患者信息的管理和共享通过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来实现,以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运营管理中的高效利用。搭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平台,不仅能保证信息“数出有源”,还能有助于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过程监管,促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紧急医疗救治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我院遵循医护管一体化原则,高起点建设高端电子病历,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2010年我院电子病历实施上线后,在使用与发展中逐步整合了医院放射影像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手术麻醉系统、心电信息系统、重症监护系统、病理信息系统、病历质控、临床路径、合理用药以及辅助诊断系统等,将医院内不同临床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以医疗信息共享和院内业务协作为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

1.2组织知识管理流程

医院中,存在太多的信息,而缺乏足够的知识。形成知识的过程与医院创新和创造有关。新发展、新环境要求我们捕获用户需求,对现有医学信息进行获取、筛选、重组与整合,结合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内容,然后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在医院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实现医院乃至医疗行业的卓越绩效,并不断对形成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医院通过数据库技术与可视化技术,将医院内部数据(当前数据、概括数据和早期数据等)、外部数据和已有知识进行抽取、转换与清除,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然后发现知识。对发现的知识进行组织、存储、分享及评价[1],让知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图3)。

2医院知识产品

2.1构建基于服务患者的智能客服平台

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各类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人工服务人员有限。同时,医疗咨询等服务具有专业性强、门槛高与影响大的特点,这也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带来了挑战。因此,亟待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当前阶段群众医疗咨询的迫切问题。我院从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回复咨询16.1万人次共计43万条,答疑范围广泛,十分耗费人力物力。通过构建智能客服知识库,对于在客户服务过程的沟通联络记录进行分析、挖掘,从中发现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根本诉求,为用户智能推荐医疗专家,引导用户进行挂号,提供精准的医疗专家推荐。系统基于用户提问问题和当前的知识库覆盖范围进行智能化学习,能够自动搜集未知问题,并且能够基于用户对话行为和点击行为,自动提取知识,收集问题,添加知识答案,知识学习高效、便捷、可控。

2.2构成基于办公系统的临床文档知识库

通过OA系统存放在不同电脑、不同部门的文件、图片等多种格式的资料,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流程,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有效处理。进而变成部门分类知识、专业知识、业务分类知识等,将这些文件资料最终形成半结构性知识库导入办公系统。另一方面,把临床业务系统产生的有业务数据、药品数据、检验数据、检查数据与流程数据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类、分析,通过有效的集成,形成医院临床文档知识库,如图4所示。

2.3形成并应用临床知识库

医院在电子病历的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临床知识库功能,帮助医护人员在病历书写以及临床操作过程中获得必要的信息。为实现药物审核,建设了合理用药软件系统(PASS)。根据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将科学、权威和更新的医学、药学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可实现对医嘱的审查和医药信息的查询,帮助医生、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即时、有效地掌握、利用医药知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实现合理用药目的[2]。医生在开立医嘱时,需要对药物配伍禁忌等进行判定。临床知识库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3]。医生可进行医嘱保存、提交、自动审查或手动审查等操作。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传统目标是支持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与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支持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控,进行全院的医疗质量精细化控制,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3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建成了面向医院内部用户、医疗行业用户及基层医疗单位用户的多用户医院知识管理体系,为医院内部专家、医生及实习医生提供业务知识,提供交流互助平台,促进医院内部文化分享型模式形成;为全国其他医疗行业的医生专技提供社区交流,促进学术研讨;为我院托管医院与社区医院提供培训学习的平台,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随着知识管理模式的推进,我院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专家们“走出去,请进来”,成为常态化现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了知识分享平台,实现了临床业务与技术创新体系。在2016年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我院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满意度分别达到99.39%、99.41%,临床知识库及智能客服效果显著,反映良好。通过一系列知识管理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4讨论

4.1积极应用新技术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迅速,技术替代与被替代呈现出了越来越快的速度与趋势。现代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应用技术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建设部门应积极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充实自己,充分把医学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及服务结合起来,探索新技术在医疗应用中的可能性。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医疗信息化来说,原本的系统或者业务流程可能发生本质变化,在此基础上将会有推动医疗服务出现新领域的可能,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技术来保证。

4.2建立医院自己的知识服务体系,形成知识分享型文化

在实际工作中,知识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符合医院自身特色,建立自己的运营模式、组织机制及实施方案,完善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知识管理把专家的经验、经历、信息等系统化挖掘并进行使用,使医院的创新、传承超能力变大,提升医院的学习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通过鼓励和集中诸如知识分享(而非囤积知识)、主动搜寻和提供知识等行为,把医院隐性知识从个体转移到整个团队再到整个医院,乃至患者,从而发展成知识分享型的医院文化[4]。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知识分享型文化,这样将更有利于医院整体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AshokJashapara.知识管理:一种集成方法[M].安小米,译.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玉,张文举,李娜.构建以知识服务和知识组织为基础的医药学知识库[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26-29.

[3]聂丽丽,陈妍妍,叶庆,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临床药学知识库[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6):15-17.

临床医疗技术范文8

医疗辅助类是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如供应室、洗衣房、收费处、药品材料库房等科室。行政后勤类是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处的从事院内处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如医务科、财务科、办公室、后勤科等。科室接受了服务,就应承担相应的服务成本,科室服务范围是医院间接成本按“受益归属”原则进行合理分摊的前提。临床服务类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它的服务范围是病人;医疗技术类的服务辐射范围是病人和临床服务类科室;医疗辅助类是为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服务;行政后勤类的服务范围具有全院性。确定核算科室的类别应同时考虑科室性质和科室服务的辐射范围,核算科室的分类在性质上与医院医学分类标准相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例如:麻醉科,医学分类性质属于临床科室,但其只是病人在医院接受服务的一个中间过程,并不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它的辐服务范围类似于医疗技术类科室,在科室成本核算时将其划分为医疗技术类科室更为恰当;又如医院单独设置的体检中心,在医学分类性质上不属于临床科室,但其服务范围与临床科室相同,若将其划分为其他三类科室将成本分摊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将无端加大临床科室的医疗成本,将其列入临床服务类更合理。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单元,是医院内部能够承担医院经济目标,落实核算与成本管理责任,并能够根据绩效大小独立承担奖罚,能将责权利结合起来的科室或部门,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划分核算单元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信息采集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划分核算单元时应首先考虑该单元的房屋、人员、资产等是否相对独立,房屋面积、设备价值等基础数据信息是否或可能方便、准确的统计和采集,成本费用是否能够合理的归集,以保证成本核算需要。

(二)核算单元的划分尽量细化

核算单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划分时宜细不宜粗,它的细化划分是为医院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的前提,亦为医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在基础信息能够采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细化,有下属科室的尽量以下属科室为核算单元,例如某医院心超室下设有心电图室、B超室、彩超室,核算单元应按心电室图、B超室、彩超室分别设置;又如对一些规模不大的医院因人力资源多方面的原因,在正常工作时间外的门急诊病人往往由住院科室值班医生承担应诊工作,相应的门诊收入及人员、材料等门诊成本费用若不从该住院科室分离统计核算,必将影响诊次、床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对此类临床类科室可设为门诊和病房两个核算单元,在HIS系统中此部分收入纳入该住院科室的门诊单元统计,其门诊成本若不能单独归集,可采用门诊部同类科室诊次成本作为参数进行测算,即某住院科室的门诊成本=门诊部同类科室诊次成本×该住院科室门诊诊疗人次,从科室总成本分离后计入门诊单元,以符合收支配比的原则。

(三)类别划分与行政隶属关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