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档案管理范例

地质档案管理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1

抓好基础数据文件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管与监两方面入手,做为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提供资源保障,用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数据齐全,内容完整。要达到此目标,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把地质档案资料、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等正确区分,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础档案收集工作。抓好基础数据,比如地质档案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档案、水文地质档案、工程地质档案、地质科研档案等。其具体内容是在地质勘探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表报、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所以在收集和整理时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片、图纸、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在便于利用和保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编号与编目、范围、术语与定义、规范性引用档、归档范围与分类、立卷归档要求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2.档案信息化,纸质档案数字化

我院采用的是科怡档案软件,档案信息化就是把我院现有传统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档案信息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2]。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不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同。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质单位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电子文文件数据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例如在建立地质档案资料时,地质档案资料由分队,普查组提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及复制成果地质报告,经大队资料室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分类、编号、立卷、归档,经过计算机数字化转换处理[3],建立科怡档案查询服务系统,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其它档案如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也都根据上述情形,将纸制档案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必然取向。因此地质单位必须快速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效率,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但使地质资料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使匮乏的资源得到开发,适应较复杂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地质资料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3.1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档案检索效率。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方式,绝大多数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都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数据相对麻烦、更新起来也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资料档案数据更新就慢。地质部门采用人工管理档案还会造成数据疏漏,首先从这方面来说信息化地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就比传统方式更为准确。其次,在对数据查找时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也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可以输入任意一项检索词,如类别、资料名称、编著、矿种、勘查程度或几项检索词的组合等,都可从科怡档案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地质档案信息,节省了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

3.2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比较系统、详细、及时的资料信息,为制定部门提供合理、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数据。随着新技术、新理论越来越多的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在管理方式上对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创新,地质工作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适应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越来越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地质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地质资料资源,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为地质工作节约成本,节约无谓投资,提高地质项目成功率,为地质工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2

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时期,而在这种良好发展形式的影响下,地质资料的档案管理,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模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革。对于地质档案发生的变化,我们要深入的研究。本篇文章以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为视角,探讨了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模式出的创新。探讨了档案的服务管理模式,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档案管理;服务创新;创新

在科技的进步下,我国迎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中网络以及数字化在不断的发展。地质资料档案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主要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有关的信息。现存的很多地质档案都是纸质的档案,在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化中,如何能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服务模式,这需要地质档案工作者去思考。

一、创新地质档案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地质资料档案自身改革的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模式、新动向、新内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利用主体也越来越多,对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些变化,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观念显得落后,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创新势在必行。

二、实现创新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1.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

无论创新模式怎么发展,创新的思想怎么革新,这都需要人去改变,而且创新工作也是人的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地质档案需要创新,而且在档案部门的创新首先要在人力上进行创新。档案工作人员的地位要准确,而且人员配置上也要合理的创新。在过去,很多人认为,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不用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管理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不是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会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因此在创新档案上,就要打破这种观念。建立人才聘用制度,选择合适的人才去管理档案,为档案事业服务。除了创新人员配置之外,从事档案的工作人员也要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创新,学习更多的知识,将自己的视野拓宽,知道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应该从事的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装状况。全面的提升自己的素质,在管理的时候,善于利用档案学科有关的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参与档案管理。同时,档案工作人员也要有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提高自身的发展。

2.创新服务手段

在档案的资源建设上要加强,而且要以服务人们为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在档案的资源建设上要加强,因此,资源是档案发展的基本阶段,因此在建设的时候,要坚持建设以及开发同时进行的原则,用资源开发开来促进资源建设,而且将档案工作建筑的更加完善,在建设上,可以通过通过多样接收的方式,征集与地质档案有关的材料,特别是收集照片、多媒体等实物的档案上,收集这类的档案,可以将馆的收藏内容增加,而且调整了档案的结构。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地质信息的支持,而使用了计算机等技术,在搜索档案上比较便利,搜索到的内容增加,而且搜索的途径不在仅仅局限于一种,同时搜索的范围也在扩大。地质档案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要坚持服务的观念,加强与地质信息有关的宣传,在社会上建立多个服务场所,同时加强网络的建设,在档案馆内设立局域网,或者是连接外网,推进档案馆的信息建设。地质资料馆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服务网站,在网站中张贴与信息有关的服务,将服务的功能由现实拓展到网络中,管理者在建筑档案信息的时候,可以以网站为基础,从而加快资源建设。

3.创新工作方式

在现代的社会信息交流一般都通过网络机进行,这种方式比较方便,而且可以将信息的快速传达给需要的人。而且在网络的影响下,人们在寻找资料的时候,也比较向往使用网络,这是这种形式的影响下,纸质的资料也应该向网络资源转化,而且纸质的档案管理已经与当代的管理方式相悖。因此对于工作的方式要进行创新。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且结合的效果比较好,数值化的档案馆是在21世纪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而且这种发展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对档案建设的步伐,致力于将档案中的所有资料,处理成信息化的模式,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的方式,将档案信息以数值化形式全部记录在储存器中,所说的储存器主要是光盘或者是磁盘的形式。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受损,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就要将其加工,变为数字化储存。

4.创新服务模式

在当前经济的发展,地质档案管理要提高主动性,将原本被动的读物手段以及措施变为主动。因此要将服务的领域拓展,而且还要将其创新的模式改变,主动的为社会和服务,由单一。简单的服务模式转化为多项,使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火力,而且还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其服务方式改变,开展与内需有有关的工作,而有关的部门要及时的管理资料,而且推动档案服务,将传统的服务理念改革,为信息规模扩大,而且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建立一个新的服务模式,通过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为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促进服务模式改革。

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时展的需要,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人力资源的具体结构、工作方式以及服务的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同时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地质资料档案工作发展成更具特色的一个工作内容,只有这样,地质资料档案工作才能真正的和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相协调,从而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辛玲 单位: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参考文献:

[1]吴卫.浅析档案管理服务中的创新[J].科技信息,2012(32).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3

一、我国地质灾害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对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意识更加重视,重视地质灾害的不同档案的分类与处理,同时,也加强了相关管理工作的资金与人才的投入,这一方面取得的进步更能体现出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与工作水平都有所提高,工作水平的提高,使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最后,许多单位都专门设置了相关档案管理的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对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不同于其他工作的档案管理,必须在对档案的分类、档案的整理,以及相关档案的数据分析方面有全面的把握,所以近些年来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断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完善[1]。但是,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需要很多的分类与数据整理的环节,所以我国在对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不同方面,主要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数据分析与整理不到位,档案管理的监督过程不到位,对地质灾害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以及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策略。

二、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对地质灾害历史进行记录,对地质灾害建档。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地质灾害发生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人力以及物力的损失,发生一次地质灾害需要一定时间的建造过程与后期管理工程,所以对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能够很好地对后来发生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后期处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地质灾害进行档案的相关记录,是一个初步归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属于地质灾害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说,档案管理对地质灾害有很好的历史记录的作用,并是地质灾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2]。2.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数据。档案管理的过程也包括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相关的分析的过程,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必须要对相关的数据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处理与把握,对地质灾害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总结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为以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3],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救援以及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数据分析,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所以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还可以表现在这一方面。3.完善地质灾害工作的流程,确保工作的完整性。地质灾害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地质灾害的前期还要做好相关的灾情预防、灾害应急,这些是在灾害发生前以及灾害发生时所要做好的相关准备,地质灾害发生后,还要进行相关的过程经验总结、数据分析以及档案归类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地质灾害工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也属于地质灾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将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也就意味着相关的地质灾害工作处理的完善,确保地质灾害工作做到相应的完整性[4]。4.对地质灾害有更深刻的把握,做好预防工作。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原来发生的事件有一个记录的过程,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总结,以形成经验性的参考,为后来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并通过相关的档案总结出的经验,分析相关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频次,以及灾害发生的间隔时间等问题,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更深的把握,可以很好地起到相关的预防工作。这也是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工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一个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相关地质灾害工作的完善,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地质灾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发挥地质灾害的作用,必须要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的发生。

三、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1.数据分析与整理不够全面,参考性不够。在我国,许多的地质灾害过程中,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不够全面,数据的整理与归类不到位,这些都归源于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对较为低下,不能很好地进行有关的数据整理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还有就是对地质灾害的相关认知程度不足,这些都是造成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数据整理不足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的出现,主要从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入手进行分析。首先,相关的单位部门必须要严格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减少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不够精细而造成的数据统计不全,数据整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在对档案的相关管理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的培养,单位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用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促进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就档案管理人员自身来说,也要从不同方面约束自己,对档案管理工作有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另外,在对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一些基本的地质灾害方面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档案管理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2.地质灾害的档案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地质灾害的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档案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以及数据的泄露。但是在我国,许多地质灾害的管理单位都对相关的档案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重视,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单位内部的监督以及来自外部的监督,内部缺乏相关的监督部门与专门的监督人员,不能对一些错误的档案管理进行实时的分析,导致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较低,外部监督对地质灾害工作的档案管理工作完全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档案工作的完善,以推动地质灾害工作的不断进步[5]。首先,在单位内部,重视地质灾害档案监督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设置专门的档案监督人员,监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环节,并通关采取相关的惩罚措施进行管理,同时,档案工作的监督人员也需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按单位规则和相关的管理原则进行管理。同时,我国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地质灾害方面的法律条文,通过法律条文的相关约束,对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约束,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管理人员素质低下而造成档案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档案管理在地质灾害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不断重视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了解我国在地质灾害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减少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完善档案管理流程及相关步骤,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灾害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春梅.地质灾害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3).

[2]肖金良,刘远.浅析灾害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档案时空,2010(12).

[3]於顺然.浅谈加强重要建设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C].北京: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2008.

[4]王鑫.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哈尔滨:黑龙江档案,2015(3).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4

1)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职责分散、不明确,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可谓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存在着严重的档案资料重复保存且利用率低下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2)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人工收集、整理与检索阶段,可接触和获取的信息量较小,非常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欠缺协调、合作。

部分地质勘测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同单位负责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欠缺协调、合作,没有更好的利用协调、合作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单位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明为。

4)档案管理工作未与地勘行业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发展。

任意一个地勘单位都有自己的近期、远期规划,规划涉及地勘单位的未来规模、发展技术水平、形成何种人员结构等都会做出详细规划;而这些规划中却很少涉及单位的档案管理,导致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于地勘事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地勘单位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监督、指导工作不到位问题。

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离不开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起到把关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欠缺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本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6)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可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用于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就难以及时得到更新,严重限制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7)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问题。

较高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持。存在部分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这些“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势必不高,加之这些人员的频繁调动、调整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8)不能得到有效开放和利用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作用,使档案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开放恰恰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档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支持档案开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管理观念落后影响不能大胆进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拓展档案归档范围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来进一步健全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提高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伴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比如,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科室,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以及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共同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和考核范围之中。

(二)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文件收集是档案归档的重要环节,收集人员要与各部门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重要文件、材料不分散、遗失,能够完好无缺的归档。

(三)促进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要增强地勘单位领导、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尤为重要。因为领导重视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视作为地勘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对下级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在做好本级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要加强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效果的坚决予以表彰,不符合相关要求、规范的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次,逐步扩大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范围,除对工作进行成果监督外,还要尝试监督其工作过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五)加大档案管理投入,保证管理质量

各级地勘单位都应该有计划的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经费投入,目的在于确保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顺利提高。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档案管理专用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条件,例如档案消毒灭菌机、防磁声像柜、除湿机、移动密集架等对档案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而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软件条件,它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条件。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5

【关键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策略

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适应时展步伐,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档案管理要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为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因此,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应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在新的管理模式及平台视域中,实现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新发展。本文立足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就新时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做如下具体阐述。

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信息化管理的内在需求。首先,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优化信息管理模式、创新信息管理理念,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效能。其次,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为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环境。因此,从时展的视域出发,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是适应新环境、构建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规范化建设的途径。档案信息管理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进一步规范档案信息管理,提高档案信息价值。首先,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这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其次,信息化管理是优化传统管理模式,解决档案管理混乱等问题的有力保障。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中,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构建,能够实现档案材料一体化管理,确保了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因此,从规范化建设的视角而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库。

(三)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保障。在传统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冗余的管理流程、滞后的管理手段,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为档案管理优化了环境、提供了新的管理载体。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率的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资料汇集、分类及保管,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档案管理,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地质科技档案价值的体现,应注重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档案开发及管理创设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要注重档案信息开发,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档案资料的分类汇总、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确保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加快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在笔者看来,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要适应新的时展要求,从新的发展视角,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为信息化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在条件。首先,地质科技档案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导向,转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思维,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其次,要主动调整管理建设方向,以信息化管理为抓手,优化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为新时期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再次,要加强宣传引导,为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建立广泛的职工基础,调动制动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深化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

(二)完善信息建设基础,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当前,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已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功能,进一步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硬软件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最大程度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三是立足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强对地质科技档案的编研等工作,为档案信息资料的应用开发提供有力保障,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料价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科技时代,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是顺应时展需求、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本文的探讨中,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在面向未来发展的构建中,应以信息化管理为导向,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平.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12).

[2]闫月影.科技档案管理与企业信息网络的关联分析[J].福建农机,2016(03).

[3]孙水来.浅谈信息化在科技档案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卷宗,2017(10).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6

地质档案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查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是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地质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实体保管的传统档案管理时代,偏重地质资料的收集与保管。地质档案种类繁多,按类型可分为:为国家进行基础建设提供相应决策服务的地质资料,如区域地质调查、化探、物探等;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科技发展提供原料产品基地的地质资料,如矿产、石油、煤层和天然气等;关系国计民生服务的地质资料,如水文、工程、灾害、环境、地震等;为地勘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资料,如合同、协议等;不同形式和不同载体实物资料,如岩矿芯、磁盘、标本等。传统地质档案管理以实物管理为主,对环境要求高,档案损耗速度快,档案查找沿用传统人工方法,信息查找依靠手工及借阅者和馆员的个人经验,费时费力。地质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且有保密性要求,普通的档案管理者往往不懂技术,经验不丰富的年轻地质工作者对如何查找地质档案的流程不了解,在查找过程中容易发生遗漏,难以有效提取所需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较弱,未得到充分有效开发利用。第二阶段,基于信息管理的数字地质档案管理时代。特点是在继承传统档案管理的基本功能的情况下,以数字档案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档案信息的有序整合和便于检索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的数字档案管理属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开始向基于知识管理的第三代电子政务过渡,作为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基于信息管理的数字地质档案管理也应融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从用户需求出发,把对知识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融为一体,对馆藏地质档案进行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在信息中有用的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使之成为使用者容易检索识别的知识信息内容。

2用知识管理思想指导地质档案服务

用知识管理思想指导地质档案服务,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上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是基于档案内容的服务。除了常规的借阅、档案检索等显性知识服务,还可提供的服务有:

2.1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据处理与分析服务平台

标准化档案管理信息服务通常是根据关键字进行查找所需资料,侧重于显性知识的挖掘,信息查找范围往往局限于报告名称和关键字,对地质工作覆盖范围、工作程度、工作方法等信息无法直观的了解,导致信息查找效率低下、信息遗漏等问题。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下,地质档案馆员可针对用户需求,利用信息系统检索库中资料与信息,抽取相关的报告、图件、表格等,按照标准格式生成电子报告供用户利用。该服务所提供知识产品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地质档案知识库是否有效。档案知识库的建立要经过“知识积累—创造—应用—形成知识平台—再积累—再创造—再应用—形成新的知识平台”的循环过程后逐渐成长,逐渐成为信息查找更可靠的来源。

2.2逐步开展地质档案数字化和数据挖掘工作为知识创新服务

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创新,而有价值的情报产品是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档案管理者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这种提取和归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数据挖掘工作。我国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很高,但因人力物力的限制,目前地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和共享程度都很低,数据挖掘工作更受此限制。地质档案管理应平衡多方诉求,合理制定计划,逐步开展档案数字化和数据挖掘工作。一方面,地质单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可通过需求分析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见效速度快的情报资料以及其他即时研究得出的信息。这里就需要分析档案使用者的需求,可采用分析借阅数据或建立在线交流等开放式的交流方式,根据业务需求,优先开展该类情报收集和数据挖掘工作。另一方面,地质单位还承担着基础科研的任务,应分主题、分阶段,由有经验的地质档案管理员和技术工作者选取有价值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和关键信息提取,使地质档案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是地质档案知识服务的关键

地质档案知识服务的质量取决于知识库的有效性,目标为最大程度将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积累到知识库中,满足地质技术人员的知识创新需要。需要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只有通过显性化才能被更多的人员应用,真正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显性知识只有变为档案管理员自身的隐性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因此,在知识管理流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尤为重要。依据SCEI模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为经过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部化4个过程来实现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形成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下面分别就地质资料知识管理在每个过程应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社会化过程是指个人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交流和分享给他人的过程。这里的个人,既包括地质档案管理员,还包括一切与地质档案有关的人员。一方面,地质档案管理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向档案使用者共享和传递隐性知识,如特殊资料的查找、系统使用办法培训等;另一方面,年代较久远的地质资料由于技术人员的更新换代逐步被遗忘,新的技术人员往往因不了解历史资料,或查找资料困难,费时多而难以找到有用的信息而不去查找。珍贵的历史地质基础资料渐渐被尘封在库房中失去利用价值。如果地勘单位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获得的知识,将有失去其知识基础的风险;档案管理员应及时与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工作者交流,鼓励他们用书写、讨论、演讲、辅导等形式来共享和传递隐性知识,并通过对地质档案进行加工,如档案数字化、档案标引、数据库建设、资源整合等方式,分期分批的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和专题建设,提高信息保障水平和供给能力,使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得到满足。外部化过程是指地质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沉淀和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地质档案管理员可通过OA系统中规章制度、文档工作流、地质档案知识库建设、技术论坛、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和在线分析、数据挖掘和知识挖掘等进行知识的转化和积累。其中,地质档案知识库的建立是地质单位知识积累和再积累的关键,是促进知识再创造的基础。综合化过程是将转化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转化和组合、系统化的过程,是个体成员在接受显性知识以后进行理解消化,并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深刻理解和消化,个体才能形成自己新的显性知识。接受新的显性知识的个体成员通过技术论坛等平台交流,可促进档案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并最终形成组织的一般显性知识,为组织的工作提供支持。知识综合化的有效手段有知识库管理、文档管理、数据库搜索等。内部化过程是指地质档案管理员通过学习和交流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地质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覆盖面广,对档案管理员的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员应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改变以往人们印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的局面。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地质档案的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有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管理理念下的地质档案管理员需具备的素质有:熟悉本单位地质业务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如地质环境调查、工程物探勘查、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掌握主流专业软件使用方法,如MAPGIS、ARCGIS;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如智能搜索、推送技术、知识发现、数据融合,为实现构建知识服务窗口,信息、知识的有效共享与服务提供可能性。

4结语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7

一、地质档案生产要素的特征

1.馆藏地质档案结构特征。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全国区域地质资料13大类,加上各省级地质资料馆以及行业地质档案馆保存的海量地质勘查资料,数据种类繁多,格式丰富多样,其内涵的找矿信息和基础地质信息量巨大,是矿产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料宝藏。

2.数据生产要素特征。地质档案具有生产要素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数据获取手段的智能化,其数量越来越多,国民经济、科研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巨大的生产要素价值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助力和推动地质行业和社会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

(1)地质档案的有用性。地质档案的信息属性和生产力属性决定其价值非常高。利用和借鉴已有地质档案,可提高对勘查区地质找矿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质量,节约地勘生产科研项目经济和时间成本,提升经济效率。

(2)地质档案的产权性。地质档案是由相关地质勘查单位产生的,其产权属于项目投资方所有,具有产权明晰的生产要素特征,有利于建立地质档案市场体系。

(3)地质档案的增值性。地质档案和其他数据一样具有潜在的价值,经过再开发、再处理、再挖掘、再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使得其潜藏信息得以显现,综合研究创新后得出的综合成果(知识产品)经市场转化后实现生产要素的增值功能。

(4)地质档案发展性。地质勘查数据和其他数据一样,具有可开发、可处理性,对地质档案的重新借鉴、参考以及再处理使用,可以为地质勘查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不同的处理思路、方法以及处理技术得到的数据成果不同,发挥的功效也就不同。随着数据处理理念、处理方法、处理参数以及信息技术的改进,数据的发展性也不断变化和发展。地质生产、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可满足当前和今后地质勘查活动的需要,还能面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基础地质档案,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的社会需求。地质档案具有高初始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累积溢出效应高等经济特征。

二、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分析

1.数据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地质档案传统管理不足。由于传统地质档案产生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其生产标准和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存储格式等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第一,原有数据资料呈现碎片化、异构化、复杂化等状况;第二,传统数据管理上存在重保管、轻开发的现象,开发程度、创新成果和交换共享程度较低;第三,在服务方式上具有被动性,服务内容上只满足简单复制的需要;第四,不注重追求数据的使用率和重复使用率,数据的有用性和发展性水平不高;第五,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不注重地质档案的价值增值和经济功能发挥。传统地质档案与生产要素数据管理特点的对比分析见表1。

(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意义。开展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可确保数据管理标准统一且具有前瞻性,技术标准先进且具有创新性,管理平台集中且具有共享性,服务方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等特点。具体特点是有利于系统化掌握数据资源短缺情况、效益产生情况、开发创新情况和提供服务利用情况;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丰富馆藏数据资源;还可从多维度、大跨度的数据时空和格式差异中发现规律,启发管理新思路,做到数据上补充;还可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为领导决策、辅助找矿和科研活动以及有关领域融合发展提供帮助的作用。

2.数据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数据已成为各行业创造竞争优势、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数据作为企业生产“信息———感知———分析———决策———执行———提升”过程的核心要素,所起作用不言而喻[1]。馆藏地质资料已全部实现数据化,具有开展数据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展数据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国家有关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有力政策,助推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步伐;知识经济的发展为行业开展数据知识管理提供了动力。

三、地质档案知识管理

1.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思路

(1)知识管理的思路。数据知识管理是以创造价值、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专业化、系统化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储存、传递、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收集研究、筛选处理(建模研究)、解释推断、知识产品(数据成图、解释成果)形成、产品推送服务、开发效果评估等内容。

(2)知识管理的路线。在研究地质档案管理基本过程的基础上,以地质档案知识管理为目标,结合地质档案管理特点,以文件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提出数据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地质档案知识管理的策略

围绕知识管理的思路和流程,研究地质档案更好发挥生产要素作用的知识管理策略,具有良好的发展思路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1)建立地质档案管理战略。要挖掘地质档案的潜在价值,一要系统排查当前地质档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与现行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尽快修改和完善地质原始数据、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开发制度;二要做好数据管理、开发、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经过科学论证后编制地质档案开发计划;三要有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如专门立项、联合立项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落实地质档案资源战略目标;四要针对地质行业内找矿重点技术需求,开展综合研究,提供知识产品,提高找矿效果;五要选准服务社会的角度和时机,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品,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梳理构建数据知识地图。①馆藏数据整理。要依托各类档案数据资料开发利用项目,详细整理和分类馆藏地质档案,理清馆藏数据的技术家底,完善各类数据库建设,发现数据种类、范围、精度和存储格式短板;理清地质档案发展思路和脉络,明确开展数据知识管理的方法、路线、目标;适时提出地质档案收集计划和战略计划,探索解决资料综合开发的数据格式、软硬件限制和技术瓶颈。②馆外数据收集。由于历史上管理政策以及行业技术限制等原因,馆藏数据存在不系统、全宗性差等实际情况,制约了档案数据综合开发质量。提高数据收集意识,根据馆藏数据结构情况,采用“缺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制定数据收集和管理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安排收集馆藏短板数据,丰富馆藏数据量,完善馆藏数据结构,积累数据服务能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将数据主体、结构信息、背景数据等元数据作为有机体一并收集,确保数据信息完整、具有可处理性。③做好数据组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原始地质测量数据、实物地质资料电子化数据、找矿成果数据库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保密和高效的数据组织、检索方法。

(3)设计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功能,就要使地质勘查数据充分地流动起来,实现开放共享是数据效能最大化的基础。第一,要建设数据管理的同一平台,强化数据统一监管模式;第二,还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管理,实现交互式的审批、服务利用模式;第三,可开发、编制相关档案数据产品,为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第四,可提高数据组织、检索和元数据质量,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第五,可发挥数据资源信息功能作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活动进程中。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应具备统一交换功能、统一分析功能、统一创新功能和统一展示功能。地质档案馆应通过自主科研立项,尽快启动筹划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开展管理平台基础项目的研制。

(4)创新开发数据知识产品。①数据生产格式创新。按每5至8年的周期对馆藏地质档案进行格式转化开发,以确保馆藏地质资料的信息形式更新、保存格式更新,满足现代用户对数据使用方式、使用格式的需求;新生产的数据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达到格式创新,不同格式的数据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数据格式升级统一。②数据开发方法创新。拥有地质档案并不一定拥有地学知识或得到有用价值,还需对其进行创新处理和组合开发。第一,主要依靠找矿理论创新,通过新思路、新组合实现物化探数据处理方式创新;第二,开展多种类地学数据相结合,实现数据信息扩展和创新;第三,依据成矿类型,通过数据连片处理开发档案数据,实现综合编图和成果解释,总结成矿特点和赋存规律,实现知识创新;第四,按不同需求专项开发相应数据知识产品(不同的数据包),提供相应的数据连片处理服务(不同的地质物化探综合图件),以此取得数据知识价值增值。③数据开发维度创新。通过建立地学信息库,将馆藏地质勘查数据依据档案全宗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年度地质勘查重点方向、找矿类型,在时间维度上依据前端控制原则,适时安排特定区域数据的综合整理和开发,开展成矿远景预测,提出成矿远景区,及时为决策机构提供系统化大数据支撑,为基层生产科研单位提供综合性前期辅助勘查资料的作用。利用航磁数据资料的知识开发可为多金属找矿提供资料;利用航空放射性伽马能谱测量资料,为寻找放射性矿产和环境放射性监察提供数据支撑;利用遥感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可开发出适合现代农业、林业的知识产品等;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服务产品,如城市发展规划、商业布局、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等。④成果解释理念更新。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理念相结合、启发和补充,对数据处理成果进行推断和解释,并验证和总结其处理技术、解释方法、综合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5)拓展数据知识产品服务。基于生产要素的地质勘查数据的知识管理、创新、服务,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要做好地质行业内部以及与社会企业间的地质勘查数据交流服务工作,实现数据潜在价值,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改变服务思路,丰富服务方式。时代背景要求地质勘查数据的管理创新要与时俱进,服务思想和服务方式要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的被动式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意识。要主动提前和生产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沟通,领会管理部门意图,及时满足其对技术、数据资料的需求。服务方式上要做到多种多样,可依据需求提供不同服务方式,如主动上门服务、提供电话咨询、数据、知识产品资料以及其他特约服务方式。②挖掘数据资源,推送主题服务。提高数据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深入挖掘地质档案数据资源的有用性,研究不同地域的地质勘查单位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根据不同需要,推送数据、信息和知识等不同层次的主题服务,如主动为决策机构提供区域性基础数据、技术开发产品支撑;为地勘单位提供单独处理的找矿应用数据或数据成果图件以及综合解释图件供其选择,包括不同数据类型、格式和项目数据格式等数据成果。根据地质工作时效性需求,以地质找矿重点或找矿目标为导向,以主题搜索分析相关地质档案,从数据间的关联程度发现地学信息的相关性,发挥地质勘查数据的检查监督、成矿预测特性,提供专题性技术服务。③建立用户模型,实现精准服务。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是依托历史地质档案的记录情况,建立详细的数据利用用户档案,从时间、联系方式、单位性质、数据类型、知识产品类型、利用规模、频率等参数对以往需要地质勘查数据的用户资料进行分析,建立用户的数据利用模型,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的主动型服务。

3.地质档案知识经济的实现。

(1)实现数据价值增值。随着知识经济、知识服务的发展以及数据管理制度的改变,地质档案要满足地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数据经新理论指导、新技术处理、新理念解释以及和多学科技术的不断融合,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目的[2]。

(2)实现数据知识经济。要实现数据开发知识产品的经济价值,还要建立地质行业生产要素数据市场,经过地质档案市场进行直接转让数据或出让数据知识服务,使数据的“不变价值”转变为知识的“增值价值”并取得增值收益,实现地质档案知识经济。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8

一、加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档案资源实现充分共享。当地质勘察资料和地质灾害治理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后,在地勘单位内部这些信息资料能够实现互相交流和共享,并能够与其他单位之间进行信息的传统,有效地实现了地勘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地质勘察档案信息的相互传递和共享,有效地促进了地勘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二)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在传统地质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人力和手工完成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花费时间较多,而且档案所占空间也较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难以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地质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后,档案从生成、传递和利用等诸多环节都由计算机来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快捷性和高效性,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保证档案的机密性和实效性。由于地质档案具有科技档案的属性,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机密性。实现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后,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管理权限来实现对档案的保密管理,以此来保证地质档案信息的安全。而且在对地质档案信息进行查询时,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词就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使档案利用更具便捷性。

(四)确保档案保存更具安全性和完整性。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利用都实现了电子化,不仅档案资料保存更具完整性和安全性,而且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同时存储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及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加,为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存和传递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加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理念的更新。对于地勘单位来讲,需要树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意识,加快对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更新,推进地质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通过对地质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可以为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地质档案数字化的转换。

(二)建立健全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对于地勘单位来讲,在加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地勘单位还要进一步构建相关的制度体系,以此来推动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

(三)构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地勘单位要构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即对数字化系统内网和外网进行分离,实现档案管理办公的自动化,构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等,以此来为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很大一部分地勘单位都着手于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要严格对数据进行过滤,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完善地质信息资料数据库。首先,完善地质档案目录搜索信息资料库。严格按照地质档案上数据库收录要求,并与地质档案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做好地质档案资料收录工作,加快开发出信息化与数字化相结合的地质档案目录检索体系,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其次,构建基础地质学信息资料数据库,实现对地质档案的双重管理。最后,建立地质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化化技术来对现有纸质地质档案进行扫描和编辑,使其转化为数字档案,存入到电脑中,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在确保纸质档案原貌的基础上,还能够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查阅的便利。

(五)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在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来实现对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统一处理和存储,即以多种形式来表现相同的档案,改变档案单一的表面形式,为利用者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档案信息。通过加强地质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大量和不同形式的地质档案信息的有效存储,通过网络利用者即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了解,实现档案信息的利用。

(六)挖掘地质资料的利用价值。在具体数字化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有效应用,并对现有地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开发,促进地质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重视与各地质单位的协同合作,加强联系和交流,并对现有的地质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发挥出地质档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淑梅.赵志杰.孙莹.小议加强地勘单位地勘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