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案例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研究生案例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研究生案例教学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1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点,论述了案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该专业中的实施方案,为建立符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对其培养应更注重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已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问题。土木工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和深入,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战略。目前,高校培养研究生更注重于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落差[1,2]。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的高级专业人才,应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或教学目标认识还不够深刻,教师授课也并未区分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差异。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若得不到根本改革,将会导致“专业型”研究生蜕变为“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差生,难以保证对其培养目标的实现[3]。基于以上考虑,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1案例教学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以往研究生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形式也较固定,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也使得对研究生的培养基本等同于本科教育,造成大部分研究生在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缺乏。事实上,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而言,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更应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单向授课,它需要由教师先给予学生特定案例,学生依据要求反馈出相应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去理解案例时就必然会运用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生经过案例教学的反复训练,其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必能得到提升。

1.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实践内容认识不清,对待生产问题不知从何下手。而案例教学给出的案例有较多实际生活背景,且是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中要主动去思考解决方案,当真正面对生产问题时,如果学生知道如何下手找到切入点而不再排斥去解决生产问题时,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该环节的认同性和参与实践的兴趣。

1.3案例教学能够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

研究生培养相较于本科生培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而案例教学恰好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问答题,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研究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和思考都有合理之处,更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1.4案例教学能够促进研究生进行应用创新

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能力多指理论创新,而案例教学会将学生更多地置于现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必须思考各方面的因素,而核心目标则是找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可行方案。案例教学会让学生学会注重方案的可应用性,让专业型研究生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大方向放在应用创新上,而非理论创新。

1.5案例教学能够锻炼研究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传统课本习题有很大差异,课本习题往往只考察某个集中的知识点,答案唯一,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由实际工程演化而来,包含很多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量中既有学生已经接触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有学生未学习过的内容。研究生拿到案例后需要了解所有知识点,这必将促使他们在讨论前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

2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工作系统而复杂,对于研究生个人而言,我们要求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而且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真正提高自身能力;而对于高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改革创新,切实摸索出一套符合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十三五”期间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应用前景:

1)案例教学能够丰富教学者实践经验,并深化理论。课程案例的编写,需要教师能够将实际工程抽象成案例,并引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掌握最新工程前沿和新理论;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或参与企业在实际工程中碰到的问题,充实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案例库的搜集和建设,深入思考和分析工程实践中碰到的技术和理论难题,能够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2)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案例情景引出问题,体现出工程案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凝练自身的观点,学习相关理论,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

3)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有利于校企产学研合作,切实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对企业而言,校企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其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术交流;对于高校而言校企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当前工程实际中碰到的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

3案例教学法在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3.1研究目标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现应以某门专业课为载体,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如何建设案例库、如何使用案例库、如何将案例库内容运用于教学中等问题。并最终通过案例教学实施,全面改革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实施方案

1)国内外类似高校相关专业调研研究。拟采用网络、实地考察等不同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开展案例教学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广泛调研,总结其可以借鉴之处,同时结合我校培养方案改进现有授课模式。

2)案例教学在专业课程实践中的适应性研究。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研究应首先弄清该方法的实质内涵,并充分对比分析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通过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案例教学需求的探究,论证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研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应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理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给出合理而具体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背景,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实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同学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案例教学法课程实践。选取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为教学实施对象,通过亲身参与教学,将案例教学理念与方法带入教学课堂,组织实施,并听取多方反馈意见,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5)案例教材与案例库建设。目前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大多学校并未将其与学术型研究生区隔开来,所使用的教材也与学硕相同,这使得教授的知识点过分强调理论性,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也不强[4]。在案例教材及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咨询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是学校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并将这些专家纳入到案例的编制体系中去。

4结语

作者拟通过对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的思考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且案例教学从本质上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周小龙 陈莉 卢海林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建筑经济与工程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滢,于岩.案例教学在工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4(5):131-134.

[2]张梁,孙长山,孙晓璐.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2):151-152.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2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引言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中,工科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在本科阶段,一般认为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支撑其专业学习与应用的需要[1-2]。但从研究生教学实践看,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在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环节当中,“C++、Java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研究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目标实现[3]。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辛勤的灌溉者,优秀的教学方法则是科学的培育方式,二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法便是这个科学的“培育方式”,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4]。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5]。所以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培养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在一些西方国家中案例教学法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很多学校通过举办案例教学知识讲座、优秀案例推选、新媒体互动版式设计案例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展示等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6]。根据近年针对工科研究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一种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运用一个实用系统的开发案例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实战项目。案例选择不片面追求大规模和高复杂性,而是力求典型,使案例和知识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形成整体,使知识讲解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

2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建设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还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3.1课程特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必修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课程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3.1.1知识点繁多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也通过使用各种例题来讲解和说明语法和知识点,但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老师讲、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重语法、轻思维能力培养,或者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面向研讨型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3.1.2实践性强

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水准以及学习新知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学生要达到“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设计实现一定功能的程序及计算机设备(软硬件)操作能力”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3.1.3较高地位

学生计算机知识储备量的大小、程序设计经验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质量和收效。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期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协助导师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教学内容的定位与实施十分重要。

3.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的结构与实施目的,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对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来实现程序设计课程的改进。体现在如下方面:

3.2.1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编写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有的案例着眼于算法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界面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系统测试,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项目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学生进入程序设计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对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优质地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2.2多样性为条件

多样性为条件是指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最终目的,内容和方式视情况被赋予多样性。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不像传统教学对案例分析的片面教条,避免对程序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单一,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力和创新力。

3.2.3以思考和讨论为手段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常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讨论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讨论将贯穿于计算机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基于案例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对思考和讨论的要求更高,只有勤思考,多讨论,实现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线联系转变为双向和多向联系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多次互动的过程,每次互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不断扩大信息面,并调节自我认识,发现错误,逐步深入思考。

4案例教学运用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预期

通过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漫游中体会和感受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与伟大,了解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通过案例分析了解Java语言概述、Java数据类型与运算符、Java流程控制语句、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通过具体需求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系统结构,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是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程序设计是目标明确的智力活动。程序是软件的本体,在软件研究中,程序设计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我要去买饭,买到饭是我想要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几个步骤。就简单的步骤来说:第一步找到想要的饭馆,第二步挑选自己想要的饭菜,第三步付费结账。简单来说,如果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还要多一些。刚才那三个步骤是用文字表述的程序,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也是程序。程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解决买饭问题的步骤就是买饭的程序。如果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个程序变身为计算机语言程序。程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或者既定方式。编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写出来。而计算机编程便是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将其方法步骤写出来。通过编程实例学习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并运用该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环节选择开发环境,实现该程序功能。例如:C、C++、Java,这三种编程语言因为不同的需求而研发。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三种语言的不同,运用不同语言解决相同的问题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发现Java与前两者相比的优势在于可移植性强,对于系统和硬件要求不高。只要有Java虚拟机,它几乎可以在任何机器上运行,而C和C++是没有这种特性的。

5总结

案例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案例设计时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案例设计要指向高阶学习环节(综合、应用、评估、创造),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维,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案例教学改革是范式变革,是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与之相应的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也应改革,以支持案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所教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即用学术的方式做教学研究,使研究成果达到必要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卫东,虞勇勇.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3):29-34.

[2]李波,冯博琴,韩丽娜.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计算机教育,2011(1):41-46.

[3]汤丽萍.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5(4):114-117.

[4]杨雪青,海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3):72-73.

[5]王华荣.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1-63.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3

[摘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不确定性知识视域研究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发展的特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持续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应重塑案例教学的价值观、构建案例教学的生态观、建立案例教学的多元观和发展案例教学的纵深观,实现培养具有协调与个性、实践能力与实践智慧、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不确定性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

随着时代不确定性与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速改革,发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更好地迎接不确定世界的机遇,增强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挑战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找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向。案例教学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综合素养,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不确定性知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一)知识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知识是与确定性知识相对而言的。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积淀的可言或可视化的知识,如规律、学说、理论、原则等被规则化的知识,通常可以用语言数学图表、公式方程等表达和传播。不确定性知识是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是反映事物和行为的随机性、不肯定性、不稳定性和非完备性的知识,其实质是能力[1]。不确定性知识是时代不确定性和快速多元发展的必要知识,主要个体是在面对不可知以及应对不测事件和处理时的重要知识。波拉克在《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中指出:不确定性远非前进的障碍,它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强烈刺激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2]。不确定性知识观强调知识发展的独特情境和价值判断,与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知识观相类似,认为知识总是内在于个体的。从这一视角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知识动态性和发展性,进一步落实到学习者的知识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如何生成和积淀探索和应用知识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不确定性知识的学习、获得、积累的过程。

(二)案例与研究生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从这一真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而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3]。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真实、准确的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作为经验型、案例型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涉及理念渗透、预先设计、环境创设、过程优化、效果评价等要素和环节的教学系统[4]。有研究发现,教育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有助于针对性地学习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案例教学是符合卓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

(三)不确定知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不确定性知识是获得知识的知识,是明智解决事物的能力和智慧的体现,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得丰富的不确定性知识,使其成为协调、个性且有创造性的人,能够从容应对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社会。案例教学具有实践特性的目标取向,可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实施案例教学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策略,以此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教育策略。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案例教学重视课程学习、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技能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是提升研究生反省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当前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从不确定性知识的视角探讨案例教学的体系,可以丰富案例教学体系探究,为现有的案例教学提供补充,尤其是从知识创新的视角,探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的实施以及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不确定知识观下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特性解析

(一)教学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表现和掌握的学习结果,其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行为及其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引和激发作用。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选择到教学活动实施再到教学效果评价,都是围绕着实践性教学目标进行的,案例教学旨在突出理论回归与运用于实践的实践性教学方式[5]。教学目标的实践性贯穿于始终,教学活动使用的案例是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体现师生“双主效应”,主要以师生共同的讨论、交流、分析、质疑、批判、立意、方案提出等为重点,教学效果评价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发生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科学、准确、动态的素材、数据和信息,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传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行为、品德、素养和能力等的总和。案例教学的实践取向地位,使其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转化。依据安德森和梅耶的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来看,案例教学中要实现从事实、关系和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向步骤、做事和动态的程序性知识的成功转化,并在学习实践性的程序性知识时生成有关学习效果、理性思维和自我调控的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不具有记忆性,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和体验的方式才能生成。

(三)教学过程的整合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要素完整、逻辑紧密、形式丰富的教学互动的具体展开过程。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实现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地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真实情境、相互合作、沟通等教学环境,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激励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究合作、讨论归纳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实现知识的整合,以及主动意识、调控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

(四)教学效果的迁移性

教学效果是经过教学活动取得的相应的教学成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况,学习结果的迁移性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案例教学借助真实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将来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实现学生对知识、能力和认知的迁移。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摆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致力于探寻理论和实践联系接触点的模式实践,培育学生判断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迁移,形成两类同化性知识:一是关于“如何做”的步骤和过程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涉及“怎么样”的思维、调控和规划的策略性知识,这两类知识有助于技能和策略等认知迁移。

(五)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教学效果关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倾向判断,它是评价系统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达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是学生对课程中案例教学有效性的认知与判断。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广泛对话、集思广益,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并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及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应对复杂问题的灵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其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深度是衡量案例教学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简言之,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越高,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越优化,体验到的学习效果越好。

三、不确定性知识观下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重塑案例教学目标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协调、个性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富有理性、个性、协调和创新性的人。确定性知识观下的教育倾向于关注人的“才”,忽视人的主体地位。那么,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人是物质和精神的高度合成,是身体、自我意识、理性、态度、情感、追求和创造性的有机整合,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与这些特点和品质的培育、发展的目标一致。这些诸如自我意识、理性和创新性等品质只能通过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深度感知和体验顿悟来获得。不确定性知识即关于探索与应用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不肯定性、随机性和隐性的特点,很难用符号、语言加以说明和呈现,其实质就是能力,这种知识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将不确定性知识观落实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案例教学中,进一步重塑和强化了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突显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实质,彰显人性的价值理念,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阶目标,培养具有高尚品行、协调自由、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案例教学过程的生态观,丰富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与策略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连接真实的案例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对案例中的真实情境进行价值认知的过程[6]。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师生通过分析真实情境中的一个案例,多视角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经历一种真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方式、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情境中去,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实践、反省和创新是一种个体行为,只有个人身临其境开展思考、探索和实践活动,才能发现新规律、生成新知识、创造新价值。这些新的知识、认知和价值都是在个人当下的体验和探索,并且是借助于不确定性知识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构建不确定性知识观下的案例教学发展的生态化,实现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将对话和讨论贯穿始终,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获得处理复杂和不确定性教育情境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和策略性知识。

(三)建立案例教学效果的多元观,培养具有批判性、反省认知性和勇于创新的人

科学始于发现,问题是知识之母。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说:“学生走进大学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学会质疑,二是学会独立思考,三是学会自己得出结论。”这三种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传统的确定性知识学习中是很难实现,因为确定性知识更多关注的是规律、学说、理论、原则等被规则化的“静态性”的知识;相反,不确定性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关于质疑、思考和自己得出结论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学生获得质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对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呼吁和需求。所以,将不确定性知识观与案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反省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讨论、提问、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深度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和辩论,支持学生表达不同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实践思路和创新方案。

(四)发展案例教学评价的纵深观,形成多维、多样、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目标相一致,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反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要落实到学习者的行动、理性、反省、价值、态度和情感等领域,这种知识是由学习者的自我图式、心理模式和信念价值体系构成,无法直接通过学生成绩和量化考核进行结论性评价,只能通知考核学习者的活动、成长和发展进行支持性评价。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提到的教育主要是不确定性知识的获得结果,也是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点,即学习者的自我意识、理性、品德、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自我图式等得以发展,提高学习者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促使学习者探寻人的真正意义,成为独特、个性的自己。因此,在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体现纵深观,形成目标多维、形式多样、体系多元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确定知识观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一致,提倡创造性教学和学习,围绕多元性思考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实现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研究生获得问题解决的品质和能力,为今后应对和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心理资源的保证,创造了支持性的心理条件。

作者:陈红艳 袁书卷 赵晖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篇2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需适应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即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探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构思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达到强化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让学生深入案例场景,通过学生集体研究和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管理学和法律学科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中[1,2]。

1.1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素材大多来源于实际工程应用,对于较为复杂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种源于实际应用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枯燥的实验现象与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在讲授形状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时,通过讲解具体的应用案例———阿波罗11号使用的月面天线,从应用背景出发提出问题,登月舱内空间有限,而月面天线展开直径可达数米,运载困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利用形状记忆效应的作用机制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在室温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抛物面天线,然后把它揉成直径5cm以下的小团,放入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内,在月面上经太阳光的照射加热使它恢复到原来的抛物面形状,从而能用空间有限的火箭舱运送体积庞大的天线。在此过程中,从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最后利用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成功地为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搭建起了桥梁,使学生学以致用。

1.2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动性

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已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是主角。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学生要靠自己去独立思考,且参与讨论学习中,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1.3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也尤为重要[3]。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该内容高度相关的典型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不同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案例,学生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中也可能会存在新奇的想法,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得的结论进行点评、分析且加以引导。而解释学生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形状记忆材料及应用”课程为例,将近期发展起来的4D打印技术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丰富了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想

2.1案例教学法通过翻转课堂来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4]。案例教学法特色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慕课资源、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等)并将其提供给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对所存在的问题在线反馈给教师;学生还需阅读案例材料,初步了解案例材料的内容,并通过自己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初步尝试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整合。在课堂中,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首先,教师利用少部分时间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更好的把握。其次,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探讨,教师对观点和方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及协作,对相关案例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不应要求学生给出一致的反馈结果,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观点和意见,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要重视归纳、总结和反思,这样再碰到类似的实际应用案例时,学生会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要针对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具体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总结的好习惯。课后,教师要对仍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线上答疑,除此之外,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及时反馈到课前准备环节中,对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增补,对案例进行细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学生则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并以此为依据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案例教学法通过翻转课堂为载体来实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既实现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实现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完善、深厚的课程知识体系,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案例储备,这也是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2.2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结合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师围绕课程内容的展开设置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tt掌握知识点,并学会运用知识点。在案例教学法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以问题为导向,能摆脱盲目被动的心理状态,提高注意力,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增强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例如在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自开放花朵模型案例中,设置如下问题:(1)花瓣是如何成型的?(2)如何使花朵按时间顺次开放?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明确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并进行讨论。针对问题(1),从成型工艺方法入手,逐渐引入4D打印的基本知识,推断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最后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问题(2),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的实验现象入手,推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即形状恢复时间不同,再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形状恢复时间的因素,学生通过复习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最终得出改变材料的组成可以改变形状恢复时间这一最终解决方案。该教学设计的难点是问题设置,问题的设置必须要有根据,要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同时还要针对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问题设置不应过难,也不能太简单。过难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的问题,学生得不到深入思考的锻炼,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无法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展开,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的学生考核机制

案例教学法如果想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前—课中—课后三段的案例学习、讨论和总结中[5,6]。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通过细化平时考核项目和考核方法,促进各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督促学生平时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与学生互动,对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的题目进行赋分,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加强考核,例如对自主预习案例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过程进行等级划分,不认真预习案例,不了解案例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点的设为D等;认真预习案例,能够理解案例相关教学内容的设为C等;熟知案例,理解和掌握案例的相关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中,提出自己观点的设为B等;认真预习并熟知案例,理解和掌握案例的相关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且观点正确、论述清晰、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的设为A等。这样细化评分标准,可以避免教师随意给分,提高成绩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4结语

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合理的选择,并且教学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通过学生课堂反馈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搭建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真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对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素养有重大作用,为更好地培养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鲁玺丽 周惠敏 薛丽莉 陈枫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篇3

案例教学是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硕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贴近现实、直观具体,能够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研究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引导研究生进行理论总结和发现。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将科研创新工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案例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总结与创新能力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研究生金融类课程《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为例,分析案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引导研究生进行案例分析,可以从方案设计阶段就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研究生思考如何设计整个案例分析的工作框架,包括案例分析应分成几个阶段或几部分内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分工方案、任课老师和研究生分别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每个案例分析任务由研究生分组完成还是每位研究生独立完成等等。各个环节和细节的设计都有研究生深入参与,在其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思考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让研究生通过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熟悉一般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流程,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是较为贴近实际的研究生金融类课程,现实中经常发生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实践案例,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需要首先进行考虑方案设计目标。课程建设团队在开课之初通过座谈和各种交流工具,与研究生进行较为充分地研讨,共同制订创新性案例分析方案。比如以往常常由任课老师基于已有案例库或将选择好的现成案例,交给研究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共同进行梳理,在与研究生进行讨论后,可以把案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进行,从而打开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扇门,即选题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真正体验到一项好的创新研究项目实际上是从发现问题的选题开始的。于是,研究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案例选择,如从热点主题开始或从热点案例开始等等。

二、案例筛选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是科研创新工作的一个前期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些固有的传统程序,但是,对于特定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又需要发挥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以克服具体困难并实现科研目标。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教学案例的筛选可以引导研究生自主进行,以充分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基本技能。

(一)基于既定选题的案例筛选

课程建设团队基于指导老师的研究特长和动态热点给出相应案例主题,比如区域金融与空间经济学、系统论与区域金融发展、金融中心理论与实践、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与农村金融新模式、绿色金融及环境金融与碳金融、金融结构理论探讨、科技创新金融新思路新实践、普惠金融及民生金融与创业金融、城乡居民理财新方式、文化产业金融与金融创新等等选题,提供给研究生进行思考、酝酿,按照这些特定的方向去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可以使研究生对相关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基本概念在实践中运行有更深切地认识,同时也需要发挥研究生创新思维,匹配适当的案例材料,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整合汇总,梳理出能够体现主题的真实案例脉络。

(二)基于现实热点的案例筛选

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自身形势演变的影响,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随时发生各类动态变化,有时会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作为金融类专业课程,伴随课程进度,有些热点案例的发生应该被纳入研究生课堂。作为预先选题计划外的案例,本身内容就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也应特别引导研究生予以关注,并以创新视角收集汇总相关案例材料。如2022年上半学期课程期间,由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与金融市场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国出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以及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出台的货币政策,都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完整的课堂案例材料,涉及的方面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增加了案例材料收集的难度,就需要引导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多角度认识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将其串联成较为系统的分析逻辑链条。

三、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案例分析材料的创新性整理

基于进一步分析的要求,需要研究生创新性地选择特定的逻辑体系对所收集到的案例材料进行整理,比如按照案例情况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纳,则要按照案例发展进程创造性地分出阶段性特征,从而划分案例材料的归类;再比如可以按照金融类案例材料的参与方特征属性,如融资方、出资方、中介方、管理方等进行归类;或者按照分析的需要分出案例基本情况、总结的成功经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等方面的材料类型。总之,要根据出案例分析的特定需求,进行案例材料的创新性整理。例如在整理《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某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材料中,就可以对各方面渠道收集到的相关案例材料,按照该银行根据特定生态环保项目推出的金融产品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归类,另外对于银行方、生态环保项目实施方、政府政策支持方等各方的目标实现情况也需要收集材料,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基础。

(二)案例分析目标的创新性发掘

一般而言,案例分析是为了使研究生对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来讲,需要根据选题类型、案例特点,确定具体的案例分析目标,比如有的重点是总结特定时期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有的是重点分析特定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特征、有的是为了重点分析各参与方对特定融资方案的态度、有的重点关注融资方案对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影响、有的要特别重视公益效果等等。因此,每个案例分析过程要首先确定其重点分析目标,突出特色深入分析,避免一般化的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比如某商业银行农村普惠金融项目案例,可以将分析的重点目标落脚在项目可持续发展运行方面,以此为着眼点,分析项目方案中如何考虑各方持续参与项目的内在机制,照顾银行的风险收益管理与可持续运行、照顾农业生产部门或农户的收益保障、关注政府管理的具体形式等。

(三)案例分析的创新性发现

案例分析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实质性地开展案例分析过程,主要是引导研究生获得创新性发现,发掘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有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可能反复发生的规律。1.案例成功经验的发掘。金融市场的成功运行、金融机构的成功经营、金融工具的成功运营,都是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要用创新的眼光,发现促成成功的真正原因,并且发掘内在的机制机理因素,从不同参与人的角度观察思考,获得可供复制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化地形成案例分析成果。比如基于产业集聚区的供应链金融项目案例中,通过特定贸易结算过程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闭环管理可能总结为其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这样的管理经验细节就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2.案例存在问题的总结。通常进行案例分析最核心的内容是要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因此,案例问题的发掘、分析、总结,是案例分析过程的重中之重。有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而有些问题则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需要进行较为深入和细致地挖掘,需要创新性地梳理总结案例中造成金融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的金融市场运行管理、金融工具开发运用提供改进的思路。比如在对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案例分析中,由于项目本身投资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风险因素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逾期,那么就需要从融资方案设计、贷款偿还资金来源的保障能力、政府政策支持的方式以及落实情况、贷款后期跟踪以及管理服务配套、担保措施的落实、方案修改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审视,总结造成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找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再比如分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案例,就要针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要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对比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到相应的差距和原因,再根据现实条件,分析哪些问题是能够尽快解决的、哪些短板需要中长期谋划和布局,分类讨论,以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如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资源投入不足,可能是由于融资主体不够规范,使得资金提供方望而却步,这就为规范融资主体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基本思路。

(四)案例理论内涵的创新性提炼

从特例到一般是创新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案例分析即是通过特定案例情况的分析、挖掘,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一般情况的理论规律,从而找到具备更加广泛应用的对策方案。因此,创新性地从特别案例中提炼出理论内涵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内容。例如对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就可以总结出科技创新项目不确定性高、研发投入周期长、团队不稳定等一般性特点,那么与这种类型的项目发展相匹配,就需要更多地对接资本性投入资金,再适当结合债权融资解决其日常流动资金需要,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融资结构。这样就从理论上提炼出科技创新融资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为特定科技创新融资项目设计合理的结构性融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也使得科技创新融资的具体方案具有了一般性操作思路,这样的案例分析结果就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四、提出对策建议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对策建议方案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的落脚点是提出经验借鉴或者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首先应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的初步方案,然后先进行方案的逻辑验证,如果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还要对方案进行已有数据的验证。接下来就是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研讨和完善。对策建议方案的提出是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最高的部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情况充分的分析基础上,借鉴以往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往往需要有突破性思维,发现新路径。

(二)对策建议方案检验的创新能力培养

对于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要提示研究生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将其提交给实际部门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研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听取实际部门的意见反馈,了解对策建议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

(三)对策建议方案修正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研究生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经过各方研讨和实际检验的对策建议,要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进行对策建议的方案修正,需要再次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方案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五、案例展示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实质内容完成后,要引导研究生以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一)案例分析论文的展示形式

研究论文写作是研究生的基本功,除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中遵循一般规范要求外,还应启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发挥创新能力,表现和突出其研究创新亮点。

(二)课堂讲解的案例展示形式

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既能锻炼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现场应变能力。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引导研究生创新运用角色分工、场景模拟等新方式。

(三)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形式

引导研究生积极围绕案例进行提问、互动,激发研究生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补充的研究创新积极性。

六、案例总结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完成以后,要引导研究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积累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案例分析项目中进一步创新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赵剑锋.金融专硕案例“情境”教学三阶段模式辨析———兼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展示[J].金融教育研究,2020(2):75-80.

[2]房燕.案例教学在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8(14):280-281.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4

关键词:网络技术;案例库;研究生

1背景

高等院校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网络技术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现代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原理及应用》、《信息攻防技术》等,这些课程是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网络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在网络已十分普及的今天,网络技术是所有信息进行互联的基础,作为计算机等专业的研究生有必要将网络技术学懂,学精并学以致用。但是根据这些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长久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知识点多,上课节奏快、课堂容量大,内容庞杂而抽象,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2)各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知识网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较高,学生进行学习时不易把握清晰的知识结构;(3)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很好地与现有的网络新技术、新趋势相结合。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就会使学生上课时知识理解不清、逻辑混乱,加之课后不易找到对应的案例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最终导致对所学内容不能正确而全面的把握,达不到开设此课程的理想效果。所以为了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能更为有效地学习网络技术,方便教师的案例教学,亟需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

2内容框架

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包括三个部分,即网络新技术案例库、网络安全与管理案例库和网络原理案例库。网络新技术案例库包括5G通信技术案例、网络大数据案例、IPV6案例和云计算技术案例等。网络安全与管理案例库包括网络攻击技术案例、网络防御技术案例、数据加密算法案例和网络设备管理案例等。网络原理案例库包括虚拟专用网VPN案例、以太网的拓展案例、局域网技术案例和网络体系结构案例等。

3教学主题

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的建设通过调研、采访、已有文献资料中获得,内容真实、前沿、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与实际紧密结合,符合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包括网络新技术案例库、网络安全与管理案例库和网络原理案例库。案例库用于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现代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原理及应用》、《信息攻防技术》等。为了案例库的方便拓展和广泛使用,拟采用web网站的形式。该网站以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为基础,在思维导图的结点处建立一个或者多个案例链接。案例链接包括讲义、课件、论文文献、视频、等资源。

4创新点

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的创新点如下:(1)建立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脉络。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因为知识点过多、易混而导致学完后不成体系而无法正确运用。思维导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知识点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快速梳理知识点,找出不足之处。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创意,帮助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下深度、垂直思考,提升创新能力,并可把成果加入到已有的导图。(2)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中包含了网络新技术的案例,可以通过这些新技术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的网络快速发展,陈旧的案例往往因为技术过时,或者技术过于成熟、发展潜力不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加入时代科技前沿的案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学生认真思考。(3)通过综合案例、单一案例、知识点案例等多种形式的案例库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经过分析,单一形式的案例库是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要根据所依托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相应的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还要在深度和广度能引发学生思考。建立不同形式的案例库,并调研和总结新型案例满足学生需要。

5建设进度安排

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进度安排如下:(1)准备阶段开展项目调研,收集学生易混点。查询相关资料,梳理知识架构,深入学习理论知识;(2)研究阶段创建和完善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建立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3)实践总结阶段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的应用。

6结束语

论文对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的内容框架、教学主题、创新点和建设进度安排进行了研究。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对于研究生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很有意义。通过高等院校研究生网络技术教学案例库,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也弥补了教师上课时间较紧张,不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全面讲解的缺点;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扎实掌握网络技术的知识,为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相林.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9,7(19):107-110

[2]芦碧波,雒芬,侯守明,郑艳梅.研究生多媒体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计算机教育,2015,13(23):11-13

[3]谢榕,李霞.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及案例教学实践.计算机教育,2014,12(19):92-97

[4]徐雅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计算机教育,2009,7(17):105-107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5

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正式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法律人才。法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后本科教育阶段,与本科法律教育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改革法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培养拔尖创新法律人才的核心内容。

1当前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法治的不断发展,三十余年来,无论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是普法教育,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在法律职业教育领域,法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随着法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研究生教学方式领域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检讨与改革。

首先,法学研究生教学返归本科生教育方式。法学本科阶段主要是法学基础知识积累阶段,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从本科知识学习阶段向自主科研过渡的重要阶段。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区别于本科生知识传授型教学,更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中,随着法学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法学硕士生教学逐渐向本科教学方式倾斜,依赖集体班级授课,教学资源配置不科学。

其次,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单项式讲授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快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问题,在法律入门阶段,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该方法因缺乏师生间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被广为诟病。目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仍然是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讲学方式,侧重于单方的知识灌输。针对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缺点,有些教师将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因教师备课不足而疏于解惑。

再次,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尚未体系化。我国研究生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是法学教育领域近年来探索使用的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国内学理界对上述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的原理以及规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亦即,上述教学方法尚未体系化、科学化。在实践教学中,案例通常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主观认识来选举,缺乏指引性标准,有些选举的案例过于陈旧而与实践脱节。诊所教学与实验教学往往由于研究生可利用的机会和频率过少而流于形式。

2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的特质与导向

教学方法应该与学科性质相适应,否则会南辕北辙,与教学初衷相反。就其性质而言,法学主要归属于社会科学,但同时其知识体系又涉及自然科学与规范科学等。法学不仅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门技术,技术的主要成分则在于实用。①法学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获取,同时更多的在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本科教育阶段以法学主干课程教育为主,并未有细化的专业划分,教学内容以法学概念、特征以及法律规范介绍为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研究生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安排。法学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能够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在比较法领域,因为涉及的领域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教师以更科学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简而言之,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工作素养。本科教育阶段,法学知识的获取主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学知识。但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依然以法律理论分析、法律规范阐释、以及法律体系的引介之上,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的启发性培养。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法律科研人才和实务人才。法学研究生教学,应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在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势必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法学研究生教学,不仅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素养,同时,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对法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拓展

(1)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科学性,尚未得到学理界的充分认识。毫无疑问,相对于“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授课中,通常在讲授某个理论或法条时,以一个简单案例佐证适用,而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这种案例教学是浅层次的,其只是创痛灌输式教育的点缀,案例只被用来注释法条的正确含义。②如果说,在本科阶段,需要运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来了阐述理论或法,而在研究生阶段,则需要通过讲评和讨论案例来归纳、探讨理论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创新。在研究生法学教学中,基于法律案例的教学方法,本质上不在于要学生发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严师”,而主要是扮演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2)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律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当时美国法律教育制度中过分脱离社会实践的一种回应。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通过法律诊所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应用。诊所法律教育已经走出美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是众多国家法律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③目前,本科生学习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基本都集中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通过实习接触司法实务的精力相对有限。应将诊所式教学方法引入研究生法学教学中,一方面,研究生通过本课阶段学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相对较少,时间比较充足。研究生法律诊所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学校成立有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的,可以在学校进行。否则,可以通过民间法律援助组织、街头提供咨询等方式进行。#p#分页标题#e#

(3)辩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也可称为主题研讨教学法。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不只是由描述性的经验陈述和概括性的理论命题组成,而且还包括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对法学进行研究,除了借鉴使用自然科学的经验观察、逻辑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外,还必须使用作为加深理解的诠释学方法。简言之,“思”与“辩”是法学研究最基础的技能。辩论式教学,可以由教师事先拟定讨论主题并选取几位主讲人,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中,由教师进行引导,主讲人阐述主要观点,其余学生提问展开讨论。辩论式教学法对提高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考应变能力都有积极的帮助。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部分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恰当等问题。例如,学术硕士课程建设与专业硕士课程建设类似;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建设目标相同;硕士课程与博士课程相似。未能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未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此外,部分课程在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同时开设,或在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复开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学校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

1.2课程建设区分度

经过多年课程改革,各高校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已逐渐完善,课程设置逐渐由公共课、专业课细化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其中,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然而,不同种类课程的区分度仍然不够,未能体现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差别,建设效果不佳。

1.3课程教学与考核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多元化、多模式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索

2.1明确目标导向

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符合“人工智能”、“新工科”等国家战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目标导向建设研究生课程,突出计算机类学科的培养方向、研究特色和前沿特性,构建知识体系完备的课程建设方案,并在课程建设中明确计算机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别。为此,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需要做好以下3点:①专业硕士课程建设应面向应用与实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②完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衔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并注意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③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

2.2课程建设项目制管理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近年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提出采用课程项目制度建设多样化、精准化的研究生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素养。(1)建设思政课程项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核心课程及案例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信念与信仰等思政内容,增加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与伦理等方面内容,建设计算机类研究生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在兴趣和理想信念的驱动下,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2)建设核心课程项目。根据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方案,结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学科特色,将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高级分布式系统等课程列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举措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课程目标、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3)建设案例库课程项目。开展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建设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和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其中,案例库建设需覆盖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兼顾培养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使每个案例课程均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客观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在建设过程中,可从综合课程案例、单一课程案例、知识点案例等方面进行建设,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学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探索基于真实情景、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类高质量教学案例。(4)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开展企业协同育人混合式教学,以在线课程、混合课程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选取课程知识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选取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结合国内外相关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突出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呈现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3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3.1建立课程审查和监督机制

围绕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完善了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并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和论证,从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授课对象、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师资团队、教学成效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严格审查,力求完善课程的检查和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避免课程目标与实际差距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外,通过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无法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课程,选择停课或更换任课教师。

3.2建立课程教师团队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6],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教学团队在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学位方向课程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组建了以3~5名优秀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各取所长,形成自身课程特色[7]。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教学研讨、兴趣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新局面。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3.3强化研究生课程考核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核心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课程等课程考核,既需要探索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考核制度,又要注重课程过程性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通过讲演、应用效果、案例分析、笔试、论文报告、调查报告、应用程序、成果转换等形式,体现课程教学效果。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例如,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创“芯”大赛、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竞赛等,通过竞赛检验自身学习效果。表1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17-2020届研究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获取省部级以上奖项、校级以上研究生科研立项及参加CSP认证平均分的详细情况。由表1可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深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2020届研究生相较于2017-2019届而言,在竞赛获奖、科研立项和CSP认证平均分方面均具有显著提升。实践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式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4结语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7

关键词:案例库;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护理;研究生

随着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在国外兴起,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也影响着我国教育方法的转变。研究人员发现,国内传统的教学已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也深受影响,教与学的角色不断演变,从教师主导的“教”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问题式、团队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模式[1-2]。体验式教学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反思来增加知识并且提高专业技能[3]。近年来,体验式教学与案例教学都在不断应用于本科或研究生护理教学且效果显著[4-10]。案例库作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支持系统,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1-17]。因此,以“体验学习”为理论指导思想,以案例库建设为契机,让学生在真实案例情景中边体验边学习,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情感体验和人格完善,以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发展能力。为更好地开展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笔者从2016年开始了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1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1.1建设的主要成员。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教学案例库建设的主要成员由护理学研究生导师、临床科护士长、护理学本科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护理学本科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大部分均承担理论及实验教学;临床护士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所有成员均接受过体验式教学,部分成员接受过案例教学及案例书写的培训。项目组成员通过多次面对面会议沟通、网络交流(微信、QQ等)及电话传达等方式,在案例库开始建设之前确定了建设原则、注意事项、建设分工、时间规定等。临床护士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原始案例收集,临床科护士长主要负责数据整理和案例撰写,护理学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从专业角度对案例内容把关。

1.2建设的主要原则。案例的编写和创作需要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创新性、时效性和启发性六大原则。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库中的案例均从临床实践病例的方式获得,其内容真实可靠。案例陈述客观事实,对具体的疾病护理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与介绍,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带有任何主观性的评价和个人倾向性的意见或观点。且案例内容是典型的临床护理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研究生所学的相关护理理论知识。案例的选材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附案例相关疾病的最新护理指南、书籍、视频及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同时增加需要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内容符合当前临床护理实际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能够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避免落后于临床实践而造成知识误导。

1.3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体验为导向的护理学教学案例库中的案例均以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疾病及典型疾病为主,旨在以案例教学与体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升护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案例库从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严重创伤等13个案例主题着手,共收集30个相关疾病案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急性胰腺炎疾病护理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护理等。每个完整的案例包括两部分:一是案例正文,二是案例说明书。案例正文供学生使用,包括案例名称、案例内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思考题、分析路径、配套课件、参考资料等,在保证了案例的真实性及客观性的同时,也注重创新性及时效性的把握。案例说明书供教师使用,包含了教学目标及用途、启发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及分析、关键要点、建议课堂计划、课后思考题等内容。案例的书写也严格要求,背景信息做到简洁明了,专业分析叙述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2体验式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与评价

2.1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教案、讲稿、幻灯都应该充分准备,并明确教学目的,指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论知识应包括案例信息、案例正文及授课幻灯,并从编写的案例中选取不同主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授课,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从中得到启发。教师明确学生在临床实景体验时需完成的内容,以便学生做好充足准备,高质量完成案例体验。学生在课前经过随机分组,将我院23名2019级研究生分为3组,其中第一组、第二组分别8人,第三组7人。各小组抽签选取将要体验的案例,组员经过查阅资料和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完成本组案例的剧本编写,角色分工,任务分配等事项。

2.2教学实施阶段。实施体验式案例教学主要分为4个步骤:①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案例情景表演;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展示,临时设置重点、难点知识的引导,增加提问环节,以体验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实景体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提出再案例体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案例体验的收获,并选派1人进行本次案例体验的总结汇报;④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汇报,寻找出体验式案例教学的优、缺点。教师以此巩固体验式案例教学的成果,不断优化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

2.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结束后,使用自制的以体验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调查问卷,组织上课的23名研究生匿名填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案例内容的系统性(20分)、案例的启发性(10分)、案例的实践性(30分)、教学形式(10分)、教学效果(30分)等5个指标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验式的案例教学评价总体分数较高,平均分大于96分。98%的研究生一致认为案例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且评分较高,其次是案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评分较高,学生们肯定了体验式案例教学较强的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亲身体验了作为护士的角色。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满意度也不断增加。但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系统性评价分值相对较低,其原因:①编写的案例难易程度可能超出了学生学习的范围;②教师讲授的方法及学生对案例结构和知识的不熟悉,导致理论讲授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讨论

一个成功的案例库的建设关键在于优质的案例选择和编写,首先案例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具有临床典型性的特点,能够满足护理研究生的理论、实践教学要求。其次案例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库中的案例用于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案例呈现,更是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进步的空间。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无缝衔接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护理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现实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往往是阻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因此,基于临床真实情景的案例以及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案例能够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18-19]。从目前我院开展的体验式案例教学中不难看出,虽然体验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学改革,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纽带,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例如护理案例的编写仍然缺乏标准,或教师在采用体验式案例教学时,因课时原因,容易避重就轻,使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就安排学生进行案例体验而导致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等。在运用案例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避免学生在完成体验教学时脱离案例实际,强调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进入临床护士的角色,避免学生机械性表演案例情景,教师应该在学生体验过程中适时地提问,引导学生在体验时不断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小结

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8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互联网+”;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12月31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制度正式建立。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指出应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硕研究生教育与规培制度衔接,实行“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1.1课程压力大,学习效果差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文件精神,规培要求专硕研究生在临床培训基地规定的科室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专硕培养制度与规培制度并轨后,专硕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科研的时间安排要同时遵从两种制度的要求。专硕研究生三年的学制内,学习时间只有34个月,规培占据33个月,这意味着用于理论课程学习、科研任务、学位论文和各种考试的时间非常有限。我校为保证专硕研究生的规培质量,将课程学习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的晚上及周末。然而,专硕研究生同时要参加繁重的临床轮转工作,往往因精力不足或值班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

1.2科研训练不够

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规培是基础学习,临床科研是能力的提高,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高层次的临床医师[1]。因为规培的限制,专硕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学习、文献资料查阅、开题论证、科研能力训练只能靠学生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完成,加之课程学习又占据了一定时间,致使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严重不足,科研课题压力较大。

1.3论文质量偏低

专硕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成规培,在科研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导致论文数据来源欠缺,而且也没有更多时间去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同时,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学生既缺少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又缺乏导师指导,致使论文质量偏低。

1.4导师指导不到位

按照国家规培政策规定,专硕研究生在规培期间,学生要参与管理患者、采集病史、汇报病情、值班、门诊和急诊抢救、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带教等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科室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在自己导师身边轮转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训练情况、临床能力水平、论文水平等都不了解,不能给予学生及时和充分的指导,没有真正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2基于“互联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建立多路径师生学习共同体

目前,师生之间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交流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互联网+”实现了师生间双向和多向交流,形成了师生虚拟化的的学习共同体。在该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共同体文化”[2]。共同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构建了可随时随地进行探讨交流的场所。一方面,学习不再是每个学生的独立经历,而是一种应用互联网思维和云技术,使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共同体[3]。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师生之间互动始于课堂,止于课堂的普遍现象[4]。通过互联网技术,师生在课后仍可密切交流沟通,学生可及时找到教师,教师也能通过平台及时教学信息。

2.2开发SPOC网络课程平台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购买了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SPOC平台课程,由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8所医科大学供课,包括《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三维游戏学习与消化内镜》等优质课程。SPOC网络课程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可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2.3建设在线课程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校建设了开放式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在线课程、药学案例库、临床医学案例库。

2.4建立案例教学库

案例教学能体现专业学位特点,案例素材来源于工作实践,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具有参考性和启发性[5]。目前,我校构建了药学案例库、内科学案例库、外科学案例库、妇产科学案例库。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行业胜任力的人才。

2.5实现“互联网+”虚拟现实化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像教科书那样按先后顺序构成依次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超链接形式,相互之间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三维立体结构[6],增加了教育的虚拟现实化。虚拟现实化能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三维立体的网络形式,延伸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更真实的体验环境中学习。

2.6开通“互联网+”图书服务

针对学术论文工作开设“互联网+文献资料区”,应包括常用工具书、学术期刊、专业图书、音视频资料、翻译软件等文献资源,以供全校研究生和导师查阅。

2.7共享多平台信息数据

通过整合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系统、各实验室研究平台等,打破平台限制,实现多平台数据互通、信息融合、资源共享,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多部门数据协同机制,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结语

“互联网+”为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基于“互联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趋势。推进“互联网+”在专硕教育中的应用,以“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临床训练、学术论文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助于专硕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海,刘红旭.对“专硕”与“规培”并轨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2015,34(09):751-752.

[2]裘伟廷.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5):69-72.

[3]桑雷.“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6,(03):79-82.

[4]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5]张立国,王博.基于案例的“现代模式识别”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