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化学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化学的方法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方法;研究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不同于市区,拆迁户和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相对而言,学习动力不强大,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理想,尽管一部分学生成绩在新学校新老师的带动下成绩等各个方面稳步上升,也能做到自信乐观、活泼向上,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中感到吃力,于是出现了要么是整天疲于应付学校的各门功课,要么是干脆无所事事,对学习生活抱无所谓的态度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八年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也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学校、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困扰学校前进的桎梏。

一、研究学困生转化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校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应该如何看待学困生转化工作?学校如何将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校如何协调各方教育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合力?

2.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个案分析,弄清我校学生成困的原因。我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何?课外表现如何!同学关系怎样?与老师关系怎样?家庭关系情况怎样?这些对学困生的形成有何影响?结合一个个特殊案例具体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再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3.结合原因,研究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学科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如何通过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而最终提高转化学困生的效率?如何发挥所有教师的整体优势,互相“借力”与“给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形成的适合我校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的方法途径有哪些?

4.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循序渐进跟踪督促以期达到改善的效果,为此要加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个案研究。

5.行动研究离不开实践。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个案研究是为对同类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积累较好的经验并将个案的经验进行整体分析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个案分析集。

6.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分门别类,对症下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建学生的信心入手,改变学困生个体学习方式的转化,努力营造团体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策略。此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表现,制定恰当的评价方式,多从正面激励,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逐步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7.对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探索五十中南区办好家长学习的一些做法。

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

我们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设计了学生情况调查表,分别从“在校学习情况”“课外娱乐情况”“与同学关系情况”“与家长关系情况”“与教师关系情况”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了结果,在结合教师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具体每个学生身上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一个主要原因和一个重要原因:

1.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7%后五十名学生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无心向学。有学生问老师:“老师,你天天要我学习做什么呢?鼓励我们考大学做什么呢?我们小区里有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的,你以后就别再太逼我了,我课堂不捣乱,你别要求我做作业什么的”,可见,他们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的动力。这必然会形成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根本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真正提高自己,时间久了,自然并成为学困生了。

其次,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学习是快乐的,但其过程一定是艰苦的,不经一番寒霜苦,怎有腊梅放清香?在村改居环境下的这批学生,他们成长的环境,如果说家庭条件不好,但家家都有固定资产,都能靠租房为生,再加上这些拆迁富裕起来的,在骤富面前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才是正常的生活,父母如此,孩子亦然。于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缺失了吃苦教育的内容,所以他们来到学校同样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更不可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去自然成困了,这一点在调查与个案研究中也有表现。

第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我校处城市未来中心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区也年迁入了一些老市民,他们无论是在外在的穿着、还是内在的修养方面与在村改居环境下的的新市民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更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又致使这一敏感时期的新市民们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会使他们在总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畏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知识缺乏自信心,迷失自我。

第四,在村改居环境下的部分学生由于外在的原因如在改居的过程中的到处搬迁等造成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开始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在学习上依赖心理严重,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致使他们学习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这必然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学困生。

2.来自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生存的外部环境,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上成困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有: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我国当前本身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对在村改居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突出,这里的家庭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在没有改居之前,这些地方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家大都有大大小小的房子,一般每个家庭都有相当多的房客,房客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各种职业特别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环境中的职业并不需要多少知识等就能有所收获,这些从某种程度从小就影响这里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读书无用”的种子。在加上在拆迁过程中大人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老实人吃亏,更是强化了他们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充斥下如何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拥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呢?

其次,是学校的原因。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的形成与学校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在村改居的过程中学生在拆迁时没有固定的住房所,处于暂时的游离状态,家庭对其监管缺失再加上小学阶段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不出问题就好了的教学情况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到初中得以展现,稍不留神就划入学困生的行列。我们都知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同样进入中学后,学校在使学困生成困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村改居后一般为了加快本地的发展往往都争相引入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即名校进驻,我们都清楚名校的形成是多年的积淀的结果,一下子嫁接到这些地方,一方面生源质量和家庭环境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名校的管理和要求,尽快出成果或者说是与名校也能出相当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又给学困生的形成带来影响,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再一次让这里的孩子无所适从,只能是成困了。

第三,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原因,特别是家庭的突然变故的原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孩子成为学困生的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在这里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已经成为必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在于一是出现特殊的家庭日益增多如父母离异等,二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在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参与赌博等也使孩子很快成为了学困生。

三、有效预防和转化学困生的做法

1.重视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广大教师充分研究课标和教材,要将教点、考点、学点有机结合起来,提炼教学重难点,压缩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度,尤其是学困生和站在学困生边缘的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教什么?——所教内容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没有关注到学困生?

问题2:为什么教——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问题3:怎样教——怎样才能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保持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度?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问卷调查可知,学困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不易集中,上课容易开小差。对此我校要求广大教师能精心设计精彩、有趣、新颖、别出心裁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取得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激活,凝聚起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问题情境设计要从两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容易能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回答问题上,要求教师优先提问学困生。如在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上,老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都吃早饭了吗?你们都吃了些什么食物?你为什么选择吃这些食物?它们对你有什么用?你这样吃合理吗?先让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回答,再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判断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老师作最好评价。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学生的兴奋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这一短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为了保证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习的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来提高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运用合作教学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合作讨论,让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找回自信,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一下两点:

(1)调整课堂提问的难度比例,设置一定的问题给学困生。

课堂提问不宜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即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回答问题的空间,让他们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2)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来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时间长一点,就能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使学困生也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同时提高学困生答题的正确率,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编制导学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更是“我会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能促使学生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潜力可挖,能打造高效的课堂。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师提前发给学生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完成学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做到“先做后学”。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学习后,有些障碍或自己不敢肯定的内容,课上教师先安排小组内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发挥学生“小导师”的作用,实现兵教兵;再有不懂的问题或想不到的问题才由教师解决,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导学案的实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尤其为学困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5.积极进行作业改革,加强习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相结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目标。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作业的分层,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让作业成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成长进步的生长点。

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老师要先做,以准确判断作业量和难度,合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序与技能技巧,科学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指导家长帮助、关心学生作业,学生在家完成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字。

及时检查、评改学生作业,加强作业反馈,让学生在改正作业错误中学习。改革作业检查评改办法,采取整体评改、个别评改、共同评改、作业交流、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困生我们提倡面批。并将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之中。学生的学业情况要及时正确反馈,科学引导。反馈及时、综合、全面、有针对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业情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例如,具体的一堂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表现在长期目标的达成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那些目标的实现(诸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等),不仅表现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且更包含着教学的受益面的广泛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全面性。

为了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校教导处、教研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照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的具体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老师整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每学年我们还组织课堂教学评比,45周岁以下老师全部参与,将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向深入。

四、探索巧借外力办好家长学校的模式

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特别是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调查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我校学困生成因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学校除了开好每学期两次家长会外更特别注重家长学校建设,介由于学校力量的限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想到了巧借外力办好我们的家长学校,同时规划开展更深层次、高品质的系列活动,帮助愿意学习、提高自我水平的家长成长,实现“家校携手,共育英才”。2011年9月开始我们与合肥爱与教育咨询机构合作,该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结合我们学校工作整体安排和家长教子切实需要,探索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的家庭教育新模式。明确了家长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切实帮助家长更新教子理念、提升教子能力,为孩子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及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形式和内容,整合资源多渠道、持续推进家长学校工作;扩展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推广平台,构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合力育人的典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基本摸索出我校办好家长学的一些固定的培训形式。

1.专家报告:新生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在心态、方法和家校配合等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适应,学校对七年级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格外重视,每年邀请董进宇博士为七年级家长开展专题培训,将提升家长学校的品质,引发家长的思考和重视,以此带动家长对“如何做优秀家长”的学习热情,为整个三年家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合肥爱与教育独立举办董进宇博士的讲座或家长课,向智慧家长课堂学员开放,参加专题学习。

2.智慧家长课堂:学校可根据整体工作安排,利用晚间或周末等业余时间组织家长课堂,由爱与教育团队专业讲师或教育顾问主讲,有学习需要的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参与。学校专人配合并提供场地。定期举办的课程,将吸引和聚集一批爱学习和思考的家长,形成一个典型榜样群体。

3.家庭教育个案咨询:专业教育顾问根据家长家庭教育调查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咨询指导,给出相应建议,并跟进实践状况。

4.优秀家长分享:邀请合肥市优秀家长为家长学员进行分享交流,发挥优秀家长的实践优势,激励家长学员学以致用,为家长树立榜样示范。

5.家教短信支持:结合中学生家庭教育特点,编辑经典家庭教育短信,向家长学员定期发送,提醒鼓励家长调整心态和运用方法。

6.电影工作坊:选取中外家庭教育经典电影或视频,组织播放或推荐赏析,印证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升华真爱情感。

7.家教名著阅读指导:开列家庭教育相关的名著书目或经典文章,推荐阅读并指导赏析。利用学校校报校刊登载科学理念或经典案例普及家庭教育背景知识。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3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不仅包括相关的化学知识科学体系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科学学习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从而为培养科学型、综合性化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新课改要求高中化学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对于推进高中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知识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建设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体现了科学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具体分析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3)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相似或者同类事物的比较,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以及各自特点,找到内在的联系以及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知.比如,对于“制备乙酸乙酯可能的合成路线”的学习,可以通过对若干个合成路线的类比分析,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方法精简、原料来源、耗能多少等角度去学习工业上制备乙酸乙酯的方法.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解读

中图分类号:K87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56-01

《中国史前考古论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先生所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我从中选择了《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三篇文章进行阅读。《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一文,通过五个部分介绍了仰韶文化被发现之后,学者们对其文化源头的探索及论证过程;在长达数十载的争辩中,仰韶文化的源头从模糊到比较清晰,其中的研究和论证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阐释了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的时间问题,并总结了之所以出现“争辩的各方使用了地层学和类型学这样的方法,路径相同,论据确凿,结论却大相径庭”的原因。《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介绍了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的争辩、原则的确立及命名程序。选择这三篇文章,不仅是因为课程的要求,而且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三篇文章均以仰韶文化为例,系统介绍了考古学文化的源流探索、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及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在考古学文化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考古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看似简单而实为复杂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在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也非常重要。

一、 对考古学文化本身的深入解读

但凡人们在发现、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本身内涵的时候,都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种文化从何而来?也许是人们喜好追根溯源的心理、亦或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都催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索文化之源头,就像人们喜欢攀爬最高的山峰、追寻最长的河流一样。但是,这样的溯源,对于考古学文化研究来说,要以所发现的考古学文化本身为中心,只有对其本身进行详实解读后,才有依据去追根溯源。

所以,在《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所总结的各位学者关于仰韶文化源头研究的“分源”观点,即仰韶文化虽然分布面积广、其中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其早期的各类型却各有其来源。从此观点出发,以追求仰韶文化之“本”的源头,便使线索清晰,有理可循。这就是在找准了仰韶文化之“本”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二、严谨的考古学方法

地层学和类型学为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如何将这两种方法准确、灵活运用,我认为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虽然,就半坡与庙底沟类型的关系问题而言,王先生在《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中开篇即提出:争辩的各方使用了地层学和类型学这样的方法,路径相同,论据确凿,结论却大相径庭……至于这样局面的症结所在,现在似乎还并没有到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但是,我认为我们依旧可以从前人的探索中学习、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

在考古学中,还有另一基本理论——地层学,我认为我们利用类型学进行器物研究,至少是应该以地层学为基础和前提的。王仁湘先生在《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中还提到,随着下孟村等遗址的发现,地层证据成为了显示半坡文化早于庙底沟文化的一个依据,许多学者,包括曾经认为庙底沟早于半坡文化的学者,也通过对地层的解读,认为半坡应该早于庙底沟文化。

在考古工作中,我们如何去思考、对待考古学文化的嬗变,怎样确立考古学文化嬗变的维度,也许会比文化人类学难得多,因为考古学的文化研究对象已成为历史,并湮没于黄土之下,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在现世中还能找到,并且可以对目标进行跟踪调查访问;但是我相信,透过地层、遗物、墓葬、房址、经济生活模式、地理位置、规模……我们依旧能够从文化的整体空间上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是现在于我来说,由于积累有限,解决这些问题还非常困难。

三、结语

要挑出别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的我们回过头去看早年的研究,会发现在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方法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缺陷才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今人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却耗费了前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也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读完王仁湘先生的这三篇文章之后,我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要解决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问题,我自认为是能力不够的。不过,这也将会是我进一步学习的一个起点,让我从这些问题着手,更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和形貌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1]

由于分析化学公式多、计算多、内容杂,对量的要求高,对于刚学完无机化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一时很难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差,不愿预习,不愿听课,不愿做作业,当然考试很难及格,不但会导致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挂科,而且会导致对实验原理的不理解,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绩不好,还会对将来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从分析化学教师如何教入手,探讨分析化学的教学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主要途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化学教师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建议,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增强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供各位同仁参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构分析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

教师应利用对分析化学绪言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分析化学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观点有哪些,基本要点有哪些,与高等数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与中学化学哪些知识点有联系,与无机化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又有何区别,结构怎样,系统性怎样,有何特点,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好分析化学对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学好分析化学对自己的成长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如何学得好。

二、鼓动学生树立学习分析化学的较高目标

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混学分,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选择的是被动学习,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一定很差,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60分,由于目标很低,必然导致他们的学习行为被动,努力程度不够。二是想把这门课程学好,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会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即使达不到较高的目标,达到最低目标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动学生,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并以切实的行动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查、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第一堂课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份学习分析化学的目标及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再加上监督措施,以之作为第一次作业,教师要认真查看,对于目标定得太低的,达成目标方法不恰当的,监督措施不可行的,要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整改。教师还应充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进行教材分析,鼓动监督学生预习

利用第一堂课,讲清楚预习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定性分析;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五章:酸碱滴定法;第六章:络合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沉淀滴定法;第九章:重量分析法;第十章:吸光光度法;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第十二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共12章65小节,338页,按16周计算,每周应上21页左右内容,才有可能完成教学内容。一个明摆着的问题就是内容较多、课时少,并且部分内容还较难,推导多,公式多(有155道)。因此,要把这本书讲解得很详细是不可能的,只能择其重点难点而教之,部分内容蜻蜓点水,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时在每次上课前以提问的方式来监督学生预习,并把回答的情况算入平时成绩。对于不预习的同学还应做思想工作,切实把预习落到实处。

四、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

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由于其重要性不同,难度不同,教纲的要求不同,教师不宜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一直贯穿下去。如果那样,就会让学生感教学方法呆板,没有新鲜感,听课乏味,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学效果不会好。如果我们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章节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感觉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体会到教师的“因材施教”,必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具体做法是(以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上册为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重点讲解,并且多讲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分类(可让学生自学);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可不讲),让学生先去查阅资料,然后叫学生来讲解,得到结果肯定不止书上介绍的哪些内容,既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获得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真是一举多得。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也会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内容众多,不能一一列举,我这里只用一例作代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理解去认真探索。

五、对于推导难度不大的公式,让学生掌握推理过程

分析化学公式众多,记起来复杂,其实是学生没有找到窍门,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当然费时费事,使人感到烦乱。现以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为例进行探论,以供参考。

以浓度为c(mol/L)的HCl为例,第一步写出溶液的电荷平衡:

由此可见,公式虽有4个,但抓住质子平衡这一关键点,就能推出精确式,根据精确式,弄清不同条件下忽略水的解离或弱酸的解离或两种解离都忽略,便能轻松地推出2个近式和1个最简式,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至于弱碱溶液中[OH]浓度的计算公式,只需用类比法即可得出,不需要再去推导。教材中像此类的推导很多,教师只要去认真钻研,定会发现更多的理解性记忆或推导性记忆的内容,大大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消除或降低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公式多,难记忆的印象,还能消除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不会用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六、对推导较为复杂的公式,可采用区别对待法

如: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式的推导;络合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的推导;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的电位及化学计量点前后0.1%误差的电位计算公式的推导;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桑德尔灵敏度与摩尔吸收系数的关系的推导等,教师要做推导演示,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可作区别对待,不做一刀切,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推导条件和推导全过程,并达灵活地应用公式计算,可不必死记公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推导的条件和大致的推导过程,较为熟练地应用公式计算,须记住公式;对于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不用去管推导的过程,只要求记住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这样一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避免丧失学习分析化学的信心。

七、注重课后小结,起到归纳复习的作用

由于分析化学内容多,每次课讲授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不进行适时的归纳总结,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点多而零乱,抓不住重点,通过教师的复习归纳,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条理是怎样的,哪些是了解内容,哪些是理解内容,哪些是掌握内容,哪些是帮助理解的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同时又达到了复习的作用。

八、布置好有代表性的题目,注重对学生的作业的分析讲解

分析化学习题较多,如全布置,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而且学生的意见会更大,因此,每次布置的题量一定要适量,且关键是要具代表性,不要重复布置,难度要适中,既不布置太简单的题目,简单题目自己做,然后对答案,若不清楚的,可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助解答;又不要布置太难的题目,部分难题布置给成绩较好的同学做,部分难题可在习题课上进行讲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弄清学生由于哪些知识点未掌握导致做不出题,要讲清学生未弄懂的知识点,再讲此题,并讲解与此题相关的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更利于学生弄懂和拓展。此外,为了能宽泛地了解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愿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取分别布置不同难度题目的方法来进布置题目。

以上教学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一定全面和恰当,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淑琴.分析化学(上)[M].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遵义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08

研究化学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改 学生品质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最关注的,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方法

1.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的方法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原电池的教学,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把2mol/LNa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者快,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1.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以下另一种方案。

2.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

三、激趣导学,带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