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申请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研究生申请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研究生申请书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1

1.1系统概述

目前,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介绍、通知通告、科研平台管理、人员管理、学术交流管理、开放课题管理等几个方面,基于Web的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闻实时动态显示、相关文档的动态上传和下载,以及后台的便捷管理。使用户便捷地浏览新闻、查阅相关文档、了解科研进展及开放课题的申报等信息。同时也为该系统后台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维护及管理功能。

1.2系统功能设计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分为实验室介绍、新闻公告、科学研究、科研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开放课题等八个模块。

1.2.1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介绍包括实验室整体概况、组织框架、学术委员会、实验室规章制度及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用户通过这个模块可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1.2.2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包括新闻动态和通知通告,系统提供实时远程与管理的功能。

1.2.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介绍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1.2.4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介绍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方便实验室成员的共享。

1.2.5科研队伍

从不同研究方向对各研究组进行系统介绍,包括研究组负责人、研究组成员,点击人员名称可查看详细介绍,包括人员职务、研究领域、学术团体/期刊兼职、研究成果及发表论著等。

1.2.6人才培养

介绍本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1.2.7学术交流

本模块展示的是实验室对外交流、学术报告及学术会议的一些信息。

1.2.8开放课题

开放课题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可查看申请指南、基金管理办法,并能下载申请书、合同书和结题报告格式模板,并能按年份查阅每年的开放课题和批复清单。

2系统实现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体系结构来实现,即采用“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层分布的架构模式。底层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管理。中间层为应用层,以IIS作为Web页面的服务器,通过Java动态网页技术访问后台数据库。顶层为客户端,用户只需要一个通用的Web浏览器,就可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访问,浏览器作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用于页面显示、用户信息输入和下载等交互功能的实现。以Web方式实现实验室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的输入,贮存和查询检索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功能强、使用简便、界面友好等设计目标。

3结束语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2

关键词:医院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医院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医院科研水平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整体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调动广大医技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强化顶层设计与引导,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促进创新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就近几年医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创新做法进行阐述介绍,为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1重视科研与学术活动

2017年底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实施科教兴院战略,高位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向提质增效转变。领导层在制度层面迅速完成了顶层设计、高屋建瓴,中层干部勇于担当、执行到位,短时间内大幅度修订科研管理办法、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管理办法,拟定并实施科研奖励激励制度。定期举办院内学术活动周活动暨年度最佳学术报告评比、每季度举办博士餐叙活动、常态化邀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学,实施学术任职激励计划,院内学术氛围达到空前的浓厚,职工参与学术活动、承当科学研究任务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2强化项目前期辅导与研究基础的奠定

2.1推行国家级项目重点辅导计划。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医院每年不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针对项目申请书中的选题整体把控、思维创新、研究基础等“雷点”与“亮点”进行大众式的专题辅导。通过初步筛选出上一年度申报未立项的具有一定有潜质的申请书,交由专家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地现场辅导,有的放矢地指出待改进之处。进一步提升申请书的质量,为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做足准备工作。

2.2实施院级课题计划。医学研究类的项目往往注重深厚的研究积累,而市厅级与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资助率相对于整个综合性医院的职工人数来讲偏低、覆盖面较窄。为充分调动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技护职工在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中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医院于2020年起实施院级课题计划项目。项目主要面向中级以下职称人员申报,设立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项目给予普遍高于市厅级课题项目的经费资助。院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赞誉,全院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较高,当年度申报其他课题项目的人数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

2.3经费配套计划。受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江西省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的资助经费普遍较低,部分项目甚至只立项、无经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医学类项目的研究制约较大。我院自2017年起实施经费配套计划,给予所有纵向课题项目1:1的配套经费资助,并对无经费的立项项目直接给予一定额度的最低科研经费资助。至此,全院已立项的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全部纳入医院科研统筹经费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自掏腰包做科研的?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3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项目申报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做到让全院3000余名职工全部通知到位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申报通知通过OA内网之后,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在每周一次的科室干部例会上再次重点通知,并要求各科室主任尽快将通知传达至科室每一位职工,做到广泛宣传、人人知晓。对部分课题项目要求进行查新检索的,我院实行查新费用报销制度,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医护群体申报科研项目的自发性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对职称晋升的需求,若科管政策制度把控不科学、不严谨,容易造成漏洞,导致项目申报滥竽充数,申报书质量参差不齐,立项率低的局面。为把控项目申报质量,我院针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的申报,实行院内外专家初审制度,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质量。对于一些定向择优项目,科研管理人员实行目标人群重点通知,专项沟通辅导,并协助其整合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骨干业绩材料、汇总整理相关支撑材料。

4完善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4.1项目负责人第一责任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强化其对整个项目的精准把握与规划,落实其对课题完成人的指导主体责任,项目其他完成人退出、离职等应及时替补人员并报备医院科管部门。加大科研诚信惩戒力度,违反学术不端的项目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其项目、收回项目经费。实行经费报账项目负责人首次把关审核,报账人二次核对制。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进行精准预判做好统筹协调,大型仪器使用需提前报备。

4.2年度审计监督与撤项制度。我院每年度组织一次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要求所有在研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科技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项目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等。发现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申报、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延期结题后仍未结题等问题及时查办处理。严重违规者将撤销该项目,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报任何科技计划项目,并延期职称晋升。

5设立科研岗位

我院临床医技科室中有较多已获得了临床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医院允许拥有这些平台的科室设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岗位。通常从事科研岗位的人员是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教育背景的基础研究型博士,通过加入至学科大团队之中,发挥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交叉,开创高水平科研攻关项目。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科研骨干为支撑,学科成员为依托的科学研究体系。调查发现,设立了科研岗位的临床医技科室,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实验研究的能力普遍较高,毕业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

6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

6.1部门之间紧密协作。我院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隶属同一个分管副院长领导,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科室干事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发现经费问题通常会第一时间互相通报,项目负责人有经费使用的疑问只需要项两个部门的任何一方咨询即可解疑。财务部门会定期梳理全院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发送至科研管理部门,并由我们及时通知提醒项目负责人加快经费使用率,防止资金沉积。

6.2精准化预算编制。长期以来,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的预算安排全凭靠项目负责人的经验,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较为突出[2]。我院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调取往年相同类型的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历史数据,对各类预算条目进行分类汇总、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参照往年的分析数据,我院科管部门会严格审核各类项目的预算,偏离较大的项目将与项目负责人再次核对、修订,做到精准编制、统筹安排。在项目实施阶段,科研人员确有预算调整需求的,科管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将同意其调整,并在年中的科研总经费预算调整中做出安排。

6.3简化经费报账流程。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限制上逐渐放宽,“放、管、服”意识深入科学研究的全领域,但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在经费使用、财务审计方面要更为严格。我院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简化经费报账流程的新路径。对于单次报账经费小于2万元的,项目负责人个人审核把关,科管部门的专职干事备案即可交由财务部门完成资金流动。为方便医院职工报账,通常报账人只需填好账单、签字后,交由科管、财务任何一方办事人员即结束,无需再“跑腿”,其余事项交由接单干事协助完成。

6.4结余经费收回制度。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在财务科的协助下清理账目,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开支情况如实编报经费决算,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存档。结题后,结余经费在一年内由项目负责人安排用于其它科研活动的直接费用;结余经费一年后未使用完的,收归医院;延期一年仍未结题者,结余经费将收回。建立结余经费收回制度后,院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决算核对更加合理准确,经费使用率明显提高,项目负责人的对完成项目的紧迫度增加。

7加大奖励激励措施

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效应明显,将引导促进医院的科研与学术工作。我院初步建立起了科研项目立项、文章发表、成果转化、学术任职、学术报告等全覆盖、全过程的科技奖励与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每年评比出10名优秀科研先进工作者与10个优秀科研工作先进科室。全院参与科研、热爱科研的的氛围浓厚,科研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起三大支柱之一的作用凸出,学科可持续发展动力足。

8转变服务与管理理念

科研科作为我院的科管部门,在转变科室负责人、干事的机关作风,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方面下了大力气整治。要求科管人员必须增强管理人员为临床科研一线职工服务的意识,提升业务基础能力,熟悉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信息动态,及时传达信息,抓住项目申报时机[3]。对于部分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分配2-3人共同完成,做到精细化管理;涉及成果报奖、文字材料撰写较多的岗位,积极外派专职人员赴上级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学习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服务好的科管团队是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苏晓英,曹剑峰,杜媛春.地市级医院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2):209-211.

[2]黄颂珊.从财务角度探索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20(12):144-145.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3

关键词:医院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医院科学研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医院科研水平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整体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调动广大医技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并强化顶层设计与引导,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促进创新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就近几年医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创新做法进行阐述介绍,为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1重视科研与学术活动

2017年底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实施科教兴院战略,高位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向提质增效转变。领导层在制度层面迅速完成了顶层设计、高屋建瓴,中层干部勇于担当、执行到位,短时间内大幅度修订科研管理办法、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管理办法,拟定并实施科研奖励激励制度。定期举办院内学术活动周活动暨年度最佳学术报告评比、每季度举办博士餐叙活动、常态化邀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学,实施学术任职激励计划,院内学术氛围达到空前的浓厚,职工参与学术活动、承当科学研究任务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2强化项目前期辅导与研究基础的奠定

2.1推行国家级项目重点辅导计划。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率,医院每年不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针对项目申请书中的选题整体把控、思维创新、研究基础等“雷点”与“亮点”进行大众式的专题辅导。通过初步筛选出上一年度申报未立项的具有一定有潜质的申请书,交由专家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地现场辅导,有的放矢地指出待改进之处。进一步提升申请书的质量,为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做足准备工作。

2.2实施院级课题计划。医学研究类的项目往往注重深厚的研究积累,而市厅级与省部级课题项目的立项资助率相对于整个综合性医院的职工人数来讲偏低、覆盖面较窄。为充分调动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技护职工在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中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医院于2020年起实施院级课题计划项目。项目主要面向中级以下职称人员申报,设立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项目给予普遍高于市厅级课题项目的经费资助。院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赞誉,全院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较高,当年度申报其他课题项目的人数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

2.3经费配套计划。受科研经费不足的限制,江西省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的资助经费普遍较低,部分项目甚至只立项、无经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医学类项目的研究制约较大。我院自2017年起实施经费配套计划,给予所有纵向课题项目1:1的配套经费资助,并对无经费的立项项目直接给予一定额度的最低科研经费资助。至此,全院已立项的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全部纳入医院科研统筹经费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自掏腰包做科研的?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3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项目申报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做到让全院3000余名职工全部通知到位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申报通知通过OA内网之后,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会在每周一次的科室干部例会上再次重点通知,并要求各科室主任尽快将通知传达至科室每一位职工,做到广泛宣传、人人知晓。对部分课题项目要求进行查新检索的,我院实行查新费用报销制度,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医护群体申报科研项目的自发性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对职称晋升的需求,若科管政策制度把控不科学、不严谨,容易造成漏洞,导致项目申报滥竽充数,申报书质量参差不齐,立项率低的局面。为把控项目申报质量,我院针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的申报,实行院内外专家初审制度,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质量。对于一些定向择优项目,科研管理人员实行目标人群重点通知,专项沟通辅导,并协助其整合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骨干业绩材料、汇总整理相关支撑材料。

4完善项目实施的指导与监督

4.1项目负责人第一责任制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强化其对整个项目的精准把握与规划,落实其对课题完成人的指导主体责任,项目其他完成人退出、离职等应及时替补人员并报备医院科管部门。加大科研诚信惩戒力度,违反学术不端的项目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其项目、收回项目经费。实行经费报账项目负责人首次把关审核,报账人二次核对制。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进行精准预判做好统筹协调,大型仪器使用需提前报备。

4.2年度审计监督与撤项制度我院每年度组织一次项目执行情况检查,要求所有在研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科技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项目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等。发现存在提供虚假材料申报、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延期结题后仍未结题等问题及时查办处理。严重违规者将撤销该项目,被撤项的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报任何科技计划项目,并延期职称晋升。

5设立科研岗位

我院临床医技科室中有较多已获得了临床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医院允许拥有这些平台的科室设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岗位。通常从事科研岗位的人员是基础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教育背景的基础研究型博士,通过加入至学科大团队之中,发挥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交叉,开创高水平科研攻关项目。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科研骨干为支撑,学科成员为依托的科学研究体系。调查发现,设立了科研岗位的临床医技科室,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实验研究的能力普遍较高,毕业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

6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

6.1部门之间紧密协作。我院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隶属同一个分管副院长领导,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科室干事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发现经费问题通常会第一时间互相通报,项目负责人有经费使用的疑问只需要项两个部门的任何一方咨询即可解疑。财务部门会定期梳理全院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发送至科研管理部门,并由我们及时通知提醒项目负责人加快经费使用率,防止资金沉积。

6.2精准化预算编制。长期以来,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的预算安排全凭靠项目负责人的经验,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较为突出[2]。我院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调取往年相同类型的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历史数据,对各类预算条目进行分类汇总、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参照往年的分析数据,我院科管部门会严格审核各类项目的预算,偏离较大的项目将与项目负责人再次核对、修订,做到精准编制、统筹安排。在项目实施阶段,科研人员确有预算调整需求的,科管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将同意其调整,并在年中的科研总经费预算调整中做出安排。

6.3简化经费报账流程。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限制上逐渐放宽,“放、管、服”意识深入科学研究的全领域,但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在经费使用、财务审计方面要更为严格。我院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简化经费报账流程的新路径。对于单次报账经费小于2万元的,项目负责人个人审核把关,科管部门的专职干事备案即可交由财务部门完成资金流动。为方便医院职工报账,通常报账人只需填好账单、签字后,交由科管、财务任何一方办事人员即结束,无需再“跑腿”,其余事项交由接单干事协助完成。

6.4结余经费收回制度。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在财务科的协助下清理账目,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开支情况如实编报经费决算,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存档。结题后,结余经费在一年内由项目负责人安排用于其它科研活动的直接费用;结余经费一年后未使用完的,收归医院;延期一年仍未结题者,结余经费将收回。建立结余经费收回制度后,院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决算核对更加合理准确,经费使用率明显提高,项目负责人的对完成项目的紧迫度增加。

7加大奖励激励措施

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效应明显,将引导促进医院的科研与学术工作。我院初步建立起了科研项目立项、文章发表、成果转化、学术任职、学术报告等全覆盖、全过程的科技奖励与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与此同时,每年评比出10名优秀科研先进工作者与10个优秀科研工作先进科室。全院参与科研、热爱科研的的氛围浓厚,科研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中起三大支柱之一的作用凸出,学科可持续发展动力足。

8转变服务与管理理念

科研科作为我院的科管部门,在转变科室负责人、干事的机关作风,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方面下了大力气整治。要求科管人员必须增强管理人员为临床科研一线职工服务的意识,提升业务基础能力,熟悉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信息动态,及时传达信息,抓住项目申报时机[3]。对于部分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分配2-3人共同完成,做到精细化管理;涉及成果报奖、文字材料撰写较多的岗位,积极外派专职人员赴上级主管部门与兄弟院校学习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服务好的科管团队是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苏晓英,曹剑峰,杜媛春.地市级医院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2):209-211.

[2]黄颂珊.从财务角度探索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20(12):144-145.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4

[关键词]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研究生党建;创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提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生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因此探讨研究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关联度缺乏,导致形式工作较多、内涵建设不足。面对这一困境,结合党建工作的新时期、新特点,立足于培养人的视角谈党建工作,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因此,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必须解决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一根本问题。

一、研究生党建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高校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仍按照本科生党建工作模式统一开展,在组织设置、组织生活、学习模式、党员培养等方面不适合研究生特点,造成党建工作与培养工作相脱节。总体看来,研究生党建工作不利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第一,由于研究生组成结构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政治思想学习不够全面。研究生构成中有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还有工作单位的委培生等,组成较复杂。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对自身的政治思想学习要求亦不同,目前以年级为单位设置的党支部缺乏基于共同目标的组织凝聚力,不利于组织政治思想学习,一些浅显的学习导致效果并不理想。第二,由于研究生学制年限短、专业学习压力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难度大,发展党员工作不够规范。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再到确定为发展对象,至少需要1.5年的培养和考察时间,而毕业学期又不再发展党员,对于培养志愿入党的研究生,存在考察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由于研究生培养更重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多数研究生忙于学业,忽略了政治素养的提高;而目前党建工作、思政教育与专业科研学习的脱节,导致高校在研究生党员培养过程中也只重视科研成果、专业学习情况,忽视其思想道德水平,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不足。第三,由于研究生学习时间分散、学习生活独立性强,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具有一定的困难,党建工作的管理不够顺畅。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分为课程学习、科研或实践学习、学位论文等三个阶段,只有课程学习阶段是集中课堂学习,其他阶段主要跟随校内外导师分散学习,多数研究生会在校外实践基地或国外交流学习。这种过于分散的学习模式总体上不利于开展基层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不利于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对于党建工作专职人员来说,相比导师,其与研究生接触机会较少、沟通不畅,传统工作模式问题重重,不利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第四,由于研究生专业能力强、自我评价高,传统基层组织活动形式与内容不能满足研究生党员需求,参与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目前基层组织生活形式主要有讲授辅导、交流讨论、现场观摩、志愿服务、树立典型、联谊活动等,存在内容枯燥、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不能体现其专业水平等问题,对于这类高层次人才缺少吸引力,所以研究生党员参与率低,组织活动较难持续开展,导致基层组织活力不够,很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研究生党建工作理念的转变

前文分析,研究生及其培养的特性,决定了传统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素养提升的党建工作在现实开展中困难重重,研究生党建的落脚点必须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与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专业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党建工作才是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转变研究生党建的工作思路,以“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重新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系尤为重要。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修养、民主法治意识、专业水平与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培养[1],这五个方面称为“五位”,是统一的整体,需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基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包含依托学科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力邀德高望重的党员导师大力参与党建工作、“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相结合、围绕学术研究与实践能力系统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等。

三、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根据“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党建工作理念,高校要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单位,设置纵向研究生党支部,着力建设以“五位”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党支部。围绕党建工作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全面融合,为增强理论学习系统化、激发支部建设活力性、加强党员培养科学性、提升党组织群众凝聚力、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性等,创新理论学习模式、组织生活形式、党员培养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综合考评制度等党建工作。

(一)““多层面交叉式”理论学习模式创新

由各个研究生党支部制定分别在支部涵盖的全体研究生层面、志愿入党和党员层面、党支部层面的规范化学习制度,开展“多层面交叉式”系列学习活动。1.全体研究生层面。每学期开设1~2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由思想道德素养高、政治理论知识强的专业教师负责课程设置与具体授课,将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循序渐进,达到整体性人才培养。2.志愿入党和党员层面。包括正式(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研究生。由党支部组织安排每学期两次的集中培训,每次培训集中2~3天,理论学习结合专业实践。由与支部对接的党员教师负责集中培训的课程安排和实践内容,再匹配合适的教师授课,由党员教师完成全过程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发结业证书。3.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研究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层面。由党支部组织安排每学期进行两次集中培训,每次培训集中2~3天,理论学习结合专业实践。由与支部对接的党员教师负责集中培训的课程安排和实践内容,再匹配合适的教师授课,由党员教师完成全过程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发结业证书。4.党支部层面。在“”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更注重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每位党员的先进性,使其互相监督,完成自我认识、不断进步的培养过程。党员主体作用是党建创新的内在动力。作为核心力量,党员在多层面的交叉学习中,完成了自学与他学、理论与实践、助人与助己等相结合的系统化学习,成为“五位一体”高层次人才的典范。同时党支部通过组织集中培训、规范化学习等,大大增强了支部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支部和党员始终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二)““多方共建项目式”组织生活形式创新

要依据“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等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街道、社区、镇村等多方协同育人的视角,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多方共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开展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专业实力的组织生活,使其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这不仅能吸引研究生党员的积极参与、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更能有效地达成“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政府部门共建的项目有组建重大项目智囊团、基础项目科技服务队伍、重大或突发事件服务团、政策调研与咨询团等,党员导师带领研究生党员团队深入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开展各类阶段性与周期性共建项目。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项目有知识技术支持团、人力输出团、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等,以研究生党员团队为主体开展各类周期性共建项目。与街道、社区、镇村等共建的项目以发挥研究生党员专业特长的地域内社会服务项目为主,以研究生党员团队或个人为主体开展周期性共建项目。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与各方共建多种合作项目,为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创新性组织生活搭建多种平台,与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科研实践能力、就业等紧密结合的组织生活,是激发研究生党支部活力与进行“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三)““党员导师责任制”党员培养制度创新

目前,一名普通研究生是否可以发展为中共党员,一般由负责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教育管理者根据其学业成绩结合日常表现来决定,这一判断方法有失偏颇,因为管理者并未能真正了解该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担负着第一责任人的重任,更能全面了解研究生,而多数导师只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引导,导致研究生党员总体道德素养并不高。从“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理念出发,将一名志愿入党的普通研究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由思想品质优良、道德情操高尚和学识水平精湛的导师担任培养任务,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因此,推行“党员导师责任制”的党员培养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2]。将一名申请入党的普通研究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可以在党支部教育培养的同时,配之以思想品质优良、道德情操高尚和学识水平精湛的导师共同担任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过程化、全员化,融党建于日常、融党建于教学、融党建于人才培养。首先,要选拔并聘用优秀的党员导师。原则上应聘用具有党员身份的导师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按照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每8~12位研究生配备一名党员导师,负责有入党志愿的研究生发展党员的培养工作。其次,要建立党员导师培养机制,明确其工作职责。党员导师应发挥四个重要作用——“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随时观察发现研究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思政教育工作;结合专业学习,包括科研课题、专业实践、各类专业竞赛等开展融入思政教育的全面指导工作;综合客观考察所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提出党员发展的合适人选。最后,要加强导师党支部建设,实现与研究生党支部共建。导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导师党支部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政治素养;同时,与研究生党支部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党群X+Y”联系群众制度创新

按照研究生党员的比例、党员导师的配备数量,确立X、Y值。例如,某高校某学科专业共有研究生54名,其中研究生党员18名,每9名研究生配备1名党员导师,则建立“党群3+6”联系群众制度,即每3名研究生党员带6名普通研究生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在党员导师指导下,“党群X+Y”小组采取团队合作模式实现“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覆盖全体研究生[3]。在专业学习中,团队共同完成科研课题项目、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等;在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中,团队共同确定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党员带群众共同提升政治素养;在日常生活中,1名研究生党员带几名普通研究生进行各类帮扶工作,关心普通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定期与负责的研究生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联系群众的实效性。研究生“党群X+Y”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了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深入群众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有效覆盖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每个角落,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有效巩固了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高校校园和谐文明建设。

(五)““教考分离”复合型考评制度创新

围绕“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建立研究生个体、“党群X+Y”小组、研究生党支部三层复合型考评机制,不同层面考核指标的设置和具体考核工作由学院组织第三方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主持完成,培养的党员导师、任课教师与思政教育管理者等不参与考核,实现“教考分离”。针对研究生个体,第三方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修养、民主法治意识、专业水平与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因子,增强考核评价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每学年的4月、10月分别组织考核一次,按照考核成绩,结合研究生入党意愿,确定发展党员人选。针对“党群X+Y”小组,第三方评定应突出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方法。集体方面,围绕该小组(团队)参与思政教育学习情况、社会志愿服务情况、科研成果情况、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制定考核指标和因子;个人方面,核定出小组内成员个人考核成绩的平均值即可。每学年10月份组织考核,按照考核结果,与学院各类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确定等的分配指标挂钩。针对研究生党支部,第三方应着重围绕党支部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等方面制定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评。每学年考评一次。优秀党支部参与评定学校组织各类党建评奖活动,支部书记参与评定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作为示范型党支部及先进党员开展榜样效应、风采展示等系列活动。

四、总结

研究生党建推进上述创新性工作后,预期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

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设置的党支部,由聘用的党员导师带领各年级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研究生的团队,在复合型考评制度的压力下,积极有序地开展系列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活动。团队努力完成科研课题项目,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奖等,这些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成绩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二)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导师队伍

选拔聘用优秀的党员导师,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专业水平、科研实践能力等一体化教育过程中,自觉形成育人与教书相统一的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促进导师在教育事业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全覆盖、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专业学习的组织生活,在德才兼备的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式”学习模式,并在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的激励下,切实提高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一方面为我党培养合格的共产党员,另一方面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社会多方力量进行党建共建的模式,不仅是培养高校人才、进行研究生党组织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同时还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知识技术支持,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性服务。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党建工作应紧密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切实加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昕,陆居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党建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50-53.

[2]于瑶,田绿绿.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1):52-55.

[3]武晓峰,于涵,钱婷.研究生党建途径探讨——清华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0(4):88-90.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5

一、新时代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公布,明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是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七大程序进行。其中,人事档案审核是考察环节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印发的《条例》中第三十五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坚持‘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干部管理权限发生变化的‘凡转必审’,在干部动议、考察、任职前公示、录用、聘用、遴选、选调、交流、人才引进、军队转业(复员)安置、档案转递、接收等环节,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标准,及时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进一步明确“凡进必审”,明确干部录用、聘用及人才引进应及时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突出了全面从严要求。

二、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聘用前存在简化程序的现象。近年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全面展开,新聘人员基本都通过公开招聘的七大程序。也有部分单位、部分岗位存在简化程序的现象,把直接考察视作通过全部流程,为通过考察的人员直接办理聘用手续。在走全公开招聘七大程序的单位中,也存在简化考察程序,特别是人事档案审核程序,甚至有直接省略掉人事档案审核这一环节。档案转递方式不规范,也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主要有四类原因:一是机要交通耗时长;二是用人单位公开招聘流程紧;三是用人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严或档案管理员业务能力不强;四是拟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混乱。这些原因都容易造成转递单位和接收单位不严格履行转递手续,通过非机要交通或非专人送取的方式转递人事档案。简化程序这类问题容易给后续的岗位管理特别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

2.聘用后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事业单位与新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办理完聘用手续后,应及时办好新聘人员档案的建立、接收,档案材料的整理和档案入库。如用人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严,或是档案管理员业务能力不强,容易出现未及时联系新聘人员或来档单位补充缺失材料、档案材料整理归档不规范等现象。档案管理不规范这类问题会给后续的岗位异动、工资异动、职称晋升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使得新聘人员错过补充材料的最佳时间,给档案管理员增加工作量。

三、新时代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任务

《条例》中第二十一条,“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档案建立、接收、保管、转递、信息化、统计和保密,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档等”。结合以上提到的事业单位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公开招聘程序看,新聘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可以按照三个时间段分别把握任务重点。

1.聘用前。聘用前对于拟聘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档案的审核。档案审核通过查阅或者借阅的方式来完成,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事档案一般不予外借,确因工作需要借阅的,转递单位和接收单位均应严格履行转递手续。对于聘用单位,借阅手续涉及档案的接收,应向转递单位出具公函,列明拟聘人员身份信息、转递事由、转递时间要求和转递方式要求等,并盖公章。对于转递单位,转递人事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或者安排专人送取,并确定归还时限,在收到归还的人事档案时应认真核对档案材料。对于拟聘人员,应明确个人人事档案的转递流向。查阅或借阅审批手续完成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档案的审核,完成借阅的人事档案应在规定时限内归还。对于拟聘人员的人事档案审核,主要是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和证实,必要时对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概括来说应围绕政治审查、材料完备性与真实性核查、资格复审三方面进行。政治审查,即政治取向、道德素质审查,审查档案是政治审查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档案的审查,要了解拟聘人员的现实表现及历史情况,社会关系是否清楚,排除拟聘人员存在相应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规定不得报名的情形。材料完备性与真实性核查,即对照公开招聘报名材料核查,重点核查拟聘人员的出生日期、学历学位有关材料的完备性与真实性。根据招聘规定的其他条件,可能还需要核查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或入党时间)、工作经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材料等。在做材料真实性核查时,应注意材料形成部门是否符合规定、材料记载是否一致、逻辑是否存疑。资格复审,即根据档案核查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招聘公告确定的招聘条件对拟聘人员的资格做复审。人事档案审核应结合回溯倒查法、相互印证法、合理质疑法、动机分析法等方式,对于疑点问题,深入查核、综合研判。凡发现政治审核有问题或档案材料显示不符合聘用条件,甚至材料或信息涉嫌造假的,应立即核查。未核准前,一律暂缓考察或者聘用程序。对于未通过档案审核的人员,应不予办理聘用手续,并及时将已借阅档案归还至相应的人事档案工作机构;对于通过档案审核的人员,应尽早办理公开招聘聘用手续并建立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

2.聘用时。聘用时对于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档案的建立与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根据《条例》中分级负责、集中管理的原则,凡是新聘人员应根据相应的管理权限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建档。建档后应及时完成档案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凡转递前已整理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人事档案,不再重新整理。未整理或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人事档案应按照新的规定整理。《条例》仅在第三章中对档案的内容和分类作了原则规定,但同时在总结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经验基础上,增加了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建设的总要求。对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建设提出总要求,突出政治性,体现时代性,既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也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目标,更是判断档案材料收集范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实际工作中,新聘人员的人事档案容易出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学历学位材料不齐全;二是工作经历材料不齐全;三是党、团类材料不齐全。学历学位材料方面,不同学历学位材料要求不同:大学本(专)科学历须有高考报名表、高校学生登记表、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本科学历一般还有授予学士学位的材料;硕士研究生学历须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硕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硕士学位决定;博士研究生学历须有专家推荐书两份、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博士学位决定;在国(境)外取得学历学位的,须有国家学历学位认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认证材料(2000年以后取得的,教育部已明确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工作经历材料方面,问题突出且容易对后续职称晋升、岗位异动、工资异动、社会保险转接和审核等工作有影响的,主要有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工资待遇审批、参加社会保险、聘用、辞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派遣证、《转正定级审批表》等材料。党、团类材料方面,因党员档案一般由各支部保管,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不熟悉党员档案管理业务,即使目前多数单位已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大多也都没有经过专业档案管理方面培训,容易出现党员档案记录不规范、材料归档不及时的现象。党类材料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治审查材料、转正申请书和培养教育考察材料(2014年5月前主要看前两项)。团类材料主要有入团志愿书,它是最先记载干部出生日期的重要材料之一。对于缺失材料,人事档案管理员应主动通知新聘人员联系来档单位(原就读学校、原工作单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或者本人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通过合规的方式及时追回缺失材料。

3.聘用后。聘用后对于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务重点在于:一是档案保管、信息化、统计和保密;二是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档等;三是档案的利用。其中档案信息化、档案材料的收集应予以重视,并可开展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档案信息化方面,新聘人员群体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目前,大多单位人事档案基本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状态,有条件的单位可主动探索由新聘人员群体逐步扩大至单位全体人员的档案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开发。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消息,2019年,新修订的《档案法》将在年内出台,其中新增加的一个专章即信息化建设。在开展地方层面的有关工作时要依据国家层面的要求进行,新修订的《档案法》将明确新形式的电子文件如何归档,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如何保证。档案材料的收集方面,要借助入职教育、岗前培训的机会,向新聘人员强调档案材料的严肃性,引导他们重视档案材料的填写、关注档案材料的形成和归档。其中,履历、自传、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党类、任职等材料是入职后形成的重要材料,新聘人员个人应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员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及时收集材料,鉴别材料内容是否真实、一致,检查材料填写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备。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员也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政策及法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结语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6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开启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斯克瑞文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在于保障课程的有效开发,他指出教学材料的模型和草案应在最后成型之前进行学生试测,以便在教学材料的形成阶段就能进行有效性评价,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后成品之前进行调整,并把这一过程称为形成性评价[6]。从此,形成性评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教育及其他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中等教育委员会采用基于学校日常教学的评估手段,并认为这种手段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总结性考试中所获得的学业成绩”[7];澳大利亚学者麦格劳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质性取样,因此在教育评价上比外部考试更加全面[8]。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中“一考定终身”模式根深蒂固,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形成性评价的相关文献与研究,尽管起步晚,但研究进展迅速[1-5]。

2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2.1形成性评价体系课堂理论教学方案探究

当前,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病,教师在授课中更多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框架的构建,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对学习方法、科研问题、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理论教学中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后期的学习研究中有较多的实验操作时间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教学常常脱离实践。理论教学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更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宣讲让学生了解形成性评价,形成以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和调查问卷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模式,同时,也可以建立以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测验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体指标的评价模式。以随堂考试、分组调研与汇报、教学互动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在以往的中药学本科生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已初具规模,实践表明开展形成性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2]。

2.2形成性评价体系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究

学术学位研究生在侧重学术研究的同时,应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应用技能与技巧,对于强调应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同理。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常表现在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方面,而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最常体现于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但并不代表学术论文能完全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日常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其中的每一步都考查着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导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开放的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得到更多实验操作与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是舞台的主角,主动接受知识,积极寻求进步。

2.3形成性评价体系科技材料撰写能力培养探究

科技材料撰写包括创新课题申请书、标准书等材料的撰写,此能力同样是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部分,应该作为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能力评价时的标准之一。对科技材料撰写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各阶段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从前期选题、材料准备阶段,到具体内容撰写、流程图描绘等,每一步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着学生的科研思维与能力,把握好各阶段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药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3展望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7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从2006年3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至今,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给我国高等学校的工科教育带来了重要转变,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新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年会(IEAM2016)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1],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基于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实践环节。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而言,设置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产实践知识,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工程实践技能、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2]。目前,国内外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绝大多数食品院系开设了食品工艺学实验或实习等实践课程。如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均开设了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和食品工艺学教学实习实践课程。国外高等院校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系开设了本科生、研究生食品工艺学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在不同实验室导师或不同企业不同工段技术人员指导下实习,虽然具体实习内容有所相同,但食品加工技能提高明细,实训取得的效果十分突出[3]。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重点建设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名牌专业,2013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3年(2014-2016年)。2016年6月14日-17日,郑州轻工业学院迎接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再次现场考查,是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后首个接受现场考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在工程教育认证思想指导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社会需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人才为目标,精心设置食品工艺学实习实验项目、精选实验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工程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等环节展开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目标

通过食品工艺实习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食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如下:(1)能够将数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和食工原理知识表达反应食品工程问题,能够理解食品设备工作原理,分析机械故障,并进行独立操作食品加工设备。(2)能够根据产品特点,设计合理食品工艺流程,并且利用实验设计方法、统计学、数据分析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并得到最佳工艺。(3)针对新产品开发,能够应用食品工艺学知识,利用食品新资源、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营养成分分析,采用食品感官评价方法,评估新产品市场前景。(4)通过食品工艺实习,在实验分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遵循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自觉执行食品质量标准,履行食品从业人员责任和义务。(5)能够就食品创新工程问题,与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探讨和交流,经过食品工艺实习,能够撰写食品工艺实习报告,达到工艺流程设计合理,产品设计方法科学,数据处理正确,工艺要点精确,操作方法表达清晰,产品目标定位准确,产品具备时代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饮食文化,市场前景广阔。(6)理解并掌握食品工程/工厂管理原理和经济分析方法,具备产品成本核算能力,密切关注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养成经常查阅食品相关信息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面向社会企业需求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课程教学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方式,面向社会企业需求,由企业导师和指导教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课题,课题设置根据我校教学科研及合作企业优势,分为“肉类食品加工工艺、果蔬食品加工工艺、速冻食品加工工艺、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天然产物提取工艺”五大类别,每个大类项目列出3-4项课题,并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指南提前1个月,供学生自主选择,组队申报。要求学生课题在设计工艺性实验的基础上,以实际生产中的复杂的问题为核心,能够根据产品特点,设计合理食品工艺流程,并且利用实验设计方法(如正交、响应面实验设计等)、统计学、数据分析(SPSS等软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针对新产品开发,能够应用食品工艺学知识,利用食品新资源、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营养成分分析,采用食品感官评价方法,评估新产品市场前景。

3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形式管理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促进与引导者,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引导学生构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学习方式[4]。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力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优势和潜力,培育大学生利用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5]。通过食品工艺实习,鼓励学生小组研讨充分地发表见解,通过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和实际动手操作,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的能力。在实验分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遵循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自觉执行食品质量标准,履行食品从业人员责任和义务。同时改进实习教学组织模式,课题采用项目形式管理,学生根据课题指南和自己兴趣爱好及专长自由组建课题完成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性实验的立项申请书或开题预习报告,在实习教学正常进行的时间前2周,先提交课题申请书,报告要求字数在3000字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实验室设备及试剂、重点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进度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在实习教学时间的前1周,组织各个课题申报组进行答辩,汇报开展调查试验和研究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审阅指正,答辩通过后方可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这样项目管理形式的实习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学生查阅中文和外文科技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科技报告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4成绩考核:改进考核模式,提高实习效果

以往食品工艺学实习的课程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确定,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其研究性和创新性较强,计划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淡化结果,注重过程[5]。因此,今后的食品工艺实习的成果考核应增设项目申报和结题答辩环节,考核方式也由项目申报成绩、实习平时成绩、书面报告考核成绩和结题汇报答辩成绩4个部分组成,每个阶段成绩比例为各占25%,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方案设计、实习过程、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做一个综合的考核评定,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也会作为企业优先录用学生的条件,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力库。

5结束语

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培养高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业需要,就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的些许拙见,希望能够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进展,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N].中国教育报,2016-06-03.

[2]易建华,刘树兴,朱振宝,等.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9).

[3]杨华,戚向阳,朱秋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29(11).

[4]曾德伟,沈洁,席海涛.剖析专业认证标准与理念,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

研究生申请书范文8

关键字:高校学籍档案;远程利用;对策

近年来,高校学籍档案在学历认证、政治审查、人事档案材料补充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凭证作用,利用率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维护高校学籍档案内容安全,绝大多数高校档案馆采取本人或委托他人到现场查询的方式提供利用学籍档案。然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留学的区域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产生了大量异地查询、利用学籍档案的需求,异地查询需求与现场提供利用的矛盾开始显现。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服务工作,高校档案馆应适时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在确保学籍档案内容安全的情况下,充分依托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信息化工作,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远程查询业务,以便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一、高校学籍档案概述

高校学籍档案是指高校从事各学历层次的学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真实反映学校学籍管理活动和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依据,是学历认证、干部政审的重要凭证。参考云南大学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将其分为以生源地、学院、专业等属性为单位集中保存的综合学籍档案,如新生录取简明登记表、毕业资格审查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毕业生转档名册等反映多名学生学籍情况的文件材料,以及反映某个学生学籍情况的个人学籍档案,如报考登记表、学生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个人奖惩材料,及以个人为单位集中归档的研究生学籍档案等。高校学籍档案是高校教学档案的核心内容,也是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包含、交叉与转化的关系。学生毕业前,其综合学籍档案和个人学籍档案属于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学生毕业后,其综合学籍档案和研究生学籍档案仍属于高校教学档案,而学生的个人学籍档案则根据学生毕业后入职、升学、待业等情况,归入其学生档案,分别转递至用人单位、高校或各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随着高校学籍档案凭证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引入远程利用服务新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高校学籍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现状分析

作者对北京大学等10家高校档案馆作了调查。我国高校档案馆提供学籍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包括到馆查询、自助查询、在线预约、在线查询、远程办理几种方式。基于档案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到馆查询依然是利用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为方便毕业生查询档案转递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通了档案去向在线查询服务;为实现用户分流,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通了在线预约服务;同济大学、燕山大学开启远程服务,在线受理用户查档需求,并通过现场自取或快递到付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部分学籍档案的查询利用;燕山大学还提供认证回复服务,在线处理查档申请。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进步,诸多高校已就远程查档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使得远程查询利用档案服务成为可能。但目前提供远程利用服务的高校数量较少,且远程利用服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高校学籍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

三、云南大学档案馆提供学籍档案远程利用问题的思考

1.学籍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现状

以当前云南大学档案馆为例,教学档案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类档案,而教学档案利用的重心则是学籍档案。据统计,2017年、2018年云南大学档案馆分别提供利用学籍档案1117人次和1407人次,分别占提供利用各类档案总人次的65.60%和74.10%,近一半为委托代办。其中,利用率最高的档案材料是新生录取简明登记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成绩单、转档名册等,利用目的主要在于学历认证、升学、求职等方面查询。在咨询工作中,有些人无法到馆办理且不便委托他人到馆办理,造成档案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在沟通交流中存在一些障碍,不利于档案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必要研究学籍档案远程查询利用问题。

2.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设想

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异地查询需求与现场提供利用之间的矛盾,使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手机平台,就可以实现利用档案的目的。远程服务开通后,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认证下载、自取或邮寄的方式获取学籍档案的复制件或证明材料,大大提高学籍档案利用效率。首先,可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入口分别为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远程利用服务,针对不同的利用者设计身份认证方式,如一卡通和密码认证、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根据云南大学档案馆统计,利用者查询利用的学籍档案主要是新生录简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本硕博成绩单、转档名册等。其中转档名册、成绩单可由利用者自行查询或下载;新生录简表、毕业生领证签名册需要对原件进行遮盖处理,可由管理员根据查档申请处理后,将查档结果的扫描件上传至平台供利用者下载。技术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文字识别抓取技术自动遮盖相关内容,直接生成查档结果;学位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会议记录等相关学籍材料可由利用者提出申请,待档案管理员根据查档申请进行授权后,由利用者自行下载打印。其次,高校档案馆不一定是利用者查阅利用学籍档案的最终环节,以云南大学为例,本科成绩单需持查档结果到教务处加盖公章,学历学位证明需持相关查档结果到教务处开具,英文成绩单需持查档结果到学校或其他相应机构翻译后加盖教务处公章等。因此,高校档案馆在开放远程查询利用服务时,应与学校教务、研究生管理、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在远程平台系统中增设相关部门审核办理的权限,解决查档后需要教务处等单位出具证明的事宜,真正发挥远程服务的作用。最后,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的远程利用固然有诸多重要意义,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系统开发和平台运行必须以档案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为前提。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措施,可对档案内容进行鉴定,有选择的上传至远程服务平台。另外,远程服务还涉及电子签章的问题,如何对电子查档件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也需要高校档案馆认真考虑。作者认为,可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公布远程服务说明,根据在线生成的查档结果编号对电子查档件进行有效管理,接受电话、传真、来函查询真伪等。

3.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面临的困难

根据云南大学档案馆提供利用学籍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工作实际,开展学籍档案远程查询利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学籍档案数字化工作未实现全覆盖。由于学籍档案数量庞大,短时间内无法及时完成全部学籍档案的全文扫描工作;二是一定数量的学籍档案材料(新生录取名册、毕业生名册)为手工填写,字迹不够清晰,填写内容多用省略符号,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文字的识别和筛选;三是现场查档任务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目前,云南大学档案馆利用部仅有2名在职人员,负责接待教学、党群、行政、财会等12个类别档案的查询利用工作,难以及时处理远程查询利用服务开启后的用户注册审核、授权等附加工作。

4.开展学籍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