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理论探索 实践探究 评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45-02

【Abstract】This paper had an overall review of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on CNKI, finding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relevant paper was unsatisfactory;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lacked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lagged behi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refore, researchers in China need further efforts to make innovations as well as to conduct empirical study so as to put Task-Based Teaching into real practice and facilitat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近年来,外语教学改革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和现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其中,任务型教学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新世纪的前十年,国内语言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论文,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线索,对目前任务型教学的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其得失,以为今后研究做好铺垫。

一、理论探索

综观相关,65%左右的文章都是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介绍或者是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以及要素等的理论探讨。

在理论介绍方面,研究集中于对任务的概念及任务类型的澄清(袁玲玲,2006)、对任务型教学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回顾(袁玲玲,2006;郑红苹,2006)、对任务型教学特点的阐述(郑红苹,2006)等。除此之外,李亚文(2009)在论述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将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尽管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综述类论文并不少,但学界对这个新兴概念的了解却仍不全面。就在大多数人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混为一谈时,张思武、余海燕(2009)清醒地指出二者的本质区别,即:前者“专注形式”,而后者“忽视形式”,以正视听,振聋发聩。

除了宏观上的理论引进,还有一批学者从Nunan提出的任务型教学六要素出发,对其进行微观解析。李亚文(2009)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探究了任务型教学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并同语法-翻译法教学、听说法教学和交际法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进行对比;张晓勤(2006)则阐述了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学生角色的四大转变;周树江(2007)就任务型教学实施所需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创设做了探讨。任务设计作为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受到的关注自然最多。袁玲玲(2006)从“真实性”和“做中学”的角度讨论了任务设计策略;袁利平、袁立擎(2006)探讨了设计与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五个原则;韩美竹(2006)则提出了设计任务评价测试题的五条原则,以评价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步骤同样引人关注。郑红苹(2006)在介绍了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大实施步骤的基础上,将其本土化,提出了我国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六大步骤;欧光莲(2007)则以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为主要线索,以大型英语班为具体授课环境,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韩春晖(2007)的讨论更加具体,详细探讨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的任务型专题讨论的操作步骤。

在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钻研的基础上,我国研究者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比如,李绍芳(2009)探讨借助任务教学法把写作课融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或口语课中进行的教学模式。邓杰、邓颖玲(2007)以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为实例,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视听说任务型教学,并从Nunan提出的任务六要素出发,详细阐释了这一充分体现任务型教学特色的新型内容体系和“视”、“听”、“说”三位一体式任务教学模式。丛爱农(2006)则分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阶段探究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的词汇教学策略。此外,徐丽娟(2005)还指出了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点、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探究

正如徐丽娟(2005)指出的那样,任务型教学法“虽然理论模式已比较清晰,但其研究主要涉及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对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具体如何操作缺乏指导”。正因如此,要想把任务型教学法贯彻到课程中去,仅靠理论上的引进和探讨是不够的,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亲身实践,结合真实的案例对其进行探讨。罗路玲(2006)指出了任务型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四大误区,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了醒。刘忠保(2006)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设计了一个融合研究型学习与任务型教学的案例。高义贤、张国艳(2006)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和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进行了一学期的对比研究,发现运用任务型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闫素萍(2006)遵循任务设计的四大原则,设计了一套包括教学目的、操作步骤和设计理据在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除了将国外的理论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国内有些学者还从个人实践中归纳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杜秀莲(2006)在多年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几种模式:观点交换型任务教学、做比较型任务教学、做决定型任务教学、创造型任务教学等,并援引实例加以阐释。朱晓东、洪家骝(2006)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套包含6个环节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以SEFC Book 1A Unit 10为例,一一列举自己根据这六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并说明理由。郑秋秋(2003)介绍了任务型阅读活动课堂教学模式,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四单元15课为例,具体阐释了此模式的应用,翔实生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更令人惊喜的是,个别教师甚至开始尝试教学实验,并发表详尽的实验报告。邵向阳(2005)通过为期十周的实证研究调查在初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是否能收到效果以及任务型语法教学是否优于传统语法教学,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法均有利于语法习得,但任务型的语法教学对初中生的影响并没有优于传统的语法教学。因此,邵认为,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法为时尚早,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文中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具体翔实,对指导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相关论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借鉴吸收是积极的,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不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探究方面,国内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还存在很大不足。首先,虽然数量可观,但质量不高。从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相关论文都发表在非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而诸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等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收录的相关论文却是凤毛麟角。其次,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理论探索的文章泛滥,却难以推陈出新。多数学者只是戴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堂改革的高帽子,拾人牙慧,把一些众所周知的理论、概念翻来倒去,不能提出新的理解,更未见任何思辨性和批判性。还有部分学者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缺乏做研究的科学、求实精神。再次,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远远跟不上理论研究的步伐。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案、策略、模式,却大而化之,对具体教学的指导性不强,而且少有人亲身实践检验这些方案、策略、模式的可实施性。譬如,提出任务设计原则的人多,给出具体设计方案的人少;倡导要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人多,研究具体如何运用的人少;鼓吹其优点的人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出其局限性的人少。总之,喊口号的人多,做实事的人少;想当然的人多,踏实研究的人少。有个别将理论亲身付诸实践的,也只是大而化之,一笔带过,只泛泛地说任务型教学比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好,至于具体好在哪里,也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来证明(高义贤、张国艳,2006)。由此,研究者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写出质量更高的论文,将国内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加强,早日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丛爱农.任务型交际活动中的词汇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36):127~128

2 邓 杰、邓颖玲.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任务型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7(5):45~49

3 丁 艳.中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7(4):85

4 杜秀莲.高中英语课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6(3):61~63

5 高义贤、张国艳.浅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专业英语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17):144~145

6 李亚文.任务型教学下的高中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91~93

7 韩春晖.任务型专题讨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3):43~44

8 韩美竹.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价的试题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6(5):89~91

9 刘忠保.研究型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6(9):59~62

10 李绍芳.管窥任务型写作法与大学英语读、说课融合[J].山东外语教学,2009(5):70~74

11 罗路玲.任务型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误区[J].教育导刊,2006(9):63

12 欧光莲.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型英语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186~188

13 邵向阳.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的实验报告[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5):214~215

14 徐丽娟.基础英语教育“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48~50

15 闫素萍.英语课堂教学中交际性任务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8):129~130

16 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17 袁利平、袁立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6(28):62~63

18 张思武、余海燕.论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5):136~144

19 张晓勤.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6(4):61~62

20 张亚伟.基于网络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1):42

21 周树江.任务型教学与语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2007(12):125~126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WWW.133229.Com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型研讨课;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84-03

一、引言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人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我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研究性”课堂,其主要思想是将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其中核心改革措施是压缩精讲课课时,增大研讨课课时,规定研讨课课时应占总课时不少于30%。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方面,充分调动了教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科学信息传达给学员;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作者讲授的我校信息与导航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生课程“组合导航技术”是首批参加模式改革的课程。下面作者结合在组织探究型研讨课教学的体会,从课堂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三种模式研讨课特点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我们把研讨课分为三种模式:文献阅读型、专题探究型和课题设计型。这三种模式各有特点。

(一)文献阅读型

此处所指的文献阅读型研讨课与上海大学提出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作为课程教学中针对某一内容的一堂研讨课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其教学特点基本相同。

文献阅读型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是提供前沿性知识,有助于拓展视野,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文献阅读虽然能够提供前沿性知识,但涉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分散,单纯通过文献讨论和阅读,不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二)课题设计型

就是从实际研项目中分解出适合教学的子问题作为报告和研讨主题。其主要特点是可培养学员的综合科研能力。

(三)专题探究型

我们认为,报告和研讨课除了应当担负起传授前沿知识和科研方法的任务外,还应担负起强化理解专业基础知识的任务。为此,我们设计了另一类研讨课模式――探究型研讨课。这种模式的研讨课具有“专业基础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特点。

三、探究型研讨课的特征

探究型研讨课具有一般性研讨课的公共性质。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设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具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定义的探究型研讨课其特征和功能是将专业基础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一)从基础知识中提炼出研讨主题

我们认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应当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部分。研讨课必须担负起这两方面的任务,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探究型研讨课的研讨主题的提出是在前面精讲课讲授完有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从基础内容中提炼出的。

探究型研讨课一般是安排在某一模块内容精讲课后进行的。研讨主题(提出问题)的设定和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模块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决定一堂研讨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研讨主题的设定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梯度性,即研讨主题应该是前面精讲内容的延伸,必须结合前期精讲课讲授的基础理论,是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的延伸,不能是空中楼阁,空洞而泛泛。研讨主题我们希望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或对问题的敏感性与发现能力以及挖掘具有更高价值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可能有已知的答案,但需要去验证,也可能还没有已知的答案,需要研究生利用白己的智慧和思索产生答案。二是适度性,主题设定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以自主探究性方式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探究型研讨课要求学员针对研讨选题以自主探究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员几个方面的能力:正确定义问题的能力,或正确分析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原因的能力;问题分解的能力,包括问题的时间、空间以及结构分解的能力;选择与问题求解的相关信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知识、信息的挖掘、整合与转移的能力;对有关的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能力。

四、探究型研讨课教学实践

以我院硕士研究生《组合导航技术》课程为例说明我们在其中某一模块教学中采用探究型研讨课的教学实践。《组合导航技术》是我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专业硕士导航工程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惯性导航和组合导航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现技术。课程从结构上分为“卡尔曼滤波理论”、“捷联惯导原理”和“多传感器组合导航信息融合”二个板块。对于每个板块我们又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提高和综合实践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在深度和难度上逐步递进。“基础理论”模块讲授相关内容的理论基础,以讲授知识为目的,打下基础。“应用提高”模块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必须掌握的专题,要求学生通过编程仿真和方案设计等形式,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强调思维方法的训练。“综合实践”模块是对本板块内容的综合训练,一般是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分解出适当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部分强调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模块,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模块必须是精讲,“应用提高”模块采用探究型研讨课形式开展教学,“综合实践”模块的教学方式采用文献综述或课题型研讨课方式。

由于我院本科阶段没开设了《捷联惯性导航》课程,因此捷联惯性导航原理在本门课中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学安排见表l。

下面结合“捷联姿态算法分析”的探究型研讨课,介绍教学实践。

(一)课堂设计

已有基础:前面理论精讲课上,已经详细讲了姿态解算的旋转矢量算法,推导了单子样、双子样和三子样算法公式。

课堂设计:本堂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编程构建姿态解算仿真平台。也就是模拟导航计算机从陀螺输出参数开始到解算出飞机姿态的整个过程。二是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才可以对这三个算法进行分析。在什么环境下?在锥运动环境下,因为锥运动是验证姿态算法好坏的最恶劣的环境。因此,本堂课可以归结为两个自主探究问题:

1.如何构建姿态解算仿真平台;

2.应用仿真平台,对各种算法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专业基础学习目标:深入掌握锥运动下姿态解算多子样算法原理。

2.研究性学习目标:构建姿态解算算法仿真平台,分析锥运动下算法误差,并为进一步的算法设计打下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结构图见图1。教学设计内容,要在课前一周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确定探究主题的认领人。

(二) 课堂教学组织

1.课前准备:

(1)根据课程设计的研讨主题,指定具体的自学内容,相关的论文、专著、参考文献。并说明工具软件及编程语言。

(2)探究问题任务分析指导。教员要对学员特别是认领问题的学员作任务分析的指导。帮助学员尽快明确任务本质,理清问题求解步骤。如探究问题一,我们把构建仿真平台分解为五个层次的子问题:

A.推导出锥运动的角速度表达式;

B.推导出锥运动的变换四元数表达式;

C.锥运动姿态角真值求解流程;

D.锥运动姿态角估值等效旋转矢量求解算法。

2.主持研讨课:

(1)讨论课开始时,介绍此次讨论课的总体安排,包括讨论主题、背景知识、重要意义及价值等,时间10分钟。

(2)认领问题的研究生作主题报告,时间各15分钟。

(3)对发言内容进行简短的点评,时间5分钟。

(4)引导所有参加人员,采取质疑提问、辩论等多种形式,围绕土题进行交流发言,时间30~40分钟。

(5)讨论课结束前,结合大家讨论、提问的具体情况,对讨论课进行总结,并明确课后的任务,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教学效果评价

探究研讨完成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研讨的成果、任务完成情况等探究结果进行分析。任课教员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研讨主题进行评价,更新、补充、完善研讨主题。任课教员还应该要求研究生将原先准备情况与课堂讨论结果进行对照检查,记录学习的主要观点、思想与方法。另外,教员要对研究生的参与进行评价并记录对课堂讨论的印象。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通过学员互评、教员评价双维度共同评价,这样可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根据反馈信息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教学。

设计了本堂探究型研讨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表格,评价内容主要从探究能力的评价和研讨提问评价分个方面展开,见表2。

五、结束语

探究型研讨课是我院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专业基础教学与研究性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提高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通过探究型研讨课的教学,培养了学员的探究实践能力,更好发挥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探究型研讨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型研讨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戴佳筑,雷咏梅.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0).

[2]刘国福,等.研究生课程研讨式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 异同

笔者以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参照物,与其他四本书即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1.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首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就是探讨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的方式和方法。在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概念是:所谓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教育问题和构建教育理论时,研究者采取的程序、策略、原则、工具、方式的总和。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的方式的总和。

2.教育研究的类型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教育研究分为20个类型。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目的,按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了10个类型。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的角度,从教育研究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的角度,从教育研究的性质,从教育研究的内容为依据将教育研究分为10种类型。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围或内容,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及使用的手段,根据教育研究工作场所或资料收集方式将教育研究分为9个类型。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未给出分类标准,只是说“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将教育研究分为7个类型。至于哪个作者的分类更好,要看读者的需要了。

3.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为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并验证科学抽象与假设,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成果。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简单地将教育研究过程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过程是“选题—研究—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课题选择、整理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研究方案、撰写成果。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的开展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果表述。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不外乎就是选题、研究、总结。相对来说,孙亚玲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步骤比较完整,而且最后的成果正不正确也要有检验,在五本书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过研究需要经过检验。

4.教育研究方法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述法、统计法等。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搜集与定量分析法等。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与教育测验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而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等,基本技术有文献检索、问卷编制、数据分析、个别访谈、抽样调查、教育观察、课题申请等。比较起来陈时见教授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比较详细具体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由不同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法。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包括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定量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

5.结语

教育研究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在具体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著作也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马苏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丛书系列之比较[J].2008,(12).

[4]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MPA论文规范;公共管理;应用型研究生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适应现代社会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我国MPA是2000年设立的第10个专业学位,国务院学位办在10年中先后批准了四批高等院校共100所大学作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院校。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1]这表明MPA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目标、特点和标准应该有所区别。MPA的教育培养模式的导向应为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在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的教育培养中,MPA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论文的相关要求是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一要求为MPA学位论文规范指明了大方向,然而关于MPA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MPA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关于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规范和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MPA学位论文选题规范与管理

1.引导应用型选题。MPA学位论文选题更加强调其应用价值,应引导论文选题面向研究生任职的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论文类型可以是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政策评估报告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虽然一般不禁止写学术性论文,但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堆砌、减少论文的重复率,保证MPA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没有第一手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学术型论文,要求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列明其理论创新点。

2.鼓励创新性研究。围绕MPA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应用型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侧重于考察论文的理论创新深度,但是要考察论文是否能够提出工作实践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论文选题中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尽量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充分地展现作者的个人观点。

3.规范论文开题报告。MPA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导师组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即设计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该项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的报告。通过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按论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应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或新方法。选题和文献综述报告一般在3000字以上,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4.注重开题指引教导。在学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要为其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学生对论文的选题特色、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基本观点和预期成果等做出说明,并附上论文的写作大纲。导师组要对开题报告作出评价和指导,并作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的结论。经导师组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后,学生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要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需延期半年后再次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导师组要提出选题方向性的修改建议和论文研究的具体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MPA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

专业学位授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职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职业实践领域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对实践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因此,针对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领域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公务员为主的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本文将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写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管理案例分析。围绕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已经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件,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①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具有代表性;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③案例分析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经验和教训概括、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层面;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引言、案例正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结论。

2.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现存的某方面具体问题,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部门或机构运行现状与突出问题的描述,以及统计数据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挖掘,剖析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归纳或推论出结论,提出具体对策。要求:①调研分析的对象是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样本描述客观、科学、准确,资料数据翔实;③调研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分析中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论和对策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调研专题的背景与目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综述、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调研样本的选取与描述、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相关对策建议。

3.政策评估报告。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或实施后果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评价条件、代价和效果,并提出具体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求:①以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某项政策或管理方案为研究背景;②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分析比较政策或管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提出一定新的观点和见解;③政策评估过程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评估过程具有逻辑性,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政策或管理方案说明、政策或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

4.公共管理对策研究。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设计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要求:①研究目的是发现部门或机构现存问题、从而设计解决方案;②借鉴国内外理论模式和相关实践经验;③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辨析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备选方案的提出及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三、MPA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

自19世纪以来传统大学所固守的一切为了科学和学术的洪堡理念[3],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日渐成熟,并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专业学位教育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至上的理念。

MPA研究生虽然主要是由公共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构成,但是学生的学科背景、职业技能、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研究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加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本身存在着诸如工学矛盾、与同学的沟通少、与导师见面机会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论文研究,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所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MPA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指导与服务。而研究生指导老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该加强与在职研究生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靠性[4],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学生的论文之中,从而提高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为了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需要通过制定MPA选择指导教师的流程、MPA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流程,通过制度督促学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导师对论文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导师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MPA论文的内容结构及格式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从而帮助在职学生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MPA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管理

MPA的学位论文从开题至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即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评审、论文预答辩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最终评审,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论文质量。其中MPA学位论文过程监督与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在MPA学位论文研究的中期,要求MPA研究生对个人论文的调研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案、对学位论文预期目标的基本估价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形成文字报告,并交由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调研工作完成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预期要求提出具体意见。论文中期检查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52-03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实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1]。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学习能力;着力建立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考核方式和具有激励的评价机制,是推进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2005]1号文件和教育部[2007]1号文件和2号文件都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强调“在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和改革”。最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变革,创新型人才就难以涌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就难以实现。为了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目前学生对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满,“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中国大多数大学的课堂。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只注重教知识而忽视了教学习方法;只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建立和完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层次性不够。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对理论的验证,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实践学习和实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连贯性,不知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知识原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学生产生求索的欲望。(2)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正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专业课程教学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知识,实践教学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重视不够,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较弱。

为了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发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专题进行学习,结合相应的学习和实训平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使研究型学习贯穿于教与学的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如张胤谈说的:“大学是最适宜,而且是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则应当是最适宜并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能够为大学生的后续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高校的办学宗旨来说,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面临学生群体庞大、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复杂繁多、课时有限的特点,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改变目前“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与培养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学习内容综合度高,开放性强;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校对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营造研究型学习环境和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学阶段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团队通过搭建课程内和课程外的专业课程科学研究训练平台,将整个培养体系划分为3个大的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和学术前沿讲座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通过理论课程学习研究平台和工程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提升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研究型学习考核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研究型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对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

(一)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

为了让广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自觉自愿地进入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之中,设置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搭建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非常重要。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的学习、查阅文献、相互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定期开展学生对教学环节的意见收集工作,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研究型教学内容的心得体会,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系统开展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收集工作,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建立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并持续对该体系进行改进。

(二)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的建设

对于逐渐习惯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学生来说,需要结合目前现有的本专业的科研资源和研究型项目,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认识,逐步提升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并利用构建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培养体系、学生学习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网络课程平台等有效载体,结合SRP、挑战杯等项目建立多个专业型的课程研究学习平台,通过答辩环节以及定期组织汇报等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理论知识研究平台。该平台皆在构建以学科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学生可通过此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验进行自由探索,另外可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工程结构认识与设计实训平台。该平台以工程结构模型、工程结构实训基地以及工程结构试验平台为核心,以工程结构的认识和设计为主要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导学生成立研究型学习小组,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和学院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论证,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技术指导。

3.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设计平台。该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针对实际工程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和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的考核和反馈

我们设置了与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平台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成果展示平台,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这些考核方式、成果展示平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对优秀学习成果的评定和表彰,也有助于研究型学习模式在专业层面、学院层面,甚至在学校层次形成辐射,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求知探索的良好氛围,可以保证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在学生层面得到普及。

三、研究型学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将被动接受式的课程教学学习模式孤立起来。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研究型学习与接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将两种教学模式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针对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教学实际,如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进行接受型学习又能进行研究型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研究型学习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去观察、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教学中还要贯彻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师一方面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展开教学;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SRP、挑战杯等项目,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型学习项目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研究型学习的精髓,得到研究型学习的全面培养、锻炼,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

(二)灵活布置课外作业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上。专业课程的研究型作业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的体会过程,即在作业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自主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改变学生以训练基础知识为主的练习,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通过自主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了第二课堂。网络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网络课堂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对有扎实基础的学生来说,网络资源中课外拓展训练部分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持续提高。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对学术研究状态进行了解。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进行互动,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解答难题,并且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都可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交流探讨的机会。

四、结语

由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之间要统一实施教学计划,统一论证教学内容、教学模块和研究型学习内容模块,经常性地开展观摩教学和讨论,及时听取学生建议,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不能将“研究型学习”教学过程等同于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能力和知识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因此,作为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是不可轻视,需要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研究型学习。

在专业课程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内容或研究型学习项目耗时很长,这样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有限,造成文献资料查阅不全等现象;“研究型学习”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素质、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教学进程的掌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充裕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作保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在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推广。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优化“研究型学习”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化分组,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在学科团队内,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通过派出学习、聘请校外专家讲座、老教师带教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