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例6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1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课程的改革应以实施教材改革为支撑。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揭示和传授数学思想、解决学生厌烦教材以及固化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高等数学教材应具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和“以便于教师教学为本”的特点。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3-02

收稿日期:2015-01-27

作者简介:夏国坤(1978—),女,吉林人,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数学研究。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大学数学研究与发展中心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程教学的案例研究与设计”;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研究与实践”(HEYP5002)

课程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应是教材的改革。下面仅从理工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来谈这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数学是理工类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著书者与教书者都是专职数学工作者,因此从课本到讲台重视的是定理的叙述与证明,对知识的由来,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却考虑甚少。教材对于教师,犹如剧本对于演员。剧本是基础,演员只能在剧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演技。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到教材之中,教材不改革,要求教师讲课时去改革,如同要求厨师去做无米之炊。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课堂上参与教学、参与问题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在师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但是,虽然“改革教学方法”几乎天天都在喊,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时至今日,实施灌输式教学的教师仍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甚至近几年还有扩展之势。这是为什么?

应该说这其中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材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阻碍了改革成果的推广。这似乎是匪夷所思的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怎么形成的谈起。

对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伊始,对教材生疏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逾越的阶段。这时,他们以能把书上的内容比较流利地讲给学生为最高目的。为此没黑没白地读教材、钻研教材,甚至一段段背教材。而目前的教材仍然存有前苏联教材的痕迹,基本上注意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即标准的灌输式,而对如何写才能使教师好讲、学生好接受却考虑得很少。对青年教师来讲,根据这样的教材煞费心机准备的教案必然是灌输式教案,拿着这样的教案在讲台上实施的也必然是灌输式教学。当他们对教材熟悉了,对教学适应了,教学方法也就基本定型了。而一旦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想改变谈何容易!何况学校对他们有一系列的规定与要求,因此,在教学基本适应之后就无暇顾及教学方法改革,而必须马上转到科研上来,教学只能靠吃老本,教学方法只能用已有的去应付。致使一批批满怀雄心要成为教学改革中流砥柱的青年教师,却成了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传承者、继承人。近些年是高校规模快速发展时期,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因此虽然一些年长的教师在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但一批批实施灌输式教学的“后起之秀”却在“茁壮成长”,使得旧的教学方法反而有上升之势!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既然教材使得初登讲台的教师形成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得从源头抓起——教材必须改革,让启发式、互动式进入教材,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撑。

三、揭示、传授学科的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就要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向学生揭示、介绍学科的思想。

掌握了学科的思想,就能在“思想”的指导下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教材、认识教材,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就能使原有知识的零乱、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转变为系统、简单和直观。

以高等数学为例说明。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其概念复杂、抽象让学生深感头疼,而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更使学生如坠云雾。如果能认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都是经“以‘直’代‘曲’”、“以‘匀’代‘变’、求得近似值后再取极限”取得,就能使其基本概念变得清晰直观,简单易懂,而且能举一反三,便于记忆。

比如,各种积分的定义是微积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不论是定积分、重积分,还是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所有这些积分的定义,都采取了“分、匀、合、精”四步。其中“匀”与“精”是其精髓与关键。“分(割)”的目的是为了“匀”,是为了局部“以‘直(平)’代‘曲’、以‘匀’代‘变’”,利用初等方法求出近似值;有了局部近似值为得到整体近似值就需要“合”;注意到分割越细,精确度越高,因此为得到精确值就对近似值取极限,以达到“精”。微积分的所有基本概念都是局部“以‘直’代‘曲’、以‘匀’代‘变’”,得到近似值后再取极限而得到的。掌握这一思想,有了定积分的定义,学生自然就会举一反三,写出其他各积分的定义。

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不仅对理解基本概念大有帮助,而且还能自由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比如,“微元法”是定积分应用的重点与难点。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作指导,很容易得到找微元的方法。

在[a,b]上任取一微小区间[x,x+dx],在[x,x+dx]上“以匀(不变)代变”,即将区间[x,x+dx]对应的Q局部量Q看作从x起是连续均匀变化的,从而用初等方法求出Q的近似值,即Q的微元dQ=f(x)dx[2]。

所以,找微元的实质是在局部小区间上以‘匀’代‘变’”,从而用初等方法求出其近似值dQ=f(x)dx,这就是所谓的微元(如果f(x)是连续函数)。因此,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就使应用微积分来解决实际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已知”认识“未知”、用“已知”研究“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思想。

创新不是盲目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利用已有的思想、理论、方法而实现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初见例题往往一头雾水,茫茫然不知所以然。为什么?不知道用刚刚学习的定义或定理作“已知”去解决这一“未知”!课堂上学生听不懂也是因为不知道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用它们作“已知”来解决要接受的“未知”!因此,学生掌握这一认知规律是极为必要的,并将受益终生。

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就掌握了数学的真谛与灵魂。实践证明,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却,但掌握了学科的“思想”,即使忘掉了具体的知识,仍能在“思想”的影响下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不用“思想”去指导教学,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使学生只知皮毛,不识内涵;对知识感到抽象难懂,难以理解与接受,甚至学习还没结束,就已经把学的东西归还给了老师。所谓的应用只能是模仿,而模仿与创新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模仿永远成不了创新。掌握了学科的思想,才能自由地驾驭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总之,在介绍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揭示、介绍微积分的思想是极为必要的。甚至可以说,知识多学点少学点差别并不大,但是,掌握不掌握其思想对今后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如果不将数学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科书中,而要求教师讲课时把它们充分体现出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四、解决学生厌烦教材问题

学生课后看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倦看书。他们反映,课本呈给人一幅冷冰冰的面孔,看书非常枯燥,很没意思。

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应从教材上去着手。要通过课本给学生营造一个课下互动式读书的环境,使学生课下读书也像课堂上听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那样,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而不是被动地去读灌输式的书。

五、推广教学改革新成果的需要

应该看到,教材是影响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制约教学改革顺利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历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多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帮助的好成果,但是,它们的推广却非常艰难。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成果的大都仅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没能把它们收入到教材之中,因而就不能使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取与借鉴。

教改依靠教师,教师依靠教材。因此,要使教学改革的理念、要求得以贯彻,就要将改革的理念、最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使教师在备课、讲课时自觉不自觉地将改革的理念与成果融入自身的教学之中,支撑、推动高等数学的改革向纵深进展。

六、《高等数学》教材应然要求

新的《高等数学》教材应该怎么编写?它应具备哪些特点?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教材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方面: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给学生营造互动式读书的氛围,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便于教师教学为本——为教师提供一个便于课堂讲授、操作的脚本,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理念实施教学。

这需要做到:1.将启发式、互动式引进教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要注重揭示、介绍数学的思想;3.要注意介绍相关知识的历史背景;4.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5.要将改革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

教学改革依靠教师,教师依赖教材,现在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主力,为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就要将改革的最新成果及时收到教材之中,使教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推动教改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知恩,王绵森.高等数学简明教程(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我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一个新的教学层次,它处于本科生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之间,学生既要掌握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知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应用技术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就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高等数学课程是本科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具有教学内容多、难度大、技巧性强、抽象思维等特点,是本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大学生最头疼的课程。因此,本人结合自己开展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开展对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现有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生的逻辑知识的训练,微观分析理念、工程问题的数学化处理,一直成为大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也不断的加深和扩充,各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的高等数学的理论教学学时多数在180学时左右,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要学完等数学,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扩充。在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学时已经被压缩到128学时,这对我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和教师讲授高等数学的难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呈现出学生不知道怎么学、老师感觉不知所措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高等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严谨和逻辑性,强化学生对高等数学的习题的求解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却缺乏对工程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具体的工程问题的数学化能力不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没有发挥作用,多数学生反映高等数学学习以后只会解题,不会分析工程问题。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构思

1.高等数学教师队伍的观念的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对高等数学的理解比较深刻,但对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就很薄弱。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首先要从任课教师的改革入手,让承担某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到相应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专业特色、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

2.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改革为专业特色服务

高等数学的改革其次从专业建设的教学大纲开始。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拟定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专业工程问题的数学分析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较少的学时内学到较多的知识,编写出符合各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这项工作我校高等数学教研室已经启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现在正在落实编写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

3.高等数学教材改革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高等数学的改革从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本专业的工程现象和存在的工程问题,为解决专业工程问题服务,按照专业类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根据专业的教学需要,突出应用性,解决实际问题,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来考虑。我校高等数学教研室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早在2009年开始已经按专业和学习层次编写了经管专和理工专用的大学数学教材,以及经管本用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材,这些教材沿用至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校本教材。而高等数学本科生还是在用考研的指定教材,这些考研教材逻辑性强,内容多,教学学时长,与专业特色脱节,已经不能满足我校定位,已经严重阻碍我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已经到非重新编写不可的地步了。当然,这样做势必会压缩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有些内容的教学达不到考研的要求,会影响到一部分考研学生的考研通过率了,可这是我校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4.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强调自我和独立性,喜欢个性化,不愿意循规蹈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意愿。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的状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位置关系的转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转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指点、激发学生的能力为主。其次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教学软件,让学生由过去的抽象思维演变为形象直观的展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已经在朝这些方面努力和尝试,部分老师已经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但教学效果远不及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和知识不改变的情况下,高等数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很难推进。最后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努力提高大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高等数学教研室成立专门的团队,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举办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利用暑假对选拔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邀请武汉大学资深数学建模专家授课。这项工作在我校已经开展两年了,已经获得一个省级二等奖,两个省级三等奖。

5.利用计算机网络与精品课程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答疑和自测

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较多,题目灵活多变,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高等数学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我校正在建设的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在校园网上进行高等数学网上辅导、答疑、自测。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系统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定期向学生解答问题。并在精品课程的资源中,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及其解答等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当然我校的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正在建设当中,有些功能还不完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在高等数学教学的首位。我相信通过我校全体教职员工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勇.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东湖学院论文集,2014,138~139.

[2]贺勇.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J].武汉东湖学院论文集,2013,300~303.

[2]葛倩,李秀珍.少学时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37~138.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郭壮志(1983-),男,河南周口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吴杰康(1965-),男,广西隆安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气与控制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子项目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69-02

“数值计算方法”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近似解的一个数学分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已成为研究分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问题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可模拟真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下状态等显著优点,在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电力系统过电压计算、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发电机运行特性分析、电磁场计算等领域都有应用。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软件如POWERWORLD、PSCAD、PSASP等都要以数值计算方法为理论基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其设置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与其他数学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公式冗长、难于记忆等特点,对于本专业还需强调基础理论与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理论的紧密结合。

笔者目前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借鉴该课程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现状

“数值计算方法”是分析和研究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问题的必要技术手段,定位为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2学分,共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考虑到该课程教学要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知识为基础,目前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讲授,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数值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采用期末测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考评的方式,期末测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二、“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选用针对性不强

教材作为承载并传递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媒介,[1,2]对课程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数值计算方法”隶属应用数学范畴,是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结合的桥梁。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教材选用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理论的严谨性,同时要突出课程与本专业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长期以来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本专业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所选用的教材理论性较强,没有充分考虑到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结合,学生难于做到所学即所用。

2.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不甚合理

目前,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课时共32学时,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讲授,全部为理论教学,无实验和实践环节。此时,学生虽具备学习该课程必需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但缺乏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知识,不具备讲授“数值计算方法”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知识前提。学生仅仅把该课程当作一门数学课来学习,学完后对其应用价值知之甚少,与专业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我校大多数课程已经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根据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很多课程已引入了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立体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教学课时少,因此长期以来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注入法”为主,偏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因为是数学专业的教师授课,他们对电力系统知识了解不多,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算法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忽略了本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弱、对理论推导与证明兴趣不高的特点,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足

目前,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偏向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而弱化了实验实践教学,不符合该课程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和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际。

5.考核方式不尽合理

考核是教学评价的核心,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系统功能的整体优化。[3]目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该课程考核指标相对单薄,由期末测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考核指标中占主导地位,平时成绩评定指标中作业处于核心地位,作业仍然主要以理论推导型和算法设计型题目为主,过分强调“分数”、理论分析与算法推理的重要性。对于理论与实验实践并举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该评价方法简单、功能狭窄,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课程学习目标游离、理论与实验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专业领域应用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三、“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主要改革措施

根据“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以教材改革为基本点,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完善考评方式为保证,以提高学生兴趣、获取理论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和本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1.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该课程教材主要有两类:[4]偏重理论推导和算法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问题;强调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淡化理论分析与证明,主要解决“如何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种与本专业结合紧密的有关数值计算方法的教材,难于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由于编写新的教材周期长,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采用渐进式,首先针对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选择知识结构完整、逻辑结构清晰、强调计算机算法实现和淡化理论分析证明的教材;其次组织本专业教师编写满足学生需求并紧密结合电力系统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背景的教材。

2.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根据本专业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整合与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淡化理论证明,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数值算法计算机程序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理论与应用融合的特点;增加上机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能力;增加电力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背景与数值计算方法有机结合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值计算在本专业的哪些领域被应用和如何应用。

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开始学习“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课程,为促进数值计算方法与电力系统知识的融合,拟将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从大二下学期调整到大三下学期,在课程讲授时不仅可将专业应用背景融入到教学中,也让学生知道该课程学有所用和如何被应用;拟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将课程总课时调整为40学时,理论教学课时32学时不变,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8学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借鉴其他课程先进经验,结合本专业特点,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主要有:

(1)应用理论总结替代算法理论推导过程来淡化分析与证明,做到理论深入浅出,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兴趣。例如:当讲到简单迭代法收敛性定理时首先告诉学生该定理的本质就是迭代函数,导数的绝对值小于1,然后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导数知识进行阐释,使其轻松掌握该类型算法收敛性判定的简单直观方法,降低理论难度。

(2)利用直观教学讲授算法原理,浅显易懂。例如:当讲到对分区间法、Newton法等算法原理时,利用算法迭代进化直观图可便捷高效地让学生掌握算法的原理。

(3)引入本专业应用背景,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例如:在讲到Newton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时,将电力系统潮流问题引入,并探讨其求解原理与方法。

(4)实验教学课堂案例化。在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讲授利用MATLAB如何实现算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实验实践作范例。

4.修正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结合课程特设、专业特点,做到反映实际、与时俱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从重理论转向强调应用,注重和电力系统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的结合。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自身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促使当前该课程考核方式需要革新,围绕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实验和实践有机融合的目标,考核方式的主要改革措施有:降低期末测评比重,由原来80%降到70%,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指标,实现考核指标多元化;重视实验实践评估,将平时学生实验实践的过程、结果、积极性等都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指标;作业成绩评定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验实践,“双管齐下”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写出理论依据,算法的设计步骤,还要附上利用MATLAB进行程序实现的代码和结果,以实现学而会用,避免“光说不练”、“纸上谈兵”;与专业应用结合的能力作为期末考评的一个量化指标。学生针对本专业自选与计算方法应用有关的案例,利用MATLAB实现数值计算方法程序,并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实现,针对不同的方法分析其应用效果和优缺点,如果有可能提出改进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值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材建设、教材计划制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目标修正、考核指标变革五个方面探究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措施,以便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中一些措施如文中所提教学方法已应用到教学中,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目前虽然还没有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材,但已不再选用偏重理论的教材而选用理论适度、偏重应用的相关教材,[5]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该课程的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借鉴先进教学方案,总结已有的改革教学经验,逐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

34(2):47-50.

[2]刘樱,顾群音.“电力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90-91.

[3]王光霞,唐慧林.教育转型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3(10):26-29.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教育改革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逐渐从高端的科技,变成生活的必须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国都在谋求教育的改革,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也不例外。2003年,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制定,就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

2007年,《高中数学新课标》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于2011年在全国进行推广。与旧课标相比,为新课标而编写的教材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在课程体系上,新课标按模块分类进行教学,并且有选修、必修多种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原来的一些知识点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原本是大学课程的内容。可是,大学数学的教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很多大学数学教师还是按照自己读书时高中数学所学的内容而进行大学数学的准备教学。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数学的学习产生了脱节。若是在普通高校,由于学生自学能力强,这种缺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来弥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会很大。可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本就薄弱,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高中数学新课标下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二、新、旧课标对比与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新课标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做出不同选择后完成学业,与按旧课标完成学业在课时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在新课标中,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只要完成必修课系列:数学1-5的学习就可以了,总课时为180课时。而在此之前,文、理科生毕业的最低课时要求分别为324课时和368课时。由于有些高职新生基础薄弱,以毕业为目的,仅进行了必修课的学习,学时严重减少,很多在旧课标中原本可以学到的知识,在新课标中由于是选学内容,并未学习,这就影响了高职高等数学的学习。由于各高中对教学层次要求并不统一,也有些高职新生对知识的学习很全面,很多新课标中新增的原本是高等数学的内容,他们都有所理解,这使得高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更加大了教学难度。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标除了增加了算法初步(含程序框图)、推理与证明、框图(流程图、结构图)、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初等数论初步、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之外,还新增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中,并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并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这样设计的本意是使得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增强,然而却让很多高职学生既忽略了理论的记忆,又未培养出数学思想,加大了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中调整了微积分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这就使得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初期,对于微分的学习,产生轻视的情绪,然而当进入积分、极限的学习时,一时间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高等数学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相对应的,新课标中删除了大学里应用比较多的反三角函数、排列组合等内容,而大学教师以为学生应该学习过,对这些概念的讲解不够细致,经常一带而过。这就使得学生在遇到这些概念时懵懵懂懂,无法掌握要领,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加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三、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面对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高等数学教材改革

在《高中数学新课标》全面推广的前提下,要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首先要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改革。我国的高等数学课程模式已经几十年没有发生变化,所有的教材都是基于这种模式下编写而成的。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中,这种模式逐步落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数学教育的需求,因此教材改革迫在眉睫。《高中数学新课标》为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提供了指导,针对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的内容,高等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应该对高中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延伸,在符号和概念上要更加的统一,在章节的编排上需要更加的合理。值得注意的是,要把以前高中数学没有介绍,而在高等数学中又有很多应用的这种知识进行重点的收录,使得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真空区域”的产生。

2、提高高等数学教师自身素质

高等数学教师应避免重科研轻教学,要注重对当前《高中数学新课标》的研究,了解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高等数学教师要时刻关注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成果,掌握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所有“不衔接”和“脱节”的章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3、使用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数学基础强弱的差异性,实行分次层教学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中数学新课标》的体系下,各个高中的教学安排无法统一,致使高职新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减小这种差异,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四、总结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提出,使高职高等数学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想加强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面对新课标下产生的高中和大学数学教材“脱节”、高职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师院校;精品课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53-04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获取数学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技能,形成数学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的内涵意识,较好地实现毕业生与教师岗位对接,高师院校应当加强数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个核心课程的建设。2005年,笔者负责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被学校立项为精品课程。2008年,该课程又被立项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报部级精品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拟结合笔者主持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 位

由于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要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教师的常规工作,更多地是针对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而没有能从中提炼出数学课程与教学本质的东西和特有的规律,也没有能有效地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数学教学内容的更新、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关系的重构等要求,而且,由于过度重视教学理论轻视课程理论,相关偏向还直接导致了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人为分家、相互制肘的局面。因此,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与理念研究的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率先倡导了这门传统课程的改革,作为一所地方师范专科院校,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敏锐地意识到对这门传统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性,积极顺应了全国师范院校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潮流。特别是随着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便立即开展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经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校外专家的有力指导,2003年正式将《中学数学教材教学》课程改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与课程内涵的变化。从课程理念上分析,这种变化体现了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体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数学教师进行适应性研究的思考,体现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巩固师专教师教育已有成果、对传统教材教法课程进行扬弃的追求。从课程内涵上分析,建设中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既要正确地反映科学的数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运用先进理念讨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基本问题,阐明在“教数学”、“学数学”及设计数学课堂等方面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又要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范畴目标的同时有效落实“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既要能在理论层面相对完整地描述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估考核等基本要素以及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习惯、思维等基本要求,又要能紧扣数学课程标准以及现行数学教材,从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层面分析数学教学的准备及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要点与要求,切实训练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设计作业和命题的一些基本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位于为义务教育(以初中为主兼顾小学)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服务,致力于学生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整体框架;能领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水平,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获得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较为深刻地认识数学教与学的过程特点,理解不同教与学理论对数学教与学的指导作用;能熟悉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能掌握数学教学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技能,熟悉数学教学日常工作,能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高质量地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好必要准备。

2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构 建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中,基础性与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针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数学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与数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即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以后要有助于今后的专业生涯中以此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特别地,要能引发出必要的理论扩展、深化与创新,有助于教师生涯中终身持续的专业发展。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面向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阶段对高素质数学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地选择并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特别地,应当结合就业需要合理增加引导学生训练“数学说课”技能的内容)。实践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遵循高职高专的规律,注重学科特点,强化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意将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努力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综合性是指本课程内容构建要注意在数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研究,同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有机融合。总之,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在吸收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成果基础上,重新整合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密切数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现实需求,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1]。

必要的说明:(1)理论模块的关键是当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数学学习基本理论,基础是对数学、课程及教学本质的理解,应反映出现代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演变发展的轨迹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应通过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变革的内涵和力度,应引导学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双基理论有较好的认识。(2)实践模块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难点是数学教学要点分析,特别是如何深入地分析数学教材,弄清每一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与前后联系,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能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切合其实际需要的教学,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核心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基础是教学案例的观摩与分析,目的是使学生结合课例评析,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原理、原则、策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能逐步明确它们该如何选用,在探究与发现中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并经过必要的训练,能够在数学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编制出有质量的数学教案,以便在教学实习中能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3)“现代数学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内容构建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有效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静态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信息技术处理,它是一个师生基于信息技术共同创设课程文化和建构数学教学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动态的实践过程。(4)专题模块是一个动态的模式,其内容可以根据教师个性及学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必要增加与删改),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拓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精神。

3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 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说到底是课程教学观念改革,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应当确立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立足于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体系的全面更新,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布局,使之系列化、最优化,组成一个合理的网络结构,以便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功能,取得最大的课程教学效果。对此,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下几点:(1)就教学内容的优化而言,努力处理好知识宽度与深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关系,力求既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统一,又注意相关内容引入的适时性、适度性。(2)就教学手段的优化而言,除常规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之外,还应当注意合理利用一些音像资源,引导学生观摩案例并进行评析,从中领悟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在交流、探究中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3)就教学活动安排的优化而言,立足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活动[2],除此之外努力将“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并充分考虑到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做法是:探究活动准备阶段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参考书目,使学习者亲自去获取相关理论的精辟论述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内化,师生制订好交流研讨提纲,充分落实研讨准备工作;探究活动研讨阶段注意组织学生观摩一些不同层次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探究活动总结阶段,通过师生有效合作,将研讨中相关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数学教育教学理解能力。

其次,应当确立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即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富有成效地进行专业发展。就具体教学方法而言,课程教学中应当坚决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积极倡导并采取启发式、自学讨论式、专题讲座式等有益于学习的形式。学生主体观念实质体现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最优结合的综合规划。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给各小组提供必要的课题与训练任务,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凸显主体性。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一个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有关的实训活动,让学生利用实践模块中的一些课例和补充的相关材料进行课外的评课与说课训练,并在课内进行交流展示,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除了融合与理论教学的教学实训,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在不同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独立性的认知实习(见习)、短期实习(跟班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从更大范围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交替进行,有效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最后,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是指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养、教育与发展的职能,重视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专业智能,发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思维、创新实践意识。不少师范院校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通化师范学院对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展示案例合作讨论发表见解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3];湖南科技学院构建了数学教学论的活动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教学知识[4]。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践中,非常强调“教”、“学”、“研”三者的整合,通过序列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数学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1)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2)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3)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4)开展多元的数学学习评价;(5)主动积极的数学教学反思,通过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经验分享的意识和策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5]。教学模式改革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也不应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但并不表示改革可以随意而行,相反,为了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遵循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批判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汲取原有相关模式的有益营养,继承其精华,合理借鉴相关学校改革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校情积极进行必要的创新,努力做到有模式而不为模式所限,遵循模式而不为模式所拘;模仿中有创造,运用中有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3.

[2]潘小明.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9-72.

[3]曲元海.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 (2):81-82.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6

略论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赵巧华,ZhaoQiaohua

浅议高校理科师资培养陈钢铸,ChenGangzhu

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李希富,LiXifu

数理人才基地班两门数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徐贵桐,郭聿琦,张荣华,杨富春,汪林

我校物理学理科基地资料室建设的启示宋姝玥,SongShuyue

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张学民,舒华,张亚旭

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林国星,康俊勇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张丽萍,梁忠岩,魏民,房金波,王桂云,苗春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光学实验教学黄翀,欧阳艳东

专业课程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邵艳群,ShaoYanqun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赵连泽,ZhaoLianze

数学课考试改革的探讨和实践刘文斌,LiuWenbin

加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蔡晓,翁连进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刘萍,LiuPing

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赵晴,ZhaoQing

面向21世纪《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改革设想焦彩珍,焦炜

改革力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姚合宝,董庆彦,王冰,田来科

注重启发渗透式教学着力创新素质培养郝红,陈刚,张粉艳,李晓娥

高师数学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贾冠军,邵光华

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的一些做法李国平,钟迎霞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和出路李淑敏,张振中

高等代数教材编著上的若干新尝试徐贵桐,郭聿琦,何勇

关于《泛函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试探定光桂,DingGuanggui

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杨信安,YangXinan

新型综合性大学非数学类学生的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宝富,韩泽,覃孟念

新时期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问题初探曾刚,ZengGang

认识数字地球的意义改进地球科学的教学王式功,苗玉芝,王洪

地理学类专业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王乃昂,WangNaiang

关于大学教育中考试形式的思考郝红,陈刚,张粉艳,刘玉林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考试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 袁海泉,YuanHaiquan

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宁静,肖婕,缪柏其,戴小莉,宋昌耐

反馈放大器两种教学模型的探讨余丰人,林镇材

在物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姚合宝,董光国,田来科,冯忠耀,王冰

加强管理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庄东红,蔡映辉

专业实验课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的作用周引穗,ZhouYingsui

成人教育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马义德,陕子荣,刘映杰,杜桂芳,张新国

美国的大学质量评估制度周刚,曹群

交际法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刍议高翔,GaoXiang

高校专业课英语教学实践汤国安,TangGuoan

高职英语模拟情景交际教法初探江萍,JiangPing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沈亚平,索海军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王学俭,顾亿天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王艳,WangYan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理科教育 杨玲,YangLingHtTp://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与研究林珊,金福江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张钧良,ZhangJunliang

关于化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翟红林,ZhaiHonglin

高等院校理科专业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傅敏,FuMin

关于非恰当方程的教法研究窦霁虹,DouJihong

关于关系合成的两种定义的探讨张会凌,ZhangHuiling

数理统计教材建设刍议陈乃辉,ChenNaihui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赵近芳,黄克立

大学物理学科教育中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吴怡,吴永熙,晏世雷

化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常树岚,ChangShuLan

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强化创新--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思考凌世德,LingShide

有关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季荣生,王贵和,陈庆寿,周辉峰

农学类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肖亚芹,杜乃震,曹家树

关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刘治民,LiuZhimin

对中国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若干思考梁克荫,LiangKeyin

香港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梁国营,王谦,王淑娟

浅论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淡勇,王引弟,刘丰,张粉艳

加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李希富,黎云羲

以整合思想创建富有特色的生物学理科基地高翅,孙绪华

面临入世挑战教育更需创新董光国,徐蓉,姚合宝,张首军

测绘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初探汪志明,许才军,花向红,秦咏梅,刘彤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姜威,朱秀娟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彭绪兰,PengXulan

理工科研究生哲学思考能力培养初探夏定元,XiaDingyuan

高校德育创新初探许峰,邵金龙

略论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路瞿海东,章丽萍

研究生入学数学统一考试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及其对策刘元骏,LiuYuanjun

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一)李强,陈文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综述李联明,LiLianming

实变函数课的教材编写思路研究卢同善

对"电动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熊万杰,陆建隆

"素质教育"之我见张国梁,李志义

论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许鹏奎,蔡中宏

教学模式的设计初探郭中华

开放式学习环境初探薛国凤,张爱梅

论蔡元培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彭彬

重视历史的教学加强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高等理科教育 杨泽忠

论反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陈晓春

案例教学法在"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应用探讨邵艳群

材料成形专业CAD课程教学法探讨祁文军,张路,方建疆

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孙锦茹

"新编大学英语"的编写原则黄建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