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介绍范例6篇

艺术品介绍

艺术品介绍范文1

1、哈尔滨师范大学。

介绍:该学校有雕塑、素描头像、泥塑、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乐曲写作、基本原理绘画、楷书临摹、隶书临摹、书法创作、绘画、基础素描、基础色彩等专业。

2、黑龙江大学。

介绍:该学校有艺术设计、才艺展示、台步展示、笔试等专业。

3、佳木斯大学。

介绍:该学校有音乐表演、自备稿件朗诵、指定稿件朗诵、命题说话、命题小品、音乐表演、 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旋律写作、钢琴或其它器乐演奏等专业。

4、齐齐哈尔大学。

介绍:该学校有艺术设计、素描、色彩、服装表演、才艺表演、形体测量等专业。

5、哈尔滨学院。

介绍:该学校有摄影 素描、色彩、摄影基础理论、3分钟摄影等专业。

6、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品介绍范文2

在我国,音乐艺术类教材的编辑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指导思想,突出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与此同时,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更是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普及性与全面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推动下,音乐艺术教材的撰写全面革新了以往僵硬的编写模式,淡化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教材格局,且努力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能力与艺术素质培养之间寻求切入点。

1.规范的章节与单元

在编写音乐艺术教材时,设置严格、规范的教材体例与框架,不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简单、明了的冲击感,更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使用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这样的框架结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程度与进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进。基于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言、每个课题的导语,都可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便于读者整体了解与把握教材。不仅如此,每个课题的设置,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化的顺序,而力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过程。

2.统一的编排版式

作为一套完整的优秀教材,不但应在课程与教材的性质上保持统一,在整体的版式格局与规划设计上更要做到一致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例统一和教学理念统一。要做到编排版式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原则: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应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实质就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此外,教材的编排与设计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音乐艺术教材可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以美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教育目标服务。

三、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特点

(一)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特点

1.注重文字语言的艺术性

(1)标题语言的艺术性。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中,大部分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都比较高,如《交响音乐赏析》(夏默编著)、《交响音乐赏析教程》(贺韩君及伍湘涛编著)、《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以及《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等等,其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非常高。在对多种音乐体裁进行介绍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如在介绍交响诗时,使用“如诗如画,常听常新”的标题;在介绍序曲时,使用“绘声绘色,爱憎分明”的标题;在介绍组曲时,使用“多姿多彩,人‘见’人爱”的标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同时也出现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在介绍《梁祝》时,使用“层层渲染,栩栩如生”的标题;在介绍《山林》时,使用“轻描重抹,变幻无穷”的标题;在介绍《黄河大合唱》时,使用“一曲难忘,曲曲难忘”的标题。[1]这些标题将音乐特有的气质与神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也提高了教材的艺术性,使音乐教材达到预期的审美目标。

(2)行文语言的艺术性。高校音乐类艺术教材,除标题语言极具艺术性外,行文语言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比如对“笛”进行描写,根据常规的思路,应先介绍笛的发源地、发展过程以及笛的重要特征等等,但在《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中,编者则巧妙地引入一首与“笛”相关的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笛的艺术形象以及笛具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笛的热情。在《音乐鉴赏》(钱仁康编著)中,在对《二泉映月》的介绍时,编者用到这样的句子:“无锡惠山泉水,称‘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幽雅、秀美。”通过这样美妙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中,在介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用到这样的语言:“弦乐烘托下的木管吹奏出两小节轻声前奏后,连续四句韵味清新的合唱‘哦呷’,像淡雅的水墨画似的,为人们勾绘出一幅晓雾朦胧、炊烟缭绕的山村晨景。”

2.注重教材外在设计的艺术性

外在设计包括纸张质量、插图设置、版面设置等等,是读者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是教材编辑成功的关键因素。[2]音乐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外在设计的艺术性,从外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如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之一的《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其外在设计的艺术价值很高,教材所选择的纸张不仅质量好,且具有怀旧风情的韵味,衬托出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教材中还附上与音乐相关的图片,如音乐家的图片、音乐作品的背景图片等等,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体现出教材的艺术性。

3.注重体例结构的艺术性

(1)内容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内容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教材不同内容之间搭配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在内容介绍上并不墨守成规,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陈述不仅仅是介绍性的陈述,而是选择与音乐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式介绍,其体例可谓十分新颖,具备较高的艺术性。[3]

(2)形式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选择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如《音乐鉴赏》(王建欣编著)在呈现教材内容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一张多媒体光盘,使音乐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多媒体光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创建音乐艺术教材视听合一的效果,充分体现音乐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在《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中,编者则创造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每一部分由三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简短精练,引人思考。

(二)追求认知性目标

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比,高校音乐教材的理论性相对较高,在教材编辑上,编者更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追求。以《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编著)为例,在该书中,虽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但几乎每一个音乐作品前,都设置相关的段落,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明白音乐作品所属的体裁、音乐作品具备的特点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音乐作品。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大多为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这种过于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高校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已十分成熟,具备学习理论知识的素质,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4]通过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教育认知性的目标。

(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如在《音乐与音乐欣赏》(张俊编著)一书中,考虑到高校学生缺乏识谱方面的知识,因此全书所选择的谱例皆为简谱;在《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欣赏》(葛春先编著)一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介绍,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简洁易懂的句子,未出现太多的音乐术语,如“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轻柔娴雅”之类的句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二是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大众接受。[5]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曲目,或是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曲目。如在《交响音乐赏析教程》(伍湘涛编著)一书中,编者选择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庆典序曲》,这个曲目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第五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

四、对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几点建议

1.多交流、善学习,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发展中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道路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还要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善于学习,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只有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性与差异,结合自己的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引入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环节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平台,引导他们在接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从事音乐艺术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化模式美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中所涉及和采用的双轨教学模式及科研与艺术设计一体化的教材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过程中须学习和借鉴的。利用双码理论,进行音乐艺术教材编写,可实现图文并茂的设计和排版,更能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的弊端。

4.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美国音乐艺术教材设计中所提及的完整课程体系,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教材编写模式。实现课程模式的优化与完善,意味着音乐艺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与成熟。只有不断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才能使教材的编排达到整体上的精练与充实。

艺术品介绍范文3

A: 7.0 B : 8.5 C: 8.5 D: 9.0 E: 8.0

介绍

这是“艺术空间独立放映联盟”的第一季,共播放了24部影片,主题贯穿人的一生各个时段。该联盟由张献民和左靖发起,刘杰担任艺术总监,由千高原艺术空间、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等七大机构共同主办,意在推动独立电影的广泛传播。并在已有的传播基础之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有效组织,使这些作品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实现。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个联盟合力承接国际电影交流项目,从而改善目前国内单调的电影文化局面。

点评

独立电影或许并不那么卖座和好看,它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影片所反映的真实的社会面貌、人物特征以及拍摄者介入其中的立场和态度。例如张献民所说,在所有这些影片中,他们发现有关性生活的话题在老年时段影片中占的成分最多,而则在青少年、大学时代的片子中频繁出现。这些结论是比影片本身更有意思的。

今日美术馆:观 8.0分

A:8.5 B:8.0 C:8.5 D:7.5 E:7.5

介绍

此展的作品是由艺术家丘挺的山水画与徐坚伟的花鸟画所构成,这两位艺术家皆是在当下纷繁的艺术生态中,坚持用中国传统的材料、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既希望在寻根中寻找力量,也在探讨中国画体系中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特殊的展览,只为期4天,所展出作品仅有手卷与册页,来宾均为预约。

点评

这活动更像是一个课堂,它既挑战了美术馆的展示方式,也回归了中国画特有的欣赏方式,观者可亲自展卷赏画,充分体验皮肤接触纸墨的。

乐成中心:都市戏剧――情境特定公共艺术展 8.0分

A:8.5 B:7.5 C:8.5 D:7.0 E:8.5

介绍

来自5个国家的11个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历时3个月时间,对乐成中心这个包括写字楼、商业中心、广场和地铁站在内的都市综合体进行考察,并最终以装置、雕塑、影像、舞蹈、行为、声音艺术等艺术形式实地呈现出来。

点评

艺术家和策展团队让这个展览真正变成了一次寻宝和探险之旅,那些分布于广场、过道、电梯以及超市的艺术品正等着有心的观众去挖掘和体验,其间又不乏偶遇和回眸一瞥时不经意撞到的惊喜。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与环境融合得如此自然,堪称当代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一次悄无声息的“入侵”。

中央美院美术馆:向修复师致敬 8.0分

A:8.5 B:8.0 C:8.5 D:7.5 E:7.5

介绍

对于很多艺术品爱好者来说,“修复”是一个既神秘而又严谨的抽象词汇,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修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继而想要深入的了解。此次展览的理念即是向观众展示出“修复”本身的魅力。通过将藏品修复前后的对比和修复不同材质藏品的对比,将观众引入一段关于“修复”的奇妙之旅,深入浅出地了解到修复的相关知识内容、修复的神奇以及艰辛。

点评

面对这样一个展览,有一点我们始终无法忽略――这些修复品的背后,付出了修复师大量的心血和艰辛,而正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才使得藏品得以流传百世。

绥风艺术馆:如歌的行板――齐鹏2011年新作展 7.7分

A:7.5 B:8.0 C:8.5 D:7.0 E:7.5

介绍

继2010年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之后,女艺术家齐鹏2011年创作的30余件油画作品本次又集中展出,她的作品以表达细腻的主观心理感受见长,内容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瞬间或静止的物像。与大多数当代女画家不同,齐鹏没有刻意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价值取向,她的作品没有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展开女性主义的诉求。

点评

与以往的作品相比,齐鹏今年的作品更为抽象,色彩组合更为简洁,画面更为宁静。

悦・美术馆:山外有山――三清山当代艺术邀请展 7.6分

A:7.5 B:8.0 C:7.5 D:7.0 E:8.0

介绍

此次展出的是近30位艺术家在三清山写生的作品及其代表作共47幅,既有岳敏君的《羊群》,也有叶永青的《野鹤》。此前,岳敏君、 叶永青、祈志龙、沈少民、武明中、钟飚、杨千、陈文令、张琪凯、邹操等曾深入三清山风景区实地采风,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三清山的神奇和当代艺术的魅力,搭建起一座旅游景区与文化艺术的沟通桥梁。

点评

展览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对应主题的两层意思:写生部分是为了重申艺术创作的很多灵感是从自然山水中得来的,道法自然是永恒的规律;创作部分无非是为了表达人外有人的含义,从作品和主题的角度来讲,展览还算值得一看。

1月刊展评

评分标准

共5项评分标准

每项满分为10分

最终得分为每项的平均分

满分为10分

8分以上为好评

6-8分为中评

6分以下为差评

A 展厅布置 硬件设施

布展创意 作品呈现

B 作品质量 创作技法

材料运用 作品面貌

C 策展理念 展览主题

作品关联 学术探讨

D 自我突破 展览重要程度

自我艺术思考

E 机构宣传 前期筹划

艺术品介绍范文4

〔关键词〕 舞台艺术主持 话语创新 艺术普及 文化传承 职业路径

在当下的主持情境中,舞台运用广泛,如电视综艺类节目中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脱口秀节目中的《金星秀》《今晚80后脱口秀》《脱口而出》等,喜剧类节目中的《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等,以及相亲类节目、求职类节目、益智答题类节目和各种开幕式、会、论坛、婚礼、晚会活动中都有运用。

笔者认为,区分舞台还是非舞台的标准是:室内演播室凡属没有现场观众且是主持人独自坐姿口播或固定站姿无走动过程的都是非舞台主持;值得注意的是,室内非舞台主持必须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历史纪实类节目中的《档案》也没有现场观众,但主持人有较大走动,有舞台路径,所以笔者认为属舞台主持范畴。户外节目旅游类、美食类、真人秀类等空间范围过大,主持场地不固定的都属非舞台主持(如《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户外多地联合播出的文艺晚会属于舞台主持,除此之外,户外空间不固定、场地流动性大的都非舞台主持。舞台主持类型场景丰富,而在这些可见的类型场景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会有艺术表演的存在(除求职、婚恋、益智等特定内容极少含有艺术表演但又属舞台主持的),这就是笔者重点探究的内容,即舞台艺术主持。笔者认为舞台艺术主持有如下功能的承载:一是话语内容创新,二是艺术鉴赏普及,三是民族文化传承,四是职业路径拓展。

一、话语内容创新

现在很多舞台主持的情境中,主持人按固定台本或者见字发声现象较多,但很多舞台艺g主持人被广大观众称为报幕员,缺位的是主持人话语的创新。笔者从大学时期开始舞台艺术主持至今,根据自身实践、观察、体会,发现九成以上的舞台艺术主持词与艺术作品内涵关联不紧密。演唱者是国家几级演员、获得什么奖、参演了什么,占据了舞台艺术主持词的较大篇幅。演唱者固然要介绍,但通常在节目单、海报上会有长篇介绍,观众在那里是可以看到的,过于冗长的信息,再到主持人话语里重复,或多或少破坏了舞台艺术的审美意境,让观众总在一种年终述职的情景中开启舞台艺术欣赏,着实会让人乏味。正是因为我们的重点都关注演唱者、表演者的头衔,一定程度也削弱了舞台艺术作品内涵的传播。因此,关注所串词的舞台艺术作品内涵,比介绍某个头衔更为重要。而在电视晚会的舞台艺术主持中,这种重头衔、轻艺术作品本身的现象更为堪忧,有一种趋势和误导,只要演唱者、表演者是大腕红人,作品可以随意或是忽略;九分聊大腕最近拍了什么来制造话题,最后一句请欣赏什么。而在剧院的舞台上请欣赏什么、表演者是谁是固定语态,在诸多舞台艺术主持人、导演的意识里介绍艺术没必要,此时的主持人就是报个幕,这是一种大的遗憾。特别是高雅艺术,导演、主持人更注重的是谁来演,而相对较少或根本不介绍演什么,这算不算扼杀观众了解舞台艺术作品内涵的机会?观众看不懂、看不明白高雅艺术的症结,或多或少也在于主办者是把舞台艺术主持定位为主持人还是报幕员,或者单单是“表演者个人简介的有声版”。

在舞台艺术主持的串词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是过于抒情。特别是歌曲、舞蹈类节目较常见,惯用排比押韵,初听是如诗一般很美,也和作品有点关联,但仔细推敲下来,这样一段话语换个作品也好像通用,有点万能模板的意思。舞台艺术主持中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境,是需要“私人订制”话语台本的,而且每一个艺术作品也是具备这些话语内涵的。作为主持人或是给主持人台本的导演,应该更多关注舞台艺术作品及背后的精神境界。

舞台艺术主持承载了艺术作品传播的重大功能,这种功能需要主持人把话语当艺术,用心且创新,而不是自甘报幕,也不要归结于导演定了台本,“我只是主持人改不了的”。为了让舞台艺术作品内涵更便于观众理解接受,为了使整场舞台艺术活动效果更好,这样的出发点难道会有导演、组织者拒绝吗?

二、艺术鉴赏普及

笔者能意识到舞台艺术主持的艺术普及功能,得益于2014年两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舞台艺术主持实践。在此之前,一位非主持专业的音乐教师主持了此项活动的前两场。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感知,音乐教师能主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更了解艺术作品本身。从那位音乐教师的主持经验分享中,我找到了舞台艺术主持的一个重要功能:艺术作品欣赏的普及,除此之外,舞台艺术主持人还要能内化于心的通俗传播给观众。简而言之,就是要对舞台艺术作品的内涵有储备、更熟知,比如什么是和弦、和声、休止符,这些问号也唤醒了笔者对舞台艺术作品本身的重视,这种重视也运用在了这次艺术活动中,收到的效果也很显著。

艺术品介绍范文5

本届双年展全方位地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坚持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以“超设计”(HyperDesign)为主题概念,旨在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产业中极为鲜活的重要元素,探索其现象背后复杂、交错的社会牵连和文化内蕴。

在主场馆的现场,我们能看到大量被表现在传统介质上的现代美术作品,在二楼以上的展区还为“影像装置”和“录像艺术”作品留出了大量的篇幅。

如今DV的影像技术早走出了“家庭录像”的职能,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类似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范畴,它愈来愈深入到艺术创作方方面面。本次上海双年展,在DV影像方面的运作也愈来愈与国际现代美术的理念接轨了。展览的影像作品非但拓宽了我们的国际、当代美术视野,同时也给更多拥有DV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不少创作上的启发,正如“超设计”的主题中所蕴藏的无限可能。谁敢保证2008年双年展作者不是来自今天的观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DV,其实它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官方网站: 双年展影像资讯网站:

省略/ art.省略

部分作品介绍:

作品:《灰尘》

作者:吴季璁(中国台湾)

类别:即时录像装置

年份:2006年

介绍:关于媒体语言所真正传述的寓意,一直是吴季璁在创作中反复推敲的:我们如何透过媒体览阅这个世界;而影像技术所拥有的权力与机制在这个时代里,又是如何被放大与玩弄,如何改变我们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为了探寻媒体本质,吴季璁借着自己的HDV摄像机和精密计算,追求自身与其媒体关系的再对位,同时也披露观者与影像之间尚未被揭示的可能性。

作品:《新山海经》

作者:邱黯雄(中国)

类别:动画装置

年份:2006年

介绍:邱黯雄是一位融汇古今富有想象力的才子,以他特有的创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揣摩参展作品《新山海经》的缘起,大约是观世间怪乱之像,感慨颇多,不能释怀,乃以混沌无智之眼观今之奇巧之物,喻之以异兽之形貌,借之讽世。现代世界的繁华是那么荒凉,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是人类屈服于欲望的结果。人们蜷缩在自造的城池里陶醉于文明的狂欢,不理会上帝的笑声。来自日常的幻象,如做梦一般清晰而荒谬的图像和叙事,是作者相信的语言和对世界的真实的描述。

作品:《OH Young-Seok》

作者:吴墉硕

类别:双银幕录像

年份:2006年

介绍:作者创造“戏剧”融合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起来真实的自然的场景,实际上却是由多部电影的片段编辑而成的。同时还集合了真实的现场,这样一来就融合了电影的虚拟现实和他拍摄的真实场景。这一十分抢眼的场景看上去就像是电影或者戏剧的舞台布景。作者集合不同的时间片断,以这种新的舞台布景的形式,创造、重构了一个空间中的不同时间。

作品:《软电影》

作者:里维・马诺维奇(美国)

类别:录像

年份:2004年

介绍:《新媒体的语言》一书奠定马诺维奇新媒体理论界泰斗的地位,其中“数据主观性”、“信息美学”等新概念为信息时代如何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路。《软电影》创造性地融合了软件文化、电影和建筑,它形式多样:电影、动态成像、电脑生成的装置、建筑设计、图片图录以及DVD”。作者追求的不是视觉效果,而是“探索如何运用软(件)电影这一新的再现技术来反映我们时代的新情况:超大型城市、新‘欧洲’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对我们主观性的影响。作品以客户软件和媒体信息库为核心。软件能按作者界定的一套规则从数据库中挑选材料,编辑实时影片”。

作品:《曲棍球》

作者:安妮卡・拉瑞森(瑞典)

类别:录像

年份:2004年

介绍:作品在图像组织方面独具匠心,影片可谓是移动的绘画,画面缓缓移动,精心编排的声响突出了她作品构图之精湛。作者充满了象征含义的录像作品可以与古典肖像画媲美,但她那些带寓意和隐喻性的故事显然是受到了十分平常琐屑情况的启发。她的作品里那些不大起眼的主角们原来是日常生活中权力和占有关系的受害者和侵害人。这些特色体现在作者对物品的极度关注和她对细节的追求中。

作品:《旋转的风景》

作者:帕特里克・图托福科(意大利)

类别:录像

艺术品介绍范文6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

众所周知,艺术均来自于生活现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就能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等事物均具有一定的美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我们应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念,以宽泛的美育思想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从而有机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例:教学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结合插图内容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像,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这些图画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

二、有效美术欣赏――感知美

1.激发欣赏兴趣

在全日制初级美术课本上,第一课往往都是鉴赏课,或者是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或者是艺术品欣赏等。上好这些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许多教师淡化了对欣赏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时缺乏一定的方法,把欣赏课上成图片介绍课,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老师把图片照着教参一个个介绍完了,学生也就听完了,根本没有学生探究、讨论、表达的条件和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等创新教学的方法,变换各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在浓郁的欣赏氛围中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在具体欣赏美术作品时,教者应在注重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等等。

2.关注欣赏角度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在欣赏课上,介绍品评每一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关注:(1)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即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了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历史、文化、经济、情感等信息,更好地看清诸多相异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的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面貌。如,通过欣赏“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让学生从观念上、表现手法上更好地、清晰地了解了其二者之间的截然不同;在分析“民间美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作品所使用的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欣赏,具体可解释为,在欣赏作品时不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通过借助某一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某一历史事件。如,欣赏《马拉之死》时,可借其介绍法国革命及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欣赏油画《开国大典》时,可借其向学生介绍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3)从传记的角度来欣赏,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其作者及其创作的相关信息。如,作者出于什么原因创作了该作品?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的作品主要又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作品在作者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三、科学课堂评价――展现美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实施科学的课堂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个性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有效实施审美教育。

例:教学《海报设计》后布置学生创作具体作品,进行作品展评时,可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创作的动机、成功之处、最美之处及不足之处。接着,小组间进行互相欣赏、交流心得,从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图文配合等方面对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审美观点,在此基础上合理改进设计图案。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评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评价时往往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言论,造成课堂气氛的“过度活跃”,具体操作时,教者不应训斥制止,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灵活管理,给以适度宽容,从而使每一位同学保留一份独特的评价感觉,使每一份创作都能在科学的评价之中展现一种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1.《美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教育大辞书》.《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大出版社,1983年

2.蔡仪.《美的欣赏》.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S](试用稿).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