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范例6篇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范文1

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如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图1),此题组以经纬度及河流形态,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读4地的区域位置,就很难调用当地农业地理特征知识分析其主要经济作物类型。为使学生能越过这一门槛,平时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等训练,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意识,紧紧抓住区域地图这一龙头。可通过以下途径落实地理位置,强化空间定位能力。

1.强化空间位置记忆,解决“在哪里”的问题

初涉区域时,可让学生通过填图方式掌握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同时教师也可多布置描摹各个区域的轮廓,注上能够判断其分布的关键性经纬度,并把各种重要的地理事物(地形、气候、河流等)具体分布落实在区域图上,使其空间分布更加明晰。到一定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默画区域轮廓简图,并标注经纬度及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通过绘制区域轮廓简图及经纬度,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空间记忆。

2.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

对世界区域而言,首先要重点构建如图2(8纵4横)的地球表面经纬网络图。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用红颜色的笔画经纬网格并定“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将这些重要的经纬线与其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对中国区域而言,重点要构建如图3的经纬网络图抓住典型地形区进行记忆,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中国政区轮廓图上默画出10条经纬线、重要山脉(共16座,可用粗直线代替)及重要地形区,也可让学生绘于空白纸(图略)。通过这些方式反复交替进行训练,可使学生明确各地形区及山脉所在的经纬度范围。如中国东北平原大致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云贵高原大致位于100°E~110°E之间,27°N以南;江南丘陵大致位110°E以东,30°N以南等。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就能基本判断所给区域大概在哪里及主要地形。

3.精选高考试题及各地区模拟试题,强化区域地图定位训练

经典试题代表着高考试题的走向,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每节课前3~5分钟,教师可选取历年高考和各地区模拟题中涉及的区域地图1~2幅进行区域定位训练,让学生说图,即让学生把定位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教师可适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区域定位方法。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位训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学会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在复习教学中应特别把握好复习的“度”。即掌握区域内自然环境中各大要素特征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形成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模型(图4)。要求学生能根据试题中的区域地图或表格等提供的信息提炼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尤其地形和气候)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区域内部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形成解题能力。通过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掌握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也可避免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区域地理知识。如图5的岛国日本,其分析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通过对区域地图中经纬度或轮廓的判读,确定区域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或对区域地图中提供的等高线、水系特征(流向、形状、流程等)等的判读,获取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通过区域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或根据提供的降水和气温柱状图等判断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在前面了解的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的基础上,从而推断该区域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4)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推断工农业生产特点及交通、人口、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条件等。

区域地理范文2

【关键词】有效复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区域地理是高、初中地理知识综合的基础;第二,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都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第三,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的融合常以区域地理作为切入的“门槛”;近年高考文综测试题中区域地理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

在高三阶段,地理科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如何较好地把握区域地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抓好“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昵?下面谈谈自己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些感触与收获。

1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基本策略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个突出特点。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地反映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区域其地理特征亦不相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仅在于落实区域地理特征,还要让学生去联系、比较与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启发、训练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这“双赢”呢?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区域图为躯体,以突出特征、比较差异为手段,赋地图以知识血液与能力灵魂”的复习策略,可以既落实了区域地理知识,又强化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效果相当明显。

2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实施方略

2.1 熟悉地图,控制区域:复习区域地理,关键是要学会将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或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加以理解和记忆,学会运用地图去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比如对空间概念和空间联系的地理思维培养,在复习时可着重注意下列经纬线:东西半球分界线、0°经线、75°E经线(80°E、 90°E、 105°E、 120°E、 180°经线、75°W)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南北纬40°、南北纬60°、南北极圈等’熟悉它们所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通过这些线穿越的一些重要参照点起“控制”作用。复习到这一程度的学生,当你给出世界上的某一点或线时,在其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2.2 突出特征,比较差异: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的复习要依据课本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整合,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可从自然和人文两大要素加以整理。自然方面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和范围、地形(地势起伏特点、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气候(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及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等)、自然带(分布特征、成因)、河流或湖泊水文特征、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影响等)。人文方面包括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作物类型及分布、农作物结构和熟制等)、工业(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等)、交通运输干线、城市(首都、重要工业城市、港口、交通枢纽、特殊职能的城市等)等。在复习时又不能把各个区域要素孤立开来,应该把每个要素有机结合,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如:以某一区域内的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可分析该地气候的特点、分布与成因)、气候、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为成因推断该区域的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等。

在落实各区域特征的同时,可进行跨区域的专题比较。如: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纳米布沙漠、大洋洲澳大利亚中部、西部的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皿塔尔沙漠、北美西南部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等热带荒漠与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巴塔哥尼亚荒漠等温带荒漠的成因比较;又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纬度分布、经度分布等的区域分布差异比较,并进行成因分析比较等。

2.3 归纳总结,升华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区域地理问题时,不仅需要清晰的宏观思维,而且需要综合的具体思维线索。而归纳总结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也是全面系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好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更加清晰和牢固,并将其迁移到其它区域特征的学习上,达到知识的升华。如: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可联想到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岸等地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并进一步延伸到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分析。又如:从俄罗斯的亚麻联想到――中国的棉花――印度的黄麻一一坦桑尼亚、巴西的剑麻,其分布的纬度位置越来越低,反映了其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再联想世界棉花分布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的长江流域一一中亚――西亚大致沿着35°N附近或以南地区成带状分布,其中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棉花主要分布在暖温带,而美国棉花带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这又是由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棉花产地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光照条件较充足所致,由此又反映棉花的分布深受气候(尤其是光照条件)、土壤、水源等条件的综合影响。

2.4 精练强化,提升能力:区域地理复习中,适当进行习题训练是强化知识掌握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对练习题要进行精选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是立意明确、考查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在解题过程中应深刻理解题意,认真审题,力求通过训练以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查找知识点的缺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缺,最终达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的终极目标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最终要达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有机结合。要抓住区域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背景,应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来分析、解释区域的地理现象;在系统地理复习时,则以区域地理中的具体事例为案例,通过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来综合归纳出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从而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

通过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学生不仅要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还要对区域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要熟悉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形成地理思维方式,思路上更为开阔,认识上更加宏观,方法上更符合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能进.地理应试技能探究.

区域地理范文3

一、整合课标,因材施教

高三复习区域地理这一块时,需要把高中“必须3”与初中教材有机结合,结合的这个度需要教师把握。如果侧重于初中教材,就会造成学生的浅层次复习,能力提高不足,如果侧重高中“必修3”就会造成知识体系不全面。区域地理复习的总体设计应着眼于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与备考,以及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具体的区域作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制定区域地理复习目标时,我依据课标要求,以初中学过的区域为载体,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和方法,依照“双层次教学法”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把区域地理复习与高考考试内容相结合。

如针对“美国”这一节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分析课标,以下是和本部分相关的课标要求:

高中课标:①通过对某过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途径。②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③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初中课标:①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③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通过初高中内容的对比,我发现共性之处都提到“区域、环境、开发、发展”等三维目标;不同之处在于高中课标提到“农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其更侧重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思路与观念。

基于此,我通过整合初、高中课标,形成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1)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各种类型图,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美国农业为例,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以及因地制宜如何布局,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早期的资源开发,能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开发性特征,并能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这样精细化定位教学目标提高了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翻转课堂”注重能力提高

关于翻转课堂不同学者有不同定论,我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在老师组织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会,由老师教变为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组织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在高三复习课中,我大胆采用了翻转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下面以日本为例谈谈做法: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入把握教材内容,认真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了以下学习资源:“日本区域图教学挂图、日本二战后的发展状况微视频、课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我校推行的“双层次教学法”设置: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劣势;能力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相关学案,学案分为三部分:《学案――导学单》、《学案――解决单》、《学案――能力提升单》,三单之间注重把握任务的梯度及任务间的关联性。学生课前先做《学案――导学单》,导读单要完成的主要是教学目标中基础层次的问题和检测,学生在充分了解我的意图和任务后自学完成导学单,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我通过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课前学习动态。

在上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如:我准备让学生上课重点合作讨论的“日本地形与板块构造”这一部分,发现学生较容易能够解决,但是对“根据日本的降水、温度判读本国的气候类型”较难把握,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了更翔实、更易掌握的资料,以便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重点解决《学案――解决单》,解决单上的问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小组间展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开,在小组讨论问题中,我及时对每个讨论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重点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及时点评和总结。通过这些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把重点知识更加透彻地消化和吸收,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改观。

课后我通过《学案――能力提升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同时学生通过完成检测,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明确自身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进一步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区域地理范文4

E:向东倾斜W:向西倾斜N:向北倾斜

S:向南倾斜O:平坦不倾斜

1:海拔100~199米2:海拔200~299米

3:海拔300~399米4:海拔400~499米

1图中所示区域若有河流经过,据图判断该河流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若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一致,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移动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A.甲

B.乙

C.丙

D.丁

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M表示()

A.制作GPS接收机

B.分析交通状况

C.生成电子地图

D.计算三维坐标

5.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

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某地区进行考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的土地资源分布进行分层处理(如图)。读图回答6题。

6.研究发现该地区可开垦的滩涂资源范围是()

ABCD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地理标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还成为市县的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等。据此回答7~8题。

7.绍兴市、延边州、中宁县分别位于我国()

A.地势的第三、二、一阶梯

B.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

D.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

8.中宁枸杞俗称“红宝”,这里所产的枸杞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分多,已被引种到十几个省区。但中宁枸杞无论引种到何方,生产出的枸杞在外观上与中宁枸杞都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宁独特的()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关于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最近有新的说法:经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图像资料显示,在流经楼兰古城的古孔雀河道上,有两处堰塞湖(由滑坡产生的泥沙堵住河道,或因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口部分形成的湖泊)影像。从堰塞湖的规模及与其相关联的古河道分布情况,可以分析推测堰塞湖曾长时间堵住古孔雀河河水,最终致使其下游成为干河道,切断了楼兰古城水源,古城居民不得不迁往他乡。据此回答9~10题。

1.下列关于遥感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感器是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的仪器

B.物体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但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相同

C.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

D.遥感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2.遥感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有()

①人口普查

②森林普查

③农作物病虫害监测

④交通定位导航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反映出区域的主要特征是()

A.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B.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D.区域具有明显的界线

4.图中关于甲、乙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区域的复杂

B.甲区域产业结构较乙区域的高级

C.甲区域第一产业发展水平高于乙区域

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判断5~6题。

5.若将甲、乙两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是()

ABCD

6.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的新图层可以用来进行()

A.城市道路规划

B.污染工I布局规划

C.城市科技与文化区规划

D.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结合下表中我国已建和拟建的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地理坐标,回答15~17题。

位置序号地理坐标①102°E28°N②99°E40°N③112.5°E38°N④110.8°E19.5°N15.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所在区域与其他发射基地所在区域相比,发展农业的最突出优势为()

A.降水丰沛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光照充足

8.寻求两点之间最短或景点最多的路径等可借助()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Google Earth

电子地图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而且可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此回答9~10题。

9.能促进电子地图及时更新内容、拓展应用领域的是()

A.互联网和GPS

B.传统地图和RS

C.传统地图和GPS

D.传统地图和互联网

10.一名中学生想利用暑假到青岛旅游,可从电子地图上获得的信息有()

①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

②青岛主要旅游景点的文字介绍

③各景点的乘车指南

④某景点未来几天的游客人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上海和哈尔滨两地气候资料大致可以反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状况。读图,回答11~13题。

11.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上的共同点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冬夏温差变化不大

C.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D.雨热同期

1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

D.受冬夏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企业较少

B.松嫩平原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C.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比较缓慢

D.松嫩平原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下面的两幅图中,甲是海南岛气候分区示意图,乙为地形分区示意图。据此回答23~24题。

23.海南岛气候可以划分为湿热、湿凉、干热、干凉四个类型,则正确的说法是()

A.a――湿热

B.b――干热

C.c――湿凉

D.d――干凉

24.海南岛的地形可以分为三个地带,下列有关三个地带发展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大力发展热带农业,②大力发展加工工业,③恢复和保护森林

B.①发展民族风情旅游,②大力发展红树林,③大力发展热带农业

C.①积极保护水源地环境,②建设甘蔗、粮食等农业基地,③建设港口、发展特色工业

D.①大力保护红树林,②划定农田保护区,③大力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15.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读下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该图能正确表达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被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17.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文化习俗

C.发展方向

D.建筑风格

29.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下图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上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关中就有“十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睡觉枕石块,不坐板凳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嫁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据此完成18~19题。

18.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A.玉米

B.小麦

C.大豆

D.高粱

19.“手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A.东南风

B.|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上的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读图,完成20~21题。

①②③

20.关于三枚邮票民居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

21.三民居特点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下表是统计的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开始收割时间。读表,完成22~23题。

地区开始收割时间湖北5月18日山东5月26日北京6月12日吉林7月13日22.四地小麦开始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量

B.纬度

C.地形

D.劳动力数量

23.农业部门调查全国小麦播种面积和生长状况时,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

24.数字地球的空间核心技术包括()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现代通信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包括()

①可持续发展

②政府政策

③百姓生活

④科学研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物,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图,回答38~39题。

38.引起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

①流域内降水变化②湖水流向变化③上游地区植被破坏④当地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会引起()

A.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B.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C.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

D.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下图,回答26~27题。

26.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7.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A.大型垃圾处理场

B.大型仓储式超市

C.汽车加油站

D.水源保护区

我国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28~29题。

2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B.该地区是我国冻土分布最广的地区

C.该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湿地

D.该地区有石质荒漠分布

29.该区域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是()

A.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B.小流域综合治理

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

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面积比例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乙),回答30~31题。

30.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水污染

31.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风能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指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某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下面某年资料统计表,完成32~33题。

人均GDP与

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平(%)人口对水资源

压力指数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全国1.0052.571.001.00青海0.8647.440.140.95河南0.8242.437.741.07黑龙江0.9356.901.000.29浙江1.6563.200.832.56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λ资源压力越小

33.下列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的耕地条件最佳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34题。

34.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功能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功能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功能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功能

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下图,完成49题。

49.若下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50~51题。

降雨量

(mm)降雨

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

(L)泥沙量

(kg)径流量

(L)泥沙量

(kg)径流量

(L)泥沙量

(kg)径流量

(L)泥沙量

(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280.31131.2510.4520.650.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51.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5.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不严重的国家

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

D.世界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

3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

A.土地沙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3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主要是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荒漠化完全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

38.为应对荒漠化,我国要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③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据此回答39~40题。

39.以下植被(或植物)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的是()

①城市广场草坪

②城市湿地

③功能区之间隔离林带

④郊区环城绿化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0.城市森林的环境效益有()

①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②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等的需求

③促进房地产增值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④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①④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回答41~42题。

年份森林覆盖

率/%耕地面

积/km2年降水

量/mm气温年

较差/℃河流含

沙量/%粮食平均

亩产/kg粮食总

产量/kg19851933342038102051.025亿19951047835042351350.975亿41.与1985年相比,1995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了和耕地面积增加了()

A.9%、约30.3%

B.9%、约43.5%

C.13.9%、约30.3%

D.13.9%、约43.5%

42.目前,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湿地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大陆性气候影响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43.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该地区最高大的山脉,呈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44.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

45.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6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6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

A.京杭运河

B.卡拉库姆运河

C.基尔运河

D.巴拿马运河

6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

A.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6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红色荒漠”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46~47题。

4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47.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

B.进行专项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退耕还林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功能。据此回答48~49题。

48.森林是()

①自然资源

②环境资源

③“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④人类的保护伞

⑤不可再生资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9.利用森林的正确做法是()

A.禁止采伐,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B.人类需要多少,就采伐多少

C.有计划地采伐,及时更新林木

D.全部采伐光,再重新植树

50.热带雨林是()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②“地球之肺”

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⑤不管从哪种意义上讲,其都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51.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林受人类破坏较少,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52.雨林中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53~54题。

53.面对当前热带雨林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

A.保护

B.开发

C.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D.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

5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①雨林观光

②焚烧开荒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这些是以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55~56题。

5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质污染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56.对于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该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该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1949年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全部控制

下图示意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57~58题。

57.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①

58.水土流失δ诤雍皆嘶嵩斐梢欢ǖ挠跋欤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经过平茬后才能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完成59~60题。

59.种植沙柳能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防风固沙

B.吸烟除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60.造纸产业链条()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a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b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61~62题。

61.图b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6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有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地形和水文地理事物分布。读图,完成63~65题。

6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4.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65.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66.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沙漠中植被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67~69题。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6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6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下图中P、Q、M、N为我国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70~71题。

70.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P

B.Q

C.M

D.N

7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退耕还牧

读某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图,完成72~73题。

72.下列因果关系与上图相符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粮食减产

B.人口增长城市膨胀工矿规模扩大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

C.人口增长建设用地增加植被破坏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

D.人口增长开垦新耕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

73.解决上题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A.增施有机肥

B.开矿后进行土地复垦

C.退耕还林还草

D.小流域综合治理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96~97题。

9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97.“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

74.下图为我国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能量。下面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雨量变化图”。读图,完成99~100题。

99.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

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D.最大值在25℃

100.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

A.温带沼泽湿地

B.针叶林

C.中度草地

D.荒漠

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01~102题。

10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1956―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1956―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102.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读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75~77题。

75.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呈正相关

B.呈负相关

C.不相关

D.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

76.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

B.降水

C.风力

D.洋流

77.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地区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区域地理范文5

市城乡规划部门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尽快编制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各地块的具体用途。有关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对中心城集中规划建设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及各类建设活动实行统一管理,禁止在集体土地上不按规定用途从事种植、养殖、取土、建设等行为;要加大执法和巡查力度,对不按规定用途的种植、养殖、取土、建设等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清理和拆除,并依法予以处罚。

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承包

有关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集中力量和时间,组织农业、林业、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中心城集中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地上树木、苗木、建筑物、构筑物等的现状、权属、范围、面积、数量等进行全面调查界定,建立专门档案。在此基础上,由县区农业、林业部门牵头,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逐一进行清理检查,建立土地承包台账。要按照种植、林木、养殖等用途,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对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细化完善,进一步明确承包土地的用途、承包方的义务及违约责任,并督促承包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从事生产活动。属于种植、养殖等用途的,农业部门要及时换发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属于林业用途的,林业部门要督促承包方依法申请办理林权证,并严格遵守相关种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林权证,作为今后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依据。

加强对集体土地承包管理,中心城集中规划建设区域内集体土地上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林果业、渔业、畜牧业的,需逐级上报有关县区农业、林业部门同意,并报市国土资源、城乡规划部门备案。要建立集体土地承包情况定期检查制度,对违反土地承包合同,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不遵守相关种植规范等行为,由县区农业、林业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及时予以制止。不听劝阻的,建议村集体依法解除承包合同。

三、加强集体土地建设管理

有关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组织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对中心城集中规划建设区域内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权属、性质、面积等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健全集体土地建设管理制度,中心城集中规划建设区域内集体土地上未经市城乡规划等部门批准不得新建房屋;已纳入近期城市建设规划的集体土地上不得改建、扩建房屋;纳入城中村改造或农村住房建设的,新房建设完成后必须拆除旧房并退还原宅基地;确需改造的危房,必须由具有相应房屋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鉴定报告;严禁在村庄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外建设房屋。

四、严格实施集体土地征收

要严格按照“两公告一公示”程序,切实加强拟征收土地公告环节的工作。市、县政府拟征收土地公告后2日内,土地征收实施主体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财政部门、土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被征地村、被征收土地联产承包户或土地使用权人等组成专门工作组,开展征地勘测调查,核定征地红线图,进行征地测量放线,对拟征地的土地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面附着物的种类、数量等进行现场调查、清点、核实,形成土地征收勘测调查清单,并由参与现场调查、清点、核实的各方共同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当场提出,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当场复核。要加强征地勘测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支持,采取录像、照像等方式固定青苗和附着物情况。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积极支持配合征地调查,拒不配合的,调查结果由国土资源等部门与被征地所在乡镇(街道)和村有关人员签字并进行公证;阻扰征地调查,拒不提供有效权属证明,造成调查不实或漏项的,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承担相应责任。从拟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拟征收土地上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突击种植树木、苗木、开挖鱼塘及其他养殖,突击抢建塑料大棚、蚂蚱棚、温室和看护房等设施,新上设施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项目,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五、依法实施征地补偿

市、有关县区和开发区国土资源、财政部门要依据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和土地征收勘测调查清单,保证土地征收补偿费用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费执行省政府公布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严格依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日照等八市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的批复》,并参照近期执行的中心城南展片区及重点市政道路用地内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予以补偿。没有明确补偿标准的,由市物价、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核定补偿价格后予以补偿。在征地过程中,对征地补偿标准有异议,达不成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由市、县政府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报省政府裁决。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群众生活

在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同时,有关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严格落实征收补偿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属于个人或承包经营者所有的附着物、青苗以及房屋拆迁补偿费,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给个人或承包经营者。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向村民公开使用或分配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对严格依照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种植、养殖、建设的群众,在征地补偿时给予适当奖励。要加快建立被征收土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将被征地群众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和就业服务体系。符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条件的,优先纳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坚持以城市建设带动乡村建设,市和县区有关部门制定项目用地区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被征地村集体安置用地预留,积极支持被征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乡镇(街道)统一组织下,被征地村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承担城市建设项目的建材运输及项目建成后的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工作。在城市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时,要尽量满足被征地村需要,让失地群众共享城市发展、设施完善、功能提升的成果。

区域地理范文6

姓名

学校

学科

联系电话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一节

学习区域/课题

日本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题为《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日本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工业类型及分布等。针对这些内容,使用问题导学目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一步步完善地理知识架构。

3.学习目标确定

1.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学习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5.学习评价设计

读“日本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或数字代表的地理名称:

国家: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海洋:E______,F______,G______;

海峡:H______;岛屿: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群岛:e______;山峰:f______;首都:g______。

(2)日本海岸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地处___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课教师展示图片引入学习内容:由图中的“樱花”、“富士山”明确今天学习的国家——日本“前两章,我们从大洲和地区的角度,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将从更小的区域——国家,这个角度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欣赏下面的图片,判断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日本活动一:运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1.展示“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请学生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2.展示亚洲部分国家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的相对位置。3.展示教材中的“日本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日本纬度范围和国土组成。4.引导学生读教材8-1-1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二.巩固达标:展示下图,并出示问题请学生完成三.拓展提升:日本领土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属于岛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多优良港口,为日本提供哪些有利条件?教师展示下图并强调: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1.读“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在图中指出日本,说出其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2.据图说出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家,指出日本的首都,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日本与俄罗斯、中国、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首都为东京。3.指图说出日本所跨纬度范围和领土组成。纬度范围——从24°N到46°N,位于北温带。领土组成——日本领土由最北的北海道岛、最大的本州岛、最小的四国岛和最南的九州岛四大岛屿和附近的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4. 读教材日本本土“樱花前线”示意图,分析日本樱花开放时间差异大的原因:日本南北狭长,由于纬度差异大,南北气温差异大,导致南北气候差异。樱花开放的时间由南向北推迟。二.巩固达标:学生读左图,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下列字母代表的国家或海域分别是:ABCDEF2.(领土组成)下列序号代表的岛屿名称分别是:① ②③ ④三.拓展提升:根据教师的提问(见左侧)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有利于海洋捕捞······学生欣赏日本海洋捕捞图片认识纬度位置和领土组成以及所处的温度带,为后面学习气候特点做好铺垫,当堂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对不达标的学生单独指导,因材施教,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及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二: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1.展示日本地形图,请学生指图说出日本地形的特点,并在图上圈出关东平原和富士山。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①日本人口1.27亿,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多地狭,应如何发展农业生产?②日本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5%,那如何利用山地、丘陵呢?3.展示图片(见右图),补充资料:日本有20多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植树造林。日本人“爱树成癖”,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日本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绿化已深入人心。这方面我们应好好向日本学习。过渡:从图片我们可看出日本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环境宜人。那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气候。4.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请学生读图指出日本的气候类型: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日本的季风气候与同纬度的我国大陆地区的季风气候相比,有什么不同?(从大陆轮廓、受海洋影响大小等角度进行引导)指出:日本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其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二.巩固达标:1.据图分析日本地形特点,并标出主要地理事物关东平原和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75%,平原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最大平原为关东平原,最高山为富士山。2.仔细思考,尝试回答:农业生产使用小型机械,精耕细作。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达66%,居世界前列,森林资源丰富。3.欣赏日本森林资源图片:4.学生读图,说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回答。二.巩固达标:1、学生判断左图中,反应日本农业生产形式的是哪个?( )2、下列资源日本缺少的是( )A 渔业资源 B 森林资源C 矿产资源 3、日本东京与同纬度的济南相比,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意识、环保意识,检查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能力活动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原因。2从地震带分布看,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1日本地震有什么不同?3.展示日本火山、地震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①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结合东南亚的学习,思考分析。②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哪些好习惯?三.巩固达标:指导学生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1.读图分析、回答:由于日本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2.学生读图找出我国西南地区的大致位置,明确所属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联系实际认识地震带来的危害。二.拓展提升地热开发、旅游开发、火山灰做肥料、火山爆发形成矿床。学生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了解地震知识、每天课间操做好撤离演练······三.巩固达标:快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24页两题。通过了解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普及抗震知识

7.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