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区域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立足于“区域分析”概念,以上海高一地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法的应用。案例教学中选取了“江南”和“巴蜀”两个区域,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对比分析两个区域的文化现象、环境特征和开发方式。本文提供了一种学习地域文化的新方法,以期拓展区域分析的思维深度。

关键词:区域分析法;江南水乡文化;巴蜀文化;区域综合

一、区域分析理论与教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反映了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征,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其中区域认知是其基本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包括划区意识、认识区域本身、评价区域开发。

1.区域分析法的基本内涵

区域分析是指对区域特征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区域特征则是指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描述,也有对成因的阐释。高中地理中区域分析不应仅仅凸显区域位置和要素的综合,还应关注尺度思想和现实问题,最终落实到区域的发展评价。

2.区域案例的典型性影响区域分析的深度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郭立霞等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众多优点。[2]地理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其范围有小有大,如北京所在的区域可以视为京津唐地区,也可以视为华北平原地区。但在高中地理中,重视“理”,即要分析人地之间的规律,因此分析的区域范围不宜太大, 否则会导致学习过程中难以触及深层次原理。同时,典型区域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问题更深刻、更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学生的家乡上海和笔者的家乡四川作为案例,分别分析江南水乡文化和四川盆地文化。对于江南的范围有多种界定标准,通常而言,它是指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使内容更有针对性,笔者选择了江南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上海,如图2所示。

3.客观数据使区域特性更加科学

区域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大多数定性问题可以借助定量数据实现定性分析,因此教师所给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影响区域分析结论的走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门的网站查询教学中需要的数据,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成图,成为一份优质的教学素材。笔者在“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先是查询上海和成都近年来的月均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数据,再将数据可视化成高中地理中经典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和“太阳辐射年变化”图以使教学案例内容更丰富。

4.学具使区域分析更加形象

学具是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各类器具和教师授课时使用的用具的总称。地理课的经典学具便是景观图、地图,如今随着地图生产的商业化,如何选择地图、怎样适时指导学生使用才能不让地图变成地理课堂的“装饰物”,这些都会影响区域分析学习的效果。笔者在本案例中使用了区域文化景观彩图、中国立体地形图、中国专题地图(气候分布图和干湿状况图)、区域遥感影像图。这些地图不包含与区域分析无关的干扰信息,且笔者将其做成学具落实到学生手里,并在教学中适时适量点拨,使这些学具用得恰到好处。

5.对比分析法凸显区域个性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应用普遍、形式多样的基本学习方法。地理对比分析方法多用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3]本教学采取列表形式将“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似、差异之处,从而深刻认识地区的区域特征和环境条件差异,并分别探索两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式,求同存异、因地制宜、尊重特色,使问题更加深刻。

二、区域分析法教学策略

以上海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的内容为例,“文化”看似“文科”内容,但它实际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升华,因为绝大多数“文化”都是人文环境与自然条件的综合体。但“文化”的概念和范围较大,教材中分为世界地域和中国地域,中国地域部分又分了十个区域,如果一个一个区域平铺直叙式地学习,则成了八股式教学,内容会变得枯燥无味。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特定区域教学,则会使课堂“活”起来。

1.教学目标

了解巴蜀地区、江南地区的典型文化景观;理解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通过文化景观图和自然专题地图的阅读,学会判断文化景观的归属地;通过归纳总结,学会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分析巴蜀与江南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的原因。通过欣赏景观图,感受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通过观看《航拍中国》,认识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科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巴蜀地区、江南地区的典型文化景观;环境对物质文化的影响。难点:文化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1.区域综合思想贯穿教学过程

区域综合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需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文化的形成是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如巴蜀地区的传统服饰诸葛巾(一种用来裹头的白帕)是诸葛亮所创,而白帕裹头的传统被后人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是气候潮湿,这种服饰可缓解风湿,但随着文化的整合,如今这种传统服饰越来越少。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差异也有共同点,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分析方法迁移到中国其它地区,以贯穿地方综合的思维。

2.教学反思

本教学案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立意于“区域分析”的概念,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组织教学,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但还有以下不足:首先,区域文化分析中选择了较多的景观案例,但个别案例还可以更经典,如教学中所选江南文化“甪直水乡服饰”,巴蜀文化“滑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具有典型性。其次,区域分析中对区域的选择需经典,同时区域的定义也要清晰,如“巴蜀”的区域定义不应该简单理解为四川与重庆,四川宜宾博物院薛加友提出“巴”是指川东和重庆峡江地区,“蜀”是指四川盆地西部、中部以及与盆地连同的周边地区。[4]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术语的阐述,学生对地理术语的表达都应该更加严谨,如成都和上海的气候对比中“气温年较差”、“太阳辐射强度”这些术语教师应专门解释清楚。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8(02):24-29.

[2]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03):48-51.

[3]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121-123.

[4]薛加友.试析巴、蜀文化差异——以川渝地区出土商周铜铃为例[C].昆明,重庆:西南地区青铜器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作者:田超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