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科技创新范例6篇

制造业科技创新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1

要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除了技术发明的提高外,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但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且对项目绩效评估的手段缺乏

随着采煤机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等因素,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重视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工具,致使这类项目的作用难以体现;二是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人才队伍人员年轻、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另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和时间都用在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上,缺乏从整体上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监督等,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相对偏少,据统计,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与日本,其主要采煤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均超过20人,有的企业已超过100人,根据经验,只有当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占具体科研人员的数目达到10%以上,才能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1.2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且相对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采煤机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系统,故难以有规范的科研开发管理、经费使用、资源调配等制度和流程。

(2)管理体系混乱,职责不清,缺乏有效针对项目的管理方法。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生产部或研发部负责,但有时也设有专门的科技创新部门,这样导致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越权管理和管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没有普及运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现代管理方法。

(3)流程紊乱。负责进行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中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流程设计,更谈不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原有的项目流程。

(4)企业还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开发工作相适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薪酬和奖惩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2.1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主要观念是以平衡为中心,并将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大层面,探讨企业制定的策略与关键性绩效评估指标相互结合,并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下,对财务与非财务性、外部构面与内部构面、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主观面与客观面等具体绩效指标间,取得平衡的策略性管理工具。采煤机制造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绩效。事实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解决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带来绩效的表现或带来多大的绩效,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来体现:

(1)在财务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给股东带来收益。所以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挑选真正有经济价值的项目立项。例如,管理人员要注重掌握采煤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调研国内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采煤机的高标准要求,把高标准、高可靠性自动化研发成果融入新设计的产品,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

(2)在客户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能使客户满意。这就要使立项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研并掌握国内各采煤机生产厂商的产品品种构成情况、产品的性能结构水平、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知晓目前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水平,确保本企业产品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了解国外采煤机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使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开发技术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可以采用高端战略,力争采煤机产品做到在采高范围、煤层倾角、难采煤层的开采、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与国外先进采煤机在可靠性、控制技术、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3)目前在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改进都是在用户正式提出需求后才着手开始,有些技术改动甚至要到产品出厂调试期才进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储备技术研发库,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改需求,提早知道,提前研发出成果,形成技术储备,就会缩短与用户需求的距离。所以,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分类,形成至少多个研发课题、项目及可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关成本预算,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在设备功能提升、新装置设计、结构优化、设备稳定性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内部运营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内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煤机行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流程和机制,主要依靠领导的关心、专人跟踪来推动项目实施;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业务规范性不强,不便于推广与拓展。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上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通用性的流程设计,保证流程顺畅,为优化和调整预留空间。例如:可以在采煤机科技创新项目上完善产品三维设计开发平台和电子电路开发平台,投资建设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的工程分析平台和产品可靠性评价分析平台,完善和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采掘机械产品质量数据管理平台等。

(4)在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可进步与可改善,看它是否可以帮组员工成长。例如:可以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采煤机可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和吸取行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外,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要根据新技术新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其他优秀项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与活力。最后,可实施绩效考核制,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积极性。采煤机制造企业,首先,应明确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示部门人员绩效衡量指标;其次,应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2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指导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1)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采煤机制造企业应该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细化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细化研发工作的管理,以技术项目管理作业规定中技术项目实施任务单的形式为主线,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任务分解和进度表中的时间节点对项目进行过程考核。

2)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往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固定设置的,但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却是临时组建的,这样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缺乏对单个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要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下面的各个项目的经理负责制,以有效地实现单个项目的专项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

(2)结合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与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运作,通常会将项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到最后阶段,而项目管理理论,则将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大过程。为方便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常将项目细分成好几个阶段,以提供较好的管理与控制,并适当结合其组织内常态性的运作。因此将项目各个阶段过程集合在一起,即称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在每个项目阶段因其受到不同的工作任务及时间与预算的限制。因此每个阶段都可看作一个独立单一的项目或次项目,它各自包含五大过程。其周期关系分布。根据以上两者的关系,说明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时,完全可以按照该项目本身产品开发周期来进行,而项目管理的周期比原先的产品开发周期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系统,有助于管理事项的精细化。

(3)采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范畴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将会使其管理系统化。在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很多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工作往往需要项目管理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整个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作业,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管理,制订管理计划。例如,可以对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流程进行细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完成初步设计后,针对不同业务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子流程设计,还可以对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输入、输出、时间节点等进行规范,使流程可操作性更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系统的文本及程序,并将其既有的研发流程系统及文件流程电子化,同时将项目信息透明化。

3结语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委“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及建设“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要求,紧密围绕城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融入发展大局,将《科技创新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区域特色,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不断挖掘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一与区域特点相匹配原则。针对区域特点。通过突出重点、抓好示范,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结合自身实际,二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按照委、政府对我区发展定位等职能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促进能力提升,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及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注重统筹协调原则。科技创新局的统一指导下。不断整合资源,通过加强部门协调,形成科技创新工作的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和保障科技创新战略纲要的有效实施。

将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科技研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四突出重点原则。紧紧围绕我区科技、经济工作实际。创新科技创新运行与保护机制,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增强科技创新发展动力,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制度的能力与水平,稳步提高区域自主科技创新拥有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工作目标

区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全面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为重点,未来5至10年。通过运用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优势企业培育、增量提质、产业化推进、维权执法、宣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申请量、拥有量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发挥中心区域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创造密集区,探索科技创新商用化,努力成为我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的窗口。

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网络,2012年。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工作体制,形成运行顺畅、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建立实力强大、优质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环境良好、依法办事的科技创新保护体系,2015年。成为科技创新保护示范区;逐步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密集区,率先试行科技创新商用化,努力打造成为我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的窗口区。

四、重点任务

以此为龙头,一加强科技创新产业聚集。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知名度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带动我区科技创新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分期、分批培育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示范区。制定、实施培育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区的具体发展规划、具体落实措施。建立有效的聚集区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开展聚集区科技创新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建立政府科技创新管理职能部门、相关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共同参加的聚集区组织领导机制和日常执行机制,统筹协调聚集区科技创新管理的各方面工作。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比例、发明专利申请比例等不断增长。二逐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拥有量、专利年度授权量、商标注册量。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健全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

四健全科技创新工作体系。逐渐形成一支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加强区域政策、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的衔接,五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财税扶持、政府采购、重大项目论证、绩效评估、科技创新激励等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建立完善配套、具有本区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高校、中小学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普及教育和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六大力弘扬全社会创新创业精神。充分利用区教育优势。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夯实人才基础。深入社区,科普和普法教育中增加科技创新内容,通过鼓励和支持自然人的发明创造,促进社会化科技创新创造体系的形成。

积极培育自主科技创新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七加强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制度运用能力和场竞争能力,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科技创新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文化,八重点加强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营造尊重科技创新、保护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企业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运用与保护机制。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保护援助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综合科技创新保护援助服务,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造与运用的良好外部环境。

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充分挖掘、研究的基础上,九加强传统名特优产品和老字号科技创新保护工作。区传统产品种类繁多。认真选择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等科技创新保护种类,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地区特色,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

积极研发代表区域和旅游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十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大旅游商品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制度,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饮食服务业主开展以商标(商号及专利(技术秘密等科技创新为基础的连锁经营,发展壮大饮食等服务业。

建立科技创新网上服务平台,十一发挥网络优势。强化专利信息的传播和开发利用,加强专利知识的普及,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

五、专项工作

规范专利管理秩序,一专利。认真贯彻落实专利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增强场主体的专利意识。制定实施专利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发明创造、提高专利数量和质量,优化专利结构,指导和规范专利无形资产评估,推动专利权质押和交易。

充分发挥商标品牌激励政策,二商标。结合区域优势。以商标的商业价值为中心,培训和营造商业文化氛围,提高场主体运用、保护和管理商标的综合能力。制定具体的引导、帮扶和激励措施,推动企业成为商标使用、自我管理与保护的主体。

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三版权。建立和完善版权保护机制。指导企业健全内部著作权保护制度。加大版权宣传力度,增加全社会版权意识,营造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

提升商业秘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四商业秘密。指导企事业单位制定商业秘密管理计划。加强执法过程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六、工作措施

形成科技创新工作合力。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责,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和协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全面领导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抓好科技创新的各项具体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全面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建立科技创新工作责任制,区科技创新局及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保护科技创新的合力。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使科技创新保护切实得到有效推进。

加大资金投入,二认真制定实施计划。保障科技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认真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将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工作安排。积极引导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保护和利用基金,支持科技创新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

开展面向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形式,三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保护意识。坚持把《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纲要》学习培训放在首位。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战略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纲要》为重点。促进社会公众主动学习和了解科技创新的有关知识,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保障。同时,将《纲要》学习纳入区委党校干部教育的必修课程,努力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战略宣传活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各种宣传媒体,全社会加大对专利、商标、版权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

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四加强科技创新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科技创新、主营业务和核心作用突出的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密切关注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和关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科技创新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和名牌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将研究、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引导企事业单位运用场机制,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3

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土壤

“制造业大国”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观察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如何促进制造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对于反思和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推出了一系列旨在重新构筑其制造业核心优势的战略措施。虽然制造业仅占到美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20%,但制造业的研发支出却占到美国总体研发支出的约2/3。没有制造,就没有研发和创新。金融危机促使美国重新思考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的关系,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逐渐成为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社会的共识。

再来看长期坚持工业强国战略的日本和德国,他们积极利用发展先进工厂、加强工程化方面的技术能力来保持其全球制造业强国地位。

以日本为例,“母工厂”实践是日本企业全球制造业战略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在日本的制造业体系中,“母工厂”不仅是精细制造车间,更是其先进制造技术的实验室。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的国际贸易投资秩序形成的背景下,近年来,“母工厂”在日本制造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又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依托“母工厂”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母工厂”和产品研发部门的协同创新,以及从全球视角构建“母工厂”体系,等等。

正是由于德国和日本在先进制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而常常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领先于作为高新技术策源地的美国。

无论是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产业和科技战略调整,还是日本、德国长期保持制造业强国的经验,都表明,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土壤。

因此,要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能够催生和孕育高技术的角度,而不是从制造业自身规模和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的角度,来认识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的重要性,要通过优化创业、投资、金融、土地等各种政策,来优化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保证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愿意进入制造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土壤。

另一方面,要主要从有利于形成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而不是占领多少科技制高点的角度布局中国的科技资源。

目前各级管理部门设立的各类科技扶持项目具有明显的“重产品、轻工艺”的倾向,这是导致我国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弱、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具有庞大的工业规模、但仍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制造业大国,必须协同推进中国的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创新。通过大力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提升我国“实验室”研发能力的同时,大幅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和精细制造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在“工厂”层面的竞争能力。

“自主创新”与科技政策思路调整

自主创新是大学、企业、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行为模式和激励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应当随着及时调整。

首先,要让大学和科研院所“归位”,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支撑。

“企业是创新主体”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过去我国创新体系长期存在“科学”和“技术”两张皮的问题。应该注意到的是,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确实有科技成果转化不力的问题,但更有科学和共性技术本身创新能力弱即两张皮自身质量都不高的问题。

近年来,各类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对促进产业化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人员的行为造成比较严重的扭曲,基础性研究追求“短平快”、研究人员“走穴”的现象日益严重。

加强产学研合作,必须是以公共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为前提的合作。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研究型大学制度和公共科研制度的前提下再讨论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仍然会出台、跟进一系列的避免公共研究人员过度参与商业化活动的政策安排,这一点对于中国今天的科技体制改革非常重要。

因此,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首先要完善公共科研结构的激励机制,保证大学和科研院所踏踏实实做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支撑。

其次,在注重资金扶持、提高企业创新激励的同时,更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服务,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是要将创新资源向各个行业的一两家企业集中,在主导技术不明确的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域,这种“一两家”企业思维尤其危险。

集中资源办大事是后发国家技术赶超的普遍做法,是社会主义经济技术发展的优势,但集中资源不能违背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

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创新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路线是不确定性的,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发展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当然要依靠大企业,但同时要注意依赖不同技术路线的、不同规模层次的企业间的竞争和多样化的探索。

此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不等于科技扶持资金一给了之。

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动力,除了增加资金方面的扶持,更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让企业形成内在的、持续的创新动力和压力。

政府的科技资金可以更多地应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和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等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的领域。

例如,加快国家高效能运算中心,在加快高效能运算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重点加强针对中国企业现实需求的高效能运算公共服务;加快工程数据库的建设,为发展精细制造提供数据支撑。

最后,要在加强研发能力的同时,加强产业部署,形成研发、工程化、商业化良性互动的局面。

完整的创新过程不仅包含新技术的突破,还包含新技术的工程化(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业化(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等创新环节。

过去我国的科技政策更多关注研发过程本身,对于技术应用、推广和市场基础设施完善的关注不够或实施不力。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所作出的上述重要决策,时代特征鲜明,政策导向明确,落实要求具体,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产业背景环境

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还处在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要完成工业化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振兴我国制造业,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平衡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趋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步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因此在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核心的技术主要依靠进口。这样也就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一直处在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空前激烈,如果长期停留在现行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将永无出头之日。因此,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

1.1 自主创新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1.1.1 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科技投入增长迅速。在财力资源方面,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支出总额逐年增加(见表1)。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2003年洛桑报告,2001年中国大陆研发人员总量规模956.5千人,处于世界第二,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为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1.1.2 科技活动产出量已有相当规模

按照科技活动中知识的外化(或者物质化)的程度,通常把科技产出分成三类:科技论文、专利和高技术产品。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呈上升趋势,1996年中国的国际论文总数仅有2.7万篇,占世界总数的2%,排名世界第11位:2000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5万篇,排世界第8位;到2005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总数达到了15万篇,占世界总数的近7%,排名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占29.8%)、英国(占7.2%)和日本(占7.1%),科技论文被引篇次也有所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和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稳步提升。2005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68 226篇,比2004年增加10849篇,增长18.9%,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5.3%。按论文数排序,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仅次子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而1996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仅有14459篇,占世界的1.6%,排名世界第14位。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Ⅱ收录期刊论文中,2005年中国论文为54362篇,排在世界第2位,仅落后于美国,占世界的比例为12.6%。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量反映了发明人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专利授权量则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果的大小和水平高低。中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以来,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1995年到2005年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可以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见表2)。

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行业。这里主要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指标来反映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出状况(见表3)。

1.2 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观念陈旧使企业自主创新缺乏精神动力

观念陈旧的主要表现:其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只是比较简单地把创新与科研成果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能搞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算达到了创新的目标。这种陈旧的观念对企业的影响极大,不仅是造成企业的研发机构缺失、人才奇缺的主要原因,更使企业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其二,迷信外国产品的观念严重,形成了有些国内品牌在国际上有市场而国内却没有市场的怪现象。

1.2.2 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大多数企业害怕创新带来的风险,以至企业的R&D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很小,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自主研发的能力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从而导致核心技术依靠进口,过分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3个月;而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试制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3周。我国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缓慢。

1.2.3 企业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保证

国有企业改制的不彻底,使一些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轨道上,其结果是企业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

1.2.4 机构不全、人才流失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制造业的企业中,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也就失去了技术上的保障。并且国内的一些企业由于内部的组织问题,留不住高科技人才,致使很多优秀人才流失到国外。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5 产学研脱节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由于体制转轨,企业和科研院所转制,使产、学与研分割,成果评价标准分割,往往造成应用研究的技术成果还不成熟,就急于出让“成果”。而企业作为技术受让方,限于人、财、物和能力,在没有完成实验开发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接受“成果”。这样。在目前我国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必然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

2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2.1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2.1.1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含义

制造业怎样才能算是做到了自主,本文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其一,自主的品牌,当然,自主品牌不仅仅说是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就是自主,而是你对这个品牌它的发展,它的定位,它的后续一系列的规划有没有自;其二是,自主研发,也就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说你必须得掌握该产业的核心技术。

2.1.2 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的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创新的内容看,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应包括观念创新、资源组织手段与管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

2.2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

积极主动地跨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企业必须准确地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所述的自主创新,主要围绕企业开展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

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制造业生产手段不断革新,而且使工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每当现有的制造业生产手段被普遍采用,制造业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即在现有技术层次上已有的制造业部门已经成熟,增长动力减弱,就产生了对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只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制造业结构的根本性提升和产业空间的大幅度扩展。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看。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技术创新,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本国的自创,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另一类是扩散性技术,即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对其他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和学习,当然也可以购买,通常表现为拥有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不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可以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产业的增长。

在各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发展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也必然要依靠上述两个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看,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也就是说,西方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我国的扩散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发达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产业转移的技术依托是产业分解和产业融合,即发达国家通常是将产业链进行分解,然后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形式有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以实现国际间的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同时,所分解的产业链环节又可以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进行连接。实现产业融合,以开拓更大的需求空间。所以,当中国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也就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并对世界产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只有准确地把握自主创新的丰富内涵。才能因时因地合理地选择自主创新形式。

3 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培育自主国际品牌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3.1 我国制造业产业逐渐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式从价格竞争、规模竞争,更大程度地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即从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生存,转向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向。当然,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阶段,还主要依靠以价格争市场、以规模求增长的竞争手段来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扩张。但是,如果长期停留于这样的产业发展阶段,就难以实现新的飞跃。并将导致产业升级受阻,甚至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3.2 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换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

政府要求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自由品牌实现产业升级,对于企业来说往往都是能够理解的,但从企业的现实出发,国内很多本土OEM企业是痛苦转型发展自由品牌,还是安于现状继续做著名品牌光环下的英雄,是很难取舍的。

4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建议

4.1 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倾向相当严重,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本、韩国的0.7%。这一非常低下的比率,是导致我国进入重复引进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不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不彻底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短缺问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就登不上新的台阶。

4.2 进一步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增强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与配套性。特别是在一些领域的技术研发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牵头,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和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4.3 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针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例低下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坚持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工作,全面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要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4.4 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制造业的企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有效办法,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同时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还要广泛吸引从事自主创新的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形成人才积聚效应。人才是企业研发的动力,是技术的保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人才是根本。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瓶颈因素。关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问题,近年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陈红梅(2009)将AHP和DEA模型引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领域,对装备制造业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绩效评价。商潇丹(2007)认为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投入水平、创新产出实现效益水平和创新环境。王章豹等(2006)认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柳喜花(2006)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这些文献都从某一层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水平进行研究,无法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足的主要根源。基于此,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的选择

本文在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比性、代表性及可获取性的原则,构建如下指标体系。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因子分析法对样本数有一定的要求,为提高测评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将样本数据扩大到制造业29个行业,从中再挑出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主要采集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0年“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

(二)因子分析步骤

1.KMO统计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当KMO值越大,表示其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其值小于0.5,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724>0.5,所以适合做因子分析。

2.根据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1.627%,选取前4个因子为公共因子。由旋转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的特征值最大,为5.559,方差贡献率达到了34.774%,第二因子、第三因子以及第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6.726%、23.276%、6.881%。

3.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因子在科技项目人员数、RD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有科技活动企业数、RD项目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上的载荷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载荷,可定义为技术创新保障因子;第二因子在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新产品产值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劳动生产率上的载荷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载荷,它体现了我国在装备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投入强度以及产出能力,故命名为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因子;第三因子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上的载荷大于其他指标,可将其命名为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因子;第四因子只在每千人专利申请数上的载荷比较大,故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能力因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由表2中各因子的排名可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最强,该行业的投入产出因子F2和自主创新能力因子F4都排在第1位,远远高于其它行业。但是,从该行业的创新投入产出原始数据看出,其技术创新的投入较多,产出却较差,这说明位列首位的投入产出因子是由较大的创新投入拉动的。投入多,产出少,说明该行业整体运作能力相对较弱。该行业的专利申请数相对较多,说明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排名第2。其创新资源保障能力因子得分最高,但转化吸收能力因子位居倒数第1,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因子及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均排名第6位。说明虽然该行业技术创新整体投入较高,拥有较多的技术创新资源,但技术创新的转化吸收能力和产出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很弱,该行业在创新资源利用上效率较低。

(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技术创新综合排名第3。该行业创新资源保障能力因子排名第2,投入产出能力排名第3,转化吸收能力因子及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均排名第5,该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资源保障及创新产出方面能力较强,但转化吸收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通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居第4位,其投入产出能力排名第2,转化吸收能力因子和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因子及自主创新能力因子排名均为第4位,说明其投入产出能力较强,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均一般。

(五)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器械制造业综合得分分别居第5位和第6位,这两个行业在创新资源保障因子及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后。但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技术转化吸收能力排名第一,说明该行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办公用器械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因子的排名均为第二,说明该行业在这两方面做的相对较好。

(六)金属制品业综合排名在最后一位,各个因子的排名也都比较靠后,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排在最后一位。该行业属于传统的机械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目前仍处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状态。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出,提升其整体运作能力和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是其首要任务。

五、几点相关建议

(一)加强装备制造业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实现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强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三)增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强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基于AHP和DEA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09(3):

117-119.

[2]丁耀民.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8(6).

[3]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63-68.

[4]商潇丹.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杨华峰,申斌.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

[6]王章豹,吴庆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之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技术 措施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陕西的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本文中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对自主研发(而非国外引进)的各类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然后通过商品化、产品化的形式产生价值,最后发展成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产品系列或形成一个新产业的过程,其产业化的各个阶段由拥有和使用专利技术的各种企业协同完成。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首先需保证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更要强调完成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陕西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状况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典型企业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2013年5月、2016年7月,我们两次分别对陕西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输变电设备企业(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陕西装备制造行业典型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

(一)对典型企业的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座谈了解,经过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发现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在创新技术的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40%以上完成了商品化、产品化,产生了价值,发展成新产品,部分形成了新a品系列,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大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些典型企业的工作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典型被调查企业采取有效的技术成果扩散措施。企业采取的有效技术成果扩散措施有:(1)直接向用户推广。(2)通过设计院选型促销。(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5)依托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成立了专业产品板块平台,将科技创新成果传递至平台各公司使用。

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如陕鼓集团的做法,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能够采用合理的产业化机制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在90%以上。

3.有效的自主创新的激励措施。(1)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历再教育,(2)让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掌握世界机床发展的前沿技术。(3)设有科技成果奖,按项目创新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4)对工程技术人员评聘技术职务,按不同技术职务给予相应的技术津贴。

4.较为科学的创新和产业化决策机制。在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采取组织相关专家和决策层领导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等进行详细的评审,建立了较为完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立项、实施的关键节点评审流程和激励措施等流程制度,同时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行投保等方式,实现控制或降低技术成果产业化风险。

5.政府对于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力度有待增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不足。从调查的信息和资料来看,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尽合理,导致了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生产相分离,企业自己开发,自己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化,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从总体上看,陕西装备技术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开放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建议

根据课题组调查和分析,认为陕西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各企业根据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可选择以下产业化措施,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

(1)直接向用户推广新技术产品。

(2)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设计院所选型生产促销新技术产品。

(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新技术成果生产的产品。

(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

(5)企业自己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主要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

二、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为推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调动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不可诉补贴等措施,降低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本

陕西省应考虑从降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减少创新的阻碍因素;同时增加补贴和对其自主创新的投入。

不可诉补贴包括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行R&D投资,我们可以对R&D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设立一个标准,对于超过标准的企业来实行非专向性的补贴;大规模的增加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补贴。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补贴重点,是对陕西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必需的的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补贴、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或者风险补贴。

(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依托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产业基地,加强高校研发成果转化,建设产业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享知识产权

陕西高校类型专利申请人优势突出,如西安交通大学在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带头作用。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类型专利申请人分布比较分散,缺少专利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建议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管理方面,应立足产业创新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挝患涞慕涣饔牒献鳎建立产业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产业聚集发展。

(三)完善陕西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

依托陕西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对重大装备项目实行技术总承包,承建重大成套设备工程,提高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现装备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

(四)实行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设立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并以此来广泛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鉴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老企业多,历史欠账多,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的特点,省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主要用于支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的补贴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资助及奖励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企业、引进重点人才的补贴,攻克重大科研成果及技术产业化开发人员的奖励。

(五)加快建立陕西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更多陕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咨询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尽快成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专家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省装备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和指导,搞好装备制造业战略研究,有关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陕西省政府和陕西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六)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知识产权评估程序。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出资时必须由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当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监督制度,防止股东或者接受出资的企业与评估机构恶意串通导致评估价值不实的情况发生。

其次,应当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设立,对其资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使得知识产权评估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再次,建立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储备知识产权评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搜集相关参考资料时更加便捷、全面,使得评估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

三、结论

以上措施如能被相关部门和企业采纳并得到综合实施,改革装备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加大政府投融资支持力度、放宽筹集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资金的限制,优化政府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方式,期望能够有效推动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的转变,大幅提高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科技统计快报[R],2015年第6期.

[2]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

[3]张明亲,张腾月.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