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例6篇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1

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有些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片面性,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用辩证的观点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部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一、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

学历并不等于能力,能力、素质的提高也不完全取决于学历。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坚持学历与能力的统一,既注重提高学历层次,又注重能力培养;既把学历层次较高的人当人才,也把学历不高但很有能力的人当人才,防止和克服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提高学历层次与搞好本职工作相结合。目前部队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干部还不多,全日制研究生更少,不少单位为了解决干部的学历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单位的干部通过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办法取得的文凭,多是经济管理、法律、党史等文科专业方面的,而部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是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学历层次一定要从部队建设的需要出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要求,坚持以军为主,把握学习提高的主导方向,加大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着力提高干部的科技素养。

在用人导向上坚持重文凭与重能力相结合。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有的甚至是唯学历和文凭,这就可能引导一些人不管符合不符合部队建设需要,符合不符合自己岗位要求,盲目追求文凭,忽视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正确的做法是,既看学历又不唯学历,鼓励有能力的人提高学历层次,有文凭的人把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

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部队干部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很迫切,很多人希望能到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由于部队工作需要和院校教育实际,不可能大批量送干部入学深造。领导干部应当引导大家自觉地把岗位练兵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开展岗位练兵,立足岗位成才是打造人才、提升人才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因为人的才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只有珍惜本职岗位,才能善于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二、处理好培养尖子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关系

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有些同志在这方面的看法比较片面,认为只有从事高技术研究的人才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念和做法,不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在部队建设这部大机器上,不论是机关还是部队,缺少哪个岗位都不行。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人才上,忽视对大多数普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形不成“人才链条”,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各级领导必须尊重、信任和培养各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尖子人才。强调“人人是人才”,并不是否定培养尖子人才,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尖子人才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各级领导要切实在培养各行各业的尖子人才上下功夫。一是要端正对尖子人才的看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尖子人才往往个性较强,优点比较突出,缺点也很明显。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能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不要求全责备。二是要为尖子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允许尖子人才工作中有失误或失败,并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

尊重和爱惜普通人才。现在有的单位只把研究生当人才,对大量的普通人才重视不够、关心不够、培养不够。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对待普通人才,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培养和使用。当然,还要搞好思想教育,使他们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

三、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使用人才,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一种最好的培养手段。使用人才是一门科学,使用好了,就能使人充分发挥其才能;用得不适当、不及时,就会造成人才浪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育人观,既要用好人才,又要重视培育人才,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循环。新晨

要让人才学有所用。当前,有些单位尽管引进了一些人才,但由于使用中不注意专业对口,使有些人才用非所学,发挥不了应有的才能,造成人才资源浪费。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人才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对人才对口使用。这是因为,不同专业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不相同的,岗位要求是有区别的。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2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近日,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带领委厅有关部处室负责人,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调研时强调:“拿出成果来才是最大的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加快改革发展速度。”

在云南大学座谈会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就云南大学历史、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当前需要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的问题等作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云南大学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对云南大学师生员工表示慰问。他说,到学校看了新校区建设,听了学校的介绍,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很振奋!学校新校区规划水平高、建设档次高、绿化水平高,是呈贡校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云南大学这些年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以及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国培养了许多院士、科学家。近年来学校工作成效显著,对云南的教育发展,对云南的城市建设,对现代新昆明的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云南大学下一步的发展,李培书记强调:一要增强责任,引领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承担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引领云南教育发展,推动云南科技进步,培养更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要明确目标,加快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瞄准先进,寻找差距,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寻求突破,加快发展速度。三要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要研究推出具有制度性、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的改革方案措施,在保证科研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下决心推动改革。要靠改革激发活力,靠改革调动积极性,靠改革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开放,大学需要开放来注入活力,增强生命力。大学的希望在开放,要继续保持,继续扩大各方面各层次的开放。四是科技支撑,特色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科技水平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研究水平。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家衣食有保障,心情更舒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特色发展,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取得领先成果,与其全面的肤浅不如片面的深刻,只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靠特色才能支撑发展。大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寻求突破,要重视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端顶尖人才,来塑造品牌,塑造特色,提升云南大学知名度。五是建好队伍,保障发展。队伍建设内容非常广泛,一定要结合实际,体现特色,有效地建设好队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大领导班子建设,学校要继续抓好中层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等的建设。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3

关键词: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个性化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化学工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影响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化学工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化工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如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专利产业化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物耗能耗高、安全环保隐患突出等,这对培养化工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化工人才,尤其是在化工生产中能进行绿色工艺改造、技能创新、解决一线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的技能型拔尖人才则是企业活力与效益的核心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化学工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保证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因而,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拔尖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化工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高职化工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内涵

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是指具备化学化工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1],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有别于传统的技能型化工人才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比传统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更明显的创新成果,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界定为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综合能力特别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潜力成长为未来化工行业或领域领军人物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基本特征

1.扎实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技能型拔尖人才而言,必须以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为铺垫,才能从容进行各种技能创新。当今化学工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和强大后劲,才能尽快地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现实中,一些技能型人才已具备了高超的技艺,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专业知识相当欠缺,导致创新能力不高,难以成为拔尖人才。可以说,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能型拔尖人才进行技能创新时所到达的高度和速度。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具有的知识应包括化工软件的使用知识、信息收集加工知识、阅读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与时俱进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等。

2.娴熟且高超的技能

化工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敢于实践。动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共有的特征,但只有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戴上“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技能型拔尖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技能型创新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者必须有娴熟且高超的操作技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性的应用难题,才能实现技能的创新[1]。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应有的技能具体表现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技能,现场分析判断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制备与合成技能,物质的分离纯化技能,化工生产设备的检测、维修、维护技能,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技能等。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现代化学工业具有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组成中动作技能逐渐减少,智力成分不断增加。一线化工操作多单调、重复,常规技能型化工人才往往囿于现状,不善思维或多进行常规思维,习惯于常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则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生产中找出规律,找出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或提出新方案、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求异性、想象性、灵感性、敏锐性等特点。

4.创造性的人格

创造性的人格是拔尖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任何创新因素都受人格因素的极大制约。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较其它工业部门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务实作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技能型拔尖人才才能敢于吃苦、淡泊名利、勇于挑战。实践证明化工行业的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曾在化工的第一线工作,都曾在化工行业的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磨练品质、增长才干。[2]

三、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人是环境的产物,拔尖人才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生态环境。杜业艳等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能够确保人才生存发展、展示才华和实现其价值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总和”。[3]一般而言,根据环境主体的层次,包括宏观人才生态环境和微观人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从宏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利于我国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问题:(1)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化工的名声比较糟糕,人们普遍认为化工专业就是要从事“3D”工作,即污、难、危的工作,加之工资待遇与其它专业相比不尽人意,职业发展空间不大,造成近年来该类专业第一志愿率不高,录取分数线也是最低的专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难度。(2)化工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培养。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尽管拥有大专学历,多数化工单位仍将他们当作是技术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工人进行使用,使得一些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长期难以发现,难以得到提拔重用。加之社会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评价有着传统的“错位现象”,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科技,轻技能”。可以说,国内的社会评价体系不利于一线工人持续性的改善工艺,即使他们操作熟练、经验丰富也难以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部分企业尚未将对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3)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空间窄,未获得相应的等级待遇。虽然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比重较小,但现行政策中相应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较少。以江苏石化企业为例,燃料油生产工、分析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就有工龄、学历等等限制,获得这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拔尖人才仅给予小幅度的提高待遇,使得一些技能超群的拔尖人才不愿或不屑花费精力去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千方百计地从一线调至科室。

从微观人才生态环境视角(特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生态环境)分析:(1)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终结性。人才培养的过程过多地强调了就业的导向性、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2)高职化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4]课程体系仍采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形式,使得高职化工教育脱离了生产实际。(3)校企合作的层次及力度不够。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职学生很难深入到化工企业内部关键岗位进行实习,因而难以掌握一些复杂性的关键技术。校企合作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浅层次的状态,部分化工企业的实习或走马观花或流于形式,导致无法实现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4)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力。由于近年来化工行业的景气指数不高,化工类高职生源数目下降较快,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愿将经费投资在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使得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行业的发展差距较大,制约了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5)师资问题。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队伍,教师要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学术视野,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化学工程实践能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缺乏化工实践经验,缺少化学工程背景。

四、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个性消费”的时代,化工产品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势必成为潮流,新颖独特、功能齐全、性能优异的化学品将显著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化学品的“个性化”特性需求呼吁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拔尖人才为之服务。因而,高职化工类专业需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探析拔尖人才培养的途径。

1.要彰显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要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5]。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对拔尖人才的特殊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对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训练。

2.建立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职化工课程体系,拔尖人才可以实施以课题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模式

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及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工企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经多方论证后,进行相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法。设置的课程要能够充分反映化工新科技、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内容,要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入到新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范围及比例,鼓励选修部分人文课程和非化学课程。任选课程数目需达到一定数量,保证学生选课有相当的自由度,有利于拔尖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拔尖人才通过每学期安排相应的课题,让他们增长知识和见识。课题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量体裁衣,可质疑、挑剔前人产品设计方案、化学品配方、产品测试方法,亦可对工艺指标、工艺流程缺陷或不足、产品合成方法,进行改进、改造与完善;内容不求深,但求通过实践能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保证他们完成每个课题均有相应的专业收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他们虚心好学、不满现状、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品质的培养,使他们能激励自己,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营造良好的拔尖化工人才生态环境

在宏观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上,要培育适合拔尖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化工企业要靠先进的管理和工程技术,打破种种存于人们心中的认识偏见,让进入化工企业工作成为“有面子”的事情。化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保证技能型拔尖人才有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及较优的福利待遇。对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而言,要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如邀请国内外化工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定期举办科技活动、专题研究、技能竞赛、技术服务等系列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研互动,搭建各种化工创新实践平台,让拔尖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当前,高职化学化工教育的现状是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笔者注意到,在高职学院有较多一线专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就很少甚至不再从事科研活动。这样势必造成对本学科最新成果难以把握,难以知晓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发展动态,使得拔尖人才很难接触科学前沿问题。因此,实施教研互动、互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拔尖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项目设计时,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用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拔尖化工人才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尽早让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是否拔尖需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实践是拔尖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化工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复杂多变,各种事故、难题随机而生,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解决各种难题、完成各项任务并积累相关的生产性经验和技能,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学校要尽可能安排教师与拔尖人才同时下企业顶岗锻炼。师生之间通过真实的岗位交流,既可使教师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又能让拔尖人才通过指导形成真能力。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要舍得投资,要换新思路让化工顶岗实习不再是难题。[6]校企合作能深度融合,才能让拔尖人才的培养高度上一个新台阶。

5.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实践经验、技术应用创新等要求。拔尖的化工师资才能培养出拔尖的化工人才。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个互助协作、锐意创新的团体,内部分工明确,既有精湛技能指导者,又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活动的引路人,采取导师制的运作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发现并培养拔尖人才。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有益于创新活动的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要落实“访问工程师”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增强教师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要鼓励和扶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化工科技实际开发能力。

五、结 语

为了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对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的需求,高职化工教育必须摒弃原有整齐划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个性化的育人理念,在专业课程体系、育人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形成一切有利于技能型拔尖化工人才成长的因素,才能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明耀.论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

[2] 郑秀英,罗伟,姜广峰.彰显行业特色,着力培养大化工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5-17.

[3] 杜业艳,朱华杰.人才资源生态环境建设[J].科教文汇,2006,(4):149-150.

[4] 胡婉莹.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化工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54-155.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4

一、“以人为本,重在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看备考:

整个高三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任务来完成是很累得。如果处理不好上课、复习、模拟考试等各种关系或资料的新陈代谢就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把高三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教师自我提升,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为高三师生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校方给高三老师订了《中学教学参考》,另订04《高考说明》,北京海淀、湖北黄钢两套资料,班主任订了《今日方略》,下学期订一套模拟试卷。老师们还要从兄弟学校、网上等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备考经验,研讨复习方法,把备考工作做到家。

2、以发展的眼光看队伍:

我们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化为学校班子成员及课任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领导要“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口”,做到“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我们对高三老师的配备上慎重再慎重,本届高三老师除了历史、地理外,全都是带了2~3届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教师。

二、明目标—质量为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针对本届学生实际(整体比上届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届高三人头和高考目标。

1、高考升学率争取与去年持平(95.4%),其中本科保6人,力争8~10名;高考单课成绩也力争比去年上一个台阶。

2、具体落实到班级:人头目标

单科成绩目标:

三、措施:

1两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纵横比较、探索规律、培养目标心中有数。

2、两结合、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培养尖子生与差下生相互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相互结合,取得立体效应。

3、三个加强:作息时间加强,保证时间,12月后高三晚自习延长到8:30(多一个小时);加强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训练(如作业量、资料)。

4、两个重点:突出重点学生,突出重点学科。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5

1、以发展的眼光看备考:

整个高三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任务来完成是很累得。如果处理不好上课、复习、模拟考试等各种关系或资料的新陈代谢就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精心选择资料,把高三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教师自我提升,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为高三师生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校方给高三老师订了《中学教学参考》,另订04《高考说明》,北京海淀、湖北黄钢两套资料,班主任订了《今日方略》,下学期订一套模拟试卷。老师们还要从兄弟学校、网上等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备考经验,研讨复习方法,把备考工作做到家。

2、以发展的眼光看队伍:

我们把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化为学校班子成员及课任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领导要“上好一门课,管好一个口”,做到“抓教学手不软,说教学话不短”。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我们对高三老师的配备上慎重再慎重,本届高三老师除了历史、地理外,全都是带了2~3届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教师。二、明目标—质量为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针对本届学生实际整体比上届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届高三人头和高考目标。

1、高考升学率争取与去年持平95.4%,其中本科保6人,力争8~10名;高考单课成绩也力争比去年上一个台阶。

2、具体落实到班级:人头目标

单科成绩目标:

三、措施:

1两有数:班主任对学生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对学生心中有数,纵横比较、探索规律、培养目标心中有数。

2、两结合、加强对尖子生的辅导,培养尖子生与差下生相互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相互结合,取得立体效应。

3、三个加强:作息时间加强,保证时间,12月后高三晚自习延长到8:30多一个小时;加强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训练如作业量、资料。

4、两个重点:突出重点学生,突出重点学科。

高中历史尖子生培养措施范文6

县确立和实施了工业立县”战略,近年来。通过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全市前列。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县专业人才队伍也不断得到壮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次受表彰的19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就是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优秀代表。刚才,几位受表彰的同志作了发言,围绕我县“工业立县”战略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从自身的岗位实际出发,讲了意见,谈了打算,也提出了建议,都说得很好。也要根据大家意见,及时研究新情况,认真总结新经验,完善机制,加大力度,推动我县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借此机会,代表县委讲3点意见:

这里隆重召开全县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表彰会议,今天。这在县进入新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也是县人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表彰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促进我县人才资源开发,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借此机会,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的19位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在北戴河专家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确保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当前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这一讲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贯彻好这一讲话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并努力落到实处。

1、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分子工作都曾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同志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广大农民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人才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的拓展和深化,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深刻认识知识分子工作是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增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把中央提出的党管人才原则落到实处。

2、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最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依靠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县情况看,随着“工业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正加快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大,知识分子和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今年初,县第十次党代会又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工业立县”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人,尤其离不开人才。今年5月份,县委组织部对我县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近年来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是可圈可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聚才、育才、用才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优势不明显,有些政策的落实不够理想,有的用人单位认识也没有真正到位。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充分认识加强知识分子工作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强调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今年5月23日,中央政治局人才专题会议提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任务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贯彻“四尊重”方针,实现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不论从人力资源宏观配置角度看,还是从当前的人才工作机制看,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整合方方面面的工作力量,形成各方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将人才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形势,认清差距,切实增强做好我县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拔尖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其次。目前为止共开展了三次,包括今天表彰的这一次。第一批拔尖人才于1992年1月以常委(926号文件公布;第二批于1997年12月以常委(9754号文件公布。前两批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15名,其中现在职的只有10名,其他5名现已退休或离岗。目前市里已面向全市选拔市级拔尖人才共计五批,有88人入选,其中现在岗位上的有44人,而常山在职的10人中只有常化的余建伟1人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和市级拔尖人才,摆在大家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第三批原定选拔20名拔尖人才人选,由于各方面原因,这次也只确定了19名,也就是刚才受表彰的19位同志(其中常化的余建伟是市级拔尖人才,按照选拔条件直接入选县级拔尖人才)而这19位同志中,毋庸讳言,有的专业技术方面不是特别优秀;有的前几年业绩比较突出近年来有放松现象;有的专业技术方面是优秀的但在单位管理上或者自己的业余生活处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县里兼顾到学科平衡或者为了激励该学科发展才被选拔进的这次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公示后,就有好几个人被群众反映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总之,从拔尖人才整个队伍现状分析,高层次拔尖人才不足,学科带头人队伍已严重青黄不接,许多学科都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这些都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县各行业各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我县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必须不断创新载体,不断加强我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

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近年来。致力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人才“引、育、用、留”上下功夫,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是更要清醒到看到县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

从全县的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目前,首先。县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县从业人员的6.93%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的2.12和2.72个百分点,占衢州市人才总量的11.2%列全市第4位,人才总量明显不足。据全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表明,常山县“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全省84个县(市、区)中名列第79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4-5个百分点。同时,县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特别是教育、卫生两大系统,人才外流问题十分严重,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少;传统的农业、文秘类专业多,现代经济急需的法律、外经外贸、计算机、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全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绝大部分集中于县城,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和教育、卫生部门,企业和农村第一线科技人员相当缺乏。调查显示: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占了人才总数的51.3%而经济类人才只有142人,仅占2.3%从现状分析中我看到县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必须立足常山县情,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构筑人才高地,为常山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三、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创造一流新业绩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县要达到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实现这一目标,是民心所向,形势所需,县委决心很大。广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切实增强以发展常山为己任的意识,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加快常山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我们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广大知识分子既要自觉投身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第一要务,工作目标要始终着眼于促进发展,工作任务要始终致力于促进发展,工作措施要始终围绕着发展,工作成效要始终用促进发展的实效来检验,要坚持把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与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相联系,在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与全省提前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继续勇攀科学高峰,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再立新功。实施科教兴县,是县委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进程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全省提前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举措。广大知识分子要自觉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县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常委办[2002]85号文件《常山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要求,下一步县委将与每一位同志建立拔尖人才目标管理责任制,以项目促提高,以考核促管理。大家都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实实在在做出卓越的成绩出来,决不能拔而不尖。首先,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创新,就要敢于攻克难关,敢于承担风险,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站在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二要多出精品。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智慧结晶和价值体现。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立足县情,突出重点,精心选题,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充分发挥团体协作、联合攻关的优势,力争多出成果,出一流成果。比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教育领域拔尖人才,要积极创新教书育人新机制,提高我县教育质量,努力提升教育竞争力;卫生系统拔尖人才,要勇于攻破医学难关,既要致力于提高医疗水平,又要降低医疗成本,既要让人看得好病,又要让人看得起病。三要注重转化。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座的每一位拔尖人才,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都是颇有建树的,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在下一步市里组织的市级拔尖人才选拔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入选。要大胆探索科技创新、多出成果、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专业技术方面再立新功。

3、注重人才培养,努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当今世界上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六大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需要全社会首先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知识分子既要在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又要自觉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历史重任。在座的各位同志,有的来自教育系统,有的来自医疗战线,有的来自科研站所,有的来自非公有制企业。虽然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但在培养人才、造就英才方面所承担的使命是共同的。前几天,县委下发了《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要带头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紧密结合“工业立县”战略,围绕培育建材、化工、机械、纺织、钙产品、绿色食品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进程中,率先垂范地作出突出贡献来,特别是在人才培育的传、帮、带上要下足功夫。一要善于通过授业育人。现在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称号许多都带了个“师”字,如工程师、主任医师、会计师、经济师等,我认为这个“师”不仅尊称,也包含有为人师表、授业于人的意思,不能认为只有教师的“师”才是教书育人的,我们各行各业的“师”都要强化这一意识,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积极传道授业,把个人的知识、技能传授给自己的科研团队,尤其要对年轻人多给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鼓励他们尽快赶上和超越自己。二要善于通过实践育人。要大胆使用年轻人,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尽快成长成熟起来。三要善于通过环境育人。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倡导学术民主的风气,促进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机制的建立,努力营造鼓励年轻人干事业、支持年轻人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四要善于通过作风育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良好作风带队伍,把创新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传给年轻人,把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传给年轻人,把热爱常山、热爱事业的高尚情操传给年轻人。希望大家既能为加快我县发展建功立业,也要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