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债券投资范例6篇

新增债券投资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1

在此期间,几乎各券种均表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债券市场火爆行情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政策出台,部分股市一级市场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第二,净价交易后利息免税的新规定进一步激发国债投资热情;第二,银行间市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对交易所国债发行利率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交易所市场炒新习惯延续。银行间30年期国债2.90%的中标利率促成2001年第7期计账式国债(010107)的行情。

第二阶段:2002年5月30日~2002年11月1日。

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呈现出整体下挫的市场格局。造成这种市场局面主要原因有:第一,央行通过连续的正回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回笼资金的同时,逐渐引导回购利率的上升,国债二级市场走出下行通道;第二,“6·24”国有股减持叫停,股票爆涨加剧债券市场的重挫。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1日至今。

债券市场开始走暖,呈现温和上涨的市场局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央行正回购虽然继续,但规模大大缩小,利率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央行基本认可现行的利率水平;第二,美联储宣布降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三,交易所降低债券交易手续费,推出1天回购新品种,并且还将推出企业债回购,债券市场暖风习习。

(二)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弱化,“翘翘板效应”明显减弱

2001年以前,由于债市规模较小、流动性不活跃等因素,股市与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明显。对两年来债券周成交量与股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29。

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正在发生变化。“6·24”期间市场走势显示,“跷跷板”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债市资金的供求格局并没有因为股市的井喷而改变。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相关性减弱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如下两点:

首先,债券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群体,追求稳定收益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主要以债券作为投资首选,股市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2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主要运用的是担保手段,依靠担保主体自身的信用为集合债券的本息偿还进行担保,如果债券出现不能按时清偿的情况,担保主体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随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还出现了新的内容,如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所谓定向转让选择权,是指在债券存续期间出现约定的事由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债券以约定或者当时的市场价格转让给指定的主体的权利。所谓回售权,是指债券让与的指定主体为发行方自身的定向转让选择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其信用增级的效果,但总体而言,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等级主要还是依赖于担保主体的信用。因此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仍然属于以担保手段为主的信用增级模式。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外部担保信用增级模式,通过附加回售权或定向转让选择权等,使集合债券具有了两方面的信用保证:一方面,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之前,投资者如果担心有违约风险,可以利用附加的权利,将集合债券按约定转让给发行方自己(即行使回售权)或者约定的第三方主体(即行使定向转让选择权),以减少可能到来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时,投资者可以要求担保主体承担担保责任,行一方履行债务。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为担保主体所不能或不愿接受,则担保主体同样也会违约,这样集合债券的风险就得由投资者一方来承担了,集合债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也就失去了保障。

二、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模式介绍及信用增级原理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采用了P-CBO模式。P-CBO是CBO(Collateralized Bonds Obli-gation,债券抵押债券)的一款,是以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为标的资产的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其目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重新打包成多组不同风险、收益以及偿还次序的债券———也就是债券分层———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从而提高融资效果,其方法是通过分层打包后,当债券风险发生时,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损失。在P-CBO模式下,由于债券风险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债券优先层部分实际上是受到了债券次级层部分的保障,因此,尽管标的资产是低信用评级债券,但债券优先层部分仍能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信用增级模式中,参与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在SBC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联合向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债券———SPV是专门为该次债券发行设立的一家特殊目的的公司,用于将发债主体的破产风险与投资者隔离;随后,SPV将该债券组合重新打包分层为优先级和次级的ABS,也就是将债券分为优先层和次级层部分,其中债券优先层部分将面向广大投资者发售,而剩下的次级层部分则由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中小企业的偿债资金将首先用于偿付债券优先层部分,只有当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金与利息完全清偿后,偿债资金才开始对债券次级层部分进行清偿。经过这种安排,集合债券的违约损失便首先由持有债券次级层部分的SBC承担,只有当违约损失超过次级层部分的价值时,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投资者才开始承担超出部分的损失,债券次级层部分实际上是为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了保障,因此,通过债券分层打包、重新评级,债券优先层部分投资者承担的违约风险大为降低,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改善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P-CBO模式与担保模式的比较

1.信用增级成本方面的比较

P-CBO模式作为内部信用增级模式,其成本要小于外部信用增级的担保模式。对于担保模式来说,中小企业需要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在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成本,而寻求到愿意为主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之后,还往往需要支付一定价值的抵押品以及大笔的担保费用以获取担保,其信用增级成本较高。而对于P-CBO模式来说,由于采用了债券内部分层,次级层由政策性金融机构SBC持有的方式来为投入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提供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在发债过程中没有产生因寻求外部担保主体而导致的时间与物质的成本,也无需提供抵押财产和支付给外部担保机构担保费。P-CBO模式通过债券内部运作实现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在内部产生,并完全转化为对债券的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较低。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方面的比较

在外部担保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发债主体和投资人并不处于共同利益之中,发债主体对于提高投资者投资收益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减少投资者投资收益的趋势———因为对投资者付出的投资收益即是发债主体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与发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企业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少有能力与精力进行监督,因而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企业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相应地,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了解特定发债主体的道德风险程度,以对该特定发债主体设定特定道德风险补偿要求,所以为了防止因发债主体产生道德风险而受到损失,投资者对于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提出了笼统的平均水平的道德风险补偿要求,这在市场行为上将表现为,投资者偏好能给出较高利息率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而往往这些集合债券的风险程度较高。投资者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将导致道德风险低的债券付出高额的道德风险补偿,而道德风险高的债券却只需付出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道德风险低的债券反而竞争力不如道德风险高的债券,最终道德风险较低的中小企业将由于不愿或不能承担较高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退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而道德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则受益于相对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主导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而在P-CBO模式下,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部分债券,从而使SBC与投资者共同面临着债券的收益与亏损,SBC不得不对债券情况及发债主体情况时刻进行关注。而且SBC持有的是债券次级层部分,而投资者持有的一般是债券优先层部分,损失发生时,SBC首先要承担损失,这更进一步促使SBC严格监督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各发债主体资金运用情况,敦促发债主体良好运营。这样一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SBC的严格监督,发债主体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便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由于SBC作为债券发行组织者和债券持有者,既有条件有能力,又有需求和必要及时掌握发债主体的信息,从而投资者可以仅花费较少精力便从与投资者有着共同利益的、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情况十分了解的SBC处获得债券总体的真实情况,而不必花费较大精力去分析各发债主体的状况来判断债券情况,这对投资者来说,等于是提高了债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也就减少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投资者逆向选择情况。

3.信用增级效果方面的比较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效果在定性的角度上表现为信用等级的提升,而从便于比较的定量的角度上,则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违约发生的概率,概率越低,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损失率越低,效果越好。将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相乘,则可得出一个综合两者的期望违约损失率指标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进行衡量。期望违约损失率越低,则信用增级效果越好。为比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模式与P-CBO模式信用增级效果,笔者首先建立了比较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然后,以“2010年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后简称为“10武中小债”)为案例,利用该期望违约损失率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按以下基本步骤建立:

(1)计算各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在集合债券中所占份额F×wi(F为债券面值,wi为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比例)的现金流净现值NPVi;

(2)用NPVi计算某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F×wi发生违约时的违约损失率li(其中未违约发债主体li=0);

(3)将各wi分别与其li相乘,再将之加总求和,得出某时段某种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损失率Lk;

(4)根据安博尔公司的违约概率曲线函数以及Duffie(2003)对企业违约事件用泊松过程加以描述的方法,由各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推算出其条件违约概率pdi;

(5)将各pdi与对应的wi相乘,然后将之加总求和,计算出该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概率Pdk;

(6)将Pdk与Lk相乘,则可得出该组合k下,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Elk;(7)各种组合下的Elk求和,即可得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的期望违约损失率EL。通过将“10武中小债”的相关参数带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并对其在以担保模式进行信用增级和以P-CBO模式进行信用增级的情况下的期望违约损失率分别进行运算,得出的结论是:P-CBO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1.9755%,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5.3193%。可见,韩国P-CBO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远低于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不言而喻,韩国P-CBO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比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信用增级效果好。

四、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的建议

P-CBO信用增级模式使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取得了很好的融资效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韩国P-CBO模式以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1.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P-CBO模式,其信用增级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政府设立的SBC持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分层后的次级层部分,来为面向一般投资者融资的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保障。中国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参与信用增级。中国关于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大型工商企业,乃至一些有实力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参与发起设立,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招股,让更多社会股东参与投资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由政府管理投资机构可能产生的错误和腐败,从而增强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心,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增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层级并扩充融资对象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时,除了对集合债券进行优先层与次级层的分层之外,还可以在这两个层级之间添加中间层,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的偿还顺序介于优先层和次级层之间。增设中间层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规模;第二,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第三,通过设置多个层级,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债券优先级别较高部分的信用增级效果,由于债券优先层部分仍然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占大多数的部分,因此此举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在面向更偏好风险和较高收益的投资者进行发行的同时,还可以对发行方中介机构,如承销商、托管银行等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或由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债主体自持。这样债券中间层部分就和次级层部分一道,不仅在实际的清偿上为一般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优先层部分可能面临的违约风险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起到了减小道德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部分,除借鉴韩国P-CBO模式由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SBC)持有之外,还可以对市场上有需求的投资者开放。随着2012年5月沪深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的公布,中国“垃圾债券”———高收益、高风险债券———开始渐渐进入市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次级层部分,也可以以私募模式向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高的投资者融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甚至可以上市进行公募融资。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来投资,加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劣后部分对优先部分本息偿还的保障,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

3.利用P-CBO

模式信用增级的同时可配合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进行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改进并不意味着是摈弃中国原来实行的方法,全面照搬。在利用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同时,我们同样可以在此之外添加流动性保障、担保、定向转让选择权、利差账户、超额抵押、担保投资基金等多重外、内部信用增级模式来提高集合债券的信用评级。此外,通过利用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分担风险的压力,扩充优先层级的规模,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向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融资的额度。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3

债券基金热力不减

近期的基金发行市场不再像去年,股票基金一枝独秀。当股市的钱越来越难赚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转而关心一些稳健收益的品种。进入2008年以来,与A股市场大幅下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债市场表现强劲,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已悄然来临。股市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从风险收益角度论,比较优势已明显减弱,而部分企业债的收益率也已达到7%以上。面对股市的不确定性,此时适当转移或增加一部分资产到债券类投资产品,利用股债两市的“跷跷板”效应规避风险,也许不失为聪明投资者的明智选择。

自2007年四季度开始,随着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局面凸显,股票型基金收益率遭到了考验,而债券型基金抗跌性表现显著,整体跑赢股票型基金。与此相对应的是,债券基金去年四季度整体呈现净申购,尤其今年以来资金涌入的态势更加明显。债券型基金尤其是打新债券基金有望成为今年更多投资者配置的重点品种。

当前,新发债券基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吸金能力直追股票基金,销售热力不减。3月25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其交银施罗德增利债券基金的募集。交银增利债券基金自2008年3月3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08年4月3日。该基金13个工作日共募集68亿元,提前完成其销售目标。

另外,市场上开始出现这些既可打新、又可高比例投资信用债的基金,比如2月28日发行的易方达增强回报债券型基金。该基金是国内第一个高比例投资信用债的债券基金,除了可打新外,可投资包括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在内的信用类固定收益品种的比例不低于固定收益资产总值的50%。而2008年企业债、公司债的快速发展,有望为此类新型债基提供投资新机会。

此外,泰信、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也都持续呈现净申购状态,不少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甚至QFII,也开始匀出配额转而申购债券基金。

债券型基金既能回避股市的大部分风险,又能在债券收益的基础上,通过新股和可转债分享一些股票投资的收益。在3月份股市大幅下跌中,债券型基金以其较强的抗跌性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债券基金也由此成为投资者锁定利润、降低风险的不错选择。

CPI见顶 债券指数见底

从未来一两年看,目前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已经见顶回落,预计CPI也将于今年2月份左右见顶。债券市场资金流动的风向标是CPI上涨率(实证研究显示,CPI上涨率可以解释国债净价指数走势的90%),CPI上涨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决定了债券市场资金流出或流进的趋势。平均而言,CPI上涨率见顶(见底)领先债券市场3个月见底(见顶)(参见图1)。

从全球范围内看,2001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迈入较高通胀期,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上升阶段,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处于休整期。从中国来看,上一轮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已经结束,宏观经济景气度、企业利润同比增长率都处于下滑阶段,但CPI上涨率会螺旋式上升,因此债券市场在CPI上涨率见顶回落后3个月左右(今年5月份左右)见底回升,股票市场在未来十几个月会反复下跌,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周期中的暂时调整(因此整体下跌空间不大),商品市场仍处于大的上升过程之中。

加息接近尾声

债券基金主要是靠投资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和买卖债券获得的差价收入获取收益的。债券基金的利息收入是稳定的,比投资股票分红获利要有保障,而获取买卖差价方面的风险则在于债券价格随市场利率变化而产生的波动。尽管2月份CPI数据依旧高企,但目前央行似乎无意于加息。而且,2007年较大幅度的升息和美联储的连续降息等都下压了升息的空间,所以可以预计今年加息的幅度会小于去年,这对债券价格来说是一种稳定因素,也给债券型基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发展环境。

从加息预期来说,国际方面,美联储为预防经济陷入衰退和股市大幅下滑,已经连续多次紧急降息。3月18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至15.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对于央行加息的预期减弱;而就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久,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准利率下降75个基点至2.25%这一2005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由于中美利差再度扩大,国内升息空间越来越小。

国内方面,经过2007年的6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已达到7.47%,相比通胀失控时历史高点水平仅有2.5%左右的空间。因此,尽管由于负利率的存在,仍有较大的加息压力,但预期加息空间已经有限,加息已进入尾声。后期即使加息,次数预计也极为有限。由于加息是债券市场最大的风险因素,基于以上判断,2008年债券市场投资风险将相应降低。

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给债券品种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利率风险降低,是介入债券基金的好时机。尤其是息票率更高的公司债,具备更大的投资潜力。此外,市场真实需求开始出现:这一方面表现在热钱相当部分流入债市。在房地产、股市盈利空间受压或有限以后,源于人民币升值流入中国的热钱,将一改前两年的单向流入房市、股市的特点,有相当部分流入债市,对债市构成实质支撑。目前,已经有QFII一改以往将资金全部配置在股市的策略,开始拿出宝贵的配额申购债券基金。另一方面,中国经济20多年的改革,民间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特别近两年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在股市、房市积聚了一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与避险需求。股市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上涨,从风险收益角度看,已不具比较优势。

5-9月份将是债券丰收季节

华安稳定收益债券拟任基金经理贺涛表示,2008年物价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银行的信贷投放仍会前高后低,导致其债券配置在下半年才会显著增加。从物价、资金面因素,以及市场预期往往提前体现这几个因素分析,今年债券市场波段性的机会将在5月份到9月份。因此,债券投资上应把握回购、国债和金融债的波段性投资机会,以及关注信用产品的配置价值。

人民币升值利好债市

中央政府一直具有很强的抗人民币升值能力,人民币真正较大幅度的升值始于2007年,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希望借助升值适度抑制通胀。国内方面,随着抑制通胀被定为中央经济工作两大目标之一,进入2008年以来,升值的速率明显上升,从2007年的0.54%/月上升到目前的1.17%/月。按照这个速率计算,2008年全年人民币将升值14%。但让人民币维持目前速率升值的概率并不大。只要物价高企,升值速率就将维持在目前水平或略低的水平。而一旦物价走势出现逆转,人民币升值速率也会同步调整,也即随着下半年物价可能出现的回落,人民币升值速率也将出现明显降低。同时,在房地产、股市盈利空间受压或有限的情况下,源于人民币升值流入中国的热钱,将有相当部分流入债市。

“打新”提升债券基金收益

“打新”作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自去年四季度被众多债基纳入投资范围后,债券基金收益能力得到显著改善。银河数据显示,债券基金2007年平均收益率为23.56%,较2006年的16.16%有了较大提升,这其中“打新”收益功不可没。据天相统计,在市场上5只打新历史较长的纯债型基金中,2007年全年新股投资收益占基金总收入高达66.4%。

今年新发的几只债券基金,依然对“打新”保持了较高关注,部分债基在新股策略上也进行了改良。以工银信用添利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设定了“新股将在其上市交易或流通受限解除后3个月内必须卖出”的保护条款,一方面使得该基金持有的新股资产可在相对灵活时间里相机抉择,增加择时机会以获取更高新股收益;同时,在股票市场预期风险日益增大的时候,也能够及时锁定收益、降低新股风险,使“打新”操作整体更加稳健。

对于2008年的“打新”态势,业内保持了乐观预期。天相报告认为,“打新”资金暴增等因素固然会稀释新股收益,但考虑到2008年的新股发行规模并无明显降低迹象,总体来看,债券基金新股申购的整体收益依然较为可观。

信用债将成为债券投资新机会

2008年,央行严控信贷规模,特别是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将受信贷紧缩影响而导致资金紧张,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分离转债、短期融资券等信用产品将可能成为许多企业解决资金来源的渠道;同时,随着国家对企业债和公司债审批程序的进一步减少,其发行规模可能扩大到3500亿元以上。

目前,银行间10年期企业债和国债利差已经达到140-160个基点,这是历史最高水平,而交易所近期发行的分离转债所分离出来的纯债部分收益率更高。信用债券将成为今年债券基金的新机会。

目前,部分新发债券基金对债券类资产标的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公司债、企业债等信用类债券成为债券基金的新品种,这其中尤以工银信用添利基金在信用类资产上的大比例突破最受瞩目。工银信用添利基金在基金合同中明确规定,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信用类债券将占据其债券类资产的80%以上,成为国内首只主投信用类资产的债券基金。

信用类固定收益债券的收益率相对国债和央行票据要高。过去9年的数据显示,信用债与国债的平均收益差在0.9%左右。以目前数据为例,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在4.3%左右,但大部分企业债的税前收益率在6%左右。天相的一项报告指出,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利差一路攀升,到目前5年期AAA级企业债和国债的利差达到142个基点左右;同样,7年期金融债和国债利率扩大到90个基点左右,为2年多来的新高;1年期短期融资券同期限国债利差为120个基点左右,也处于历史平均线以上,其投资价值非常明显。因此,相对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债券基金品种,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债券基金有望取得更高的回报。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4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对股票市场的走势、央行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市场短期资金的供求变化以及债券市场本身的品种创新等等因素做出综合研判。

关于股市走势方面

对于2003年的债市而言,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来自股市,因为受股市低迷影响,当前券商、基金以及各类投资机构管理的投资资产中债券投资会占有相当比重。而在资金量有限的条件下,股市和债市一般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股市向好,资金分流后将会使债市走低。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非金融机构开放之后,进一步打通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资金通道,这种分流效应会更加明显。我们认为,2003年股市运行态势是,平衡市中存在中级反弹行情,全年的主要运行区间在1200点~1600点之间,有望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不过,由于经历了近来股市的惊涛骇浪和熊市的漫长煎熬,人们心态趋于保守,越来越多稳健型投资者涌入债券市场。

关于降息举措方面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2003年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当然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入手。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从2003年利率政策导向来看,继续维持利率和汇率稳定依然是2003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但是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如果考虑到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走势、通货紧缩风险、人民币汇率稳定、刺激出口以及欧美主要国家连续降息等因素,央行在下半年也存在一定的降息压力。另外,我国2002年初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地,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是存在的。

其次,2003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可能更加协调,央行的操作手段会更加灵活。2003年首期国债之所以在总认购资金超过千亿元的前提下出现较为理想的招标结果,与国债发行计划透明,以及管理层对承销成员的引导有关;央行在春节后连续进行正回购操作,近期正回购的力度明显减小。当然,由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开始调整为一周两次,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及时地对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做出反应,因此,回笼货币的实际数量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央行不愿意看到国债市场出现非理性投标的意图也十分明显。由于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以改革、创新著称,预计在货币政策方面也将会有相应的创新举措出现。

再次,降息当属“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如果说2002年反映出的是政府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关于QFII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我们认为,QFII办法实施后,将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长期来看将对我国债券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而短期效应是相当有限的。

首先,市场的流动性方面。从债券投资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介于股票与银行储蓄之间的投资工具,其收益特性也介于两者之间,具体包括三部分:利息收益、买卖差价收益和利用回购融资进行的套利。与美国国债市场比较,由于战争阴云密布,全球经济尚不明朗,美国长期债收益率与短期品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10年期品种已经与国内相差不大,短期品种等降至国内水平以下。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还是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加上国内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长期来看,债券投资将受到青睐。

其次,资金的供应方面。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然而,由于目前QFII制度尚处于尝试时期,存在着门槛高、监管严的特点,以及现有证券市场存在着市盈率偏高、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这些均将制约着外资在进入实质操作时的资金流入,因而在短期内不会对市场中增量资金流入方面带来质的飞跃。

关于国债增发的规模方面

今年我国国债增发量将从去年的1500亿元降为1400亿元。增发额虽然只差100亿,却是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首次做“减法”。这是不是积极财政政策开始淡出的信号?我们认为,由于当前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压力增大和国债可投资项目不足,今后在我国实施了长达5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减弱力度并平稳淡出。

那么,今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保持什么样的增长态势呢?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4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从日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将会有所收缩。而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关于品种创新方面

2003年我国债券市场创新步伐将明显加快。在品种设计方面,反向浮动债券等品种可能会引入国内债券市场,作为银行核心资本有益补充的各类次级债券也可能最终明确化;在二级市场建设方面,由本息分离债券拆分而成的零息债券的合并交易和重整组合(Reconstitution),以及固定利率债和浮动利率债之间的互换交易都是在现有市场存量下进行金融创新和深化的有效途径。而2002年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使得债券投资风险得到充分揭示,这样,也存在推出国债期货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在发行方式方面,国债发行在采用荷兰式招标的基础上,有望尝试美式招标发行方式,使国债发行利率真正市场化;在制度创新方面,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出台,使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发行主体、利率决定等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预计随着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债券发行范围的扩大,不同信用评级的企业债券将相继推出。另外,为了缓解当前证券公司所处的资金压力,以便向市场注入更多资金,有望推出允许证券经营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举措,而关于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的限制,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综上所述,在2003年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央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不断增强和债券扩容的减速,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以及人们心态趋于保守,我国债券二级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简单地说,2003年的债券市场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上涨阶段、盘整阶段、下挫阶段和攀升阶段等,而其中的拐点可能分别出现于6月份、9月份和11月份某一个时候。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正确挑选债券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安全性保障因素,能够支持为之在收益方面所做出的牺牲。这是因为债券本身具有内在的劣势,2002年债券―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和新券不败神话的破灭这段历史足以让投资者、证券公司和投资理论家重新考虑如何挑选债券,是否应该采取一种更挑剔、更认真的态度。那些认为只要是债券就必定安全,就必定比股票风险小的错误看法已经发展到了危险的地步。我们认为与其假设债券这种形式本身就代表了安全性,不如放弃假设而更多地关注事实,即债券是一种收益有限的投资工具。因为投资者在未来的收益是有限的,所以他获得优先的要求权和明确的偿还承诺。但是优先也好,承诺也好,它们本身并不是获得收入的保证,这种保证应该取决于发行主体履行承诺的能力,并且需要在分析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之后做出判断。以下三项原则适用于挑选单个债券:(1)债券的安全性不是以特定留置权或其他合同权利来衡量的,而是以债券发行人履行所有义务的能力来衡量的;(2)对于这种能力的考察,应该更考虑到在萧条时期的情况,而不是繁荣期;(3)非常高的利率并不能弥补安全性的不足。从行业方面来看,目前发行债券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诸如水电、能源、交通运输和通信)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诸如纺织)等领域。相比之下,上述行业中的(准)龙头企业有着更完善的治理机构、更高的盈利能力、更稳健的财务表现和更强的偿债能力,运营与财务披露也更严格,透明度也更高,比较符合上述三项原则,值得逢低介入。现阶段投资者可以购买部分中央企业债券。这里的中央企业债券是指经国家部委一级批准发行,债券信用评级达到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包括中央铁路建设债券、三峡建设债券、电力建设债券、移动通信类债券和轨道交通建设债券等品种。当前,行业复苏和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对象依然要进行重点挖掘。此外,当前既能兼顾转债债券的债性,又能够在转股条款上保证转债的期权价值实现的那些可转债尤其值得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

第二,随着收益率水平趋于平稳、债市整体波动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象在股市操作那样在频率和升幅上多下功夫。随着利率环境趋稳、管理层调控力度的加强和周边市场的影响,无疑2003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将明显减小。最近010215券的走势可证明这一点。因市场博弈程度复杂,在债市里“波段式操作,滚动地发展,增加操作频率”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对某些观点的承认和推广,这些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精明且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所采用。2003年是国债市场的创新年,操作上万万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投资思路。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5

其次,当前很大部分投资者将债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利用债券回购融资拆入长期资金。具体做法是买入债券,特别是有融资优势、走势较强的券种,再通过回购融入资金进入股市。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跷跷板效应”不仅减弱了,而且股票、债券价格变动方向也变得日益趋同。

(三)缺乏理性的国债一级市场逐渐向理性转变,新券不败的神话最终破灭

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债一级市场曾经给投资者带来过较高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债一级市场的申购也一直乐此不疲,一级市场的较高回报使市场形成“炒新”的思维定势。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导火索源于记账式(十三期)国债,多数投资者不顾长期债的风险,竞相压低投标利率,更有甚者竟报出1.99%的超低价。非理性的投资酿成了苦果:2002年第13期计账式国债(010213)上市首日出现重挫,当日最低跌到99.39元,紧接着几乎连续11个交易日的下挫,探到97.85元的低位。债券市场弥漫着恐慌性气氛。受此影响,2002年第14期计账式国债(010214)虽然票面利率相对较高(5年期2.65%的票面利率),但是上市当日还是出现恐慌性的急挫。

一级市场的固定赢利模式的终结使投资者开始理性决策,投资者开始重视和控制债券投资风险,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资产匹配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国债一级市场的投资。

二、2003年债券市场展望

要对2003年的债券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必须对当前影响债券市场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一)2003年会不会出台降息举措

2002年11月6日,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75%下调到1.25%,此举创造了41年来美国联邦利率的最低记录。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宣布将基础利率调低50个基点。年末这次由美国牵头的降息行动是否会对人民币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

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

首先,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主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独立性。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达到了7.9%,增速逐季小幅回升;CPI环比指标开始出现止跌回升势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使得再度降息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其次,如果近期采取降息举措,将使半年来央行通过回购调控利率的努力前功尽弃。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维持小额的正回购,回购利率稳定,表明央行基本认可目前的利率水平。

再次,如果说2002年的降息反映出的是政府将竭尽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而此时的降息所反映的将是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

但人民币利率在经济形势变化时也有调整的可能。虽然2002年国内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但在世界经济已经显示出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会有一些变数,不排除在经济形势出现恶化时采取降息的举措。另外,我国2002年的第8次降息留有余量,进一步的降息是有空间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将维持稳定,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滑坡,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但时间最早也将是2003年的第二季度,并且可能先从调整再贴现利率入手,目前2.97%的再贴现利率存在下调空间。

(二)QFII短期内对债券市场是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11月8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办法》规定,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除境内上市外资股以外的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债券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所在:一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二是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获得差价收入;三是利用购买国债然后以券回购融资进行套利,这种做法普遍被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在行情判断是稳定向上时,甚至进行进一步放大操作。由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到期收益率水平比国外市场同期限的券种要低(中国和美国的债券市场5年期的券种到期收益率分别是2.81%、3.04%;10年期的分别是2.90%、4.06%),纯粹进行长期的债券投资中国市场不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债券市场波动性较强,在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债券市场较长时间的行情是可以期待的,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利机会良多。此外,如果国外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沿袭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惯用做法——以券回购融资,无疑,外资的进来将给中国的债券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QFII办法实施后,将增加债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加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2003年会不会继续增发国债

按照预算,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为5929亿元,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发行四期凭证式国债和十五期国债,总共已经发行5809亿元。在国债发行“重银行间市场而轻交易所市场”的环境下,近期国债市场扩容的停滞有利于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良好的市场局面。

那么,2003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预计会是多少呢?

依靠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四年多,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发行国债应该还有空间,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对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和投资自主增长的条件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力量正在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化投资的空间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投资领域的拓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入WTO的效应等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变革正在积累新的积极因素,经济开始转入新的增长轨道。从2002年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的趋势看,2003年的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可以考虑逐步缩小,更严格地选择新的国债投资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增发国债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从目前中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看,以国债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扩张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同时,在目前供给过剩的环境下,过度的投资扩张反而会加剧我国的通缩压力,并且国债发行难度的加大、成本的提高也将使继续实施以增发国债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勉为其难。因此,近年来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有所修正,增发国债规模会有所收缩。

(四)新出台的“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政策对交易所市场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批准,开办债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与非金融机构、委托人开展现券买卖和逆回购业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举措的出台对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是利空的消息。

首先,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为原先只能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无疑将分流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对于交易所债券一级市场来说,由于申购资金的减少,下一阶段交易所国债新券的中标利率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于交易所债券二级市场来说,短期内,由于资金的分流,债券市场的价格走势将受到打击,而一级市场的利率走高也将降低现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使现券市场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再次,目前交易所市场的到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券种,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市场,交易所的国债价格将下跌,到期收益率上升,而相应地,银行间市场国债价格将有上升的趋势,到期收益率下降,导致两市场的同期限券种收益率的差异不断扩大。极端的情况,交易所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上升将重新吸引资金回流,而全部资金的回流,又使到期收益率的差异恢复到当前的水平。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有些人认为的“新措施的出台将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到期收益率持平的状况”。

尽管如此,非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实际上对交易所市场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因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要低于交易所市场同期限的券种,为获取稳定的收益而进行“纯粹”的债券投资,银行间市场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非金融机构人员和资金有限,银行间市场的非连续交易方式给非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带来很大不便,也大大削弱了银行间市场的吸引力。所以说,短期内这个举措对交易所市场基本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之,2003年的债券市场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降息浪潮可能的蔓延,向下的利率变动趋势对债券市场的投资有利,随着以正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和债券扩容的减速,再加上呵护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在债券二级市场持续半年走低后,债券市场将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新增债券投资范文6

关键词:投资结构;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中美

中图分类号:F830.59;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092—04

一、中国对美国投资的结构特征

根据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中国自1978年开始对美国投资,当年投资价值为5百万美元股票。中国自2002年开始统计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数据,当年的投资余额为3.85亿美元。到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总额已经达14640亿美元,占外国对美投资总额的12.2%,成为仅次于日本(15335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对美投资国。此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1.直接投资增长缓慢,证券投资增长迅速

中国在美直接投资始于1981年设立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此后,投资开始缓慢增长。1994年福耀玻璃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0万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工厂,1999年万向集团在伊利诺依州建立美国万向公司,2000年海尔集团的美国子公司海尔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生产基地,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的Pc事业部。2008年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超过12亿美元,到2009年减至近8亿美元。而中国对美证券投资在1989年为2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182亿美元,2000年达到922亿美元后增长更为迅猛,不到10年时间里超过日本(2009年为12693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对美证券投资额最大的国家,占世界对美证券投资总额的15,2%。到2009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国,但对美巨额投资中直接投资的比例只占0.1%。该比例与新兴经济体的水平比较接近,但极大低于日本、西欧以及世界整体水平。

2.证券投资中股票投资增长缓慢,债务证券增长迅速

1984年中国对美债务证券投资仅为1百万美元,1989年达到2亿美元,1994年达到180亿美元,2000年达到908亿美元,到2009年时达到13863亿美元,占世界对美债务证券投资的18.8%。而同期中国对美国的股票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中国于2000年实施QDII制度,对美投资中股票持有上升,2006年股票投资38亿,2007年增到285亿,2008年达到995亿美元,2009年时对美股票投资市值为777亿美元(占世界对美股票投资的3.4%)。虽然股票投资绝对数增长较大,但在中国对美证券投资的比例最多只占到9.3%。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证券投资近92%以上是债务证券投资,股票投资的比例非常小。该比例与新兴经济体的水平比较接近,但极大低于日本、西欧以及世界整体的水平。

3.债务证券投资中关国国债的比重持续下降,机构债的比重上升迅猛

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债务证券投资中美国国债的比例持续下降,由96%降低到2008年6月末的48%,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债持有比例又迅速提高,持有额达到9156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投资者,与世界整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形态基本一致。美国国债持有比例自2002年低于日本,到2009年时与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的持有比例基本相同。同期中国持有“两房”债券为主的美国机构债迅猛增加。1994年的持有额仅为5亿美元,2004年即达到1277亿美元,成为美国机构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在中国对美债务证券投资中的比重由1994年不足3%提高到2002年的40%。2008年前新兴经济体对美债务证券投资中美国机构债的比例一直高于中国,有的年份甚至高出10个百分点。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即次贷危机初露端倪的一年里,各经济体对美国国债和机构债投资出现变化。新兴经济体整体增持美国国债1572亿美元,但是仅增持美国机构债78亿美元;西欧国家增持美国国债161亿美元,而仅增持美国机构债10亿美元;日本增持美国国债54亿美元,同时增持机构债400亿美元。同年,中国增持美国国债近578亿美元,机构债增持1564亿美元,使机构债在中国对美债务证券投资中几乎占到一半,即使之后逐步减持,到2009年6月末,中国持有美国机构债4543亿美元,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仍然是最高的。此外,中国对美的债务证券投资中,收益率比较高的公司债的投资比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是最低的。

二、美国对华投资的结构特征

美国于1979年开始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到1982年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为4900万美元。美国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有对华证券投资的记录,当年余额为20.85亿美元。到2009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存量分别达到494亿美元和1023亿美元,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对外投资的1.6%。美国对中国的投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1.证券投资在波动中增加

自上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以来,美国也加大了对海外投资的步伐。在此期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速远超过美国对外投资的增长幅度。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高潮,一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所带动;二是在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几年,由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投资快速增长所带动。2008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较上年大幅度增长达到594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的14.5%。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美国对华投资几乎完全是直接投资。之后,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度的逐步扩大,美国对华的证券投资逐步增加,自2005年开始增长幅度较大,证券投资在对华投资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与世界整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形态更加接近。

2.美国对华证券投资中股票投资逐步成为主导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证券投资主要分为国外证券市场投资与国内证券市场投资两大类。美国投资者对境外中国证券的投资主要涉及在中国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发行的股票与中国政府、金融机构或公司企业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务证券。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大陆境内的证券投资是指美国投资者购买中国公司与政府在中国境内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投资于境内上市外资股,即B股;二是合格境外投资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以下简称QFII)购买的A股;三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国债、企业债券和可转让债券、金融债务。随着中国股票市场B股市场的发展和实行证券投资的QFII制度,以及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增加,美国对华股票投资增长迅猛,其市值从1994年的9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016亿美元,在对华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也由43%升至99%,高于世界整体及其他经济体的水平。

三、中美相互投资结构形成原因分析

1.中国对美投资结构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英国经济学家Cantwell et a1.(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一般遵循以下发展顺序:周边国家一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中国近些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地理分布也基本符合这一顺序。其次,国际投资选择的信息摩擦理论显示,直接投资的信息密度与信息摩擦度既定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投资主体的性质所决定。Itay and Razin(2005)在信息经济学框架下建立模型解释信息不对称下国际投资的选择问题,提出在国际投资选择中存在着管理效率与流动性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显示,由于涉及所有权与管理责任的转移,需要与东道国频繁的互动并对运行其中的东道国市场有透彻了解,直接投资的信息密度最大,而一旦获得资产,直接所有权又使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由于资产再出售时的“柠檬”问题,直接投资的沉没成本或清算成本很高,也由此对信息摩擦更为敏感。在均衡状态下,具有较高预期流动性需要的投资者受低价格冲击的可能性大于管理效率的冲击,会选择成为组合投资者,而具有较低预期流动性需要的投资者则选择成为直接投资者。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经常是预期流动性需要低的大型金融资源丰厚的跨国公司,而组合投资者总体上是对流动性冲击比较脆弱的投资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国之一,但对美投资中直接投资的比例非常低。从中国企业方面看,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竞争优势、存在企业体制障碍、企业管理系统和方法落后、当地化运作水平低等;从美国方面看,市场准入限制与商业行为政治化倾向也构成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障碍。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主要是外汇储备投资,其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高,在流动性与管理效率或收益性的选择中,需要以流动性或安全性优先,难以进行直接投资。日本、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量也非常大,也是以官方机构对美投资为主导,因而其证券投资的比例也都相当高。

由于中国对美的投资主要是官方的外汇储备投资,因而其证券投资构成也同样受流动性冲击预期的影响,要选择流动性强但收益相对较低的证券,也就是选择信息密集度进而信息摩擦比较小的证券。Porteset a1.(2001)的研究发现,标准化程度更高的金融产品如美国国债的信息密集度较低,信息摩擦的影响比股票或公司债券小,美国机构债也具有类似特征。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股票市场中,美国本土非金融公司的股票净发行常年为负值,外国公司股票发行大量增加,1994—2009年外国公司在美国发行股票的市值由6268亿美元、占市值的近10%增长到39774亿美元,占市值的20%;在公司债券市场中,同期美国非金融性公司发行债券的余额占比由49%降低到36%,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商ABS发行的各种资产支持证券余额由19%提高到27%,2007年最高达到34%,外国公司发行也占相当的比例。发行主体结构的变化使美国股票和公司债券的信息密度进一步提高,因此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国债和规模庞大且发行主体相对单一的美国机构债,往往是对流动性冲击和信息密集度敏感的外国投资者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官方机构对美证券投资的结构也证实了这一点。各国官方机构对美的证券投资中,比重最大的是美国国债,其次是以两房债券为主导的美国机构债,而公司股票与公司债券的比重都非常低,与中国对美证券投资的结构非常相似。而西欧国家的外汇储备低得多,对美投资的主体主要是私营机构,因而其对美证券投资结构明显与外汇储备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差别很大。

2.美国对中国投资结构形成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