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成效范例6篇

班级建设成效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1

为加强班组员工绩效激励,打通绩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2009年,余杭公司在原综合责任制考核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绩效考核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到兄弟单位学习调研并结合自身绩效管理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和细则,班组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底,根据省、市公司全面全员绩效管理的新要求,余杭公司按照“明确定位、强化执行、奋力争先、省内标杆”的企业工作思路,创新班组绩效管理方式方法,开始构建以“4M”为核心的一线班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系统,推进班组绩效管理的深层次应用。“4M”即理念体系(Mind-set)、管理体系(Management)、评价指标体系(Measurement)和激励制度(Motivationg)体系。

“4M”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坚持五项原则,构建班组绩效理念体系

绩效管理理念是班组绩效体系的灵。余杭公司经过探索、总结,确定了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公开,工作计分标准对员工公开,严格按照计分标准统计工作数量;二是坚持客观公正,根据相关工作记录确定工作数量和质量;三是坚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工作难易程度的差别以及不同员工工作水平;四是坚持自主管理,班组内工作绩效记录统计由班组负责;五是坚持沟通反馈,由单纯的单向考核向双向绩效管理转变,建立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的全过程管理。

绕三个建设,构建班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余杭公司着力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方面构建班组绩效管理体系。

(1)制度建设方面,以《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绩效管理办法》《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月度绩效考核细则》《国网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2014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细则》为总领,以《班组绩效管理办法》为核心,形成班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2)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余杭公司各单位成立本单位的二级绩效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班组绩效的日常管理。各班组结合班组长负责制和班委会民主管理的要求,成立本班组的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小组,设立兼职绩效管理员一名,班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绩效管理工作。

(3)监督体系建设方面,余杭公司人力资源部为绩效管理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绩效考核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指导班组三级绩效考核办法的制订、执行和日常考评工作,负责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党群工作部为绩效考核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绩效考核办法公开、公正、公平实施。余杭公司工会为绩效考核投诉受理部门,负责协调和处理对考评结果的分歧和投诉。

设置两类指标,构建班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立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余杭公司设置组织绩效评价指标(应用于班组年度绩效定级)和个人绩效评价指标(应用于班组员工绩效考核)两类指标,构建班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班组年度绩效定级主要是将绩效管理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将标杆管理理念向班组建设范畴延伸,开展班组年度定级工作。余杭公司班组定级分标杆班组、A级班组、B级班组、C级班组、未定级班组,共5个等级。班组定级工作遵循“班组建设常态化管理、关键指标动态化考核”的核心思想,在班组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等8部分内容实行常态化管理,设置通用标准8大类共187项指标,及专业标准10大类共154项指标。在班组安全生产、遵纪守法、稳定等几方面建立关键指标,设置4大类共26项指标。班组关键指标实施动态考核,关键指标一旦打破将被立即取消定级称号,降为未定级班组。

(2)班组员工绩效考核根据省市公司要求统一实施“精益积分制”考核。班组精益积分库由各班组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各工种代表集体讨论协商,根据实际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分门别类,形成了一个班组内部统一的,均认可的积分库。指标主要包括工作业绩指标(包含岗位职责指标(PR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和工作态度指标(WAI)两个方面,以工作业绩指标为主。在具体工分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各单位结合各自的情况制定,运维检修部(检修建设工区)主要以工作票和操作票为依据,实行工分计算。变电专业主要按照值内工作、各值分配工作、日常工作、变电所投产、单项得分、班组加分等6部分计算工分,班组长得分为班组值长及以下岗位人员得分的平均值。输电专业以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基础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大修(指立塔、架线施工)、有主业扩、基建工程管理、科技与教育培训、物资材料管理、精神文明、车辆管理、工效管理等为主要考核内容。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根据工作实际,将台区经理与班组其他人员区分,建立不同考核方式。台区经理以给定固定的分为主,以台区各项指标、优质服务及工作质量等完成情况扣分方式。其他人员以基本分+日常工作积分+工作质量扣分的方式开展。

落实两项激励,构建班组绩效管理激励制度

绩效激励是班组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余杭公司绩效激励包括班组组织绩效激励和班组员工个人绩效激励两部分。

(1)班组绩效激励方面,余杭公司加强班组定级结果的运用,将班组成员的奖金系数与班组定级结果挂钩。以B级班组为基准,B级班组成员月度奖金系数维持现有系数不变,其它各级班组成员月度奖金系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被评为标杆班组,班组长就享受中层副职的奖金系数,普通员工享受副班长的奖金系数,以充分激发班组成员工作积极性。

以调控运行班2013年班组定级为例对表1进行说明。调控运行班2013年定级为标杆班组,2014年全年班长的奖金系数由原来B级班组的1.25调整为1.4,职工的奖金系数由原来B级班组的1.0调整为1.15,班组2014年全年奖金将增加14.9万。

表1 班组定级奖金系数调整表

班组定级结果 标杆 A级 B级 C级 未定级

供电服务站站长 1.45 1.35 1.3 1.25 1.15

班长 1.4 1.3 1.25 1.2 1.1

供电服务站副站长 1.35 1.25 1.2 1.15 1.05

副班长、供电服务站主管、供电所班组主管 1.3 1.2 1.15 1.1 1.0

职工 1.15 1.05 1.0 0.95 0.85

(2)个人绩效激励方面,各班组根据余杭公司二级单位下达的月度绩效考核奖惩额度,结合员工积分情况、责任大小、质量高低、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拉开分配差距,突出对重要岗位、承担重要责任的激励,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员工个人考核分数与月度奖金发放相挂钩。仍以调控运行班班组全员绩效管理系统7月份录入信息统计,班组累计登记绩效项目423条。7月份个人绩效最高分113.73分,最低分72.16分,平均分94.12分,奖金最高者与奖金最低者相差近千元。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可以清晰、直接地反映班组员工的工作量,体现多劳多得的理念,同时通过记分库的合理设置,班组成员积分差距也在合理范围。

开展班组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提升员工执行力,拓宽人才培养通道

班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打通了绩效管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全员绩效管理全覆盖,使班组人员转变了思想观念,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了生产职能,强化了执行力,促进了良好班组文化的形成,有效推进余杭公司各项任务和指标按期保质完成。

绩效测评手段的应用,使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岗位调整、动态培训相结合,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以工作结果和业绩说话,给“肯干、想干、会干”的员工提供上升的职业通道,调动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各类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员工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注重班组争先创优,班组成果亮点纷呈

通过“关键指标动态化管理、班组建设常态化管理”,余杭公司班组在基础管理和重点建设上有的放矢,把班组建设和绩效管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落到实处。通过班组绩效定级考核,使班组成员的利益与班组建设工作紧密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提高了班组成员参与班组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13年,原检修(建设)工区输电线路运检班获评省公司五星级班组,同时获评四星级班组10个、三星级班组25个。余杭公司QC小组活动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以来,余杭公司班组QC成果共获得部级奖项14个,省级奖项11个,市级奖项9个,共有4个班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1个班组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3项。

开展班组绩效管理的思考

要处理好绩效管理“工作导向”与“学习导向”的关系

众所周知,绩效管理是工作的重要推手,在工作中具有目标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绩效考核是评判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的是,职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才是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职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曲折前进的过程,可能在承担部分较高难度工作时出现纰漏,没有完成预定的绩效指标。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职工成长中的学习代价,处理好“工作导向”和“学习导向”的关系,注重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的培养锻炼。在操作层面可以设置“基础指标”和“提升指标”。通过基础指标的设置,确保基本工作目标的完成,同时对职工考核差距做到有效控制,这个层面注重监督和处罚;通过提升指标的设置,激励部分员工承担“跳一跳够得着”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这个层面注重引导和奖励。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2

论文摘要: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各级教育管理者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通过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注重班级制度建设和党团干部培养,推进班集体建设,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断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班委会是班级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成员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班委会成员,并积极开展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团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团支部是高校团员青年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纽带。团支部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采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形势政策与时俱进地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使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真正铸牢团支部这个核心和桥梁作用。党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龙头。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在高年级班集体中,要特别加强党支部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员带团员,发挥党支部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改变高年级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内容减少、活动形式单一、班级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班集体建设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养、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干部队伍,起好头,带好路,不断加强和促进班集体建设。 

2.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一定由优秀的个体组成,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会造就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班集体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床;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和原则。在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探索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组织形式,必然作为了高校各级组织规划设计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有效载体。因此,班集体建设一定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形式、提炼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成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在科学谋划和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努力坚持将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引入课堂。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运用观看影片、纪录片、趣味活动、竞赛、辩论、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属年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在支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势必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结合外语类专业实际系统推进并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与所属年级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每一位班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目标明确、学生接受、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在支部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中开展,以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等形式固化,不断创新,系统推进,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 

3.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班集体建设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有利于班级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秩序,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和环境的构建。班级制度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为基础,建立相应制度。比如:建立学生学习、住宿、文明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建立班干部选拔、述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早操、晚自习制度;建立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规范等。制度建立后,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4.以党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性。党团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骨干,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党团干部培训班、党团干部例会、党团干部培训营等进行。最后,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干部述职、民主打分、综合测评、干部评优等方式进行考核。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班集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级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巩固班级建设的成果,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有效教育平台,诸如社团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班级建设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教师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和课外活动。班级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班级建设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班风体现学风,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仅是关系一个班级的小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正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班级的熏陶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羊群效应”。一方面,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感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则可能滋长班级歪风邪气,导致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涣散。如果选好“领头羊”,建设良好班风,抑制消极影响,则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班级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建设关系到校风、学风的好与坏

校风、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显著标志,班级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班级建设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基本条件之一;反过来,校风、学风的建设又为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班级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班级、学风、校风建设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统一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班风既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又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所以要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必须从加强班级建设入手。

3.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很好的舞台,良好的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文化营造、班级活动策划、班级成员互动,行使班级“主人翁”角色,在全面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掌握班级建设状况,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但反映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对五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8.9%的受访者认为,相比高中阶段的班级,现在的“班级”概念要“弱得多”;而认为班级对自身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受访者仅占27.8%;在对班级活动的调查中,有2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几乎没有组织班级活动”,等等。

应该说,班级建设得好坏,既有大环境的因素(社会综合因素),也有各高校管理制度的约束,还有内部制约因素(班级自身)的作用。社会影响和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是班级建设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催化了班级建设各种状况的发生。内部因素是班级建设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分析

从20世纪末开始,社会大环境到高等教育领域小环境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高校班级管理所处的环境,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虚拟技术对班级建设的全方位渗透

互联网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班级建设。班级网站、BBS、QQ群等网络技术在带来班级管理新平台和交流载体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技术的固有缺陷植根于班级建设。虚拟交流主观意识强,发言随意,交流时段片段化,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调查发现,班级生活中的网络投票、BBS和QQ群讨论、短信投票曲高和寡,推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网游和虚拟交流让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班级以外的集体认同,冲击了班级建设。问卷数据反应出,36.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等虚拟技术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而认为对班级建设影响不大的受访者仅占10%。

2.成员个性发展的影响

调查显示,现在高校班级成员80%以上是独生子女,尽管“鸟巢一代”展现出了他们负责任的一面,但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发展需求却对班集体建设造成窒碍。他们比上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愿景的影响,很多同学入学时就确立了大学发展目标,并有计划地实施对自己的“目标管理”,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班级建设的参与。高校学生中,“考族”、“游族”、“玩族”等适应着学生各自的需求。此外,“社团族”、“恋爱族”都是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集体,这些“族”的认同和班级建设出现价值背离。有42.2%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取决于“个人”,38.9%认为取决于“家长和老师”,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取决于“班集体的影响”。

3.高校扩招导致硬件条件不足

高校扩张后,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也急剧扩大。教室和宿舍是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必要载体,但现实条件没有随办学规模扩大进行匹配改善。同一专业少则一两个班,多则五六个班;有的班级人数高达百余人。以教室为例,在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2007年有31所教室面积尚未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占直属高校总数的41%。受访者反映,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普遍采用大合班课,课堂规模甚至超过200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室得不到保障,导致专业教室共同进步转变为个人探索,教室(专业教室)环节转变为宿舍环节或“茶吧环节”(在茶吧开展小组学习)。有55.5%的受访者坦诚“缺少教师环节的班级成员交流”,导致班级概念不显著。

如果以“宿舍”来考量,同期有53所,占比71%的高校未达标。住宿条件的限制导致宿舍调整捉襟见肘,部分高校出现了同一班级成员分住校内校外,甚至校外多个宿舍区的现象。甚至因条件限制,学校有条件地同意学生自行租房。这些状况,打破了传统以班级聚集安排宿舍的原则,在丧失“教室”这一阵地之后,又严重削弱了“宿舍”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有31.1%的受访者认为“宿舍分散”导致班级概念不强。

(二)高校制度因素的影响

1.学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分制的实施,使班级学生课程选择发生了巨大差异,学生按个人选课对照课表上课,一个教室内听课的可能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北京市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10年发展,使跨校学习成为很多同学的选择;班级成员按照个人发展意志和兴趣选择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也因师资和场地限制,出现大合班课。除了选课,以“二课堂素质认证体系”为代表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法,使班级成员课外活动选择呈现个性化。这些共同导致班级成员共处时间减少,离散性增大,给建设带来制度。受访者中,有35.5%认为各种合班课和选课制使班级成员互动减少。

2.管理服务措施滞后于时代

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未能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导致一个班主任负责几个班,一些高校甚至取消班主任,由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做法,弱化了班级概念。甚至在选择班主任(辅导员)过程中,不加甄别地使用,致使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不能做到尽职尽责;部分班主任(辅导员)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管理方式粗糙;更有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乐于走上层路线,难于深入开展学生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不加调查和研究,运用传统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造成传统手段的强制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尖锐矛盾,使部分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批判情绪和叛离心理。此外,班级管理制度滞后于时代,或是不能选好配强班级干部,造成班级,致使班级组织机构涣散,也是班级建设危机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和班干部对班级建设作用突出。

(三)班级自身建设影响

1.班级活动缺乏的影响

班级集体活动是加强成员交流,增进成员感情,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67.8%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活动对班级建设作用“非常显著”,7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集体活动来强化。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提倡,甚至不允许班级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外出的集体活动,丢掉了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管理者则丧失了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开展的文体活动中,班级概念也在逐渐弱化。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由传统的“班级组队”变成了“专业组队”、“年级组队”、“哥们组队”,甚至“俱乐部”运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热”逐渐升温,社团活动取代了班级活动。

2.班级文化缺失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5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班级文化不仅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开展文体活动,融洽的成员关系,还通过班级亚文化来增强。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等,通过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体现出的小群体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补充;以寝室价值观念为核心体现出来的寝室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班级网络文化则成为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动态,促进师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博客或信息群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实现共同创造求实和谐、进取创新的班集体文化,使之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纽带。

三、引导班级建设的管理对策思考

探索班级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学生成才以及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基础课题。根据调研反馈的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

1.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配比

和时代特征配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办学硬件条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基础。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班级需要的教室和宿舍等住宿生活场所的需要,按学科、专业不同满足教室场地需求;住宿上严格控制按经济条件和生源地分区住宿和自行租住,要按照班级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划。加快学生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努力保障学生从事体育竞技、文艺活动、学术交流、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场地要求。逐步按照师资比的要求扩充师资队伍,适当降低课堂学生规模,创造课堂学生交流的条件。

2.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好管理队伍

建立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班级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是班级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对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反馈,有24.4%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班级管理制度”,33.3%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选好配强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队伍”。各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者要在公开、公正、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干部选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干部职务。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择聘任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选聘。要创造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培养和使用的条件,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条件。

3.开展班级活动增强成员互动

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辅导员)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需求,围绕学校主体活动设置班级活动议题,找准班级成员兴趣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进班级成员彼此了解、理解,构建成员间的友谊网络,密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联系,逐渐形成团队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享受班集体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4.加强班级党团建设和交流展示

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5.5%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能通过评优表彰活动得到加强。学校除了每年例行的优秀班集体表彰,还可以适时推出各种主题评选和班级展示,如精心策划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评比,引入答辩和展示环节等。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学分制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方式,通过宿舍党员挂牌制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文明宿舍评选、公寓文化节等,构建宿舍文化,做好团队辅导,加强宿舍间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建设。各班级还可根据情况在上级组织的帮助下,设立班级党支部、党小组,通过指导学习、竞赛、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契合班级文化的活动提高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动感召力,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榜样”的学习,使班级成员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携手奋进的大家庭。

当然,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下,班级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对班级管理认识、机制的转变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摸清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探讨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0-42.

[3]陈璐.羊群效应与高校班级建设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6):51-52.

[4]胡晓毅.普通高校学生班级建设刍议[J].文教资料,2008,(35):186-187.

[5]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08,(10):63-64.

[6]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3-36.

[7]翁礼成,高岳仑.关于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上半月):66-67.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4

论文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原创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转贴于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班级特色文化 学风建设

一、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内涵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大学校园的环境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内涵有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基础,指班级的物质环境极其寓意等,主要体现在教师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网络环境下的班级博客、论坛、班级QQ群等交流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各类班级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所追求的价值观、目标、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基本要求

班级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张和班风、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班级特色文化,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p深刻理解和把握特色班级内涵

辅导员是班级特色文化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建设特色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明确把班级培养成怎样的班级?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学生?其次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积极效益,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班级文化的设计和营造。

2p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个性,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1)p立足学校个性

立足学校的个性就是要充分借助学校的优良传统、校风、学风、文化底蕴来建设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在精神上崇拜的偶像和心灵的家园,成为班级建设的导向和发展的源泉。

(2)、立足学生个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艺、心理倾向等特点,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发展的土壤。

(3)、立足教师个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方面的塑造。教师的某种独特的气质、兴趣爱好、特殊才能,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来建设班级的特色文化。

3、在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中丰富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在以班级师生、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辅导员应该在分析学校个性、学生个性、教师个性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创造性的开展符合师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文化特色的渗透和提升,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p班级特色文化对高职生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

(1)导向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大多数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集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不自信和懒散,班级文化表现在班风、学风中对高职生的言行具有鲜明的导向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班级的要求和大家的期待,引导高职生学会自信、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驱动效应

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和驱动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催人向上,成为班级学生努力学习的驱动力,让全班同学在学风建设上达成共识,形成各种形式的学习兴趣小组,并在班级内部开展“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风。

(3)规范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起主导作用的班风、学风的反映,代表绝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对高职生的言行具有规范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在学风建设中能激励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强化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4)陶冶效应

班级文化特别是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以潜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场”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体现在班级的外在风貌和形象上。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形成师生之间真诚、信任、友爱、关心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热情乐观、热爱集体、乐于交往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辅导员的精心设计和用心培植,通过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有意识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学风。

班级建设成效范文6

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包括班级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班委选举与分工制度,甚至包括寝室公约等班级成员一致达成并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加强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学院的班级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制度实施办法,撤出不符当前班级建设需要的制度,不断更新新的推动班级成长的规章制度。在交流中发挥先进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建设班级的正能量。

(2)班级激励制度的持续完善。对于以往评选先进班级等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要坚持开展和实施下去,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激励制度的建设,如通过班级风采大赛来推动各班级间成果的相互展示和共同品鉴,班级工作的良好推动需要不断的激励,给予正面肯定才能有效推动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3)加强班委培训制度的细化和常态化。建构大学班级授权管理模式,然后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职权部分授予给班干部,通过参加班级的重要事务和例外事项管理,以及保持对学生的激励和与学生的沟通。开展年级班委培训制度,尤其是刚刚走上班委岗位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却不知何处下手,针对这种现实需要,我们要给班委开展岗前培训,包括班委的职责和要求,班级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同时,要对各类班委开展横向培训,所有班长的横向交流与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的分类培训与交流。

2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探索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全班学生的吸引力,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以及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一个班级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班级本身赋予的任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辅导员在班级建设和学生培养中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求辅导员在班级凝聚力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掌握管理艺术,寓教于乐,与学生的水融中实现凝聚力建设和管理目标。

(2)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最佳实现途径即班级活动,当前大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学生活动是否实现了班级凝聚力建设的需要要求我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予以甄别和遴选。为班级荣誉感而战的集体活动更能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实践证明,辅导员需要有效的引导班级学生有组织的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来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管理目标。

(3)明确认识到班级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一个共同愿景,搞好班级工作,做出班级成果,争取成为先进班级。在团队运作过程中要抓住四个关键词:分享、分担、合作、创新!

(4)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头雁”的辅导员要全力付出,加强沟通,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形成团结在辅导员周围的牢固班委集体,同心协力去实现团队目标。在班级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团队成员要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应对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要淡定沉稳地面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讨论有民主也有集中,集思广益,用团队的力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共同愿景。

3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特殊学生群体关注中的新运用

班级特殊群体包括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有缺陷或者患病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降级或者休学后复学的学生等。这一类群体之所以被称为班级特殊群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是一个极易遭遇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因此,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运用到班级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工作中去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关注班级特殊学生群体时,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技巧和知识,给予这类群体充分的关怀与关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运用到谈心谈话的工作中去,通过和班级特殊群体学生的交流谈心实现关注的目的。同时,辅导员在关注这类特殊学生群体时,要及时传达国家以及学校关于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政策和方针,如:少数民族政策、帮扶贫困生政策等等,在贯彻落实政策方针的过程中解决这类群体学生的后顾之忧,达到关注的目的。另外,心理咨询的技术技巧在特殊群体关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辅导员需要加强自身心理咨询技巧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学校和相关部门这方面的培训和活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新认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在关注班级特殊学生群体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4新媒体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新实践

当前高校的班级组成成员是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时代主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与大学生的兴趣需要相一致,才能渗透到青年的学习与工作中去,便于青年学生吸收与接收。基于此来看,新媒体建设在管理大学生这一群时代先锋过程中的运用,可谓应时而生、相得益彰。新媒体的建设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抢占青年思想新阵地的有效途径。正如微博在与高校班级管理的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可以说微博文化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我们不仅要认清微博语境下班级管理的目标、内容和特点,更要规避微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寻求微博文化下班级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新运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和创新。

(1)建立班级所属的QQ群、飞信群、微博、微信、人人主页,形成班级宣传委员落实,班长和团支书负责,辅导员监督的新媒体建设机制。保证新媒体建设持续存在和发展,对班级管理产生正面、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把新媒体运用到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发声和争取发言权、增加班级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做到活动前有新媒体动员和介绍,活动中有新媒体互动和交流,活动后有新媒体反馈和总结。平时的班级活动与班级感悟,班级同学互动和关怀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一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