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环境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级环境设计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项目化;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1基于市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针内涵

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例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的研发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校实现应用型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学模式贯穿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着手点,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方式、手段和最终效果进行思考,在思考这些因素过后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应与研究类院校教学模式相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学生与研究类院校相比,学生的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如果一味的照搬照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限制。学校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和技能优势,针对市场需要,开发和设计项目,使项目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因而,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项目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推动学校的转型和发展。

2“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背景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的阶段与社会实际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二是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主要内容,但是这两个方面确是互相独立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理论教学的基础,教学大纲是理论教学的依据,虽然适当增加一些前沿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仅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样将理论知识作为了基础,教师对于项目的引进不够重视,一个项目被重复利用许多次,并且这些项目的实践性较弱,多以虚拟项目为主,即使是真实的项目,其年限也十分久远,已经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严重不符,而且这种不符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资料和造价。因此,学生正在进行的项目训练,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影响,而将项目训练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之中,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并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找到问题。

3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3.1“项目化”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实施情况

3.1.1分组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班级的人数一般为20-26人,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专业设计教学,都会将班级作为主要的单位。一个班级的学生会学习同一个知识点,做一个设计项目。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今后所要从事的方向却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具有不同的追求和人生理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也存在不同。因而,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再根据项目和学年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自由的建立小组,小组人数不宜超过8人,并在小组之中推选负责人,小组之间需要共同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学习项目课程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仅要跟老师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3.1.2翻转式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也拓展了学习的途径,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获取资源。这就使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着挑战,同时也考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一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强,但却缺少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不足,但却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慕课、微课和一些网络课堂,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闲暇时间利用移动终端学习课程知识。将这种教学方式与项目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将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下发给各个小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收集材料,使课上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课堂灵活性也会随之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利用网络技术,模拟施工项目,让学生模拟施工方组织、甲方,完成实际的施工项目,以此来体现翻转式教学。

3.1.3设计师参与教学

产教协同是学校实现应用型发展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业师,到学校进行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之中,将与企业有关的各种要素渗透其中,这些业师是带着真实项目而来的,学习真实的项目,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改革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也会随即提升,并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化带动其他能力提升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项目化教学的有效使用,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反映,使学生的多元化教学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知行合一的教学计划。

3.2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3.2.1转变了教学的方式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受到了重点的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因为彼此间的研究和学习而不断拉近,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了满足。

3.2.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承担一定职能,并从中发现问题。以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班级为例,某教师将项目设计化专业的班级分为了4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共同对一个项目进行研究,并结合项目实际过程,对小组类别进行划分,分为前期组、方案设计组、深化组、表现组和施工管理组。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小组选择,并对岗位工作进行模拟。由学生小组负责工作计划的编制,而教师和业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监控项目。各学生小组应定期且及时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为项目实施和项目分工,最终由业师、甲方和教师评价项目成果,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3.2.3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提升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必然收获。教师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课堂转变为研究科研和讨论的开放式课堂,并将项目作为研究重点,不仅使理论基础得到巩固,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与项目参与主体的不断研讨,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双重提升。

3.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经过项目训练以后,会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探究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进行不断挑战,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例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改造设计洛阳市孟津县魏家坡民宿等项目的训练,在互动交流的环节之中,学生对于社会热点话题显得十分关注,将综合学科知识应用于项目设计之中,在巩固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可能。

4项目化教学模式与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的实践

4.1企业是项目的来源

“项目化”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与行业标准相对接,项目大多是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项目引进的全过程和人才培养进行把握,促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行业高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对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予以解决;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果。例如:沈阳市某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就与当地设计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授课,同时,企业选拔优秀员工到学校任职,负责多项教学课程,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具有相同的评价权力。学校也派遣了一部分教师到公司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共同负责项目的设计和研究。

4.2产教融合共同建设实验室

共建环境设计专业实验室是产教结合的另一项表现之一,例如中原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在校内建立了多个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由学校负责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提供资金和设备,与此同时,企业还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有利于强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效果极为有限,且培养出的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专业之中,则可以帮助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继而推动学校实现应用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晴晴.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66-167.

[2]吴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与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5):62-63.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1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1.1主体性原则。在对现代幼儿园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了解幼儿园的在当前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出儿童都喜欢的空间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把儿童的心理状况以及儿童的要求反映在其中,把活动材料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儿童在幼儿园时期都比较好动和好奇,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保证空间的趣味性,让空间具有多面性,在这样的状况下才能保证儿童兴趣的持续性,保证儿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空间中不断地成长,探索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1.2绿化生态原则。良好的自然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更加有利,帮助儿童更加全面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在对当前儿童建筑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的遵守生态化的原则,认识到自然环境在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作用,促使儿童在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在其中,刺激儿童的感官,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促使儿童在自认环境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得儿童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3游戏性原则。参与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利用游戏化的原则,根据当前儿童的特点状况,设计出具有多样性以及更加自由的空间环境,满足儿童日常的需求。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来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儿童和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培养,并丰富其情操,保证儿童的个性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还会和其他的游戏伙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提升自己的集体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儿童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

1.4开放性原则。在幼儿园空间环境中使用开放性的原则,能够有效改善幼儿园班级和班级,年级和年级之间的分离状况,使得儿童和儿童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对于儿童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且使得儿童在幼儿园中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阶段的人群,从而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2.1活动的空间不够充足。就当前状况来看,很多幼儿园都建设在居民区内,只有一小部分的广场作为儿童室外活动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够种植更多的绿植,同时也没有考虑相关的建筑物的遮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是在其他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基本没有任何室外活动的地方。即使一些独立建造的幼儿园在室外活动面积上也只是勉强地满足了当前的需求,设置了一定的游戏场地和游戏器具,但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当前儿童的需求。

2.2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现阶段,我国有很多的幼儿园都没有依据当下的具体状况对幼儿园进行有效设计,很多都是按照常规的建筑进行设计,再在这些常规建筑上增加一些关于儿童的色彩以及符号。在室内也没有结合儿童的特点,导致幼儿园建筑的功能得不到体现,且在布局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没有明确的区分动区和静区,空间和空间之间存在很大的干扰,在幼儿园出口设计上也并不合理,导致生活用房与服务用房交通交叉。

2.3缺乏以幼儿为本的认知环境设计。对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进行良好设计是为了让儿童能够和周围的环境密切接触,从而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在幼儿园环境设计过程中,儿童作为主体,在对门窗、扶梯以及厕所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自身的特点,区分其建筑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在幼儿园空间环境中都忽略了儿童的特点,在设计中没有足够的趣味性,只是把儿童当作观赏者,而没有把其当成使用者,在这种状况下设计出来的幼儿园空间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优化策略

3.1加强幼儿交往空间的设计。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室内的组合通常是以班级的活动为单元,儿童的学习和活动只能够在室内进行。很多的幼儿园为了能够方便管理,会对不同年纪、不同班级的儿童进行划分,进行分开管理,不利于儿童和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目前很多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日常在家中能够交流的同龄人本来就很少,对儿童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在进行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时,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能够相交流的场所,例如,把相关的主题与大小不同的活动角设置在幼儿园每一个活动空间中,增加不同儿童之间的交流。

3.2创造具有个性化的外部造型。通常在幼儿园建筑造型设计时都会使用动物、音符、树叶等一些可爱、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在建筑中使用非常丰富明亮的色彩。例如,使用冷蓝色调能够使得儿童保持安静,红色等暖色调能够让儿童产生兴奋。除此之外,在对幼儿园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做好色彩上的搭配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在休息的区域可以使用一些冷色调,在活动室中可以使用粉色或者黄色等,主要以暖色调为主。

3.3重视设计的细节和安全。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开始阶段,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因此更加需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在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装饰的材料进行合理选择,为了儿童的健康,必须使用一些原生态、无污染的装修材料,比如在选择家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无漆的原木家具,地面可以选择用耐磨且防潮的水磨石地面。由于儿童在室外喜欢打闹,可以在室外活动区域中使用一些具有弹性的材料,避免锐角以及高差的出现,在花坛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软装饰,尽可能地使用圆角进行过渡。

4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案例探讨

此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比较单一,多数为住宅区,幼儿园北侧紧靠马路,交通便利,整个幼儿园建设场地比较平坦且开阔。此幼儿园共设置十五个班级,层高为三层,下文主要从建筑的立面,功能空间,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探讨。

4.1立面设计。幼儿园建筑立面设计成功的关键是由立面的造型、色彩以及材质共同决定的,在设计中要合理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儿童自身的心理状况。立面在造型上主要通过屋顶、墙面以及门窗进行营造,更多的使用儿童喜欢元素进行组合。在墙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儿童喜欢的色彩,利用不同材质,让单调的墙面变得丰富多彩,给予儿童更强的视觉冲击,让儿童对整体的环境产生兴趣。再在立面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几何图形,保证整个立面变得更加丰富,让儿童走进幼儿园时充满了无限的想象。除此之外,温暖的暖色和明亮通透的玻璃配合使用,能够使得整个建筑充满柔情,让整个建筑变得更有灵气,让儿童有安全感,并对未来充满好奇。

4.2功能空间。在进行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大教室,色彩丰富且明亮,教室使用的是开放式的设计,将室内活动和寝室合二为一,且整个教室南北通透,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利用开放式的设计也能够有效打破以往传统且封闭的环境,使得整个空间布局变得更加灵活,利于对儿童自主性和创新型的开发。同时在室内还设有音乐教室、图书室、美工室、舞蹈室等,这些空间都是公用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和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3安全疏散。无论是任何建筑,安全都是首位,此幼儿园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每两个班级之间都设有疏散的楼梯,整栋楼共有三部,而楼梯和楼梯之间都采用采光良好的楼道相互连接,在通行上非常方便,在发生紧急状况时能够安全属疏散。虽然整个楼道比较长,但是通过不同立面围护使得整个楼道形成了变化的明暗区域,丰富了空间感。在墙上以一组四个小矩形开窗,让阳光透过矩形开窗透进来,当光线像一束有型的事物一样照射进建筑内部之时,那种神秘而悠远的感觉会让幼儿浮想联翩。而大面积的落地窗则给一段较暗的空间两端带来最明媚的阳光,整个走道明暗对比、光影变化,空间感十足,为丰富幼儿的空间体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结语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3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

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着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师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将实地考察、亲自体验优秀设计案例纳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即将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分组通过实地测绘,感受空间尺度,对设计要素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体验中认知常用景观植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校园中选择基地测绘,认识非常熟悉的树木、台阶、座椅等,感受校园的空间构成与尺度感;其次带学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场地感受人文历史气息,让学生在认知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感受深层次的设计主题式场地文化;最后学生分组交流沟通,选择尺度适中的小地块进行概念设计。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小空间的教室,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围、景观并发现美和自我。

2.分组讨论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由学生选择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内容或者设计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比个体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在考察调研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调研内容如基地概况、气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最后总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在设计内容中,小组成员分析基地现状优势与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景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单一,环境设计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教师除了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之外,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论,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收集相关的基本数据,如学生的艺术基础、艺术素质、智商、天资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评价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还要进行体验教学与分组教学的设计,并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优秀案例,并能对课堂分组讨论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为学生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入设计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贾新新 乔治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利用艺术设计手段来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该专业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快速的崛起,这就使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科学的创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成为社会人群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市场的需求,采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展开的。同时,还要合理的修订该专业教学体系,致力于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成为多专业、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该专业良好基础教学平台的前提下,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建设。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强调

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能够对现代建筑结构和传统民居结构进行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相关现代建筑和传统古民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该专业教学理论事半功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和思考实践项目或建筑结构;其次,学生结合考察的分析和思考结果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最后由教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对报告进行总结与评断。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空洞乏味的专业知识理论课转换成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了抽象知识与具体生动知识的灵活转换,使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应用能力。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要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包括构建自己的实训基地,同时与相关企业或公司签订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向一线工地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适应设计公司的工作内容,熟悉项目运作流程。此外,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推荐,并将其纳入企业或公司,作为该领域储备人才,学生在毕业后便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社会相关资源

为了使学生能够时刻把握环境设计领域市场需求走向,高校应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办理交流会或学术讲座的办法,适当的邀请一些相关企业管理者、优秀技术工人、项目经理或知名设计师到学校来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成功的环境设计案例,掌握设计公司的项目运作和管理手段,从而能够协调好施工流程与其他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从而对施工工艺和最新材料进行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五、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更依赖于教学,新形势下的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时刻把握住社会潮流的前言。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能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并与本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授课形式更具创新特色。针对于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自行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六、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提倡教师结构的双轨制

现阶段的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执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从而满足双师型教师资格。此外,教师还要与设计公司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的环境设计经验。另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重视产学研教学的一体化,学校可以结合该专业的特色,适当的建立景观设计、软装陈设和室内方向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配备不同专业技能的教师,学生对于工作室学习具有选择权。工作室的建设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设计公司的项目,增加了其实践项目的经验。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该课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力开展该专业实践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能力,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社会和市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环境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祖松山 单位:长春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重点针对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对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所在,针对问题设定策划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试图与实践结合,找到合理的培养途径。据社科院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办高校超过400于所,比例占据全国高等学校五分之一,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专业人才。但由于属于非国家财政体系拨款,民办高校面临众多困难,这些困难往往涉及到专业教学,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正确面对民办高校所存在的问题,解决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作者从环境设计专业出发,结合民办高校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三点问题,包括教学体系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实践性差等。从具体教学看,民办高校由于属于非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导致师资力量无法与国家承办的高校相比,缺乏专业的教育体系,如国办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包括: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装饰等;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如“毛邓马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专业英语等;专业理论课程如:国内外建筑史、环境工程学、材料学等;专业设计课程如:建筑绘画、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AUTOCAD、3DMAX等,所有专业学科加起来超过五十门,体系丰富理论健全,涉及到环境环境所有触及的专业,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出全方面的环境环境人才,但民办高校的教学体系极为单一,专业课程涉及方向少,甚至有些高校只有绘图、建筑史等有限课程,由于环境环境涉及领域广泛,单一的课程体系无法系统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环境理念,因此致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竞争力较差。从软硬件配置上看,由于经费有限,到目前为止许多民办高校都无法实现教学与实践结合,而环境环境专业又是依赖于实践教学的一门课程,由于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所学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后缺乏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师的选择上比较单一,只有选择新毕业教师或返聘老教师,无法聘请与现代环艺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丰富型教师,新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差,教学实践经验一般,无法给与学生正确的实践指导,老教师思想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慢,而环艺又是“日日新”的专业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有所出入,致使教学理念、思想、实践效果等都落后于专业发展。这三点困难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学,严重阻碍了专业人才培养。

二、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思与实现途径

针对上述三种阻碍,民办高校想要取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素质,就要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改变单一的教学体系,从基础计算机教学到专业室内构图设计,从基础教学理论培养到专业建筑园林专业教学培养,打造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从空间上、时间上、教学形式上、内容上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实现校内外实训一体、理论专业实践一体、操作与环境一体,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的理论指导思想。但,人才模式培养的构思属于单一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此想要将构思应用到实践当中,需要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由于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困难,根本所在是师资力量落后,因此想要打造全新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团体的能量有限,因此要进行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作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首先,充分发挥校内资源潜能,着力提高办学水平。1、实行“课堂、实验、实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为学生制定出明确的培养计划:(1)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第一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环境创作活动,撰写具体设计方案。(2)对口班级互助制,是指专业相同的高年级班级互助专业相同的低年级班级学习活动。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据目前综合性院校环境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1)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2)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或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3)积极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充分发挥校外资源潜能,依托有力的校外资源加强师资力量锻造,1.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与走出学校的专业成功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资源输出与资源回馈,并聘请以走出校外的成功专业人事回母校为学生开课,灌输新型实践理念,并开班与学校教师互动的大型理论会议,去伪存真,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指导理念,2充分加强校企合作,与知名企业签订人才输送与培养合同,加强人才输送,并定期举办校企联合大赛,借助企业力量提升学生的实习能力,拓宽环境设计专业思维。3实现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联合,搭建网络叫流平台,积极借鉴与学习先进理念,同时实现民办高校相互之间联合,互通有无整合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资源平台。

三、结语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1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沿革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变革与创新,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流程中师生角色问题,并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翻转课堂模式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国内学者张金磊等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宋朝霞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董黎明等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等,这一系列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国内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2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面对的挑战

2.1学生的艺术功底差异很大,给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高校扩招,造成生源艺术功底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总是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势必造成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都会有部分同学认为教学进度过快、课程难度很大,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教学进度过慢、课程过于简单。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专业课程知识量增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软件、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对环境设计专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新软件的出现使得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总体知识量大增。

2.3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善于主动思考的问题,而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灵活的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缺少系统的课前预习,只能在课堂讲授中来学习基本的知识要点,在课后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对于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理解和应用,也就出现很多学生作业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表现很普通的现象。

2.4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娴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工作的不断发展,满足设计对象的各种需要。但当前还存在教师对教学资源准备缺乏创新和整合,仍然采用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一股脑地传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的消化程度如何,认为只要讲完了课本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翻转课堂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更加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知识学习与知识内化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3.1课前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自己录制视频能够根据教学设计完全按照教学目标来自行设计视频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视频时长等,能够完全符合教学设计,保证课前教学内容与课堂授课内容的契合度,并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录制多版本课前教学视频。但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也存在一些困难,视频脚本的编写、教学视频录制技术和视频录制时间等等都制约教师自己录制视频。

3.2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突出一体化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对“课前—课堂—课后”进行整体的设计,突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要在每门课开课前根据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好本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前知识与课堂知识的衔接和互补,同时为可能出现的预习视频内容变化带来课堂教学调整留出空间。其次,课堂教学要具有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单讲授知识点,尤其是软件课或者史论课程,课前教学视频已经将基本的知识点全部讲授完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题目来做作品或者项目,通过问题意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完成知识的内化,让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高的艺术修养。

3.3课后习题作业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品或项目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阅读材料案例,并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为学生的每章节内容学习情况作整体评估。根据学习情况、整体评估结果,教师能够非常清楚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下一章节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4基于翻转课堂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4.1翻转课堂模式改革的技术条件限制

翻转课堂的具体开展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还需要有足够的视频课程资源来保障课程翻转的质量,当前虽然国内外慕课平台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育视频资源,但是国外知名大学慕课课程都是英语原音授课没有字幕,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内教师慕课录制也受到客观因素影响无法完整支持课程。

4.2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教师改革动力影响改革效果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问题的解答和指导者,给教师的工作和心理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还要精通视频录制、课程实践指导、网络教学、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随时在课堂上回答学生的提问。因此,教师会对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对翻转课堂改革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4.3学生学习行为监控和评价体系影响翻转课堂改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资料涉及大量的知识内容,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课前学习资料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监控和评价体系。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2012(4).

[3]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4]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5

主题环境创设是指在环境创设中,以相关教育内容或节假日为主题内容进行的各种设计。包括:教室主、副墙饰设计、环境图示设计、“红花榜”设计、各区角的设计等。主题环境创设,不仅要求主题突出,体现相关阶段教育内容,而且还要求在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内容上都有明确的呼应和协调。这类设计会因各时期教学目标以及宣传内容的改变而更换频繁。但是,现今很多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比较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更多出于装饰、美化教室的目的,忽略了发挥幼儿想象力及思维的扩展。班级环境过分注重美的因素,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而忽视了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忽视了教育意义和特色个性设计。几乎每个班级千篇一律,空间利用上也存在不足。材料的选择比较单一,色彩也不丰富,利用废旧材料也少,几乎没有孩子收集的物品,所有材质几乎全是纸,给人很单调的感觉。那么针对这样的不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主题环境创设的同时应具备哪些能力呢。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观念的转变,从盲目跟从、被动的创设到追随幼儿、自主的创设,使环境创设价值取向从浮于表面,重于欣赏性的展示到不断调整,深入主题,强调创设对话式的环境,从而有效发挥主题环境的隐性教育意义,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在幼儿参与布置环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有价值的关注点应对照预设方案,及时调整预设环境创设的措施,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相应环境,支持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活动阶段。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具备创设与创新主题环境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主题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题墙饰设计制作的指导方法

主题墙饰主要是指在幼儿园各班级教室中,以各种相关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各类墙饰设计。例如,六一儿童节,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儿童选择儿童喜欢的题材设计制作主题墙饰,充分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启发、引导、鼓励幼儿与主题墙的相互作用。又比如:在即将开展“森林动物会”主题活动前,教师可以故意先透露主题的内容,给予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参与,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展开讨论,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提出围绕主题选择素材的具体要求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即可,放开手,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他们能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在必要时加以指导,防止偏离主题。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不要什么都“包办”,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经过教师的巧手帮助,创设出丰富、生动的“森林动物会”的热闹场景。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仅学到知识,还在动脑、动手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设计制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主题墙,在具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始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与孩子成长发展有益的前提来设定主题墙内容,努力使形式更丰富多样,蕴含的教育价值更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主题墙伴随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指导学生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提高学主题创设的能力

区域活动,或称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区域活动的开展和材料的投放主要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投放的材料要适合主题教育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并且对认知起促进作用。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有助于幼儿模拟与再现各种现实生活场景,发展与拓展游戏情节,对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区域活动的主题环境创设,给幼儿拓展了更自由、广泛、适合其发展的空间,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的作用很大,也很直接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教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与布置区域环境时,应尽量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巧手制作,为幼儿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让幼儿在温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更健康、茁壮地成长。例如:中班的医院主题环境设计,大班的邮局主题环境设计,角色游戏主题环境设计,表演游戏区域环境设计等。每周在每个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就应该只是本周内要让孩子学会的内容,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而每个区域最好做个醒目的温馨提示牌,提示牌的大小、高度要与幼儿的视点相一致,张贴或者悬挂在相应的墙上,用来提示幼儿。不仅可以让幼儿自己对照,而且同伴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而且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在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应提醒他们各种不同主题区域创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围绕主题,扣紧主题,展开设计制作。如今,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的东西,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也不再只是一种背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支持,是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叙事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原理课程

环境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空间环境,具有功能性与空间叙事性。环境设计专业主要教授学生解决空间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一个大的设计项目或若干小的设计任务来内化设计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式、项目式、案例式的教学法来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

1叙事教学法简介

熊沐清和邓达教授2010年最先提出了“叙事外语教学法”。并且论述了此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认知教学理念的一种,也补充、完善和超越了之前的教学法。第二,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叙事化。这包含了教学备课时考虑课堂语境,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叙事化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叙事化。

2环境设计专业叙事教学法内涵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空间设计知识的属性,充分运用叙事、推理的方式,通过叙述者与听叙者对话、倾听、激发与分享。以促进空间语言认知水平的提升,达成与空间的沟通与释解。

3环境设计专业叙事教学实践过程

环境设计专业研究室内、室外空间问题。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对本课程的叙事化教学可以做为环境设计专业叙事教学法体系建构的初始模型之一。叙事的完整成分或条件包括:人物(行为者和对象)、时空环境(即时间和地点)、事件/行为、冲突、意义/目的、寓意、起始。其中,行为者、对象和事件是叙事的三个核心要素。《室内设计原理》在课程开始会创建设计任务,设定甲方乙方。在叙事教学过程中,设计是事件,学生是行为者,具体设计任务是对象,随着事件的发展,行为者和对象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冲突,让整个学习过程紧紧地吸引着学生,课程学习也充满了趣味。

3.1甲方设置。对班级学生进行2-4人的分组,每个小组策划一个创业项目,然后成立项目管理的“公司”,即为甲方。根据创业策划编制“装修设计任务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创业激情,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要让它在这里“实现”,做自己最想做最喜欢做最为熟悉的事情。但是需要引导学生创业项目要有实体,需要真实的物理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下一步:对物理空间的装修要求——装修设计任务书。除此还有一些限定要求:不做设计公司;创业项目要有盈利模式创业;项目要有可行性;创业项目要有社会意义。这一阶段的课程内容教授室内设计概述,如室内设计的含义、室内设计的范围、行业状态、著名设计师介绍等。

3.2乙方设置。小组成员不变,成立设计公司,即为乙方。学生成立设计公司要注意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设置及负责人的安排,要能够与日后团队完成设计任务时成员分工一致,以便考察各个学生的工作性质及工作量,完成公平公正的课程考核。

3.3甲方乙方配对。配对之前,需要甲方完成装修设计任务书。教师对配对的情况要进行控制,尽量合理的配置,让项目难度大的分配给专业基础好的小组,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所有项目进度一致,顺利完成课程。配对完成后甲乙双方签订设计合同,乙方向甲方获取任务书,甲乙双方进行工作衔接。签订设计合同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甲乙双方各自的权益和义务,并且要在课程周期内做出科学的设计进度安排,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与自律性。甲方撰写的任务书要尽可能清晰、明了,要求越细化越好,避免模棱两可空洞的套话,乙方解读任务书就会轻松,避免歧义,不会在将来起争论。任务书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想象的深度,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责任感。

3.4项目设计过程。任务书交接完毕,同学们就按照设计流程进行设计作业,途中安排两次方案的汇报评审。最后设计小组将方案整理成册提交给老师。方案汇报采取的形式是设计小组使用制作好的PPT提案,在课堂公开演讲。演讲完后班级所有同学可以提问,强制甲方小组必须提2个以上的问题。方案汇报环节的设计,让项目的设计活动获得仪式感,区别于传统的课堂作业,引起学生对设计活动的重视,同时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设计专业的敏感性。而实验效果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此非常重视,汇报语言流利,组员之间热情投入,PPT设计精美,内容充实。概念方案设计与汇报: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与分析,对设计项目的行业做纵横分析,搜集项目相关案例图文资料,并完成平面图设计。项目的原始空间建筑平面图可以在老师的审核下由甲方提供,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本阶段的授课内容是室内设计流程、室内设计风格、空间设计。方案设计与汇报:本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方案的初步设计,手绘设计草图,效果图的制作。本阶段的授课内容是室内界面设计、室内装饰材料、软装设计等。在辅导学生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帮助设计小组建立合理的设计团队,明确成员各自分工与整体协调,否则会让小组成员内的工作量分布严重失衡,以至于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案成果定稿输出: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设计成果制作过程与行业要求。除了在方案汇报时甲乙双方学生有交流讨论外,在方案设计的实训课堂上双方学生也需要交流讨论。而根据调查,甲乙方学生在课后回宿舍后交流更频繁。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尽量要给予学生讨论的自由度,营造交流讨论的自由空间,同时要对设计方案的方向、设计细节进行引导与掌控。比如设计方和甲方对设计方案的各执己见就需要老师出面根据方案进行判断,确定应该朝哪个方向走,采取哪一方的想法。有时候甲方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设计要求或者超出乙方设计能力范围的要求,都需要老师及时出面调和。

4环境设计专业叙事教学分析

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中恰当运用叙事学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像、创造等心智能力,培养起专业知识学习的融合性动机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动机,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知识。

4.1叙事的完整性。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策划创业项目任务书的撰写是故事的开始,方案的设计过程是故事的发展,方案的完成提交是故事的结束。有故事的起、中、结。故事始终围绕项目在发生,是典型的核心叙事。这种完整的核心叙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性与系统性理解本课程知识。因为有项目设计的任务,才有作为完成任务的结果——设计方案。故事的结束是故事开始的必然结果,是具有因果关系的叙事组织形式。

4.2叙事的节奏。教师作为课堂故事的组织者,将教学过程融入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以线性推进的形式开展故事。需要老师掌握好叙事的节奏。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设计的流程与规律,方案的设计阶段是时间最多的,在时间的处理上节奏最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方案设计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自己掌握节奏,安排好设计进度的时间,以保证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4.3人物。本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同时充当两个角色:甲方、乙方。项目中的甲方乙方是故事素材中的行为者,是主体与客体。甲方希望乙方完成项目设计方案,甲方是主体,乙方是客体。不同功能的角色赋予了同一个人,让叙事效果更加具有张力,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更有兴趣。

4.4悬念。甲方希望乙方设计出满意的方案,甲方在拟任务书的时候,脑袋里就有一个空间形象的大致轮廓。乙方需要通过甲方任务书中的文字描述去设想甲方需要的空间。乙方的专业基础、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都设计的结果。在乙方的方案出现前,这是一个大大的悬念,乙方同学到底会把方案设计成什么样子,究竟能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对甲方同学、对老师、甚至对乙方自己都是一个悬念。悬念答案的解开,就需要等待乙方同学一步一步的设计过程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出现。每个同学既是甲方又是乙方,既是制造悬念的人又是解答悬念的人。悬念把每个同学的神经都绷紧,让整个设计过程异常兴奋、投入。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5课程后评价与总结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9%的同学认为叙事教学法更有利于对室内设计专业的理解。78.6%的同学认为此教学方法增加了对学习室内设计的兴趣。有77.1%的人认为自学能力得到锻炼,75.7%的同学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加强,71.4%的同学认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超过半数的同学不同程度地认为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67.1%的同学认为在课程中和甲方的交流让设计方案变得更好。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本教学法还是较为成功,达到了教学目标。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效率更高。叙事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对学生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为例,此种教学法将室内设计行为作为一种叙事表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叙事技巧的设置,让学习过程有冲突、有悬念,能够更好地保持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置于叙事场景中,学生成为行为的参与者,使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投入。在叙事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主动地对叙事材料进行再创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荷〕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7

一、以往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的设计作品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过于关注分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使以往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评价存在滞后性。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给予评价,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探索课程知识的延续性。这不利于学生增强自学能力。二是该评价方法的视角单一,即“谁授课、谁评价”。单一、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创新点,不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基于此,笔者团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评图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以评图模式代替以往的课后作业评价法。

二、评图模式

评图模式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以PPT、图片、模型等形式,阶段性、集中性地展示作业设计过程,讲解自身的设计构思与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三至四位专业教师组成评图组点评学生的作业。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对方案的讲图能力,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能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他人的设计方案,可在拓展知识、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这样,教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评图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路径——以公园设计课程为例

评图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实施阶段性、过程性的考核评价。在公园设计课程教学中,笔者团队通过设置概念阶段讲评、中期评图和期末大评图三个阶段,对学生展开阶段性评价。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经过横向比对,这种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不同阶段的评图模式具体如下。

1.概念阶段讲评

概念阶段讲评应用于课程初期的场地分析、概念形成阶段。在笔者讲授的公园设计课程中,概念阶段讲评以授课教师讲评和学生互评为主要形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设计作业,针对自己提出的场地分析及概念确立等问题,以PPT的形式进行5分钟的设计汇报。班级其他学生针对该小组提出的设计概念提出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学生根据提问做出回答。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评。概念阶段讲评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教师根据该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3类15个评价指标。教师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采用A、B、C等级给予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占10%,学生互评占10%。教师将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布情况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下一阶段的设计过程中重点解决上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彼此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课程作业的思考深度。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讲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设计中主动规避类似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开展场地分析和概念设计。此外,学生在后续课程教学中有充足的时间弥补前期阶段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整个作业过程链由若干个目标点构成,这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2.中期评图

中期评图的形式为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方案表达过程提出问题,学生以前期的草稿、方案透视图及意向图、模型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公园设计课程中期评图为例,方案设计小组需要展示的内容包括概念设计意向图、场地分析图示、模型表现、场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等。汇报人将上述内容汇集到一张展板上,在5分钟内向教师阐述小组在场地调查、场地分析、概念提出、概念转化的过程中的思路。教师指出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其中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讨论,针对场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障学生课程作业的完整性、创新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评定中期评图成绩,该成绩占公园设计课程总成绩的30%。中期评图能够强化学生的方案讲解能力,班级其他学生在听他人汇报方案的过程中,也能够拓展自身的设计思路,并发现自己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中期评图的过程中,能通过仿真的汇报过程,锻炼自身的职业能力。

3.期末大评图

期末大评图即教师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图组,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在系内评价学生最终完成的作业。这样,教师将大评图环节打造成学生的专业汇报与交流的平台,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系内外的学术交流。在公园设计课程中,期末大评图阶段的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50%。与概念阶段讲评和中期评图不同,评图组成员在期末大评图过程中不仅需要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而且需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讨论。评图组一般由系内教师、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省内的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组成。评图组成员以答辩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并为学生指出未来就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努力改进,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其他年级的学生可参与旁听,从不同视角出发,通过对答辩学生的提问与点评,让答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专业教育,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在大评图结束后,教师以公园设计课程汇报的形式展出学生的作业,这有利于激发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图组在点评结束后会与系内教师开展一个小型座谈会,主要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行业发展领域的前沿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短板。这种评价模式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导入评图模式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评图时间与学时计划的冲突

评图是学生与评图组相互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与点评的过程中,课程知识的外延得以拓展,因此,评图所用的时间往往较长,需要额外的课后时间。学生和教师在课后时间安排上的不确定性使评图环节受到较大的干扰。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将评图时间与学时计划合理结合,是推广该评价体系的基础。

2.评图局限于班级内部进行

期末大评图环节是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但由于场地、课程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其未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聆听和讨论。如果将大评图环节与专业汇报展览相结合,不仅能拓展评图环节的教育作用,而且能通过展览激发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的积极性。

3.评图组人员构成有待完善

目前,评图组多由教师个人邀请校外行业专家组成,未能在教学机制上确定邀请的标准与流程,没有形成行业专家库。在多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校外专家进课堂还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在机制上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评图,是在组织形式上增强该评价体系运行的稳定性的关键。

4.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目前,在评图模式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还难以针对课程评图展开深入思考,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方式有待完善。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增强是该评价体系获得成功的关键。

五、导入评图模式后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课堂作业获得较好的成绩

评图模式的阶段性讲评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提高了学生课程作业的质量。在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各组提交的课堂作业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2.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涉及课程多、领域广。导入评图模式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成果辐射广

导入评图模式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公园设计课程,而且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其他以设计作品为成果形式的课程。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语

评图模式契合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笔者团队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方面展开了一些探索,通过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联合评价的多重评价方式,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综合性评价。但该评价体系在学时分配、评图人员构成及学生成绩细分指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团队在前期基础上仍需不断探索,继续完善导入评图模式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范丽娅,王雪强.CRIT评图模式在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借鉴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班级环境设计范文8

关键词: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引言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基本技能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市场发展的要求,致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当前许多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特点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检验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是一项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的工程训练,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示,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从学科的特点来看,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即融入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体工程学及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要求最佳的毕业设计选题是能够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完成。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环境设计专业,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具有庞大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规模,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就毕业设计教学而言,过于侧重学科论,忽视实践论;过于侧重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忽视对生产实践中新知识、新方法的介绍与学习。就高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而言,会发现不少毕业设计内容空洞、缺乏内涵与创新性,完全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致使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训练的综合性不足,实际效果与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具有较大差距,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问题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模式、创作过程、考核体系四个环节。

(一)选题方式

大多高校是由指导教师直接指定题目,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较多的毕业设计题目存在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缺乏实际设计价值,可操作性较差;或者存在选题类型较为单一,涉及面较窄,缺乏新颖性;更有甚者面对虚拟的设计题目进行设计和实现,“假题假作”、“纸上谈兵”等问题。致使毕业设计既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的目的,又不能真实反映出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

(二)指导模式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的是由单一导师指导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模式,不仅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它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环境设计专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创作过程

在毕业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调研与分析阶段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流于形式。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缺乏真实性,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不够深入,主观意识较强,导致设计方案的创新性不够。

(四)考核体系

国内高校现有的毕业设计考核体系,过于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毕业设计答辩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从而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毕业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态度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体系仍比较粗放,评分细则不够细化,主观性太强,容易挫伤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鉴于此,给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社会与行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只有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才可以将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与设计公司运作模式中各个环节的零对接。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校企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针对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以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一体化模式作为教学目标,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工程需求,解决教学与社会要求之间脱节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指由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合作来培养有着全面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模式。准确地说,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使校企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呢?

1.推行“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借鉴欧美高校的教学模式,推行校企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由于高校教师常年忙于个人的教学与课题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远离工程项目、生产建设的实践一线,缺乏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缺少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的思路和措施。因此,对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遴选,应依托高校与合作企业的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选取对象,实现校、企间取长补短,资源合理搭配,即从高校选取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的教师,从企业选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相互搭配,组成“双师型”指导教师团队,有效改善高校的师资状况,丰富校内指导教师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其科研能力。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以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需要明确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间的责任与职能。校内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责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与交流,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位论文的撰写、与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沟通、解决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工程设计项目实践中的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协助校内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在选题模式上,改变以往由高校指导教师直接指定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的相关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课题,或是具有实际背景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制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在2017届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上,我们首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与2016届对比(见表1),从毕业设计题目性质来看,有效降低了虚拟课题的比例。通过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既保证了选题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又体现行业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2.建立科学规范的答辩程序

毕业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需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答辩程序,由校企共同参与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保证答辩的质量。具体方案是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并由校内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答辩主席。对于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按照学生的设计方案、实物模型、设计报告进行考核。从2017届毕业设计答辩开始,我校要求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或7名专家组成,且必须保证其中至少有2名为校外相关企业或行业领域内的专家(见表2)。在答辩过程中,为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价毕业设计,对参加答辩的学生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且要求学生所提供的相关材料不得出现个人的班级、姓名和导师的姓名等信息;同时,要求指导教师采用“回避制”原则,即不参加自己指导学生的答辩工作。在答辩中,校外企业专家的参与有效弥补了校内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足的问题,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规范性以及设计节点处理等方面给予更客观、真实的评价;企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考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结论

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高校产、学、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使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扩大,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有效地促进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保证了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拓宽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加强高校和企业间的多元共商、信息反馈机制,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高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源共享、知识结构优势互补。即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适应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对缓解中国高校本科生的毕业、就业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6(11):184-185.

[2]狄文和.设计学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2015(33):73.

[3]梅文兵,李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2):120-121.

[4]黄玉海,刘长慧,尹四倍,张帅.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实证研究[J].电子世界,2016(22):8-9.

[5]陈薇薇.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5,(6):45-51.

[6]金萍.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实践创新与改革——以产品造型设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28):16-17.

[7]杜彦斌.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本科毕业设计模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5):95-98

[8]余慧,许庆炜,杨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2):96-98.

[9]李海海.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习一体化模式探讨与实践[J].艺术品评,2016(04):3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