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例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1

【关键词】美术资源;本土资源;幼儿教育;艺术培养;素质提升

在新时代下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幼儿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在无意识的游戏学习中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美好情感的培养,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在我国各地都流传很久的地方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来自人们生活,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活资源,有效挖掘和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将会很好地补充和丰富幼儿美术教育。

一、利用本土资源创造浓厚的学习环境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输出,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收获更多的认知体验,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环境的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幼儿的学习更加依赖教学氛围的引导和对于幼儿思维的启发,因此对于教学氛围的创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环境创造上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幼儿园内部空间可以构建出具备本土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长廊,在长廊中展示一些色彩较为鲜艳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在充分迎合本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保障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本土的艺术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幼儿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本土的艺术作品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强,利用具有鲜明本土特点的艺术作品装扮艺术长廊可以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而作品的多样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相对较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在艺术长廊中展示的越多,幼儿就越喜欢观看。通过丰富多样的作品引入让幼儿的视野得到开阔,幼儿的艺术学习将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和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来打开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的兴趣。其次也可以将本土民间艺术自愿引入主题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以本土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本土性相对较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幼儿。这些视频可以是纪实的视频,通过摄像机的实录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本土人的生活习性展示到活动中,然后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作品。最后,充分利用班级美工区区角活动,让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在区域内投放大量的民间艺术作品,准备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相关创作材料,给予幼儿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这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区域和艺术长廊最大的区别就是艺术区域是可以动手制作的,实现对于幼儿的艺术素质培育。将幼儿活动过程中必然经过或者经过次数相对较多的走廊装饰成民间艺术长廊,幼儿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艺术素养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将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教育环境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以更生活化、更合适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美育。同时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本土的实况充分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也给幼儿更多的艺术创造空间和更多的设计理念,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挖掘艺术资源实现艺术培养

想要将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落实在幼儿教育中,就需要进一步开发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幼儿美术素养培育。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主要可以应用于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主题活动教学中,在幼儿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实现幼儿的基本素质培育。而不同教学活动的主题对于幼儿的素质培育方向也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需要根据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确定对应主题的教学活动,然后开展课程设计,分析应当如何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以达到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应用本土艺术资源。幼儿园内部可以划分出固定的区域以供幼儿创造和思考,而对于区域活动的民间艺术资源运用也可以有效地结合这片区域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况以及兴趣,在艺术作品选择上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也要保障艺术的多样性。在区域当中摆放出适当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根据幼儿年龄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也需要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将大班、中班和小班混合在一起,很容易会导致小班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很难确立自己的艺术自信,导致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自信心,幼儿也会逐渐对艺术创作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创作的素材,将对应的创作原料放到各个区域,以便幼儿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艺术区域的划分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进行,提高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度,一举多得。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节日活动有效地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而通过节日展开对幼儿的艺术培育可以更好地渲染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创作的题材,而幼儿因为身处节日当中,对于节日的认知和幼儿对于活动题目具备对应的生活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更深的体会,创作起来也会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防止幼儿在了解创作题目之后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况出现,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应用让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充分结合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素质培育当中,保障幼儿的艺术素养得到开发和提升。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中有效利用民间美术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本地民间艺术资源承载着幼儿熟悉、喜爱、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艺术表达和体验。将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巧妙地应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但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的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所以,充分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让幼儿有更多的代入感,同时幼儿也更愿意投身其中进行学习。想要更好地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实现幼儿培育,教师就需要创设出相对灵活、生活化、丰富的民间艺术环境,同时教师也需要在主题教学活动以及区域活动和节日活动当中引入更多的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姚凤琴.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03).

[2]封蕊,唐姝婷.中班幼儿剪纸能力特点探析——以长沙市某幼儿园为例[J].特立学刊,2018(04).

[3]陈国华.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闽东民间工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福安市第三实验幼儿园美术教育为例[J].新课程(上),2017(06).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1.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2.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

高职院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一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一般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具体实施。二是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部分学校按需划拨、不设上限,用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实际经费支持超过生均15元的标准。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绩效工资基数、基本教学工作量、超课时费标准等,与对应岗位的专业课教师完全一致。四是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以学校党建理论研究机构为依托,单列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课题专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先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五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

3.优化培养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四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团队整体质量和水平。一是实施教师理论素养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集体备课和社会考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识。二是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投入经费开展公开课比赛、说课比赛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和到本科院校观摩听课,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学教材。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工程。推行教师“流动导师制”,由2~3名教授或骨干教师,轮流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四是实施教师“兼职班导师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重点联系一个任课班级,协同做好入学教育、学业帮扶、党史宣传、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六方面工作,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思想教育搭建平台。

三、推进“三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关键。以某职业学院为例,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和定位,确立了“理论精讲、实践强化、思想升华”的教学改革理念,系统构建以项目化、网络化、专题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

1.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为此,我们依据教材基本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把握和分析社会热点、教学重点问题,对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视角,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的项目,涵盖课堂项目、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三类参考任务。学生通过说案例(含视频案例)、主题演讲、话题辩论、情景剧编演、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实践创新,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人际交往、是非辨别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改革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设计课堂、设计问题、设计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资料、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克服了“灌输式”教学弊端约束,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进而释放成道德行为。

2.全面推进“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的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组织和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及时更新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外开放,为学生学习、师生沟通提供了新空间。二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改革。在落实“05”方案、保证三门课程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一年级计36学时2学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在全国率先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平台按照“学时固定、环节必修、模块选修、积点完成”的原则,设立社会认知区、师生互动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精品专区、成绩查询区六大核心功能区,对应实现教师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3个教育环节、9个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教育环节设计“师生网上互动”1个教育模块;自我教育环节设计“红色影像”“经典文献”“精彩歌曲”“名言警句”4个教育模块;社会教育环节设计“社会调研”“基地参观”“志愿活动”“素质提升”4个教育模块。这种任务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及运用,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一体,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平台上分区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的有机统一。专家讲坛、红色影院、经典阅读、精彩歌曲、名言集锦、网游圣地……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体验学习。实践教学的网络化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管理办法、学生学习和指导手册、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等规范性制度,对实践教学网络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能够实现题库建设、在线考试、网上阅卷和成绩录入等功能,学生上机考试,试题随机生成,一人一套试卷。考试的无纸化解决了传统考试“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问题,促进了考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成绩评价的客观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3.积极开展“内容重构、交叉轮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

主要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为解决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时间精力不够、学科相对单一、学术研究不深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思维不强等问题,本着“精要、管用、适度”的原则,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概论课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内容整合重构突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课程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线,从“六个视角”将全书十二章整合为八个专题。在优化专题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专题备课组,变一个教师自主备课为集体备课,同时实行教师教学AB角轮课制。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专题组各负责四个专题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任课班级相同的两名教师各负责四个专题且交叉轮课,保证了个人授课专题总学时一致,承担总课时数量不变,备课内容减半。既更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促进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又使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实现“三方受益”,提升育人质量

通过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取得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社会受益“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对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学生受益: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基于“三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达到了新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笔者所在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10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课程,2012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目前重庆高职院校中唯一立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络总点击量达20余万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广大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逐年提高,整体水平位列公共基础课前列。学生普遍认为“三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理念,是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法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转变的有益尝试,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让课堂“活起来”与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

2.教师受益:教学科研实现相得益彰。

目前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团队。如笔者所在职业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15名、兼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100%的新进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30余人次教师获得市级和校级表彰。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立项为全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唯一的市级教学团队。教师主持主研各类教改和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0多篇、CSSCI期刊2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5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3部、专著5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改专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被多所高职院校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3.社会受益:改革成果对外影响广泛。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3

在讨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宣传”进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逻辑学大辞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一个团体(通常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机构)为了达到影响大众的目的而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持续的、有组织的游说活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传播一定的观念和论据以同化特定对象的认知与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其行为的一种努力,宣传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在观点和态度上的距离;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宣传是人们之间主动传递和感受信息的行为;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以及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上述对“宣传”的解释不难看出,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同化宣传对象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公开性等特征。由此,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师培训同仁)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上,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传递一种思想和理念,树立一种品牌和形象。首先,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有助于参训教师了解教师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培训内容和设计思路等,从而建立相关的认知,并在与同行交流时能够传递、传播合理的信息,从而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间接地了解培训意义和内容、共享培训资源,开阔工作思路。其次,有效的宣传可以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目标,及时端正培训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高效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特色宣传不仅可以扩大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文化,深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明确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实施效益,凸显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导培”即项目办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学科特色,通过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引导培训项目特色化实施,并形成相关宣传性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计划”课题研究、“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等,从而为“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活动导向和研究导向。“助培”指项目办对部分学科的特色活动和突出做法予以一定的平台、资源性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重点宣传,力求整合资源,衍生培训效益。“诊培”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即项目办在统筹管理过程中对各学科班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做好日常通报,及时宣传有益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培”主要指通过训后跟踪指导环节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学员返岗后成长和变化”的宣传和报道。

二、教师培训宣传什么

教师培训的十大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象变量、需求评价、主题设计、理论建构、内容生成、过程互动参与、任务驱动、团队建设、效果评价、项目管理。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宣传这些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丰富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专家团队的构成、培训的硬件条件优势、培训形式、培训成果等;隐性内容包括专家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等。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形象,凸显培训的内涵建设,传递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实现培训的最大化效益。工作处处皆学问,一言一行皆课程。新疆师范大学近几年来以满意度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了参训教师的培训反馈建议和意见,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发现,往往给参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最深、感染力最强的并不是教师培训课程本身,而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机构的培训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参训教师在“隐性课程”中所收获的都是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者应以动态的知识观看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关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显性宣传内容,也要关注隐性宣传内容,只有显性隐形两手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三、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旨在“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国培计划”从2015年起将聚焦于“乡村教师”,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发展,突出“雪中送炭、重心下移”,综合运用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混合式培训模式,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面对新变化,教师培训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挑战,如何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重塑和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教师培训文化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助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先行,聚点跟进”“聚焦主题,以赛促训”“拓展渠道,加强力度”“夯实团队,开拓创新”等宣传工作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助推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

(一)设计先行,聚点跟进

教师培训项目有长期和短期项目之分,但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应在项目实施之前设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设计宣传思路,以确保“聚点跟进”。设计是指在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决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式的系统计划过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也是一个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管理制度等几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相关、互为依托的关系。宣传主题往往是根据培训主题确立的,其主题内容是为了凸显培训项目的目标和特色;宣传内容即宣传的材料和信息,它是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背景及意义、培训理念、培训经验及特色等;宣传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等;宣传活动即培训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研讨、主题沙龙、比赛、文艺会演等;常见的宣传成果主要包括简报、新闻报道、培训纪实照片、微视频、获奖作品、画册、宣传片等;宣传团队指的是负责宣传工作的团队成员,即宣传工作者;管理制度指宣传工作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如人员分配、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项目负责人在培训项目启动前可以召集项目管理团队对培训的主要创新做法和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预先归纳实施亮点,旨在为宣传工作提供宣传导向,以便在项目实施中聚点跟进,即聚焦创新点和特色之处,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工作彰显培训文化特色,放大培训的亮点。

(二)聚焦主题,以赛促训

主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此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主题往往是基于培训目标而设定的,即培训主题,如“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等。然而,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主题往往是基于一种理念而设定的,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培训文化理念。教师培训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之旅,我们力求组织的每项活动都应有文化意蕴。自2011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学科特色,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微课程作品比赛、师德主题演讲比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幼儿美术作品比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儿童故事创编大赛,讲课大赛等,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参训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和自我风采的平台,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每一年活动的宣传主题都不同,以“我与国培(2011年)“”祖国在我心中,国培助我扬帆(2012年)”“扬帆中国梦(2013年)”“幸福教育•幸福生活(2014年)“”在希望的田野上(2015)”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传递、表达着时代意识,充实、丰富着教师培训文化,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参训动力,让每一年的“国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拓展渠道,加强力度

教师培训宣传的渠道主要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渠道指的是承训机构内部的信息传递渠道,受众面往往较小,如一些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的承训学院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在校内进行宣传。外部宣传渠道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时代的新的阅读价值取向。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管理灵活、多维互动,受众面广等特征,因此,做好新时期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其次,教师培训宣传渠道应是立体的,即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特色和突出做法进行宣传,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要开拓工作思路,不仅要宣传承训机构的经验特色,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培训心声和成长动态,力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重点宣传进一步凸显培训实效。此外,宣传内容的质量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高度重视宣传材料和信息的质量,并积极与媒体记者进行有效、反复的沟通,确保报道内容与培训的宣传主旨相统一,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凸显教师培训文化内涵。

(四)夯实团队,开拓创新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4

一、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新探索

专业课程考核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程度。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来看,创新型考试在实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高校需要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推动课程创新性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更多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整,但考核方式的改革无法适应媒体环境所需,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有很多高校针对其自身的课程考核方式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但还是缺乏普遍性,因此研究探索新型的考核方式成为众多研究者努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考核方式,让考核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满足学生所需、与媒体环境接轨、与研究前沿接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实践”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核心,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它包含课堂学习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专业课期末展现的形式、内容、服务对象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因此,课程服务对象和期末考试形式的改革能够有效保障知识的合理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使所学更加扎实。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招收戏剧与影视学、工业设计工程(播音主持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7月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20年招收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2020年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授权为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也是黑龙江省唯一授权理事单位。系内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研究生7人。教师致力于高端传播领域研究,多人获得省级校级教学优质奖;发表C类以上科研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学生先后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人新人选拔赛中荣获金奖,齐越节全国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语文朗读全国二等奖,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黑龙江省播音主持新人选拔赛一等奖,第五届夏青杯朗读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等,全省大学生演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目前已向全国、全省媒体输送百余名优秀毕业生。自2017年起开始采用专业实践融合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测评,首先根据专业授课的需要,系内将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学初主要围绕授课教师课程的设置、期末实现的目标的拟定、阶段性将取得何种成效进行探讨,根据学科实际特点,结合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意见探讨、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与期末的展示相联系,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期末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训练,课程内容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之上,大量进行稿件实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讲述的不足,同步进行调整,为最终舞台的呈现乃至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奠定基础。届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会进行课程听课,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与专业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专业教师既要对现阶段学生在本门课程应掌握的程度进行汇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确定该门课程在期末融合展演的过程中的最终呈现形式。融合考核的筹备工作由各专业授课教师在正式考核的前3周向系内提交考核最终呈现的形式,并制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系内学生组织“播音主持工作室”,自行组建考试筹备工作小组,落实小组职责和人员具体事项的安排。考核前两周,由系教学秘书制定考核科目的考试顺序,同时系教学秘书协同学生考核工作小组进行考试流程的策划,并落实灯光舞美、现场音响、视频录制、场地协调等事宜。考核前一周,以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考核舞台进行错峰彩排。考核前两天,进入考核场地安装并调试,考核过程中所需道具、灯光和硬件设备及时联系技术人员,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展。考核前一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舞台灯光、音效等方面的错峰彩排,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融合考核现场汇总形式,考核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考核分数由3位老师共同给出,评分组将在现场计算出平均分,即为融合考核现场的分数,并在所有考核结束后,现场公布考核成绩。学生最终期末总未绩=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出勤、实践,30%~50%)+融合考核(三位教师平均分,50%~70%)(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虽然课程类型不同,所占分数比例不同,但均采用此种记分方式)。学科考核的设置需要考虑到评委老师及考场同学的审美的舒适程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小组呈现随机性,现场的考务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试小组以及考试科目。这种形式既舒缓了考核的疲惫感,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专注能力以及重视程度。融合考核的呈现形式及考试全过程将由小片纪实形式在学院大屏上展出,系内做好备份工作。考核成绩突出者,将被纳入到校“有声工作室”,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工作室定期会参加社会的公益项目,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历练。例如参加黑龙江省图书馆公益读书活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有声小说的播读与制作活动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创新改革策略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合唱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与方法,以期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合唱;德育教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也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这说明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单纯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结构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歌唱是实践性、可操作性最强的模块。在该模块教学中,合唱占据主要内容。合唱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高其艺术素质、人文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合唱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合唱便于施行,易于学生接受

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唱作为声乐艺术,其作品均是由人声进行表达,合唱队员的嗓子就是天然的“乐器”。另外,合唱只需要简单的排练场地和伴奏就可以进行。与其他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尤其是与器乐表演相比较,合唱更加易于实施,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合唱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

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有所不同,这有利于训练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基础音乐能力。此外,置身于合唱队中,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其他声部以协调自身和整体的关系,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音乐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音乐感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唱是一种把人声编织起来的立体声音艺术,与其他声乐形式比较,其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协作。同声部队员之间、不同声部队员之间、所有队员与指挥之间,都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团结才是演唱成功的保证。因此,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积累与他人协作的经验,并且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以及合作能力。

(四)合唱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

合唱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将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在进行合唱表演时,队员们精力高度集中,感情格外投入,台上台下的演出气氛紧张而热烈。在这样扣人心弦的气氛里,队员的身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心灵的境界往往与音乐一同升华。

二、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方法

(一)强化音乐课堂教学,推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实施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第一阵地。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外,同时也担负着德育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用心挖掘教材内涵,寻找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合唱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声音艺术去表现美,还要通过合唱作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作曲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响的一部声乐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热情颂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和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在讲授这部合唱曲时,首先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主题,进而激发其内心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以此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和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2.指导学生进行歌词朗诵

一部优秀声乐作品的歌词往往就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它或许是抒情的诗歌,或许是优美的散文。好的歌词能够给人以鼓舞,振奋人心。《祖国颂》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作品,该作品是1957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8周年所拍摄的文献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曲。激扬的歌声与影片生动的纪实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颂赞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歌词意境高远,大气磅礴,撼人心魄,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合唱排练时,教师可以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中体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进而激发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高尚情操,以此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欣赏作品的旋律

教师在合唱教学实践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旋律优美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之美,使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例如,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该曲运用清新优美的云南地方特色旋律,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静谧的远山,潺潺的流水,淡淡的青草香,远处款款走来的阿妹……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如诗如画的美好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4.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强调“声情并茂”,要求演唱者以情促声,以声传情。“声”与“情”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这一审美原则同样要贯穿于合唱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唱实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有助于学生感受并把握每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唱出有情感的歌声。

5.排练多声部合唱

人声是最美的交响乐,合唱尤其强调声音的统一。在合唱指导中,教师要将所有声部融为一个整体,做到包括音准、节奏、起声、换气、发声技巧、声部均衡等全方位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生高度集中,听从指挥的安排,不能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定期举行合唱比赛,增强校园德育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在欣赏和演唱歌曲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作品的艺术美,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德育的力量。《保卫黄河》《七子之歌》《共筑中国梦》等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等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乘着歌声的翅膀》等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艺术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特质;《欢乐颂》等作品可以使学生感知人文主义情怀。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合唱比赛和演出的过程中,在舞台上能够体会到集体付出所带来的荣誉和快乐,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定期举行合唱比赛或演出等校园音乐活动与德育教育在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等方面是统一的,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校园的青春活力,同时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班歌合唱,引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受、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班歌大合唱,以此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激发学生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这说明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更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德育工作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科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使德育精神与德育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中来,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断努力奋斗。

结语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能够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转化为“一支动人的歌”,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翱翔。合唱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够让所有的参与对象都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合唱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周阳君 单位: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廖星露.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音乐,2016(10).

[2]曹旭康.论开展班级合唱活动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4(15).

[3]李玲.浅谈合唱活动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1).

[4]马秋英.奏响灵动的合唱教学四部曲[J].音乐时空,2015(19).

[5]张琳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加强合唱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李劲.浅析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大舞台,2010(12).

[7]李楠,陈家海,段续.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1(2).

[8]戴海云,毛文泉.学校合唱的教育功能探析[J].艺术百家,2010(S2).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6

关键词:绘本;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应用

绘本,即图画书。绘本一词取自日语“えほん”的汉字写法“絵本”。绘本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绘本中的图画拥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与文字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绘本的作用

绘本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图画与文字结合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绘本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或者拓展阅读材料。绘本的情境性与故事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与整体性的语言输入,有利于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提升。绘本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不仅包括了阅读能力,还包括了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等情感信念方面的品质,是伴随着学生一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绘本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的,能让学生的阅读更主动、更投入、效果更好,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素养。

二、绘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6~18岁,好奇心旺盛,比起阅读文字,更愿意读图,纯粹的文本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职业教育的很多专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设计专业、幼教专业、动漫游戏专业等,都需要经常性地接触图像信息。绘本将图像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很适合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第一,绘本中精美的图片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第二,图文结合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非常适合语文基础不扎实的中职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大段文字,绘本的文字言简意赅,再加上配图,更便于读者理解。第三,绘本增加了中职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学有所得,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改变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改善阅读质量。

三、绘本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绘本选择存在盲目性

现阶段的中职语文绘本教学,在绘本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些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过于粗放,仅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绘本进行阅读。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绘本教学与常规语文教学割裂,前者无法为后者提供拓展补充;另一方面,绘本内容与学生能力不匹配,有的过于浅显,有的则过于深刻,大大影响了阅读质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品质的培养。

2.教师对绘本缺乏系统的认知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特点还缺乏系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仅仅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在思想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进行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两个极端。一种就是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绘本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把讲词汇和句型作为教学重点,完全无视绘本的特点。另一种就是进行完全放养式的教学,让学生自由阅读,虽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了自主阅读能力,却弱化了教师的引导职责,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3.缺乏先进的理念与科学的方法

想要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引入绘本教学的时间较晚,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理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绘本教学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这就造成了在实施绘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刻板化、随意化,导致绘本教学内容与教材脱节,绘本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绘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1.选择合适的绘本

绘本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适用于小学生的绘本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就显得过于浅显和幼稚了。因此,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绘本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教学实践,推荐以下三类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绘本。第一类是内涵丰富、有一定深度的绘本。青春期的中职学生逐渐对社会、对人生、对宇宙展现出了兴趣,内心活动较为丰富,也愿意去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苏珊•华莱的作品《獾的礼物》,就是一则关于死亡与离别的故事。年老的獾死去,永远离开了它的动物朋友,但是它生前教给朋友们的技艺,是他留下来的礼物,成为了最重要的宝藏,永远珍藏在大家的心中。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合欢树》也有类似的主旨,能够引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可以将教材与绘本联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第二类是语言优美、表现手法突出的绘本。中职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审美需求,需要绘本体现一定的文学性。比如,几米的绘本善于使用多变的视角,在人称之间、在不同角色之间实现视角的灵活切换,这种写作手法极具参考价值,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同样使用了多变的视角,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易于对视角变化这种写作手法的掌握。第三类是意境唯美、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的绘本。郝广才的《好好照顾我的花》中有一页,画面中的女子深深陷入雪地,仿佛雨和雪地融为一体,再配上文字“等待会让时间的脚步陷入深深的雪地中,前进得费力又缓慢”,画面与文字完美融合,极大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主人公罗兰的焦虑、失落的情感跃然纸上。而且,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画面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学生能够获得非凡的审美体验。

2.强化绘本的推广

由于绘本的价格比较昂贵,如果为了教学而让学生单独购买,会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中职学生之间普及绘本阅读。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绘本,并提供相应的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与教师进行线上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讨论结果,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及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使阅读绘本成为一种常态。

3.制定适当的绘本教学策略

第一,注重多元化解读。与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作品不同,绘本的图像与文字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充足的留白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几米的《微笑的鱼》就拥有丰富的内涵,每个读者都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第二,注重文本的细读。绘本的文字大多简洁优美,适合细细品读。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变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仔细读图,细细品味文字。比如,《好好照顾我的花》中有一页,图中变小之后的莫亚费力地抓着门把手,而身旁映出了罗兰的影子,辅以文字“莫亚费力地把门打开,现在他明白罗兰以前有多辛苦”。曾经的罗兰和现在的莫亚发生重叠,读者便能更容易地揣摩莫亚的心境变化。第三,注重意象的挖掘。图文并茂是绘本的一大特色,在表现内容方面,都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在表现手法方面,经常用到象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揣摩以及对象征意义的挖掘。还是以《好好照顾我的花》为例,作者用紫罗兰来形容女主人公罗兰,而不是用其他的花,紫罗兰象征着什么?罗兰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而莫亚则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大”和“小”又象征着什么?意象的挖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旨,更好地享受绘本的审美价值。第四,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中职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普遍不是很理想,如文字表达能力差、创造力匮乏、缺乏思想深度等,在写作方面往往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展开写作教学时,可以设计层次化的教学内容。难度最低的看图写话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与初步的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尽可能将画面内容描述得具体、完整。下一个层次,要求对画面内容展开联想,摆脱固定写作程式的禁锢,激发创造力。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对绘本的主题思想加以提炼,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并自选角度展开写作。绘本俗称图画书,就是一种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的书籍。虽然绘本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但是不少高质量的作品拥有深刻的内涵与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样适合青少年或者成年人。因此,将绘本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有着充分的可行性,精美的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能够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效果。目前,绘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绘本选择存在盲目性、教师对绘本缺乏系统的认知、绘本教学缺乏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绘本,比如内涵丰富、语言优美、表现手法突出、审美价值高的绘本,并强化绘本在中职学生中的推广。中职语文教师也需要制定恰当的绘本教学策略,比如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注重文本的细读与意向的挖掘、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等,从而保障绘本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中职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庄晨曦.绘本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9).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分布广阔,源远流长,涵盖着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1]。作为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需要根据时展的新要求,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强有力的华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延续中发展。有关研究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看法是积极的,但对于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的看法却比较消极,因此,如何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也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2]。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身体力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二)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思想、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华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但是,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理想的困惑,没有或者无法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把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形成的时期,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和追求物质利益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加之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部分人空有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但不免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以至于只知夸夸其谈、争口舌之能。针对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迷茫和困惑,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精神、重义轻利、先人后己的义利观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来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踏实肯干的态度和作风。(四)是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家庭的娇宠及升学作为生活目标的重心,使他们在人格形成上出现了困境,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部分同学的宿舍、班级内关系紧张,彼此之间相互猜忌,是己而非人;面对竞争,只知突显个人,缺乏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先人后己”的思想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五)是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片面的重智轻德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比如有些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不爱护公物,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对父母不孝顺,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学术上的抄袭,不偿还助学贷款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恭礼让、尊师孝亲、重诚守信、崇尚节俭,明礼诚信的优良道德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一是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所需经费的投入,用于传统文化的宣传、科研和活动的开展。二是相关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疏理和研究,将传统文化提炼、整理,编写出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和教材;三是利用各种社会舆论,加强引导和宣传,如利用相关的影视、戏剧、音乐等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营造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走向的良好社会氛围。(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机制。高校育人义不容辞,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不断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考评机制,保障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运行。一是精心安排课程和内容。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民族经典文化的内容要形成体系。二是配备优秀的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四是明确规定掌握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要有具体的学习量化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考核。(三)高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广泛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拓宽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如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在学生中开展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讨论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校园活动,鼓励他们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四)高校应切实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要切实发挥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收藏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料,经过科学的分类和管理,为学校培育人才提供文献资源保障。要在藏书建设方面优化馆藏结构,不能只注重专业特色而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书刊,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书刊。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主题电子阅览室和读书论坛,在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五)高校要着力强化中华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教化和感召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年代久远且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传统美德的民族心理,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的表现。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西方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传统节日却被轻描淡写。学校要相应地开展各种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适应现代生活,吸引青年大学生,让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社团,鼓励他们开展活动,研究和宣传民俗文化,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有根可寻、有本可立,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中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基本动因,也是大学生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政治教学应该体现政治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教会学生运用政治观点观察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开拓视野,形成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近几年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极大地促进了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定教学信念,保持与时俱进,选择优质教学案例向学生渗透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增加政治教学的生动性

如今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了高中教育的一大亮点,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进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展示案例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的讲授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政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政治教师将案例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了政治学科优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向深层次发展,真正掌握了政治知识,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投入分析和推导案例的过程,加深掌握和记忆政治知识,形成系统化的政治知识框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要用到政治知识,还要依靠生活经验,有利于开发逻辑思维,为政治答题做好铺垫。教师要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发挥聪明才智,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习自信。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一)典型案例少,引入方式混乱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从网络上查找教学案例,与实际学情缺乏联系,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和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没有代表性,缺乏典型案例,学生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发挥案例的作用。同时,教师忽视引入案例的时机,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无法全身心投入案例研讨。教师没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引入案例,只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学生容易感到无聊、无趣。

(二)师生互动少,缺少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断交流观点、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找到案例的主旨,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方面吸取案例经验,丰富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有些政治教师只是将案例抛给学生,然后就作为旁观者,不参与互动、不关心是否全部学生都参与讨论及结果如何,学生误以为案例讨论不重要而降低参与感。还有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案例讨论的方法,学生空有学习热情,讨论的效率却不高,不利于课堂教学。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过程

1.丰富案例表达形式。要想提高案例教学效率,锻炼高中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丰富案例的呈现形式,将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提前用文字资料的形式展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有一定了解,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道理和知识,为课堂分析、讨论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或动画展示案例内容,活跃和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探究案例的欲望,能够全身心投入案例学习。教师还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体会案例蕴含的丰富资源,不断积累政治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入深度思考。为了避免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的案例表达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搜集案例资料,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2.注重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将案例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抓住案例的核心思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在分析案例前先设计几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案例,提高案例学习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对于复杂的案例,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案例,教会学生抓重点和关键,发现隐含的政治知识,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分析案例,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深刻领会政治思想,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政治第二课堂开展更广泛的案例讨论,既能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又可以锻炼协作能力和交流技能。

(二)案例选取多样化,加强时代联系

1.案例选取注重多样化。案例选择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精挑细选教学案例,使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要选择学生无法理解的案例,以免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陷入僵局。真实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师可以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学生较熟悉的事件,使案例教学更贴近学生,引发高中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性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将政治教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以史明鉴,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可以选取影视片段、纪实报道、访谈等,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领会其中的政治观点和道理,感受满满的正能量。2.案例选取体现时代性。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直接采用书中的教学案例,不愿意挖掘新的案例,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案例,使案例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教师可以引入当代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等事迹,用榜样的精神感召学生,弘扬正气、讴歌正义,让学生树立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师还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中选取当下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让学生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

1.运用多媒体功能制作案例课件。传统的案例教学以纸质材料和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较传统、单一,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不能发挥案例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给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性改编和制作传统文字形式的案例资料,从网络中搜集相关图片或视频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上要更贴近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其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和教学案例相关的经典动画或视频资料,以超链接的形式接入案例教学,给学生呈现一个个有趣的画面,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和灵动性,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剪辑视频资料制作成案例微课视频,将相关政治理论渗透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带给高中生更大的学习空间。2.运用多媒体一体机辅助案例教学。当前课堂教学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教学一体机深入高中政治课堂,给设计案例教学、分析学生案例、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一体机呈现和案例教学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具体情境,使学生对案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一体机的批注、放大、缩小、拖拽、遮挡、回放等功能详细解说案例的重点部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案例分析的重难点之处录屏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后反复观看,加深政治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学一体机还能自动记录板书内容和添加标记的地方,学生课后可以查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复习巩固提供便利。

(四)加强案例库建设,拓宽学习资源

1.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搜集案例资源。教材是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向外延伸和拓展,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将案例资源库划分为经济生活、思想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细化。划分完整体框架后,教师可以给每个框架配以丰富的案例资源,师生通过信息检索能快速查找需要的案例资源,为教学提供帮助。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案例资源,引导学生从报刊书籍、影视剧、互联网中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还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从社区、社会实践中寻找案例素材,丰富案例资源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从中开发可以利用的时政案例资源,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变化,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加强案例库管理,及时更新资源。高中政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时展密切相关,教材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加强管理案例资源库,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数据库资源,保证政治案例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教师要设计统一的资源库上传标准,认真审核学生收集的案例,确认达到案例上传标准后才能上传,时刻保证案例库的质量。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案例教学视频、其他教师的优质教学课件等上传到案例资源库中,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程度,让更多学生可以接触这些优质资源,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教师还要定期整理案例资源库,及时剔除落后于时展、与新时念不符的案例资源,实现案例资源库的动态更新,提高案例资源利用效率。教师可以建立通用的案例资源库后台操作系统便于信息筛选,提高搜索案例的效率,使高中政治教学体现时代特色。

(五)组织课本剧表演,增加实践环节

1.落实课本剧表演,发挥学生长处。高中政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培育其精神。传统的口头讲授很容易引起学生视听疲劳,使学生厌烦教师的说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根据教学主题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表演教学案例,使案例教学变得丰富多彩,锻炼高中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才能。教师要先确定课本剧表演的主题,根据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视频并进行设计与创作,感受学习政治的乐趣。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让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将剧本案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深刻地体会和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确定剧本后,教师还要指导角色分工,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团队精神,在表演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2.拓展实践环节,加深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拓展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水平,打开思想的大门,注重德育和智育并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政治实践活动途径更加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案例手抄报,展示案例内容及案例表达的思想,不仅加深对案例的掌握,还实现了政治与美术、语文等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体验和参观社会生活,深化学生的感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教材中的政治观点。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说出自己的实践心得体会,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政治潜力,增强课堂的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营造浓郁的政治学习氛围,体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还要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发现生活真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清华.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6).

[2]侯庆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3]王远成.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大观周刊,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