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探索(3篇)

班级文化建设探索(3篇)

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我坚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

一、创建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有了一定的制度,班级才会有序健康发展。我让学生自己参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产生的班级公约,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遵守。

二、精心打造班级硬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要体现在自己的教室里。优化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开学初,我指导班干部布置教室侧面的墙壁,分几块进行打造。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征集各种“金点子”,让全体学生参与,最后在墙上设计出若干栏目。如“成长的足迹”展示同学们在成长道路上的闪光镜头,“小小美术家”展示同学们的才智和灵感,“班级小明星”展示成功者的风采,激励同学们更加上进。前方黑板侧面设置“信息栏”,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等班内各项工作安排等。其他如班级图书角、卫生角、种植角等也指导学生精心去安排。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其个性特长,培养了班集体观念,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潜心营造班级软环境

班级的软环境建设,可以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我们在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学生如何做人。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要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针对班集体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这对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因此,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如元旦新年庆祝活动,全班同学一起动手,布置教室、排练节目。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每人制作一朵小白花。教师节人人写一句祝福语给任课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想把规范的道德准则变成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在班内弘扬正气,树立真善美的标准,而且还要创设更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参与、体验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唤醒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丰富、积累自己的道德素养,在活动中感悟,领会运用。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协作,进而升华为热爱集体的情感。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的文化建设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学会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

作者:罗庆英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第二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在新的班级建设思想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班级成员的个体性、群体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班级文化;智力;个体性;群体性;创新能力

在全人教育思潮理念和新的班级建设思想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班级成员的个体性,群体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业成绩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在文化全球化和网络文化渗透的背景下,还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人才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1](叶美兰,2005:125)。作为人才素质基础的文化素质,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实践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模式必将孕育激活新的文化,而管理模式的总结、提炼与浓缩又是班级文化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班级文化建设仅囿于班级环境的布置、系部黑板报的编排、班级活动的开展等等。如何将这些感性的具体的文化建设理论化使之成为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借鉴全人教育思潮的哲学指导[2-4](Miller,1990,1992,1996),该哲学基础包括三个部分:联结、整体性和存在。(1)联结,大体可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相互依赖;二是相互关系;三是参与;四是非线性;(2)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也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整个系统;二是多种视野;三是独立性;四是多种水平;(3)存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整全的人;二是创造性的表达;三是成长;四是责任感。以挖掘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的要素与其具体建构方法,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成员的个体性

这里的个体性是指从单个学生个体出发,强调个性化发展,实施个别化教育,使学生突出个性,学有所长。爱邦•伊力奇在其《脱离社会的学校》一书中大胆主张废除学校。断言学校是现代社会人性的最大的压抑机构,认为没有学校才有真正的人类解放。这种论断固然武断,难以付诸实践,但确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极大警醒: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决不能千人一面,整齐划一。我们将学生的个体性训练寓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步改变与发展的[5](厉以贤,1988)。自我观察与内省是认识自己的一方面,而学生更主要的是在班级成员的相互交往,师生互动中,在对己对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因此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识的自我认知。属于对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属于情感情绪方面的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等;属于意识方面的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等。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陷入误区的一个表征。

(二)个体特长的培养

学生个体可以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性格情趣,有选择的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个体的特长反映教育的多样性,班级文化建设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组织的包容性。个体的特长一般可以考虑与专业结合、兴趣结合和生活结合。与专业结合即在选择与发展个人特长时考虑本人所学专业的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与行业,从而做到相辅相成,相映成辉。与兴趣结合指的是个人前期的爱好与中小学已经有所发展的个人特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当然,兴趣可以与专业重叠。与生活结合则较为宽泛,但理想的境界是与自己的性格有相匹配的元素,并与从所从事专业具有互补性,能够起到协调身心调试心情的作用。这些特长的培养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会有长远的效应。诸多名家大家都指出大学教育以及集体生活所培养出来的情操和个性对于今后事业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个体智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对智力的认识上升一个高度,摒弃了对智力的片面认识。著名教育家特曼认为智力就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皮特勒则认为智力是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认为智力不仅是一种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包括对一个特定问题的理解而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6](叶运生,2000);智力不仅是一种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还应该包括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因此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事物和环境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解能力。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通过能力表现出来的。

二、班级成员的群体性与班级管理模式

这里所说的群体性是指班级成员的归属感,班级集体荣誉感,以及迅速适应环境使其融入集体中的生活能力。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班级形象的维护,二是个体为班级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奉献甚至牺牲个人相关利益。传统教育理论将班级视作一个等级森严、严肃规范的传授知识的系统。现代教育理论则在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对班级的认识,它强调班级首先是一种教育性组织,其次才是管理性组织。这里的教育性组织更着重于班级成员的一种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班干部与同学以及班干之间的关系;而这里的管理性组织则突出强调民主化管理,人人参与管理。现代教育理论扩展了班级的内涵与外延,发掘出班级建设的更大空间,强调的是一种合作与平等。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表现在打破对班级认识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班级管理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学生从辅导员(教师)→班干→学生的层层管理模式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学生圮辅导员(教师)圮班干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1.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可以采取增设班级岗位或轮流班干责任制等办法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使之成为班级建设的主人。2.实现了学生三种角色的转换,即班干、教师和学生。3.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归属感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里的社会价值首先表现为班级的价值。在该种班级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呈现开放性、民主性、群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奋发进取、个性突出、凝聚力强的良好班风,而在该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班级文化必然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健康性、和谐性。

三、班级成员的创新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呼唤大批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课题,其核心在于创造革新。创新教育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创新,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7](袁周敏,2001:100)。袁周敏[7](2001:100-102)从建设以校长为首的创新型管理队伍、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借鉴。过去对创新的研究重在思维过程,认为创新是受客观物质决定的人类意识为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概括,分析,综合产生独到见解的思维过程。我们通常认为创新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人品质。创新能力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独立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新颖性思维。2.创造性人格。通常所说的创造性人格的五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为:(1)健康的情感包括理智感;(2)坚强的意志不仅强调坚持性和自制力,还重视意志的目的性和果断性;(3)积极的个性意志倾向;(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5)良好的习惯。如守时、整洁性等。

四、学生学业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班级成员的学业成绩优良并不直接代表该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完善。由于该项涉及到课堂教学,教材教法等方面故不作赘叙。例如有学者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为本科生构建创新学习的平台[8](郭加书,2009)。但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发展知、情、意协调发展的评价观,将情意变化、创造性品质、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纳入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上四点的综合就构成班级的个性,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同时该指数又表现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中,如班级形象显性设计即寝室布置及卫生状况等;班级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业成绩;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包括校内外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学生关系及师生关系。这四条原则由显性到隐性,第一条侧重点在于班级形象;第二点在于班级管理和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第三条在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爱好以及公德意识等;第四条旨在让学生建立好的交际关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佐斌博士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就教育过程进行了相关探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教育的实质就缺乏了。此处强调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提倡民主的伙伴型学习关系;教师要能够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成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是合格的又是多样性的。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和其他同学交往,学会真诚、自醒、求同存异、替他人着想、谅解、宽容和赞美很重要。在一个集体中应当先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的群体性和适应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班级文化建设还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弘扬和平、平等、公正的建设理念,并在不同的层面上与学校特色文化交相辉映。“文化是在深层次上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共享的基本假设与信念,它潜意识地发生作用,达致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旨归。学校特色文化的灵魂在于育人,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与精神意义的生成”[9](刘永强,2015:11)。我们认为班级文化的参与者不止是辅导员、院系、校团委和学生处。教师是文化建设与传递的第一实践者,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新形式下如何探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贯彻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将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班级文化建设指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形成教育的一个整体过程。这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过程。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理念,加深对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就要正确认识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建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10](朱鸿章,2009:20)。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功能,完善的班级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班风,必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形成团结协作进取奉献的良好班风,让每一朵花都有舒枝展叶的空间,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金梅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叶美兰.素质教育视野下“两课”教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界,2005(9):125-127.

[5]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0.

[7]袁周敏.浅谈创新教育的实现因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100-102.

[8]郭加书.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18-119.

[9]刘永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5(34):11-13.

[10]朱鸿章.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20-21

第三篇: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五年制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力补充,而班级是培育学生的基本阵地,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更好地提升职业学校学生专业素养,彰显五年制职业学校特点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如何有效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

关键词:

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专业素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性的有效补充,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员划分的模式下,班级教育就是我们进行学生培养的基本阵地。怎样利用一切手段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向社会后自食其力、得到重用、赢得尊重就成了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实践,笔者逐步意识到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很多表现在人类创造的文化上,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文化[1]。因此,如何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校园文化亟待改善

学校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发展和进步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原则和政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班级文化的形成。校园文化为班级文化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保障,同时不同班级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校园文化的内涵,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其不断完善。五年制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包括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学校,或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转型而来。这类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更异于高校。五年制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专业是否适合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二是目前学校是否有必要的专业基础设备和师资来支撑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目前社会对五年制职业教育缺乏认同感、师资队伍资源缺乏、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缺少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的现状来看,校级层面如果不提升内涵建设,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二)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的特殊性

五年制高职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思想上要求进步,对专业知识充满了好奇。但是五年制的招生分数线低于普通高中,所以这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上存在惰性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没有考上高中,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前途迷茫,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学生在初中担任过班干部和三好学生的很少,因此在班集体中无表率和榜样作用,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面对这样的群体,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需要更加用心的前期规划和更持久的培育过程。

(三)班级文化建设引领者缺乏认识和方法

五年制高职多以专业为依据进行班级划分,在委任班主任时目前的做法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年轻教师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容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专业上未必一定保证是本专业的教师,这对班级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年轻教师欠缺班级管理经验,面对特殊情况和特殊学生缺少耐心和恰当的方法。另外,由于平时课务工作的繁重,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就容易产生疲于应付和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如何有效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

(一)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硬实力

以往我们谈班级文化建设,范围仅局限在班级内部,而五年制职业学校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五年制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更注重专业培养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艺术类专业应具备必要的训练设备和训练场地,财经商贸类专业应具备必要的实训场地、训练设备和模拟软件,数控机床等专业也应配备专业训练所需的设备和场地等。把培育的地点逐步由教室转向实训室,逐步完善物质文化建设即专业培养硬件资源,班级人才培养才能展开,才能使五年制职业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有实质性内容。

(二)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年制职业教育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就决定学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应更加全面,应有成文的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从多方面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各个班级应结合自身专业和班级特点制定利于自身发展的班级制度。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通过制度约束、减少学生行为的随意性,通过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建立起班级内部互助合作,规范自律的机制,使学生无论是行为上的自由还是思想上的发展,都不超越学校制度文化的范围。

(三)重点培育班级精神文化,深化班级文化内涵

真正的班级文化是以精神形态出现的各种形式只有从班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以及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程度等方面,才能看出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2]。因此,五年制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并以专业素养形成为最终目标,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重点营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实际接触,部分五年制职业学生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在思想上对待学习的态度消极,对待班级事务缺乏参与热情。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部分学生思想波动较大。也正是这部分学生的言行举止对班级舆论的导向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应当因势利导,善于利用机会,以专业素养为出发点,树立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当旅游专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发生矛盾冲突,语言粗鲁时,应该从专业素养养成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作为服务行业,专业知识是一方面,而待人处事的专业素养是大家更看重的。将来的社会不缺少导游讲解员,缺少的是高素质高修养的旅游专业人才。虽然学生入学时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但进入专业学习后,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显示出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培育班级内部优秀典型,多鼓励多表扬,以学生带动学生,也是营造优良班风,有效形成优质班级文化的有效方法。

2.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五年制职业学生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生存在人格及能力缺陷,可以通过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矫正。例如,自我中心的学生会因受到班级民主、和谐、团结气氛的熏陶或伙伴的批评而改变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的学生能够在有序的班级氛围中和集体的监督约束下逐步形成自律意识[3]。通过分析五年制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信任与理解的需求、父母和教师的爱的需要等,鼓励学生间积极合作,多参加心理教育活动,美育、体育、智育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素养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树立学生的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

3.专业兴趣的培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五年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就开设有专业课。通过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入,再辅之以形式多样的专业第二课堂、技能周和技能大赛等,班主任可抓住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同时,这也是升华班级文化建设,凸显特色的好时机。只有培养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逐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我们才是真正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从文化建设中受益。

三、结语

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在五年的时间里循序渐进、行之有效地建立起属于五年制职业学校的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

作者:韩祎 单位:江宁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忠.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班主任,2003(2):56-57.

[2]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及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12.

[3]谭英海.略论班级文化及其对学生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