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知识培训范例

审计知识培训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全球化;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

伴随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逐渐提升,审计从业者对自身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审计部门应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关注度,将人才招录作为着力点,将培训作为重要举措,将绩效考评作为推动力,持续健全各种用人机制,推动审计事业长效、稳健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工作对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审计内容日趋复杂

在国内企业跨境业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审计人才需依托国际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且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自主性与警惕性。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比较特殊的人力资源,审计人才逐渐发展为国际审计实践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审计无形资产时,审计人才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从某个层面而言已高过有形资产所占比重。另外,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人们在信息领域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大,这也要求审计人才具有杰出的外语交际水平。

(二)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工作呈现多样性

全球化背景下,审计人员应增强知识储备,以应对网络快速发展情况下出现的新产品、产生的新问题、凸显的新现象。尤其是在我国政府实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方略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审计逐渐发展为审计实践的全新领域,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审计人员外语交流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外语交流水平低下、国际审计经验匮乏的审计人才将难以正确估计与应对工作开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无法给出科学的审计结论。然国内许多审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缺乏实践经验,外语交际水平也十分低下。当其步入审计行业开展审计工作时,便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审计需求持续升级

全球化催生了全新的审计需求,而新的需求必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思想理念方面,便要求审计人员追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创新能力,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断增强审计深度。另外,应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将科学的理念观点作为引导,让审计人员的活动与全球化环境下社会对审计行业的需求相一致。再者,对审计人员整体素养来说,应当将国际审计实践作为媒介,基于此深化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经过工作实践的开展提高自身外语交际能力,并科学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审计工作。唯有这样,才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更为科学、客观、全面地发现、分析与处理问题。

(四)全球化背景下对审计队伍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

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审计需求逐渐增多,审计人员应当在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善已有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体应用水平的同时,在广泛涉猎法制、财会等有关知识的前提下,以参与教培的方式提高本身的外语交际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基于审计环境日趋复杂的需求与审计目标重新定位的需求,审计人员应当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以更为主动的态度监督国际政策的实施状况;审计人员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对监管举措的实效性、经济方略的科学性给出客观结论。

二、全球化背景下审计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培育的具体路径

(一)契合国际合作项目的审计实践,增强审计人才英语交际的实用性

可采用将和审计有关的英语知识融合到英语培训课程中的举措来提高审计人才英语交流水平,以便于其更轻松地应对国际审计挑战。在审计人才教培实践中,不但要注重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英语文化有关知识的掌握,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树立更科学的财会理念与风险防范思想,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英语交际水平的提升需建立在其广泛涉猎法制、经管、财务等有关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基础上,这样英语应用水平才能大幅提高。应当将英语培训内容与国际审计活动相融合,以实践促进审计人员英语知识的掌握。此外,应当为参与教培活动的审计人才提供深入理解英语知识、实践运用所学内容的平台。譬如,在以审计人员为对象开展培训活动时,应当重视审计人员对英语知识的实际需求,结合审计行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升培训成效,让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培训提高国际审计工作能力。

(二)增强审计人才交际主体性,满足国际审计合作项目需求

在涉外经济业务中,我国审计人员缺乏对其他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低下,这便导致其在开展国际审计工作时面临诸多阻碍。为此,在涉外经济业务中,审计人员需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国际化审计,而要想取得理想的审计成效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以英语表述工作有关流程和结果能力的提升。此外,应当将国际审计作为驱动要素,不断增多审计人才跨文化交流的频次,提高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审计的积极性。比如,审计人员应当将国际化审计座谈会与交流会视为宝贵机会与平台,借此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水平。只有审计人员深入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差异,才可以更高效、科学的完成国际审计工作。

(三)依托有效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交际水平

在以审计人员为对象组织英语培训活动时,可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在培训实践中,应当注重审计人员的实际需求与审计人员当前的英语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应当遵照人本原则,让参培的审计人才在与讲师进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增强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且结合自身现状进行更为自主的学习。另外,培训讲师应当有意识地创造和全球化背景近似的英语交流环境,在与审计学员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为其创造发挥主体意识的机会,以有效提升审计人员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在涉外经济业务中提高参与水平,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应当广泛了解各个国家的审计文化,能够以英语为交流语言表述审计活动有关内容。为此,审计教培单位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合作,让拥有国际审计实践经验、英语交际能力突出、广泛涉猎多国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培训课程的创建中,为审计人员提供以全球化语境为立足点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英语课程,让审计人员提高英语交际水平的同时,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合国际合作审计需求,增强审计人才的综合素养

深入剖析审计人才在英语交际方面的实际需要,以研发语料库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从业者的英语交际水平,另外,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譬如,充分利用英语教师与有关培训组织的效能,让其拓展英语知识范畴,将审计内容引入到课程知识中,开设以审计人员为对象的针对性突出的培训活动,另外,培训教师应尽量收集和国际审计、跨文化经济协作有关的以英语为表述语言的资料,并把其推介给审计人员,为审计人员英语实践水平的提升创造机会。譬如,在国际审计与鉴证业务中,审计人员应学会审计结果如何以英语的方式呈现,怎样以英文正确表述无法表示意见、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等专业审计术语。此外,应当注重英语行文有关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职业素养的英文表达,力争以英文娴熟、准确地表述专业、客观、独立等有关诉求。在审计方案与风险预估方面,审计人才在方案落实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以英文正确表述管理风险、固有风险、审计风险等概念,可以对分析性质的复查流程、舞弊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等进行准确阐释。

三、结语

审计人员的英语交际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成效。全球化背景下,跨境经济业务逐渐增多,这给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审计部门应当立足于国家和企业权益的角度,深入探究国际审计这一全新业务领域。另外,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做到在国际审计实践中以正确的英文表述有关审计事项。为此,审计部门应在注重审计人员英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更新,不断深化审计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将审计人员培养成知识涉猎广泛、英语交际能力突出、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建立.中国审计文化历史变迁的特征探讨[J].审计研究,2018(02):32-39.

[2]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78-81.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继续教育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自 1982 年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制度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相应演变,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出台的加强审计监督的政策措施,也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的关键。高校内部审计发展与国家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教育审计制度方面,2020 年 3 月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 47号)(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 2004 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础上,结合中央对内部审计规定的新要求、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新需求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新时代教育内部审计的定位、机构、人员、职责、权利、监督等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针对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规定》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予以明确说明:“单位应当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业务培训、考取职业资格、以审代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内部审计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完成的一项长期持久且艰巨复杂的工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在理论与实践的深远发展使得内部审计在职能目标、业务领域、技术要领等方面都在不断深化、拓展与创新,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标准和机遇把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问题

1.继续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审计署、教育部以及各省人民政府均相应准则、公告或工作规定予以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管理已经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师(以下简称 CIA)资格的人员的后续教育。持有 CIA证书并不是内审人员具有审计报告签字权的必要条件,相对于内审协会对 CIA 后续教育的统一、集中管理,非CIA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由其所在单位部门管理,严格程度与考核方式通常流于形式。目前我国 CIA 资格持有人约为 4.8 万,远远低于高校内审人员总数,仅仅依靠内审协会针对 CIA的后续教育管理很难达到整体提高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职业素质的目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建立起独立、客观、专业的审计体系则离不开根据组织的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组织等配备的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除了强调单位应当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需人员编制、严格一般审计人员配备标准外,还强调“总审计师、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审计、财务、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准入前教育层次不同,理论与实践经验衔接不当,这意味着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区别对待。其次,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职责分工不同(如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等),相应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职能岗位应在继续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

3.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形式包括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其中有组织的继续教育包括参加现场或网络培训、参加专业会议和考察、获得其他审计或会计类资格证书;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阅读学习内审专业相关资料、撰写并发表内部审计相关专业著作或论文等。由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时间的局限性,继续教育内容通常具有压缩性并且选择性极小,缺乏最新政策解读、专项审计实务与案例介绍等与内审人员平日工作切实相关的信息,且一般不具备可实践性。

4.高校内审人员自主学习意愿有待提升对于职业继续教育而言,只有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创造性学习成果。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岗位设置、晋升方式、激励政策、奖惩标准、内部沟通渠道、外部工作环境压力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高校内审人员自主学习意愿亟待加强。

三、改善我国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将高校内审人员继续教育纳入考核范围为鼓励高校内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内审部门应规范内审人员职业认证及准入制度,将继续教育纳入胜任能力持续评估机制,严格继续教育的评价、考核制度,推进内审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倡终身学习,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自主学习意识,确保继续教育效果。明确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能力长期发展目标,规划目标实现步骤和要求,建立目标实现奖惩机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高校内审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探索培训成效“后评估”机制,培训组织部门要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考核,从胜任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执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等层面出具培训情况整体评价,并运用到审计人员的考核晋升中。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继续教育形式及内容

(1)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内审人员,在具体规划继续教育形式及内容时,根据其需求开设不同的知识或技能类教育课程,与此同时,高校内审人员也可明确学习目标,根据自我评估水平自主选择教育课程。

(2)扩宽培训渠道,例如针对高校内审工作繁杂没有充足时间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审人员可以“以审代训”,针对组织或内审部门需要集中了解和解决的专业问题可以申请培训机构“入驻培训”,尽快构建起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审计培训体系,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增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技能更新能力、宏观政策研究能力和信息化处理能力,与国际内部审计业务接轨的同时体现中国特色,培养复合型高校内审人才。

3.继续教育内容权威化

(1)高校内审机构应针对内审人员个人工作及能力特点,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相应制定具体、科学、操作性强的继续教育规划,充分保障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的投入,实现继续教育全覆盖。

(2)高校内部审计继续教育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权威性,且能够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以便高校内审人员及时掌握、补充相关内容。

(3)强调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高校内审人员后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审计署 2017 年的《关于审计机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提出的要求,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全过程。

4.激发高校内审人员自我提升意愿高校应当实行物质精神双激励,改善内审人员工作环境及相关待遇,提升内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荣誉感和工作成果自豪感,灵活制定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减少阻碍高校内审人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阻力,从内部动力出发激发提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积极性。

四、结语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3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4

首先,利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有两点优点,一是突出了审计重点,二是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了过去手工分析的方式,使审计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问题。同时,计算机办公软件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全面审计成为现实。另外,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还大大的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2、当前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面临的问题

2.1计算机办公软件存在很多误区

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误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审计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方案的制定不合理,在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不强,造成审计重点不突出。第二,在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工作应用中,过分的重视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的开发建设,却忽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推广和应用;过分的重视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审计形式,却轻视实际审计的效果。2.2审计业务水平不符合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水平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但计算机行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只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而不能系统深入的应用。另外,企业曾试图聘用一些具有计算机办公软件专业知识的人才,但他们又对财务审计知识掌握的比较少。财务审计知识与计算计知识是两个领域两个专业的不同方面,因此难以达到既具备专业的审计水平,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操作两者之间的平衡。

3、利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提高审计效率的措施

3.1强化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养

审计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务审计知识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计算机办公软件审计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保证企业良好的审计效果,还要加强审计工作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审计知识两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充分掌握审计业务技能和计算机系统知识,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数据库处理技术的培养。另外还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坚持业务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循序渐进,使整个培训过程有序进行。

3.2利用被审计企业的财务软件

在记录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是大多数企业普遍的做法,现阶段,绝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都能够直接转化成EXCEL格式。因此,在审计工作中直接利用被审计企业在软件内部存储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这样审计人员不但不用重新输入各种数据,还避免了输入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节约了大量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3使用固定的电子模板

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每个审计工作人员使用的电子模板也往往存在很大差别,所以不方便审计结果的查看。因此,使用规范化、统一的电子模板记录审计结果,能够方便审计结果查看,使大家一目了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3.4加强数据分析软件的学习

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进行审计工作,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如:AO、EXCELE、ACCESS等软件。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应不断进行学习,熟练掌握它们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4、结语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风险导向;农商银行;内部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风险导向农商银行内部审计要求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通过及时识别银行运营中的潜在风险,并进行分类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再利用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进而制定合理、科学的审计计划,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保障各项审计工作的实行。相比于传统内部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侧重于对自身的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从战略视角扩展了其评估范围,强调了其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特点,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第一,以风险为中心。银行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以风险为中心,紧紧围绕审计过程中可能会触碰到的各种风险因素作为分析评价基础;第二,以分析为方法。分析性程序占据重要地位,在以风险为导向的银行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第三,以事前和事中为重心。银行内部审计重心出现转移,逐渐从事后转移到了事前阶段和事中阶段,在审计工作开展前即先收集和评价审计风险,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在开展审计工作后对于新发现的一些风险因素也应及时纳入风险管理中,及时予以评价,对发现重大的审计风险,应及时调整审计方案,最终得出更有价值的审计结论。

二、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价值认知不足。独立性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就当前银行内部审计运行现状而言,存在着较多因为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的情况。一方面,内部审计本身的固有局限性。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在单位下属的一个部门,作为内置的部门,自然会受到所属分管领导、高级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影响,而这些层级人员往往也是最容易逾越内部控制的人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价值发挥有限。在制度导向审计下,以检查内部控制作为基础开展审计工作,则其价值发挥有限,因为高管层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已较为完善,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则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个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审计价值。

2.内部审计职能存在滞后性,审计成果难有“大作为”。在制度导向审计下,农商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主要审计资源都集中于业务活动事后稽查工作中,而对于事前和事中阶段的审计工作都存在盲区,这也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下,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将会受限。同时,随着我国农商银行各项业务指标的不断增加,相应的风险也相继增加。但是由于当前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依旧以事后稽查为主,如果不关注相应的审计风险,则拿不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成果,不利于监管层、股东、高级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风险情况进行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3.内部审计部门考核机制缺乏完善性,对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评价不到位一是审计考核指标较难量化。内部审计工作毕竟不像柜员、客户经理、业务部门容易从业绩中获得可量化的指标,内部审计的很多工作难以进行量化,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考核不利,也不利于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激励。二是部分考核重“量”不重“质”。在当前,考核指标仍然倾向于完成的审计工作数量或进度,而忽视了质量,这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过度追求审计工作进度则容易导致审计人员接受以内部控制为提前下去确定审查范围、数量和重点,忽视对潜在的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停留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

三、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的优化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质量。第一,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在农商银行法人治理中,“三会一层”相互独立,各司其职,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才能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内审部门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只有建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才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为开展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体制保障。第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农商银行应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的建设,支持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明确写进规章制度,并提供必要保障和激励措施。严格“有规可依、有规必依”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后,应确保不是“纸面上”的制度,而是能落到实处的。完善有效的制度,为开展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给予制度保障。第三,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流程。完善的审计工作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农商银行应创新优化原有的内部审计流程,包括审前各项准备、审中质量控制、审后成果运用等各个阶段,审计人员在突出风险导向的流程约束下,更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完善规范的流程,为开展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给予流程保障。

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促进风险关口前移,提高审计效率。第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难点在于需要去评价各种审计风险,面对银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如果不事先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在工作中逐步加以完善,则每次开展工作都要重新收集风险因素,一方面负责某一审计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由于经验等问题而无法识别全部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每次都重新收集,审计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农商银行应先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技术,收集整理风险预警指标,并针对银行在不同阶段发展面对的新风险不断加以完善。第二,遵循“穿透原则”。在农商银行审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表象合规、实质存在风险的业务。特别是在信贷业务中,贷款资料齐全完善,表面看上去没有瑕疵,但通过对借款人经营数据等资料的深入分析,却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要遵循“穿透原则”,揭示存在的风险,向业务部门提出防范风险的审计建议,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透过业务合规的表象,发现深层次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要求。第三,持续做好非现场审计监测。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犹如审计工作的两翼,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只有现场审计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因此,非现场审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山东农商银行系统建立了“主审员”制度,采取人盯机构的模式,在各审计中心为每名法人机构配备1-2名主审员,主审员通过非现场数据模型,持续监测各法人机构的业务指标,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及时预警处置,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毛病”,有效实现了风险关口的前移。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训与考核并重,提升审计质效。第一,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业务知识,不仅需要具备审计业务知识,而且必须懂得金融、会计、法律、合规、计算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知识。同时,需要不断去了解学习新知识,对银行出现的金融衍生产品等特殊业务也应具有审计能力。第二,建立常态化的内部审计培训机制。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内审计人员具备风险收集、分析、评价能力,因此,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此外,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业务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应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内部审计培训机制,保障内审人员能够充分学习最新业务知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山东省联社审计部,每周组织开展一次面向全省审计人员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审计规范、公司治理、新业务、风险管理等各项领域,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农商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完善,降低对审计工作数量及进度的要求,提高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完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例如,山东农商银行系统建立了逐层考核机制,省联社对各审计中心进行考核,审计中心对辖内各农商银行内审部门进行考核,内审部门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推动了向风险导向的审计转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是农商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提升工作能力,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发挥更高的内部审计价值。农商银行方面,应通过体制建设、制度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给予内部审计人员必要的保障和激励,通过内部良性循环,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冰.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

2.张海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17.

3.刘建.加强内部审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议.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06).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煤炭企业;问题;应用

我国煤炭企业风险与企业业务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煤炭企业外部环境逐渐复杂的情况下,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风险严重阻碍煤炭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条件下,可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保证煤炭企业的稳步发展。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现代化的一种形式,以关注风险为核心实行内部审计,也就是关注企业发展风险,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上,对风险进行评价和改善,它会全面关注企业的最终目标和独特风险特征。总结来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这样几点特征:首先,增值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预判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提前规避风险,避免损失,以此来提升企业价值。其次,创新性。创新体现在审计思想方面,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先开展风险评估,然后结合企业信息来寻找风险,这种始终以风险为重点的审计思想是传统内部审计所不能达到的。再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提升。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较高的信息质量来进行风险评估,所以审计人员也应具备全面的审计知识,不仅能够直观认知企业战略,还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把控,这样才能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1]。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运用问题

(一)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不能充分结合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需要完整真实的煤炭企业战略信息,这样才能结合实际情况,帮助煤炭企业完成战略目标,规避风险。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仍不能充分结合,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的把控不成熟,无法实行全面的企业监督,所给出的审计报告质量有待商榷,内部控制有效性得不到提升,这样就会导致风险评价不准确。比如在某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中,由于人工成本的显著提高,煤炭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整体利润降低,而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没有结合煤炭企业独特的外部环境,只是采用普通行业风险评估模式,风险信息不真实,煤炭企业战略目标仍旧无法实现。

(二)审计方法有待改善

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需要有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作为支持,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价,提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此煤炭企业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及软件仍不够成熟。比如,没有合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与科技相结合,但是煤炭企业中的审计软件跟不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主要原因在于审计软件的开发成本较高,所开发出的审计软件不能完全贴合煤炭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导致审计效率不高。

(三)审计人员专业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审计人员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体,与普通财务人员相比,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更加扎实的审计知识,还需要充分把握煤炭企业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但是就煤炭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达标,对先进审计软件的运用不熟练,对先进审计知识接收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完成风险评价和内部监督[2]。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运用

(一)充分整合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充分结合,才能够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大价值。煤炭企业可以将风险管理列入内部审计制度当中,使全体企业人员都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为发挥内部审计的最大作用,需要各部门给予信息支持,并建立独立的反馈制度,才能发现并解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另外,煤炭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数据库,将已知的企业风险写入数据库当中,这样在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借助数据库来提升风险信息可靠性,同时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工作量,提升整体审计效率[3]。

(二)改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

煤炭企业有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外部环境,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不能用常规审计方法,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就煤炭企业而言,风险信息收集困难,风险点较多,之前某煤炭企业选择定量分析法,在区分风险重点的基础上,进行数据量化分析,但是此分析方法一般使用调查问卷,主观性较强,不符合风险评估特征,由此需要改进审计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或者结构化假设法。除了改进审计方法之外,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使用,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审计软件,在风险数据库的支持下,提升风险信息收集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风险导向审计效率。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对企业所处大环境进行判断,这要求审计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煤炭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需优先选择有实践经验或者此专业的重点大学学生,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除此之外,煤炭企业内部的培训也非常重要,煤炭企业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审计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更新。知识培训不应该只针对财务知识,还需要培训计算机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4]。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现代化煤炭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部审计,能够预测风险并提前规避。就当前煤炭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所出现的问题,需整合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改进内部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发挥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大价值,保证煤炭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孙丽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2017,(5):45.

[3]郑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及增效浅析[J].经济师,2018,(8):118-118.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7

1.现行境外审计体制的欠缺,制约了审计项目的广泛开展

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实际要求还有不相符之处,限制了审计领域的拓展。一是境外项目风险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和投标阶段,从长远角度看,境外项目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市场研究和竞标能力,审计在该领域的及时跟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境外项目审计机构的临时性、项目实施的短暂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查证的深度和力度,使审计人员对境外项目实施的了解程度不够,无法全面、完整地揭示境外项目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无法从问题根源、更高层次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三是境外项目的取得、管理和实施,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运作模式,很容易造成被审计对象主体不清晰,审计需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程度良莠不齐。

2.境外风险及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审计效果

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仅是受境外审计开展时间短的影响,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首先,境外项目实施的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性,既有企业自主行为,也有国家战略、政治因素的考虑,所以境外项目的运行模式也各有特点,难以在同一标准下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其次,由于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需求的多样性,审计人员在评价项目的风险、效率、效益时,很难采取统一的价值体系标准,实际工作中,有的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标准,有的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或理想水平为依据,有的甚至凭感性认识评判,这些情况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模糊,影响评价结果的恰当性。最后,由于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受限,审计人员对境外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难以核实,对某些风险因素难以识别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审计效果。

3.涉外审计人才短缺,难以适应境外风险管理审计要求

对涉外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与境外审计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现用现培”的状况持续存在,为了开展境外审计项目,突击培训英语或相关境外审计知识,这种观念在涉外审计的初期是可行的,但随着境外业务的不断发展,这种培养方式就显得不足。同时,大多数涉外审计人员培训后返回原岗位,仅偶尔参加个别涉外审计项目,这是对审计人才资源的浪费。其次,“内容单一”的培养模式不适合境外项目审计专业复杂、内容多样的特点,在掌握被审计项目所在国语言的基础上,境外项目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相关生产流程,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人文习俗、国际惯例等,而目前审计人员培养内容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某些审计内容难以深入查证,审计质量难以保障。

二、开展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各级管理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员工培训、局域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基本知识普及,转变员工“只管干活、不管风险”的固有观念,积极营建“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应建立健全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审计部门在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落实境外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配合、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和监控的责任,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2.完善体系,明确标准,确保顺畅的审计机制

审计部门要积极探索对境外项目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途径,参考国际已有通行做法,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境外项目实际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为境外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跟踪和研究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情况,适时出台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境外项目审计规划,规划的制定要体现阶段性和适应性,要与境外项目的发展实际相吻合,并根据境外项目进展程度适时将境外项目审计纳入常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3.加强研讨,深入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当前,境外项目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部门应坚定转型发展观念,转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审计内容要有广度,揭示问题要有深度,整改问题要有力度。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境外项目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不断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可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分门别类地制定审计操作手册,根据境外项目业务类型、范围的变化和管理需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大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审计组时应将熟悉审计、法律以及境外业务的审计人员合理搭配,进而提高查证能力,促进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

4.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提供审计人才支撑

企业在统筹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应根据境外项目实施情况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境外项目审计的“原动力”。一是完善涉外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变“现用现培”为“常用常培”,变“培而不用”为“培就为用”。二是丰富涉外审计的培训内容,变“内容单一”的外语培训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业务知识、相关生产流程、法律法规、人文习俗、国际惯例等内容,提升涉外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善于借力,组建和充实境外项目审计专家库。企业可选择熟悉境外业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组建专家库,根据项目需要从专家库中抽调部分人员参与境外审计项目,解决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人才缺乏的问题。四是广为开源,积极引进和补充新鲜血液。企业审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需求计划,积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调,不断从大学毕业生、不同行业、职业等途径寻求符合涉外审计需要的人才,不断改善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为境外项目审计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5.增进沟通,共享信息,发挥部门监管合力。

审计知识培训范文8

内部审计是企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企业为了良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问题,努力做好广电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受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广电企业的真正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出完全的积极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来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管理,逐渐实现了传统内部审计方式向先进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对广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广电企业;内部审计

在广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内部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内部审计是广电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良好管理、推动广电企业的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也得到了改革和更新,本文主要讲述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进而通过对内部审计制度的优化改革,推动广电企业不断向前的发展进程。

一、广电企业中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广电企业中,许多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没有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引起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没有统一健全的相关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致使内部审计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另外,一些单独设置了审计机构的单位,虽然保持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是却没有做好审计和财务工作,把审计和财务工作归类到一起,没有做好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部分单位甚至撤销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审计机构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实质性和独立性。

(二)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还比较落后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广电企业的审计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已经越来越被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方式。计算机管理不仅在广电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也在各个办公软件和系统中作为主要工作运用方式,使得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形成的各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投入到审计工作中,使得内部审计方式得到不断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审计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现实问题却是没有真正准确符合广电企业的审计软件系统,审计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从而致使最终的计算机审计结果还不够完善。

(三)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素养较低

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相关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会人员,而对审计这块的知识面就很单一匮乏,缺乏审计专业人员,专业的审计经验和技巧都还不够,从而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就很难全面实施,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机构也把重点主要放在财会方面,容易忽略广告经营、广播电视技术以及新闻宣传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审计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另外,广电企业的审计工作对专业知识素养要求较高,但很多审计部门中的审计人员学历比较低,实际经验也不足,在信息技术和法律专业的审计人员非常少,大多都是来自会计专业,对互联网、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从而就不能满足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需求,阻碍了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机构

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及时了解广电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状态和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除此之外,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必须确保自身的客观性,要具备客观理智的判断,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丰富自身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对广电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其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使得审计工作有一个统一、科学而规范的标准,同时也使得审计工作中的各个部门都能得到有效协调和把控,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统筹性。另外,有了健全的审计制度,才能在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其审计备案制度上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推进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努力提高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在广电企业中,审计工作设计广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求都非常高,针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局面,必须全面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各方面知识的专业培训,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只具备财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法律等相关知识,尤其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必须加强,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标准。除了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明宏.浅谈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6(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