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3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品牌理论释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积累和创造并逐步形成一定特性的集教育理念、教学科研、管理机制、办学质量、课外活动、校园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它反映了高校和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指由高校通过多年的培育、创建,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能突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髓。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它不仅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导向、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在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因此,当代高校所要建设的校园文化,应是反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

在高校校园里,高校通过传授专业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但浸润学生心灵或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则是高校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因此,面对多元化社会文化影响而呈现的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现象,就要求在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核心地位,以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载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磨炼和培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引导大学生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勤劳勇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标准和道德价值取向。

2.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

高校的校园文化始终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是多样的,但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载体。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来表现。其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自觉和环境的陶冶。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充分利用情境暗示性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方式,而校园文化正是这两种方式的最佳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载体,校园文化包含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主要是通过“两课”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外主要通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建设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青马班”、文化素质讲座等,以及通过宣传栏、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和囊括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其次,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均融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本质、任务、内容、目标等当中,并在其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和反映。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文化主导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建设展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高校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对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作为校内外具有较好社会影响,能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精髓,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更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激励广大师生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向上,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逐渐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稳固了高校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坚持用校园文化品牌所蕴涵的理想信念、大学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因素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坚持用校园文化品牌所蕴涵的理想信念、大学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因素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学校从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统筹考虑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帮助高校有效地解决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帮助高校发现并解决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帮助高校从大局出发,科学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春苑 袁炎林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档案管理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在“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系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高校“管理育人”之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路径。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探索创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及成效,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端”,这一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逆向思维多变的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及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将其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将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新契机。

(二)高校完善“管理育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种简单和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向多层次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主要在课堂的主渠道发挥作用,而学生的成长是覆盖全校园和全学习阶段的,这样就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使得“管理育人”成为必然。同时,多种沟通方式和教育载体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汲取知识、发展个性的空间,也要求“管理育人”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甚至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全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则是“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高校的主渠道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提倡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改进大学生考核方法、完善大学生档案记录方案,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评体系科学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进而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系统性原则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要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和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学生工作新体系,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合力,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是非观念明确、审美情趣高雅、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有用人才。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但社会经验的相对不足会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判断,这就需要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既肯定经济发展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又要从中看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性与丰富性,看到培养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上的盲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重视学生的协调发展,“协调”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自身发展的和谐。高校中的每一位学生绝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学生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发展:突出的个人成绩、渊博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个人技能,而是指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应着眼于使大学生很好地统筹协调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状态,保持持续和稳定的发展速度,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全面认识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清醒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自身发展由自发向自觉不断转化。

(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层次性原则

在推行目标教育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当代大学生个体在智慧素质、审美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人生价值素质和情感包容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差异,立足综合素质差异的多样性,促进不同综合素质层次之间大学生的接触、交流、吸收、借鉴、交融与自发提升,是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创造活力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目标教育多样性的内涵不仅在于承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且在于承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认可及其相互之间“共生、共容、共荣、共融”的特性。

(四)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式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必须认真探索、持之以恒的重大任务。使大学教育回归到“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基本诉求上来,让学校、社会和家庭以“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共识,突出教育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灵活性、创新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道德风尚、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凝练与升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精神与奉献理念的有机统一。对大生的档案管理,除了传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成绩外,更应突出从学分、考核、毕业证、各种能力的等级证四个方面强化技能实效培训,并强化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把能否真正促进大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学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否规范、合理、完善置于档案管理的核心而进行综合性的衡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即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富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导向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前提。我国大学院校一方面坚守以思想健康为本位、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文化素质为中介、以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和精神,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的优秀大学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现实的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引领我国的各行各业全面、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特别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课题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机构应自觉担负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构建的政治责任,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了解掌握大学生不同群体在人文精神上的时代诉求,使大学生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分歧,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中来。

(三)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质量。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熔炉,能把学生“百炼成钢”,也可能是染缸,给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人才培养方面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境界的凝练升华,不仅限于简单的教师讲述形式,而应采取师生互动、兴趣昂扬、多管齐下、形式多样、焕发活力、注重实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完善育人实效、实名责任制档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强化、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道德情操得到充分的熏陶,使活力与创造的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育过程的始终。

(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而应在重视这方面的同时,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导、性格的培养、意志的锻炼等,即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西方“和平演变”的意识潮流,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青年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创新能力不仅是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应变能力,更应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社会呼唤人的个性发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团体或学生组织的平台;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自发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作者:韩中敏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校国防教育研究

一、自觉与阐释: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诉求

高校现处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也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阶段。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以下现实问题,形势迫切。

1.大学教育的普及化

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伴随而至的是,在利益目标驱动下大学精神流失的伴随而行。大学精神是理性的科学态度、平等的多元意识、自由的个体发展和非功利性超现实的价值追求。大学应该表现出与社会“有所不同”的特质。

2.学科内容的实用化

学科内容的实用化与当前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阶段性要求密切相关,其结果导致科学技术偏颇化。科学主义教育把自然科学所展示的自然界演化过程不断上升到本位的高度,作为终极现实的愿景,人被归化为置于过程之中的一个物种,成为偶然派生出的、不足为重的微角色。所以,学校的课程建构过于自然科学化,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整体不见了,主格微化了,人的情感、道德和精神气质开始衰落。大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的实用化愈发严重。

3.学生本质的异化

人所以成为人,是由于劳动将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本质的区别。但是,伴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劳动愈发被异化,导致人的本质和价值也相应地进行异化,人被自己的劳动及其产物束缚住,不再享受“自由”。劳动的过程中,人为了获得相应的产品而存在,不再体现为纯粹的“人”。传统意义上的“人”逐渐消失,体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

4.价值认同的困境化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意识上,当代大学生出现自我的利益观念有所增强,消费观念呈现粗放态势,择业观多变等普遍特质;在文化行为取向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冷落,对实用主义文化相对热衷,呈现出新生代大学生文化和政治认同评价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这些均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出现偏差,陷入困境。综上,当前大学生面临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习内容的实用化、个人价值的异化、价值认同的困境化等现实状况,给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尝试和反思:高校国防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何融入?怎样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只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实践体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遵从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要求,探寻并找到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和践行模式。

1.唱响时代旋律,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和行为导向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论述道:“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目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利性特征导致相关社会成员出现亚文化特征,亚文化特可借助各类介质进入大学校园,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成冲击。所以,高校国防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通过不同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达到主旋律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好文化语境。

2.巩固坚实阵地,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精髓和核心,是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一种意识和心理状态,是动员和鼓舞社会成员为祖国的生存与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止的一面旗帜。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国防教育意义,甚至可以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针对高校国防教育环境、目标和内容等变化,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载体,深刻认识并灵活应用国防教育规律,及时地补充和改进,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利促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

3.渗透文化意识,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实践立德树人

在高校国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引领和激励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地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国防教育中应遵循人的思想受“渐次发展”和“综合影响”的规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综合功能。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需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题、任务和目标,教育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相应职责,有意识地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课堂施教、课后交流、校园文化建设和相关实践中,通过精彩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把握适时、适度和适情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有机结合高校国防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环节的教育内容,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者和教育平台与载体的共同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造优质的高校国防教育力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成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作者:叶欣 单位: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