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5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5篇)

第一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展的必然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重要价值观培养

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必须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解决好,这是对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总体要求,可使当代大学生更加迅速和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潮流,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用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灵魂、用实际行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带领广大学生深入工厂、学校、社区之中,感受到祖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发展环境。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祖国希望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积极改进和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才能激发大学生对于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迅速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高职院校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和理念才能不断促进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是培育有德、有才、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不断诠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途径

(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题,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贵州中国梦.我的梦”的真谛要义,引导广大大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勇于追梦、奋斗圆梦。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和内容,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弘扬与传播至关重要。

(二)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的重要路径。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也可以由学院组织一些重点团队开展活动。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学生有理想、有梦想,可塑性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好、不松懈、不失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青年大学生们都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作者:李逸仙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探究

一、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1.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

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民族地区工作建设中,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促进经济进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知识群体力量,发挥知识群体核心作用。因此推动民族地区青年力量进步,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2.各民族大学生是壮大民族党员队伍的重要力量。

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党关键的社会基础,为壮大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就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党员工作调查中发现,民族高校中加入党员队伍的力量占总体入党人数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80%。这充分说明高校大学生是加入党员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工作。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干部选拔制度中对党政公职担任条件的制定基本标准为高等教育学历者,因此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建设,要注重高等教育学历者培养。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大学生自身完善。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教育,也要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促进学生自觉行动,为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培养后继力量。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理念

为更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要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创新理念。高校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全面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创造出积极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为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将其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建设紧密联系,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切工作的灵魂主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全面性和长期性。深入的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在大学生升学时和毕业时的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专题、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报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了解。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活动,对民族特色文化地区、红色基地以及军事训练基地等地区开展实践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协调好民族文化与宗教因素影响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差异,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为前提,正确看待多元化发展。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性和特殊性,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在平等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和建设。同时在民族高校教育中要学会认同少数民族学生情感,切勿强行灌输思想。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也是开展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马克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宗教教义弘扬,吸收其积极部分和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在处理宗教问题上要坚决抵制和打击分裂国家等违法行为,正确弘扬宗教教义。

四、现代媒体影响下加强“三观”教育

在现代媒体形式日益丰富、传播内容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当代信息传播影响下西方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人生探索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并对资本主义思想有着明辨态度。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学会抵制腐朽思想,吸收积极思想。要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看待历史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做到积极学习,热爱祖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现代媒体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甚大,因此要加强对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三观”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倡健康方式,抵制不良风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五、注重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积极解决,无论是思想方面的疑惑还是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中出现的较多问题和腐败现象都对大学生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不良风气的整改。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辩证看清社会问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例如,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民族高校教育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清楚认识就业领域的问题,树立正确就业观。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加大就业能力培养、开发就业渠道十分重要。同时,要对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资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学生继续在校就读,影响学生继续传播民族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民族高校中要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设立多种助学金、创业贷款等项目,以有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地区政策的力量以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帮扶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

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文本建设

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导思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形成一个有机脉络,对这些理论进行文本建设,并以创新为前提,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质性作用。要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简要读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占40%以上,其在中学阶段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整体汉语水平不高,应组织理论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战略地位、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基本结构与功能等作出比较详细的阐述。为他们全面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和帮助,进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充分认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之中,凸现这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方向性和引领性。加强民族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相关的教材建设。在进一步坚持教材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其可读性与通俗性。加强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资源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隐性与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注重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

七、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环境以及社情民意等更为复杂,文化形态也呈多元性,为积极正确开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宏观管理。各高校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尊重,从多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识。

作者:王云飞 单位:兰州商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一、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合力作用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在为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时应当摒弃传统模式,多管齐下,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改变教育思想,完善相应对策,有效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将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结合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思想特点和要求,变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提出有效指导和培育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理论。另外,应当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僵硬的说教模式,实现和大学生在心灵层面的有效沟通,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具体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问者、创造者。最后,学校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包括为革命烈士扫墓、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社会和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升级为理论,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应当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课下时间开展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大学生在校园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做好示范作用,从言行和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校园网络、校园社团、校园文体活动,通过它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宣传,为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阵地作用。

(三)营造“新媒体”育人环境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和校园文化的同时,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当前的各大院校都开设了校园网站、贴吧、微博、论坛、校报等,这些新媒体影响着每个大学生,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形式汇成的新媒体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渠道,它能够有效拓展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使用更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学校应当将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让它们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落实培育活动的主体责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协调统一的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资源共享,大学生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受众群体具有更强的接受力、欣赏水平。因此,必须发挥社会舆论积极健康的导向作用,同时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机制中,借助于易操作的、覆盖广泛的、承载大信息的载体,更加科学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群体。

(一)宣传弘扬中国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在平时的思想文化宣传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梦的内容,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国梦,而其中的强大动力就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对中国梦的宣传,提升人们在道路、制度、理论上的自信心,让大学生充满对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而广泛的宣传,使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创新社会机制,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

实践当中,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综合影响,是人们认识和判断社会事务和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观念,其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外界环境、认识水平等。一般来说,价值观会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而不断完善。目前,中国社会的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非主流社会思想。针对这种情况,要综合考量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利益需要。实践中应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利益。同时相关部门应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为大学生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提供保障,通过政府的行为引导社会正能量的发挥。比如,政府部门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的面向社会招聘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应当在各项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借助于两种媒介,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当前的媒介分为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应当使两种媒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介质。因此,必须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网络宣传当中,让网络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网络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代媒介中的传统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一般有课堂教学、辩论赛、影像资料、理论宣讲等,传统媒介具有现代媒介不具有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的优势,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的教育作用更加稳固和持久。现代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引导作用,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流行文化元素与载体形式。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的影响,提升影响力和指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引发共鸣,成为他们的主流思想。两种媒介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相对于现代媒介传统媒介不注重融入新环境,而只关注书面已有知识。而现代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包含信息量过大,内容庞杂,经常会出现误导咨询和错误咨询。在实际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应当将两种媒介相互融合,取其长处,实现良好的整体效果。利用现代媒介和传统媒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时都应当进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实际需求,利用两种媒介的地位优势,有效地保障和支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实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成为高校乃至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的有效保障,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作者:韩晓曦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探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及内涵

1.认同概念的多学科辨析

认同的概念多而不一,不同学科的专家从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不同的领域中都对其进行了探究。从哲学史上来看,对认同问题的探究涉及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诠释学等多个领域,在“主客体关系”、“人类的主体性确认”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现代,哲学家们对认同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整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在时间的流变中保持自身同一性问题,二是主体对于客体同一性变化的把握问题。从认同的角度切入,这两个方面是对自我的认同问题和对客观世界的认同问题。心理学家同样对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且更为系统。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其基础是人的发展各时期中最初的本能,这种本能的目标是和客体合并,认同对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个体通过对他人的依附而获得一种心理稳定感。弗洛伊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埃里克森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超越,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命题。社会学中的“认同”更多的是从社会关系的层面入手,社会学家认为认同问题的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开始,交往使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差异,作为差异的对立面,认同便相生而起。中国学者王成兵(2004)认为,当代认同是指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这是从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的角度对认同概念进行的定义。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认同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社会认同是指人在劳动中形成的,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及内涵

吉登斯的分类将社会认同纳入到认同的概念中来,扩大了其内涵。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觉接受并且内化为自己价值选择的一种态度。目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一种过程性或者说层次性,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第一,认知认同。认知是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过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在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础上,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其丰富的内涵有了明确地把握,并进行过理性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种认同的态度。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其重点在于学习和理解。第二,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认知认同的升华。同样作为内在认同的一种,情感认同在认知认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其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剖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心接受。情感认同是认知认同转化为行为认同的关键,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价值选择,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层次的中心环节。第三,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情感认同和认知认同的具体表现,是将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转换为外在表现的环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上升到实践中去,才能被转化成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有用的财富。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既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亦是归宿点。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大学生具有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宣传力、活动力、影响力较强等特点,且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一代的佼佼者,也是社会潮流的引领者,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社会上具有示范作用,这就决定了该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时代交予的重任,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更加深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1.从国家角度来看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体现,也是其首要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铺展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幅中华民族未来的锦绣画卷。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景,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更是未来中国发展所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大学生要想做好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就必须从内心接受这四个价值目标,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到自己的个人实践中去,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社会角度来看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就现阶段来说,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现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速放缓,要维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则必须要求一个稳定的社会。而如今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虽然社会状况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是也出现了诸如社会风气不良、群众道德水平滑坡等现象,且部分地区出现的暴力恐怖活动日益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必然含有追求社会稳定的目标。而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仍未完全定型且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时期,因此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选择将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也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

3.从个人角度来看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价值准则。如今,发达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多元社会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原有的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局面受到冲击,这是一把双刃剑。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该群体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该群体共产主义信仰的巩固,同时也关系到该群体的整体道德风气和个体道德操守等问题,因此它应该成为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求

现如今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活动,重知识灌输轻道德教化的现象,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应得到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强调知行合一,且需要遵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逻辑,促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灌注到思想与行为中。

1.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相对于国家和学校的宏观层面而言,是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掌控。第一,要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理顺多层次、多领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脉络,增强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高校辅导员课下辅导等多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探索和整体教育体制建设。第二,要增强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课堂授课是大学生接受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的首要选择。因此,针对极少数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松懈的现象,需要建立相应且严格的监督追责机制,增强教师责任意识。同时,应明确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包括党政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驾护航。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就是校园的“氛围”,就是校园的“生态”,就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养也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依托。第一,运用多渠道、多途径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包括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第二,加强榜样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探索多渠道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知识灌输现象。在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师转、围着考试转、教师围着课堂转的情况,结果关注的往往是一般层面上的政治知识的记诵和道德规范的遵守,而不是作为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智慧。因此,在今后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应避免过于单一、枯燥的课堂授课形式,除在课堂授课中探索更为丰富的授课形式外,还应在课堂之外探索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活动,让学生们在更为轻松的气氛和环境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认同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意义重大。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要做到宏观层面的重视,也要做到微观方面的积极探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工作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议

1高校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稳固主流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理论产物,它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具备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理想追求,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因此,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需保持一致。当今的大学生处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呈复杂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击,多元价值取向在高校蔓延。青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信仰体系不健全,价值取向模糊,极易受到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肩负着以德树人的职责,是将先进思想授予学生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是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就是要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各类意识形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使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信念,把实现自我价值升华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建设与腾飞的战略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国际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与此同时,国内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腾飞的攻坚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任重道远。这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认同上达成共识,实现全民族的向心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炼出的精髓,正是反映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有助于深化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读。大学生群体是否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国家之间的竞争,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栋梁之才取决于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载体,其任务之一就在于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的积极行为。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大学生认同的理论依据,通过科学的引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观并不断加以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端正理想信念,把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另外,核心价值观还需要通过引导机制外化为实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理论认同与外化行为的辩证关系,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积极的行动并作用于工作和生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2.1深化理论学习,加强认同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认同,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使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发达、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就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学习的主要渠道,理论学习要摆脱停留在字面的浅薄阅读。首先要扩大知识的积累,以夯实价值观的内化起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内核、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关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其次,要确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特点,解决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存在质疑的部分,缓和信任危机,纠正错位的价值观,重塑理想信念;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接轨,要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诉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另外,拓展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渠道。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在新媒体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教育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化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层面的认同,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先导,而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认知和理解。理论输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要的方式,但只注重理论学习难免会落入“照本宣科”的“俗套”中,削弱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低不言而喻。因此,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和社会的实践给予补充,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力。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或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活动涵盖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并日益丰富,是高水平人才精神境界和文化追求的反映,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文化性和科学性。丰富有益的校园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精神内涵,对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踏入社会,了解社会,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时展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动起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3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与大学生的接触最紧密,时间最长,交流最广,深受学生信赖。因此辅导员的个人理论修养、对政治的觉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解读,甚至个人表现,都对大学生认同感产生直观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但他们并不是天生具有先进的理论认知,只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才能担负起顺利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克服自身惰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理论架构。另外,学为人师,身正是范,辅导员在加强自我理论提升的同时,在平日工作中也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导向功能。

3总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这也对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思政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复制与黏贴,要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探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将显性的高校课堂教学与隐形的高校文化渗透相结合,适时开展多元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价值观。

作者:林恬伊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