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论文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论文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多为校、院、所,设校级科技管理处以及二级学院、所科研秘书。存在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管理层面大、头绪繁多等问题。同时,二级院、所科研秘书缺少管理权限,框在被动接受任务,存在没有自主权,主动性差等问题,仍是“办事员”“传达室”,因此就谈不上服务意识创新,也就不能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共享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虽然现阶段有些数据库,但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也存在信息不全、数据库之间信息不共享、反复填写信息等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仅会加大管理人员对相关科研信息搜集统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市场导向的判断,对相关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衡量以及科研课题的竞争性和中标率。

(三)科研管理环节松懈,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响起,各高校的科研力量迅速膨大,出重拳在项目申请环节上,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科研人员又局限在专业领域、兴趣范围等,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导向,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产出投入比低,有些出现科研项目重复甚至是侵权。但由于无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管理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导致全责不明或无暇监管,导致高校科研项目头重脚轻,拖期项目普遍存在却没有一定措施。不能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初衷,影响学校科研声誉及项目的资助力度。

(四)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齐,缺乏培养重视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本科学历也有硕士学历,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而且身兼数职。在校院两级多重管理的模式中,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地位稍显尴尬。“重使用,轻培养”,工作量和责任下放,开会交流、学习培训机会由校级管理人员参与。原本就没有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导致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工作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很多高校的院级科研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或为合同秘书,不稳定性很大,会因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而流动性大。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化管理体制,强化服务意识

要创新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有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果。明确分工,确定好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所主管领导、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科研项目负责人各自职责,责权明晰,工作方能有序开展。管理人员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导向,在项目申报前做足功课,传达到位,《指南》解读准确,申报书规范填写的审核,提醒大家申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邀请本单位参加全国评审的专家介绍各类项目审定标准和要求等手段,这些有助于科研人员准确选题,提高项目资助率。

(二)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

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实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丰富起来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向科研人员提供,并做到及时更新及信息的延续有效。现阶段各类别项目申报基本实现网络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及验收。但仍需要在各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方面加大突破,这样,不仅能避免相类似项目重复申报,还能节约科技资源及资金。

(三)健全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此外,还应加强经费核算,建立科研责任制,建立项目评价综合性指标体系,抓住项目进展中主要环节,确保项目保质按期顺利完成。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整合与制度化,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活动开展的气候和舞台,促成科研精品的产出。为此目的,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中后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设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强素质能力的培训,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沟通能力、管理手段等;多角度学习能力,包括国家政策的学习、学科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关系的学习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工作特点与规律,提出更好的对策。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目的,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科技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结语

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实际需求。比如,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其他教职工在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于专业素质及业绩良好者给予精神嘉奖;对于在本职工作领域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或取得其他业绩者给予物质奖励等。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制定合理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作者:毛欣欣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