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论文7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7篇

第一篇

一、高职教育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其教育管理的创新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教育理念没得到彻底灌输,过多重视形式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缺乏整体的大局观;再者,创新形式不够全面,资源配置不均,不尽科学合理,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第三,教学和科研教师创新力度不大,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局限在传统上,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第四,任课教师与外界交流少,实践经验不足,思维不够开阔,缺乏创新的激情;最后,现行的一些制度束缚了高职教育的创新。

二、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的措施

社会要发展,必须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而,给予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建议从以下几个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一)统一创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增强创新意识,才能将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落到实处,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和中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创新,统一思想共识,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等科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创新理念和意识观点深入全校师生,这样才能使得教育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优化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教研队伍,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教职员工是整个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指引者和执行者,是实现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教学和科研队伍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有一个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各个专业学科的带头人和有潜力的骨干教师,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创造轻松和谐的优良教育环境,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激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整个学校的所有教研团队充满活力。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创新平台。让教师参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从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的管理主要是在管理如何做好教学,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则需要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高职教育不单要培养学生懂理论知识,懂实际操作技能,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让其学会理论、学会技能、学会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外界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组建并参加各种娱乐兼学习型的社团,发挥学生特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教育管理水平。

三、结论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有着深远而重大意义的系统的工程,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打破传统,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术环境。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新型的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小丽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学生的特殊性

1.学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自身条件或素质达不到高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入校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因为自身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强,甚至一部分同学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的素质都达不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要求。另外,由于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学生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于是就漫无目的的得过且过,再加上新环境的氛围与高中阶段相比比较轻松、自由,一些学生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就经常逃课、迟到或不交作业,表现出个人自制力不强。

2.学生对就业恐慌

许多学生认识不到高职教育的优越性,而连年扩招的结果就是在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学生流入社会。许多学生在迷茫中突然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但现实的就业状况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产生怀疑,感觉各种单位的招聘要求都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这些心理认识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或使他们对未来失望,以至于会采取消极办法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培养人才的任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本科院校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特殊性

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在之前已经讨论过,在此不再赘述。

2.高职学校有不同于本科高校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的发展都十分迅猛,学生数量也一多再多。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与学生数量呈对应比例的增长,所以现在的学校管理工作稍有滞后。

第一,高职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许多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看做自己的基本任务,缺乏“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识。

第二,学校管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在校担任行政工作的人员各个每天都忙得停不下来,本来在学生入学后产生各种状况时,管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大多数学生工作中都没有主动掌握学生情况,解决问题,只是在被动的向前走。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情况,鼓励引导学生,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在学生发错后给他们讲解各种大道理,要真正的从情感和思想上与学生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学生工作职责范围划分不明显,担责任时互相推脱。学校和院系的管理工作没有明显的职责划分,许多交叉区域的问题反而向踢足球一样传来穿去没人管。

第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与学生数量相匹配,即学校缺乏足够的人手管理学生。学校的辅导员不够,就由班主任兼职担任,但班主任又有教学任务和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很难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上。第五,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没有很快察觉到形势的变化,其业务水平的提高速度赶不上形势的变化。一部分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从事辅导员的要求,但却做着指导员的工作;新招人员没有足够的培训、进修机会,很难迅速提高自己。

3.高职教育工作透明化复杂化

高职教育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很难不受到边界条件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获得学生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工作不再神秘,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其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需要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最后,高昂的教育成本使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三、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管理工作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1.创新管理理念适应高校发展新要求

学校不仅要宣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多服务,少管理,重视学生天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培养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与学生和谐相处,从学生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

2.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旁协助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做教育主体,消除针对学校针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同时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

3.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家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向国外的高职院校学习,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用专业人才填补人才漏洞,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咨询,放松他们的就业恐慌,鼓励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还要保障管理队伍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让他们集中精力管理好学生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任务重,条件苦,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考验,所有的教职工共同努力奋斗、一起研究探索,一定可以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借助社会的各方力量,凝结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培养更多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薛健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教有管理的现状

教育管理的行政化,会大大的削弱?校教育管理的作用,它体现的是管理,而不是为高校师生的服务。我国高校迟迟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管理行政化,一些管理层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野心,阻挠高校进行去行政化改革。行政化手段下的?校教育管理,很难实现创新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由于国家的评估体系不完善,国家对?等学校的评估一般都是按照?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定,这不符合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学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很多高校就鼓励老师做科研,不重视课堂教学,导致很多老教授、老专家只在实验室里做科研项目,从而使得高校的教育水平下降很多。这种评估体系严重影响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改革,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在上世纪末期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我国高校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会。改革初期,各个高校采取扩招措施扩大办学规模,吸引优秀学生就读,也就是在那几年我国高校纷纷建立分校,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但是,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高校管理并没有进行改革创新,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索质都在走下坡路,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扩招的同时,要积极进行教育管理的改革,使得它适应高校扩招培养高索质人才的要求。

有些高校虽然对教育管理进行了改革,却只注重改革的形式,效果并不怎么样,造成了教育管理严重滞后于高校的教育改革。?校教育管理改革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改需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期,各种新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样的社会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以上两个方面看,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改革,运用新的理念管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努力提?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离校教育管理的改革方向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教育管理观念。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是阻碍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高校要从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就必须要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创新,研究新的教育管理理论。由于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在高校中根深蒂固,高校对它依赖性很强,但是忽视了社会发展对?校提出的新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索质人才,?校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管理的行政化是制约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另一重要因索,因此国家要及时取消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实现高校的民主自治。高校教育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以老师和学生为中心,使高校管理逐渐走出过去的行政化模式,否则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就无法进行。

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性,整个管理体系死板没有活力,也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更不能满足社会对?岽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各个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进行去行政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素质人才。国家要对过去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能单独依靠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多少对高校进行评比排队。国家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作为高校实力评估的主要标准,就导致了?校将科研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本能工作。因此,国家要改变高校的评价标准,而?校要把握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做好科研服务于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高校要以培养?素质人才为第一任务,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使高校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我国现存的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改革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高校应该逐步实现去行政化管理,将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蒋丽丽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个性强,远离集体,自我约束能力差

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授课形式多为“小班”、“分组”授课,一名老师教几名学生,此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变得更加独立、有个性,同时也使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不愿受集体的约束,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艺术生情感丰富,比较感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体现为旷课、迟到、违反课堂纪律、缺考等方面。另外,艺术生也比较爱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打架情况时有发生,他们认为这是“个性”的体现,但这些看来都与和谐的校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2、虚荣心强,理想信念淡薄

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溺爱,比较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他们,在艺术环境的影响下,往往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吃穿用都要讲牌子,崇尚奢侈品,与他们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物质享受远远高于、重要于精神追求,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也就不再需要有理想与信念的存在。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努力的方向及途径。

二、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课程设置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艺术类学生想法特别,看问题的角度也喜欢标新立异,对喜欢的课程(一般为专业课)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却有着抵触的心理。学校针对艺术类学生这一特点,应将课程形式多样化,丰富课程内容,对低年级,特别是新生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大一时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开展学生活动,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而学生活动的开展为展现学生特长、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队意识提供了平台。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学生,他们都有着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如绘画大赛、街舞比赛、歌唱比赛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个人的精神风貌,这对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存在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交际能力,为以后从学校走向社会积累了经验、做了铺垫。

3.采取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方式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爱表现,同时情绪也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比对普通专业的学生更费神。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考虑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有所力度,又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宽度,不能将学生管理的过严,让学生觉得在学校失去自由,要让学生觉得有约束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现自身活泼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个性。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和学生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内心所想,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

4.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规划未来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经常有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特别是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觉得考上大学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备战高考时的紧张,突然放松下来倒觉得无所事事,有种失落感。艺术类学生高考成绩较低,部分进入高校后觉得就是为了拿一个毕业证,打算浑浑噩噩渡过大学四年,对未来没有具体的规划。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我所在的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讲授)。艺术类学生就业面比较窄,所学专业与许多工作不对口,所以高校更应该注重对艺术类学生未来的规划工作,让学生从大一大二起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是选择考取研究生还是选择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做哪方面的工作,是否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技能,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小结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着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新时期艺术类学生出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将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内部中去,从学业、生活到情感,方法方式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作者:李璐 单位: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

第五篇

一、“以人为本,动态管理”概述

“以人为本,动态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实施措施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改正不良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社会所需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标准。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落后,思想教育工作跟不上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教育管理模式依然保持传统状态,管理者仍然采用惯用的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得不到有效管理,使得办学质量下降。

(二)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较为繁重,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及安全管理等都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内容,如此繁杂重要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学校秩序的良好运行。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专门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团队人员不稳定,人员交替过程中也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交接,而且管理人员缺乏教育管理经验,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三)学生会等组织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活动设施缺乏

一般学校中会组建学生会等连接校方与学生,代表学生权益的组织,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会人员素质能力不高,不能真正起到与学校、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纽带的作用。而且,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期短,经费不足等原因,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不能为学生大型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物”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没有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实施正确的管理措施,使得学生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个人品格形成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二)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普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中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设有关于心理问题的课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使得人们的思想负担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受不了各种压力而发生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开通相关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育管理没有做好对学生的关怀工作

高职院校中,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生活方面没有做到有力关怀。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没有实行动态管理,而固守原来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多为90后,思想方面不太成熟,自我意识严重,对传统说教心怀抵触,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人性化,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摒弃传统说教、惩罚的形式,注重心理调节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四、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一切为了学生,以“育人”为先,首先保证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完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才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目标后,要改革管理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团队,每个人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具体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了解学生所需,组织校园活动。创新机制,改变以往主要进行文化课教育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运用的能力,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素质

教育管理人员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加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员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育管理人员真正具备爱心、贴心、耐心的良好品格,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要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奖勤罚懒,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强化对学生的关怀,培养良好品格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很多是高考落榜而前来就读的,其内心具有自卑心理,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学生心理思想方面的关怀,使学生改变这种不良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发挥其特长,增强自信心。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了解性格孤僻者的各方面原因,如家庭贫困者,在考虑到学生自尊方面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规划,明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使学生成为有目标、有追求、有规划、有知识的“四有”新人。

五、结语

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工作,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求。

作者:李小艳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第六篇

一、现在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注重受教育者的智商,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一些世界级知识竞赛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成绩普遍优于欧美学生,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方面却逊于他们。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普遍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强调学生牢记书本上的大量公式和理论;而在美国,课堂氛围活跃,老师教授给学生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获得者大多是中国学生,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大多是美国人。我国高校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在教育管理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转变以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势在必行。

2.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相违背

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我国高校也在不断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一些新鲜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这样传统家长制的效果将越来越差,实践过程中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相违背。因此,高校正面临着教育难、管理难的现状。现代高校要想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就要树立重视师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高校的教育以及管理现状。

3.教育管理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大于实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实效性较差的情况,教育管理的方式、制度、内容等在实际操作中都变成了空洞的表面现象,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管理不够深入,实际价值不高,不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提升本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太大帮助。有些高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效果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但是过于死板,一味地用一些条条框框约束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在这种体制下,从表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但老师要长期在死板的制度下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长期在死板的制度下学习,这样教学效率必然不高。

4.管理团队质量低下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表面工夫就行。教育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现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者大都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进行管理理论性研究,而且还缺乏教育管理新理念,这样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很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同时,落后的教育管理也会阻碍老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率也会大大下降。

二、创新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1.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教育改革。为了维护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各大高校除了扩大规模、壮大师资队伍、扩大教育的普及之外,还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这就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下滑,因此,各大高校要及时地对教育管理的方法、规章制度、模式等进行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和谐、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2.就我国自身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观念迅速变更、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所以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招生,社会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背景下,各高校必须要快速地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能够运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的策略

1.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进行创新

要想对高校教育进行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教育理念。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与时俱进,转变以往的家长制作风,激发全体师生积极进行创新,同时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在现代管理科学观念中,要求通过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其次,要对教育评价进行创新。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意识,而教育评价就是检查高校是否对社会负责的标杆,这种有效的手段,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活力。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使其对自己的优劣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对该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对高校的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进行创新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完善,但这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的负担,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办学资金,但这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创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迫在眉睫,应建立并优化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在办学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成本管理上来;还要加强并扩展社会融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从而凭借自身良好的储备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维护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对高校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创新

对现代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创新。各大高校应对思想素质理论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将社会实践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设思想教育实验基地的步伐,并保障其稳定性,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达到完美融合,这样是为了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2)对专业文化素质进行创新。教材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要保证教材的个性化。

(3)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不应该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学生的成绩来断定学生的能力。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

4.在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学管理必然是不能忽视的,它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遵循教育原则,有效地调控教学工作。就根本目标来说,教学管理就是为了全面贯彻执行教学规划,进行教学活动,实现高校各专业的预期培养目标。还应加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严格按照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探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应继续进行分学制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进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除此之外,还要对现代教学管理手段进行探究、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持续进行。还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目标,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评估系统。

四、结语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应及时适应这一趋势,适时地转变、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自身个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选择最佳方案,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要漏洞,从而让大家认识到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作者:黄朝晖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第七篇

一、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一)教育管理的方式

以学生会或班级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未注意到受当今学分制选课的影响,班集体概念的淡化,传统组织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越来越无力。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课,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往往分拆为不同的教师上课,同一门课程还会出现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学生共同上课的情况,专业和班级概念的淡化,造同学之间彼此不熟悉,而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是以班级为主体,大事小事往往通过年级学生会或班长来通知和实施,经常导致部分学生不配合、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适应新形势的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管理“平台”。

(二)教育管理的内容

多是以应付学校各级机关布置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中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却被不断弱化。高校德育仅依靠“两课”进行引导,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经常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旷课率高。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在校园附近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但仅在特殊节日才去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加之当今网络不良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教育管理的手段

对于违规违纪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辅导员往往是站在学校的立场进行说教式的批评教育,采用取消评奖评优等处罚式的手段。这种处理方式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常以不配合或沉默的方式来抵触这样的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逐渐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在激励方式方面,过于集中在评优资格和德育加分上,无法达到教育管理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推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营造高校全员育人氛围

可在校级层面成立导师制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指导各学院导师制工作,而各学院可在学生工作组机构下增设导师制工作小组,动员本系有资历的专业教师、鼓励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导师制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年长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和引导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导师可以按1∶10的比例兼职指导本科生,导师也可根据工作需求,增设所带的高年级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多的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导师可将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掌握、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和专业论文的指导之中,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动向,根据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课程进度,并将掌握到的学生状况定期反馈给辅导员,让学生、教师等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通过沟通、协调、参与决策等方式,建立一种“学校管理———多方参与”的新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营造师生互动、研本互动、教学互动的全员育人氛围。为保证导师制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可以根据实际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每学年对全体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行横向评比和公开表彰,保证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

(二)设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家校共管格局

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学院牵线搭桥,设立本地家长委员会和外地家长委员会,鼓励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进来,对学生的课余安排和学习生活共同监管。对于外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通过网络会议集中交流,明确各自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对于本地家长委员会,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与学院领导、辅导员共同座谈、研讨学生引导方法,遇到高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共同商讨、交换意见。家长真正参与到高校发展和学生管理当中,建言献策、增进交流、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明确共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本校学生推荐就业单位。

(三)推进宿舍管理创新,实行公寓化管理

宿舍不仅是学生课堂的延续,也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娱乐的天地,更是信息获取的窗口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一般来说,同一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宿舍较为集中,这就为以宿舍为基础的管理提供了便捷。可以精简传统的学生会组织,并将其职能界定在应对学校各级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同时,成立以公寓为阵地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将其职能界定在学院内部日常事务的管理上,通过挑选学院中成绩优异又有一定办事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担任委员会常任委员,以公寓中各宿舍舍长为流动委员,设立《公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通过征求公寓全体成员意见制定《学生公寓自治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公寓自治组织的作用在于管理整栋公寓楼及其所有房间内的卫生状况、督促成员学习、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矛盾纠纷等。由于各宿舍舍长通常是由同宿舍四个人或六个人共同选出的,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辅导员可以公寓常任委员为抓手,通过各宿舍舍长传达通知任务、反馈工作材料和掌握学生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工作执行的高效性。

(四)将党建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以党建促管理

把党建与道德教育和学生工作相结合。在与德育结合方面,如规定积极分子要想入党,除满足入党的必备条件以外,还需为周围有困难的同学做一件好事,发现校园一例不文明现象并加以制止,担任学生干部或部门成员期间为部门做过一件有益的事,其部门和班级好评率要超过50%等。在与学生管理结合方面,如在学生公寓中设立公寓党支部做为日常监督和服务部门,在每次检查和评比中,由学生会相关部门成员和若干公寓党支部委员共同参与,宿舍成员和学生干部的发展入党必须由公寓党支部填写意见。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学生干部示范岗”,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心理有问题、表现有欠缺的同学为主要联系对象,通过定期谈话、学习交流、生活帮助等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发挥学生党员在育人中的作用,并把学生干部的表现情况加以量化排序,做为其入党和岗位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在评优工作中可通过张贴红榜、树立典型等形式大力表彰先进,以党建促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把入党考察工作落到实处。

(五)促进德育方式多样化,寓教育于实践

在德育工作中,做为高校层面,应当在课堂教育之外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在多家合作企业设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基地,分批次分季度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感受多元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办讲座,进行励志教育。利用签约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上对贫困生和获奖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还可在兄弟院校之间开展长期性的交流合作,每月互派学生交流走访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共进。可设立表彰专栏,每月收集本院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按贡献值大小划分等级,利用张贴红榜、综测分奖励等形式予以公开表彰;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课程实习中,领队老师可通过设立团队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职能部门老师还可推荐相关学生团体与省市红十字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对接,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把书本上条框式的德育教育带到生活之中,把德育工作孕育在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之中受到德育熏陶。

(六)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型教育

对于犯错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尝试开展赏识教育,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将批评转化为表扬。辅导员在谈话前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如学生工作上的突出者、同学心目中的能手、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自强不息的学生等,在谈话时首先对其优点加以评价和赞扬,通过表扬缓解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事件,让学生回想当时的动机、真实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做法,待学生认识到错误后进一步表达对学生能改正错误的信任,以及能发扬自身优点的期待,最后,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订立个性化的目标管理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批评为赏识,以情动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念,从而使学生进入“初步成功———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获得较大的成功———获得较深刻的成功体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高校应当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拓展育人工作思路,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徐剑 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