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范例

管理教育

管理教育范文1

1.心理教育的定义。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教育的现状。

云南某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校学生关注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但对心理教育却存有误解,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只是有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的学生,自己的状态并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而在心理调节方式上,很多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这说明,学生虽然认为有必要设立心理教育机构,但是认为心理教育与己无关,表现得对心理教育机构及其活动并不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心理问题

1.家庭教育造就的心理偏差。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现在的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父母甚至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及攀比心理。

2.学习上存在矛盾又侥幸的心理状态。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科学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面对专业课,会出现因为担心挂科而去上课的状态,其实学生真正学进去的内容和知识少之又少。而面对简单的公共课高职学生偏偏又持有“不在乎”的态度,认为公共课肯定能够及格,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没什么用,不听也罢。所以“混日子”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矛盾又侥幸的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与学生相处中也会发现,高职学生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心理发展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心里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因为种种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

三、利用心理教育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拥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2.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学生初入校园时,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军训结束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效果最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3.究其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在高校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吃、住、学、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学生交友及帮困助学生各种事务处理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所需、所想、所虑、所忧,切实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消除或减弱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建构一个舒适、幽雅、和谐的校园生活。

四、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1.高校将规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目前的心理教育发展趋势上看,在不远的将来,高校将为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人格,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状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对个别心理危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2.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将会出现在各个高校的主页面。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从网络上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将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平台会定期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与心理教育专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放下负担,轻松与教师谈心,又可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保护和干预。

3.心理教育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管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依法治校;管理教育;学生权利救济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的思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和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到国家建设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大业内驱力量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步伐,施行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保障校园秩序稳定。

一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治化”的状态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有效结合,可见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管理具有主导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没有引起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致使学校管理制度中不合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学生受教育权实质就是学籍资格,可以具体到学生进入学校获得学籍和退出学校丧失学籍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寒窗苦读,参加各类入学考试,由于地域、层次、学生身体差异等原因,受到分数、名额、体检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外,择校、权钱交易等腐败滋生的土壤也无法保证学生享受公平的录取机会。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总是包含着退学、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等改变大学生身份的条令,这些条令本身是否合法就存在着质疑,与“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原则相背离,存在着学校行政规定大于“法”的事实,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2.侵犯学生的隐私受保护权利。隐私权是公民对自己个人信息、个人宁静生活以及决定私人事务等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个人生活不受干扰权和私人事务决定权。作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近年来,学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大批的技防手段得以实施,校园、教室、宿舍走廊等公共场所安装了大量的摄像头,对所拍摄的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资料公开传看播放、随便使用,无形中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还有诸如考试成绩公榜、私拆学生信件、窃听学生语音通话、私自翻阅他人QQ、微信等信息,都是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违法行为。3.侵犯学生的客观评价权利。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学业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公正评价权,教育者应该按照师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对受评对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保障受教育者享有这项基本权利。恰恰相反,学校的各种规定剥夺了受教育者的这项权利,诸如受处分者不能享有评比先进的资格、不得享受奖学金待遇、受留校察看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有些学校规定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没有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不能毕业等规定,从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教育部颁布法律条款相违背,侵犯了学生享有的客观评价权利。到今天为止,有部分高校取消了过英语四、六级取得位的要求,无疑是推动学校法治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里程碑。以上所列三种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非法治化”行为,是管理者容易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行为。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还有其他类似侵犯学生财产权、知情权、自由权、婚姻自由权、生育权等违法行为,都不易引起管理教育者的重视。

二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治化”的成因

造成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行为存在“非法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保守落后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变化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管理层法治观念淡薄和方式方法欠缺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居高临下的师道强势。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位置。学校中最主要的关系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这种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平等而言的,教师居高临下,具有主导权和绝对权威,是教练员也是裁判员,掌握着评价的规则和话语权。而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只能尊重和服从,扮演好运动员的角色,享受着不平等的“待遇”。有意无意间,管理教育者就侵犯了受教育者的权利,还被戴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高帽子,行为上违法了却感觉不到。2.以“规”代法的治校条款。学校管理对象被分为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有教师法、职业规范、师德规范等制度约束。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学校本身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来进行约束,由于高校管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不具有对等性,所以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存在着重视学校权威、轻视学生权利的失衡现象,大量的条款规定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准怎么样,有些条款无视学生的权利。高校管理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执行上都有侵犯学生权利的危险隐患。3.忍让退步的学子情怀。纵观当前各高校发生的学生维权案件,步步艰难。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在法律适用上难以找到合适的条款。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教育以行政化命令为主,有着极其复杂的行政背景,某些行为也是教育相关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力,法院难以插手学校与学生间侵权案件的管辖和处理。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行政处理是具有合理性的,作为学生理应接受,并认真履行处理条款,在丧失权利的情况下忍让退步。再加上学生主体本身维权意识淡薄,放任高校管理教育的侵权行为得以存在和延续。

三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措施“法治化”的实践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要打开大门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维护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民主管理在法治轨道下良性运行,覆盖学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1.加强法制宣传,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法治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理念上升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各项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法规相继成文、颁布、施行。对高校而言,我国有关教育发展、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为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提供了基本依据。一要提高认识,进行普法教育。高校党委要把教育法制学习与宣传纳入到教职工政治学习和教育工作范畴,提高广大教育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热情,通过开展法制讲座、法制基地参观学习、对话会、交流会等方式,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二要拓宽渠道,进行法制渗透。充分利用“两课”教育资源,从课堂角度渗透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开设《教育法概论》、《教育行政法》等课程。三要用好新媒体,抢占依法育人新阵地。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开发维护好论坛、博客、微信、QQ等软件服务功能,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有效渗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和宣传栏、窗等,进行法制道德和法制知识、行为宣传,营造依法治校的环境,抢占高校依法育人的新阵地。2.加强制度完善,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法治体系。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权、益,以此来保证各部门、各岗位的高效运行,使得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法治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总揽全局。高校应该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把涉及高校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系统地归纳,依法形成学校的《章程》,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运行,保障学生权益,保护“弱者--学生”享有话语权利,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机制,总揽学校全局的各项工作。二要制定民主有序的制度,加强监督。高校要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学校主体的有序参与,听取各个层面人员的声音,加强议事协商,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通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师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学代会、团代会、会、学生党员民主生活会、学生议校制度来搭建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载体,拓宽学生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渠道,实现学生的知情、表达与监督的权利,维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生态环境。三要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合理定位。高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对社会的责任,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学生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保障学生享有平等公正权利的保证,也是学生基本权益获得的保证。如何客观公正地刻画好每位学生的画像,直接关系到学生各项权益的获得,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用人单位的推荐,各项优秀选拔结果的运用,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科学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客观公正执行评价体系、大公无私使用评价结果,保障学生各项权益才会成为可能,才会合理定位每个学生的坐标。3.加强民主管理,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权利救济。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境域下,法律援助工作深入人心。对于高校内的学生来说,必要的学生权利救助是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合理要求,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以确定,相关内容也应当在校规中有所体现,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因而从法治的角度上看,对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完善和重视是高校管理者应有的职责。一要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的权利。《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明确规定了学生有提出申诉的权利,这是法律和规章赋予学生依法依规申诉的权利,但在申诉程序上没有具体程序规定。为此,高校应该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的权利行使。何谓校内申诉制度呢,就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来讲,是指学生因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或人员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申请学校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高校应当组织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成立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正当申诉请求。明确规定学生申诉的程序:向谁申诉、提交什么材料、哪些权利受到侵犯可以申诉、时效、申诉结果告知等内容。然后由申诉委员会进行审查、受理、听取争议双方意见陈述,形成处理建议书、报学校批准后,做出正式申诉处理决定。正式申诉处理决定包括:维持原处理决定、撤销原处理决定、在管理权限内做出变更处理决定,在规定时间内通知申诉人。校内申诉制度作为高校内部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可以将高校职能部门或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在学校内部有效化解,避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的介入,充分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秩序稳定、校园和谐。当然学生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校外行政申诉或其他救济途径。二要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化解学校与学生的矛盾。教育仲裁制度具有仲裁制度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特殊性。何谓教育仲裁呢?教育仲裁制度是指根据教育法律规定,当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纠纷时,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裁决的一系列活动。教育仲裁委员会有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代表等组成,也要聘请教育界、法律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人员,使得仲裁更具有专业性和公正性。仲裁机构设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具有不需要书面审理、也不需要当面对质的审理,具有非对抗性的特点,双方当事人情感上容易接受,避免师生感情决裂,有伤传统伦理,并且可以“一裁”定终局、提高效率。三要保障学生诉讼请求权,对等学生的地位。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决定着高校作为法律主体的“特殊性”。确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诉讼范围,实现司法权介入高校管理,是依法治国环境下实现依法治校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重中之重。法治的价值在于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益,实现依法治校的良好育人环境,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要求和大势所趋。高校学生管理要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树立法治精神和培育大学生维权意识,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定、规范秩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步营造尊重学生权利、依法依规办事的浓厚法治氛围,实现法治常态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共筑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何学.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

[2]张联.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2011(08).

管理教育范文3

 

1概述   据汽车化发达国家经历和有关研究资料证实,过去与现在多注重技术装备,把技术装备和道路设施作为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待,而忽视对贯通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人群参与的交通特性研究近I一儿年来的城市交通发展i正实,单靠修建道路,难以满足新的交通需求,也不是治本的办法。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制汀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角度出发,寻求与交通增长需求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交通管理执法水平,近年来被视为治理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制定交通管理策略的依据,也是充分挖掘交通设施潜在效能和根治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新的途径。   2石家庄市交通安全教育认知分析   交通认知表示交通参与者对交通环境信息加以选择,确定其意义并运用自己的认识来处理交通行为的过程。由于生理、职业、文化和交通条件等特点的差异,人们的交通行为的选择、加工、处理过程等活动也有所不同。考察城市交通安全认知情况是分析与研究交通管理教育效果的基础,同时,交通安全认知水平也是研究和制定城市交通策略、规划、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根据石家庄市交通管理现状所涉及到教育对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分别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走访和询问等方式,对驾驶员、城市居民、中小学生和流动人口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调查,采集人次样本数37634人,累计交通运行观测2446h,其整理分析结果如表I所示。   2.1职业驾驶员人群认知特征   从驾驶员认知情况调查分析可知,有近80%完全了解有关交通安全常识,但仍有20%的驾驶员只是部分了解或不了解。结合驾驶员人群年龄、职业、文化以及交通违章与事故分布数据研究分析表明,认知水平较低的20%驾驶员群体大多分布在低年龄、低驾龄或干部职业的组别中,这与高比率的交通违章和事故分布相一致,说明认知水平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在接受交通安全教育方式和频率方面,主要以强制性的集中培训和综合教育为主,而个人自觉或主动学习的比例明显减少。从接受教育次数的年龄组分析可知,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龄组,同时也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事故的高发年龄组。   2.2城市居民人群认知特征   从石家庄城市居民总体认知水平分析来看,完全了解的仅占到20%,部分和不了解的约占80%。与接受教育的方式渠道和次数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证明,只有极少数居民有过集中学习交通安全教育的经历,而近80%接受有关交通教育为空白,所认知的初浅交通安全常识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来自于声像和报刊这种中间传播媒介。研究分析表明,石家庄市居民交通认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单位和组织没有对交通安全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加之社区宣传教育组织不力,硬件设施缺乏,使石家庄城市居民整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严重偏低。结合城市居民、行人、非机动车出行违章和事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市中心区约近56.43%的市民处于违章行走,社会中的不文明交通行为随处可见。   2.3中小学生人群认知特征   中小学生接受的交通安全教育60%一80%来源于学校和家长平时的要求,其余还有一定比例受警察的讲课教育。但与整体教育效果的认知水平相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总体认知水平较低,不了解的约:‘了32.06%,部分了解的占53.56%,r解的为10.3()%。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的不重视,能够纳人教学大纲、有固定教材和一定学时数、实施交通安全教学管理的学校为数很少,从而缺乏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行车走路的良好习惯,给今后社会文明交通带来巨大的教育任务,这与国外作常重视儿童和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形成明显的差距2.4流动人口群体认知特征流动人口能够了解交通安全认知水平的仅为12.9%,充分显示出受教育少,认知水平低的特点,是城市交通安全教育的盲区人群。   3交通管理教育研究   交通管理教育主要侧重研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规划配置。   3.1硬件设施的规划研究   路面交通管理宣传教育设施。主要针对石家庄市道路交通条件、驾驶员与交通参与人群在城市不同区域所表现出的交通行为,在城市道路路口与路段设置能指示或警告人们正确交通行为的宣传教育设施。从交通管理教育的意义上讲,它是根据不同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配合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一种更为直接、明确和现实的宣传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宣传教育手段。   路面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牌主要的规划和设计问题是视认性与表现形式,设置的地点与更新时间,而其中的表现形式是使宣传牌达到相应教育效果的核心,应根据城市区域的不同地域特点、人群构成特征、道路设施情况和交通运行特性,尽量运用间接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图案、文字,有明确心理渲染目的指向,把交通安全教育、警示主题表示出来。   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该设施是针对石家庄城市交通的特点,旨在建立一个具有交通管理教育组织管理培训和教育研究与决策的科学高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城市交通管理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连续性和长效性。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的教育功能如图1所示。   3.2软件设施的规划研究   交通管理教育组织机构。交通宣传教育属十社会开放系统,涉及到的部门多、因素多、范围广。具体实施需要进行广泛的协调、组织、监督和检查,非某一个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所能完成。   因此,必须有总揽全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领导部门和工作机构来负责实施。制订交通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初步决策方案。该机构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如公安交通管理、教育、宣传、法制、精神文明办、城建、交通等组成的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石家庄市交通宣传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和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解决交通宣传教育管理和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相关职能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p#分页标题#e#   交通管理教育内容研究。交通管理教育的对象一主要是人的宣传教育。由于人的职业、年龄、文化、单位之间的差别,构成各种人群的交通认知心理和行为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为此,运用传媒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将不同人群作为特定的教育对象和再生传播媒介,有针对性、有计划、分层次地研究交通管理教育内容。   4交通管理执法研究   从本质土讲,交通管理执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政府颁布法律法规来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具体的直接的和强制性的行政执法管理。   4.1交通管理执法影响因素的均等性   研究证实,在交通管理执法过程中,无论所涉及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多么微小或多么间接、多么重大或多么直接,其影响因素作用的重要性程度都是均等的,都会影响到交通管理执法目的的最终实现,这就是交通管理执法影响因素的均等性特征。因此,在实施交通管理的执法中,必须关注和重视每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和外延,尽可能地避免影响因素的缺失或认为是次要因素而导致执法目的无法实现。石家庄市交通管理执法建设根据这一研究思路,重点进行交通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地方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划建设。   4.2交通管理执法规划研究   交通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重视交通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理解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提高执法的服务意识和执法水平,主要借助于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交通警察培训制度,重点在科学的培训机制和教学计划的建设上,加快提升交通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交通管理法规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交通管理中各项原则的基本法律规定;部门法(或单行法规)是对交通管理法律的具体规范;地方法规是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和实施的规章,三者构成了我国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地方性法规是具体实施者,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如果地方性交通管理法规建设一成不变,跟不上外部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对交通活动的规定或部分规定就会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   从法理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将石家庄市交通管理法规建设规划侧重在交通管理处理行为(狭义行政行为)和交通管理执法处罚、检查、监督(最狭义行政行为)层面上,由此结合上位法构建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又相互统一的多层面、多角度、多九位的交通管理法规框架体系。依据这种研究思路,制定出了适合石家庄城市交通管理的16部地方性交通管理法规体系。   5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   在交通管理教育和执法的具体做法方面,从深层次的观念上,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一个是要高度引起政府与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把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当作社会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品质和城市市政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去抓,成立由政府牵头的专门的、综合的协调机构,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从交通管理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和资料分析研究来看,政府部门的重视都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个观念上的重点转变是改变以往将交通管理教育对象看成是被动的、静止的和孤立的观念,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传播学的眼光,把各类不同的交通管理教育和执法对象看成是交通教育宣传的再生媒介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对一些特殊的宣传媒介,采用请进来或善待的方式,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点,赋予相适应的宣传教育方式,进行二次三次再生宣传,形成交通管理教育全方位、立体和连锁式波动效应。   —通过交通宣传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在每一个社区建立交通宣传联络员;设立固定的交通安全宣传栏。根据当前的交通安全形势,时常更新宣传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以交通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为主,多一些具体内容,少一些口号。   —在社会交通执法层面管理上,采用“交通卡”违法记分制度,由路面执法交警记分登记,及时通知市民所在单位进行组织教育;无单位的自由职业者,违法登记记分满后,定期到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集中培训教育。   —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把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纳人幼儿园的幼稚期教育内容,在中小学校的正规素质教学中,会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立法把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建立起来,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编写交通安全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实施措施。   —调动广大市民关心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广泛开展有奖征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警句、交通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警民共谋畅通路”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市民的沟通和联系,让市民出谋划策。   —开设“交管热线”和“局长信箱”,对市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普遍关注的交通问题必须限期整治。   —开展“多警联动”措施,组成由户政、经保、文保、巡警和交警互动,既各有任务、又互相配合的交通安全宣传队伍。大中专院校由文保负责、企业由经保负责、流动人口由户政负责、中小学校由交警和当地派出所负责的联动措施。   —制作“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指南”,使交通安全服务进社会、进家庭。“指南”内容由机动车篇、非机动车篇、行为篇、标志篇、服务指南篇构成。   —依托商家,有针对性地与商业宣传活动做得好的企业相结合,进行场地交通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合作,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在公共汽车上设置语音交通安全宣传,有条件后可逐步向电视图像宣传形式过渡。   总之,运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城市交通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和具体措施就会有很多种方式。因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客观存在的规律,随时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施行交通管理教育的切人点。#p#分页标题#e#

管理教育范文4

信息技术为美国护理管理效率的提升创建了平台

计算机的应用已在美国的护理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中普及,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程序、护理计划和评估等护理内容均被输入计算机内,并且作为患者病历的主要内容。美国的护理部主任/护理副院长可随时从计算机上查阅任何护理内容并进行质量审阅,及时将审阅中发现的问题及指导意见通过互联网反馈给病房,对改进病房护理工作起到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护理部主任/护理副院长也经常不定时地深入到各个病房,对所有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查房与指导,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及病房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或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同时,他们也会将每次查房结果和有关内容输入计算机,方便年终考核时查阅。除此之外,病房内日常护理质量的监、管、控则依靠各病房的护理管理者负责把关。病房危重患者或当天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监察是护理管理者每日工作的侧重点,并在每天下班前1小时检查病房内当日所有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以确保病房每日的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医院使用标准化管理软件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不同岗位的护士长每天都要将该科的管理信息输入计算机,由质量评估和信息办公室做综合处理并对科室进行反馈,这使管理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了管理效率。

法律法规为美国护理规范执业的环境提供了保障

美国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行行业协会管理,护理质量标准全国统一。美国法律规定,任何性质的医院都要执行国家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JCAHO)委托的联合调查团制订的《医院质量标准》。联合调查团每3年对医院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出版一套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的质量标准手册,包括了护理质量的全部内容。各医院护理管理部门根据JCAHO护理质量标准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护理质量管理手册》。医院各层护理管理人员都把JCAHO颁发的护理标准做为质控依据,并根据《护理质量管理手册》将标准落实到各个环节,患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哪一级医疗机构,都能接受到统一标准的护理服务,充分享受到优质护理。我国目前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同,医院的等级不同其护理水平不一,因此患者享受到护理服务也不同。病房布局为美国临床护理工作的场所提供了方便美国的病房在设计上与我国有所不同,大多数病房呈“回”型设计,四周为病房,中间为医护人员工作区和生活区。每个病房都配有小型药库,各种科内常规药品按一定基数配备,并由计算机进行管理,低于一定数量时由药剂科的人员去临床进行相应补充。科室的各种仪器管理方式也是一样,均由院内统一安排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相应检查,出现故障随时由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这样既减少了护理人员来回到药房领取药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减少了护士参与非护理工作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护士还给患者”。

美国经验中的借鉴点

健康护理很可能为新时代的发展主导,护理管理者及护士都将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护理教育的发展也许会逐步转向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的教育,护理管理工作也将会因此而全面从医院扩展到初级保健、社区服务、家庭护理和个案管理。我国卫生行业在国家发展的背景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全民实行居民医保,就医的人群越来越多,加床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加上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少数地方医保结算率低下,部分医院为了节约成本,不能储备机动的护理人力资源库,所以,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加班,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丰富化,要求卫生行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以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质保量地提供诊疗、护理等专业服务。在这样的需求与现实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护理管理者都应该冷静思考,如何应对及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如何借鉴先进经验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如何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者的岗位培训制度,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如何更好地使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等等。

建立护理教育体系是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美国目前的正规护理教育主要分6个等级,即:注册职业护理教育、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本科护理教育、硕士学位护理教育、博士学位护理教育。注册职业护理教育是美国最基本的护理教育,是培养护士助理的主要渠道。它由一些职业学校开设,学制为12~18个月,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课程主要是有关急慢性疾病护理、预防及康复的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参加全美职业护士执照考试。考试合格者将以注册职业护士的身份从事最基本的护理服务。注册护理教育是培养注册护士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注册护理教育以医院开设为主,但目前许多大学均设有注册护理教育。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3年。毕业后,参加全美护士注册考试,通过者可以注册护士的身份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注册护士具有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如今的美国已经形成了协士(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多渠道的完整护理教育体系,而且课程设置合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护理人员人文思想的培养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理念的培养,对每一级的护士的要求都很明确,并能按级别从事相应的护理工作。美国护理学会提出,“清除阻止护理学生和在职护士接受正规教育的障碍,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表,更多无缝式的和有效的学术途径,增加进修项目”。结合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建议一是将护士的招生起点定位于高中毕业生,同时在招生时应兼顾考虑到护士需要很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二是鉴于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设置的课程门槛差异化太大,建议卫生部与教育部能有机结合,注意理论学习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的合理分配,在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前必须至少在二级医院以上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患者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三是开展多途径多方式的继续教育,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多快好省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每年完成25学分,作为晋升、晋级的必备条件。#p#分页标题#e#

储备护理人员梯队是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美国法律对一个护士护理多少位患者有明确规定,且每4年根据就医情况随时进行相关调整。结合我国目前各医院加床多、护理人力资源极度缺乏、护理安全存在明显隐患的现状,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和落实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在保障护理人力供给的方面,考虑将“床护比”或“病护比”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一项硬指标,甚至是考核院长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推动医院加强护理人力的合理配置。同时,医疗护理安全是考核医院的重要内容,建议因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导致的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作为评价医院合格与否的硬性条件。

建设临床护理专家队伍是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美国鼓励私人开业,护士通过国家注册考试后,可以申请护士独立执业,即有处方权,这是美国护理管理的一大特点。同时,对报考护士硕士学位有非常严格的条件,报考硕士的护士应意识到从护理、生物心理领域、遗传、公共健康、质量提高以及组织性科学中寻找科学的发现来持续提高不同设置中的护理服务,必须对方法、工具、绩效测量及质量标准能清晰地表达,能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来解决实践问题,能运用护理技术来发展及加强护理服务,以及运用交流技术来整合协作护理服务。鉴于此,建议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给高学历的护士提供有利平台,大力发展临床护理专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建议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后方可报考研究生。

管理教育范文5

一、学校管理实践中教育性的弱化

1.学校管理目标的功利化

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目标是什么,目标又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实践活动的影响,但是,学校很多时候把目标定位时带上一些功利化色彩,这种功利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现象:第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学校经常会有物质奖惩机制,教学成绩是通过经济利益体现出来。老师们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时就会以损坏学生发展为前提,老师对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第二,只看重升学率。很多学校评价老师的教学好坏,是简单地用升学率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情况,所以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看中了学生的知识学习,老师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大,学生没有在教育中得到身心的会面发展,导致教育的片面性。老师不懂礼貌、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在学校中感受不到快乐。

2.学校管理机构的科层化

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为校长负责,下设中层领导,再下设普通老师,上级具有权威性,下级需无条件服从上级。这种管理组织会产生严重的官僚主义,上下级容易产生矛盾,老师们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没有独立意识,使教学工作成了一种压力下的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没有创新,没有主动性,缺乏合作,严重限制学校的发展。

3.学校管理过程的程序化

这种程序化的管理办事效率非常低,一件很简单的事需要一层一层地上传下达,走的程序过多。很显然,这种管理不是以维持秩序为根本目的的。学生的自主性被忽视,教育过程教育性意义必然会被弱化。

二、学校管理教育性弱化的成因

1.内部原因

学校管理与教学之间的对立思维方式把学校管理教育性弱化了,甚至被忽视,特别是在当前其他外部因素的进一步影响作用条件下,加剧了教育性被弱化的程度。

2.外部原因

学校管理教育性弱化除了学校内部的因素外,还受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外部因素影响。首先,政治制度对教育的方向起到决定作用。第二,经济是学校发展的物质保证,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与经济相互依存。第三,教育受文化的影响,因为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要以传承文化,文化又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落后的文化就制约着教育性的弱化。

三、学校管理教育性弱化的对策

1.合理定位学校管理教育性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定位不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在具体学校管理实践中,当学校利益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2.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教育性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能规范学校的教育秩序,我们应该着重建构合理的教育性制度,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全面审视原有的管理制度是否具有教育性,不合理的地方要加以整理。管理制度要体现出教育性,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保持正确的教育性方向。教育制度要服务于教育,要求端正老师的教育态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选择合理的学校管理教育性的途径

第一,突出教育的集体性。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强调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集体教育,这是一项永不改变的原则。在执行管理制度时突出集体性的教育。教育家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班主任的典范,他有着自己的管理研究与管理方式,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与反思寻找到一套独特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采用多表扬、多启发、多引导等方法进行正面教育。第二,在集体教育中进行个体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管理。自我管理的方式成本最低,是众多管理方法中效果最明显的方法,而且非常便捷。但是学生要学会自我服务,因为自我服务是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第三,通过自我教育形成学生的自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原因并解决。

管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情绪管理;护患关系;素质教育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与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1]。护理工作是一项情绪劳动,护士不仅要承担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还要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工作顺利进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患关系的日益紧张,护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绪管理,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场面和人际关系。护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军”,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与情绪管理有密切相关,需要护生具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和人文关怀能力[2],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在教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提高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护患关系与护士情绪管理水平

随着护理事业与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断地在提高,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使紧张的护患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护士的技术水平不再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3],造成护患纠纷的诸多因素中,技术过失性纠纷下降,无过失性纠纷上升,服务态度成为了护患纠纷最主要的原因,而不良的服务态度轻者会导致出现护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患者终止治疗、提前出院,重者会造成护患冲突,严重损害医院的声誉,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4]。护士由于长期从事高压力、高风险的、高强度的工作,这很容易导致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使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态度冷淡、对患者的需求漠不关心等,一份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显示[5]:41.1%护士情感衰竭程度比较严重,34.5%护士去人格化程度比较严重,44.6%的护士个人成就感较低。严重的职业倦怠可能造成护士无法妥善控制好自己情绪,产生急躁、不耐烦、语言粗暴等情绪变化,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造成患者及其家属不满,成为护患冲突的直接原因[6]。因此,正确认识情绪管理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护士情绪管理能力是胜任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对职业倦怠的感知水平就会越低。目前,护士的情绪管理水平到底如何?有关专家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情绪管理能力尚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低职称低年龄护士的情绪管理水平明显低于高职称高年资护士[7],护士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存在一定上升空间。另有研究表明:实习护生管理能力与在职护士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实习护生年龄偏小,刚参加临床实习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关,不能够设身处地地去为病人着想,不能真正地去理解病人[8]。另外,实习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情绪管理教育培训,缺乏社会经验,进入临床实习,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不会运用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容易使患者造成误解,甚至引起纠纷。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迫切需要将护士群体的情绪劳动能力培训纳入终身性的继续教育,应该从学校起就列入教学计划[9]。

2开设护生情绪管理课程的思考

护士情绪管理能力从本质上影响着护患关系。如何提高护士情绪管理能力来改善当前紧张的护患关系,这是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情绪管理能力教育的重点对象是低年龄护士,而且应从医学院校开始。因此,笔者就如何对在校护生开展情绪管理教育提出几点设想与建议:

2.1情绪管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情绪管理能力反映个人修养和素质。医学院校应重视对护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并把它纳入到教学计划计划中,强化护生情绪管理意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在今后实习和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2.2情绪管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2.1鉴于护理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认知能力情绪认知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认识环境情绪的能力。认识自我情绪能力能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感情,辨别自身的情绪变化,使个人具有适应行为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的“共感”能力。认识环境情绪的能力,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或重大的突发事件情况下迅速对周围环境作出判断、处理与应对。(2)情绪表达策略护士应该是一个熟练的社会表演者和多技能的情绪管理者。情绪表达策略的合理运用,情绪劳动的顺利进行,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增强员工的自我成就感[10]。心理学家Ashforth等[11]提出了情绪表达的三种形式:即自然表演、浅层表演和深层表演。①自然表演:是指内心感受与组织要求一致,没有进行调节就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情绪行为。②浅层表演:指员工尽量调节自己的表情以表现组织所要求的情绪,而内心的感受并不发生改变。换言之,员工尽管内心生气愤怒,外表却要装出热情快乐的情绪应对顾客。③深层表演:是通过回忆或换位思考方式体验组织要求的情绪并真实向顾客表达。王朝霞等研究表明[12]:护士在情绪劳动中,最常采用的表现策略是自然表演,其次是深层表演,最后是表层表演。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合理运用情绪表达策略,面对患者的病痛和疾苦,应该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即自然表演。当真实感受与职业要求不协调时,也能够进行深层的内部加工,使情绪认知与职业需求相一致,也就是深层表演,应尽量避免表层表演。(3)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面对痛苦或死亡,即使在这种不利的情境中,也应该不受环境影响,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自我情绪的控制需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理性对待事物,同时多阅读书籍,提高情绪智力,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将有助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提高。

2.2.2教学方法

管理教育范文7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根据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中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理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将会变的更加复杂,所以现代的财务管理人才要想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才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财务问题,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也是要求财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协调发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现代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并不符合,因此要想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的财务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以及选修课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的教学作用。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的教学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现代教学的中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让大学生在学生别的课程而打下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牢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制式、数学、体育以及文化艺术学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二)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习了通识基础课之后,自然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这也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跨度,让课程跟上时展的脚步。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包括与财务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网络经济学等。

(三)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主要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特有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基础课程之后,要想真正的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的特色课程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专业特色课来,主要的财务管理特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等。

(四)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种课程加以补充,将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延伸出来,让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为主体,教师依据教材将各种知识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需要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改变教材本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据于教材,教材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尽量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各种企业中占有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与社会经济结合在一起,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相关案例,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来,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现实经济,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管理教育范文8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进行校企合作已经是促进人才发展和企业进步的首选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其初衷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满足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的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市场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把握侧重点,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以往的教师能够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随着与企业合作的加深,教师能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把握教育方向,不被社会淘汰。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相关的合作不深刻,一些学生实习能力差。另外,企业提供的岗位发展空间小,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的进展和效果。如何顺应时展,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是每个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面对的难题。

二、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人们外出旅游的增多,相关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扩大。为了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实现校企有效对接,就需要平时多加强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就是为了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位,通过分析需求特点,设立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又快又好地发展。甘肃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校企双方从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到学生就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这种“企业深度融合,产教密切结合、校企共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对接。

(二)提高教师水平

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求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都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情况,所以只有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在步入企业后,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般有两种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为教师提供出差旅游的机会,如定期组织教师去一些大型的旅游酒店参观学习,总结这些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并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参照对比。最有效的方法是聘请旅游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交流,将外国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操作经验传授给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将旅游管理知识与国际接轨。

(三)合理开发教材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起步较晚,各方面方兴未艾,尤其是课程教材方面,不系统也不规范,没有形成体系。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从课本下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教材开发时,要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不能盲目进行开发,要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充分选取适合的教材内容。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先进的旅游文化,去粗取精,合理筛选,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满足企业用人的标准。

(四)丰富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育模式都是学生被动听讲,老师引导一切。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就需要进行转变,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丰富单调的教学内容,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旅游情景,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管理工作,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之后选出团长,让团长在旅游过程中扮演导游、司机、酒店接待等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考虑到各自的突发情况,从而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模拟中锻炼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