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范例

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1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习实训;模式

0引言

工业工程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双重属性,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习实训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教学环节,是培养造就实用型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工业工程实习实训还存在“课程设计简化、生产实习形式化、毕业设计软化”等诸多问题,并得到了高校、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虞先玉等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培养、教材与教学软件开发、科研教学互动、实践实习环节建设、专业竞赛及推广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施校企协同的措施和方法[1]。张洪亮等通过“目标—手段—检验”为主线的实践教学闭环管理模式来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2]。贾利梅认为专业集群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工业工程需要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设计考核体系[3]。乐承毅等在校内实验室实验技能强化、到其他知名学校的参观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的阶段性实训等三个层次设计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了应用实践[4]。李萍等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5]。朱小勇等结合当前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提出了以团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的生产实习方式[6]。虽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各高校也开展了大量实习实训工作,但还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极大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本文以学生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渐进提升规律为主线,以资源共享、多主体协同为核心,通过构建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问题分析

截至2016年底,国内近200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都设置了大量课程,但各高校在专业方向及专业侧重点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结构方面,重庆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类课程数量约占实习实训课程总量的50%左右;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对实习环节较为重视,设置了较多的实习课程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机械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三所高校都设置了机械类基础课程设计;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除了传统的实习实训环节,天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还设置了科研创新等课程,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发表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实习实训的形式方面,现有实习实训环节主要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种典型形式,其中集中实践是主要形式。在实习实训的考核机制方面,现有高校主要以全过程式导师考核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形式,但不同的实习实训环节具有差异,如毕业论文(设计)、工业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环节多采用“答辩式”考核机制。尽管国内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人才定位开展了大量实习实训教学工作,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1)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习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未有效衔接、实习实训课程之间冲突或重复、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等。2)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与社会需求、行业或产业背景紧密结合,使得实习实训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3)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训进度安排过于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及内容设计未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没有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各个阶段密切匹配,极大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4)传统工业工程的实习实训过程还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和形式单一、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课程设计简化、生产实习形式化、毕业设计软化等现象也很普遍。5)尽管现有高校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教学工作,但大多还处于协作而不协同的阶段。此外,在实习实训资源建设方面,尽管各高校都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创新创业基地,但实习实训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存在,如何突破资源壁垒,构建高校间实习实训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2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模式设计

针对国内现有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等因素,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多主体协同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该模式可以归纳为“21411”模式,即“以2个核心思想为指导,遵循1个基本规律,通过4个具体实践阶段和1个过程化质量保障机制,实现1个综合育人目标”。具体特点如下:1)以“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多主体协同”核心思想为指导。尽管各高校都拥有一定的实习实训资源,但存在资源浪费、资源不足、资源重叠以及资源重复建设等现象,通过资源共享可解决现有实习实训资源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多主体协同是指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校内交叉学科之间、各校工业工程专业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协同互动,自组织为开放的协同实践创新网络,协同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工作。2)遵循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渐进形成及提升规律。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细化分解为“基本工程素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四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3)开展“4个实践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工作。针对“基本工程素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四个能力形成及提升阶段,设置了与之相对应的四个实践教学阶段,具体包括基本工程实训、工业工程专业实训、科研与创新创业拓展实训、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方面。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协同主体,随着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强化,主体的协同范围、深度也阶梯地扩大和增强。4)建立“1个过程化质量保障机制”,即通过设计分级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科学制定实习实训规范制度,构建实习实训支撑环境等机制,为实习实训质量提升提供根本保障。5)实现“1个综合育人目标”。通过上述实习实训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和机制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培养“综合素养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工业工程创新创业人才”这一育人目标。

3“多主体协同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的实践

南昌航空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6年获批,2009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打造工业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教师近4年来主持了10余项关于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对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考核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科学地规划与设计。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全面培育工业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质量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课均获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育项目立项。2)积极开展科研与创新创业拓展实训,组建了一批校内跨专业、跨学科科技创新及创业团队。本专业老师多年来坚持联合外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本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数20余项,有100余名学生参加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独立发明或合作发明专利共有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此外,本专业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申请学校“三小”创新创业项目,省级及部级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各类学科竞赛。近4年,本专业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8人次,获各类大赛奖励45人次。其中: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获部级奖励8人次(1项全国特等奖,7项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4项三等奖),“创青春”“互联网+”等各项比赛获得了全国铜奖、江西省金奖及江西省银奖等荣誉。3)深入推进实习实训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校企—校校协同实习工作。本专业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中航工业洪都、江西蓝海物流、江西三鑫医疗器械、江西合力照明等10余家省内外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基地与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与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省内高校共享了部分省内实习基地,并协同开展了生产实习的教学工作。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工作,针对企业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改善方案。此外,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了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训练,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工业工程专业暑假联合实习模式,本专业学生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生组队参与的富士康生产现场改进提案《T产品人因化成体设计》获一等奖,《自动化手机装配线体改善案》获优胜奖。

4结束语

本文在对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工业工程专业“多主体协同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先玉,谢乃明.基于“6A-4S”校企协同方法的工业工程专业改革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92-193.

[2]张洪亮,陈彬.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7,33(3):57-60.

[3]贾利梅.专业集群大类培养模式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6(12):150-151.

[4]乐承毅,王军,冯良清.工业工程专业“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6):120-123.

[5]李萍,祝欣荣,鞠金艳.工业工程“四位一体”实习实训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4(22):241-242.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3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具有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用“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与实践性”为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品德、能力、专长为一体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满足辽宁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掌握工业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较快适应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工艺管理与技术支持、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采购与物资管理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供应链和物资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等工作。按照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我院电力行业的优势,依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要求,通过分析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的特点及其对从业者特殊素质要求,归纳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素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具有管理意识、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基本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应用性本科大学应具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能力:阅读英文原文专业领域资料及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计算机识图与绘图能力;系统规划与管理能力;设施规划与设计能力;方法与效率能力;生产计划与控制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关键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集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程现场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结合地区、学院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围绕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组成的培养目标。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充分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特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课程模式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1)积极调研,开展专业培养模式论证工业工程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自2007年工业工程专业获批以来,多次参加工业工程的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对多所院校如:天津大学、郑州大学、温州大学、东北大学等展开调研,深入多家企业进行咨询,结合东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对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进行了多次修订。成立了由多名企业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多次参与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针对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采取专业绕着市场转,课程绕着专业转、大胆改革,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2)开拓国际视野,努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我们先后深入考查了亚洲和欧美等地区大学的教学体系,找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澳大利亚的大学实施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职业和产学结合的学位教育;德国的应用型大学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培养的生产现场工程师堪称世界一流;美国的大学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台湾的大学实行双轨制,以区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学生。

(3)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强调面向工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工业工程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等),得出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3.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应用型学院的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探索并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实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任务驱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块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安全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真正做到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人文素质与职业教育素质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工程属于应用学科的范畴。工业工程实践中的各种作业定额、作业方法都不是凭空臆造或理论推演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实验、数据收集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后制定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工业工程教学中除了重视理论的学习,还要强调实践的作用,突出实验及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线,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课程体系的结构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学科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三类。学科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验证实验和演示实验,例如:工程图学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等,由于这类实践教学内容是专业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在人才培养周期的前半部分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指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应用能力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实际中专业问题的能力,它的实现要通过操作技术、工作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内化,在此基础上完成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分布在人才培养的整个同期内。认识实习通过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以培养学生操作技术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工作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三、四学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作能力;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总是的综合应用能力。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英语听说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和“两课”的社会实践,英语听说实验和计算机基础实验这类实验通常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社会实践可以分布在大学四个学年中。

5.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环境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的优势,提高现场教学效果,包括ERP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硬件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系统仿真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演练实验室等。同时我们还注重深化校企合作,与多家企业签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教学,通过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6.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途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改革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在切身的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切实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

社会需求;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在大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更优质的人才,因此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工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在这种需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高校都要加强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训,需要加快工业工程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高水平的人才,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教材建

设为了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教材的质量,促进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必须成立工业工程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在其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切实地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进行论证与确认,并经商讨进行规划,在结合教育部的高职高专规划的推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自编教材,还可以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秀教材,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资料,从而编出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此外还要自编一批专门为实践实训服务的教材,从而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教材体系。

二、建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横纵向联系

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避免重复的现象发生,不仅要重新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还要重新安排实验教学,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工业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这就决定了实验、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切身理解到专业知识的理论,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实验实践教学团队

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拥有强大的教学团队是很重要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学校必须积极地建立相应的一方面教师实验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操作水平,促进教师的双向发展和提高,此外,还可以定期选派老师去企业实习锻炼,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邀请业内的精英来学校开展讲座或者是兼职教学,从而建立起优秀的综合教师队伍,保证工业工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搭建校内实践基地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给学生搭建校内的实践基地,要积极地与校友企业合作,从而建立起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联合实验室、以及创新研发中心、模拟车间等都是很必要的,只有加强实践才能提高教学以及学生的质量,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为了给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学校就必须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制定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只有与社会和企业真正地接轨,才能使学校教育不再迷茫、教育不再盲目,从而找到教育的大方向。因此学校要在原则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学习的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实时地请相关的企业领导、以及专家进行听课,对企业以及教师、学生之间的经验以及知识的传授做出点评,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学校、企业以及老师之间尽快解决,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很多锻炼自己的实习机会,也可以给企业慧眼识英才的机会,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发现可以聘用的人才,从而降低用人方面的风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学校引进企业;二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三是校企互动的模式;四是订单式合作模式。最后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就业是极其有利的,即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马上就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结合,不仅如此还促进了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提高了就业率。

六、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大,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地调整自工业工程专业教材,组建双师型团队、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肖文俊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勤明,吕文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63-64.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5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开宗明义地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以及多向思维能力,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的全部环节中,考试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需要通过考试得到验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2]。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倡开展学生学习模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评价机制,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目前使用的主要考试方式仍是配备标准答案的笔试,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固定范式题型,一张考卷,当场测试。笔试方法侧重于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特别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优点是:(1)便于多班级在同时使用时统一试题与评分标准;(2)试卷便于保存与复查。然而,笔试的缺点也很突出,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其包括:(1)基于书本知识的题型与标准答案的笔试,将“知识掌握”变为“知识记忆”;(2)笔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突出。而在评价考核中,引入口试方法可达到以下优点。1.兼有“标准答案式”与“论文式”考试方法的优点,既可以考出深度,又可以照顾到知识点的覆盖面。[3]2.对应试者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克服只会看英语不会说英语的弊端。3.学生在用英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的逻辑思考与组织,为英语学术表达打好基础。4.口试中学生完全无法作弊,有助于改善学风。

一、“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教学现状分析

口试的应用与探索,首先开始于外语教学,并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普及。[4-6]在外语口试实践中,口试体现出:效度较高的同时信度却较低的特点。[7]如何提高口试的信度,是很多测试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试卷内容,考生答题过程与试卷内部结果几个角度开展研究。[8-11]与外语教学不同,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语法、句子结构外,还要求学生应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去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构建,因此针对口试评价方法,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时多,考察内容广,口试效率与知识点的覆盖程度的矛盾有待解决。2.“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涉及的设计内容主观性强,“考判合一”的口试方法,要求设计高效的回答有效成分鉴定方法。3.全方面采用英语提问、英语回答的方式对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进行渐进式改革。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合理地设计口试评价方法,发挥口试评价方法的优点,提高口试信度,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探究

(一)研究目标

本论文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价体系。包括:1.口试方法设定;2.口试试题库设计;3.口试评分标准;4.口试资料库。

(二)研究内容

1.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方法研究。如前所述,在学习效果评价中,口试与笔试各有利弊,合理选择口试方法与口、笔试成绩比例,将综合影响学习效果评价的效度与信度。因此,课题组教师应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展开教学实践:选择平时测验,期中测验与期末测试,在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开展口试评价,最后通过与笔试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评价三个阶段口试工作的效果。2.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试题库设计。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口试评价需兼顾知识点覆盖,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理解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测试时间的效率问题。在此项研究中,通过合理选择试题类型与题量,探求合理的口试题型设计与题量。同时,为了提高口试的测试信度,尽量让考生在不同时间、不同考官面前表现出一致的水平,此项研究将建设大采样量的口试题库供考生抽选。3.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分标准设计。口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同时由于考官的主观性大,因此信度较低。提高口试信度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仔细确定评分标准与评分等级。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特点,结合口试试题库设计,在此项研究中将制定各类题型的评分标准与评分原则。4.基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资料库设计。与笔试相比,口试没有白纸黑字的试卷作为凭据,一旦出现争议,成绩很难复查;同时,考试资料的归档与接受教学检查也将遇到相应的困难。然而,随着计算机存储设备的进步,口试资料长期存储已经成为可能。在此项研究中,将探讨口试过程录音资料的合理存储模式,以达到高效查询与安全存储的目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效度与信度问题。将口试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关键在于解决口试效度与信度问题。此项研究,从口试方法,试题库建设与评分标准制定三个方面有针对性解决该问题。由于教学实验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口试效度与信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口试改革必须得到教学相关部门的长期支持。2.口试工作量问题。笔试考试可以在同一时间,对所有学生同时测试,具有多任务多线程的特点;而口试必须单独或分小组进行,具有单线程,耗时长的特点。小班教学是解决口试工作量大的方法之一;对于较大的班级,合理地选择口试分组与评分方法,兼顾口试效率与有效性是口试方法能够得以推广的关键。

三、“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特色与创新点

口试应用于学习效果评价中,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在老唐院时期,先贤就在考核中大量地使用口试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在精英化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口试由于种种缺点,逐渐在教育实践中被抛弃。本项教学改革,重拾口试作为学习效果评价手段,针对时代与专业特点,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自身特点,提出小班化教学的口试改革方案。从解决口试的效度与信度矛盾入手,提出一套由口试方法设定、口试试题库设计、口试评分标准、口试资料库四部分组成的系统地适用于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口试评价方法,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并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端正学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王军威,宫麟丰.浅谈口试在素质教育中的牵动作用———改革《法律基础课》考试方式的实践和体会[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3]魏黎波.现行考试方式的弊病和口试应用的探讨[J].教学研究,1998,(2).

[4]杨庆萍.现状与对策:大学英语口试引发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5]王保云.外语口试的形式评析———面试、录音口试和机助测试[J].外语电化教学,2006,(1).

[6]魏微.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考试周刊,2015,(38).

[7]郭茜,邢如,沈明波.口试评分规范化与信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S1).

[8]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

[9]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

[10]文秋芳,赵学熙.全国英语四级录音口试评分的实践与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工业工程;项目;实习模式;设计;实践

工业工程在现代生产和服务业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当前,工业工程的应用呈现出了纵横交错的发展局面:既有工业的应用,也有农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应用;既有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业企业应用,也有现代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企业的应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工业工程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总之,工业工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体系。而中国工业工程的发展之路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则更加崎岖:一方面传统工业工程的发展阶段还未完成,另一方面却要面对现代工业工程的严峻挑战[1]。

一、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特点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从事现场管理、诊断和优化以提高生产和服务系统效率的学科[2]。根据约束理论,对于一个生产系统来说,某一时刻总有一个或几个因素是制约系统的瓶颈因素[3]。而工业工程的任务则是识别或诊断瓶颈制约因素,并针对识别出的瓶颈制约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将来所从事的是一种项目式的工作任务,即每次均是针对不完全相同的问题而寻求解决方案或方法,不同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也符合项目的特点。为此,工业工程专业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而一个项目的完成则需要参与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深厚的专业知识、必要的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等[4]。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改革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5-6]。而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有遵循工业工程专业的这种项目式的实践特点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制约实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大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方面[7]。

(一)实习单位的因素。当前寻找能够并愿意接受实习生的生产单位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的原因概括来说可以有如下方面:一是许多企业的生产任务繁忙而无暇顾及或没有意愿接受实习生;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许多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也有诸多的顾虑,这里的安全既有企业技术秘密方面的安全考虑,也有对实习生安全负责方面的考虑。基于以上原因,即使愿意接受实习生进行实习的单位也往往会对实习生规定了诸多的限制措施。

(二)实习经费的限制。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外出实习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而各个高校所能提供的实习经费明显赶不上当前物价上涨的速度。而能够并且愿意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往往也需要支付相应的住宿费、交通费、讲课培训费以及现场参观的费用等。因此,高校用于实习的经费往往捉襟见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习能够起到的效果。

(三)实习时间的限制。受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当前对实践教学的学时已有明显的压缩。实践教学学时的减少对工业工程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真正进入实习单位的实习生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待在企业,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能对生产系统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三、项目式实习模式规划设计

项目式实习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规划和设计。下面分别从企业主导的实习模式、学校主导的实习模式以及项目式实习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加以规划设计。

(一)企业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模式。由企业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模式指的是实习的组织、实习题目的拟定、过程指导以及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这些模式均由企业主导。而高校实习带队的教师则主要负责做沟通实习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的诸多事务性工作。由企业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企业根据现场的实际拟定在限定时间内有望解决的问题来设定不同的待解决的项目。2.企业根据设定的不同的项目依据待解决问题的特性对该项目完成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所需的能力进行规划描述,以便于项目的顺利完成。3.根据所拟定的项目实习任务及完成的难易程度考虑完成该项目的人员数量。4.企业根据不同的项目配备相应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疑难问题的解答。5.项目式实习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后,由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式实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如项目完成的好、对企业有帮助则吸收采纳。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项目式实习的参与者适当的补贴。

(二)学校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模式。由学校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模式则是指实习的组织、实习题目的拟定、过程指导以及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均由实习指导教师主导。其规划设计如下。1.指导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领域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拟定不同类型的项目式实习的题目。2.根据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设定完成该项目所需的项目组员数量。3.为了鼓励和保障项目式实习完成的效果要给予参与项目式实习的实习生一定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式实习的调研交通费以及资料的复印费等支出。4.项目实习进行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且及时的指导。5.项目完成后由各项目组成员对各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答辩,并由指导教师组成评审组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三)项目式实习的保障措施。1.制度保障。确保项目式实习效果的制度具体应该包括项目式实习的目标,项目式实习的团队成员组成要求,项目式实习的过程监控以及项目式实习的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内容。2.经费保障。根据是由企业主导还是由高校主导可以筹措不同渠道的项目式实习的经费。由企业主导的项目式实习可以考虑由企业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而由高校主导的则从总体的实习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支持项目式实习。3.监督与评价。只有进行监督与评价才能保障项目式实习效果。具体的监督与评价同样分为由企业主导和高校主导。前者由企业进行对项目式实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而后者则由高校进行主导,并以项目组答辩的形式完成最终的评估。

四、项目式实习模式的实践

(一)企业主导的项目式实习。晋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014级的91名实习生,依据不同车间的实际将其分为不同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完成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每个项目组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现场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和指导。项目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想方设法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每个项目组完成任务后则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根据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而带队的实习教师则负责企业和实习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二)学校主导的项目式实习。2016级工业工程本科生采用了学校主导的项目式实习。106名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每5~6人一组,共分为19个实习小组,每组推荐1名学生作为组长,并根据每组的实际人数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每个实习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实习,该部分实习内容占整个实习过程成绩的40%。各实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调研,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优化并完成项目式实习报告,然后在实习结束时根据实习的内容和获得的结果进行答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根据各个实习小组的选题情况来看,其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而开展的,包括校园物流快递中心的优化改善、超市运营效率的提高与改善、餐厅就餐环境的人机工程学改善、校园自行车的优化管理、校园交通的规划、医院服务流程的优化改善等。通过以学校为主导的项目式实习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为确保实习的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实习效果及改进建议。项目式实习模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该实习模式是综合考虑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制约实习的因素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效果良好: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而且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或缓解了制约实习效果的因素。但由于该实习模式为初步施行,所以还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摸索和完善的方面,例如如何建立更加客观有效的实习评价体系,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实习资金,如何更加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等。

五、结论

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采取项目式的实习方式是比较合理的。本文对制约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项目式的实习模式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对项目式实习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采用项目式实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克服当前制约实习效果的一些因素,同时也能激发调动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

[2]马金山.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及保障措施[J].文教资料,2017(24).

[3]薛琴.基于约束理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张安富.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之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5]彭小敏,徐若,董丽君,等.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焊接冶金学”课程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6]郑玉巧,赵家黎,吴苍.基于制造业视角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3).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7

解释结构模型,是美国沃菲尔德(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适用于高校课程内容的安排,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制定等,可以有效实现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包含以下步骤:1.建立邻接矩阵(AdjacencyMatrix)首先,分析当前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并将需要分析的要素编号(Si,i=1,2,...,n).然后,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邻接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要素Si和Sj的“从至关系”.2.建立可达矩阵M(ReachabilityMatrix)设I为与A同阶的单位矩阵.进行以下的布尔运算可以求得可达矩阵(从一个要素到另外一个要素间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M:(A+I)k-1≠(A+I)k=(A+I)k+1=M.3.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从可达矩阵作出层级有向图.定义两个集合R(Si)、A(Si).R(Si):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称之为可达集合;A(Si):所有可能达到Si的要素集合称之为先行集合.以R(Si)、A(Si)求出R(Si)∩A(Si)集合.R(Si)∩A(Si)是要素Si能达到,而且又是能够达到Si全部要素集合.如果R(Si)∩A(Si)=R(Si),则R(Si)这个集合中的要素是全部要素中的最高层级.按照这种方法,将有向图中的最高层级决定后,可将它从可达矩阵中排除.然后,将剩下的要素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其中的最高层级.如此找出系统中各要素所在的不同层级.4.建立层次结构图在最下层放第一级要素,其上面放第二级要素,直到把所有的要素都放到相应的层次上,然后用有向图来表示整个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这样,整个系统结构就会完整、清晰地呈现.

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1.确定开设课程及其关系,建立邻接矩阵通过对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比较有特色的高校及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调研,确定出开设课程及其之间的先行关系,我们把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分成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共计50门课程.下面我们以工业工程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调研找到了所有课程的先行关系,如表1所示,课程前的数字为课程的编号.根据表1所示课程之间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0代表两门课程之间无关系,1代表两门课程之间有关系.

2.建立可达矩阵M根据布尔运算法则,由以上邻接矩阵计算可以得到可达矩阵,如表3所示.

3.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根据可达矩阵M,笔者使用matlab编程计算出各要素层级分级结果。

4.建立层次结构图由层级分解结果与邻接矩阵,可以绘制解释结构模型图.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和两大类都相关的课程为现代制造系统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该专业必修课程最少需要安排在4个阶段完成.为了能够保证必修课程的完成,工程识图、管理学和工业工程导论必须在第一阶段完成.第二阶段的必修课程数量明显较多,除了工程力学和基础工业工程必须设置在该阶段以外,其他的课程可以适当调整到第三阶段完成,以保证每个阶段课程数量的均衡和学分的平均分布.由于第四阶段的课程只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所以可以适当将第三阶段的课程下调,但是由于第四阶段的学生要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同时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所以也不宜安排过多的课程.经过调整后,形成了新的课程分布。

三、结束语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8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意识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内容,面向实际工程问题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可以真正做到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大帮助[1,2]。通过将工程项目与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相结合,将以往相对独立的多个课程设计和相关实验、实习建设成柔性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式改革,以达到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1.1结合“回溯式设计”模式,将“企业现场情景”演示教学加入课堂教学

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合“回溯式设计”模式,形成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完美匹配,课程设置与用户需求的高度达成。把知名企业内部培训课程直接植入课程设置中,将“企业现场情景”的演示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在课堂的企业实景介绍和示例分析,利用社会资源参与本科教育,把企业现场真实的应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确保本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等层次上满足社会需求。新的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模式。

1.2纵向横向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以“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这门课程为核心,形成课程设计群。在SLP为设计主线的基础上,在适当环节加入产品物料需求计划模块(企业资源管理课程)、生产计划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施设备选址模块(运筹学课程)、质量控制模块(质量控制课程)、人因设计模块(人因工程课程)和仓储设计模块(物流工程课程)。

1.3融合实践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的协调统一

传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工程意识淡薄、企业知识匮乏、实践能力不强等现象[3,4]。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即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任务分解和环节设计使课程设计成为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一门实践课程。本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以往学生走马观花,不能真正达到实习目的。将课程设计的课题背景作为学生实习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并尝试提出改善方案。一方面,让学生带着任务进企业,目的性更强。另一方面,摒弃传统的以现成的原始数据为依据,而是以实践成果置换部分传统课程设计数据,既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4以校企科研项目为载体,融教学科研为一体

把科研项目融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的价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5]。从教学内容来看,打破了一本教材一门课程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方式,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将理论整合为结构合理、专业精深的课程设计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实践环节。

2课程设计体系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

2.1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知识一体化课程设计

用系统工程的观念设置专业课程,以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依托课程设计,实现在课内实验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实现连“点”成“线”。

2.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点—面”相结合,增加柔性

在本科实践教学中金工实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起到“点”的作用,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起到“面”的作用,对应的往往是多门课程,更多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课程设计起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根据具体课程设计内容设立半开放式的初始化条件给定不同的基础参数,根据工厂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数据,部分数据可以再结合查询文献、合理假设分析得来。既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又体现了多样性和柔性,课程设计合理优化与实践环节的有效进行相辅相成。

2.3建设实践工程能力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教学资源状况、区域经济的特点设立的,构建柔性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计内容,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熟悉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具有引导学生在初始化数据基础上向各门专业课知识点方向扩展的能力。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多门课程的教师要及时沟通、协调教学安排和内容。由于涉及实际工程,提高了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不可预知的问题和困难,教师通过集体讨论、查阅资料以及向企业专家请教,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3柔性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内容

通过工程项目融合达到课程设计的柔性一体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与规划。

3.1结合本专业培养方案来规划工程项目融入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由于培养方案是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制定的,课程设计的门数、教学时间和时长不尽相同,一般课程设计分散在不同的学期进行,进行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的技术路线应该与培养方案一致。

3.2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能力在工程项目中设置技术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工程项目的任务安排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挑战性,不但要考虑工作量的要求,还要设置关键技术的难点。但要考虑合适的难度和要求,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3.3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设计的时间与跨度

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体系,是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的顺序来整合各门课程设计的设置和内容,形成前后关联相互对应的体系结构。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整地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统筹安排时间,以引入工程项目的培养方案为主线来进行能力培养的任务安排。

3.4在工程项目中规划专业知识与技能针对性强的功能模块与任务

工程能力和专业能力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这两种能力在工作中都很重要,要把两种结合起来,在项目模块中引入专业能力的训练。

4结论

柔性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可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结合到一起,理论学习和分项实验之后布置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再回到课程设计中,将以往数据单一、模式统一的课程设计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认可度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勤明,吕文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3-64.

[2]苏莹莹,董海,梁迪,曲礼胜.面向实验与应用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3(9):31-34.

[3]吴爱华,崔鲁光,张毅伟,齐瑜,王平.工业工程教学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方法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46-48,57.

[4]浦徐进,黄河,唐建荣.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以江南大学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2(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