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1

城市建设开发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家专项补助、地方统筹基本建设投资、城市四项费用、企业自筹资金、地方机动财力、社会集资等多种渠道。其中以城市四项费用的占比最高,内容也在随着发展不断变化。1962年前,城市建设开发资金主要靠国家投资和财政拨款。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对城市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大中城市的公用事业附加税、工商业附加税、房地产税统一划为市财政,保证用于公共设施、城市的公用事业不需要上缴,不可挪作他用。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规定,此后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等规定陆续出台,对资金来源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市建设开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从《关于使用各种专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资金的几项规定》到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后,各地均了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资金管理通常一般由城建部门提出年计划,会同计划、财政等部门协商后,报政府批准通过后执行。城建部门负责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负责实施监督。自从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加大城市建设开发的投入后,城市建设开发管理工作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持续增强。

二、城市建设资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但是城建资金项目在财务与资金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项目的前期准备严重不足,存在“三边”工程现象,也就是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这样极易造成概算变随意过性大,出现超支严重;项目资金缺口和项目财务管理弱化并存,归纳起来建设开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挤占或者挪用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问题。此类问题往往是以各种名义和借口向上级部门申报计划,在资金到位以后,没有用于城市建设开发,而是挤占挪用了。二是会计核算不符合规范。因为建设开发资金会计核算的时间性较短,可比性不大,因此很多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由会计代管也有政人员代管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过不能够按照要求设置会计科目的现象。三是容易滋生腐败现象。部分单位存在完工工程挂帐的问题,这些问题违反了有关建设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并存在由于利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建资金财务管理应加强的重点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开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解决的要求十分迫切,加强财务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1、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引起相关领导高度重视。

城市建设开发项目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对项目科学论证,完成资金划拨使用后,为确保专款专用,应该委派专(兼)职财会人员对具体城市建设开发项目进行管理,并严格按照国家法规以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

2、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概预算以及竣工的决算管理。

管理以及审查项目的概算、预算以及竣工决算,全面加强项目财务资金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为此一定要认真进行工程概算审查,对于在建项目工程概算存在超支的,需要安排财政资金追加投资的,都应该经过财政部门参与的审查和概算,在全面落实财政资金来源后,才能追加投资。同时要搞好工程预算的有关审查工作,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办理和提供工程拨款以及结算的依据。对于竣工项目应及时做好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决算审查,应交财政的竣工节余资金、投资包干节余、基本建设收入都应及时上交给财政,对于交付使用资产中的国有资产部分,应该及时完成办理国有资产的验证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财务审计工作。

一是要防止城市建设开发资金收入项目的遗漏。城市开发建设资金的涉及到的征收单位很多,包括:财政、建设、国税、地税、电力、邮电、国土管理、交通、市政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审计时应结合收入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防止漏征、漏缴。二是避免项目不到位问题。在征收中,要避免乱收费,也要避免征收不到位。当前造成欠征的主要原因是征收工作透明度不够,拖欠现象普遍;也存在人情网、关系网的干扰,随意越权减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审计时,一定要结合征收计划和有关规定,对征收单位逐户检查,确保应收尽收。三是城建资金管理方面要重点审计执行情况以及资产的核算情况。防止资产的流失,努力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如使用国债专项资金应该确保按期归还。

对于使用中央财政国债专项资金的城市,更应当切实加强国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增强还贷能力。应当深人分析地区财政状况以及城市基础投资的规模,严格遵守同中央财政确定的转贷资金数额以及期限和利率,落实好各项还贷款的来源,明确制定还款计划,确保国债专项资金应该确保按期归还。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2

(一)馆藏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和利用,协调处理传统纸质介质的档案资料,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从而使所有馆藏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都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具备明显的实效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最核心的基本点。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

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一切传统档案馆的效能,还新增了档案编码目录、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档案资料安全存储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工作、辅助档案信息立卷、档案馆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自动化标引、安全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辅助档案馆库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基本点。

(三)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

当下,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依然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空间当中。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直接将资料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散制、集中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一样。城市建设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具体是指档案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资料,而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馆内的所有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另一方面,统一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较分散管理模式而言,城市建设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对档案管理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在对新型档案或跨类别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交叉、空白,能促进统一档案发展规划的形成,同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利用和安全也更有利。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馆内所有的档案类别,还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其他专业部门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组织和实施,且能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以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档案服务工作。

(二)档案馆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支持。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不管是部门协调、人员组织,还是业务推广、资金保障等,我们要想做好档案工作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档案馆领导应积极将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上工作日程,如针对档案工作时间节点紧张、录入目录的工作量巨大等问题,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短期外协工,专门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加工、录入目录、整理资料等工作,确保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按期顺利实现。

(三)建立健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城市当中,用电量不断的增大,城市配电网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以及对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提出本人对配电网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展望。

【关键词】

配电网;改造规划编制;电力工程建设;特点

1城网改造规划内容

谈及城网改造规划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城市配电网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的离不开电,而城市配电网其主要是指除了提供电源的输电线路、变电所以外,还包括配电网。[1]其中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是为配电网所提供电源的,配电网有多个组成部分,其分别为:高压配电网、中亚配电网以及低压配电网。而城网实际上就是城市配电网的简称,对城网进行改造规划就是对城市配电网进行改造规划。城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分别为:对原有配电网的改造和扩建后新建的配电网。在城网改造规划的具体内容当中还包括规划的年限、编制、经济分析以及改造安排。

2配电网在进行改造规划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2.1注意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对于城市配电网来说,其不仅仅是电力系统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建设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电力行业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其更是如此。[2]因此配电网在进行改革规划编制时,一定要注意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到双向发展。

2.2注意符合城市配电的特点

城市配电共有六大特点,其分别为:①电网的负荷相对较为集中且符合密度额十分的高;②用户的用电质量要求都比较高;③由于配电网的设计标准比较高,因此在安全和经济的合理平衡之下,供电需要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④即使配电网的接线较为复杂,依旧需要保证其调度的稳定性;[3]⑤由于配电网在自动化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电网的管理水平要求也就比较高;⑥配电网当中有关的配电设施的要求比较高。

2.3注意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使用

目前,由于我国国家资金有限,给予配电网改造规划的资金是有限的,这也就要求规划人员在对其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在规划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对配电网的改造并不是由一个人来进行规划的,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首先都可以将自己的规划内容制作一个方案,然后对所有提交的供电方案进行参考选取,选出最佳方案。[4]而方案的选取标准则是以资金的投入和有效性为中心,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能够为供电部门和全社会带来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3对配电网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展望

3.1合理布局电网结构

对于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以及管理来说,对电压的等级进行简化之后,对其是有利的。目前,我国城市配电网当中所使用的电压有35kV、100kV、220kV、380kV等。那么目前我国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是将110kV的电压引进市区,将市区当中的35kV逐渐的淘汰。其实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完美、完善是其一直追求的目前。同样的,对于电网结构来说,一个合理完善的城市电网结构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布局城市电网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居民现阶段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还能够满足、适应发展的裕度。[5]这相比我国以前城市配电网的布局,合理布局电网结构能够使电网变得更加的灵活。

3.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越来越多的设备趋于智能化。对于城市配电网来说,技术的结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技术已经成为配电网改造规划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配电网配置就结合了科学技术,例如:箱式变压器、架空绝缘导线等等的应用,对于我国城市配电网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只有不断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自己才能变得更强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配电网是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用电的,因此对城市配电网进行规划改造是必然的。本文主要对城市配电网改造规划的内容以及配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再根据本人自身的想法提出了两点相关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城市配电网的改造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梁嘉升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蒙阴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建.宿迁洋河镇区域配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2]李志锋.中小城市配电网规划实施策略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

[3]史阳,辛文增.论城市配网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伴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概念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形态,不仅对传统旅游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在智慧旅游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以“主题”检索项,以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为来源类别,搜集了自2010年至今的203篇文献。本着严谨的态度,除去未署名的文章,共计197篇。这些文章,总被引数4586次,总下载数28.28万次,篇参考数9.47次,篇均被引数23.28次,下载被引比61.67,代表了论文的权威性和学术水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别从年份发文统计、文献来源统计、发文作者统计和发文主题统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更为智慧旅游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有关智慧旅游的核心期刊中,2010年0篇,2011年2篇,标志着学术界开始对此领域予以关注;2012年以来,相关研究数量开始增多,2014年达37篇,标志着智慧旅游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15年以来,研究整体略有下降,数量处于20-40篇之间,但研究热度仍然比较高。

(二)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通过对核心期刊数据来源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刊物对智慧旅游的重视程度,更有利于读者围绕相关主题找到此类研究。根据知网统计分析,197篇论文来源于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农业经济、企业经济、贵州社会科学、生态经济、电子政务等104种刊物,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89篇文献。其中92篇论文刊载在14种刊物,105篇刊载在108种刊物。通过整体分析,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三)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6位作者各发表3篇,28位作者各2篇,其余123位独立1篇,占论文总数的78.34%。由此表明了学术界在智慧旅游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多处于单枪匹马状态,没有形成合作的理念,而且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尚不活跃,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四)发文主题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总结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智慧旅游。

1、智慧旅游相关概念研究

张凌云等(2012)、曾祥辉等(2015)指出,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实现旅游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等。李云鹏等(2014)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2、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研究

朱珠、张欣(2011)构建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并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朱玉霞、王丽华(2014)结合江苏省具体旅游物流业务,提出了实现江苏省智能旅游物流平台创新的途径;王平平(2014)阐述了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的目标,并对平台建设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智慧旅游应用云平台的总体架构;?庆东、罗琪斯(2019)以桂平市全域旅游建设为例,提出了全域旅游智慧化平台的构建模式。

3、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研究

刘利宁(2013)构建了智慧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杜鹏、杨蕾(2013)提出了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龙毅(2014)探讨了城市智慧旅游应用体系的多层次结构及其特征,提出了应用体系的建设原则及各系统的GIS服务功能;张红梅(2016)基于“旅游+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了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创新;阮立新(2017)构建了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导向的景区智慧旅游框架体系。

4、智慧旅游城市研究

王恩旭(2014)不仅研究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还构建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黄松(2017)选取北京、南京等12个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立了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宏祥(2018)借鉴国外智慧旅游城市经验,提出了建设的相关途径等。

三、提出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文献统计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智慧旅游团队合作研究

研究发现,从学者的情况分析,独立1篇占论文总数的78.34%,表明了大多数学者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学者之间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学者们之间应该加强学术合作,成果共享,形成一支科研能力强、合作紧密的研究团队。

(二)注重智慧旅游持续学术研究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而根据统计,近10年来学者们各自发表智慧旅游论文没有持续性,排在前几位的也仅仅是发表3篇论文。这说明多数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研究氛围,相关成果也较少。因此,相关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南京;地域文化;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南京地区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这些地域文化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而且对现今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城市大兴土木,导致“千城一面”的事件不断上演。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地域文化不断丧失、城市情感归属逐渐消亡等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保护和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南京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地域文化保护、应用、传承的经验。因此,研究南京地域文化和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地位和优势。南京城东临钟山、西据石头城、南向秦淮河、北朝玄武湖,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长江下游中部地区,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历史上,南京城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文化上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秦淮文化等。这些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反映在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市中,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如玄武湖、明孝陵、南京总统府、雨花台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等。这些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景点使南京形成了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代、传统与创新相互协调的城市风貌。南京历史悠久,既经历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昌盛,也经历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衰败无奈;秦淮河畔有过灯红酒绿,金陵城中也曾经意气风发;总统府内传过先进之识,抗日战争时也受过屠城之苦。南京城具有的地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结晶。城市街区环境作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在建筑风格、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南京的城市设计结合了地理条件和环境风貌特征,充分利用了龙盘虎踞、山水环抱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有机结合的优秀范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奠定了南京的古城风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汲取了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内容,在街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不同风貌和特征。如,玄武湖一带受城墙文化与沿线历史古迹的影响,周边的建筑以低矮型为主,建筑风貌相对较为古朴,色彩也较为沉稳。位于大行宫的总统府是南京的重要城市节点,周围的1912街区和梅园新村受民国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和街巷布局上具有明显的民国特色。夫子庙地区作为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南京秦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整个街区的风貌以仿古为主,建筑新旧融合,水系和街巷相互穿插,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完整展现了秦淮文化。刚刚经过老城改造的太平南路街区面貌一新,从原来的老旧杂乱,变成风格统一的民国风情街区,不仅展现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而且提升了旧城区环境系统机能。以上是在宏观层面分析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从微观层面上说,南京地域文化也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呈现。桥梁设计、建筑物上的雕刻和装饰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南京的地域文化符号。南京博物院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飞檐建筑形式。秦淮河夫子庙风景区渲染出桨声灯影、烟雨霏霏等意境。在色彩的运用上,秦淮河夫子庙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冷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秦淮河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平和的氛围。南京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不仅实现了将商业街区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利用。如,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作为如今的办公大楼等。另外,南京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现代风格,对南京市的不同街区实现多种功能的规划,实现不同街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文化特点上共同发展。同时,南京作为文化历史古都和现代特大城市,其在街区环境设计中要求将两者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当今的南京城市规划设计正是本着这一设计理念展开的。如,1912街区在作为历史文化集聚地的同时也是商业场所。

三、实例分析

1.老门东街区环境设计

老门东位于南京城南地区,是金陵市井文化的发源之地,呈现着老城居民最质朴、本真的生活状态。整个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展现了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和街道风貌。如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老门东地区逐渐脱离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其街区环境和城市功能难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2010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对老门东地区进行整体环境改造。老门东街区环境改造设计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充分保存和延续了门东地区的历史遗存,凸显了老城区特有的城市肌理和地域文化。老门东街区环境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旧建筑风格保持统一,富有南京地方民居特色。在具体的建筑改造中采用“修旧如旧”的思路,尽量保持原有建筑特色,材料大部分使用了青砖、灰瓦、老木头等具有历史感的材料,让建筑具有一定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结构尽量采用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结构形式,如,屋顶多用空斗木梁结构,中间的墙体采用实心砖墙,下面的基础多用条石砌筑,等等。门窗栏杆等建筑构件按照老旧建筑的样式和做法仿制,尽量复原历史场景。在细部的装饰上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特色,如,门前的石鼓上雕刻的花纹生动、活泼,题材大多采用具有南京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第二,地面铺装形式多样,材料和图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如,室外公共街道区域的地面铺装大多采用青石、砖瓦、碎石等材料,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再现了老门东历史时期的街道风貌。地面导视系统设计采用了城墙元素,再现了南京城的旧貌,和墙面导视中的南京新城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南京地方文化特色。第三,本土化景观小品的运用,在细节处彰显城市特色。公共区域的景观小品大量运用了南京本土植物,力求还原地区风貌。景观小品的形式设计也尽量考虑其文化传播意义,通过雕塑、绘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老南京的民俗民情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典故,如箍桶老汉雕像、寄信女孩雕塑、“城南旧影”等。第四,业态的引进既符合文化传承又兼顾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在老门东街区业态规划上,根据街区的格局分布,分别设置了不同功能的商业街,包含了餐饮、住宿、购物、展览等功能,既满足了游客的多种功能需求,又再现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景。

2.1912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1912街区地处太平路和长江路的交汇处,是大行宫地区重要的城市地标,四周有总统府、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图书馆、中央饭店、江苏省美术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六朝博物馆等重要城市建筑,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1912街区的整体设计是以总统府作为文化坐标,整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体现了浓厚的民国风情。其中的建筑多为独栋式,建筑的布局大多沿用原有的街道格局,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合院和天井空间。有的建筑之间用天桥作为连接,使整个街区的外部空间富有变化。在南京1912街区规划设计时,为了营造纯粹的民国文化街区环境,整个街区的建筑并没有一味地选择“修旧如旧”或“推倒重来”,而是选择性地保留和新建。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是新旧穿插,有的采用原有建筑的木窗,有的则运用了现代的装饰材料。如,花园洋房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作为窗户装饰,这样既遵循了整体的设计风格,又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建筑的体量上,街区内的建筑以二层为主,这样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和总统府建筑群在高度上尽量统一,也延续了大行宫地区的城市肌理。在屋顶的设计上,街区内的所有建筑都采用了小瓦坡屋顶,新建的建筑多为灰瓦,保留的老建筑多为红瓦,色彩上的穿插既体现了街区的原真性,也保证了和总统府的屋顶色彩统一协调。建筑的立面以青砖为主,花窗和栏杆多采用灰色的水泥材质作为装饰。整个街区的色调以灰色为主,这样既能够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1912街区的环境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了人们的时代记忆,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民国文化作为南京的重要文化名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这对城市的地域文化传承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南京地域文化的分析,探究南京地域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结合南京不同的街区环境设计案例分析了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这对研究城市发展与老城更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人们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历史和未来。只有妥善处理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关系,才能够推动现代城市街区环境的全面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智勇.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与敦煌文化商业街区实践.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安浩奇.地域性导向下的城市建筑立面风貌控制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裴胜兴.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4]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李纳.基于隐性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特性和联系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的数量,都呈现上涨的趋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也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向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经济,但是也要保护环境。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立在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的综合考虑和研究之上的,它涉及整个城市的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命脉[1]。而建筑设计,实质上就是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来考虑城市赋予建筑的条件以及该建筑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以求更好地利用空间,制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物,充分体现高质量建筑物所具有的美化功能与经济效益。建筑设计需要针对建筑工程进行预期,其内容包含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结构、功能、质量、美观、舒适性等。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的质量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建筑项目和周围环境是否融洽,比如建筑风格是否能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该建筑的设计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等。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既要使得建筑物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要使得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期待一致,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美观舒适、有经济效益的建筑。本文旨在解析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特点,并探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城市和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对城市的整体布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分布更加合理科学。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合理地、科学地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和资源,通过规划、预测以及后期的施工,使得整个建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2]。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的密度、规模、绿化、交通、公共空间等条件,需要考虑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平衡,需要考虑建筑与该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当地环境,使得美化环境的工作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工作同步进行,这样的城市建设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建筑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在这个角度上充分考量,使得该建筑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建筑在城市中是具有独特功能的,所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未来所具备的效益,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各类意外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绘图纸、做模型,设计合理的方案,然后模拟施工,从而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建筑设计其实也是时代的缩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建筑师对建筑的理念、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有可能不一样,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建筑物也能够代表不同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象征。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城市规划相比较为单一,城市规划内容较多,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内容,还含有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是范围比较广的学科,它的对象是城市,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方案。而建筑设计则是以建筑为对象,主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的功能和外观进行设计,看其是否相匹配,对建筑周围进行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3]。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城市最美妙的风景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组成的景观[4]。可以说建筑物是城市最直接的代表物,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由垂直交通、平面交通、建筑物和道路绿化、城市排水等组成,这些内容的协调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进行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不同,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要求不相同,使其不仅达到该建筑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使用功能,还符合该建筑物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协调城市因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往往涉及到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布局关系,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一致。

(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

如果说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那么城市的建筑物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标准和规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中蕴含的享受功能也有了变化,除了使用便利之外它还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满足建筑功能之外,还要让建筑满足视觉享受[5]。当然这种需求需要遵循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展工作。因为建筑物在一个城市里,并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物,它还涉及到这栋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城市规划是否协调,这个建筑是否符合城市的文化理念。一个建筑,只有和它所处的环境协调,其功能才会显露,其经济效益才会最大化,才能为城市增色,成为城市的地标。只有建筑设计合理,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使得建筑物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化,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具有约束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不断的推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城市的建设需要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对建筑的设计进行控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对城市进行区域细分,分清各个区域建筑的各种指标,比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的体型、建筑的颜色等是否符合建设[6]。指导建筑设计师在初期设计某区域的建筑时考虑这些约束指标,保证其设计的建筑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符合城市建设的硬性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保证建筑适合该城市的建设发展。

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策略

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它决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和空间利用;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它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地位,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与建筑设计工作时要进行充分衡量,使得二者互相协调。

(一)建筑设计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考量的重点,确保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另外,建筑设计除了考虑建筑本身是否协调,还要考虑建筑与道路、城市环境以及市政设施上面是否协调。所以,建筑设计要严格依照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类型。

(二)城市规划要认真严谨

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方向[7]。因此,要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好城市规划。除了合理调配各功能用地之外,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还应该对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的设计才能紧随城市的发展,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对建筑的反复性修整。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开展工作制定了总体方向,后者为前者完善工作提供了手段。建筑,不仅具有商用和居住功能,还应该满足使用者的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应该相互评估,城市规划评估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当地的建筑指标,建筑设计审查自己的建筑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设计二者不相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符合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四)城市建设要立足于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有限的水土资源,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需要考虑有限的资源利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也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环保因素考虑进去,使得建筑无论在居住的舒适度还是对于大环境来说,都符合环保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对我国当前的环保工作有所帮助。

五、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它致力于确定城市的功能和方向,主要实现对城市资源和空间的科学合理利用。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的美观度,使得建筑能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和谐。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指导建筑设计的进行,建筑设计乐意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灵感。二者和谐发展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品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伟.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163-164.

[2]王婵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4):270.

[3]游光瑾.浅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8(39):77-78.

[4]吴艳霞.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门窗,2017(11):125.

[5]李娜,胡宇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0).

[6]叶晓敏.解读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引言

园林,就是利用改造地形、营造建筑、种植花木、布置园路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我国园林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享誉世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园林建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类的需求,风景园林开始向着多样化、规模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许多设计上的问题随着园林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来,因此,园林建设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风景园林设计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园林工程质量,创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

2.1盲目跟风,模仿现象严重

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应当真实体现出城市的风貌,然而,目前风景园林建设缺乏应有的创造性,盲目跟风、模仿现象严重。过分注重园林外观的华丽和色彩的多变,忽视了园林工程建设的本质目标。在树种的选择上,盲目照搬,大面积引进外地品种或昂贵品种,忽视对本土植物的利用,导致园林树木成活率低,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草坪的建设上,引进名贵草种进行建设,导致草坪养护成本过高、养护难度大,这就使得草坪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而变成了"禁区",背离了风景园林建设的初衷。

2.2不顾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盲目拓宽道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一些相关政府部门为了政绩,不顾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拓宽马路、修建景观大道,违背了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反而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2.3一些园林设计单位不具备专业性

1)一些园林建设企业为了减少施工成本,往往选择不够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些设计单位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通常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没有对风景园林建设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降低了园林的观赏性,而且增加了后期的维护成本。2)缺少科学性也是当前园林设计的突出问题之一。只重视设计的观赏性,不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造成施工难题;没有对土地情况和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细致的考察,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都是设计方案缺乏科学性的表现,从而导致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建设的需要[1]。

2.4行政管理过分干预

1)一些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大力建设城市广场、沿江绿化带等大型风景园林工程,这些工程在建设之前没有进行细致合理的考察和规划,设计仓促,施工时间短,导致工程建设潦草敷衍,这些"面子工程"忽略了园林设计的人性化原则,没有真正考虑到人的使用需求。2)一些领导者个人意识过强,过分干预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限制了专业设计人员对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影响园林建设的最终效果,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尽管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部门对于园林工程建设往往一手掌握,群众参与程度较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缺少公众的参与,使得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降低,缺少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利于我国园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2]。

3对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提出的建议

3.1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协调统一

虽然,传统园林设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是,传统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等思想,在现代园林建设过程中依然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将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尽管难度很大,但可以对传统园林设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内容,为当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注入更多人文因素,从而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

3.2提高设计者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1)要想进行高质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是设计者不可缺少的。因此,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园林设计工作者。2)除了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必要的艺术审美,优秀设计者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设计师职业培养同样十分重要。只有这样,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才能全面考虑到人和城市发展的真实需要,从而使园林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3)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前,设计师还需要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并且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城市的真正发展需求开展设计工作[3]。

3.3坚持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要做好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同样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按照科学性的原则开展行政管理工作。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端正工作态度,克服盲目建设行为。在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周围生态环境,推动城市与园林的和谐发展。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将园林工程建设嵌入城市区域环境中,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克服盲目跟风和浮躁心理,反对商业化炒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创作路线。

3.4推动全民参与园林建设

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推动广大群众参与园林建设,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可以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更满足人民需求的风景园林工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人民群众对园林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以加强对设计者和管理者的监督,从而减少设计上和决策上的错误出现。

4结语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园林设计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对园林设计工作重视起来,根据目前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和改善。设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园林设计上要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协调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工作,从而形成完善的园林设计体系,满足人们真正的需求,促进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璐璐.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40.

[2]吴丽,弓弼.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2(1):104-105.

[3]向文艳.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120-121.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8

一、古建筑档案的来源与收集

1.做好古建筑普查、登记工作的档案收集。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沟通,收集这些部门历史上对古建筑进行普查时获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部门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定期对所属城市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对管辖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专项调研与评定。这些工作对各个年代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普查与调研,全面掌握了古建筑类别、年代、风格特征及建筑工程等情况,完成了详细的普查和调研报告。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进行城市改造,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对行政区街、巷的古建筑进行专项普查登记,获取了很多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将这些档案进行系统收集。2.对文物、文史等政府文化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加强对文物、文史等文化管理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这些部门承担着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和研究的职责。这些部门在对古建筑遗产管理和研究中,收集、积累了大量古建筑方面的系统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一般都来自于正规渠道,经过了文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鉴定,具有珍贵的专业价值,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各行政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史研究部门经常研究、编辑、出版与古建筑有关的历史课题和书籍,许多是涉及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资料,应加强对这些单位历史资料的收集。3.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勘测、挖掘工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研究所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经常发现与某一年代文化遗址有关的古建筑线索,这个古建筑或已经损毁或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专家们根据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确定这个古建筑的具体位置,经过立项并实施对该古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另外,在城市建设的旧城区改造中,特别是已知古建筑附近,在进行基础勘测或基础施工中,很多情况下会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筑遗址遗迹,残缺的建筑墙体、建筑台阶、建筑屋顶的瓦砾及木质屋脊等等。经过考古研究确定该处古建筑的身份及情况,认真地对挖掘对象的地理位置、建筑格局及建筑残留体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大量的古建筑考古档案。2012年,沈阳北中街路北地块整体拆迁,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豫珑城”项目用地内发掘出一座明末清初建筑遗址,运用考古手段寻找发现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同时也收获了一批该遗址的古建筑档案。4.对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和古建筑博物院科研成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古建筑博物院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古建筑进行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研究成果,这些古建筑成果的研究论文、专著将成为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任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伯超教授撰写了《盛京宫殿建筑》《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等研究论文,关于沈阳一宫三陵(清盛京宫阙,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的研究成果为一宫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明。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和王佩环撰写的研究论文《关于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的考察》,铁玉钦撰写的研究论文《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与宫殿的演变》,对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清宁宫等古建筑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应加强古建筑档案收集。

二、古建筑档案的属性及分类

1.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国家各级博物馆和文物保管单位收藏和保管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有些是完全记载某个古建筑的,有些是在记载历史事件中间接记录某个古建筑的,这些历史档案和文献中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定义为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1982年春,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王佩环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标号为“舆字225号”的满文《盛京城阙图》,在图正中最北端的一个院落赫然以满文标注着“太祖居住之宫”,这张地图终于解开了“汗王宫”遗址的谜团。《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南面是宫门,整个二进院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前端是面阔一楹的穿堂,有台阶可登,类似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二进院正北面有正殿三楹,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盛京城阙图》属于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2.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为了开展古建筑普查和研究,取得有关古建筑研究成果,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一些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资料的收集,普查和研究结束后形成了由测绘数据和研究报告组成的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具有学术价值和古建筑档案价值,由政府城市建设部门进行集中保管,为未来政府进行古建筑保护提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学术团体,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先后加入,他们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形成了大量的测稿、图纸及照片,这些成为后来保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调研档案。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测绘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丰富实物例证。3.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由很多工作组成,其中一项就是做好修缮记录工作,修缮记录形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由修缮前的调研论证、工程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建筑材料选择及工程竣工报告等组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记录了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历史情况、技术方法及法律依据;二是记录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质量;三是记录了古建筑原始和修缮保护后的状况。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对于该古建筑以后的修缮和其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对新发现的古建筑遗址进行抢救修缮时,对其破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修缮时,需要参考同年代古建筑的修缮档案进行修缮,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貌。4.古建筑研究成果、专著及文献档案。建筑工程院校、建筑研究机构及古建筑博物院的建筑学家,经过课题立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做了许多专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学术研究成果,撰写了很多研究论文、专著及文献,这些古建筑学术成果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档案。朴玉顺、陈伯超等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于2010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总论沈阳故宫建筑的形制”“沈阳故宫建筑中大木作的构造特点与营造规律”等章节,阐述了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营建年代、建筑特色和木作的营造技法等。5.古建筑多媒体声像档案。古建筑多媒体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记录古建筑实体及周围现实情景,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影视片等新型载体的古建筑历史记录。现代古建筑研究部门,为了真实、准确及科学地掌握和记录古建筑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工作提供古建筑形体、结构、材料及色彩等素材,制作古建筑声像档案资料。古建筑声像档案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等特点,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古建筑实体描述和记录是其他档案资料无可替代的。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记录古建筑的意义,既有着记载古建筑原貌的功能,又有反映古建筑保护现状、弘扬古建筑历史文化的作用。

三、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复建的作用

1.古建筑营造工艺档案为古建筑复建工程设计提供支持。梁思成、莫宗江以中国营造学社名义设计的滕王阁,是中国对“古建筑复建”(滕王阁早已全毁无存)的最早尝试。1942年,梁思成按照宋画《天籁阁》及《营造法式》所示的建筑规范,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但当时并未将该草图付诸实施。这个方案讲求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有详细的档案及研究论证,为利用古建筑档案开展古建筑复建开辟了道路。滕王阁被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以火灾为主,其次还有战争、自然坍塌、地震等原因。其中最后一次被毁发生在1926年,当时南昌曾被军阀占领,他们害怕城外的北伐军居高临下攻打南昌城,所以一把火把滕王阁给烧了。现在展示给世人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作品,如今已成为南昌有名的地标建筑,气势磅礴,是借助于古建筑营造工艺等古建筑档案完成的。2.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施工提供技术帮助。岳阳楼复建工程是综合利用古建筑原始档案和后期修缮档案进行古建筑复建的典型。岳阳楼自建成后,由于战乱、火灾、洪水多次被毁,多次复建,由于岳阳楼原始建设和后期修缮记载的资料保存充分,使1983年复建工程保存了历史的规模、结构及装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清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1922年7月27日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竣工。岳阳楼在晚清、民国战乱后幸存下来,后来逐步得到修整。现在所见的岳阳楼是1983-1984年大修后的成果,保存了清代的规模、结构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如四根被白蚁蛀空的楠木金柱,经过化学加固处理后仍在继续使用,确属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历时十个月,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换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二楼镶嵌有清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三楼镶嵌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3.古建筑测绘数据档案为古建筑异地复建提供全复制。沈阳建筑大学为了开展古建筑研究和教学设计,对沈阳的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资料,绘制了大量的建筑结构图、工艺图,利用这些古建筑测绘档案完成了一些古建筑的专题研究和古建筑修缮和复建,如八王寺、十王府、盛京施医院等历史建筑的复建。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到奉天开办诊所,应用西医西药为百姓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第一家医疗机构。诊所地处原盛京,因免收全部费用,经费来自各界商绅和爱国人士捐助,并建成医院,故称“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原址在辽宁省省肿瘤医院院内,该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属于文物级建筑,由于建筑本身原因被拆除,经沈阳市政府批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迁移重建。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建筑测绘档案进行了“盛京施医院”的复建,指导了易地复建的设计和施工,在大学校园按原材料、原貌、原结构进行了复建。古建筑“盛京施医院”拆除后,保留了每一砖和每一瓦,甚至每一扇门和窗,异地于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保护基地内重建。4.利用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BIM技术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和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BIM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全息几何模型、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局部构件信息模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分析四个方面。将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立古建筑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助于古建筑的展示、信息查询、专题研究及修缮和复建。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实现方法包括信息采集、模型构建、属性信息录入及VR虚拟展示等。利用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准确采集古建筑表面点云数据,导入BIM软件,建立三维BIM模型,在BIM模型中输入各构件的年代、材料、破损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和属性。在虚拟模型中录入古建筑的测绘图、照片、相关古建筑档案信息、历史修缮记录周围环境信息,实现BIM系统下的古建筑信息的全覆盖,为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建筑档案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伯超,等.盛京宫殿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铁玉钦.沈阳故宫文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马志玲.古代建筑保护工作中档案收集与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