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范例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1

关键词:公用设施;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到2018年,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72个,当前我国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隐患频出,给城市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城市公用设施概念

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为: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具体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涵盖面非常广,称之为广义的公共设施。《郑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白皮书》中列出的第一部分为市政公用类,包括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公用事业管理三小类,这三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称之为城市公用设施,也就是狭义的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隧道桥梁、线缆、排水管网、窨井等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和供水、供气、供暖、污水等公用事业类设施。

二、基于案例的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问题

(一)郑州市公用设施运行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1.道路塌陷事故

近年发生在城市的道路塌陷事故几无间断。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比如公路、人行道、公交站,事发突然,行人或车辆往往无法躲避,极易出现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2017年12月,郑州市百花路附近发生大面积塌方。2018年6月,南阳路东风路附近因地下污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沿线交通受到严重影响。2019年8月,暴雨过后,郑州经开区一处路面出现约1600平方米塌陷,附近多个集装箱掉入。仅从郑州来看,地面塌陷发生的频率就如此之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2.道路隔离桩伤人事故

隔离桩是城市路面常见的交通辅助设施,用于维护交通安全。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银白色隔离桩随处可见。2019年7月6日,郑州两位行人因撞上隔离桩发生严重事故,一死一伤。7月11日在郑州市黄河路一位行人驾驶电动车撞到非机动车道上的隔离桩导致头部受伤。7月30日凌晨,郑州市农业东路上一位行人骑电动车撞上隔离桩,摔倒后致锁骨骨折。从现场来看,很多非机动车道上的隔离桩都有明显剐痕,频繁发生的隔离桩伤人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但在拆除隔离桩后,机动车又开始驶入非机动车道,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3.窨井伤人

2013年5月25日雨天傍晚,郑州一行人推着车因看不清路面,连人带车掉到人行道上一口无盖窨井,右腿被卡了进去,所幸人没有受伤。2016年7月29日,郑州一市民骑电动车为躲避迎面而来的电动车,车轮突然卡入缺失井盖的窨井,造成头部多处受伤。2017年2月6日晚,郑州一市民在骑电动车经一处医院门口慢车道时,被地上一处没有加盖的窨井绊倒,由于车速较快,被甩出5米远,当场昏倒。2018年9月11日,一位市民行至一处斑马线时,面前突然出现一口无盖窨井,险些掉进这口窨井。

4.热力管道爆裂

2014年,郑州仅媒体曝光的供暖管道爆裂事故就达11起。2018年12月10日,郑州中原区沁河路地下暖气管突然爆裂,导致人行道路上积存大量高温热水,一名行人被烫伤送医救治。频频发生的管道爆裂事件不仅未让很多群众享受到冬天的温暖,更是给每位群众带来安全隐患。

5.摸黑的城市路灯等

郑州市惠济区新城路、清华园路两条路建成多年常年黑咕隆咚,每到晚上大小车辆、行人在黑暗中不停穿梭;化工路西三环至西四环路灯常年不亮,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该条路2016年1月16日清晨曾经发生过一名骑电动车的市民被一辆客车撞倒当场身亡的事故。几经调查,原来是规划时没有规划电源接口,导致路灯无电源可用。

(二)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因素

根据案例分析,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问题而导致城市公用设施处于不安全状态,再加上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1.自身因素

使用寿命:公共设施的使用超出它的寿命,这样人们就会始终处于危险区域。腐蚀破坏:特别是暖气、燃气等含添加物的热水、复杂气体等,对其管道具有侵蚀作用,使用多年造成管道穿孔引起爆裂。材料使用:设施施工过程中使用材料未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使得灾害发生时造成次生安全事故。比如危险程度较高的燃气管道建设时未能使用新型耐腐蚀材料,导致燃气长时间侵蚀管道内壁,逐渐变薄,未到使用年限便发生破裂引发爆炸、漏气等次生灾害。设计缺陷:没有按相应的建设规范进行设计,选定的运行参数和材料不当,对设施运行环境判断或处理失误,设计时无安全保护装置,对公共设施施工要求和技术要求不明确等。

2.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震、雪灾、洪水等不可抗力使公共设施受损或报废,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势必造成管网的损坏,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社会环境因素:对城市发展需求预计不足,快速的发展变化导致城市公用设施承载力不足。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公用设施运营期会受到周边环境施工干扰,导致设施受损。

3.人为因素

因人的失误和过错而引发的事故。如有些道路施工人员为了抢工而忽视道路下的管线,野蛮施工,使管线遭到严重破坏。再如公用设施被盗,超载对路面的碾压,公用设施管理部门的监管、维修不到位、人为操作失误,造成隐患而引发安全事故。

(三)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总结,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职责不明确

城市公用设施管理重建设轻管理。建设时往往有利可图,且获利较快。运行维护时,却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技术条件和数据材料。在管理职责上,部分公共设施的管理权责不清,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公用设施问题往往涉及多家单位,问题原因和责任大小常会纠缠不清。在管理模式上,目前郑州仍采用管养合一的体制,采用事企一体的管养机制,造成了政府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监管的缺位或不严。

2.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系统化不够

作为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常驻人口1000万的大城市,各类城市公用设施众多,依靠现有的人力物力去做好日常管理、隐患排查、维修维护很难,而且管理方式还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上,经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管理系统化不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公用设施的运行维护并没有统一规划;城市管理缺乏必要的整合,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信息量共享、交流沟通、协调配合不够紧密。

3.监管力度不够,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设计方案审核把关不严。比如案例中路灯无规划电源的问题,如果在规划审核时能够及时提醒哪怕在方案中加上临时电源,也足以保障周边群众黑夜出行便利和安全;建设环节,监理单位和监管单位责任的缺失;运行环节,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仅停留在报告审批、制度宣传、突击检查、拉网式排查等方面。

4.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参与度不高

城市是安全的,但隐患无处不在,这需要社会、个人和政府每个角色都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但实际上却是个人对公共安全秩序的无视、有效参与安全隐患处置不够,应急自救能力薄弱,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救意识不强。而公众参与度不高,一方面因为城市生活节奏快,每个人生存压力较大,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这些公用设施是否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对城市公用设施安全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和个人都欠缺主人翁意识,而且缺乏群众参与公用设施管理的平台或渠道。

5.法律意识淡薄,责任追究落实不力

由于部分公众和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致使城市公用设施随意遭到破坏,这些无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给城市公用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进而对城市大众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或导致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而管理者对这些破坏行为的责任追究落实不力,使得破坏城市公用设施的成本太低,起不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6.专业人才欠缺,队伍结构不规范

无论是日常管理、监督检查还是维护维修等环节都缺少专业支持,特别是一岗多能、综合型的维修人员缺口较大。另外,市政管养人员流动性大,很多设施管理单位正式人员较多但只从事少量的维修维护工作,大部分一线维修工作由临时人员或者个别不具备资质的草台班子施工队承担,这就造成很多维修维护三番五次重复进行,还会导致潜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处理不得当,最终导致设施出现故障。

7.前期欠账多,规划建设不合理

规划不合理,案例中出现的非机动车道的隔离桩,没有规划电源的路灯,几次三番开膛破肚的马路,道路车道上绵延不断的窨井盖等等,这些反人性的设计完全脱离了便民和安全的要求;规划短视,过多考虑眼前,未形成长远的统筹与规划,刻意控制建设成本,导致后续养护成本较高,设备标准较低及扩改频繁等问题;建设缺陷,不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足工足料,赶工期、节省成本、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监理单位不严格履行职责等都是隐患因素。

三、城市公用设施运行安全的管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场化

1.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管理到服务

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应当明确角色定位,完善部门监管,做好政策法律制定,做好设施运行监管,切实避免管得过多过泛。要为企业等社会参与者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高效率的公众参与平台。

2.运用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大安全意识

郑州是已迈入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大城市,一旦出现供水供电停止、交通瘫痪等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十分巨大。在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构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识别和预测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规范,控制风险的发生;树立大安全意识,切实绷紧“安全”这根弦,制定标准、日常监管、维修维护、责任划分等每个运行管理的细节都要考虑安全因素。

3.管养市场化和特许经营模式的尝试

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包括设施的日常养护、维修、改造、更新等。从实践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提供,成立专门的管理和养护机构,直接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二是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按照特许经营合同负责日常运营维护,采取计量的方式,日常的维护费用由政府按时按量结算支付;三是完全由市场供给,实现管养分离。采用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合同约定各方责任,由中标企业负责设施的日常养护,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管护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并按合同约定支付管养资金。物业城市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模式创新,旨在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引入高水平物业公司,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值得去尝试和探索。

(二)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提高设施运行维护水平

首先是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的精细化。规范“路长制”程序和流程,数字化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和12319平台等管理机制,对于运行维护责任、流程等树立标准,减少案例中推诿扯皮、责任不明、追究不力等情形。其次是公用设施管理标准执行的精准化。下一步,郑州要对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加大对标准执行的监督和检视,只有强制标准和坚定的执行才能确保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的高效规范,提高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的水平。

(三)强化综合管理,鼓励社会参与

1.系统化管理的“大城管”意识

大城管,也就是城市综合管理,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城管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把所有部门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改变过去孤立管理和条块不合的“小城管”局面。建议成立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的议事协调机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听取城市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难点、疑点问题。

2.积极拓展社会公众参与途径

一是要提供参与平台:建立以市民参与治理为理念、以“互联网+”为手段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推出城市管理APP,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治理提供平台,市民可以通过APP进行举报投诉、下单接单等,后台对各项数据统筹、分析、处理,以实现快速响应。二是设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市民举报和抢单处理可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商品、优惠券,还可以直接变现;志愿者可以根据志愿服务难易程度,获得一定额度的商业保险和志愿补贴。三是确保监督透明:如果市民上报案件超时未处理,城市管理APP还能提供市民投诉处理进度查询,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方便市民了解投诉进程,另一方面,也督促政府工作人员高效处理投诉事件。

(四)打造“大数据”城市公用设施综合监管系统

1.着力提高设施运行监测的现代化

着手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通过接入到各种场景的传感器、摄像头和无人机、高分遥感和GIS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公用设施感知和可视化监测,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纳入统一的数据库管理,以供管理决策者分析使用。

2.加强公用设施运行问题处置能力的智慧化

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模式推动公用设施网格化管理,通过收集来自政府、公共事业、互联网公司等机构的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实现故障早发现早预警,达到“精准施治”。

3.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探索绿色城市道路修复技术等养护技术,推广各种先进的市政管养技术和材料,应用非开挖修复等先进技术。

(五)强化对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防控

海恩法则强调城市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最有效手段是防范,所以应将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着力点与重心前移。

1.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部门应建立公用设施风险管理机制,对设施风险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依此建立各种风险预案,有效规避、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害。同时,加强风险宣传教育,加强市民风险认识,形成全社会的风险管理共识。

2.建立城市公用设施运行风险动态

监控和识别体系,高度关注设施运行风险进一步优化郑州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平台,织密全覆盖风险防控网络,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城市风险预警和监测服务,多渠道激励广大市民广泛参与。

3.要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

通过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情况的评估,随时掌握各种公用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找出运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处置和规避。

4.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城市公用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根据风险信息预测隐患可能导致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理及时高效。

5.建立健全城市公用设施安全事故追溯机制

对具有同类风险的事故进行排查,减少同类安全事故重复发生,将多数公用设施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关口前移,积极参与城市公用设施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

首先,城市管理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城市管理部门参与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反馈机制,防止“规划漏项、建设甩项”。建设单位要充分理解规划设计者意图,深入了解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确保建设阶段高质量,达到项目规划预期。其次,要做好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设施建设质量的高低;要与工程项目监理单位通力合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抓好质量监管。第三,做好完工验收后的移交管理工作,为工程未来使用和运行管理收集详尽的数据资料。

(七)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尽责的管养队伍

一是要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为城市管理输送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城市公用设施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补充人才力量。二是要实现培训全覆盖、快时效、高质量,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市政管养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成长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管养队伍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工作标准精细化,以标准抓队伍。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通过检查、考试、评比等各种方式贯彻标准,宣传标准,让每位一线管养人员都能按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熟练维护保养。四是要搭建技能展示舞台,广泛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建立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机制,以赛代训,不断提高各岗位的职业素养,通过业务大比拼,发现业务能手,鼓励业务进步,选树典型,提高整体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德伟.构建新型市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市政设施建设管养水平—兼论玉林市市政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10(7):110-113.

[2]李德智,朱诗尧.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30-32.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2

关键词:供水工程;黄金水库;管道工程;取水口;设计方案

丰城市城区现有第一、第二两座水厂,水厂水源为赣江,取水口位于城市中心区。由于取水口上游分布有丰城电厂、食品工业园区、樟树盐化工基地、新干化工厂、峡江造纸厂等工业污染源,水质较难得到保障。赣江水源突发性水污染威胁始终是丰城人民饮水的心腹大患,若赣江丰城段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将造成沿线的自来水全线告急。目前,丰城市域各水厂均无备用水源,如发生大面积断水,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化解用水危机,玉华山水库建设工程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玉华山水库建成后,将作为丰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是,由于玉华山水库工程规模大、建设工期长,短期内难以实现向下游供水,而解决城区供水问题又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先行建设应急供水工程。现状的黄金水库水量充足,在满足灌溉的前提下可外供部分水量。水库水质优良,监测表明,库区水质常年处于地表Ⅲ类水标准及以上,这一优质的水库水可作为近远期的备用水源使用。在赣江水源发生事故时,临时引调黄金水库水至丰城城区,即可满足城市的应急供水要求[1-4]。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主要建设一段长40.0km的引水干管和一座规模8.0万m3/d的取水口。其中,引水干管起点为黄金水库取水口,终点为丰城市第二自来水厂。引水干管总长40.0km,采用重力自流输水,分为以下四段:(1)黄金水库取水口~玉华山水库岔点段:采用PCCP管,管径DN1200,管长5.8km。(2)玉华山水库取水口~拟建水厂段:采用PCCP管,管径DN1800,管长28.8km。本段管线在玉华山水库取水口下预留DN500生态流量管一处,在荷湖乡、丽村镇、荣塘镇三处预留DN300支管,并为拟建水厂预留DN1200的支管一处。(3)拟建水厂~涂家村段:采用PCCP管,管径DN1400,管长2.7km。(4)涂家村~丰城第二自来水厂段:采用PCCP管,管径DN1200,管长2.7km。管道基本敷设于农田和城市道路下,管顶覆土1.5m,局部地势高点处管顶覆土6.0~7.0m。在管道的高点和在平缓地带每隔1000m左右设置排气阀门,在管道的低点设置放空设施,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控制阀门。为了防止管道受水锤破坏,引水管线布置时应尽量避免出现驼峰或坡度剧变。管线施工主要采用开槽埋管,沿线跨越河道、公路、铁路等障碍物时采用顶管或倒虹。本工程现状水平年为2016年,设计水平年为2030年,城镇综合用水保证率95%。本工程的供水范围为丰城市城区的剑光街道、河洲街道、剑南街道、孙渡街道,以及管道沿线的荷湖乡、丽村镇、荣塘镇。

2需水量预测与工程规模

2.1需水量预测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8),设计供水量包括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损水量以及未预见用水。本项目供水范围为丰城市城区的剑光街道、河洲街道、剑南街道、孙渡街道以及管道沿线的荷湖乡、丽村镇、荣塘镇,主要承担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应急供水任务,因此,本项目暂不考虑承担工业用水的应急备用,若按不考虑工业需水量计算,供水范围内2030年日最高需水量为25.1万m3。表1为供水范围设计水平年最高日需水量预测。

2.2工程规模

工程服务范围内的用水户在设计水平年2030年的需水量为25.1万m3/d,由三个城区水厂和三个乡镇水厂供水。其中,现状丰城第一水厂设计规模5.0万m3/d,第二水厂设计规模6.0万m3/d,拟建水厂设计规模11.8万m3/d,荷湖乡水厂规模0.5万m3/d,丽村镇水厂0.5万m3/d,荣塘镇水厂1.3万m3/d。考虑管道在输水过程中5%的漏·08·损,则水源需向以上六个水厂提供原水共26.4万m3/d。原水优先使用水库水,不足部分采用赣江水。在玉华山水库建成前,城市的水源为赣江,正常供水时由赣江向城区水厂提供原水,在赣江水源发生自然灾害、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不能取水的情况时,由黄金水库提供应急原水,主要保证中心城区综合用水量的供应,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城镇公共设施用水量。由于供水范围内城区综合日最高需水量约为10.0万m3/d,应急供水量按城镇综合日最高需水量80%计算,因此,该工况下黄金水库的应急供水量为8.0万m3/d。在玉华山水库建成后,工程服务区内的原水在正常供水时将由玉华山水库和赣江共同提供,最高日总计提供原水26.4万m3/d。根据城市供水系统应急供水量需求确定,城市应急供水量首先考虑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量要求,并适当考虑医院、政府部门和学校等公建的基本用水,事故时按照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的80%来确定应急供水规模,根据需水量预测,供水范围设计水平年2030年日最高需水量为25.1万m3/d,即应急备用水量20.0万m3/d,需应急备用水源21万m3/d。在应急供水工况下,赣江水源无法提供原水,玉华山水库应急供水量16.7万m3/d,黄金水库应急供水4.3万m3/d。可知,玉华山水库岔点~拟建水厂段的最大输送流量为21.0万m3/d,见表2。黄金水库取水口规模以黄金水库最大可供水量确定。

3管道工程设计

3.1输水管线布置

管线起点为黄金水库取水口,管道管径DN1200,途径荷湖乡、玉华山水库岔点,在玉华山水库岔点处,与引自玉华山水库的一段DN1800管道连接,而后从岔点处由南向北敷设,管径增大为DN1800,途径丽村镇和荣塘镇,穿越清丰溪,至主城区西侧拟建水厂后,管道管径为DN1400,管线沿东北方向往主城区敷设,跨越G105国道、沪昆线铁路,最终到达丰城第二自来水厂。其中起点~玉华山水库岔点段长度5.8km,玉华山水库取水口~岔点段长度1.5km,岔点~拟建水厂段长度27.2km,拟建水厂选址~丰城第二自来水厂段长度5.4km。管道主要采用PCCP管,局部跨越障碍物采用钢管。

3.2输水方式选择

本工程为长距离输水工程,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无压重力输水、有压重力输水、加压输水、重力和加压组合输水等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都是在输水工程中较常用的,具体工程采用何种输水方式,应根据输水工程特点,如线路长度、输水流量、可利用水头及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本工程管线起点位于黄金水库左岸山体引水隧洞出口的钢管,在玉华山水库岔点处与引自玉华山水库的引水管道连接,然后,引水管道自南向北敷设,最终,接入丰城第二自来水厂。依据现有资料,黄金水库死水位51.2m,玉华山水库岔点地面高程36.8m,高差达到14.4m;拟建玉华山水库死水位48.0m,丰城第二自来水厂反应池控制水位28.5m,水位差达19.5m,因此,考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采用有压重力管道输水方式。

3.3输水管道单双管选择

根据《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道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CECS193—2005)第3.1.2条及规范GB50013—2018第7.1.3条规定,输水管(渠)道不宜少于2条,当多水源供水或者有调节水池或其他安全措施时,也可修建一条。综合考虑,玉华山水库建成后,丰城市有多水源供水,在引水管道发生事故时,城区水厂可利用赣江作为应急水源。因此,为节省工程投资,本工程输水管道推荐采用单管输送。

3.4输水管道管径选择

根据管道节点和规模,暂将供水干管分为三段,分别为玉华山水库取水口~拟建水厂段管道、拟建水厂~丰城市第二自来水厂段和黄金水库取水口~玉华山水库岔点段。(1)玉华山水库取水口~拟建水厂段管道管径选择DN1800。(2)拟建水厂~丰城市第二自来水厂段管道分为两段:涂家村~第二水厂段管道考虑采用DN1200管径,本段长约2700m;拟建水厂~涂家村段管道采用DN1400管径,长约2700m。(3)黄金水库取水口~玉华山水库岔点段管道管径取DN1200。3.5管材选择在本次工程设计中,对工程规模、重要性、管径及压力的要求、工程地质、外荷载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当地管材的使用习惯,确定管材如下:(1)开挖直埋管段:本工程管道路线长,管道系统安全性要求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在导流洞出口连接段、线路崎岖地段、居住区段及特殊管件连接处建议采用钢管,其余开挖段采用PCCP管,压力等级1.0MPa。(2)顶管施工管段:顶管段采用钢管。(3)倒虹段:倒虹段采用钢管方包。

4取水口设计

4.1取水口布置

本方案取水口布置在黄金水库大坝上游西侧约150m山坡开阔处,后接有压输水隧洞,隧洞长约353m,出口处位于水库大坝下游西侧库尾,大坝帷幕线堵头后接输水管线。结合黄金水库的水质条件和取水要求,取库表1.5m以下浅层水,不取表层水。取水口采用塔式分层取水,塔顶高程77.727m,在不同高程处布置4个取水口,高程分别为EL.52.0m、EL.56.00m、EL.60.00m、EL.64.00m。采用有压取水口自流取水,孔口尺寸一致,尺寸为1.7m×3.0m(宽×高),每个孔口布置一道平板钢闸门,取水口前面设一道拦污栅,塔后接输水隧洞,塔体结构及塔顶交通桥结合边坡开挖马道布置。4个闸门及拦污栅共用一套门机启闭。

4.2输水隧洞

设计输水隧洞总长353m,大坝帷幕堵头前隧洞为全线有压隧洞,总长159m,堵头后隧洞不过水采用喷锚支护,洞内布置输水明钢管,隧洞总长194m。隧洞在大坝帷幕线处设置混凝土堵头封堵,堵头内埋设管径1.2m压力钢管,并与堵头下游输水管线衔接。混凝土堵头段设止水环和止推环,进行帷幕灌浆。堵头后接输水钢管,管上设事故检修阀门。堵头至隧洞出口段钢管采用镇墩、支墩支撑。4.2.1洞型、洞径选择。本工程区构造较简单,断层规模较小,隧洞围岩以Ⅱ、Ⅲ类围岩为主,少部分为Ⅳ类、Ⅴ类。有压引水隧洞地质条件较好,城门洞形断面施工条件较好,有利于快速爆破施工,因此,隧洞全线推荐采用城门洞形。经过估算,引水隧洞经济洞径仅为0.77m。该断面尺寸过小,几乎无法施工,因此隧洞断面尺寸不受水力学条件控制,而受施工条件控制。根据隧洞施工、洞内钢管焊接要求,推荐隧洞开挖尺寸2.5m×3.0m(宽×高),堵头前隧洞混凝土衬砌厚40cm,衬后尺寸1.7m×2.2m(宽×高),如图1所示。4.2.2开挖支护设计。(1)Ⅱ类围岩洞段。顶拱部分系统喷50mm厚混凝土,设φ20,L=1.50m的随机锚杆。(2)Ⅲ类围岩洞段。顶拱及边墙系统喷100mm厚混凝土,系统挂网钢筋φ6.5@150×150,设φ20,L=1.50m,间、排距均为1.5m的系统锚杆。(3)Ⅳ类围岩洞段。顶拱及边墙采用100mm厚喷混凝土,系统挂网钢筋φ6.5@150×150,设φ20,L=0.75m,间、排距均为1.2m的系统锚杆。(4)Ⅴ类围岩洞段(出口洞段)。顶拱设φ25,L=3.00m超前锚杆或L=3.00m超前小导管,环间距0.5m,排距为3.0m,顶拱及边墙采用150mm厚喷混凝土,系统挂网钢筋φ6.5@150×150,设φ20,L=2.50m,间、排距均为1.0m的系统锚杆。4.2.3衬砌设计。本工程帷幕堵头前均采用钢筋混凝土作永久衬砌,城门洞有压引水隧洞的开挖轮廓2.5m×3.0m(宽×高),衬砌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经配筋结构计算,Ⅳ、Ⅴ类围岩洞段配单层筋Φ25@20cm。

5结语

丰城市城市供水管道工程主要解决丰城市应急备用水源的问题,丰城市城区现状主要以赣江为水源,本工程实施后,玉华山水库未建成之前,在赣江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情况下,可临时启用黄金水库水源,为丰城市用水需求提供保障。本文从需水量计算、输水管道设计以及取水口设计等几方面简要介绍了城市供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合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齐文彪.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3):93-96.

[2]付世沫.太原市城市输水主干线改造工程设计[J].山西建筑,2006(1):199-200.

[3]邓腾飞.浅析甘泉县“豆腐小镇”供水工程设计[J].陕西水利,2019(9):109-111.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3

本文是在对城市公共艺术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进行的分析,对于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类型、设计造型、色彩等个设计要素都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今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方法要素。

关键词:

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公共环境产品

一、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概述

公共环境产品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公共艺术中兼具艺术与功能的结合设计。公共环境产品也可以叫做“公共设施”一词产生于英国,直译为“街道的家具”,在欧洲译为“城市元素”。在日本被叫做“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国一般被称为“公共环境设施”,也有叫做“城市环境设施”。但个人觉得叫公共环境产品更加形象,公共环境产品之所以被叫成产品它应该是更具备使用价值,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外观造型。

二、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的类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的分类:

1、休息类:可移动座椅、固定式桌椅、饮水机等;

2、信息类:各种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标识牌、路牌、导游图栏、电子闻讯装置等;

3、装饰类:雕塑、装饰照明、花坛、喷泉、水池、花架、街道树、地面铺装等

4、供给类:路灯、电话亭、配电器、垃圾筒、独立式公厕等;5、交通管理类:城市轻轨站、地铁入口、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公共车候车亭、护栏、护柱、自行车停放架等;6、售货类:售货亭、书报亭、自动售货机等;7、节日庆典类:节日装饰照明、灯笼、彩旗等;8、游乐类:儿童游戏设施、健身设施等;9、残疾人专用类:专用坡道、路面专用铺装、残疾人专用导视、残疾人专用电话亭等。

三、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要素

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第一部分是从尺度、造型、色彩、材质等第二部分是整天环境景观考虑

(一)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

尺度就是公共环境产品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比例大小感的觉,是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环境产品设计中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尺度更要关注精神尺度。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根据人与物质产品之间审美关系来确定形态美的属性,审美形态划分为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与传统美学的形态划分的自然、艺术、社会美等是不同。大众是城市的主体是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文化的继承者和使用者。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设计观念重要一方面即是是要完善大众的需求,进入到人性化设计。这种超越功能意义的设计,是对人生存的城市环境的社会形态、人文背景及文脉、当地文化元素的提炼。有形就有色,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它传递信息、蕴神寓意,色彩作为人类“第一视觉”,是最易震撼心灵和传达情感的。公共环境产品的色彩设计要素应针对产品造型的实际需要依据色彩学理论和配色原理,有目的的色彩配置计划。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强调配色的主从关系、保持配色的视觉心理平衡、突出配色的象征性、关注配色的协调美、按照色彩规律和造型法则去组合产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美的、理想的环境产品产品色彩效果。在公共环境产品的材质运用上应把握好其形态特征来分,可分为天然与人工材料,从质感上分有软硬、精致与粗狂等,不同的加工手法也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在材料应用选择上不仅其物质属性可以适应各种功能要求,而且现代加工的丰富手段下也可以带给人丰富多彩的感受审美体验。把握好设计的整体性和物理性及艺术性基本就能设计出好的环境产品设计。

(二)公共环境产品整体景观环境设计要素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必须符合整体景观环境要素,整体景观环境的地形地貌、铺地、植被关系及景观小品。在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要因地制宜,这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道路和地面铺装设计是骨架、是网络在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以上两方面对环境产品的设计布置、造型是否符合大环境审美、是否能反映出主题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素。

结语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是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并给予公众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者应把握好其所处的整体环境景观、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同是掌握好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要素,在设计中对环境产品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要求即是对功能需要满足,还要兼具艺术美的造型。功能好与造型美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出符合时代、民族、大众的优秀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是展示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的重用标志之一。

作者:李媛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4

1.1弹性与动态性原则

弹性与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得到一些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和改正,因此这就是动态性。

(2)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规划时,是不可能一次规划完成,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调整,因为不断的接收动态信息,就可以不断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进行完善。

(3)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城市设计高度为空间形体提供三维的轮廓和大致的政策框架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因此,在公共空间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空间形态、建筑关系等城市设计框架,这也是为了把握使用公共空间主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动态。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基础则是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人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使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完全符合人的整体感受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2.1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不强

为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通常都会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由于历史文化底蕴颇深,所以,我们慢慢会有形的景观物态形式来表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而达到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现出这些有形的物态特点,我们设计师仅仅是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采纳,而却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表达。

2.2文化遗产、古迹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景观特色流失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的状况;而一些城市新建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缺乏创意。我们都说,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独特特色的主要表现,传统景观和历史古迹也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记录,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由于一味追求极致,缺乏符合城市特色的创意,使得我们城市失去原有、独特的特色。

2.3刻意模仿,不创造自己的风格

当前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单纯的模仿其他国家的建筑。各种欧式广场、喷泉、罗马柱等等充斥着公共空间,觉得只要沾上欧式化的风格,就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似的。其实,我们适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融入一些其他风格设计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盲目的模仿,不但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还会阻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

3分析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城市景观散失其独特特色。传统景观和名胜古迹都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这对于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不断的受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不够重视软质景观的设计。在很多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中,通常都会忽略了绿地、林荫等等这些软质景观设计的应用,使其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物品,其实只要设计妥当它们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比较奢侈。要想提高一个城市公共景观的档次就是使其功能合理的组合,但是当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考究的用材。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2)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把城市其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融入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做到和城市古建筑群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美感。

(3)加强生态绿地建设。绿化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量把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保留下来,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道,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

(3)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1)公共空间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优良的人文景观设计当中,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是以它独特的景观环境,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享受,进而勾勒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2)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4.2.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楣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

(2)如何使城市公用空间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

4.2.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

(1)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独有的内涵,并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把它当做整体城市形象浓缩的版本。

(2)设计者要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有形的景观建设,营造出可以代表城市风貌的作品,给人们营造舒适生活的场所。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5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慢跑环境;景观设计

1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计慢跑景观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逐渐重视,慢跑作为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其占有比例超过“全民健身”总人数的60%,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虽然慢跑运动能够锻炼心肺,改善睡眠质量,达到强身健体和缓解情绪的目的,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运动锻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城市规划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规划专门的慢跑道,优化跑道周围的景观设计,在从健康安全、生态绿色、互动交往等角度科学设计城市绿色慢跑环境,满足慢跑运动的安全要求,通过在公共空间设计优美的慢跑景观,进一步增强慢跑运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城市慢跑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1)忽视了慢跑的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包括路面材料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隐患、照明安全隐患等多个方面,其中慢跑道的质量问题会使路面弹性指标降低,运动时压迫脚裸,损伤膝盖。在老城区,由于缺少专用慢跑道,运动者前往街道、马路、沿河路等公共空间进行慢跑,导致道路上人车混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还有些上班族喜欢夜跑,但偏远的地方缺少灯光照明,不仅容易造成磕碰摔伤,而且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2)缺少对慢跑行为特征的关注。随着人们对公共空间中慢跑道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城市规划人员在原有的空间中植入新建的慢跑道,这些改扩建的慢跑景观缺少足够的绿量,对慢跑特征性行为也缺乏相应的关注,因此导致新建慢跑道无法满足当前环境中的慢跑需求。(3)缺少形式多样的公共设施。通过对人们日常慢跑锻炼的调研可知,单一的物质空间使慢跑运动具有较低的效率,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一些城市忽视了不同年龄的需求和不同人群的结构,设置功能简单、类型单一的休闲运动设施,无法满足慢跑运动的需求。

3城市公共空间中慢跑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3.1提升城市慢跑环境安全

(1)路权空间的合理划分。在老城区内,若单独设置慢跑道,将会占用更多道路资源,难度极大。为此,可在慢行交通系统内纳入慢跑道,也就是改变以往的步行+公交+单车系统,逐步转变为步行+公交+慢跑+单车的形式。在慢跑过程中首要保障的慢跑者的安全,避免人与车产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为实现此目的,可通过不同颜色区分路权空间。如利用红色、蓝色进行非机动车道、慢跑道划分,确保各空间的独立性。减少冲突矛盾。(2)路面材料的合理选择。道路是由路面与路基构成的交通设施,采用环境友好型路面材料是建设城市慢跑系统的关键,也是提升城市慢跑环境的重要措施。在路面选择时,要保证其安全性,做好防滑、防裂等工作。一般可选择透水路面,不仅能够有效防控城市洪涝灾害,还能缩小城市硬化面积,更好地保证雨水下渗,避免积水,改善城市环境。(3)照明系统的合理设计。一是增强环境亮度,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使用情况合理设置照明系统。如采用泛光灯用于立交桥下方光线较暗区域,防止罪犯突袭。同时提高亮度,避免因一个灯泡故障而出现盲区;二是增强路面灯光趣味性。在景观式夜跑道设计中,应合理利用灯光,并与园区主题相结合,如夜光砖点状设计,可有效增强跑道的辨识度。

3.2塑造生态感知的慢跑景观

第一,增加绿色覆盖面积,实现植物配置合理化。景观设计与植物绿化密不可分。在因地制宜原则下,慢跑道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小相邻两棵植物间的距离,有效增加绿植面积,为慢跑道创建连续性的空间环境。此外,也通过搭配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塑造一个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在增添空间复合结构的前提下,必须保证慢跑道路视线良好,不受阻,营造一个立体化的慢跑景观。第二,重视景观季节变化,塑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在慢跑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植物的季节变化,保证植物搭配合理化,塑造一种动态化、多样化的景观。一般可选择的植物包括紫罗兰、月月红、长春花、太阳花、美女樱、海棠等。根据植物花期合理配置,也可采用混种法,保证不同时期相同地点的景观有所不同。

3.3营造互动健康的设施空间

(1)体现服务设施的共享性、趣味性。于慢跑者而言,服务设施是其相互交流的空间,体现服务设施的共享性、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增强慢跑者的体验感,给城市增添一份人文气息。常见的慢跑服务设施包括饮水设备、休息座椅、健身器械等。不仅能为慢跑者提供休息的场所,还能及时补充水分,提高城市慢跑设计的人性化,提升城市形象。(2)展现标识设计的合理性、知识性。慢跑道设计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标识来起到引导作用,在这些抽象化的标识内引入图案、文字等,不仅仅能够增强其知识性,还能提高其趣味性。如数字标识,树叶图案等,通过形象化的标识,更能提升慢跑者的辨识速度,更快、更准确判断前方情况,获取更真实、详细的道路信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慢跑景观不仅要融合城市本土特色,而且要体现景观价值和生态环境意义,实现运动与环境的友善相处。城市规划时,要在公共空间中合理设计慢跑景观,使市民在健康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城市风景,愉悦身心健康,从而形成“绿道+运动+景观”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丁俊峰.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及人行道景观设计探讨——以乌鲁木齐为例[J].科技信息,2010(18):298.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6

关键词:园林绿化;中央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区域性的生态绿地需求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景观设计成为重要课题,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尊重场地特征、注重场地本身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呼应,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造开放、多元、闲适的城市公园,以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与改善。

2城市公园概念的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CalvertVaux)(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公园,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

3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简述

纽约中央公园位于美国曼哈顿区,占地34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为纽约的后花园。奥姆斯特德敏锐地认识到中央公园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因此中央公园与周边城市公共设施联系紧密,内部不仅规划了花式繁多的喷泉、大草坪、各种游步道等公园所需的功能和景点、设施体验,还有运动场、美术馆、影剧院;另一方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效应,河道和人工湖相结合,规划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与植物园。秉承“平民公园”的理念主题,每5年中央公园都会根据纽约城市人口和公共生活期望的改变进行一次动态的适时调整【1】。公园的建设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并且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发展,成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

4广安官盛湖中央公园建设背景

广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公、轨、水、空”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广安距重庆约1小时车程,距成都约3.5小时车程,纳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十三五”规划中,定位广安要依托“成渝互动,双核共振”的优势,将“人文历史游”和“山水田园游”转向“川渝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设计分析官盛新区在上位规划中的定位及其在总体空间格局中,官盛湖是广安城市绿色生态格局交汇点,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均有重要的影响。项目满足以广安市居民日常休闲为主,同时吸引四川省内客群、重庆市客群。通过竞合分析和旅游客群需求分析得出,广安市周边旅游均以红色历史文化旅游与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为主,重庆、四川自驾游为主,过夜率低,重游率低,客群以青年群体,亲子旅游客群较多,而广安市城市公园以观光游览、日常健身为主,缺乏体验游乐,户外活动吸引力不足。

5广安官盛湖中央公园定位目标

依据城市的总体定位及市场需求,项目应包含休闲观光、运动养生、尝新挑战、体验游乐、自然教育等功能,要满足当今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要求,结合项目天然条件,有较好的山体风貌,森林覆盖率较高,水域面积较大,并具有优质的水资源的特点,将官盛湖定位为广安中央公园,满足市民休闲游乐需求,形成核心旅游吸引,引爆新区发展,展现城市魅力。打造水环境优美的空间,同时可开展水上体验项目;聚集户外康体活动人气,引领城市健康运动风尚;形成城市最美花园,营造最美四季中央花园;同时增加夜间吸引力,增加过夜率,构建广安夜间魅力休闲中心。将官盛湖打造为城市会客厅,广安新名片,成为市民乐活的新城美地,川渝生态旅游的新地标。

6广安官盛湖公园设计要点

6.1开放乐活的活动场地

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山体地形关系而显山露水又有动静开合,有山水远眺和湖边漫步,将公共空间的热闹和自然放松的悠静合理分区,交通组织合理分级,内外组织有续。园区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分开管理,交界处设计主次入口,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中央公园从景观及功能上分为五个分区:魅力官盛湖,悦动活力湾,森林呼吸谷,湿地野趣滩,自然疗养花园魅力官盛湖区域为广安中央花园的形象展示,人群集散,公共活动,文化互动,夜间游乐、奇幻花园、花园游赏等综合会客区域,集中展现广安城市活力。悦动活力湾设置滨水沙滩,形成天然浴场,同时可开展游船等亲水项目。森林呼吸谷区将形成山地花谷景象,大草坪野营,树林木屋住宿,开展运动拓展,自然教育等活动,打造令人全心放松,融入自然,会呼吸的森林运动天地。湿地野趣滩区通过设计湿地科普区,创建动物栖息地,为动植物提供极少人为干扰的生态区域,形成城市的生态自然区域,营造生态湿地风貌。自然疗养花园区作为核心爆点度假产品,集吃、住、行、养为一体,打造轻松度假般的旅游环境。

6.2完善通达的绿道系统

作为公园主要交通,公园绿道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漫步及骑行体验的功能,同时也可举办马拉松等运动赛事。园区设计12km最美五感主题绿道将各个分区串联起来,看——湖光山色,沿湖一路骑行,感受山水的魅力;触——赤脚体验步道,漫步多种质感步行道上,感受人与自然的全体验;听——音乐绿道,沿途风铃布置,可手动波动,也可风动风铃,让人们在音乐中骑行和漫步;味——可食绿道,种植可食用的植物,如香椿、桃树、李子树、水蜜桃、桑树等;闻——森林芬芳绿道,漫步在花与香的世界,呼吸森林芬芳。公园也设计了夜光绿道,增加夜间体验的乐趣,绿道周边设置供人休憩、骑行热身的驿站。为人们提供城市健康森林运动的好去处。

6.3特色鲜明的种植设计

植物设计是公园中重要的部分,将种植打造为不同的种植主题,通过规模种植、精细搭配、特色种植,为人们提供具有震撼性和季节性吸引的景点,成为公园一年四季的常态吸引和季节性引爆。通过植物的搭配形成春望百花、夏荫香浓、秋染千红、冬品青雅的四季美景。四季美景,期期可待。

6.4夜景照明设计

夜间灯光设计以基础照明和效果照明统一公园不同功能区块景观的独特性,营造惬意的夜间灯光系统,体验夜色中迷人的都市休闲空间。以入口、水秀、商街、秘密花园为一级照明,突出主题特色,花之天幕、桥、塔等构筑采用渲染照明,形成夜间亮点。沙滩区、清福养心园等为二级照明,服务于夜间观赏需求。湿地、森林及夜间活动少区域为三级照明,提供安全照明要求,减低环境亮度。

6.5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

园区内建筑充分利用场地地形高差,结合使用功能采用多种处理方式。配套服务用房,利用场地高差,采用下沉处理方法,削弱建筑体量。公共厕所采用覆土处理,与景观融为一体。地下车库通过下沉庭院进行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同时,建筑尽量采用可再生材料、乡土材料,并与景观材料契合【3】。

6.6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路面使用透水铺装,路边设置植草沟收集雨水,雨水花园收集雨水径流,在广场边设置生态种植池及生物滞留池。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7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7

1、“活力”的释义它不同于体育锻炼,是指为了促进或维持身体健康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重复性身体活动。而体育锻炼只是属于体力活动中的一部分。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各种慢性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该因素是可以通过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改变的。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力活动对一些慢性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经常参加体力活动是指每周至少参加5d,每次30min以上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者每周3d,每次至少20min的大强度运动———这对维持身体良好的健康状态至关重要。本文的“活力”是指“将体力活动一体化到日常生活中”。它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即把现代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化的体力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日常体力活动和生活居住共同融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

2、公共交通环境与人的健康城市公共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美国非赢利性的研究与政策机构“交通卓越中心”(CenterforTransportationExcellence)的主任JasonJordan说过:“最近五年的研究都非常清楚地表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益健康,因为这让人们得到更多的步行锻炼。”近些年来,欧美国家的一些地区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例如美国洛杉矶的“健康地铁”政策,弗吉尼亚州阿林顿市的“无车减肥”行动,以及俄勒冈州威尔森维尔市的“聪明行走”等。其目的都在于鼓励人们放弃驾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以规范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来增加体力活动,从而促进公众的身体健康。而城市公共交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活力的公共交通环境是指通过规划设计营造舒适优质的公共交通环境,以引导更多的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并提高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

二、活力的公共交通环境设计要点

1、城市公交站点的规划常规公共交通是支撑一个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公交站点作为公共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是面向乘客服务的终端,对提高公共交通站点服务水平的意义甚大,特别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公共交通站点的客流量较大且其交通环境相对较复杂,站点的设置和组织对其周边交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公交站点附近提倡紧凑且多用途的土地开发紧凑的土地开发是指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以较高的密度集中在车站地区的一定距离范围内,强调对土地利用功能纵向的混合,例如建设综合楼;而多用途土地开发则是指土地利用功能的横向混合,各种不同用途的土地互相靠近、混合,居住用地、娱乐用地、商业办公用地等共同处于本地区内。公交站点附近提倡紧凑且多用途的土地开发是为了在方便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生活日需品购买、休闲娱乐活动的选择以及和周边朋友进行更多社会交流的机会,激发多样的社会活动密集地集中在公交站点周边发生,这保证了公交站点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有均匀的公共交通客流量,也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2)公交站点数满足区域居住密度的需求美国纽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当地的居民肥胖率与其居住区域公共交通站点的数量成反比。当人们的住所地离公交站点近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将引导人们通过步行前往公交站点,其过程便是在进行体力活动。可见居住区域的各建筑出入口的布置与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应最小为宜。研究表明“以到达某一个开放空间的距离为例,当距离超出300m~400m距离时,人们前往的意愿就会骤降。”所以便捷的公交站点位置能起到潜意识的诱导功能,而短暂可接受的步行距离让居民更愿意尝试,公交站点的位置选择还特别要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的步行距离,在老年人、残疾人经常使用的区域,比如养老院、福利院、残疾人会所等场所,公交站点应尽可能地设置在其附近。

(3)城市街道与公交站点直接相连便捷宜人的步行街道应与公共交通站点直接相连,街道可设计成方格网状,可使各目的地均能通过步行直接相连,应避免尽端路和过多曲折路的设计,以免过长的距离给步行者带来疲劳和不便。另外舒适的街道环境也是诱导行人选择步行的重要因素。扬•盖尔曾在《人性化城市》一书中,将步行距离区分为“实际距离”与“感知距离”。“实际距离”即两地之间道路的实际长度;“感知距离”则是由人的心理感受确定的长度,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距离。他认为,“感知距离”是由实际距离和步行环境的质量共同决定的。所以,在连接公交站点的街道空间设计时,沿途的景观是一个个活力节点,良好的沿途景观设计可使行人忘记步行的距离,甚至忽略这行走途中的疲劳。

2、街道景观绿化设计城市街道的绿化是组成公共交通环境的一重要元素,而植物是整个街道景观的活力元素,城市的公共交通站点通常与街道相连接,良好的街道绿化景观不仅给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而且在组织公共交通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1)活力节点贯穿的异相景观城市的街道绿化应与周边建筑环境相结合,根据街道不同地段的特点采用不同风格的绿化模式,营造多景融合下的异相景观,形成活力节点链,以吸引更多的行人逗留。

(2)同硬质景观结合的人性感受城市街道绿化受到多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与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街道绿化景观的营建首先要满足不同类型街道对功能的不同需求,同时要与城市的硬质景观相结合,为行人提供休息停留的场所。例如与树池坐凳相结合,与街景艺术品的结合等。

(3)节奏与韵律交错的路景单元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对街景的感知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流动性是街道绿化景观的重要属性。使用不同交通方式的人,其运动的速度不同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感受。要充分运用视线的流动形成连续的景观变化。同一条道路,在不同区段展示出的景观也应有所侧重,疏密有致,兼有节奏和韵律。可以通过道路中绿化带设计将道路划分为几个主题单元,各段既特色鲜明,又互为串联,交错互动。

3、候车环境与停车设施的设计

(1)共享的候车环境设计对任何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来说,候车亭不仅是重要的人群驻留点,而且是城市家具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在于给候车的乘客创造便利而舒适的候车环境以实现换乘。在路面较狭窄、车辆逗留间隔较短以及候车者数量较少的普通公交站点,可仅设置公交站牌,而在公交路线不多的居住社区,人群活动密集的商业中心、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老城居住区以及居住有一定数量的年老体弱者的社区等区域应设置相应的候车亭设施。

1)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候车亭应提供舒适的座椅,保证有良好的夜间照明设施,这不仅增加夜间乘车的安全感,也方便年老体弱及残疾人候车,缓解乘客出行的疲劳感。

2)标识明显的换乘信息:提供明确的公交车的时刻表、发车间隙以及停靠站点等相关信息。公交路线的信息牌不应设置在紧靠路边位置,避免市民在查阅公交信息的时候与上下乘客发生使用冲突。

3)人性化的功能混合:候车亭可设置在相关街道公共设施的附近。例如设置在营业至深夜的超市附近,不仅满足乘客的不时之需,也给深夜候车者带来安全感;大型商业大楼的入口也是设置候车亭的较佳场所,其在大部分人群的视野范围内。候车亭还可设置在街道自动零售机,垃圾箱,电话亭,休闲坐凳等附近。

4)健康宣传与休闲相结合:公交站点的候车亭可与步行运动的健康广告相结合,以此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或步行的出行。例如荷兰的创意公交候车亭,将座椅与电子秤、显示屏幕相连接,乘客坐上去,屏幕便显示出乘客的体重。这一创意不仅给候车者带来乐趣,而且与宣传的多体力活动的健康主题广告完美结合。

(2)合理的停车设施规划近些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人们的出行需要越来越多的停车位,停车位的增加反而会削弱人们采用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的意愿,应在确保合理的停车位和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限定停车位数量,特别在公交站点区域不能使私家车顺畅地穿行,在这个地区内,小汽车只作为一种主要用于到达公交站点的交通工具,出行者在此实现交通换乘或进行其他的社会活动,各项活动均以步行为主。所以在规划中应以步行者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合理确定停车设施的标准,停车设施布局应与步行者的活动特征相适应,不以牺牲步行者的便利而换取小汽车的顺畅通行。

4、激励的标识设计

激励的标识是指带有被设计成文字或图形的视觉展示,以用来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营造活力的公共交通环境,激励的宣传标识设计可在视觉上直接地引导人们的行为选择。例如在公交车站点,地铁口,或是在道路交叉口的周边建筑的立面装饰上提供一些激励的图文宣传等,鼓励人们放弃驾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多体力活动,促进积极的活力生活。

(1)激励的宣传标识语在公共交通站点处设置健康行走,无车减肥的相应宣传标识语,让人们从视觉上更直观地感受到多体力活动的健康生活的好处。

(2)显示行走的距离和消耗相应卡路里数的路线图

在公共交通站点及道路交叉口设置路线图,并标明到达各个目的地的距离及步行所能消耗的卡路里数。这不仅让步行者能计算自己选择公交方式上下班所消耗的身体能量,而且明确的数字标识也鼓励市民们多步行一或两个公交站,对市民来说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引导方式,促使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三、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范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但要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同当地的文化属性和居民的生活理念相结合,因此其具有价值活力和大众属性等特点。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考虑城市文化的内容,不但能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内涵和设计水平,而且能够展示城市文化、加强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城市文化诠释和包含了多种内容,这正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诉求。

一、城市文化的性质

(一)地域性。在人类出现早期,不同地域的人群是相互隔绝的,不同地域的人群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在很早之前就具有一定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景观文化也各具特色,自然环境的差异也会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影响。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群有相对固定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这使得城市文化日趋稳定。因此,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二)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城市结合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特的文化,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内部文化的保护。但是,单一、固有的文化是难以长久存活的,城市也需要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素,与城市固有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碰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1]。

(三)可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城市文化一直处于传递和积累之中,但城市文化并不是对所有文化都兼容并蓄,而是只吸收、选择和加工对城市发展有益的那部分文化,确保城市文化能够得到不断优化。当前,很多城市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具有大众化和乡土气息的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定的人情味和艺术性,这种具有人情味和艺术性的城市文化可以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从而加深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认知[2]。

二、德州城市文化的特色

(一)文化底蕴浓厚。山东德州在夏朝时代就有“有鬲氏之国”之称,如今虽然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有鬲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依然传承,两千多年以来的遗风遗俗仍然留存,成为德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德州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下,黄河文化、黑陶文化、扒鸡文化、董子文化等相互碰撞,使德州文化具有独特而又浓厚的内涵[3]。

(二)运河文化深邃。德州具有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在运河沿途形成了具有运河风情的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居室建筑、集市贸易、民间工艺、戏曲文艺等内容,为德州文化添加了色彩和精华,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为德州及周边旅游也增添了卖点、看点和亮点。德州运河文化派生出很多其他文化和精神,如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成为德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文化特色交融。交汇融合的文化特色表现了德州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定位。德州自古位于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大运河开通使德州逐渐成为南北文士和商客的汇集之地,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使德州文化受到影响,天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贸城市之后也对德州文化产生了辐射作用。“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地理位置使德州自古以来就处于文化融合和交汇之处,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德州文化独具特色。在人文精神方面,德州文化具有燕赵文化的禀性,有齐鲁文化的风格,有运河文化的流韵,有京津文化的神采,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独特的。

三、德州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点

(一)注重精细化管理。城市道路等公共设施带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建设效果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德州地区城市道路等公共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同国内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和宜人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达地区的道路划分以及设施建设、空间设计、设施色彩、绿化效果等设计对细节的把控和人性化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追求人性化关怀。德州地区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仅限于坡道、盲道等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与发达城市公共空间随处可见的各类便利化服务设施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不再仅仅服务于特殊群体,通用性服务设施亟待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和设施应当体现更大的包容性。残疾人、老年人、受伤者、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乃至健康者都应成为通用性设施的服务对象,人性化关怀应当得到更好体现。

(三)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广场是展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很多发达城市设计了特色鲜明的微景观和城市广场,通过公共空间的形态界定、绿植效果、互动设施、建筑造型等体现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寻找城市文化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体现城市文化的创造性和延续性。德州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建设缺少特色化,城市文化的体现性不足,这正是德州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切入点和亟待改进的地方。

四、城市文化视角下德州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路

(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体现德州文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应当是城市文化的展现平台,是展示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窗口。德州应当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精神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娱乐场所。德州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当注重文化体现和艺术价值,并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德州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从多方面展现城市文化,如从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绿化等方面展现运河文化、黑陶文化、董子文化等德州的特有文化,并且处理好文化载体与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德州文化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得到展现,满足环境美学进化和城市发展进步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具备文化基本特征。城市居民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对精神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增加更多文化元素。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应当以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城市建设中展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德州空间环境设计应当体现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应当将人们在设计中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公共空间环境中,并使真正的德州文化得以体现,不断改善德州居民的居住环境,注重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具备文化特殊特征。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除了应当具备文化基本特征外,还应当具备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等文化特殊特征[4]。文化载体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山顶洞人时期,如当时洞穴中的岩画就是体现文化的具体案例,这也表示从人类具有居住场所开始就开始用装饰品展示文化。德州地区也应当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文化的历史特征,例如通过公共空间设计展现有鬲氏文化、黄河文化等内容。德州还应当通过公共空间建设的内容和装饰来展现特有的社会特征,如通过设计的造型、色彩等展现德州特有的发展成果和发展特色。

(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创新文化体现载体。要想使城市文化体现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文化体现载体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城市设计者创新文化体现载体、展现设计艺术作品,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具有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具体而言,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可以来自多种灵感,既可以是民族习惯、本土文化和人文资源,也可以是历史轨迹、自然环境等。德州应当结合自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点,创新文化体现载体,设计出更多能够展现城市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使得公共空间在具备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和趣味性,带给城市居民较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张幸荣.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7-90.

[2]赵复强.德州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42-43.

[3]程庆涛,李秋萍.德州古运河生态文化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9(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