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论文范例

城市发展论文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1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二、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结语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规划编制;城市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1城市管理概念与发展规划编制内容

1.1城市管理概念及研究对象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市政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是指市政管理,即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本研究亦是如此。

1.2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编制内容

1)总结上一个五年城市管理发展的主要成绩,列出各行业发展成绩单,对各行业五年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指标总结和衡量,以便对下一个五年有所展望和对比。2)总结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明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预测未来城市管理发展所面临的各项挑战,以便编制规划时能以问题与改革为导向,充分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确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并提出具体的城市管理发展目标,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分行业目标,提出规划期末的各项考核性指标。4)提出城市管理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相关措施或重大项目,这是规划的核心,通常需列出未来五年各行业的主要发展任务及相关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用于支撑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5)系统性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分别从法制、机制、资金政策、人才队伍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予以编写。

2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是城市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规划,也是系统性、全面性的综合规划,该规划并非独立编制,且与其他行业专项规划无关,而是要系统性归纳总结其他各行业专项规划的核心内容,在纳入城市管理所包含行业的各专项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提升,最终形成包含各行业发展精华的综合性规划。以下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探讨性研究,以期对该类规划的编制者有所启示。

2.1详细调研基础资料

1)该规划有别于其他专项规划,需对城市管理所包含行业进行系统性了解与研究,这就需要掌握各行业未来五年发展的专项规划内容,因此,对于行业专项规划的调研是基础资料的核心部分。2)与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各行业分管部门及项目编制组进行系统性座谈必不可少。3)要及时掌握和了解该规划所在城市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宏观发展背景、政策导向及整个城市管理行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做准备。

2.2精确总结各行业内容

在详细研读基础资料和与相关部门进行座谈的基础上,准确总结该行业的核心内容,从发展成就、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解决措施、重点任务等方面提炼规划所需内容,并进一步将各行业内容进行汇总与梳理,最终提出适用于各行业发展情况的主要目标和考核指标。

2.3合理推进城市发展重大项目

规划编制要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提出城市应重点建设的行业重点项目,如管理机构改革、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信息平台整合、城市管理法律规范等,该部分是支撑与提升规划质量的重点,编制单位需与业主不断就相关问题进行会议沟通和研讨,并广泛听取各行业部门和社会群众意见,最终形成可落地、操作性强的重大项目,在五年发展中予以落实。

2.4不断拓展城市管理内容

城市管理编制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市政管理行业,应不断对城市管理内容予以探索性拓展和尝试,如政府管理部门职能改革、城管、治安、消防、道路交通、水务、社区建设等,上至政府机构改革,下至社区自治管理均需在城市管理规划中予以关注和不断尝试,因为职权交叉、推诿扯皮、协调困难等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在以上方面出现较多,且目前解决效果并不理想。

3通州区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研究

3.1提出与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发展要点

通州核心区被北京市列为城市副中心,在“十三五”时期,正值通州区的城市发展转型期,因此在规划编制中应围绕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重点任务,主要包含:①承接功能疏解、有序落实保障任务;②提升城市形象,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建设;③增强承载能力,着力提高基础设施质量;④推进协调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从以上4个方面全力提高通州区的城市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

3.2提出与城市管理细节相关的规划建议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把握宏观大局,更要做好细节管理,网格化管理是目前最主流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还应纳入或单独编制与城市管理细节相关的小规划。如应按年度编制城市交通微循环改造规划,通州区目前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法是不断尝试对各种道路节点、拥堵点进行微循环改造,利用闲置用地增设临时停车场,事实证明这类做法非常有效,对缓解区域交通有很大帮助,这是以前大规划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这类项目目前尚缺乏有效统筹和详细计划。再如编制公共自行车管理发展规划,共享单车是近年发展迅速的绿色出行工具,无论是政府的公共自行车还是企业经营的单车,其管理和运行已成为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有效协调与管理,并有序组织其运行,均需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相关的规范管理标准,因此,及时编制可对其有效管理的专项规划非常有必要。

4结语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3

国家促进资源型地区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为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2007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提出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其中2011年资金135亿元,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例,自2007年4月起,国家先后对东北三省煤矿棚户区改造以及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所需资金给予投资补助,并下达补助投资计划。对不能通过商业开发的棚户区改造所必要的小区内部基础设施、以及与市政公共设施连接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以及配套学校、医院的建设给予投资补助。2004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国土资发〔2004〕204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是国家组织开展的政策性扶持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目标是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补助资金为逐步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二是接续产业培育初具雏形,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三是民生状况逐步改善;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五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观,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六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自国家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以来,资源危机矿山的深部及找矿专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辽宁阜新八道壕煤矿、安徽省铜陵市铜山铜矿、河南灵宝市秦岭金矿、辽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等找矿工作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后备资源。据统计,自专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探获新增资源储量68.65亿t,其中原煤52.89亿t,铁矿石10.5亿t,铜金属量327万t,铅锌金属量848.9万t等,平均延长资源危机矿山服务年限17a,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为国家提供资源保障、稳定矿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资源危机矿山所在的城市转型工作赢得了时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资源枯竭城市大多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已经面临着因资源缺乏而困的局面,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受到严峻挑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较长时期的探索来逐步化解,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且资源枯竭型城市现有工业企业中,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企业较少,效益普遍较低,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的支出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保障压力逐年增大。中央给予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支持力度和时间还不够。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国家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由于矿山采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环境和生态的不断恶化,因塌陷造成供水、供电、道路、学校破坏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这些区域的移民问题已刻不容缓。交通发达是促进一个地区发展的必备因素,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设施落后,招商引资受到限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实施大通道建设迫在眉睫。

相关政策建议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资源瓶颈问题仍然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依然是一个城市面临的主要内容,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继续给与相关政策支持,使地勘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2008年以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下达,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0年经国家发改委评审,经批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实施期是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启动的一批重大替代产业发展项目才刚刚起步,要真正形成替代产业还有一个较长过程,并且生态环境修复任重道远,民生问题解决任务艰巨,建议国家发改委延长中央财力性转移支持期,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同步,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中央财力的引导下,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关闭条例》仅适用于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矿山,不适用因经营不善等其他原因造成的矿山关闭;适用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矿山关闭(其中对国有矿山关闭要有特别规定);适用于独立法人和非独立法人矿山);适用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枯竭矿山,也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源枯竭矿山。鼓励资源型(矿业)城市推进矿业循环经济,拓展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提早规划资源型(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矿业加工的产业链。认真做好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业走集约节约、清洁高效、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矿山生产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在矿山闭坑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对矿业用地及塌陷区进行了恢复治理,但企业因资源枯竭闭坑后,受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量闲置的矿业用地无法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议国家建立相应的矿业用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自然生态的良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资源型(矿业)城市应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引导绿色投资,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新的增长点,推进绿色转型。#p#分页标题#e#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4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比较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模式,其特点是行政指向性较强;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模式,市场主导发展是该模式最明显的特征。通过分析,目前京津冀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更多的是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动的。在京津冀地区,政府对小城镇的干预程度比较强,“强政府、弱市场”依然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此不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时间较早,在集体经济、民资、外资带动下,一大批市场主导型发展特征明显的小城镇快速成长起来,随后,针对市场失灵产生的种种问题,两大地区政府逐渐重视发挥引导作用,采取措施促进小城镇发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小城镇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小城镇发展模式效率非常高,是我国小城镇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小城镇发展特点比较

重点突出是三大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共同点。其中,京津冀地区着重发展新市镇、卫星城、中心镇;珠三角地区注重突出中心镇、专业镇的地位;长三角地区则高度重视中心镇、新市镇和镇级市。很明显,尽管三大地区重点小城镇层次有高有低,但中心镇是其共同培育对象。当然,在发展水平、层次、阶段上,三大地区中心镇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中心镇的发展水平、层次、阶段较高;珠三角地区中心镇的成长过程中,各级政府更注重突出其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并采用了专业镇特色经济、产业集聚方式促进中心镇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专业镇与中心镇两者间的优势互补,具有特色经济、产业集群的中心镇经济发展层次提高,真正成为带动周围乡镇、农村发展的增长极;此外,随着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中心镇平衡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可见,在发展潜力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更具优势。

(三)创新、合作发展道路特点比较

近两年,基于创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小城镇间的合作力度加大。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合作的目标是提高小城镇技术创新效率,培育新的整体经济利益增长点;主体内容是技术创新专项合作。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整个区域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体内容是依靠制度创新活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城镇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从短期看,这种涉及面广、公平性强的合作行动收效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调整短期合作战略,按照“重点项目突出、适度兼顾公平”的原则,推动各方力量向单项合作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方面倾斜,从而提高合作的整体有效性。

(四)破解资金难题战略特点比较

针对小城镇发展面临的资金困境,北京率先设立由市政府、国开金融公司、央企、京企、民企、海外共同出资的小城镇发展基金,放大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参股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很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需求与社会资金供给对接不通畅的问题。对其他地区而言,这是一种可资借鉴的破解小城镇资金瓶颈的有效模式。相形之下,通过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改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整体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小城镇自我建设、发展的财政供给能力增强,自身“造血”机能逐渐完善,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真正的保障。事实证明,结合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适度放开权限,对激活小城镇经济发展活力、消除资金障碍十分有利。

二、持续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继续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内资与外资的关系

调查资料显示,内资与外资具有各自的优势。社会资本充足、根植性强是内资优势的突出表现;而外资则具有资金丰富、国际化管理等优势。可见,建立在不同资金来源基础上的内生拓展型、引进配套型发展模式并不矛盾,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在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内生拓展与引进配套相结合,充分发挥内资和外资的融合优势,形成新的激发点,促使小城镇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由于引进配套存在着较大的产业链区位替代等风险,小城镇应注意依据现有的产业链关系,确定招商引资的方向与重点。也应改变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与外资大企业进行配套接轨。并促进跨国公司和名优企业本地化,增强植入环节的根植性,重点打造在某一环节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自身在国内、国际产业链分工和国内外市场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二)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是中心镇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特色主导产业是中心镇发展的基础。当中心镇形成的特色主导产业日渐繁荣时,这一产业会派生出新特色产业,新特色产业发展成繁荣的主导产业后,又会进一步派生出其他新特色产业,最终,这种累积、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会不断推动中心镇向前发展。因此,现有的中心镇应注重树立、强化特色经济新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基础、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中心镇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量相关的企业、机构(如高校、行业协会等)及产业厂商、供应商、销售商在中心镇集结就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完善中心镇产业类型、优化内部产业结构,而且对社会结构变迁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产业集群发展导致土地稀缺度上升,非农用地地价抬高,农用地增值预期增大,乡村组织推动农村人口迁移、提高集体土地利用率的积极性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了转移农村人口的要求,在内外力推动下,大量农村居民向中心镇转移,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镇社会结构逐渐完善。实际上,中心镇向上承接城市辖射、向下集聚村镇资源功能的实现必须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基础。

(三)走技术创新型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创新是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才能有效地确保小城镇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对此,小城镇政府应带头,把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工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切入点,制定向技术要效益、向创新要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蓝图。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因势利导,着重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适宜环境。如:加大科技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建立科技资源系统化、协同化、集成化投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与考核机制,为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出台财政、金融、税收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结合小城镇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创新能力不足现状,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公共平台、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创新网络、人才交流等创新服务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具有自主性,这意味着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只能是服务者,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小城镇的技术创新工作不可能取得实际性的效果。所以政府应高度重视引导企业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小城镇企业也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主动担当起创新开路先锋的重任。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展小城镇投融资渠道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5

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为了更好的改革银行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扶持地方经济,服务于居民,国务院决定对我国地方5200多家信用社重组整合,随即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136家,在2008年资产总额以达到300亿元。虽然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从艰难的起步,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区位优势来看,处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也较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

(一)市场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无疑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顶尖银行花旗等差距很大,而与我国的工行、建行、农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例如:截至2008年年末,13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约为41,319.7亿元,还不及全国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1/2:而盈利能力则差异较大。

(二)业务发展缓慢

新业务的开展,是目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银行与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纷纷向全方位、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而且还开辟了信托、现金管理、租赁等全新业务,全柜员也已经成为时尚。然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组合缺乏多样化,面对的固有的客户群体单一,贷款组合缺乏多样化,风险集聚在特定的行业,对所在区域及当地经济的依赖性过大。

(三)客户集中度高

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缺乏差异化,品牌定位存在缺陷、现金管理、财富管理等产品服务落后,造成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集中于政府,高端企业等,而中小企业和大众的客户缺相对很少。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提出了从长远角度做好城市商业银行的规划,提出了要进一步做好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进一步做好差异化经营和产品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队伍建设,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客户发展策略。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发展策略

(一)树立客户发展战略意识

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组织战略是影响银行经营模式的直接因素。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组织战略目的为了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实行以总、分支行制管理架构,基本是以各分行为主的经营核算,各业务经营部门按层级进行管理的客户经营管理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客户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客户发展模式,推行面向大众化的金融产品,这对城市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明确客户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客户发展才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之道。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怎样维护好我们的客户?我们如何加强客户的管理?我们如何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具有了客户发展的战略意识是全面推进客户发展战略的思想保障。

(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面对来自国内国外竞争对手的压力,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各银行抢占客户的秘密武器,成为银行制胜的法宝。有资料表明,企业的服务质量每提高1%,企业的销售额可增加1%,员工每怠慢一位顾客,就会影响40名潜在的顾客。服务因素已日益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优质的客户投诉机制。

客户的投诉会涉及到银行的各个环节,如对金融产品的投诉、对服务的投诉等,为了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各个部分处理投诉时能保持一致,通力合作,快速高效,最终使客户投诉得到圆满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客户投诉的规范和制定出统一的投诉机制。员工要学会向客户道歉,向客户致谢等投诉技巧的使用,出现投诉时要及时处理。

2.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服务品牌的好坏成为银行经营优势的重要尺度,服务品牌的功能已成为影响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城市商业银行一旦形成了独具魅力和个性的服务品牌,就能在客户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开辟客户市场、维护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的效益,引导城市商业银行走向更高的台阶。

3.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

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措施,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的核心是“精确化服务”,精确地了解客户希望的服务,找准客户,目标到户,充分利用产品、服务、网络、品牌等优势,建立、拓展、保持、强化对优质客户服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认真落实客户发展战略措施,积极争揽新的优质客户,着力挖掘他行高端客户,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中高端优质客户比重实现快速提升。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要留意客户的动向,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对客户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提高优质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三)推行个性化金融产品

金融产品创新是城市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可客户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金融产品创新是城市行业银行运用高新技术来开展融资活动,包括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和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行个性化金融产品包括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创新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等。一是对存款业务和借款业务进行创新,消除环境变化对自身筹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融资能力;二是对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各种业务的服务功能上进行改良、向管理费用和服务领域上进行延伸,如信息咨询业务、投资基金业务等。三是全力抓信用卡客户拓展,通过向目标客户的高层管理者直接营销白金卡,通过目标客户高层管理者向我行推荐白金卡等方式,加快建立高端客户服务营销机制,提高白金卡在财富目标客户中的渗透率,实施中高端客户市场拓展策略。四是巩固和扩大电子银行业务优势。深入开展客户体验工作,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内涵,加大网银产品演示力度,组织开展企业和个人中高端客户网上银行精准营销活动,并将目标客户分配到法人客户经理和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营销,持续提高网上银行中高端客户渗透率,快速发展和提高网上银行中高端客户渗透率。要抓牢抓实“一日一柜新增三户个人网上银行和WAP手机银行”的营销活动,加速抢占优质客户市场,促进业务规模的持续发展和业务质量的双提升。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从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从服务上都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方面的个性化金融需求。

(四)打造优秀的客户发展团队

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加速变化,特别是外资银行对人才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以及银行内部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再造,跨区经营等战略行动的开展,城市商业银行打造优秀的客户发展团队势在必行。制定客户发展团队的人才规划,立足培养,多管齐下,引进优秀的营销人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和营销技能。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6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7

当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是城市文化发祥、发育、发展的空间表达和文化结晶。城市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讨论风起云涌,众说纷纭,引人关注。笔者已发表一系列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字,阐述了城市文化是什么、有哪些内容、存在哪些问题和应当如何对待,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亮点。为学当如流水,本文现就我国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势进行简要瞻析,以文化的自知自信精神参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讨论,期望为推动城市的发展繁荣尽力、助兴和充沛信心。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血脉

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智慧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市作为文化的产物,它一诞生就孕育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文化不断培育、充实、陶冶、变革以及与时俱进、光大发展的过程。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足迹,体现着城市发展的文化背景、文化积累(财富)、文化素质和人文追求。换言之,城市文化像城市的血脉,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输送着营养,闪烁着城市生命的光辉,它把城市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传达出来,成为滋养和展示城市魅力的永恒话题,使城市发展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多彩,因文化而别具一格,因文化而彰显魅力,因文化而自尊自信,因文化而永葆青春,使城市能够屹立于中外城市之林。对于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让生活更加美好而言,城市文化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个引擎,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

历史的经验证明,大凡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之际,必是城市发展成就辉煌之时,相应地,凡城市发展建设卓有成效地展示出自己的风采魅力,必是城市文化发展繁荣所致。古埃及对神的崇拜文化盛行,创造了开罗金字塔建筑的辉煌;古罗马人对奢华、欢纵、竞技文化的热衷,留下了壮观的罗马城建筑遗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造就了佛罗伦萨等城市的建筑风格;柬埔寨吴哥王朝大兴宗教文化,留下了庙宇遗迹群“吴哥古城”;我国汉唐盛世和丝路文化成就了古代长安城的宏伟规模、九宫格局和都城形象,至今都影响着西安城市的发展布局;西湖文化促进了杭州城市的持续发展;苏州园林和水城文化使苏州城市发展独具特色;北宋时期的东京城商业文化和对外交流十分发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昔日盛况,推动了开封城市突破封建规制的发展;明清时代的古都文化和康雍乾盛世使北京城市发展盛况空前,用150年建成的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文化创造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奇迹。城市文化发展对于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影响、决策意志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力量、全面渗透的力量、融会贯通的力量、持久不懈的力量和自强不息的力量,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生产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追求和精神面貌,印证着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所谓灵魂,是指国家、民族以及城市的崇高精神。它是心灵的共鸣和崇尚,是人们对于美好目标和理想的内在不懈追求。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灵魂,只能是一个生产机器,住人的躯壳,是一座缺乏动力、活力、魅力的苍白城市。灵魂的内涵,笔者以为,一是以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利益为根本,即以人为本,这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二是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进取精神,这是在城市发展长河中人们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群体意识和思想精髓,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三是认知能力、判断尺度以及不屈精神,它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变故中引领航程,不至于迷失方向,它是城市发展的指路明灯。所谓血脉,是指城市文化渗透到城市机体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了血脉,思想就会凝滞,躯体就会僵化,生命面临危机,因此,城市发展要永葆生命力,就需要有不间断的血液循环,要富有造血能力、输送能力和营养能力,并吸纳古今中外好的发展经验,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城市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思想的影响力、价值的吸引力、拓展的创造力、社会凝聚力、精神感召力和前进的推动力,它无疑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所在,蕴含着旗帜、灯塔和引擎的内在力量。

二、城市文化发展在坎坷中艰难前行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由人创造的,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人是自然的人、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在自然环境和历史长河中生存、生活和聚集发展,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绝不是高唱凯歌、一帆风顺的。城市文化发展亦然,随着自然环境变化、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战争蹂躏、外患侵略,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在发生着波动和改变,城市文化亦随之或兴盛或衰落,历经悲喜。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更迭和好恶往往左右着城市文化发展的命运。纵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的咸阳、长安、洛阳,宋代的东京汴梁(开封),明清时期的南京、北京,可以发现,古代都城的兴衰是随着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战争影响、交通条件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的意志(寻龙捉脉)而发生变化的,其城市文化也经历着辉煌与衰落起伏跌宕的坎坷命运。

以现代城市的发展来看,建国之初,我国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城市发展宗旨,突出城市工业生产功能,抑制城市商业消费功能,忽视城市文化功能,批判“适用、经济,尽可能注意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不讲究城市生态环境、街道风貌、建筑风格和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没有有利的表现空间,于是,楼房成排、烟囱林立、车轮滚滚成了城市的象征。史无前例的“”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大浩劫,城市规划被废止,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风景名胜和园林绿化被践踏,青山秀水被任意圈占,有污染的工厂、干打垒建筑、易燃易爆的仓库摆进了市区,五小工业、街道工厂等遍地开花,在城市里私拆、乱搭、乱挖、乱堆、乱建的现象十分严重,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变成了“美丽的风景(西湖)、破烂的城市”,城市文化遭受了无情的扼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文化发展迎来大好时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以及文化古迹得到保护,城市的山水、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受到保护,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出市区或得到有效治理,规划思想和建筑创作得到解放,城市形象、特色、风貌等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核心,“重经济(生产)、轻文化”的局面得到扭转,我国城市文化可谓“凤凰涅?”,重新迈上建树辉煌的发展旅程。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跨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步前进、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急功近利的政绩驱使,不少地方“大拆大建促大变”,楼厦群起,旧城、“城中村”、老旧街区成为商业开发建设的对象,其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印迹被推土机铲平,历史记忆销声匿迹,地域特征、历史坐标、民族特质、乡土记印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森林和堵车越来越严重的大马路,一座座城市正在失去鲜明的文化个性,出现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它说明城市文化发展的道路仍有坎坷,需要我们不断认识和认真对待,需要“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的呼吁。#p#分页标题#e#

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我们必须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充分认识和把握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倾向、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攻坚克难,拨乱反正,去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发展。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一是传承性规律,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传承记忆,它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精华和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传播的结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传统,城市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二是动态性规律,因为社会在前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思想进步的时代特征,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思想智慧,应当是与时俱进地动态发展,而不是守着一成不变的陈规戒律和固定模式,应当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三是多样性规律,因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个性展示,它因史、因地、因时、因人、因城而有所不同,不能强求统一成一个标准,应当有所差异,形式有别,和而不同,多样发展。四是兼容性规律,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开放性、渗透性、融通性,它需要吸收外来文化营养和包容有益有用的先进文化,丰富壮大自己的文化肌体,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文化魅力,因此,绝不能孤芳自赏、封闭发展,而应当在守望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豁达包容、兼收并蓄地和谐发展。五是人民性规律,因为城市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失去了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城市文化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当相信,只要我们正视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不违背规律,抓住当前出现的倾向、矛盾和问题,就会有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就会在坎坷中永葆前进的活力和步伐。

三、瞻析今后城市文化发展走势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细要》颁布,这两个文件指明了我国城市文化大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开创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有利局面,吹响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号角。可以肯定,城市文化发展将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亮点,一个城市文化大发展的高潮期必将到来,我们肩负着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大发展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为提高我们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性,有必要对今后城市发展走势作一个简单扼要的瞻析。

(一)以弘扬中华文化为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只有对自身文化充分理解和热爱,才能够具有吸取其他民族文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文化的能力,才能够永葆文化生命的延续发展,否则就会被同化或者被消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主流文化始终如一,主体意识鲜明,文化个性突出,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独树一帜。城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城市载体和空间形象地表达着中华文化的智慧、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以及情操境界,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思想认同和表现方式,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优良传统,形成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人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比如天人合一、天圆地方、寻龙捉脉、聚合扩展、轴线对称的城市布局思想与方式,象天法地、怡情山水、诗情画意、因地制宜、美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情趣,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等,都是我国城市文化的显著象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光辉。对此,我们是不能舍弃的,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努力保护与传承,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笔者以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规划建设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优美、经济升级、社会和谐、文化增辉、特色独具的城市,彰显中华文化自己的优越性、影响力、创造性和自豪感,而不能在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下,迷失方向,丧失自我,更不需要把中国城市打上西洋的标签,一味克隆、移植、复制、照抄照搬,必须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传统精髓,发扬光大自己的城市文化思想和文化特色。为此,今后的城市文化发展建设应当以弘扬中华文化为荣,以突出中华文化为己任,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消化有用的东西以壮大自己的文化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主次兼容,更好地展现出我国城市文化的独特品质与魅力,以及在世界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表现力和竞争力。

(二)城市因显山露水而美丽

大自然雕琢了神奇的山水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景观,生存其间,感受青山秀水、湖光山色、奇峰碧流、山高水长,如诗如画,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加上人们离不开山水的养育滋润,于是,城市的选择往往是依山临水,并与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使城市文化因山水而出彩,因山水而产生热爱和留恋,令人“钟爱山水,不能自已”,把怡情山水作为我国城市文化的传统思想特征和追求原则之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山山不高,有水水不大”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得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的肇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昆明,“钟山风雨,虎踞龙盘”的南京,“群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苏州等,都是因山水而闻名的城市,成为我国城市怡情山水的杰出成就。不必讳言,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张,高楼大厦云集,城市规模膨胀,城市中的不少山丘被削平了,不少河流小湖被填掉了,桂林城中的“三山”、福州城中的“三山”等被高楼群淹没了,百湖之城(建国之初有127个湖泊)的武汉只剩下38个湖泊,大理的洱海湿地被填湖建楼,就连阳泉的多条干河上也骑河建起了住宅楼,“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意境消失了,城市成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和设施的堆积地,使城市居民囿于群楼之中望不到好山好水而感到因远离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空间压力,也使城市失掉了因山水之胜和自然景观所构成的城市特色与文化魅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p#分页标题#e#

我们看到,桂林、福州等城市提出了“显山露水”的城市发展思想战略,太原、临沂等城市整治汾河、沂水而为城市带来水色山光,潍坊在整治三河的基础上,又整理白浪绿洲和北辰绿洲,带来良好的自然环境效应,武汉拓建沿江江滩风景带所形成的江城风光,聊城维护老城护城河而形成的“江北水城”风貌,兰州在绿化臬岚山、白塔山的基础上,拓建沿萸河的滨河带状风景带所形成的西北地区山水城市的独特景色,以及西安拓展曲江池地区所营造的南湖古韵风采和大唐芙蓉园楼光水景,这些都是显山露水的实际行动和辉煌成就,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显山露水,就是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热爱自然,显露出自然山水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景观,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不感到与自然环境隔离,并建构自己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和山水文化。城市中的山水是天赐的生态要素和自然景色,绝不是多余的赘物,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应当削山填水来建造密密麻麻的房子,把本应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变成清一色的楼房世界。中华民族具有怡情山水的文化情结和城市文化成就,不能丢掉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追求。面对当今的城市发展现实,我们应当在还原自然山水、修复生态功能、彰显美丽景观、突出城市特色上下功夫,“显山露水”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我们相信,在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今天,尤其是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谋求削山填水和圈占风景名胜、园林绿地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一定会被遏制,而“显山露水”的城市发展思想战略一定会发扬光大,有山必显翠、有水必露碧,山有形、水成网、山水相映的城市必然会多起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山有水,山美水美,画意诗情,悦目赏心,我们的城市会因显山露水而风情万种、凸现特色、更加美丽。

(三)城市因保有历史文化遗产而厚重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留下的深刻记忆和宝贵财富,是城市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引以为傲的资本,例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表达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辉煌成就,产生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必须倍加珍爱和保护。一个没有或不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民族,一座缺失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显然是浅薄和苍白的,往往缺乏自尊、自信和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应当提高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并加以科学利用,让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光耀后世。我国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到2012年5月,我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座,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这些城、镇、村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其他的城镇里,同样存在着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兰州、连云港、南宁、临汾、沧州、晋城、朔州、巩义、景洪、常熟、嘉定、常德、夏河等众多城镇都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着这些城镇的悠久历史、社会变迁、重要事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名人影响、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等,印证着城镇发展的足迹,体现着城镇丰硕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我们只有认真保护、合理利用、继续传承文化的责任,没有毁坏的权利。

应当认识到,由于自然风雨的长久侵蚀、战争的破坏以及人为的损害,尽管我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但能够幸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需要及时抢救和加倍珍惜。当前,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和房地产开发暴利的驱使,“大拆大建促大变”风起云涌,幸存于旧城区、城中村、风景区、城郊处的历史文化遗产又面临被拆除和改头换面的危险,投资者和开发商有各种理由让受保护的和未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范”,仅媒体上披露的开发建设性破坏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切切实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吁之声不断高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不多了,不管以什么理由来毁坏都行同犯罪。如果不慎重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拿什么来流传给我们的后代,我们该怎样告慰我们的祖先?我们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文化传统,也经历过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遗憾和沉痛教训,历史的悲剧不容重演。关于如何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笔者在《略论城市文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中已做了阐述。当前,正值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迈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在中共中央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大好形势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提高到“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的高度,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报告,应当相信,全面深入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新局面已经展开,急功近利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制止,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理直气壮,全社会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一定会蔚成风气,进一步调查发掘、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尽力抢救、切实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一定会顺利进行,不仅使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幸免于难,而且还会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和内容,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类型和成果,健全、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措施,从而保证我国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后,我国的城市文化一定会因为保有历史文化遗产而显现出更加丰富多彩和深邃厚重的风采。

(四)城市因提升空间文化品质而宜人

“以人为本”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城市是因适应人们更好地生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我国相当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城市发展建设主要以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其城市文化所展示的是封建社会的君权和统治阶级崇尚的神权,尽管也产生了闻名中外的古代城市,展现了城市文化的辉煌,但老百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重视,建筑巨构、煌煌大观、皇家园林、私家名园、宏伟住宅、深深庭院,老百姓是享受不到的。今天不一样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城市的主宰,城市发展建设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出发,为人民服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宗旨。我们看到,城市中的机关、商店、工业企业、学校、住宅楼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城市经济和发展建设出现勃勃生机,城市迅速扩大、长高,楼房林立、车水马龙、人口膨胀。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却出现缺憾。由于现代城市已发展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心,注重经济效益,对普通市民的人文关怀减弱了,致使城市居民生活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楼群之中,到处塞满汽车,缺乏园林绿化和休闲活动空间,更与自然山水疏远,街道景观单调、生硬,立交桥分割街道空间,加上环境污染,人们生活的城市空间文化品质降低了,家园感、人情味淡了。于是,人们对千篇一律、百城一面和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色面临危机的状况不断提出质疑和批评,希望改变城市空间硬质化、模式化、呆板、冷漠、缺少自我表现力和个性品质的面貌,努力发展建设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又各具特色的城市。2011年江苏省举办了以“城市化转型期江苏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和文化追求”为题的论坛,率先从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入手,学科联动,系统研究,通过把空间特色资源“找出来”、“亮出来”、“连起来”、“串起来”、“活起来”,进行城镇空间品质评价和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彰显城镇空间特色、创造时代建筑精品,营建宜人景观环境,保护乡村风貌特色,从而推动城乡空间品质的提升,改变在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和城市大规模发展情况下城市风貌趋同、形象雷同、形态相同的局面。#p#分页标题#e#

笔者曾赴赣州,感觉到该城市正在“古、江、绿、新”四个字上下工夫。“古”指历史文化名城,有宋代四古(古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窑),有被誉为水上丝绸之路的梅关古驿道,等等,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不凡,又是红色土地。“江”指三江(章江、贡江、赣江)汇流处形成城市,“S”形的江水环抱城市,形成一个形似“八卦”的城市形态,生态良好,构成独具特色的南国江城。“绿”指城市园林绿化好,南北中轴线文清路、东西中轴线红旗大道以及市中心的东园、西园等,大树参天,郁郁葱葱,是一座绿色城市。“新”指随着京九铁路贯通和城镇化发展正努力建设“中而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城市。这无疑是针对自己城市的自然、人文资源和赣南门户发展优势,综合打造城市个性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品质之举。更值得关注的是珠江三角洲的绿道网建设效果初显,对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品质至关重要。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已贯通2372公里,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重要节点,城市间18个城际交界面全部实现绿道互联互通,从而为城市空间文化品质的提高增光添彩。以广东绿道建设的先进城市增城为例,修建了50公里的绿道,利用自然、人文景观,以自行车健身绿道为“藤”,沿线村庄、景点为“瓜”,以藤结瓜、造瓜连藤,品味文化,回归自然,像网缠绕和穿越城市、联结城乡的绿色纽带、风景走廊、文明之路,起到了保护和利用生态、历史文化、景观等,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城市在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方面尚有大量文章可做,需要精明策划、精湛规划、精心设计,从而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人、宜业、宜旅、宜居。

(五)城市因突出个性特色而彰显魅力

对于21世纪城市发展的走向,笔者在《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一书中提到“: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优美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本质追求,个性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不断开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生命法则。”在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环境良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个性特色将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法宝,是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的要素。不是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吗,那么,越是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才能在国内外城市之林中占有发展的机遇。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竞争,更是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的竞争,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必然富有很强的竞争力。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记忆、表情、性格、面貌和风采,是城市的个性展示,即城市以其山水景观、空间形象、布局形态、建筑风格、园林色彩、图腾标志和风土人情等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的个性特色,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这就是城市文化个性展示的魅力,即通过城市个性特色的感染力,让人们关注该城市、喜爱该城市,留恋该城市,进而促进该城市的发展。也就是说,突出的城市文化个性特色是城市的名片和象征,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使该城市蜚声中外。

笔者以为,最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当属山水宜人的人间天堂———杭州,其突出的个性表现在西湖之美,不仅自然景观美丽堪比西子,而且人文胜迹众多,雷峰塔、白堤、苏堤、断桥、灵隐寺、岳庙等集自然与人文奇美于一湖,让杭州城景色柔美,如花似锦,出类拔萃,风韵绰约,魅力迷人。平遥则是以保存着一座最完整的古城(古城墙、古街巷、古院落、古店铺等)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表达着该城市突出的人文个性特征。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高原雪域之城拉萨,一座雄奇的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构成一座山一样的藏民族宫殿,表达着该城市的信仰和文化色彩,也表达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跨世纪以来,邯郸抓住其7000年人类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500多年都城史、现存1500多处文物古迹和大量历史典故的优势,突出具有历史文化大智慧和思想创造力的城市个性特征,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成语典故辞典》搜编条目达3015条,邯郸的城市历史文化光辉耀然其间,这是其他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文化魅力。南宁不仅是一座拥有蜿蜒邕江、美丽南湖以及青秀山、五象岭等灵山秀水的南国绿城,还成为以木槿花为标志的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中心城市,突出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个性,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天津则是以中华文化融合西欧建筑风韵塑造了自己在近展史上鲜明的津城文化个性,老城区没有出现超高层建筑物(不少城市的老城区已是高楼丛立),五大道、意大利风情街区等的保护和整治,海河两岸中式、欧式建筑和街区的修缮改造成效显著,不仅笔者在《略论城市文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中赞扬“灯光点缀下,海河有不逊于巴黎塞纳河的风光”,据说国际友人也称赞海河夜航堪比塞纳河之旅,这无疑证明了天津中心城区整治海河两岸街区的卓著成效。

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城市现代化,特色更重要。发掘、保护、整合、拓展、创新城市个性特色,今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少城市在践行中初见效果,展示出了该城市独特的魅力,为改变当前城市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局面和挽救“特色”危机先行一步。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稳步发展,我国城市一定会因突出自己城市文化的个性特色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品质,彰显迷人的城市魅力和竞争力,葆其持久的活力,展现我国城市文化精神焕发、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和灿烂面貌。

(六)城市因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而和谐

城市发展论文范文8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如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关乎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极其重要领域,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是直接发掘、保护、发扬光大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光荣使命。本文就对我国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扼要的论述,期待着通过城市规划为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给力,开创城市文化复兴的生动局面。

1城市文化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的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个与城俱存、与时俱进、因城而异的文化类型,博大精深,意义深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当你置身于城市空间之中,就能够感受到该城市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精神追求是什么,或者正在追求什么,感悟到一种心灵的对话和表白,顿生感情涟漪和深刻印象,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因此,我在《关于城市文化的拙见》文章中阐述为:城市文化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展示人与人类理想追求及其各种实践活动成就的文化,主要由城市发展的思想追求、城市要素的空间布局形制和形态、自然和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城市生态文明成就和景观风貌、城市形象与个性特色以及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所构成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组成城市发展的文化体系。离开了城市空间这个载体和表达方式,那就不是城市文化的范畴和内容了。城市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城市文化语言和表情,凸现着城市的历史、个性特色和魅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怀。城市文化是在城市空间和人民的生活活动中产生并成长发展起来的,它通过有形有色的空间组合和无形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神风貌传达着自己城市的“让生活更美好”的追求意愿,给人以感染力、感召力和识别信息,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客观存在。具体而言,文化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通过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制和形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建筑形式与风格、园林绿化与城市广场、山水景观与风景名胜、生态文明建设、社区建设、标志性建筑设施、城市雕塑艺术、地名典故以及科学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能够感知城市文化的脉动、追求、取向和个性特征以及活力,从而展现出该城市自己的文化光辉。城市发展的思想文化或文化思想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红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文化的根与脉,空间布局形态、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社区文化、风景名胜、景观文化等是城市文化的物质性表达,地名文化等是城市文化的抽象性表达,而由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形象、风貌、风情、标志性文化和鲜明特色则是城市个性的表达,突出反映出该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的个性魅力特征。

基于上述认识,各个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山水环境条件、历史沿革、社会结构、地方性因素、民族信仰、经济发展条件和重大事件影响,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各个城市的文化心理、空间形态和特色是不尽相同的,城市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应当是多元化、多样性、各具特色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大地自然山水千姿百态,各种社会制度和民族、地方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其城市发展状态也应是多样性的,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只有突出了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呈现出灿烂的城市文化光泽。不必讳言,当人们走进今天的城市,置身于偌大的城市空间之中,环目四顾,不难发现,这个城市与那个城市的布局形式、街道面貌、建筑风韵、园林广场格调、成排的住区楼房摆布等,似曾相识,大致雷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色正在淹没于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局面之中。吴良镛先生说:“个性缺失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11年10月江苏省举办了“推动江苏城乡空间品质提升”的专题论坛,阐述了“城市化转型期江苏城乡建设的文化追求”和“为生活更美好而规划设计城乡空间”的思想和行动纲领,这无疑是一个谋求打破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现实状况的信号,也是对振兴我国城市文化的一个呼唤。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城市现代化,特色更重要。当今我国城市空间品质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发展现实在呼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吹响了振兴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号角,城市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神圣的事业。

2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思想智慧。说到底,城市的主体是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城市文化集中反映着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理想追求和聪明才智,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反思和创造,展示着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维逻辑、思想哲学、思想成就和思想光辉,是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过实践的洗礼、陶冶、锤炼所形成的思想智慧的集大成之表达,成为科学发展的灵魂。多少年来,人们在原始、自发和盲目的发展过程中,思想不断认识、尝试、积累、总结,升华为理论、经验和共识,建立了自觉和理性的法律、政策、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等,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思想文化或文化思想,用来指导、控制、协调甚至主宰城市的发展建设,为实现人们对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望来把握自己的追求和行为,从而促进城市发展能够科学、合理、有序、生机勃勃地不断进步。这些,乃是城市文化发展思想智慧的成果。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它是城市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依据和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蓝图。城市规划是总结昨天、创造今天、预料明天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简言之,城市规划是高瞻远瞩地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建设的早知道。这个早知道,不是单纯的拍脑袋、主观臆断和盲目冲动,它是城市文化发展思想智慧的产物和结晶。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本身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负有发掘、保护、传承和理性地发扬光大城市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从城市规划的任务看,其主要任务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设部署等,是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同时要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实现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城市规划是一艘船,城市文化就像是舵和帆。#p#分页标题#e#

城市文化是与城俱存的,自城市出现始就孕育和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产生、发育和发展,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积累。城市规划却不是与城俱有的,建城伊始,乃是自发的、低级的、仅仅满足部落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防卫而形成的大集体居民生活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需要交易,于是又产生了市(肆)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功能多了、规模大了,再加上统治阶级有了意志的表达,城市发展建设开始有了谋划和建设前的构思,或者是当权者和主持人的想象与谋略,致使城市发展建设具备了事先的理想与安排部署,应该说,这就是城市规划的萌芽和雏形。换言之,就是人们有意识地作用在城市发展建设上的思想智慧手段和抽象形式,造就了初期的“城市规划”胚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安城、洛阳城、汴梁城(清明上河图)等无疑是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成就。两千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及其“王城图”成为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城市规划”的范本(古代都城的最早建制和封建都城最早的理想方案),明清时代围绕故宫为中心,8公里长的中轴线贯穿全城而宏伟布局的北京城,成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事实,当初的“城市规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不过那时还不叫“城市规划”而已,但可以肯定地讲,当年的“城市规划”是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达到较高阶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智慧的表达方式。它使城市发展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盲目走向理性、由杂乱无章走向规范有序。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发展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城市功能的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事业,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必须遵循的依据、规矩、守则、尺度和蓝本,成为城市政府指引、调控和促进城市科学、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行政职能。

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还表现在:一是它受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有专门的《城乡规划法》及其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二是它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和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的程序和制度)以及监督措施。三是它具有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培训学科课程,城市规划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级学科。四是它拥有专门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研究、咨询的行业队伍和专业人才,以及城市规划的评价活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当前我国从事城市规划的专业人才还设有一定的职业门槛(准入制度)和单位资质等级,籍以保障城市规划的业务水平。上述法律法规、制度、教育、行业队伍与人才都属城市文化的范畴,是城市文化智慧的体现,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和高瞻远瞩的创举。

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乃是经历了社会发展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且不说世界上的巴黎、伦敦、纽约、华盛顿、新加坡、堪培拉等是有规划的城市,也不论我国古代城市北京、西安、苏州、杭州、绍兴、南京等是有规划的城市,就说我国建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兰州、包头、石家庄、湛江、郑州、沈阳(建国前已有规划)和深圳、珠海、海口、汕头等,都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发展建设起来的,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深圳,是先规划后建设,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奇迹。实践雄辩地证明,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科学合理有序发展的法宝,是人类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文明智慧体现和创造的成果。而历史上和当代一些城镇或城市中局部地区遭受洪水和泥石流淹埋、山体滑塌把山脚下建筑群冲垮、矿区地带塌陷区中大量建设而不能使用、棚户区房屋在火灾中遭到火烧连营灾难等,以及“”期间在城市里大上污染工业等,皆是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破坏规划进行盲目建设的结果。一正一反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发展建设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甚至破坏规划盲目进行是愚蠢的。如今城市的发展建设只有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才是聪明智慧的文明选择。

3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发展内容

城市文化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城市规划是以城市空间为对象进行空间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科学谋划。因此,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是对同一城市空间发展建设所进行的有机作用和共同表达,无疑是不能截然分离的。我国在“”期间,曾经历了一段批判文化、大革文化命和废弃城市规划的过程,出现无政府主义地盲目进行城市建设的局面,谈文化色变,谈美禁忌,谈建筑形式与风格、园林艺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特色和花花草草等都被看成是鼓吹“封、资、修”的东西而在被批判之列,致使当时的城市建设盲目、杂乱、呆板、雷同、苍白,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景观意识,没有美的观感,只有长官意志的泛滥和生产项目的随心所欲以及住宅建筑的见缝插针,造成了混乱、单调、污染、没有生气的城市面貌。后来,城市规划逐渐恢复,但城市文化仍然受到抑制,城市布局形态、建筑创作、遗产保护、园林艺术、城市特色等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尚未提上规划建设的议程。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文化发展才走上城市规划的版图,真正摆脱了浩劫的阴霾,城市规划担当起了城市文化发展载体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所承纳的城市文化发展内容主要有: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城市规划本来就有的内容,破“四旧”和批“封、资、修”把它冲淡了,有的遗产甚至否定了、破坏了。自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给予高度关注,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今包括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文保单位)的保护等。历史文化名城还要专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于每个城市的旧城区改建必须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二是城市空间要素组合的文化表达。这是城市文化的物质性反映,包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制和形态、建筑组合形式与风格、城市道路桥梁与广场、风景名胜区和山系水系利用、园林绿化和滨海滨湖滨河(江)绿带、生活居住区(社区文化)、工业园区(产业文化)、对外交通设施(城市门户文化)和标志性建筑设施等。它们所反映的是该城市历史、自然、地方、民族、时代的人文色彩。三是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特色。城市本来是一个立体的图画,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独特风貌特色,城市规划不仅负责对于城市空间要素合理组合和部署各项建设的任务,还有发掘、传承、营造以至创新城市风貌特色的重任。1978年后我们提出了“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的呼吁,随着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显山露水、风景名胜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规划中关于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特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四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文化理念。在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空间布局构思中往往纳入天人合一、怡情山水、保护遗产、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等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因地制宜、集约发展、节能节水节地和低碳排放等要略,以及依照法规、政策、规范、制度进行科学编制的要求,这些都是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反映。五是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赋有保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体现着对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文关怀,保护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体育、传媒、信息、展博、演艺、文化服务、科研等文化事业的布局建设和发展,这些都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基地、媒介和舞台,亦是丰富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p#分页标题#e#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涉及城市文化发展。比如在旧城改建和“城中村”改造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和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及其院落的调查研究、鉴定和保护作用,不能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对于流经城市中的江河、具有生态、历史、景观、水利等自然环境和人文关怀价值,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考虑其空间组合利用,还必须考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城市风景线(走廊或风光带)。对于城市中轴线,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文脉、烙印社会变革足迹、体现城市发展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加以保护、利用和发展,成为反映城市文化生命发展的空间主轴线。对于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的交结点或广场,不仅具有道路交通的功能,还具有城市门户的表现力,反映该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建树城市形象不应忽视的环节,在城市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紧靠名山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应该把该山看成是展示城市文化的制高点和独具特色的象征,必须给予充分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坚持“城山一体,城不上山,城不压山”的原则,不能向山体索取城市建设用地和盲目开发。对于城市中心区(或主城区),往往是该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应当体现该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面貌,因此,在城市中心区(或主城区)规划中一定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留出展示城市文化特质的开放空间,不能仅成为充塞高楼大厦的堆积地。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是在同一空间里发生发展的,二者是互为印记的关系。城市规划要思考历史文化传统和文脉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传承显形问题,往往困扰着规划工作者的思绪,如何能够让历史文化足迹与现代建筑群体有机地融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避免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现象蔓延泛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必须正视的课题,这也是城市文化的呼唤。城市是历史造就的产物,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累、陶冶、沉淀、延续和创造的空间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不看文脉来规划建设我们的城市,而是应从中探索昨天、今天和明天发展的脉络、红线、共性、文态和价值取向,形成各个历史阶段在变化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从而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闪烁城市文化的光辉,这就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4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规划的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像春风,吹响了我国城市文化复兴的号角。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发展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我以为,能够直观地、全面地、有形有色地反映城市文化,直接发掘、保护、策划、体现、推动和创新城市文化的载体和途径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如果城市规划对城市文化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考虑,并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发展建设就会凸现出来,使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城市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繁荣,使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成为城市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表明,城市规划应肩负起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是保根。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与脉,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记录、见证和文化的本源、烙印、状态,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一旦损失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永久遗憾,因此弥足珍贵。城市规划是总结昨天、创造今天、预料明天的城市发展蓝本,城市发展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只见物不见人,一定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印迹和宝贵财富,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源基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正是城市规划所必须考虑的、依据的要素,并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即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可谓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保根,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记忆、文脉和资源财富。

二是循理。城市发展一路走来,透过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共性理念和思想脉络。我国历史上天人合一、怡情山水、保护遗产、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思想,正是今天的城市发展建设需要遵循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山水相宜、保护生态、保护遗产、社会和谐、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确定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和理性思维。城市规划应当遵循我国传统的城市发展文化思想,结合当今城市发展中的客观形势要求和人们的愿望需求来科学确定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基本理论和规划原则,当然应当因地制宜,因各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同而求大同存小异,不能是一个文化模式和生硬的道理,但循承传统的城市发展的文化之理并发扬光大和有所创造无疑是城市规划的使命。

三是承运。所谓承运,就是继承气运,这里讲的是文化气运和文态,即在文脉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场”和形态以及它所影响到的范围。城市文态则指城市文脉所贯穿的使城市发展赖以生存、创新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即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呼应、相影响的空间特征和精神气质。这在每个城市里都存在的,比如长期以来所构成的城市格局、布局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像北京的方格网布局、西安的九宫格布局、天津的放射状布局、兰州的沿黄河带状布局形态等,表达着该城市的人文智慧和历史文化延续下来的发展模式背景。在城市规划中不能熟视无睹而是应当传承利用、合理调整和光大发展,缔造展示其城市的形态特色、景观风貌、人文环境和精神气质。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而言,如何继承该城市的文化气运和延续文脉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需要认真研究以便能够经得起考验的规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