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旅游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城市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借鉴生态旅游的优越性,有必要吸纳其理念来发展城市旅游,即形成城市生态旅游,以实现城市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现代都市居民为逃避压力,对亲近自然产生强烈需求,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愿进行费时费力的长途旅游,而愿意就近亲近大自然,在城郊甚至城区内进行这种旅游活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恰好顺应了这种趋势。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和谐统一,有利于整个城市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不仅自然环境、乡村中有生态旅游资源,城市的郊区甚至市中心也分布有生态旅游资源;加之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承载力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因此,城市完全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甚至可以成为最理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199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国际学术界开始对城市生态旅游展开研究。加拿大的绿色旅游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关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组织。2001年12月2日,为配合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而发起的第一次世界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在以色列召开。关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学者李艳娜、胡波归纳为: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旅游活动体系。

城市生态旅游兼具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的部分特征,但不仅仅是二者单纯的交集或并集。城市生态旅游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随着发展与普及,概念体系亦会不断地充实与完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两类,而城市地域内的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构成了城市生态旅游的基本资源。自然生态旅游以当地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在持续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缔造舒适生态宜居环境。人文生态旅游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结合开放空间和旅游路线的绿化、美化,在传播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通过全面开展城市生态旅游,使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而展现城市优质自然人文风貌,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城市生态旅游以全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和高品质的旅游环境为特色,满足了都市人渴望释放压力和回归自然的需要,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

呼和浩特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呼和浩特市以“天堂草原,魅力青城”和“京津夏都”的形象闻名,旅游业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产业。呼和浩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前就已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神韵。当前,生态保护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呼和浩特市旅游设施的接待能力又日显不足,在此背景下,坚持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积极营造优越的城市生态旅游环境,将充实呼和浩特城市旅游的内涵,完善其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其旅游品位,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呼和浩特旅游业多元化、持续性发展。呼和浩特市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全面,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类与分析。作为全区政治、经济、科教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首府优势,是自治区最大的旅游区域中心和集散中心。呼和浩特是呼包鄂金三角旅游环线的重要旅游景区,是国内及国际旅游者的旅游第一站,是该旅游区的门面。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开通航线54条,通航城市43个。

呼和浩特旅游资源独特,产品丰富多样,形成了一个中心、三条旅游带、五大系列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一个中心就是“旅游区域中心”;三条旅游带是大青山休闲度假旅游带、城市历史文化宗教旅游带、沿黄河民俗风情旅游带;五大系列是休闲度假系列、农家乐旅游系列、工业旅游系列、冰雪旅游系列、红色旅游系列。呼和浩特市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归纳为:“山(大青山)、湖(哈素海、岱海)、河(黄河地区)、草原(敕勒川)、民族风情(以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风情)、红(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神秘、博大、独特、多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相继建成了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南湖湿地公园和林县南山公园等主题公园,建成了大青山太伟休闲度假村、哈达门高原牧场等特色旅游景区。呼和浩特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拥有鉴证历史的文物古迹,呼和浩特以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于2005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文化古迹纷纷得以修缮、复原和扩建,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资源得到保护和发掘,使呼和浩特市的草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更加突出。

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政策条件以激励各方力量,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并取得一定成绩。2008年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绿色旅游名城“、“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称号;2009年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优势,荣获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地称号;2010年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呼和浩特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2009年政府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呼和浩特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从经济规模型旅游向生态效益型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努力把呼和浩特市建设成为自治区经济繁荣高效、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市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阅读全文

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脏”,不仅具有独特的生态净化功能,而且由于其多样而独特的景观在生态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黑龙江省是一个湿地旅游资源大省,湿地面积大,种类繁多,风景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说,它具有发展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的独特自然条件。文章在描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概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城市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黑龙江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议。以促进黑龙江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湿地资源,打造湿地旅游品牌形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湿地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所谓城市湿地公园,其实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类型。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起源于西方,英国利物浦市在1893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公园,即伯肯海德公园。城市公园贴近自然,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方回归自然的角落,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城市公园的类型与风格也逐渐多了起来,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游乐园等等,城市公园逐渐成为集休闲娱乐、旅行游玩、文化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经济文化综合体。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指导下,黑龙江开始探索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这是对黑龙江丰富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是自然资源禀赋转变为社会经济价值的途径之一。但是,立足于生态优势探索黑龙江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科学性、可持续性、适度开发的原则,要以资源为导向,以保护为底线,以特色为卖点。

一、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及特点概述

(一)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概况。黑龙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黑龙江依托湿地资源大兴生态旅游业,开发出湿地旅游观光等多种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品,据统计,黑龙江的湿地面积占全国总湿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共有五百五十六万多公顷,而且其中自然湿地率的占比接近百分之十二。面积广大的湿地面积,为黑龙江生物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我国约为95%的保护动植物都可以在黑龙江湿地中见到,除此之外,大量的湿地面积对涵养黑龙江辖内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黑龙江已经开发的湿地公园或者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八十七处,其中湿地公园五十八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二十九处,整体开发数量上居全国首位[1]。

(二)黑龙江城市湿地资源的特点。首先是以湿地为载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很久之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便有了湿地的影子,人类从湿地中获取鱼类等食物,并在湿地这一相对特殊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了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发展至今,湿地这一自然与人文两种元素相互交织的载体上,已经衍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品文化等等文化类型,多种多样,多姿多彩,而文化多样性得益于湿地的物质生产功能,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湿地调节大气组成、水分构成、净化环境等等功能,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最基本的局部地域环境。其次是湿地造就了多样性的景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湖泊与河流等旅游水资源纵横交错,黑龙江全域内大小河流有数千条,流域长度超过五十千米的河流就有一千九百多条,“三江一河”更是久负盛名。其二是河湖流域的沼泽、芦苇地和泥炭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这些水陆交接处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复杂的生物区系构成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而这种不同便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三是围绕人工湿地与湿地保护区所形成的旅游景观资源,除了自然湿地,黑龙江的水田,水库和水渠等等是人工湿地亦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绕自然湿地、人工湿地所建立起来的湿地保护区,更是推动了以湿地景观为核心的多景观体系的构成。最后是以湿地为家园的多样生物。湿地涵养环境的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憩息的家园,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现有近七百种湿地高等植物,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红豆杉等;此外,黑龙江动物多样性在全国排名前列这与湿地动物的多样性有着紧密关联,三百多种湿地脊椎动物将湿地作为自己繁衍生息的家园,其中三分之一是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样的动植物,给湿地景观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更为湿地公园的开发点缀了灵魂。

二、黑龙江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谈城市文化下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带动了三地部分产业结构的转变,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具有不可迁移的特点,导致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出现困境。因此,本文在分析京津冀三地旅游城市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提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景区多日游、多次游、新鲜游,三条发展路径,通过景区间的互动、牵动、联动,辅助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健康发展。

0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文化旅游产业以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这一大战略,大力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如今,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大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北京文化底蕴丰厚,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打卡地,相比之下,天津和河北的吸引力略显不足。随着近年来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也成为业界焦点,但呼声高、执行差。[1]目前京津冀地区协同程度不够,各个景区孤立无援,无法找到协同发展相互联系的有效路径,各地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景区后续文化特色改造不足,很难走出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认识目前的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政策联系当地实际,以全面促进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力求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全面、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

1京津冀旅游文化背景与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部分产业已经实现了疏散和转移,但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产业受限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景区建设情况,目前无法实现进一步的融合与协同。三地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深究其历史,又有一定的联系,差异体现在三地文化色彩不同,联系体现在景点建造的历史原因。因此,本文选取三地有代表性的景区对京津冀旅游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北京作为协同发展的核心,其文旅产业发展依托于皇家园林、古街民巷等,以中国古传统和历史文化色彩为旅游特色;天津作为两翼之一,文旅产业发展依托于津味儿十足的文化街市、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情特色景区,是同时具有国内外建筑特色的旅游城市;而河北省作为另外一翼,区域相对较大,有多元化的旅游景区,历史色彩、现代色彩、爱国教育色彩等。本文选取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博物馆、南锣鼓巷;天津盘山、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河北西柏坡、避暑山庄、南湖公园等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景区,结合京津冀战略背景,对三地旅游文化背景差异进一步分析。

1.1北京地区

1.1.1旅游文化背景分析

阅读全文

城市湿地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已有理论的研究,例如资源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理论以及旅游体验理论等,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其以发展湿地为特色的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并由该主题衍生出与湿地旅游有关的旅游产品的研发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优势;城市湿地;文化产业;发展

对策基于对黑龙江省湿地的研究与考察,黑龙江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形成的湿地面积广阔,资源极其丰富。政府也不断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对湿地资源的开发上来,建设一系列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等。其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以保护自然湿地为主,并辅以人工湿地建设。

城市湿地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所谓城市湿地公园,是指近来年刚刚兴起的一种符合城市绿色规划的湿地公园。它不仅充分保护了自然湿地资源,还具备良好的休闲功能、科普功能,使湿地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本文的目标是提出管控生态景观环境的合理措施,使其能够产生持续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从而使得黑龙江省的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如下。实施旅游文化开发战略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将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进行结合的产业被称为旅游文化产业,我国优良的文化资源可推动旅游的发展,而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了黑龙江省产业转型。文化资源可充实人的内心,旅游资源可放松人的心灵,两者的特点相互融合可起到更大的作用。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增强其竞争力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它的存在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即你所拥有的别人没有,你拥有的比别人更优质,使得该地区具有充分的优势。若一个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应该充分思考该地区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自身,不应该盲目从众。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文化建设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湿地景观中的植物不仅可以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具备观赏价值。因此,湿地景观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合理规划景观,如何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是需要被充分思考的问题。首先,从黑龙江的自然环境来看,黑龙江省具有寒带的气候特点,这就需要种植适应该气候特点的植物;其次,选定好植物后的设计工作也十分重要,例如怎样搭配植物等,目前已经有三种景观设计方案,主要是生态农业模式湿地、城市休闲湿地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开发项目的创新方案虽然旅游文化产业对于旅游经济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从业者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旅游文化的观点并没有被大众所认识,文化资源也没有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依旧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不能够实现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旅游文化产业是当今时代的新兴产业,由于出现与发展的时间较短,并没有较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所以从业者并没有发展该种产业的具体措施。如何将传统的旅游与新兴文化旅游相结合,也没有很完备的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湿地旅游形同虚设,最终出现湿地退化现象。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同时相应的宣传和配套设施不齐全,以及我国存在一大部分人不能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准确定义造成的。

阅读全文

旅游文化下城市旅游导向系统探索

摘要:旅游行业发展往往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挖掘,文章针对山东省城市旅游资源利用旅游文化分区、旅游目的地意象,挖掘省内不同的文化特色,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将山东省划分为黄色历史文化旅游区、蓝色海洋文化旅游区、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区三个旅游区域,并在区内形成山东省城市旅游文化意象。构建山东省省域、区域及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旅游导向系统,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信息流动,实现旅游文化意象与现实物质空间的联系,提升旅游品质。

关键词:旅游文化意象;山东省;区域旅游;旅游导向系统

引言

随着国家旅游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旅游产业遍地开花,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旅游同质化发展,追逐利益忽视文化内涵。旅游导向系统的建设逐步被重视,但各城市仅对某一景区内部的导向标识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即关于城市旅游导向系统的研究多从小尺度的空间范围进行,缺乏城市内部各景区之间、城市及区县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导向的联系。因此,以旅游文化、旅游出行方式、旅游服务为基点,构建山东省城市旅游导向系统有重要意义。

1基础研究

1.1旅游文化意象意象

概念是Boulding①1956年首先提出的,Fakeye②将意象应用于旅游研究中,旅游意象是对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1]。从形成过程看,旅游意象可以通过宣传媒介手段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后建立,都需要具体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加以实现[2]。在国内,旅游地意象的研究,主要是对旅游目的地研究,集中在旅游地意象的设计和塑造等微观方面[3,4]。旅游文化意象基于本地文化特质中最能显示自身特点且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召唤性潜能的元素的组合。旅游文化分区可用来对旅游文化意向进行塑造与表达,旅游文化分区从总体研究来看是不同地区对应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景观,旅游文化区域的划分多是以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区别,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协调发展[5]。

阅读全文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浅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三亚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文章在详细分析了三亚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条件、现状之后,提出了三亚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保障。

[关键词]智慧旅游;三亚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1智慧旅游概念和实例

1.1智慧旅游概念

我国对于智慧旅游建设目前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探索阶段,尽管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设且小有成效,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标准的、统一的说法。简单来讲,智慧旅游是一种以游客需求为中心,通过旅游信息系统化整合,实现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的全新旅游运行方式。智慧旅游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贯穿旅游活动全过程、旅游经营全流程、旅游服务全链条。随着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智慧旅游更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游客可以自主地通过专业的网络平台获取旅游信息、订制旅游计划、提前预订旅游行程中住宿、景区门票、餐饮等一切可以网络预订、支付的服务,大大节省了旅行中不必要的时间,同时优化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2三亚市智慧旅游发展条件与现状

2.1发展条件

阅读全文

文化创意下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发展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备受游客青睐。文章在分析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合肥市为例,探讨了其发展中存在的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市场发展秩序混乱、乡村旅游乡土性不足、基层民众积极性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政府应健全政策体系并规范市场秩序;市场应做好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化升级;扎根乡村文化,推进农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社会基层应积极参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在城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向往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1]。中国乡村旅游源于20世纪末,经历了将近30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农家乐、休闲、采摘、游学为主的营销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升级和创新。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是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区位与城市相邻,服务对象为城市的游客,与其他乡村旅游相比,市场需求量更大,客源也相对稳定,在当前乡村旅游市场中占有量较高[2]。但是,当前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影响,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文化气息逐渐减弱,城镇化愈发强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未来的发展。

1文化创意视角下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1.1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即人们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活动,它以美丽的乡村文化为基础,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为吸引,将周围城市的居民作为主要客源,以满足游客的娱乐、学习和亲近大自然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方式[3]。乡村旅游的核心为乡土文化,它是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没有乡土文化的乡村旅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乡村旅游。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以城市为依托,分散在城市周围,是同时具备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双重特点的旅游形式[4]。它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特例,同乡村旅游具有很深的联系。它存在于都市郊区的“三农”地区,主要以欣赏田园风景、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农民自己耕种具有特色的蔬菜或者水果,为游客提供采摘等活动,通过欣赏自然景色让游客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享受休闲的农家生活。根据经营性质、产品定位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分为农业型、度假型、文化型以及生态型。美丽的田园景色、浓郁的风土人情、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质朴的农家生活,可以为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城市居民提供短暂的休闲假期。同时,在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实施当中,既可以推进城乡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同时,也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总结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顾客来源稳定。当前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城市污染情况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迫切地需要在周末或者空闲时间选择到城市周边的郊区散心,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为都市郊区型旅游的顾客提供了稳定的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旅游、休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得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客源不断攀升。客源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使都市郊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利用,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和就业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兼具都市和乡村的文化特色。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都处于城市周边,同时受到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的影响,使得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彰显出较强的乡村文化特征与城市文化气息[5]。第三,景区的科技性大幅提升。产业化是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很多乡村都开发了观光农业园、生态采摘园、农业科普基地等,使得以此为基础的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科技性大幅提升。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研发、营销、旅游的有机结合,不仅让游客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的研发产品,还可以为都市提供一定的新鲜食材,增强了旅游景区的科技性和现代化程度。

1.2文化创意视角下开展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思考

[提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融合,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等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大连作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基于文旅融合视角,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增加新的动力,还能够还原历史时期城市独特的魅力,更好地为当代城市建设服务。鉴于此,对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连;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

一、文旅融合与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旅融合成为我国旅游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与其相关的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如果旅游产业发展没有文化资源的支持,其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将得不到有效发挥;若文化离开旅游,缺少具体的展现形式,文化就会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当今时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愈发多样,各种主题的旅游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旅游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典型的旅游模式,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可以继续推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建设和规划,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鲜明的旅游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岸线绵长,拥有良好的港湾条件;除了怡人的自然风景外,还有旅顺近代史遗址、金州古城遗址等遗址景观,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大连拥有文物保护单位392项(408处),历史建筑76处(95栋),历史文化名镇5处,铁路遗产、工业遗产和文化街区等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未列为非遗的老字号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前景广阔,能够有力推动大连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大连市为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根据《大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题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于2020年底完成了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挂牌工作。2021年1月,大连市申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2021年继续深化落实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政府于当年完成所在辖区内第二批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立保护区,大连市还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包含核心保护要素、使用功能和保护图则等方面”,其中历史建筑保护图是进行历史建筑修缮和利用的准则,也是精确保护历史建筑的依据。目前,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按要求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模板的制作,各区政府将依据政府条例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告知书中保护图则的填充完善工作。

(二)社会历史价值高。大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据史料登载,大连地区在战国时代是燕国的辽东郡管辖。秦统一华夏之后,大连地区仍属于辽东郡。唐初,称大连市为“三山浦”,这得名于现如今大连港外的三山岛;唐代中期,易名为“青泥浦”。明清时期,又称大连市为“青泥洼口”,后来“旅大市”则是旅顺与大连的合称。大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文明的曙光,是辽东半岛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摇篮。正是如此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大连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为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良好资源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