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范例

高校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1

在注重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舞蹈教育肩负着育人作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还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向高素质人才发展。因此,本文就高校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结合

舞蹈对提升大学生情操、培养高素质文化涵养、推动素质教育有着深层的意义,通过舞蹈的滋养,个人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释放和熏陶。[1]目前,在高等素质教育影响下,素质教育不仅结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促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亦引导着大学生的精神领域。[2]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德,精神领域的提升。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树立高尚品德上,舞蹈利用独特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舞蹈教学实际就是让大学生对生活有客观体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练其意志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智,创造领域的提升。在舞蹈艺术教学上,大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外,还要对自身潜能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在舞蹈领域下的思维创造,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舞蹈艺术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舞蹈又是依靠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日常细微的观察与领悟。通过学生在表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发散个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将思维情感融入舞蹈,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塑造与锻炼,而且增强舞蹈感受力,在创新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体,形态方面的提升。舞蹈教学注重肢体训练,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自控协调等,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灵活度、柔韧感为目的。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者优美的形体表现,舞蹈教学在形体训练上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保持良好体形,塑造优美姿态,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

(四)美,艺术领域的提升。舞蹈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鉴赏能力上,培养大学生拥有美的创造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美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与生活统一结合。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精神领域、形态语言、哲学、美学思想和人文思想为一体。通过舞蹈的熏陶,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形体、举止言谈;另一方面充实的内心情感借助舞蹈得以充分展现。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一)丰富舞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气息。通过丰富的舞蹈教学,扩展大学生艺术领域,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舞蹈类型,提高学生艺术气息,在素质培养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我国舞蹈种类中,以舞蹈特征划分为专业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时尚舞蹈等,又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以民族舞《雀之灵》为例,表演者用充满独特韵味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用舞蹈特有的语言诠释心中情感,净化观众心灵。而古典舞《飞天》的舞蹈表现则是运用“长绸舞”,在绸带飞扬下表现出的舞蹈意境直达观众的精神世界。因此,通过对不同舞种的学习,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追求。

(二)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丰富舞蹈艺术内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最终目的,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修为,首先以提升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为主。在舞蹈教学中,欣赏教学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作品积累审美经验,丰富舞蹈艺术内涵。[3]如《挽扇仕女》,舞者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示行走时轻盈的步态,动作舞动时的含蓄和面容上的平和稳静,塑造了清代时期大家闺秀的形象。又如纪律观念严格的群舞,要求团队之间必须互助、友爱、团结,才能够给观众呈现整齐划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不仅能表现舞者内在的情感,还能传承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舞蹈教育中才能创造出充满内涵的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舞蹈艺术水平,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舞蹈是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一项美好的艺术行为,不仅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增强身心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璐 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曼,孙达.浅析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1-13.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育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此报告中教育质量被冠以“着力”这两个字眼,这无不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素质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些突出性问题,必须有效解决。舞蹈表演究其本质,就是以丰富的舞蹈动作,为观众营造一种氛围从而增加舞蹈本身的魅力,从而增添舞蹈的艺术感,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舞蹈给人带来的感觉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且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仪态与动作,而舞蹈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表现舞蹈中的文化价值,表演效果与舞蹈演员的自身修养以及艺术造诣密不可分。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舞蹈教育的创新措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有助于舞蹈表演的成功演出,这样就能为社会大众带来视觉上的感受,当然也能够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陶醉其中,而在成功的舞蹈表演的背后,则是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舞蹈者通过自己的舞步与观众建立情感传递,以此不断强化自己的感情,从这一点而言,感情的表达成为舞蹈者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为了实现对于其中思想感情的呈现,在教育教学的进程中,需要舞者进行一定的动作与思想感情方向的融合,能够将舞蹈艺术与舞蹈动作充分结合。与此同时,身为舞蹈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注意舞蹈动作与舞蹈技艺的协调关系,就能够将舞蹈技术充分展现在舞蹈的表演之中。我国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一书中全面概括了舞蹈教育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舞蹈教育确实能提高受教者的身体素质,塑造其优美的形体,增强其在学习和表演方面的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与团队的和谐相处。而在吕老的素质教育舞蹈课中,他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课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即可与国际先进舞蹈课程接轨,又充满中国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舞蹈的“素质”,就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舞蹈与人文教育严重脱节

舞蹈与人文教育的脱节是高校舞蹈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而言,如何不断改进舞蹈教育招生的方式就成为当前舞蹈教育的重点问题,而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表单工具的录入功能查询舞蹈教育人员的详细信息,而且该系统还能帮助高校舞蹈教育精准招生,建立学生的数据库。此外,还可以建立招生专属CRM,CRM系统能够帮助高校舞蹈教育院校快速搜集更多的意向学员,并实现高校舞蹈教育的潜在客户快速转化。那么无论是大中小型高校舞蹈教育都需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当前我们能够看出高校舞蹈教育需要把握人文教育的关键点,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舞蹈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舞蹈与人文教育脱节是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时间追溯到2020年之前,很大一批中小型舞蹈机构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舞蹈教育课程的人数以及规模大为缩减,当前政府也在颁布多项举措,叫停线下大规模授课,因此很多中小型舞蹈教育机构就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危机。政府以及国家教育机关颁布多项政策,支持线上或者网络课程等形式,舞蹈教育机构也纷纷响应政府的此项举措。而当前中小型舞蹈教育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其运营就显得十分困难,面临的危机有很多,比如房租成本、水电成本、人力成本,据统计,截至目前,舞蹈教育机构在一年之中关闭的有逾上千家,由此可见,当前舞蹈教育课程的运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舞蹈教育课程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舞蹈教师队伍力量短缺

当前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一般,在部分高校中具有实践或者舞蹈大赛经验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舞蹈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学能力欠缺以及部分教师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中来,这都是导致当前高校舞蹈教育滞后的原因,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舞蹈教师的队伍理论技能短缺。

(三)教学模式陈旧,教育观念落后

多年来,高校舞蹈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舞蹈课堂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表现出来。教师教学方式常以灌输式居多,启发式较少,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舞蹈教育只看技术训练、风格训练,对于舞台实践机会、参与基层排练等却往往忽视。教师并不去研究新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这样学生渐渐地就失去对舞蹈课堂的兴趣,学生往往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附属品,地位被边缘化,这就造成现今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减。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舞蹈教学的相关要求。

三、高校舞蹈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舞蹈教育核心——提高舞蹈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对高校舞蹈教育的管理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的支持,而在政策颁布之后,高校舞蹈教育需要融入多元化的思维,以特色取胜,以人为本,就能够在国内的高校舞蹈教育中独树一帜,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扩大自己在舞蹈领域的社会影响力,以客户的需求为需求,以多元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因此,对于舞蹈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艺术活动而言,舞蹈教育需要尽可能提升舞蹈学员的基本素养,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而不应该单纯注重舞蹈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而且将眼光局限于舞蹈动作的优美以及舞蹈课程的分数之上,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舞蹈教育的核心,这样就能够从总体层面上提升舞蹈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二)舞蹈形式需要多元化

我国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主要选用两种教学策略,具体如下,当前APP,或者会议教学,也是大中小高校舞蹈教育常常采用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是半天或者三天的会议教学,对于短时间的宣传则会考虑举办半天的会议教学,而对于长时间的宣传则会考虑举办三天左右的会议教学,此种会议的目的在于扩大高校舞蹈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三)保障教师队伍质量

在高校舞蹈教育的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建立标准规范的机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大量招聘教育以及财会管理等相关人才,明晰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高校舞蹈教育人员的高效化管理。而对于当前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风险,高校舞蹈教育需要设立风险评估部门,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评价,计算该公司的项目成本收益比以及投资回报率,从而与其他舞蹈教育公司进行对比,向全公司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导入成本控制理念。

四、高校舞蹈教育资源开发发展对策

(一)开发优势资源,扩大舞蹈教育的影响

在舞蹈教育课堂现实训练背景下,开发优势资源,扩大舞蹈教育的影响,训练者应当把握每一个机会让每一位训练者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舞蹈教育和舞蹈教育运动,这一过程不仅丰富融资渠道,而且能够强调具备舞蹈教育实操水平还有完备的舞蹈教育体系。

(二)加大媒体对于舞蹈教育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

舞蹈教育训练被认为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并不是顺理成章被肯定的,而是“科学实操中所表现出来的和主体的探索相结合的事物”。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加大媒体对于舞蹈教育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训练者要采取丰富多彩的训练模式,领导训练者深刻认识舞蹈教育训练,故而能够喜欢这一运动并且投入到训练实操中来,这样一来我们的舞蹈教育教学才能具备较高的训练效率[5]。

(三)不断加大舞蹈教育活动与优势文化资源的融合度

国家不断加大舞蹈教育活动与优势文化资源的融合度,需要建立健全舞蹈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而当前我们能够看出文化资源在舞蹈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日趋重要,当前国家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加大舞蹈教育活动与优势文化资源的融合度,这正是从高校舞蹈教育的本质出发。

五、结束语

舞蹈教育需要对机构的管理运营制度进行优化,首先我们需要结合2020年大中小教育机构管理成本的整体走势,在2020年最后一个季度,我们能够看出舞蹈教育市场出现回暖的趋势,市场需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舞蹈教育机构教务管理作为教育机构日常事务中的关键环节,而当前舞蹈教育的管理并未完全实现人机系统的一体化发展,因此舞蹈教育机构需要普及无纸化与表格操作,从技术层面实现对舞蹈教育机构管理运营制度的完善。因此,在当前这样一种环境下,本篇文章从素质教育背景下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舞蹈教育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高校舞蹈教育资源开发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可佳.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人文天下,2018,(08).

[2]杜珊珊.探讨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怎样进行高校舞蹈教育[J].戏剧之家,2018,(16).

[3]石小峰,王蓓蓓.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J].黄河之声,2016,(14):54.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3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的中国将会越来越突出。而开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新型人才来实现中国崛起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只有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牢牢把握住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才可以符合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误区

就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分布着诸多不足。

(一)思想观念南辕北辙,将手段当成目的

所谓体育,就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媒介,通过各种规律,实现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完善的人才。所以体育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完成训练,而是,在锻炼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完善人才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实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如理论上的那么完美,反而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为学生制定统一的运动标准,忽视学生的自身实际;教学的过程只重视结果,降低过程的影响力等等。

(二)实际教学本末倒置,重竞技轻素质

实际上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与中国的基本现状有着重要关系。许多高等院校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把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作为主要手段,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经历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离开学校以后很少存在学生继续保持体育运动的情况,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最初素质教育的初衷,并未起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

体育素质教育是新时代观念进步下的产物。它区别于过去的那种注重整体的模式,把教育的焦点放在个体的身上,重视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社会公众对于素质教育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也要求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武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明白素质教育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确定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快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占据了成长的大部分,因此,教师就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督促学生定时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打造全面的符合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一定要符合要求,一定要有强硬的专业功底,并且深深理解教师的任务以及责任。只有教师切实认识到自身责任的严重性,同时愿意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体育素质教学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转变课程理念,增加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思想层面上的改革,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具体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上。改善以往传统老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添加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内容,在增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以求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时代的变化。

(四)结合实际,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所谓的素质教育,其最终的落脚点位于素质二字,就是指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只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除此之外,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等也属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立足中国的现实,中国从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并未真正的把目光放在素质二字上,只是一味的强调技能,这就是中国高等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的弊端。所以,素质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往的呆板无味。

四、总结

彻底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是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使体育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放眼长远,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避免传统的重竞技轻素质的误区,把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底,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素质教学。

作者:周德来 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一、高校体育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是以往内体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决定了体育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境界,即是说要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社会赋予的重任。

(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多种功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体育活动一般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在竞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不仅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还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身心准备。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良好的体育技能,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有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比如田径教学中起跑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投篮命中率训练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为从事智力活动打下基础,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高校认识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实施。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基础薄弱等,这会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陈旧

高效体育教学观念陈旧,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重视实践轻视理论,实践课在课时上占了很大比重,但理论课占用的课时较少,教学中重视的是体育技能训练,忽视理论知识传授,这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练习,认识不到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学生只知道反复的机械练习,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更不明白在体育锻炼中如何运用这些体育知识与技能,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教学中教师注重系统的讲授,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教师让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这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统一的授课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也即是说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因材施教,缺乏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即是说教学模式还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利于学生能动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程式化、模式化,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统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因为学生兴趣得不到满足,对体育课缺乏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学生基础薄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特别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属于特长生,特长生长期进行体育训练,身体素质较好而文化素质不高。从整体上来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底蕴不足,一些学生甚至有写作与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对人文知识了解的较少。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很少参与丰富的人文学习活动,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水平等确定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接受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学生在运动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有差异,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五)教学内容不精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统一的教材,大都是学校教师自己编著的教材。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体育教学内容多而不精,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与大学生需求相背离。大学生想学习实用的运动项目,在以后的工作中仍能参与锻炼。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比较注重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如果学生养不成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事业来说是不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锻炼,也就无法起到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策略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是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符合,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师应树立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指导性。体育教学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选项课,如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体育教师等,这是对学生兴趣的重视,也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避免学生因为不习惯教师的讲授方式,对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喜欢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影响、教育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批评,特别是学生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人,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很难起到引导与教育作用,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同时体育教师要适应时展要求,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使自身具有较高的身心素质与较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无形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增加自身的人文自觉性。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不管在知识积累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否则很难吸引学生。

(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增开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开设一些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同时要做到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相衔接,也就是要在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体育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体育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教学体育史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通过学习体育发展历程,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观看体育比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氛围,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就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首先,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环境,比如体育设施与空间,干净的草场、空气、泳池等,能缓解学生身心,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给学生建设具有良好人文气氛的空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能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所以高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这对学生学习体育,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体育馆中张贴体现体育精神的名人名言;悬挂体育名人画像,激励学生学习。高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体育专家举办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通过广播、橱窗等形式加大体育文化知识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采用分组教学方式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由于教育、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分组教学方式,按基础水平、兴趣等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作者:杨嘉跃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教研部

第三篇: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评价模式的关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为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该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估学生的真实情况,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自我发展方向提供引导,让学生真实感受素质教育带来的成功。从激励原理来看,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挖掘自身潜能力。因此,高校素质教育离不开合理的学生评价模式,包括评价内容、方法、评价结果使用的合理设计,使评价模式反映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关注素质教育的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布置,让学生得以反思和改进不足。

二、构建学生评价新模式策略

1.突出过程评价。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思想品质、知识技能、技能素质等多项教育,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评价学生情况。而应注重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情感及创新能力。例如在学术活动、课程讨论、观摩学习等活动中,教师收集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行为表现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将巩固学生的学习意识、实践意识和努力意识。

2.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

评价模式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始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过程,因此,需要调整并建立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新标准。这要求实践课程质量的优化及效果强化,明确实践目的,对实践全过程做精心组织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制定严格的测试标准和评定依据,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评价方式也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后,将创新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创新素质作为新评价模式的重要构成元素。

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衡量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和评价结果掌握过去和现实的表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巩固优势、改进不足,实现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好的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自身过去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揭示学生未来发展目标,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和教育作用。而且从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反馈体现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因此,学生评价模式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作用是传统抽象等级、分数等评价结果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获得被肯定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改正不足。同时肯定感受也让学生更信任评价方式,将评价作为个人发展需要,主动接受他人评价,将外部评价作为内在发展动力。

4.建立多元评价主体。

素质化评价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评价,该特点也要求转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使评价活动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需要明确多主体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不同评价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淡化评级主体的等级和分株,使多主体评价成为以自我反思为主的评价,发挥多主体评价的最大功能。例如学生自评以“寻找自身发展不足”为主,达到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学互评以“寻找他人的‘闪光点’”为主,将他人的“闪光点”与个人进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教师评价以“发现学生特长”为主,抓住学生的个性,实施分类评价。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甚至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因此,在高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构建恰当的学生评价模式对完善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改变,还要求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评价机制,将评价重点转变为学生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王举 李晓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第四篇:高校素质教育课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一、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

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积累的文化,在民间音乐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有效表现形式,曲风淳朴,朗朗上口,容易被人们传唱,民歌是人们心里的真实声音,民间音乐将社会文化充分的表现出来。民间音乐的失传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没落,民间音乐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和生活的元素,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民间音乐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不会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传承民间音乐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语言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内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字,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对民族语言的拯救。很多人都知道纳西族的音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纳西古乐其实是从汉族由来的,在融入到纳西文化前,还有汉族经文的配唱,但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弱化,形成单独的纳西族音乐。音乐的传承过程中语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前很多民族的文字已经失传,在传承民间音乐的同时能够使以口头语言形式存在的语言得到流传。

二、高校素质教育课中民间音乐的传承

(一)展现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乐器就有几百种,说唱音乐以及戏曲等也有几百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进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音乐内容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人文风情等。感受黄土地人民的粗狂与豪放,感受江南民歌的温柔与婉转,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震撼与享受,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播,使民间音乐得以传承。

(二)坚持学生为本的传承理念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要坚持学生为本,高校素质教育课中的音乐素质课是比较有个性、有活力的,在目前的教育中专业理论重视程度比较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其实很少,加之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从小接触的就是比较四化的音乐形式,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高,这给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素质教育课中,要坚持学生为主的传承理念,既张扬个性,又不失传统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听民间音乐。在素质教育课中可以设置民间音乐会、开展原生态歌曲比赛等,使学生的民间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条件的还可以深入到民间音乐比较盛行的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吸收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营养,促进民间音乐传承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民间音乐资料库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只能以静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导致我国的生态文化失衡。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乡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利用数字化媒体对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进行保存,如建立腾冲荷花佤族清戏数据库、阿昌族音乐数据库、傈僳族民歌数据库、澜沧江流域彝族民间音乐数据库等,并在素质教育课中为学生展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能够积极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

三、结束语

不管是将民间音乐融入到高校中,还是教师与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感受和体验,都可以使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传承民间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传承并不是短时间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传播,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重视,感受到民间音乐的内涵以及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民间音乐保存起来,更好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五篇: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探析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一)本质上的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概念和外延上都有不同,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实施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各方面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军事技术战术等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广义上而言,素质教育包括国防教育在内,即可将国防教育视作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国防教育应服务于素质教育,可以国防教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人格精神;素质教育中应自觉设置国防教育知识,有意识地渗入国防知识,营造国防教育知识环境,构建相关的文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

(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中的青年学生,从根本上而言,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展开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时代新人。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征就是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等国防教育形式,以爱国主义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2]由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指导精神可知,爱国主义教育为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在推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操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防教育的教育教学指导精神,这一指导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可以相互促进,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一)国防教育能以其独特性开拓素质教育的

活动空间教育内容,是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实质。鉴于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本质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就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科学安排教育内容,以达到在相互包容中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首先,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重叠性,通过发掘二者的一致性,合理构架相关教学内容,可以达到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目的。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中包含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二者之间既有外延上的包容性关系,又形成总体目标一致、具体内容又存在差别的复杂关系。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涉及国防知识、国防历史观教育、国防实践教育和国防思想素质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而贯穿整个国防教育体系中根本的教学指导精神,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认为,国防教育抓住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侧翼,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开拓素质教育的视野,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够极大地展开素质教育的教育视野,在教育效果上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有效弥补其他教育方式之不足。高校国防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融国防知识教育与国防技能教育于一体,而且国防技能教育的内容也往往与高校大学生追求奇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一致,因而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军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军事技能训练,锻炼体魄,增强体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团结互助、勇敢顽强、令行禁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高校国防课程教学为高效开展素质教育

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积累,开拓了素质教育的理论视野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现役军人带领在校大学生,通过实施一定的准军事化的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有效克服了高校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方式的不足。在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实践中,接受邀请、由部队指派到各高校参与军训的战士,往往都是具有深厚的国防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军事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官。他们信念坚定,理想崇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学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他们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参与训练。这种耳闻目睹、身体力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克服大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的弊病。总之,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妨借鉴一下国防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多方教育的规范化和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直接参与、严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锻炼和发展自己。比如国防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一般素质教育中不妨积极借鉴国防教育的这一方式,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国防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的教育目的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这也让我们看到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是两个“异曲同工”的教育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在高校人才培养阵地上二者“和睦相处”“协同共进”的思想基础。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之间互补共生的相互关系。在高校办学实践中,不妨通过科学设计大力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借助于国防教育这个催化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1.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形成寓理论教学于军事技能教学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2.结合国防历史,开展民族精神与个体发展有机结合的人生观、发展观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目的是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国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国防教育中包含大量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的信息,借助于国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知识,认识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动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以国防教育为媒介,通过国防教育特殊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以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出其他教育教学形式难以达到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提高国防教育的教育效果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国防教育、以国防教育为契入点增进素质教育的影响效果,要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科学建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克服单纯进行技能课教学而缺少理论课教学的片面状况。其二,在军事课教学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观念,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领域,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国防知识。

作者:张国良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第六篇: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素质教育思考

一、英语口语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套体系,教学内容可以比喻成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听、说、读、写、译,而他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总体分析他的核心归于应用,归于应用能力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理想模式往往不能得以实现。主要原因有软硬件配备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听、说训练载体,教材内容滞后等,更主要的是应试能力成为主体,注重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考试。这就制约了能力培养,滋养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大学生入学后企图得到全新英语教学模式,期待与高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为了应试,老师只能以“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就是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下工夫,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它没有应考的约束。很多学生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能力较强,并且往往还有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在会话上却很逊色。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语口语方面的人才更显得急需与迫切,口语授课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口语教学,并且想出各种办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二、英语口语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素质教育实质,具体做法有:1.专业性特征和实践英语口语教学同英语其他教学,比如大学英语等基础教学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英语口语教学是极具专业性的,即有个性。只有针对英语口语的特性的教学才是行之有效,并且是符合实际的。实际上,英语口语可以涉及很多领域,如商务、法律、经济等。外涉各个专业,内涵是各专业的通用英语规则。如何达到外涉与内涵相平衡,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此,本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辨析。

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有特点的基础术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术语进行解释与辨析,给学生把握和运用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2)专业常识泛读。

口语脱离专业就是空中楼阁,我努力将口语与专业相结合,如和商务英语相结合。播放商务英语文章,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英语口语课程结合实际,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确实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3)专业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听,说英语,不懂专业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我试图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当然,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首先教师要对某些专业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才可以给学生选题。从普法知识到简单商务对话下工夫。学生不但了解了社会常识,在口语训练中有很大辅助作用,对学生真实能力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2.进行案例教学

在分析案例中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每节课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在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每两个学时安排30分钟作为案例教学时间,约占课时的三分之一。提前一周布置案例题目,让学生预习准备;在发言对象选择上,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可以进行单人口述,也可以两人或三人对话;在案例设置上主要围绕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和生活及自然景观等。注重由浅及深、先易后难。结合英语教学,适合选择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很多,比如:英国的人口、英国的宗教、英国大学、美国地理、美国人口迁移、美国的经济危机、国家领导人外事出访讲话等。在口述过程中有主讲学生,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充分利用预订的30分钟。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听力材料,每听完一段英文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内容设置话题,让学生课后做准备,上课的时候,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人文地理等社会常识,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哑语教学,对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让他们产生兴趣,真正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实际能力有很大增强,努力达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3.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促进听力能力提高

目前,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设置的课时数比较少:每周只有2个学时,而且仅限于一二年级。要利用每周一节听力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就要适当增加听力课时。另外,听力课授课方法要改变传统依赖教材,过于依赖磁带光盘,内容单调枯燥的情况,充分开发多媒体教学超链接设备,增强课堂听力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学生易于接受的异国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短片。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听力,又使学生对所学异国文化有所了解,坚持久了,学生的听力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英语素质教育的思考

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述提到的探索与尝试只是英语素质教育“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的本质要求,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素质教育能够推进,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英语口语已经成为培养英语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英语口语素质教育是英语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抓好英语口语素质教育事关学科成败,事关培养人才的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要摒弃口语教育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和看法,树立口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2.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可以加大课时量,以便增加口语案例教学空间,对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大有益处。二是改变考核方式,由以往书面考核向随机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并重的方式过渡。三是对任课教师进行再培训,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口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全新的教学与教育目标

努力从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确实为国家发展所需人才出发,培养有用的人才。

4.设立全新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带来强大的冲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成为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巨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变为多媒体、超链接结构形式。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将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教学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制定教材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着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教材的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链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及三维景象教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贯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1)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用善意的竞争激发学生潜在能力;(3)用形象、趣味加强学生记忆;(4)用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智力;(5)用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6)用自我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7)用反馈教学检测、巩固学生的知识;总之,英语口语素质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认真对待,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努力探索、认真实践。

作者:姜楠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七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及其对策

一、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呈现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定位模糊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具体而言,更多地表现在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漠视和曲解,也就是“专业至上”思想的最好注解,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专业教育的一种点缀和补充。在市场经济的诸多诱惑中,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专业及功利主义色彩,在专业主义为主的前提下,非专业及非功利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的。除此之外,诸多高校能否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受到兴趣主义的困扰。兴趣主义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某种兴趣。学生感兴趣就开设课程,不感兴趣就取缔课程。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不仅消解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而且直接导致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模糊偏差。

(二)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层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陈旧、单调、特色欠鲜明,教学内容和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补课层面,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在更高层次上大学教育对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教育功能;第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对于现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大学生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教育内容无所适从,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第三,相关专业课和人文教育课内容的相关度低,尚未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课程连贯性和完整性不足,缺乏合理的“课程梯度”;第四,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课程因人设课,一些价值不高的课程也往往混杂其中。主要表现在: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略最基本的公民素质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忽略在实践环节上的综合性考虑,没有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部分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的认识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因此,某些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如前所述,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定位及教育目的和内容认识不清,使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跟着感觉走”。迄今为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缺乏章法,根本无法实施。由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激励机制的缺乏,“双高”学历教师上课率低,即使在其相关职能部门不惜重金打造,但是老师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似乎不为所动,上文化素质课实属无奈———或是课时不够,或是其他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得不到学校的应有认可,因而教师上课积极性极大受挫,只是为了课时量或获取课时费才开设素质课。因为在上述环节未能把是否上好素质课纳入制度体系,所以很多任课老师都认为无所谓。教学质量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素质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老师无所谓,导致在学生的眼里也无所谓。所以,文化素质课的开设不应该单纯强调“量”的扩张,更应强调“质”的提升。开设的课程重点应该考虑哪些课程真正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帮助,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的。这些课程一方面没有先备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修课深度等要求不低于专业课水平。要有重点地开好这些课程,使学生从授课中真正受益。

二、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的对策思考

使文化素质教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而又稳定的道路,无疑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为破解这一实践困境,思考如下:

(一)准确定位,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模糊定位是导致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质上就是缺乏对文化素质教育价值功能的深刻认识。该问题其实就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紧张缺乏调适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定位模糊的时候,就会把文化素质教育看做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开设在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准备定位就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它们都各自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文化素质教育或专业教育都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只有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整合态才是大学教育的中心。把文化素质的形成明确纳入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中去,并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设计实现这一目标。

(二)规范操作,实践两种理念。

首先,“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两种能力”,即树立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课除考虑让学生学知识、增长见识外,更应该树立关注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做人的态度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文化素质课的开设,最终学生应获得“两种态度,两种能力”的训练。其次,注重培养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取代各科知识的简单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应避免简单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在传授过程中应注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才培养,通过“学习方法”和“探索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正确的判断思考方式,使学生善于学习、创造,有助于使学生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文科学生加强理工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思维模式,理工科学生加强文科人文社科方面的思维模式训练,这样通过文、理科交叉思维模式的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最终促使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顶层设计,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应强调顶层设计,由专门的文化素质课负责部门统一根据总体目标和要求设计文化素质课的学分、选修要求及开设何种课程等。同时对开设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大纲及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进而取代那种由学院自行安排、自行申报课程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因人设课”、杂乱无章的状况,严重影响文化素质课的授课效果。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小事,而是涉及整个学校发展全局的大事。所以,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既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政策的适当倾斜,千方百计地调动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双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又强化对文化素质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想方设法提高文化素质课程群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杨黎红 单位: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第八篇:高校素质教育民间音乐课程重要性探究

一、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间音乐课程可以提升高校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高级人才的摇篮,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产生的作用不单是审美教育,更可以发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重要效果。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优秀代表,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可以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比如我国的古琴艺术就以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来说,对于这项艺术却并没有那样的了解,对于民间音乐的学习也只是局限在知识点的背诵上,对于其内涵知之甚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产生的音乐类型也各不相同,都是当时、当地人文风俗的一种体现,学生通过度这些民间音乐的学习与欣赏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不同民族的信仰、服装特点等,而且也可以对其历史背景加深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民间音乐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

优秀的民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真和善的启迪、美的熏陶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就像孔子所倡导的那样,音乐可以构建个体的心理情感结构,也可以促进“仁”的发展,通过音乐的学习最终实现人自身思想品质的完善,促进人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学生通过对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美化心灵、涤荡性情的作用。另外,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发展也可以通过民间音乐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民间音乐中对于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征程、人民情感等都能够进行真实的体现,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呈现,高校学生学习民间音乐课程之后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明更加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自豪感,最终成为一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二、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加民间音乐课程的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将民间音乐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任务中,使其更具有规范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加强师资建设,对音乐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丰富其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知识。在高校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比如《戏曲欣赏》《民歌鉴赏》等,这些课程都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与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相符合。在民间音乐课程的推广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优秀民间音乐的播放、举办民间音乐表演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利用不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在民间音乐的课程教学中应该避免只重视知识讲解的误区,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知识面的延伸,结合民间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及相关音乐常识、描画的景色等进行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其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新形式的民间音乐加入到教学中,这种流行与传统的结合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加便于理解,有的流行歌手也会演唱一些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歌曲类型,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歌手的喜爱而增加对民间音乐形式的关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声音以及图像等的多重感受之下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其更加生动的体会到民间音乐的美。

三、结束语

民间音乐课程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可以发挥到以情导善、陶冶情操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民间音乐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水平,了解中国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高校在发展中需要积极的加强民间音乐课程教育的完善,提高民间音乐教育的地位,对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发扬。

作者:张媛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九篇:高校德育教师素质教育优势地位探究

一、高校德育教师是思想理论水平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高校德育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系统的研究和学习,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的体系用教授的方法展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信仰来鼓舞、感染、教化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德育老师无论从学习还是讲授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任何其他老师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自己的信仰让德育老师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着热情,德育教师真信马列,讲起道理理直气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感染力,通过德育教师的理论讲解会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二、高校德育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相应的科研成果、经验

在高校中,很多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德育领域他们有着相应的科研成果,他们将这些经验、成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整理,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有些书上的理论会与实践脱节,有些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经验去填补书上的空白,整合一些新的理论。特别是在一些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必须有一些前言的理论来填补空白,此德育教师对这项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从目前来看,高校德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经验填补了素质教育过程中书本和现实对接的空白。

三、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

青年学生被称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在他们思想上留下投影和烙印。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正处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政治参与热情高,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一些事情容易头脑发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当遇到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现象,以及高校的收费、教学、服务等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由于政治参与的不成熟,他们的参与感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反差,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非制度化参与。此类事件虽不普遍,但影响较大,直接威胁到学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这都需要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而课堂系统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德育教师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及时将其学生的一些不良趋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使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德育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学校里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将课内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带到社会上去实践。一项调查表明,大学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德育的优势,带学生到革命圣地、工厂、企事业单位参观,让学生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利用课堂讨论厘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请名人专家到学校做报告,观看教育电影等。这样做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放入现实中进行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可以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五、总结

高校德育课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德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光荣性,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使高校德育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武香利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十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育文学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内涵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至今仍没有确切定义,学者们对此争论较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说。就连什么是人文,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有关资料记载,国际上仅人文一词的解释就有二百多种。汉学中“人文”一词是“人人文成”的简称。《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已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以人类最好的文明教化天下,这就是人文。由此我们来给人文下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通过传授知识、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应该包括知识、修养和能力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大学生基本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知识;其次在修养方面,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体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教会怎样做人;第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激发其创造能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历史与人文教育、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建立和以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现状分析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使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爱人民,成为具有高尚人格与崇高理想的人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普及。面对所有学生去努力完成传播人文知识、重建人文精神,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各类高校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专业成绩十分优秀,但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十分缺乏的现象。这种结构不成比例的知识,阻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至出现“有知识缺人文,有学问少修养”的现象。就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部分高校出现教育目标功利化倾向。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不够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忽视人文氛围的培养,加之没有一支品学俱佳的人文师资队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案的不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较少等原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文学的涵义

所谓的体育文学,它是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体育的现实状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的虚构,是体育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文学要通过包容各种形式的文化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古以来,体育运动就是其重要的反映内容。体育文学的出现,使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能借助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进行衍生,文学也因此而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具体说来,针对各类日常的体育锻炼、各级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欣赏,用文学手法去描写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对重点人物的形象刻画,宣扬诚信与爱心,强化榜样的力量;在竞争中体现公平、正义,倡导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描绘,展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升华爱国主义主题思想。

(二)体育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的体育文学,其创作特点体现了人性皈依、道德评判等多元价值,通过绚丽的笔触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以全方位、多角度、充满动态感的文学描述。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也彰显了体育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对体育文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扩充了体育文学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在满足学生了解人性和生活真谛的阅读期待基础上,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可以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知识结构的丰富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知识、修养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体育文学通过独特的体育视角,结合其刻画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社会体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体育文学引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体育文学的熏陶,通过对社会的具体认识,去了解历史,体验体育。在相互情感交流、心灵得以净化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其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宽。

2.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和塑造美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育文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成长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跳水、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衔接,团队比赛技战术配合得行云流水,无不体现出一种流畅之美。而作家们能将这种灵动通过笔端,诉诸文字使之定格。体育文学的存在犹如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诗,它通过展现人生的价值,对美的追求来陶冶性情,塑造灵魂。让学生的思想在这些文字中找到了美的家园,并能按照美的要求去创造生活。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功效更加明显。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强大的体能,娴熟的技艺和精妙的战术,更呈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适应环境、超强自控的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量体育比赛的场景通过体育文学的描写得以再现,使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文学熏陶的同时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体育文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中的正确举止和行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可以帮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合群的优良品质。这一切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加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以体育文学为特色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强化对体育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体育文学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今正步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一些优秀的体育文学作品如《扬眉剑出鞘》《中国姑娘》《女篮5号》《何振梁申奥日记》《中国打开奥运之门》《倾斜的足球场》《马家军调查》等在相应的历史阶段,都产生过较强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高校学生体育文学阅读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分年级、分阶段进行。低年级阶段可由老师指定体育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进行集体讨论,同时注重加强自我理解。高年级的提高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体育文学作品作为阅读内容,并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教师则逐步减少指定阅读内容和指导,以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创作阶段,在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选取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文学创作对象,尝试以创作体育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二)举办主题活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着眼于高校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是人文教育的主体,结合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安排,在纳入体育文学这一新的元素时,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为人文教育的推动力。通过举办体育文学欣赏、体育文学沙龙、体育文学创作等主题活动,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也可以通过征文、讲座、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相互交往能力,以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参加实践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4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各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变成了对学生人文以及科学两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也代表着高校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也越来越重要。可是就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重技术轻思想的问题还一直存在。所以,文章就高校体育教学中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日后人文素质的教育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在我国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高校体育也开始飞速的发展。可发展的过程中却也有很多问题凸显了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教学理念所带来的轻文化重技术现象。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文章就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未来高校体育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该如何实施加以深入分析,目的就是希望今后高校体育能够更加顺利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其核心就是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与提高。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领域也逐渐发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却很复杂,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学者对其内涵和延伸进行了众说纷纭的解释。而随着教育界对人文思想的发展和应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也开始变的清晰。“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融入到人们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中,变成人的内在品质”,这就被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1]。所以,现代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观念、个性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体育课程,就长期被认为是“简单粗暴”的社会活动。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们就会导致对学生培养的不够全面。

(一)体育思想中的“重武轻文”造成文化道德流失。

俗话说,思想决定意识。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一直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思想。所以才会造成体育教育发展的停滞不前,单一的体能锻炼致使体育教育无法跟上主流人文思想的社会发展。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中,也时常会出现打架斗殴、服用兴奋剂等违背道德的事件,这就足以说明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存在文化素养的缺失。

(二)体育思想中的“重文轻体[2]”造成人文知识素养相对较差。

“重文轻体”是指学生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育的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都没有相应的体育教材。如果体育课程的教学走不出以体质论为主导的怪圈,教学中就会一直存在问题。体育课的职能如果只是训练体能技能和无所事事的解散打闹,那根本就无法形成体育技能和人文知识的相结合。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们健全人格和全面的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因为专业课程的繁重而将体育课程取缔。这些都是不利于体育教育的文化素质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策略

(一)加深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化[3]具有两个层面:精神和物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它是一把双刃剑。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好坏就要看人文素质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积极地开展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第一,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健身、育人以及娱乐,可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课程只完成了健身这一项功能,其他两项根本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可以将大学体育课程中人文化的方面体现出来,比如:(1)为学生塑造更加健全和谐的人格。(2)对学生的情操进行培养,将学生的情感表达力提升上来。(3)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品格素养,把整体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逐步提高。在体育课程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中,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人文素质的意义。第二,受教育者也可以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得到积极的影响。传统只注重体能的体育课程已经不再被适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和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起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则是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第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学,也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而人文素质教育就会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也为教学改革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融入了人文素质教育,还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比如: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科学。三为一体,改变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的英文缩写是“STS”。而STS教育[4]就是一种学科、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结合。在此种教育方式下,不仅能提高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掌握,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力。这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会带来深远影响的。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要通过课程的本身来实现。而在高校体育中对人文教育的应用就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能在体育人文的精神感染下,培养健全的人文素质和体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想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合理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中去,就无法离开人的发展和传承,也不能离开人文思想对体育课程的交流和融合,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思维意识加以增强。现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设置有两个部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要将二者相结合,进行人文知识的培养。在进行理论课程时,对人文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灌输与宣导,将学生的文化认知力逐渐提高。而实践课中也要融入一些文化课方面的知识,体育教师要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对文化知识在体育方面的价值加以深刻的说明,并分析其原因,其目的是将学生们的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进而强化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和知识感知力。第二,建立相应的人文知识教学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要从课程的设置开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课程的规划与教学的环境。而人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并不多见,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素质偏低,社会评价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对人文基础知识相应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第三,高校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只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导学生们。这就需要教师多多的读书,将自身的文化修养逐渐提高,记住,学生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知识的;另外,精神文化素养也要加强,文化生活一旦被丰富起来,教学气氛也会随之变好;也不能忘记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也会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加强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对学生们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毕竟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人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而一直不懈努力。

作者:周余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商学系

参考文献

[1]唐明.体育文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5(9):80-82.

[2]王苏辉.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6-37.

[3]文东伟.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J].高教学刊,2015(9):87-88.

[4]李同辉.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109.

第二篇:高校一线两观素质教育思路

【摘要】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修养令人忧虑。立足学生实际,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在高校尝试开展“以文明素质养成为主线,进行劳动观与感恩观教育”的“一线两观”教育系列活动,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条新思路。其以生为本、注重内化、加强融合、回归生活、齐抓共管的教育探索必将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一线两观;文明素质教育;劳动观;感恩观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希望的一代。总体看来,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高、进取心强,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健康。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下这一群体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文明素质的修养令人忧虑。在当前的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氛围,过度的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或他人的爱已近麻木,作为家里的宝贝,他们过分依赖父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因此,部分高校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学识,但缺少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劳动观念淡漠,对社会与他人漠不关心,不懂感谢、不会感动、不愿劳动的高校学子大有人在。能够在劳动与感恩中歆享幸福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劳动光荣”、“善于感恩”的美好人格和道德习惯,在实际生活和教育领域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临沂大学费县校区立足学生年龄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心理实际,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提出并实施了“一线两观”教育———即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以文明素质养成为主线,进行劳动观、感恩观教育”的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倒逼机制下“一线两观”教育的开展

“一线两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养成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为手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具体落实,在“认同———内化”教育的不断跨越中,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自我教育转变,实现了文明素质养成和做人、做事等行为习惯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提高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具体内容是指:一是针对部分高校学生不热爱劳动,劳动观念淡漠,不尊重劳动,吃苦耐劳精神缺失,不珍惜劳动,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等现象,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实事着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劳动进教室、劳动进公寓、劳动进社区的“劳动三进”活动,以教室卫生清理、公寓内务整理、社区义务服务为重点,教育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大家做,社会的事情用爱心做;二是针对部分学生对家庭与父母养育感情淡漠,不感恩不孝敬父母,对学校与教师教育感情冷漠,不理解不珍惜师恩,对社会、组织与他人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感恩缺失现象,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孝文化资源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弘扬孝文化的时代主旋律;组织学生学习全国范围内或身边的感人事迹,用典型与榜样在学生中竖起一个个鲜活的标杆,教育引导学生知荣辱会感恩,爱国爱校,从而感恩使自己成人的人,感恩使自己成才的人,感恩使自己成用的人。多年来,我们的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在中小学学校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高校的教育价值天平中,由于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就业的需要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素质教育的砝码被我们一减再减,文明素质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高校教育教学范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较高的文明素质,不仅对整个社会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还直接决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劳动行为,“一线两观”教育侧重文明素质教育的养成,是体现和渗透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开关教育,是高校适应学生工作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要、提高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举措,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育载体。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一线两观”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推进和谐社会主义建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一线两观”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阶段大环境下,感恩观教育与劳动观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如何整合各种要素合理发挥其在知行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以便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修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校“一线两观”教育以新时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宏观背景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中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以生为本,消解教育绑架。

在学校教育中,不论是知识教授还是德育教导,往往是在教师或家长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育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开展“一线两观”教育,需要配以一定的灌输与说教,但更需要学生主体的理解与领悟。利用学生乐于实践和参加活动的特点,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自觉感悟,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感恩意识或劳动情怀,主动修身。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2.加强融合,防止知行分离。

劳动是促进感恩意识内化为道德品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感恩观教育则不断为劳动观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注重开展某一方面的教育,很有可能会导致缺乏后续动力。在教育活动中,感恩观和劳动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感恩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大道理的灌输和理论的说教上,而应以劳动为载体,一方面可以将感恩意识潜移默化地蕴含劳动体验中,淡化教育痕迹;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观教育,经过持久劳动体验,不断深化学生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自主意识,自觉尊重劳动和感恩他人。缺乏劳动观教育的感恩是盲目的、迷失的;缺乏感恩教育的劳动是无力的、脆弱的。感恩教育需要劳动教育的开展予以巩固和延伸,而劳动教育只有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内容更具体化。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把劳动与感恩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思想认知与现实生活劳动的直接对接中找到内化道德品质的突破口,才易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3.注重内化,杜绝形式主义。

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长期过程。“一线两观”教育从思想教育的认知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过程。在贯彻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说教、检查、评比层面。不论是实践教育和还是道德引领,都需要做到常态化、系列化,树立长期抓、反复抓的思想,促进教育对象的自省和自律。只有源自内心真实的自觉情感,通过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才能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内在需要,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和品质。

4.回归生活,反对说教灌输。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教育不能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节”,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不能离开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毫无生机。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感受恩情、受到劳动教育。一味的说教只能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一线两观”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活,以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教育的起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养料。

5.齐抓共管,保证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主要场所,“一线两观”教育应在整合视野中应将其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调联动,多层次、系统化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整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所浸染,以便为感恩意识与劳动践行的滋生成长提供更坚实的土壤,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是撬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素质教育,是时代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目标和趋势。“一线两观”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项品德积累、行为优化的教育。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又要超越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性与规律,力求扎扎实实把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作者:张利芹 单位: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东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2002.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开展

【摘要】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图书馆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艺术素质教育活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艺术素质教育;大学生

艺术素质教育是加强学生艺术修养、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养成良好品格的最佳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图书馆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人文艺术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馆内人文艺术环境,可以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因此在环境上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从建筑、设施、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上应体现出较高的审美特性和艺术特征。可以在走廊、大厅、阅览室悬挂一些科学名人画像和学习的名言警句,渲染学习氛围。如:悬挂一些范增,齐白石,达芬奇等名人字画,使读者置身于图书馆深厚的人文艺术环境中,接受高尚情趣的感染,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还有在艺术书库中经常播放一些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古典大师的音乐作品,使大学生提高美的鉴赏力。而且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完成借阅,可以得到感官的愉悦,心灵的净化。同时,这种文明高雅的环境,使大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二、增加艺术类文献馆藏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其他机构的管理基本类似,都须实时更新。要加强对图书馆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党校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图书馆员去进修或者在职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对艺术文献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从总体上改变高校图书馆艺术类文献书籍及多媒体资料匮乏现状。增加文艺经典的投入,让真正的精品艺术文献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亲近经典,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品赏经典音乐和电影,他们将从中获得独到的体验,感受到其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将大有裨益于他们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

一旦拥有了良好的图书馆以及现代化技术和馆藏,就应很好地利用其为读者服务,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间主动、直接地开展活动。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主动积极并乐于参加,容易接受,这也是图书馆艺术教育职能的生动体现。具体有以下措施:

1.聘请一般学者、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科学、文化、艺术等演讲和讲座

并运用录像、幻灯等视觉传播方式,形象生动地使学生获取知识。这种交流大到国际、国内政治的探讨,小到对一学科的理解或对一部剧情、某部影片的讨论。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进行深层便捷灵活多样的服务。

为此,应有专职老师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并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方案方法。利用库克音乐,中国古典音乐网等好的音乐网站,为学生进行高雅音乐推广。介绍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动画制作比赛,这是集网络技术、动手技巧、美工设计于一体的竟赛,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还可在网上举办名画展和音乐会,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基本满足吸取艺术营养的需要。

3.开设艺术视听室,使音像资料的视听服务也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

在这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各式各样的名曲名剧,拓宽其知识面,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视听室为学生定期放映电影、录像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多一点色彩,这样寓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必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拥护,我馆近几年来每周末利用多功能厅为大学生放映经典电影佳片,场场爆满,说明这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4.开辟艺术画室画廊。

在这里可举办各种画展、摄影展、诗歌朗颂会,让学生亲自作画拍摄,或自编自演大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从中去感受科学之美、文化之美、创作之美、自然之美。以我馆为例,近几年来,我馆多次邀请艺术家来馆举行书画展,艺术摄影展,极大增强了大学生读者的兴趣。并且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倡导人人动手撰写书评和影评。通过此类活动去激发引导他们的读书热情,让他们在沙龙里畅所欲言,尽情发挥,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息,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结语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是一项重大的教育任务,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独特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对大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艺术经典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个性、激发其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郭华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鲁俊娜.高校图书馆艺术素质教育实施对策[J].图书馆论坛,2015,(1):187-188.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5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对青少年的健康体魄越来越关注,只有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为民族的旺盛提供必要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体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fgcsa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对他们之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体育的教学,为社会体育和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怎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它除了理论的教学外,还有体育技能的教学,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必须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发展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时展的要求;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环境、教学方式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学观念,他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跟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更多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终身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观念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所以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目前最迫切的教学任务.

2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总是忽视了体育的理论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实际的技能培养,这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观点也停留在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体育的理论和素质教学,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出现问题;而素质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让学生改变对体育教学的思维,让学生们把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东西都表达出来,同时也促进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2.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很多表现不是特别好的就会遭到淘汰,这给高校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接受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得到思想的教育和素质的提升,让他们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2.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文化素质和智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感官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脑部发育,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还能起到另外的作用,让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主要利用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通过体育教育特有的体育功能,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通过重视体育教育,更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优势,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改变原有政治教育的枯燥说教的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对教育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5体育教育对开发学生想象力以及观察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对客观事物认知的能力以及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交给学生任何动作的示范以及动作的要领进行讲解,学生对老师动作的模仿能力就是学生观察力的最好体现,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会从潜意识中形成对动作的概念,并通过不断的练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们想象力,不论是体育竞技中的任何一个比赛项目,其战术以及技术上的更新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例如,跳水、体操等体育竞技的难度不断加大,还有羽毛球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都是靠着想象来逐渐完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当同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时,对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3.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这是主要的突破口,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强调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只是围绕体育技能开展教学工作,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选择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该优化传统的纯技能教学方式,选择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另外除了体育技能的教学外,教师还应该增加体育教学内容的项目,比如实用的健身体育、现代生活体育等,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除了最基本的技能教学外,教师还应该更新和补充体育的理论课程,让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得到提升[3].

3.2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潜力,同时通过教学形式各种开展,让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让体育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实际性的作用,让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3.3通过课外活动实现体育素质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对增加其体育文化的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4].学生们的进行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在同学之间可以成立一个长跑的社团,或者组织一些像篮球、足球等体育竞赛,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有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多种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只要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素质教育.

3.4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课堂的总结,更是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有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更新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入手,实现双向的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5].

3.5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来实现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新的师资力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讲解,收获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造成所导致的,不能说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全是由教师决定的,但是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师教学的水平所决定,因此,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4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除了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把控好的,让体育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对素质教育进行探索,通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让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元媛.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J].体育博览,2011(13).

〔2〕梁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2011(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71-72.

〔4〕史宏涛.体育教师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6(30):72-74.

〔5〕姚毓武,冯永丽,张大为,等.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7(2):32-35.

〔6〕陈伦,崔瑞雪.高校体育潜在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22(3):75-76.

作者:冯文杰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第二篇:健美操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来替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健美操是一项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其进入体育教学体系之后也深得学生的喜爱.本文对当前学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健美操教学;健美操

1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并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强调通过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平衡发展.而在这些素质中,身体素质无疑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时期,进入大学之后,尽管其在生理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根据相关调查,符合大学生体能测验标准的学生仅占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而能够每天坚持参加锻炼活动的学生不足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学生有吸烟的习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由于课业繁忙、沉迷游戏等原因不能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视力正常的学生的比例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与之对应的是,尽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也是又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但是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高校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存在很大的空缺.在对教育内容进行安排时,往往比较重视只是和技能的传授,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各高校尽管也针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传统项目多、新鲜项目少,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2健美操的素质教育价值

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并非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将教育的目的放在推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教育、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人格等[1].健美操本身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的运动项目,节奏感强、运动强度适中、外形美观,很受年轻学生的欢迎.高校在引入健美操教学时,对其定位在竞技健美操与大众健美操之间,也就是既具有体育教学职能,又能够达到大众健身的目的.健美操这门运动能够锻炼肌肉,培养良好的身姿和形体,是一种具有形体美和力量美的运动项目,而且配合轻松愉快的音乐,能够使练习者在练习健美操时获得愉快的运动感受[2].健美操教学属于体育教学的范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对于少数运动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忽视了绝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运动期待,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处于权威地位,过于重视技术性的训练,要求呈现出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很容易磨灭普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有利于健美、健心,体现出了素质教育中全面性、普遍性的原则.对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的青少年而言,健美操这种结合了体育与美育的运动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健美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个性,在运动的过程中展示运动者的健康挺拔的身姿和四射的生命活力,用热情、明快的音乐进行伴奏练习,对于学生的协调性、综合性、全面性、成功性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3].

3素质教育中健美操教学的重要作用

基于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健美操教学,不断提高健美操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1强身健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运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合理地开展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4].健美操运动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例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人体生理学等,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而且训练步骤循序渐进,长期训练能够使人身体的各部分得到适当的锻炼,对于增强内脏器官、韧带和肌肉功能,对全身肌肉进行舒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特别是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而言,能够促进其血液循环和身体发育,使大脑供氧量提高,对于改善青少年大脑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以某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者采访跟踪了102名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并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一年的健美操训练之后,有8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节奏感和协调性方面提高非常显著;有64%的学生认为通过练习健美操能够塑造更好的肌肉线条,提升形体美感;在女生之中,有32.8%认为长期练习健美操,能够改善其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由此可见健美操强身健体的功效[5].

3.2以美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和体育相辅相成,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在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感受到运动之美,同时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更美的形体,和姿态,提升学生的气质.健美操教学不仅具有形体美和姿势美,而且其音乐、动作无一不是美的体现,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气质.长期练习健美操,不仅可以使身体更加健美、匀称,动作姿势更加优雅、和谐,而且还能够从内而外散发出青春活泼、积极昂扬的气质美,体现出新一代青少年的风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而良好的审美素质、健美的体态、优雅的风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健康的人体美,将人体美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自己健美的体态、健康的气质、良好的心态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练习健美操确实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气质,使学生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更高的审美素质.而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动作,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以乐配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健美操是一项与音乐结合非常紧密的运动,因此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具有极强的节奏感的音乐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可以说音乐是健美操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本身又具有舒展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6].健美操是一门介于体育和舞蹈之间的运动,吸收了很多舞蹈动作,例如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又吸收了很多体操动作,将二者融合起来,动作美观、有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健美操动作,还要使学生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勇敢、坚韧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对艺术、舞蹈的兴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素养、舞蹈能力、音乐欣赏能力.

3.4感受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体育教学往往会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针对每个体育教学项目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合格,例如投篮的个数、跑100米的时间、跑800米的时间等,然而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参差,总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尽力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这部分学生就会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长期以往,不仅其身心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且会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健美操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桎梏,制定了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动作模式,使学生能够从入门学起,在每一项练习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对动作的快慢、难易进行适当的调节.完整的健美操教学流程应该包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自学自练、学生互学互评、学生展示动作几个基本环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不断的增强.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或者有一定的体育或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的难度,例如加入更多的动作、加快音乐的节奏等,还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这部分学生能够针对当前掌握的动作进行适当的编排,从而编排出更加富有个性的动作组合,使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还有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本身具有害羞心理,健美操动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举止张弛有度、动作舒展刚劲、节奏热情奔放,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这部分学生进入到健美操的情境中来,鼓励这部分学生忘我投入,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建立对自己身体美感的自信.如果这部分学生在模仿能力、身体协调性方面表现较弱,教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同时也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自学自练的时间和机会,逐渐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

3.5健美健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健身并非健美操教学的唯一目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践行.素质教育强调改变应试教育中的被动性,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而人文素质就是基础素质之一[5].首先,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服务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观念的总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发展非常重要,其核心在于全体成员为了整体利益,朝着共同的目标而高效奋进.在应试教育中,往往将合作精神等同于牺牲个人、服从大局,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动作和基本步法之后,就要进行组队练习.健美操的考核不仅要考察个人动作,还要考察整个队伍动作的整齐性和队形的变化,这就要求所有队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能够齐心协力的完成一套动作,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指导,最终获得集体荣誉.在一个团队之中,每个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对动作的掌握能力自然会有差距,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得相互埋怨,而是发挥自我创造性,一方面克服自己的缺点,一方面开展互帮互助.其次,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运动中,健美操属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对于学习者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均未接触过体操和舞蹈,属于初学者,在刚开始学习健美操时,自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体力不支、身体柔韧性差、身体协调性差、反应能力差,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对一些基础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包括波尔卡步、弹挺步、跑跳步等,接着再进行团队练习,在团队练习时还要注意各组动作的协调,与他人动作的配合.在这一系列的练习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能够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不畏困难、不轻易放弃.最后,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具有非常宽广的内涵,其中最基础的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相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健美操这项运动给了学生更多的创意的空间,一整套健美操就是一系列基本动作的组合,而选用不同的背景音乐和动作组合方式,又可以创作出新的健美操作品.因此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传授技能,而应该在教授基本步法和动作之后,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自身的创意充分地发挥出来,创编一整套健美操,并将其完整地演绎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组间互评,就动作的流畅性、新颖性、协调性几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并且鼓励学生在动作频率、动作节奏、行走路线、动作方向、队形变化、个人造型方面推陈出新,体现出青年学生的个性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体育教学中纳入了健美操教学,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学校应该对当前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来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确保健美操教学的实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翠萍.女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选材身体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75-278,283.

[2]马国锋,梁小军.信息交互反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及实证———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9(2):89-93.

[3]李贵庆,胡雪晴,杨继美.国内外高校健美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84-89.

[4]查春华,马卫明.竞技健美操成套创编中空间层次运用探析———以第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5):22-29,34.

[5]颜军,陈思,陈爱国,等.健美操锻炼和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女生心理压力和皮质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3,34(6):81.

[6]熊艳,马鸿韬,孙琴.“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5,22(1):130-133.

作者:蔡月如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图书馆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大学生、国家及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战略资源。当今不是需不需要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开展好这项工作。图书馆在高校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各种资源的优势,必将为高校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1基本概念

1.1素质概念

对于素质内涵众所纷纭,各有侧重,不同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最初素质是生理和心理学概念,即“遗传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原有基础和本来特点;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精神及大脑等器官系统特点,它是从心理发展的基本生理基础条件,不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缺陷可通过后天学习等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是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可通过遗传来获得,有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通过后天环境等因素来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使某些特点发生缓慢变化,又具有可塑性。人们常把“素质”说成“禀赋”。人们有时又把素质称为“发展潜能”,是指以天生条件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培养、发展等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可开发、可塑造及可发展的潜在素质,通过内、外因互相作用,转化为现实积极状态是人们所期盼的。素质是有个体差异性的,这就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更高水平的素质是指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稳定状态,这个学说主要侧重揭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学习等影响,通过个体不断实践活动,培养出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也可称为素养。它强调素质不仅是一个稳定结果,更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指向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身体、心理、政治、道德、知识、审美、劳动等方面素质。一个人有较高的素质,我们就说基础好,有能力及发展潜力,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应对各种挑战,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有益的人。个体和全民素质决定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素质就提高了。社会需要伟人、名人,也更需要普通公民素质的提高,个体素质能促进群体素质的发展,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个体和整体素质发展必将提高民族素质发展,使民族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所以说素质是一种战略性的宝贵资源,应得到高度重视。个人、国家及社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而每个人又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各种素质。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广大学生的身心、道德、知识、智能、审美能力及劳动技能等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培养,促进学生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开展的。但由于学校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教育地位,决定它是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主要教育形式;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有其独特作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只有三方面沟通、配合、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受过专业培训、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能按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落实素质教育任务时,以身示范、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外因共同作用,促进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目的。我们反对高分低能和高能低德。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由社会方方面面合力共办的一个工程,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可循的。在培养学生提高素质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和灵活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它是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战略工程,应得到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及时提出和执行,是符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和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需要,它是振兴国家之根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就成为主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它强调综合利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促进形成学生良好的教育合力,使学生主体在身心、认识与非认知等因素全面主动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身心品质的内化及个体精神境界提高,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国际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因素成为决胜的主要因素。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模式缺陷越显突出,必须进行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否则就会影响到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培养人才模式和理念根深蒂固,强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相对应,只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项工作和完成某一工作的高级工人;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及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等,忽视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直接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等先天性缺陷;大学的专才教育更削弱学生的人文基础。总之,不重视文化陶冶,使学生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教育过窄,使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基础不牢;功利导向重,使学生浮躁,不能潜心专研;共性制约强,使学生没有个性发展空间,这些情况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是适应不了21世纪需要的。人类进入21世纪,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关系急剧变化,经济体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要求人们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需要各种知识的综合;现代科技发展,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综合趋势加大;市场经济复杂条件下,更要求人们有综合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素质教育提出过程及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就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具有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又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高瞻远瞩,总结多年以来教育工作和实践基础上,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并在1983年提出: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让人们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办好各级学校,注重人才素质培养,为现代化事业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三个代表”更是从另一个高度重视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使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不断深化,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回答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具体要求和目标及重要意义,为今后素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把教育与素质联系起来的重要文件,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素质,多出快出好人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表述了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各类学生全方位得到发展,为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奠定基础。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1994年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又再次强调了这种思想。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7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相关文件,政府人员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对素质教育工作作出了规范性表达,“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教育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针,着眼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要使学生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和审美,为培养其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和实施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度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计划》,将素质教育列为重要的跨世纪工程。同年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些思想和重大文件的出台,不仅为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确保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思想、理论、法律、方向上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素质教育思想明确、目标清晰、方法具体和手段科学,必将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提高全民素质。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培养人才方向和类型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才、能源、信息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得到各方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教育、素质、人才等得到各国高层高度重视,各国把注意力转向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欧美国家紧急制定相关法律和文件,提出具体方法和措施。我国在这方面也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计划和思想,颁布了大量相关重大文件和法规,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打实法律和思想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是培养国家所需高级人才的场所,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大事。在素质教育内涵上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健康,又要兼顾国家长远发展,其内涵要具有方向性、综合性、战略性、全面性等特点,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内涵丰富多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校素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问题,更关系到素质发展方向的大事,是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根本保证。2)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高校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达到具有一定服务社会的良好素质。3)高校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高校不仅让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各种活动,甚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营造气氛,使大学生在身心、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素质教育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长期渐进、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做人、做事、乐观向上、奉献的教育。高校素质有其特殊自身规律和特点,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掌握。它强调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美丑能力;重实践和个人思想促进教育的内化等。

5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其内容是由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方针等决定的,主要有。

5.1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和核心。指在教育学生爱国家、爱民族;树立良好的“三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具有处理个人与集体及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能辨别是非、立场坚定等,关系到服务方向的大事。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等方面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上导向、舆论及公共道德手段,使学生在道德和品质方面有所提升。

5.2科学文化素养教育

这方面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的基础,直接影响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科学文化得到重视,它可创造丰富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学生等素质教育关系到其服务本领,应打牢固。我们可通过加强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开展学术和科研活动来深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入创新教育,使学生文化知识更全面和专业化。

6图书馆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

图书馆在高校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人类知识宝库”“终生教育课堂”“学生第二课堂”等,它的建立就是为了配合高校培养社会所需各种人才目的的,它拥有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各阶段所需的信息资源,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完善现代化设施及优势的图书馆服务队伍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图书馆的性质、目的、功能等方面上来看,特别是其教育和宣传功能,它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6.1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量大、质高,整体、系统、连续性好,内容涵盖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部。形式多种多样,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高,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和共享。学生在图书馆可学习、巩固、扩展专业知识,又可满足自己爱好和特长,可以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水平和动态,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甚至是发明创造。这些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一些关于爱好、特长、艺术等方面图书资料,可缓解学习压力,又可放松陶冶情操;读伟人传记可帮助其树立大志和理想,提高抗挫能力;读马、列、毛、邓著作可形成正确的“三观”;读世界名著可提高文学修养;各种影片和画展可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观;参与各种专题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读各国历史、看各国地理开阔心胸和视野,放眼世界和未来等。这些文化知识能转化成相应意识和能力。图书馆可培养学生信息情报意识和能力;动手自学,独立科研,驾驭先进现代化设施等能力;培养公共意识和道德及时间观念,爱惜别人劳动成果,互助互敬等意识。学生在图书馆的时间要比课堂的时间更多。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就已经做了培养学生素质的,是潜移默化、全方位、经常性、多样化的,没有强迫,是自然的,学生在图书馆各方面获得的最多、最丰富,对其成人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6.2图书馆人员优势

当今,图书馆发展到数字化阶段,馆员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各种人才集聚,人员队伍结构也较合理。有懂情报信息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型馆员,也有掌握几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懂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行家,有具备科研和外向服务的能人奇才,还有从事教学、懂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馆员,懂服务知读者借阅规律的人员更多。这些为深入开展图书馆各项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及开展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人员基础。

6.3先进现代化设施手段优势

目前,高校图书馆是由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高级阶段,是各种高科技现代化设施和手段应用最密集场所之一。这些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共享创造了条件。图书馆开展的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其工作和服务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现代化手段和设备发挥了自身独特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养各种信息情报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开阔视野等多方面。图书馆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必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重大作用。图书馆可通过深入开发各种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文化知识,打好素质教育基础;通过自身特有的环境培养学生公共道德、信息等意识;通过开展多彩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独立科研、动手实践、参与社会等能力。通过教育、服务、宣传、推荐、咨询等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奉献爱国等精神。图书馆有素质教育所需的环境和“土壤”,具备充分的条件和有力因素。我们图书馆研究读者借阅心理、倾向和规律,研究各类信息阅读情况和热读书等,就可分析学生心理现状和动态,为素质教育提供第一手材料。图书馆还要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信息共享,形成利于素质教育的大氛围。

7结语

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凭借高校的地位和各种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做出自己贡献。我们图书馆人正紧跟信息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各种多彩服务方式,把工作每个环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开辟素质教育新途径,使整个高校的这项工作有声有色,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芍素.面向21世界大学生素质结构及培养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0(5).

[2]刘书林.素质的概念与21世纪青年人才素质的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耿俊茂.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优化原则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4]韩成.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4).

[5]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3).

作者:汤国梁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第四篇: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摘要: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传承创新和引领国防文化,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构建出模型并提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建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防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对于素质教育质量均具有正影响作用,但相对而言,国防教育硬件条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力较小。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因素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国防教育,而作为全民国防教育基础的学校国防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赋予了国防教育新的内涵。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军事训练的实施,而是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中也包含着优秀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传承创新和引领国防文化,培养具有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良好效果已经达到普遍共识。对国防文化[1][2]、国防教育课程体系[3]-[6]及其评价[7]-[9]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综合来看,存在以下的特点和问题:①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重要性分析,但是对于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还没有系统的研究;②对于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和途径都进行了探索,但对具体的国防文化素质课程大纲没有明确的界定;③对国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但对构建的体系科学性、实效性的检验较少。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具体分析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子,对进一步完善、提高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育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因此,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也涉及到社会、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本文将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家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规划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本文对内部环境进行重点研究。

(一)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文化教育的平台,其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软件条件主要包括学校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情况、重视程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清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使得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很难有较大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首先就必须从学校层面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其应有的地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系统指导。

(二)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包括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机构是否完善、经费是否充足、教学设备条件如何等。研究表明,高校的经费、教学设备条件等基础资源一方面决定了学校发展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它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育质量[10]。

(三)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入,甚至可以作为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对学校的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的发挥以及工作的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都与其对工作是否感到满意有关。而教育质量的好坏、人才素质的培养又受到其直接的影响。程文华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依据,从工作内外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满意度高于工作外部因素[11]。

(四)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情况

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的高低毫无疑问对于教育质量也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情况、职称评定情况、、申请课题等情况。研究表明,教师的学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授课内容的知识性、前沿性;对于学术能力强的老师,多会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阐述其相关的研究心得,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相对学术较弱、学术成果较少的老师,其授课内容在创新、前沿上还有较大差距,对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对薄弱。

(五)国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情况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况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国防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教学状态对教学质量必然有着相关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备课授课的态度、教师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能否上好课,学生喜欢与否。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有益辅助,能够在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果。相反,陈旧落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

(六)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受教者,其对学习的基本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学习、对国防文化的关注度等情况。根据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显示:学习者的态度、毅力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育结果都构成了直接影响。学习者怎么学习,以及以多快的速度学习都是受以智力为基础的能力和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准备影响的。教育结果是基于学生素质的结果,从逻辑上说是学生的起始素质加上教育影响。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不能忽略学习者特点[12]。

三、模型的构建及假设的提出

(一)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影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因素繁多,本文结合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主要分析地方高校内部环境中对教育质量存在影响的因子。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均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存在相关影响。具体模型如下图1-1所示:

(二)假设的提出

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根据上述构建的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模型以及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六条假设,具体如下:H1:地方高校软件条件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2:地方高校硬件条件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3: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4: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情况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5:国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情况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6: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通过对全国六个片区的127名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发放和回收问卷,收集了研究所需的各项数据。共发放了127份调查问卷,共计返回114张,有效问卷112张,回收有效率为88.2%,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指标对各变量的属性进行检验,所有变量的Cronbachα值均符合最小为0.6的标准。因此,最终的数据被认为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后续分析。本文使用SPSS19中的验证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对问卷结构效度给出有效的检验,结果显示符合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构方程分析,即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包含测量方程(measurementequation)和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两部分。前者描述潜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来解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适用的数据类型可以是连续性也可以是离散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LISREL8.54对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各因素的路径系数如表1-1所示。并对各因素之间相关性进行检验,P-Value值都小于0.01,相关性非常显著。在对模型的拟合检验中发现,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值都满足要求,其中模型拟合优度的两个检验指数均大于0.90,满足基准要求,RMSEA的值为0.052,满足低于0.08的指标要求。因此认为,国防教育硬件条件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相对与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因子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力较小,从而部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五、结语

在本文分析的六个影响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中,硬件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看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但是其不能对教育质量产生主要影响。从研究数据还可以看到,国防教育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因子均较大。可见,教育施受双方都对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关注一线教师的需求,注重一线教师的培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另一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提升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丰富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吸引青年学生的目光,使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国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师帅.试论加强高校校园国防文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2(1):97-98.

[2]尚玉海.高校国防文化:定位,建设模式与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96-198.

[3]张正明,李科.试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5):46-47.

[4]盘淼,高等学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74.

[5]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91-93.

[6]闻竞.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实验性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2):63-66.

[7]胡胜勇.论高校国防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05-207.

[8]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96-98.

[9]张正明,李科,向鸿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93-96.

[10]吴斌,蒋毅坚,乔俊飞,郑阳,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9-31.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6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又称信息素养,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质教育是指人的先天机能通过后天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所形成的素养和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道德,其目的是培养全民高效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及理解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信息素质的内涵比较广泛,主要包括:①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参与信息活动中的感觉和思维。②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指在信息活动中获取、加工、组织、查询、检索、传递和评价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③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各个高校层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应地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还较为落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都较为单一,不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其具体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信息观念,重视程度不够;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开设较少,内容陈旧;③专业课缺乏信息指导;④多数大学生信息观念淡薄,信息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任务,规定了高校大学生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并建议各个高校自行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选用教材。但是,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仅仅将文献检索课作为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开设。于是,信息素质的教育只局限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和开设文献检索课等范围内,而缺乏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规划、教育要求及教学评估标准。再加上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全面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其对信息检索能力不足,信息获取、加工能力有限,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不能准确表达信息检索需求;检索系统的语言、运算符运用不熟练;检索策略不准确。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知识产权不尊重等。

3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层面以图书馆为主导、各院系专业为辅助进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高层设计。主要包括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开设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积极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

3.1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资源,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信息素质成为评价当代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因为,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仅占全部知识的较小部分,大部分知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和获取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增强信息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全面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仅局限于在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并且该课程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多数高校该课程属于选修课,课时较少且教学内容也是多以介绍数据库和如何获取文献为主,而较少涉及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内容,没有真正发挥文献检索课程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高校应该努力探索信息素质教育课新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开设的课程上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大学学习期间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基础性和通用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即新生入校培训,主要包括对新生介绍图书馆的结构布局、馆藏和服务等;开设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网络资源及常用软件使用的课程;在教学手段上,应加强上机实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熟悉和掌握基本信息检索技能以及如何使用网络资源。经过以上阶段的学习,学生可具备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取、组织以及筛选的能力。然后,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性和研究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各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并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信息技能,同时利用信息技能也能更好地为掌握专业知识服务。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筛选、应用学科专业信息,能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与现象,独立完成本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提高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另外,图书馆或各个院系可以采用不定期开展信息素质课程报告、培训和讲座等活动,还应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教育等多元化内容贯穿于信息素质教育始终。

3.3积极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基于校园网络资源环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为指导,以网络资源、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等为工具,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教育模式,因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已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较早且研究比较成熟,取得了很多优秀经验和成果,开展的形式主要包括: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信息教育评价、网络互动和交流技术等。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受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以及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文献通过对国内多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在线信息教育的互动性不足、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不普遍、在线信息教育平台的建设不完善、信息素质法律和道德教育的不健全、缺乏有效信息反馈和评价体系、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载体形式单一等七个方面,揭示和反映了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和困难,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国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经验,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统筹规划,统一标准;②建立在线信息素质的教育和评价体系;③构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扩展其交互性,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④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法律和道德教育等。

3.4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方面要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应发挥图书馆的主导地位,培养高信息素质馆员和大学生。文献指出图书馆首先应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重视信息素质教育,由“图书仓库”蜕变为“信息科研基地”,从而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开设文献检索课、开展电子资源利用讲座、加强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还通过利用电子阅览室的服务窗口和问卷调查、邮件等途径获得读者的信息需求,建立完善的读者信息反馈系统,在分析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满足这些需求的各种途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信息素质教育。

3.4.1加强各大高校图书馆甚至与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各种数据、文献资源的共享,实现效益优化。高校各个院系也应该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和配合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4.2努力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信息素质,为提高整体信息素质教育水平提供可靠人才保障。主要包括开展馆员综合信息素质培训活动、完善学科馆员和咨询馆员制度、进一步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基础。

3.4.3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种信息宣传推广活动,改善当今大学生综合信息素质不高的现状。通过培训或讲座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总之,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积极开展各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分析和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积极摸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提高整个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4结语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7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8

摘要:

新常态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创新、补充完善,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高校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必须要担当起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的职责,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一批能够在行业企业建设发展中起到支柱性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常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在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由人力社会向人才社会迈进的新常态下,高校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必须要担当起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的职责,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一批能够在行业企业建设发展中起到支柱性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倡导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综合品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内化,是“修养”和实现多元价值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高校近些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制度建设、人才物力投入不足、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等等。这些现状也引起了国内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在2015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文件,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越是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作用就越发凸显。为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国家以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为基础,将部分地方高校组合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加大实习实训课程比例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了人文课程时数,并进一步明确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国外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教学目标中指出:“为了使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更好,工程类的职业肩负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全方位思维模式,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根基”。他们为了给新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背景,在一年级时就开设了综合类课程,为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打下基础。英国伦敦大学科技与医学皇家学院认识到了全方面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又不时的组织各种音乐舞会、演讲报告和艺术展览等活动,最大限度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剑桥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要学习人文社科类相关知识,他们认为使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远比具有高深学识更为重要。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理工科院系也要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经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职业教育方面,而其发达的职业教育背后有着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

二、新常态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长期共同努力,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调整创新、补充完善。经过调查走访,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师风教风和学风校风的文化氛围养成上还不够重视;在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上,还有待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校企合作仪式、现场管理等企业文化元素和职场氛围融入的还不够;学校领导重视缺位、师生员工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经费保障不足、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校在教育理念氛围养成上有待持续加强。新常态下,高校应该引进企业CIS理念系统,提升高校的文化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应将国外先进文化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实际相结合,尽而指导高校的制度制定和专业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通过给新入职教师和新入校学生讲解学校发展历史和英雄人物,带他们参观校园文化展室,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了解学校优秀毕业生,促使他们工作有想法、学习有目标、奋斗有方向。第二,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建设上仍有欠缺。良好的教育制度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凝聚力,使他们鼓足干劲,全身心的将精力投入到高校建设发展中来。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我们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先将高校党政工团等各项规章制度扎紧扎严扎密,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寻、有规可依,有效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种失误。第三,高校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在培育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定位、思想挖掘、夯实建设等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程度还不够,创新高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还不强,在将企业文化元素丰富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不够明显,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专业、培养学生的动作上还不够规范,在挖掘校企文化融入模式上还不充分,在校企文化融合对接上仍有缝隙,还不能够使高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念上达成完全一致,在形成亮点突出、特色凸显的校企联动人才培养体系上道阻且长。第四,高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上亟需提升。高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实现路径,通过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深入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抓在日常,重在经常,充分利用新生报到和毕业典礼、入党入团、运动会、科技文体节、技能展示月、宿舍文化月、心理健康月等仪式典礼和活动载体,以及通过各种学团组织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新常态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理解认识上、参与执行上和职业性上应该进一步创新实践,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职业精神”为核心,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在注重师生技术技能培育的同时,应该把育人职能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通过积极开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乡村社区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服务意识,近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院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力宣传倡导所学专业的岗位操作流程和职业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使高校学生对专业、职业和工作岗位能够深入全面的认知了解,在迈出校门的同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适应企业环境。

(二)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积极发挥教师育人第一职责

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全体师生作为主体,全员参与、全员行动。通过“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形成“人人是人才,人才在身边”文化氛围,使每一位高校师生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教师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者,是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师德师风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学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与企业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者,学风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塑造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师资团队,是发挥教师育人职责的重中之重。

(三)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构建课程主渠道育人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要不断加大对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两课”教学力度的精力投入和课时调整,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推动“两课”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为人文素质培养搭建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的从“学校人”转变为“职场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

(四)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精准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基地

高校应协同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共同对各专业学生开展精准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联动作用,通过“科技文体节”、“技能展示月”、“宿舍文化月”、“心理健康月”和运动会等特色项目载体,针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群体设置有内涵、长技能、趣味强的特色活动,针对每名学生个体量身订做符合他的社团活动,以项目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融入进来,塑造成为思想素质过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能手型人才。

(五)以“人才物力”为保障,合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在实习实训设备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的同时,也要投入必要的人力、智力和资金放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通过学校支部或企业赞助等方式加大人才物力的投入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合力的积极作用,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通过以上五个方面路径的建设,使高校全面构建更富特色、更具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让师生能够用同一标准去诠释学校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达成高度共识,并化作统一行动,逐步塑造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职教内涵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需要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精神状态和职业道德投入到行业企业的工作之中,尽而更好的服务社会、大展作为。当前,高校要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建设和载体建设,不断深化落实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塑造实习实训和理论学习的行为融合,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的身份融合,企业生产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融合的职业氛围,促使全体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陈才华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葵芬.我国高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发展轨迹分析[J].职教通讯,2013,(04).

[2]何跃,李晓萌.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1).

[3]彭胜光.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

[5]李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03).

[6]张春玲.对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7]潘龙领,张春兰.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寓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8]史志洪,张映盛.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9]张翠英.对提升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03).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摘要: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基于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内容和体现进行分析探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思想品质、人格塑造等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素质教育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有着很多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陶冶其情操,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社会化发展。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具有其他课程教学无法替代的强大素质教育功能。首先,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抗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体育教学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形式进行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运动中增加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凸显自己的个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增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价值,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大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应始终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并充分掌握各种体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模式,有效增强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兴趣,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我国全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高校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要结合社会整体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注重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积累社会活动经验,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合理制定体育教学目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此外,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将枯燥的体育理论知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提升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去,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方法,体现体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保证内容的严密性和有序性,帮助大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其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各项体育游戏,并保证体育游戏的教育性,让大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友好合作、团结一致、勇于进取的优秀品德。再次,教师要开展各种体操表演和运动比赛等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体育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吴梦 单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牛奔,李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44-145.

[2]吴燕.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J].贵州体育科技,2009(2):7-10.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

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时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条件与现状,以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其在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助力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担当起时代的重任。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辅助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新领域[1]。本文旨在以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为例(以下简称“物院馆”),探讨其在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与兄弟院校图书馆同行互相交流,共同探索及丰富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条件与现状

(一)馆藏条件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柱之一,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本身拥有的文献资源为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也随之多样化,在保障提供纸质文献资源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资源,使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浏览到校外文献资源。

(二)环境条件

高校图书馆拥有舒适宽敞的阅读与活动空间,图书馆在自习区、阅览室及休闲区为学生提供的明亮舒适及富有个性化的桌椅,各种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信息栏,都为学生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读书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文素养[2]。

(三)技术与人才条件

随着各种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当中,高校图书馆形成了完备高效的服务方式,在解放人力的同时,也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服务。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基础,近年来为了满足学生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纷纷加大引进高学历人才与专业人才,以适应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很好地证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大有可为,可以起到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的作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荐、征文竞赛、嵌入式教学、读者协会等活动,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科技模式于一体,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而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素质教育时也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特色、所在地区特点或学科优势,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敦煌学数字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钱学森特色数据库”等,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在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感受名人的高尚品德与无私行为,进而影响和教育学生养成高尚品德[3]。物院馆近年来相继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和真人图书馆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价值和伦理道德标准,通过开展“图书展销推介会”“新书通报”等活动,把优秀图书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与推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宣传活动,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史实图片展”,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二)调节大学生心理素质

当前社会节奏愈来愈快,大学生往往一出校门即要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往往使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点之一。物院馆利用图书馆内的电子屏幕或制作海报,宣传普及与大学生相关的心理知识,使大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认识自身;利用图书馆公共区域,联合学校书法社、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展出由同学们自创的文学和书画作品,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物院馆正利用其在馆舍设施方面的优势,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从人文素质角度审视,高校图书馆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养成良好人文素质的场所。博学的文化知识、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精神素养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文素质。作为财经类院校,物院馆除了重视经济类文献资源之外,还从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出发,加大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文献资源建设。通过各类文献资源的建设,使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就好像是把自己置身于书海之中,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大学生从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4]。

(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

作为处于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应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能知道自己需要何种信息,怎样获取、使用这些信息。物院馆利用现有条件,举办电子数据库讲座与检索课程培训,使学生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检索工具,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检索语言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及时新书到馆信息、讲座通知及问题解答,能使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最新消息,参与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项目指导,为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五)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物院馆积极在馆内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坊”,开办“秋习八雅”“春诵夏弦”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20余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参与相应的活动。这些传统文化课程及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此外,物院馆积极寻找“外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多途径地与其他文化单位展开合作,例如与通州区图书馆合作举办世界读书日———猜灯谜及换书活动;与北京宋庄艺术区开展画展进校园活动;把“彩虹工程”文化传承项目引入校园,使学生通过学习茶艺知识有机会走进中小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志愿者。

(六)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素质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特点,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馆内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为高校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例如,物院馆于去年成立了“怿正轩书社”作为馆内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展演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导,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社团通过活动培养锻炼学生骨干多人,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文化传承、提升素质的环节当中。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学习场所,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开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忽视。图书馆应从自身条件出发,以教育为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徐健晖 郭红方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英珍.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新领域[J].价值工程,2011,30(19):266-267.

[2]马豫文.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