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设计范例

雕刻艺术设计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1

关键词:雕刻艺术设计;雕塑教学;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院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1.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工艺门类的广阔性、综合性。雕刻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三年制专业。其专业特点具有较多的专业方向门类,涉及多种雕刻工艺与多种材料应用。当下雕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传统式的工艺传授为主。在学制的限制下,课程建设相对比较紧凑,各种工艺种类较多,所以在客观上限制了工艺种类跨界融合。当下社会对于雕刻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如果只掌握一种工艺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雕刻艺术设计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但掌握手工技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与创作。而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要了解不同材料与不同工艺,从实际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实际产品产出,要求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素质。2.雕刻门类之间融合较少,材料与工艺的不同产生较大的壁垒。雕刻艺术设计分有竹雕、竹簧、木雕、玉雕、石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在应用型高校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工艺技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中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技能与工艺的掌握程度,而现代教学的方式转变要求人才培养对企业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求[1]。同时“现代学徒制”全面推进加快培育知识型、技能型与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下社会与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较高,不但工艺与技能要过硬,而且对相关产业有专业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中雕塑教学的现状其重要意义

1.雕刻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基础教学现状。雕塑在雕刻艺术设计乃至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雕刻专业对于空间与造型的要求相对更高,雕塑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在重工艺重技能的大环境下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少,课程设置重在专攻工艺与技能的培养。而显得雕塑课程结构简单,设置课时相对较少。2.雕塑基础教学对各种工艺门类的推动作用。雕塑课程的训练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观察方法,增强对作品的表现力。有效地进行雕塑的训练,对形体认识与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雕塑基础训练不同于硬质材料雕刻,泥塑的质地较软,塑形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对象快速将感性的表达投入在作品之中,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受力[2]。而雕刻的过程往往是理性的,对材料的控制把握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对比较理性,对于刚入门的学生很难将感性的表达融入雕塑当中。雕塑造型训练主要是圆雕和浮雕两种造型训练。雕塑两种造型训练有助于学生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雕刻造型特点,并加以融合。竹雕、木雕与石雕等都具有浮雕的雕刻表现方式,虽然材料工艺技法与工具使用不同,但是在创意构图、空间压缩、线条雕刻、形体处理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雕塑的浮雕课程训练往往就是在训练学生提升这些能力,虽然学生处于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在雕塑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与创新培养方面,已经具有能够认识并欣赏不同材料雕刻作品,在基础造型的训练上,雕塑提升学生的造型美、形体美与创意美。雕塑的圆雕基础课程与浮雕课程相一致,只是空间的表现方式与处理方式不同。雕塑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审美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在跨界与融合各雕刻门类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三、应用型院校雕塑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1.提升学生空间思考意识。雕塑是空间中的造型艺术,有实际存在的形体,并用某种材料所承载。在基础课之中,雕塑对形体空间的学习是其他无法代替的。主要体现在传统雕塑教学的本体语言,而雕塑的本体语言最核心的三要素概括为“空间”“形体”与“材料”[3]。空间是雕塑的第一元素,是雕塑存在的证明,也明显区别于绘画等平面的艺术种类。空间上的造型要求我们对空间理解不同于素描的基础训练,要求我们建立立体的思维方式,并具有科学的立体观察方法。在形体的造型上不以某一个角度的轮廓作为观察标准,以形体的处理和归纳为主。空间立体思维方式的建立对学生的设计能力与造型能力都会有提升。2.拓展雕塑创作能力在雕刻作品创作中的优势。雕刻专业方向转移虽然材料不同,但在创作构思、创作表现上通过雕塑创作的教学办法与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与设计能力。学生培养的并不以标准统一化方式要求,真正的工艺与艺术类的教育虽然在规律上保持一致,但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以专业引导的方式进行转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雕塑创作需要对客观事物、对文化、对现实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以个人意识融入雕刻作品,呈现出不同工艺材料语言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现力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借助雕塑创作的训练模式提升学生雕刻作品的思想意识。雕刻艺术呈现出不同材料的美,所以,工艺与材料虽不同但在创作观念上融会贯通,从而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自由表现,驾驭材料的属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结合工艺门类采用雕塑课程因材施教。雕刻艺术设计包含的工艺门类较广,针对不同雕刻方向的材料和工艺特点采用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例如,竹雕主要是在竹制的表面雕刻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或者文字,用竹根可以雕刻各种装饰的摆件。针对竹雕的雕塑课程应以浮雕为主、圆雕为辅,训练学生的空间压缩的造型能力,强化浮雕的创作力和表现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竹雕工艺,将雕塑造型能力转化在竹雕的作品中。玉雕工艺不同于竹雕工艺采用圆雕与高浮雕较多,玉石不像竹子一样造型类似,每块玉石的形态不同,也可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在雕塑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视圆雕与高浮雕课程的设计,其他雕塑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和交叉课程。由此可见不同的材料工艺采用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对专业方向的因材施教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4.引入数字雕塑在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学应用。目前雕塑专业院校陆续开展数字雕塑相关的课程,数字雕塑即是将目前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互结合,为适应我国艺术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作能力与数字技术的艺术复合型人才[4-5]。传统雕塑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注重对象的写实能力,数字雕塑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模拟空间中学生可以不受空间的影响,雕塑模型更容易控制和把握,而且不受教学场地和空间设备的束缚,创作时间较为灵活,学生可以在练习和创作当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数字雕塑不同于市场上面批量生产的雕刻技术设备,它更加注重设计和创作能力。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课程的训练可以在软件中选择自己专业的材料,在创作之初可预览到后期效果,为教学资源和最终作品的呈现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对现代雕刻教育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雕塑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雕塑基础课程的范围较广。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材料属性设置不同的雕塑课程模块教学效果更具有帮助。雕塑美学的造型修养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情操,提高作品品位和格调。雕塑教学强调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形成独立的造型语言,以及个人化创作构思。虽材料工艺相同但作品百花齐放,推进学院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特色优质化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守猛.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

[2]吕丽蓉.浅谈当代背景下的雕塑教学[J].大众文艺,2010,(13):235.

[3]律广.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234-234.

[4]李升.翻转课堂在高职雕塑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174+176.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研究;“社公爷”;雕像;艺术设计教学

一、民间美术研究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艺术设计学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在近二十年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中,迅猛增加的师生、师资数量使艺术设计教育的体量更大、成果更多。但大范围的扩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设计学的美学取向中“国际化”与“本土特色”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即如何在设计学中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开展了艺术学与本土文化接轨的尝试,但还没有将这个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陕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林立,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拥有庞大的设计类学生。同时,陕西还是民间美术大省。陕西的民间美术不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品种、数量、艺术价值,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掘和利用陕西民间美术资源,将其和艺术设计教学结合起来,应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作出有益的探索。笔者长期在高校进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也经常在民间开展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工作并进行专题研究,在这两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拟将陕西民间美术中的“社公爷”个案研究作为例证,用以说明民间美术研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社公爷”雕像的美学价值分析

1.“社公爷”雕像简介

“社公爷”是一种奇特的民俗雕像。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在陕西省渭河流域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这种雕像[1]。在2014年前后,笔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偶然也发现了这种雕像,目前尚存11尊,分别位于不同的村落。“社公爷”雕像一般被供奉在村庄外的田间地头或简易房舍内,外形为一硕大的戴冠人首,其冠类似于明代官员中常见的“善翼冠”,故可推测其雕刻时间上限不超过明代,当地还有群众将其称为“舍公爷”或“大头爷”。笔者认为,这一民间雕像应该与民间的社神祭祀有关,故名为“社公爷”。雕像有石刻和泥塑两种艺术方式,虽然艺术方法不尽相同,但造型特征基本一致,如双眉粗长而上扬;双眼圆睁,眼角上翘;鼻头宽大,鼻翼线深;唇上有须,嘴角微翘等。雕像高度一般在80公分—200公分之间,宽度和厚度在70公分—90公分之间,外形很像农村常见的碌碡。“社公爷”雕像的来历尚不明确,目前没有在史籍中发现相关记载。但笔者在民间调查中发现其与某一民俗传说有关:农神后稷死后担心子孙偷懒不重稼穑,于是从土地里冒出头来,从眼睛、鼻孔、耳朵等七窍中飞出诸多鸟虫以提醒子孙乡民及时收割庄稼。该传说应该是将稷神与社神合二为一创造出来的,民间将“社公爷”供奉在田地边,有保稼安民之目的,因此,“社公爷”雕像应当是“社稷”祭祀在民间的一种特殊方式。

2.“社公爷”雕像的审美多样性

(1)狞厉——巫术美学遗存

狞厉之美是李泽厚先生对先秦青铜艺术的经典描述。这一描述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商周青铜艺术中蕴含的原始野性之美,“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经·商颂》)’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2]。在目前发现的众多“社公爷”雕像中,主要的美学特征就是这种带有威吓气息的狞厉美。例如,甫店村石雕,其双眉呈直线“V”状竖立,眼睛立起,眼球鼓出眼眶,显得格外凶厉狠猛。“社公爷”雕像的皱眉肌处理,使狞厉之感更为强烈。另外,子午村、张村的石雕虽然在局部处理上与甫店村石雕略有差异,但其威吓之感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带有原始巫术性质的威吓之美,被视为是存在于民间美术中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基因传承,是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巫术美学在民间社会的漫长延续。比较奇特的是,这种狞厉之美一般呈现于巫文化流行时期,如史前、奴隶制社会,多在巫文化保留较多的非中原区域,如陕北、宁夏、甘肃、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云贵一带傩面具中的狞厉美。而在儒家文明较为发达的陕西关中地区,这种巫术文化因素相对较少,其表现方式也较为含蓄,这种以人首为对象的祭祀形式更是极为罕见。

(2)朴拙——道家美学之源

一些“社公爷”雕塑中还具有“朴拙”的美学特性,如递午村、西古城村的石雕,均由附近秦岭山中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这种坚硬的石头很难精雕细刻,只能进行粗线条的雕刻,表面粗糙,作者在雕刻时也没有过多考虑五官的比例与精确,只是随性而为,因材施艺,使其具有粗犷、朴拙的审美效果。虽然该雕刻颇有残损,但仍可以看出作者自由、大胆、随意的创作状态。如果将它们与同在陕西的霍去病墓石刻、长安区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相比,其朴拙、阳刚的审美效果却是惊人地暗通。朴拙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审美特征。相较于主流美术的选材精良与创作工艺水准的精益求精,民间美术在作品材质、创作水准、欣赏群体需求等方面与其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是造成民间美术朴拙美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朴拙美的形成也与我国传统道家美学的影响密不可分。道家美学提倡“天人合一”,不饰雕饰,故而在艺术创作中提倡天工造化,不重人力。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的心态就会更为自由、适意和真诚,作品就会呈现出自然、质朴、毫不做作的审美特性。民间美术创作者虽然未必明了这些道家美学的内涵,但他们的创作没有过多的规矩束缚,创作时自由随意,不计成败,反而暗合了道家美学的主张。

(3)敦厚——儒家美学寓意

“社公爷”雕刻还呈现出一种敦厚可亲的艺术效果,如西湖村石刻、张村泥塑,其面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外形圆浑敦厚。作者没有按照“社公爷”惯常凶狠的样式去创作,而是加入了民间老百姓的审美理解,将其塑造为慈祥、亲近的形象。敦厚之美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追求圆满、团圆的心理需求,如果深究其原因,无疑有儒家哲学功利性目的与“中和”特点的烙印。儒家美学在我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统治力,在民间美术中随处可见,我国传统社神就在儒家美学的持续影响下经历了由狞厉森严向敦厚可亲的转变过程。原始社会社神多是石、木等物,祭祀形式多是血腥的人殉。汉代以后,社神演变成为人格化的“社公”,且地位不高,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费长房“能医疗疾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明清以后,社神(即土地公)的地位更为低下,在《西游记》中,甚至成为身材矮小、皓首长须的老者形象,但却更为老百姓所喜爱。人们并不希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神?过于森严神圣,将他们变得更加亲切。这种由凶狠向敦厚的转变,体现出儒家美学追求“威而不猛、温而不厉”的“实践理性”精神。

3.“社公爷”雕像的审美包容性

“社公爷”雕像中所体现的不同美学特征,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普遍现象。狞厉之美体现出原始巫术文化的特性,朴拙之美更多地包含了道家文化的追求,敦厚之美则符合儒家美学的特点,而这其中引起大家关注的是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包容性,反映了我国民间美术的文化复杂性与实用性。儒家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即不走极端,具有理性精神及一种规范人、教化人的意识。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实践理性”。儒家文化和儒家美学流行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大农业文明区,这些区域的民间美术中随处可见儒家文化和美学的影响。在“社公爷”雕像中,其监督耕作的民俗神话传说背景反映了“以农为本”的儒家农耕文化,但其表现方式却是令人生畏的人首崇祀。以人首为崇祀对象在儒家文化圈里是非常少见的,这种巨大的人首极具震撼力,不禁会使人联想到原始社会血腥的猎头祭祀习俗。在儒家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出现这种人首崇祀,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和定义传统儒家农耕文明的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三、“社公爷”雕像研究在艺术设计个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先期的研究成果,笔者曾经大胆地将“社公爷”雕像研究纳入艺术设计毕业创作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初衷,首先,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转变固有的思路,将艺术设计的对象扩大到广阔的民间艺术领域,在题材上重视“本土特色”。其次,将民间美术的美学特点和价值灌输给学生,树立其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最后,借助艺术设计的方式使民间艺术得以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被分到了一个六人小组。针对这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了一个总的设计题目“社公爷旅游品牌设计”,然后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制定了不同的分题目:“社公爷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社公爷旅游品牌交互设计”“社公爷旅游品牌包装设计”“社公爷旅游品牌插画设计”“社公爷旅游品牌书籍装帧设计”“社公爷旅游品牌影像宣传设计”,引导学生从艺术设计的不同方向全方位、立体式地对“社公爷”雕像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学生因为对民间艺术比较生疏,多习惯于用时尚化的设计理念,其作品显得“洋气”过重。例如,有的同学设计的海报色彩偏于复色和灰色,构图较空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民间美术知识的相关辅导,为他们分析“社公爷”雕像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与美学特征,以及民间美术的民俗学背景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民间仪式与风俗习惯;民间美术中包含的“繁衍”“吉庆”“教化”“巫术”四大主题;民间美术中“狞厉”“朴拙”“敦厚”的审美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色彩特征等。通过相关辅导,学生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热情与兴趣,他们大胆转变思路,在材料运用、色彩元素选择及形象造型等方面都取得突破。例如,“社公爷旅游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海报招贴设计,采用了民间美术的纯色效果,色彩丰富,视觉效果强烈;在“社公爷旅游品牌插画设计”中,学生反复修改“社公爷”的造型,融入了民间美术的如意象造型、“似与不似之间”理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社公爷旅游品牌影像宣传设计”中,学生将自己较为常见的、熟悉的爱情元素植于“社公爷”雕像中,以“社公爷”雕像为媒介,讲述青年男女之间爱恋、分手、复合的故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将自己所喜爱的文化因素融入“社公爷”设计,在“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社公爷旅游品牌交互设计”中,学生用流行的手机互动软件,让观众可以直接和“社公爷”互动与交流,该生还录制了一段关于“社公爷”的饶舌音乐,动感、调侃的美学因素和传统的审美元素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民间美术研究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前景

综合以上民间美术研究实例和教学个案,可以看到民间美术研究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可待深入挖掘的空间。首先,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体系中非常古老的一支,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美学基因,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研究,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文化和艺术的厚度与深度,打造鲜明的艺术设计民族特色。其次,党的召开以来,党内外达成的共识是:根植于民族本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确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是当前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的重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研究,可以打破以往大学生以个人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艺术思维定式,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艺术责任感,在艺术设计领域实现强国梦。

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0页。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3

一、农村生活素材的妙用

(一)五谷杂粮

金丝彩砂画是一种借鉴传统景泰蓝画而制作的画,但实际上又有很大的区别,是基于景泰蓝画制作工艺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不用制胚、烧制、打磨等工序,但丝毫不影响其美感,且能呈现出来较强立体感的画。金丝彩砂画将在农村较为常见的五谷杂粮作为材料,常常使用的白米、黑米、红豆、绿豆、黄豆、黑豆、黑芝麻、白芝麻等杂粮,制作时以五谷杂粮为辅助,借助五谷杂粮自身天然的光泽,圆滑的形状以及立体感,创作新颖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一有效结合能为金丝彩砂画丰富创作的元素和材料,保证了作品自身美观以外,极大增加了作品的可塑性,突显出了设计师的创作理念。除此之外,还可利用种子制作的种子画,通常也叫作粘连画,是将农作物的种子按、一定的图案粘贴在编织好的竹筛子上,农作物的种子多以五谷杂粮的种子为主,匠心独具,质朴纯正,颜色不一的种子拼在一起,使得小小的农作物变成艺术品,且每幅作品都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农村中,农户喜欢将辣椒、玉米捆绑成串在自家屋檐下进行晾晒,这样做不仅利于保存这些食材,还能节省空间,经过长时间晾晒的食品相较于新鲜食材来讲是保质期更长,能存放更久。可以借鉴该方法将玉米棒用五彩缤纷的丝线绑起来,将整个玉米包裹起来后,作为一个家居装饰。此外,还可将将玉米叶通风阴干后,充分发挥其柔韧性强和柔软的特点,可以将其编织为一个圆盘,再用五谷杂粮、树枝、树叶等进行装饰和点缀,将其摆放在家中一角,也同样是一件创意十足的家居小装饰。传统的广告宣传普遍以纸质的传单或画报的形式进行宣传,不仅成本较高、不环保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缺乏创新,将农作废物有效利用以卖粥类商家为例,如果活动与八宝粥有关的话,可以制作将八宝粥所需要原材料用竹子编织成的竹筛陈列出来,通过采用拼图案形式的比赛的来让更多消费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且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还不会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二)蛋壳

被我们作为厨余垃圾的鸡蛋壳,现在艺术家们通过将蛋液掏空,抽出蛋壳以后用清水清洗,进行消毒处理,将鸡蛋孔向下,通过自然的阴干在蛋壳和蛋膜结合在一起后就可以进行雕刻了。进行雕刻之前首先要进行绘图,打好底稿,运用刀、锯、钻等一系列工具在蛋壳上通过精细的雕刻,将浮雕、阴雕、阳雕、镂空、透雕运用的淋漓尽致。通过电钻转出来的细微的小孔,让这些小孔在一定排列组合之下,最终呈现出华美的造型。蛋雕的作品多种多样,每个蛋雕无论是人物的肖像、诗字与词画、动物,山水等,都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工艺品,都是独特的人文魅力体现。

(三)书签制作

一叶一世界,花草树叶片在经过修剪、浸泡、锤制、雕刻、熨烫、干燥、定形等工序后可以做成书签。通过在树叶上的精雕细琢,让落叶的美不在成为转瞬即逝,让每一片树叶成为记录生活、记录故事的载体。此外,还可以将丝线与绿豆红豆来制作成书签,通过把丝线两端绑上红豆或绿豆,将其一端作为固定端,另外的一端可以随意活动,以此来制成课活动的而书签即美观又便捷。

(四)玉米苞叶

包裹在玉米外层的叶子叫做苞叶,苞叶在阴干后有柔软度好与柔韧性较高的特点。将玉米叶通风阴干,充分发挥其柔韧性强和柔软的特点,将其作为手工艺品的原材料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将苞叶染成不同颜色编织成生活用器类,如锅盖、扇子、篓、筐、筛、坐垫以及蒸笼等等,衣着类如,帽子、包包以及蓑衣等,还可用于家居装饰如地毯、灯具装饰、壁画等。在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的背景之下,这种环保、无污染的作品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五)枯木烂木

在农村中随处可见的枯木烂木,将其经过稍加改造,就能让枯木逢春,成为一些独具特色的装饰品。将碎步剪成树叶装,黏在小树枝上,就成一幅装饰画,还可以直接在小树枝上用颜料涂上缤纷的颜色,在将其插到透明花瓶中,就成了一个独具特色且艺术气息特别强的家居小摆件。其次,将其用细麻绳连接起来,可以挂上女生耳环、项链等首饰,也可以直接用彩色的绳子编成流苏状以此作为墙挂件。此外,还可以将较粗的树枝切割成大致相同的长度将其固定,在一端粘上透明玻璃,就能成为一个小茶几,既充满着艺术的气息又环保。

(六)染料

在古代,人们穿着的服饰都是植物染色,植染历经千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自然资源的永远持续的利用,既能避免使用化学染料还能解决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通过在花瓣、茶渣、莲蓬、黑豆皮、树叶等废弃物中提取色素,将其做成染料,把农作物的废料变成“植染艺术品”。

二、农村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

创意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又是在具体的事物中进行的。在以上的艺术设计中,都是从农村生活中就地选材,通过把我们原本熟悉的物品在一番天马行空后,在原有物品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良、改造,使其被抽象化之后变成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物品。将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对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积极作用,能更好的推动创新的发展、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首先,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对保护农村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农村民间工艺是人类的文明遗产,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财富。但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播和继承,许多农村民间工艺逐渐没了踪影。因此,保护传统民间工艺亟不可待。现目前,以创造力为主要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便成为了一个新的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中就囊括了艺术设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等。由此,大力的发展文创产业,将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通过创造出各种手工艺物品,形成文创产业与保护传承的有效联动,是一条发展、传承民间工艺的有效路径。其次,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能成为创新的发展的推动力。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核心,没有创新的艺术设计就仿佛失去了灵魂。创新往往是人们进行自由创新想象的一个过程,在其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这时候在没有虚伪和纯朴的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提取新鲜素材,进行分析和挖掘,将其放大和发散开来,设计出来的东西才更能抓住人眼球吸引人注意。然后,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能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此背景之下,艺术逐渐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用于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农村生活素材的大量运用,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农村的质朴无华,传递奋斗精神,让艺术设计存在并更加深入到农村的生活中,拉近了农村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满足生活中的需要。最后,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朴实、最富有创意的设计通常是源于生活,艺术设计是生活与艺术结合,也就是艺术设计与生活素材的结合。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能成为艺术设计灵感和素材的来源。由此看来,农村生活素材与艺术设计的统合,能改变我们原本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我们创新出新的生活。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4

1.1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直接运用

传统的建筑装饰中,有些装饰的设计无论是装饰的内容还是装饰的技艺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因此可以直接选取其中的一些元素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在室内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室内设计的要求与需求,然后从传统建筑装饰众多元素中选取实用性强的元素进行应用。例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的窗雕、砖雕,传统的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花卉、山水等图案,是传统建筑雕刻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以前主要用来装饰房屋等建筑物的构建和墙面,砖雕的题材大多朴素自然,形象美观,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窗雕、砖雕等雕刻元素被广泛运用,室内设计师运用传统的雕刻技术,针对民居室内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设计出古朴典雅的作品来装饰室内,不仅增强了室内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还提升了室内的整体艺术感。再如,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的藻井及天花元素的直接运用。在徽州民居,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天井的设计能够增加室内的光线,使室内空气流通。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藻花天井也继续被应用。只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更加强调对藻井天花片段式的设计方式。在对藻井天花的运用中,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空间,选用不同的藻井天花设计方案,充分发挥藻井天花增添室内文化气息的作用,而且,这种设计与组合方式既对藻井天花元素进行了直接运用,又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出来的室内空间既具有历史的文化气息,又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门上雕刻各种图案的直接运用。在古代,人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在门上雕刻上各种的图案,图案色题材以吉祥平安为主,使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师们借鉴传统的建筑装饰在门上雕刻上各种的图案的工艺,根据现代室内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图案,并运用现代的技术将图案装饰在门上,使室内门充满历史文化气息。

1.2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间接运用

由于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具有时代性,所以在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时,很多时候需要对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组合或者创新,以满足的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运用时是在充分理解元素的意义及其背后蕴含的寓意基础上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组合与创新,通过对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在构成方法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加工使传统的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来表现新的时念与历史文化思想。对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间接运用,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装饰文化。

1.2.1对“形”的简化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看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价值,还要看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中存在造型繁缛、形式陈旧的缺陷,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简化。对传统建筑装饰中抽象的元素挖掘其实质与本质,再对这些实质与本质进行强化与修饰,对繁杂的元素进行简化,使其具有概括性与精炼性。在对“形”的简化中,要具有针对性,根据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特点与室内设计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简化,避免毫无目的的改变、拼接和罗列。从而保证室内设计能够通过传统建筑装饰体现出传统建筑内涵。

1.2.2对材料的选用和更新

在室内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决定着质感和肌理,也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与技术手法。在特定情况下,出于环保、造价等多方面的考虑,室内设计中应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来对传统建筑装饰进行创新,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材料的需求,还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节约成本。例如,现代室内设计中很多吊顶和立面装饰采用传统木结构装饰手法,只是为了保护环境以及节约成本,将木材料换成了金属材料,但是仍然是借用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榫卯结构的榫卯穿插、咬合方式。而且西方的一些设计师们也大量运用木结构线条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组合手法,对室内内部的家具造型、界面的装饰进行装饰设计,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再是木材,而是现代化的材料。

2.结束语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民族文化;环境设计;内涵

文化产业园在学术上尚无统一界定,但是随着国家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倾斜,以反映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园作为特定地理区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复古与现代结合的环境艺术,就民族地区而言,环境设计的艺术追溯是民族群体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共同体交织与升华的过程。一方面民族地区以独特建筑风格为地标的起居式环境设计,根植着民族群众以自我为主的环境设计格调。或独钟于依山傍水自然浓缩式设计,追求环境设计的几何美感。比如:云南白族群众在建筑装饰中善于运用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且以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为墙壁山水图的艺术创造巧设装饰空间。特别是大理白族建筑艺术博览园整体走廊石雕设计和墙壁“金狮吊绣球”绘画俨然呈现着富含立体视觉的几何美感。或倾慕于环境设计的色彩夺目,汇五彩缤纷色彩神韵,倾注自我好恶,使得民族地区建筑空间的环境设计逐渐形成独具民族韵味的设计品格。比如在张川回族风情园,回族群众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中崇尚白、绿色,随着民族融合的影响回族群众建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殿堂式建筑设计与建筑绿化中结合性显著。但是受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影响,天棚圣龛的装饰始终彰显着回族群众别具一格的环境设计艺术。另一方面早期民族群体在建筑装饰中对图腾圣物的雕塑与符号抽象成为民族地区环境设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露的关键。比如水族群众在环境设计中注重风水观念,在室内装饰中注重以鱼为主图腾的符号抽象绘画与雕刻,表达着水族群众对安定生活的追求。总之,少数民族群众在以建筑设计为主体,整体布局装饰为核心的环境设计中除展现着精湛的工艺外还蕴涵着少数民族方方面面的文化。或者说以民族风情与特色文化韵味为主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是多元民族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表达与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性堆积的统一,是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聚宝盆”。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范围

(一)基于民族性泛环境设计的基本运用形式

环境设计既包括建筑群体的关联布局又涉及建筑主体空间的装饰与内部摆设等。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在环境设计领域涉及到同建筑设计关联的诸多方面。就民族地区建筑特色和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趋势而言,基于民族性的环境设计基本运用形式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园区地标性雕塑艺术的设计、园区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显现、内部装饰纹样图案的点缀、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地标性雕塑艺术的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精髓,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雕刻艺术通常以最具民族性的艺术表达为载体,比如肃南裕固族民族风情园在广场口以藏传佛教转经轮为地标性建筑,有助于集中展示民族地区典型文化[1]。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地标性建筑以民族图腾雕塑和传统英雄人物为主寄托民族群体别样的情感。比如布依族民族风情园“大楠竹图腾柱”,就是对民族图腾的艺术雕刻。园区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显现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艺术最为复杂多样的区域,比如在云南哈尼族文化街以蘑菇房为主的建筑设计群体,在建筑色彩勾勒中受民族审美文化的影响,色彩冷暖运用不尽相同。内部装饰纹样图案的点缀、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则通常以较为细微的环境设计形式来表达,比如维吾尔族文化产业园在装饰纹样中以农业文化为载体。总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基本运用形式囊括了民族地区雕刻、绘画、手工艺等传统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在多民族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则显得更加复杂多样。

(二)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考量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考量是民族文化环境设计艺术表达的关键。或是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性移植与运用,或是外在产业环境的引导。但是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因素的整体考量而言,一是基于民族特定审美观念的环境设计。这是民族审美文化蕴含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民族审美文化决定了民族文化产业园“民族性文化成分的艺术表达”,使民族文化产业园成为披着建筑外衣的文化汇聚地。另一方面民族特定审美文化固化了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结构性框架和建筑形态与色彩,比如哈尼族依山傍水推崇蘑菇房的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哈尼族民族风情园房屋建筑顶层的弧形设计。二是基于民族特定艺术表达的环境设计。比如张川回族风情园在建筑设计中以清真寺的元素为主,表达特定民族宗教文化。换句话说,在民族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特定艺术表达有着超乎艺术本身的文化魅力,影响民族群众在环境设计中的设计与考量。三是基于民族特定情感流露的环境设计。少数民族通常利用建筑设计表达特定情感,比如白族文化产业园墙壁以“五谷丰登图”等为题材的装饰设计,反映了民族群体渴望祥和安定的生活追求。特定情感的流露以大众好恶为标准进行公共性艺术设计。四是基于环境设计艺术多元交互的影响。环境设计本身涉及诸多领域,多元建筑艺术的交互制约着单一环境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审美,影响整个园区环境设计。五是基于设计市场经济规律的导向驱动。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风情园以文化为主体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极为显著。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惯性类化

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功能和地理区位价值来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习惯性分类主要以“民族风”“民族游”“民族文化”、民族工艺为主。以“民族风”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主要以民族一条街为主环境,通过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浓缩进行周边建筑的环境设计,比如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侧重强调民族整体文化的环境设计。以“民族游”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以民族休闲旅游文化为主体,注重民族文化的艺术承载,比如裕固族文化产业园等都是以旅游为主旨的环境设计[2]。以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以民族工艺为主旨的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基本上围绕民族特色产业和文化为核心,注重于白族文化产业园中民族环境设计艺术性的升华。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的文化内涵

(一)彰显着民族群体的特定审美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作为民族特定文化的集散地,在文化产业园建筑设计与装饰布局中彰显着民族群体的特定审美文化[3]。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紧扣民族元素而超乎民族秉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反映着少数民族特定的审美文化。在骨干性建筑设计中少数民族将喜闻乐见的自然审美浓缩于建筑布局中,强调布局对称、群体关联。比如白族建筑艺术博览园在园区布局中沿用“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将源于自然的审美视域超脱地浓缩于墙壁装饰中,“白墙青瓦”“石材木雕”成为博览园最为民族性而超乎民族性的审美存在。其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注重时代审美观念同民族传统审美诉求的结合[4]。一方面,在园区设计中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文化产业园除主体功能外还孕育着特色观光功能。特别是文化产业园主题雕塑的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园区边缘性夜景审美的数控设计是诸多民族文化产业园透析时代审美理念的所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审美符号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或者说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主体。比如张川回族自治县回族文化产业园中以石雕古兰经的设计为主体,从白、绿调的装饰色彩到园区植被绿化都彰显着回族群众别具一格的审美文化。再者,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室内器具陈列等设计注重日常生活化的审美[5]。比如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对样品玉器的摆放与陈列印证着裕固族群众的简朴审美意识,使玉的高端大气同游牧民族迁徙生活朴素简易融为一体。同样在窗台、天花边缘性设计中依然秉持清玉般的纹样与吊坠装饰。

(二)体现着神秘多元的民族忌讳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文化风情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着神秘多元的民族忌讳文化。一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排斥或者杜绝民族忌讳性建筑和装饰元素的色彩存在。比如无论是受齐鲁文化影响的凤县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园还是宁夏回族文化产业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通常以伊斯兰教惯用色彩白、绿为主,忌讳妖艳色彩在装饰装潢中的运用。二是在具体建筑结构中的忌讳。随着齐鲁儒家文化的区域辐射,少数民族群众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基于心理作用临摹和借鉴中原宫殿式的园林布局,但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风情园在整体建筑中始终秉承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忌讳儒道文化延续的金碧辉煌式宫殿型布局。三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在装饰、布局、墙壁装潢中对非民族性元素的排斥[6]。比如土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工中最为显著的是“玛尼旗杆”的布局与设计,在雕刻装饰纹样中以彩绘健壮牛羊、五谷丰登的花纹图案为主,极力排斥非藏传佛教意蕴下的建筑形式。

(三)折射着民族群体真挚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民族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具有宗教信仰,宗教教义的艺术折射是环境设计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建筑设计与整体装饰的空间维度设定了道德区间。换言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不可避免地接受潜在宗教观念的束缚。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宗教文化的折射而言,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对宗教文化的线性扩张[7],具体表现为灯管、吊坠等装饰器件的宗教化勾勒。比如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在灯饰设计中以“奥玛”等多神灯饰为主,地标性建筑的宗教素材选取、宗教纹样的绘画装饰等。反映着哈尼族信仰的宗教文化[8],比如甘南藏族文化产业园室内设计中多以“五色风马旗”的纹样为主,在肃南裕固族民族风情园则以藏传佛教“转经轮”为地标性建筑装饰。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的隐性承载。比如临沧和成法拉帝国际度假庄园在展示佤族文化的同时对佤族信仰万物的宗教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器具摆放中都有关于神秘宗教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对于“木依吉”的宗教文化反映,基本上以屋檐纹样图案为主[9]。三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宗教文化同其他实用性功能的混同。比如赫哲族产业园鱼纹装潢图案,就是赫哲群众从信仰多神到信仰萨满教转变过程中的设计风格。

(四)反映着民族群体永恒的图腾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对民族群体图腾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利用民族图腾纹样对建筑的装饰,通过民族纹样即折射民族群体特定的审美心态又寄托着民族群体对民族图腾的敬畏[10]。比如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在室内墙壁均绘制着有关蒙古族狼图腾的纹样图案。二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对民族工艺文化一条街等特定区域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通过形态各异的民族图腾元素吸引游客,比如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在各民族建筑设计中巧妙运用图腾文化,保安族腰刀成为潜在的民族图腾符号形式。三是在建筑装饰中民族图腾往往成为雕塑必选素材,壮族铜鼓、傣族金孔雀等民族图腾基本上以不同形式运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园(民族风情园)雕塑当中。四是建筑本身部分[11],比如鄂伦春族民族图腾“云卷纹”在文化产业园环境设计中被运用到护栏设计当中。

(五)渗透着民族群体朴素的生态文化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6

校企合作中学生又达不到企业的实战要求,当下社会对公共景观艺术中壁画雕塑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在校学生大多对壁画雕塑是初步学习接触,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实际的制作过程,这就给课堂实践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在学生方面,有些材料和材料所必备的工具也比较昂贵,这就会给学生学习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实际困难,如果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材料和材料工具的选用不当的话,就会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积极性下降,也不利于实践动手课程的顺利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学生又学不到所要学的真东西。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也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动手制作课程存在的普遍现实情况。

如何选用低成本材料在壁画雕塑课堂上使用,既方便实际实训教学,又能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这是教师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新材料在某种情况下有着传统材料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如何能把新材料运用得十分恰当,需要对材料的感受和把控。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快乐地在动手制作中了解掌控壁画雕塑的制作技巧和方法,大胆拓展艺术创作思路,制作出好的有艺术价值的壁画雕塑作品。笔者多年来在一线实习实训教学中尝试采用低成本材料来进行制作教学,使制作工具购置费用大幅度降低,材料的选用也多考虑既要适合课堂教学又要使学生们能接受的价格。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而不会担心材料的费用问题了,也提升了学生对壁画和雕塑课程的学习兴趣。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证明了低成本材料的使用是可行的、有效的、科学的,是真正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和其他院校壁画雕塑教师们的交流学习中,得知材料的选用是教学最头疼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大家都认为低成本材料的选用是非常好的方向,既解决了材料使用上的难题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是值得在壁画雕塑教学中选用推广的材料。同时通过社会实际调查发现,在当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公共景观环境中对低成本材料的壁画雕塑作品有很大的需求,低成本材料在未来壁画雕塑等制作上会有非常广泛的使用空间,低成本材料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低成本材料的环保性

在新材料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所有的材料都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同的材料在制作的运用上有着不同的使用和定位,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对材料的性能和功用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低成本材料的使用还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大量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造成污染的来源之一就是在美化装饰环境中使用的大量材料所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选用材料时既要考虑成本问题又要重点考虑材料的环保问题。如果选用不当,在教学中长期使用的话,就会对学生对教师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制作的作品也不会有市场,还会给社会制造不利于环境的污染垃圾。教学中要选用对人体对环境无害的低成本材料,如具有无毒、无污染、无异味、无胶类甲醛等新型材料的使用,最大程度来降低所选材料在制作实践中对学生对教师的危害,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来选用尝试开发能在学校教学一线运用的低成本环保材料,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师们的责任和要研究攻破的课题。要在教学中拓展开发一类新型材料,就是在自然中、在生活中被废用的或是不被看重的一些物件,我们把它们拿到教室里进行设计雕刻加工制作,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很有市场潜力。如长期不用的废旧实木家具、陶土罐、瓷罐、土砖等等,使废旧材料得到合理的再利用也解决了教学中的反复制作的材料成本,同时这些材料因多年的使用和在室外风吹雨淋后更易于雕刻制作加工,再就是这些材料已没有了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危害,非常的环保。环保性废旧材料资源在院校实训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再次利用,也培养了学生们在实践制作过程中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低成本材料要宜雕刻宜制作

现实生活中低成本材料有很多都适合壁画雕塑制作的选用,为我们材料的使用提供了可适用性的方便性。教学材料的选用的目的是要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实践制作雕刻的学习,来使学生由浅到深的学到壁画雕塑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初步的掌握制作的过程步骤。因为大多数院校在安排壁画雕塑课时上都不是太多,这就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来完成壁画雕塑的基础学习、设计学习、实际动手制作学习等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学生要反复使用材料来训练制作,要经过多次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材料的选用上就不用过多的来考虑它的永久性、耐晒耐腐蚀等等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了,只要符合低成本、能反复利用、环保无害、宜男女同学制作雕刻的材料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而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实践动手能力上须要加强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既要有设计能力又要有制作的能力,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型专业人才的目标目的,也是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就业打好坚实基础的必备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材料的选用上还要注意材料的宜雕刻宜制作性。受学生选购制作工具的限制不使用坚硬的材料在教学中,因为不同的材料适应于相对的制作工具和设备,学生的经济条件不太现实购买太贵的工具,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况,所以要选用宜雕刻宜制作合适的教学实训制作材料是正确的、实际的、科学的、可行的。另外,学校教学班级教学还要考虑到女同学在壁画雕塑中的身体条件问题,太坚硬的材料制作起来对女生对第一次学习壁画雕刻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学习壁画雕塑雕刻知识和制作的过程步骤掌握工艺技能,在考虑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从现实出发选用宜制作宜雕刻的材料才是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客观条件、实际情况的。

教学材料在社会实用中的———材料转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发现,在现实中适合壁画雕塑的材料有千百种之多,但是很是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全面的选用学习,唯一的方式只能选用低成本材料使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如何把所设计的图稿在简便的材料上制作出多维的空间立体或具有层次感的造型艺术作品;使是艺术品既有艺术品位又有材质的美感,让新材料和新的艺术理念得到很好的契合;要把新材料的性能和适合应用到壁画和雕塑的艺术元素传授教会学生;要在理论上让学生了解如何把图稿转换到不同材料上的方法,不同材料所使用的不同工具设备的技能,壁画绘制和雕刻的基本技巧方法,雕塑材料的基础塑造程序步骤流程等方法技能的相关知识;现实中常用材料的种类及不同种类材料本身的属性特质等等。在客观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设计思维方式来设计不同空间环境中的壁画雕塑题材内容,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所设计的图稿与材料制作的转换关系,把在学校接触的简便材料,所学到的制作雕刻技巧方法如何在将来社会实际中遇到的高档材料进行转换。在学校的短短的实训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接触学习到,只能在将来的社会实际制作雕刻中去学习去提高。制作雕刻的方法技巧是一样的,只是材料本身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转换。也是解决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应用的差距方法之一,也是最好的实际的科学的路径教学手段。#p#分页标题#e#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7

一、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表现形式

永州地处湖南南部的丘陵山地,建筑构造多以青砖外墙和木质板墙(内部分隔空间用)为特点,呈现出一种整齐、均衡、和谐的美感。外墙上的主体石雕大门和砖雕漏窗以及内墙上以木雕为主的门窗,将审美与实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善于就地取材。石雕和木雕以本地盛产的青石和杉木、香樟木、椿木为主,砖雕则以黏土烧制的青砖为主。石雕线条凝练,细腻流畅,富有力度,主要用在外墙大门和过道石门的装饰上;木雕质朴率真,简约含蓄,灵秀生动,主要用在木质板墙的各类门窗装饰上;砖雕古拙生动,粗犷质朴,主要用在外墙上的漏窗上。永州古民居的大门一般分为开在中轴线上的正门和开在侧面的边门。正门一般都比较高大,有一整套的装饰手法,由门罩、门楼、门斗及门廊四部分组成,气势威严,是当时贫富贵贱的等级标志。大门因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名称也各不相同,一般分为屋宇式大门和柱廊式大门。门扇下部设下槛,上部设中槛,在中槛上加门簪,中槛以上为走马板,走马板上为上槛,再上为正心檩,门心板上钉有门抠和门跋,又称“铺首衔环”,这种大门称为屋宇式大门;另外还有一种大门主要用两根或四根柱子支撑上面的屋顶结构,支柱的材料一般为圆木柱,下面形成一个空廊,称为柱廊式大门,在永州古民居建筑群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周家大院的周崇傅故居大门(图1)。大门一般有较高的台基,台基由方整石料砌成,中间做重点雕刻,具有防雨防潮和以示尊贵的作用,两边均设有门墩石雕。另外,门簪雕刻也是主要装饰之处,多用木雕,表现花鸟鱼虫或乾坤八卦,以寓吉祥,用来支撑匾额。

在永州古民居中,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繁有简,主要起采光、通风及分割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外墙上的漏窗以砖雕为主,通常成圆形、方形、八角菱形和扇形(图2)。室内的槅窗以木雕为主,按其开启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向左右推开的,称为平开窗,一种是分成上下两段的,上段可以向上推开,下段可以摘下,叫支摘窗,还有一种是固定的,叫直棂窗;按其功能还可以分为花窗、隔扇窗等;[1]室内装饰以天井四周隔扇门窗为主,槅窗与槅门大多结合成一体,常用的门窗隔扇形式一般是由竖向的边梃、横向的抹头组成框架,内芯由格心、绦环板(亦称腰花板)、裙板等组成。装饰门窗时多在格心、绦环板、裙板等表面雕刻丰富而生趣的纹饰。(图3)

1.形式多样、灵秀生动的表现手法

永州古民居现存的门窗雕饰主要承袭了明清两代的装饰风格,既有明代雕刻的朴拙古雅与简洁洗练,又有清代雕刻的精巧缜密与灵秀夸张。雕刻手法既有明代的平雕和浅浮雕,也有入清以后的深浮雕、圆雕以及透雕、线雕和嵌雕工艺等方式。其中运用到门窗木雕上的大多是圆雕和透雕,运用到大门石雕上的大多是圆雕和浮雕,运用到外墙漏窗砖雕上的大多是透雕[2]。但从整体来看,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通常因材施艺,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使雕刻层次丰富,且极富韵律节奏之美。周家大院是永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它位于永州市零陵区何仙观镇的涧岩头村,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历经26代近600年,由六个大型宅院组成,分别为“老院子”“、红门楼”(周希圣故居)、“黑门楼”“、新院子”“、四大家族院”和“子岩府”(周崇傅故居)。其中前三座建于明朝,后三座建于清朝,其门窗雕饰表现出由简洁到繁复,由朴拙到精巧的装饰风格[3],清晰完整地体现出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艺术特色。以“四大家族院”中隔扇窗上的木雕为例(图4),其整体窗格的构成采用传统对称的吉祥纹样,如万字锦、团万寿、回纹等。其单体植物、动物、人物或图案纹样多用圆雕加透雕,也包含有贴雕或线雕等。由于隔扇窗的通透性,所有的雕刻无法依附于任何背景,因此采用透雕、圆雕与贴雕比较多。根据需要雕刻地方的大小,或是先根据某一构件局部的要求,采用深浅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的方式,进行逐一雕刻,构成层次错落有致、来龙去脉交代清晰明了、疏密变化自然得体的深浮雕或多层透雕,雕刻完成后再贴到相关的位置。另外还有一些在雕刻中因失误而无法弥补的部位,或是一些很小的局部难以通过其他的雕刻方式来完成,就通过贴雕的方式来补充。这样把变化各异、大小不同的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雕刻造型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构图饱满而又透着灵气,和谐统一,宾主尹建国谢荣东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有序,疏密有致,装饰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各个单体形象的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神情姿态栩栩如生。不同刀法朴实娴熟,抒情凝炼,令人叹服(图5)。

2.匠心独运的构成语言

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中表现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但又在具象的造型中注入抽象概念,并大胆采用我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的表现方式与虚实相生、层次分明的线性表现语言,刻画出活泼、夸张和浪漫的形态,使形象充满生气与神韵。雕刻工匠借助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技术,利用点、线、面的构成与穿插,把自然界的物象与人物刻画成为画面的主体,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如根据窗棂要求的隔与透,工匠们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隔扇门与窗棂,如冰裂纹、万字纹、回纹、流云纹、祥云纹、如意纹等;画面中利用格条连接大、小不同形象“点”的装饰图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把不同场景和造型组合在一个画面;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画面结构的严谨与变化,构图的饱满与均衡;突出线条的艺术魅力,把线性的形式感置于作品的主导地位,使线条从含蓄的意境中迸发力量,最终通过点、线的连接来实现隔扇门与窗棂面的隔与透,这样既达到了窗棂的装饰效果,又使窗棂的实用功能尽善完美(图4)。

另外,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深受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经营位置”与“应物象形”。门窗雕饰讲究对称均齐、组织紧凑、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刻画细致,善于运用传统图案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使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如周家大院“红门楼”中的圆形隔扇窗所雕刻的花卉(图6)就采用了对称的构成形式,左右对称,上下均衡,具有聚心、向心或辐射全局的效果,与装饰图案的适合纹样如出一辙。还有隔扇门绦环板上的八仙图、农耕图、三羊开泰图等,也都是适形而作,体现了雕刻艺人们在传统绘画影响下处处匠心独运的创造力,同时也表现出我国民间传统美术的审美共性[4]。#p#分页标题#e#

二、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艺术内涵

1.丰富多彩的装饰题材

常见的装饰材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吉祥类象征性图案,如连(莲)年有余(鱼)、平(瓶)安如意、五福(蝠)临门、喜上眉(梅)梢、龙凤呈祥以及福、禄、寿、喜等;二是道德教化类题材,均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忠孝节义、二十四孝、渔樵耕读、连中三元等;三是生活题材,反映永州本地的风俗风情,包括耕种、收获、纺织、商贾、爱情、读书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还有大量飞禽走兽以及植物花卉、蔬菜瓜果之类,如周家大院对莲花图案的特殊钟爱就源自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用以勉励子孙后代,洁身自爱[5]。

2.简约含蓄的意象造型

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受宋代以来文人画的影响较深,画面含蓄,意味深长,追求“画外之境”,更多的是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在取景构图方面,往往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如表现屋内就只取门窗,表现阁楼则悬空出现栏杆,表现外景或用山头、或用树木,祥云表示天空,浪花或水纹代表流水湖泊;刻画人物,不注重五官表情,不注重细节的雕琢,也不拘泥于人体比例结构,而着意于表现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造型稚拙,刀法简洁,动态夸张,画面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法和戏曲均面式构图,强调整体神韵的把握,赏心悦目,极具装饰效果与寓意表达。如周家大院“老院子”隔扇门绦环板上一幅幅生趣盎然的画面,粗犷而不粗糙,细致而不繁琐,简练而不简陋,生机勃勃,意蕴深刻(图7)。

雕刻艺术设计范文8

一、玻璃创意设计中的“热工艺”

玻璃热工艺的创意设计体现在包括吹制、铸造、软化等一系列不同温控与成型技法相结合的过程与结果中。通常,研究者通过观察与记录温度在600℃~1000℃以上的玻璃状态,了解玻璃材料的成型规律,为进行艺术化的造型设计做好实验基础。最为老百姓熟知的“灯工”玻璃,就是一种玻璃热工艺,也是民间制作玻璃小饰品的传统手法。灯工玻璃见图1,手艺师傅的细长玻璃棒在火焰喷灯的高温炙烤下,渐渐软化变形,经过师傅迅速的钳夹拉伸,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玩意”应运而生。如今,随着对玻璃热工艺的不断研究,玻璃的创意设计可以在更为科学的设备与操作方法中得到实现。玻璃的吹制、热熔、铸造等工艺设备,从初期的土窑发展到数控窑炉,艺术设计师可以自如的在不同温度曲线上进行玻璃的热状态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进而总结出烧造不同形态的玻璃艺术品的温控方法。热熔玻璃在户外景观中的应用,美国设计师约翰•吉尔伯特•鲁特利用厚度为2.5cm的3m宽玻璃板经过600℃以上的高温热熔形成波纹形长条结构,具有流动感的波纹状玻璃和水产生了巧妙的互动,这种热熔玻璃形式也成为他设计作品的标志之一。玻璃设计虽然在创意构思上可以天马行空,但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可能诞生真正有价值的玻璃设计精品。目前市场上较为热销的琉璃艺术品,运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玻璃铸造工艺,因此也称为铸造玻璃艺术,这种工艺有一套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制作工艺流程,其关键难点就在于窑炉温度曲线的控制上,在烧造过程中必须经过科学的计算与严密的考量。玻璃原料通过升温软化直至熔融,再经过退火冷却,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才可以完成。由于玻璃配方与铸造设备的不断改进,琉璃工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烧造局限,无论在制作精度与作品尺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飞跃。

二、玻璃创意设计中的“冷工艺”

玻璃的冷工艺不需要以热状态实验为基础,主要根据表面性质与光学性质展开创意设计,具体的工艺手法包括镶嵌、化学腐蚀、喷砂、切割、雕刻、彩绘、镀膜、夹层等。玻璃镶嵌是一种古老的玻璃加工工艺,一般与彩绘工艺结合使用,其中镶嵌彩色玻璃在欧洲中世纪的教堂早有应用,目前在国内建筑中也渐露头角。法国夏尔特教堂镶嵌彩绘玻璃窗,至今依然保存得极为完整。玻璃镶嵌的难点在于,玻璃要依据不同的图形被裁切成精准的形状,以便适合建筑结构。在完全依赖手工的时代,异形玻璃的裁切费时费力,如今在数控玻璃切割机的帮助下,裁切异型玻璃的难题迎刃而解,使得古老的手工艺在今天得到更多的应用。化学腐蚀是利用氢氟酸侵蚀液对玻璃表面进行腐蚀,从而形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工艺种类。由于腐蚀后在玻璃表面可形成十分特殊的肌理,所以酸腐蚀玻璃是当前较为流行和时尚的工艺品种。喷砂工艺与雕刻工艺都是常见的加工方式。喷砂工艺是用喷砂枪或喷砂机等工具向玻璃表面喷射细石英砂或金刚砂,以形成图案的装饰方法。喷砂后的玻璃呈现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毛面,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而且通过喷砂强度的变化,可以产生浮雕般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会形成更为丰富的层次效果和光影效果。切割与雕刻玻璃工艺属于传统工艺,一般结合应用。“施华洛世奇”,就是以纯净、独特的切割工艺而著称,造型的细小切面细腻平整,切面转折处过渡自然而又明晰,完美细致的切割工艺成就了该品牌在水晶制品中的卓著地位。现代玻璃的切割、雕刻工艺范围很广,包括凹雕、浮雕、透雕等形式,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等离子喷涂、激光雕刻等工艺形式。夹层玻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安全玻璃,它是由两片或多片玻璃用透明的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片牢固粘合而成。科学技术的提高为艺术形式的创新开辟了途径,设计师在玻璃片中间夹置各种纤维材料、金属材料,经过加温压合而形成的夹层玻璃新颖而又极具观赏性,同时,玻璃和中间层的牢固结合,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和破碎时的安全性能。总之,玻璃的创意设计以材料学研究为基础,设计者经过不断的实验与总结,探索各种工艺的特点,并针对设计目标不断寻找各种工艺之间的联系与最佳的组合方法,进而设计出既满足使用功能又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设计作品。

三、玻璃创意设计的应用与推广

玻璃的设计应用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推动玻璃材料研究的同时,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空间,玻璃材料的创意设计进入了全新、快速、多元的发展阶段,服务于建筑业、日用品业、装饰品业等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行业,成为了新的时尚。在中国,玻璃的制造工艺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然而因历史文化、审美习惯与材料技术等原因,一直没有成为国家工艺设计的主流,因此直到近现代,玻璃艺术设计水平整体上较为薄弱,与国外很多国家差距较大。如何将玻璃的研发、设计、生产、消费形成有效价值链,是玻璃材料能否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的关键。玻璃在建筑环境中基本以平面的形态呈现,其使用多样、复杂、富于变化,在工业生产中被称为平板玻璃。20世纪末,国内建筑玻璃的应用形式与使用范围还处于十分狭窄的状态,玻璃工艺技术的开发,基本上以满足人们居室生活用途为主,以门窗玻璃为主要形式,样式单调,缺乏创意设计。进入21世纪,随着平板玻璃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大众消费观念的改变与审美意识的提高,平板玻璃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如拓展空间、调节光线与色彩、装饰墙体与壁面等。很多艺术家或设计师注意到了玻璃材料的独特性,设计制作出各种样式和风格的玻璃移门、玻璃窗、玻璃吊顶、玻璃隔断等,并结合空间特点使其在不同的设计理念下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建筑与环境样式,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经过创意设计过的平板玻璃,见图6,在实现了建筑采光的用途外,更使室内的光线与色彩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其妙的变换,同时又对建筑环境起到了装饰作用。玻璃器是较为人们所喜爱的日用品,主要以吹制为成型工艺。长期以来,国内对玻璃日用制品的消费处于较低水平,这和国家文化与历史习惯有关,因而中国很多玻璃吹制厂主要以制作外单、加工出口为主。国内所见到的高端玻璃制品,多为进口,普通日用器的种类和形态缺乏丰富性与设计美感,因而需求量不高。随着生活品质与设计水平的提高,玻璃花瓶、玻璃餐具等具有创意的日用品进入了市场,晶莹、绚丽的玻璃器不仅为生活实用提供了选择,也成为了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玻璃装饰品的发展与人们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近年来,玻璃装饰品成为人们追求时尚与品质的新宠。玻璃的首饰、摆件、礼品、纪念品色彩纷呈,种类繁多,工艺手法多样。一些中国玻璃艺术品牌,如“琉璃工房”,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与烧造工艺,在中国高端饰品市场已可与进口品牌“施华洛世奇”比肩。杨慧珊“澄明之悟”系列作品中的一件,运用的就是铸造玻璃工艺,用玻璃的材质来表现花瓣的自然形态,其烧造工艺的繁复与难度,从每片花瓣的弯曲形态上可见一斑。随着科学家、设计师对玻璃材料的深入研究,玻璃创意设计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将成为新的时尚热点。科学技术在设计原理、材料工艺、生产制作等方面的创新,为人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欲求提供了新的方式,从而带动了时尚的巨大突破。因此,玻璃艺术所形成的时尚,是科学技术带动下的创意设计时尚。正如英国设计师克里斯•莱夫特瑞所理解的:“能够带给我们创新、丰富我们的文化或是充实我们自身的,并不是新材料的发现,而是科学家、设计者、手工匠和建筑师解读新材料、找到新用途和加工方法来转换它们的过程”。近些年来,国内已出现了很多与玻璃艺术设计相关的产业,很多经过艺术创意后的玻璃制品,升值空间很大,一部分品牌甚至进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很多美术高校也将玻璃艺术设计纳入了学科建设中,将科学研究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效联系起来。人们对玻璃的认识正逐步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定,在城市环境、家居装饰等领域,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玻璃材料工艺与创意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