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艺术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艺术文化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1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日益繁荣,人们对环境艺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各高校要以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文章围绕技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了环境艺术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作者:曾庆东 熊鑫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注: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3350

参考资料: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2

关键词:室内设计;传统砖雕文化;现代建筑;融合创新

砖雕,是在青砖上细致镌刻出山水花鸟图像的特定雕刻技法,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对于砖雕技艺方面的研究,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传统砖雕装饰文化研究体系。将砖雕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带来了研究的新角度和新价值,对其形成的建筑室内设计新思潮深入探寻,对新中式设计风格的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一、传统砖雕技艺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砖雕技艺是一种独特的雕刻装饰工艺。它以青砖为媒介,纹样图案多取自中国传统山水建筑、瑞兽花鸟和吉祥元素,雕刻层次多样且繁复细致。它的塑造形式多变,表现内容丰富,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趣,多应用于建筑墙头和门楼。传统砖雕技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装饰价值。

(一)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尊崇儒家思想内涵

砖雕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表现人文物象精神性的功能,在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美学的多重影响下,形成了较之其他建筑装饰元素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青砖作为载体,有淳朴自然的独特韵味。在艺术风格上,以儒家文化作为中心思想和价值准则,渴求达到“物”与“人”的自然融合。在此基础上,将装饰图案内容从简单化的自然元素提取、描摹、表现向以景寓情、寄情于景的更高层次转变,在“仁、义、礼、智”的传统理念下,构建典雅恬静的艺术意象。

(二)砖雕纹样图案具备特定的吉祥寓意

砖雕的纹样图案种类多以山水建筑、瑞兽花鸟和吉祥文字为主,经过艺术性的夸张放大和元素提炼,象征性的造型语言将审美意趣与传统文化紧密联合在一起。如借“蟠桃”“仙鹤”“青松”和“灵龟”喻“长寿无疆”;“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梅开五瓣”代表“五福临门”;“麒麟送子”多用于恭贺“喜得贵子”;“鹿”通“禄”,寄寓财运亨通和进官加爵的美好愿望,而“蝙蝠”的“蝠”通“福”,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除了多种象征意义的物体,砖雕纹样还多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出现的神仙人物、历史故事里忠烈坚贞的英雄人物等。这些事与人通过比喻化的表现,组合形成劳动人民对于物质精神层面追求的可视化形象。

(三)文雅的艺术风格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蕴

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砖雕技艺的装饰性要求大大提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砖雕不再是单纯地复刻传统技艺,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格式,而是人们用来表达生活体验和精神感悟的手段,向探索古朴文化内涵的方向转变。传统砖雕文化符号表现出的很多图像色彩、语言文字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衍生出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设计理念,彰显了一种古典雅致、宁静致远和自然淳朴的艺术风格,蕴含了传统的文化韵味,实现了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后对更高级的审美生活的追求。

二、传统砖雕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融合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砖雕技艺也实现了多样化、深层次的创新。人们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研究层次也愈加深入,砖雕不再是以青砖作为媒介的单调存在,通过技术上的变革,它逐渐成为一种创新性的装饰艺术形式,从而融入到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中。

(一)传统砖雕技艺结合现代元素构架艺术性的现代建筑空间风格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融入传统砖雕的纹样图案、造型特征能够强化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砖雕技艺是传统装饰美学的呈现,将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革新重构之后运用于现代建筑空间中,灵动富有韵味,是时下兴起的新中式风格的特征。当然,无论室内设计中砖雕文化的应用多么新颖独特,也都要以符合建筑风格为主旨,要能与室内整体环境相融,绝不能喧宾夺主。在电视背景墙中应用砖雕技艺中的凸面雕刻,不仅可以丰富墙体,还可以营造格调高雅的空间趣味,营造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室内风格。砖雕技艺不仅可以应用在天花板的吊顶和仿古典风格的地面,还可以与整个建筑墙体设计相融合,这多体现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设计。提取砖雕技艺的“缕窗”元素,经过雕刻制成隔断,使整个建筑空间开阔明亮,精美而不会有过多的视觉阻隔。比如在现代茶舍的室内陈设中,在墙体造型上用砖雕文化中一些吉祥寓意的图案加以雕琢,在室内的灯光照射下使得整个茶舍的光照环境明暗有序,层次饱满。白色墙体与砖雕部分通过视觉上远近虚实的的转折和拓展,达到空间意境的虚实相应,既带有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朝气,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二)传统砖雕以独立的现代装饰品提升空间的文化内涵

时下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装饰品应用于室内装饰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潮流,同一般的家私陈列品在建筑室内的装饰不同,砖雕雕塑艺术品在现代建筑室内可以凸显空间构架,比如在居室内部挑选突出重点的陈设布置,从而起到点缀空间的效果,干净简洁的整体线条可以实现层次跳跃。比如在遇水和不易清洁打理的洗手台角落,利用砖雕雕塑艺术品的特性避免水渍油烟附着的问题。在设计具有鲜明区域风格的室内空间时,颜色鲜艳耀眼的砖雕装饰品就可以流露出文化特色,通过与周边陈列的搭配打造出一个既有复古气息又有个性追求的室内陈设环境。这些充满传统建筑符号的装饰品可以减少空间的沉闷感和单调感,这种创新大胆的组合可以实现现念和传统工艺的结合。

三、砖雕技艺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传承与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砖雕技艺是时光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国灿烂文明的彰显。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将传统装饰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建筑空间的再设计成了新的课题。在现代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下,砖雕与新型材料、革新技术和创新技法的融合将成为砖雕技艺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创新技法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砖雕技艺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复制、借鉴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纹样和雕刻技法。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对传统砖雕工艺实现现代化、多元化的设计转变。发挥现代设计的创新性思维,创造出一种将传统语言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新视角,在传承砖雕工艺高品质装饰性纹样的同时,实现在现代建筑视觉特性和现代人审美需求上的创新。在革新技术上,摒弃传统制砖工艺对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工耗损减少的目的,应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传统砖雕技艺应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加持下重新炼造,使古老的工艺文明在现代建筑中获得“新生”。在新型材料上,现代建筑对于砖石的接纳程度存在局限性,应该探索适用于现代建筑空间需求的装饰材料。水泥混凝土、仿古树脂和陶瓷仿砖作为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可以与传统砖雕工艺相结合,这种新型的结合不仅不会损害到传统砖雕技艺,还可以迎合现代人的建筑设计审美观念。

四、结语

砖雕是我国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装饰性传统雕刻技法,是集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创作手法。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将砖雕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建筑空间风格的再加工设计,来体现现代人对精神境界和艺术审美的追求。在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要实现创新融合,使其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在日新月异的装饰艺术史里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知理,郁舒兰.徽州砖雕艺术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6(3):177.

[2]李曼.北方地区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3]洪雅冰.婺源砖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田慧子.论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美学特征和语言符号[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手工技艺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强化劳动教育是响应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结合手工技艺的劳动技艺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对手工技艺的了解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对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需要响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明确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另外,劳动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的优秀品质,同时鼓励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学生在劳动中可以意识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来之不易,从而会更加珍惜,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动,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信念,帮助学生养成拼搏和奋斗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奋进、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另外,劳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

(二)中小学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是贯穿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手工技艺包括烧造、染织、雕塑等等众多门类。学生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工匠们利用不同材质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来进一步了解手工技艺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手工艺品曾作为创意装扮人们生活的文化,也是满足的是人们物质及精神需要的文化。传统工艺是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方式,例如通过染织获得衣服、通过烧造获得器皿等等。科技的进步导致许多手工技艺不再使用,但是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中华儿女历代的传承和创新。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也需要将手工技艺纳入到劳动教育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融合手工技艺的教育,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应该在手工技艺教学中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手工技艺发展的更高水平。

二、中小学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策略

(一)结合手工技艺,开展劳动主题活动

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少,教师可以开展劳动主题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师需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及时的开展劳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物质条件和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再结合一些手工技艺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手工技艺入手,制作手工艺品。例如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技艺———做风筝。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纸、尼龙绳、竹条和画笔等工具,然后再将制作风筝的步骤教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风筝的形象,然后动手制作风筝。教师在学生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还可以给他们介绍风筝的起源、制作风筝素材的演变,以及风筝最开始的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的作用。学生在动手制作风筝的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另外,教师也可结合一些传统节日来开展手工技艺教学。灯彩也是民间流传较广的民间手工技艺,又称花灯,一般是传统节日和婚寿吉庆之时用来烘托气氛和装饰的物品。教师也可以结合灯彩的来源,以及元宵节等节日习俗,指导学生制作花灯。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手工技艺,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的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学生可以将花灯中的蜡烛换成一些小彩灯,根据学生所学的物理学原理,组装简单的电路,使得花灯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劳动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解放双手、创新实践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从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手工技艺着手,指导学生学会动手制作手工艺品,同时也能完成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二)结合手工技艺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教育,从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成熟,感性的认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的记忆。所以注重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手工技艺的内容有较大的帮助。手工技艺不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我国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充分了解手工技艺,是对历史发展中人们生活方式的了解,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手工技艺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对学生来说,参与劳动实践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产生内心的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更能被学生理解和学生能产生共情的手工艺品或手工技艺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实践,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捏泥人的活动。中国泥塑艺术最早是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中国泥人的来源是张明山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以及戏院里的众多角色,然后自己捏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泥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形象逼真的泥人,并且能够感受这一文化现象,对古人的智慧和心灵手巧的技能产生敬佩之意。教师也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一段皮影戏,来了解这一手工技艺的历史和来源。皮影戏是以兽皮或者纸板做成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起源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具有生动有趣、情节丰富的特点,是古代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体验皮影戏的演绎,来体会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之处。学生在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产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自豪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手工技艺的兴趣

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对手工技艺的兴趣,学生才能自发的学习手工技艺的知识,发展传统手工技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开放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漆器工艺,一万五千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漆器了,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漆器工艺的悠久历史,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历史上的漆器工艺品。同时也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漆器的基本的和常用的技巧和方法。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根据不同时代漆器的美学属性,然后自行设计一些漆器的纹路或者图案,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去一些制作陶艺的工作坊体验陶艺的制作和漆器装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手工技艺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和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剪纸、年画、铅笔屑画等等手工技艺,指导学生参与并鼓励学生创作。剪纸作为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将剪纸艺术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剪纸、年画、铅笔屑画等手工技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剪纸展、年画展、铅笔屑画展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中,继而达到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的目的。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节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营造节日的氛围。例如在元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剪纸技艺、或灯彩技艺等,来装饰教室。教师先和学生共同商议教室装饰方案,然后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艺来制作不同的装饰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进行创造,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的手工技艺的特点和历史,然后结合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思维发展水平,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

三、结束语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4

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及现状

编织工艺品属我国11大工艺美术品类之一.编织是人类最古老手工艺之一,宋代浙江东阳竹编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蓝、花篮、竹帘画等品种.至明清,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的草编、藤编、竹编等制作繁荣,并从19世纪末开始出口.[2]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对工艺品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最困难的发展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再次发挥了日用、创汇、就业诸多的重要功能.仅创汇而言,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历史高位,竹编工艺美术品和其他工艺美术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只要有竹资源的地方,就有竹编工艺厂.四川地区竹资源丰富,域内就有成都竹编工艺厂、长宁工艺美术厂、安岳竹编厂、渠县工艺美术厂等数十家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厂家,从业人数上千人.俞樟根、龚玉文、刘宗凡、卢光华、龚道勇等五位竹编艺术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纯属手工劳动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工艺美术品的社会需求土壤发生巨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大量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停顿,不少企业倒闭,技术人员改行重新创业,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竹编工艺品也不例外,各竹编厂的生存状况因地区和品种而各异.[2]24竹编工艺品产品总数20个,发展良好的有6个,占30%;生存困难的11个,占55%;濒危的有1个,占5%;停产的2个,占10%.

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相关部门和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停产企业和生存困难企业的调查,可以找到目前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品厂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自然淘汰.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品如瓷胎竹编等竹编工艺品大多存在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等原因而举步维艰、生存困难,龚扇、竹编字画、竹帘画等则是因为技艺复杂、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生存困难.竹编工艺美术品除了上述一些具体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竹编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知之甚少,缺乏认识.还没有把本地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支持发展的议事日程,致使不少技艺和传承人无人问津,对辖区内的工艺美术产品不甚了了.二是现有工艺美术企业(作坊)大多呈“小、散、差、低”状况,布局分散,生产条件差,市场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三是工艺美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技艺人员年龄老化,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传承技艺生产条件艰苦,掌握技艺的难度大,很难招收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培养学艺人员的经费支出和接纳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缺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2]8562“刘氏竹编”的传承、创新及艺术特色渠县“刘氏竹编”具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考工记》强调工艺制作优质须遵循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3]“刘氏竹编”也不例外.渠县境内盛产近百种竹子,尤以慈竹资源特别丰富,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农户宅旁,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间,也有大量慈竹分布.这里的慈竹节稀筒长,质细柔和,纤维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启蔑拉丝,耐水、耐酸、耐碱,性能稳定,是竹编工艺品的上乘材料.渠县竹编工艺是用慈竹作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编织生活用具,在此基础上衍生、创造出来的编织工艺.渠县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尤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2003年,渠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渠县竹编工艺技术精湛、文化品味浓郁,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它产生在以渠江镇为中心地带的全县范围内,其诞生时间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了唐代,渠县竹编业已经很发达了.至清代,渠县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非常有名,成为朝庭贡品.民国初年,渠县竹丝宫扇,精美绝伦,成为达官贵人的收藏珍品.解放后,渠县刘氏竹编业更加兴旺,品种丰富多彩,技艺精益求精,20世纪70年代后,渠县竹编工艺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实体单位也由“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壮大为“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不仅推动了渠县竹编工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国竹编技艺的发展.

“刘氏竹编”的传承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刘氏竹编”传承的代际关系.“刘氏竹编”第一、二、三代均为父子传承,且是传男不传女.至第四代刘嘉峰增加了“刘氏竹编”的师传传承方式,于1973年,经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介绍向自贡第三代“龚扇”传人龚玉文和龚长荣学习“龚扇”技术,学习外姓技艺.还于1980年起开始传艺授徒,举办培训班,增加社会传承方式,不限男女,30 余年间,培训竹编技艺人 员 800 余人,遍及全国.#p#分页标题#e#

“刘氏竹编”的创新

“刘氏竹编”第四代传承人刘嘉峰自6岁起学习竹编技术,1975年后,对成都瓷胎竹编、自贡“龚扇”等多种民间竹编技术进行研究,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1972年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提花编织法”,能编织各种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1980年首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竹编工艺新品.1988年,通过中国技术成果鉴定,刘氏“提花编织法”广泛流传,将我国的竹编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竹编艺术流派———刘氏竹编.刘嘉峰也于2003年将1973年成立的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推广他创新的竹编工艺,“刘氏竹编”工艺得以产业化发展.2008年,为喜迎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该公司在创作主题上也进行了创新,专门创作了福娃为主题的作品.

“刘氏竹编”的精湛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氏竹编”常用的工具有蔑尺(丈量尺寸)、蔑刀(破竹、起蔑、分丝、剖削之用)、刮刀(刮蔑)、蔑锹(穿引蔑丝)、风钢刀(分层)、剑门(控制蔑丝的宽窄)、钩针、剪刀、胶布、排针等.“刘氏竹编”有六种基本编法,十字编法、黑白点子法、平行压丝法、之字压丝法、自然压丝法、多层换丝法;另有人字型、绞纹、菱形纹、坐标、描图等编织方法.立体竹编起头有中空圆头开头法、方形开头法、椭圆开头法、圆形开头法等.收口的方法有缠口、编口、锁口、衬口倒插等.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半月、多则数月.工艺产品数十个大类,近千个花色品种,主要有“瓷胎竹编”和“竹编字画”两大系列产品.瓷胎竹编工艺流程:锯节-去青-破竹-露色-烤色-起片-刮削-定色-冲揉-抽丝-染色-起底-排经-编织-添经-成图-收边-整理-油漆.竹编字画:原竹-锯节-去青-破竹-起片-刮削-拉丝-制图-编织-成图-整理-装裱.瓷胎竹编和竹编字画的工艺大致相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流程:一是选材.竹材要求非常特殊,选本地生长在土壤肥沃的阴山处,年青无疤痕,节长80厘米以上少见阳光的竹子为原竹,取节最长的几段锯节破竹数片.二是分割处理.经剖丝、剖削、切丝、磨光等工艺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的竹丝,每平方厘米抽24-32丝.三是染色.烧开水,放入染料染色,然后风干,不腐不蛀,永不褪色.四是制图.将原稿进行技术处理,二次创作为黑白为主的图案,制成编织图,然后放在编织竹丝下,用压条压紧.五是编织.运用挑、压、破、拼等绝技,提花纺织的原理,使用快速描图法编织.通过虚实和明暗的变化,将名家书画、山水花鸟的笔法气势、章法布局、神韵情趣用竹编艺术展示出来.六是装裱.三分画,七分裱,一幅竹编书画,按照传统书画的装裱形式装帧,更显高雅华贵,古朴典雅.整个流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花竹丝,作品的细腻程度在于竹丝的粗细,最细的竹丝只有头发丝的只有0.03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分之一,一不小心就容易断,而且稍有差池,会造成厚薄不均匀;二是画稿,一般画画的不懂工艺,设计的画稿不能进行编织,要对原稿进行二次创作,技术处理成黑白为主的图案,制成编织图方能编织.因此,“刘氏竹编”的精品一般都是传承人自己花竹丝、自己设计画稿.

“刘氏竹编”的艺术特色

刘嘉峰从1973年开始专业从事竹编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近40年间创作了大量的竹编艺术精品,现持有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提花瓷胎竹编《龙凤呈祥》、薄胎提花竹编《国宝》、《天伦之乐》;双面竹丝编《哪吒》、《威震山河》、《月中观音》、《天女散花》;竹编字画手卷《文姬归汉图》、《维摩演教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芙蓉锦鸡图》、《东篱赏菊图》;竹编字画挂屏《虢国夫人游春图》;竹编字画屏风《琵琶行》、《兰亭序》、《天堂》等各种实物作品数十件,件件都是精品,兼具“材美”与“工巧”.双面竹丝编台屏《天女散花》(如图1).该作品以每平方厘米64丝光亮透明、薄如蝉翼的纤细竹丝,利用光线折射,经纬方向竹丝呈现不同色彩的原理,依照画稿,采用挑、压、分、穿等多种竹编技法精心编织而成.转动揺镜,在光线折射的作用下,画面上的图案时明时暗、时深时浅,天女手捧鲜花,飞翔于天空,若隐若现,灵动飘逸,具有魔术般的艺术效果,给人奇妙的视觉感受.彩色瓷胎竹编《龙纹梅瓶》(如图2).该作品打破了瓷胎竹编图案简单、色彩单一的传统编织技术,将竹丝制作成多种色彩,采用藏头断丝、挑压分合等独特技艺,将传统的龙纹图案用彩色竹丝编织出来,使作品具有让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作品以胎成型,色彩丰富,技艺技法独特,如浅浮雕般的龙呼之欲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该作品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8年“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薄胎提花竹编瓶《国宝》(如图3).该作品选用川东优质慈竹为原料,精制成细如发丝、透明莹洁的纤薄竹丝,依照画稿精心编织而成.作者对传统的瓷胎竹编编织技术进行了又一次创新,将竹编字画(平面竹编)技术结合到瓷胎竹编编织技法中.该作品涉及新颖、编工精细、技法丰富、技巧独特,是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融为一体的典范.画面兼工带写,一对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嬉戏、觅食于竹林之中,极富笔情墨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熊猫故乡的地方特色.竹编字画手卷《文姬归汉图》(如图4).该作品精度为每平方厘米48丝,以东汉末年蔡文姬一心归汉,风餐露宿,一路艰辛的场景为题材.选用川东一年生优质慈竹为原料,用起、揉、撕、刮、分等十多道工序,精制成黑白两色纤细竹丝,采用挑、压、破、钩、穿等独特的编织技法,依照画稿,精心编织而成.作品编工精细,技艺精湛,以丝丝竹篾,编织出了文姬一行人长途跋涉、人困马乏、饥寒交迫、溯风凛冽的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任务形象.画中乾隆题词、各种印章、人物表情、大漠荒凉、各色景物均以竹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综合各种竹编技艺,集各家之长,题材内容广泛,虽“以竹作画”,但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刘氏竹编),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四川省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结论).#p#分页标题#e#

“刘氏竹编”的保护与开发

“刘氏竹编”的传承目前主要集中在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现有技术人员(厂内工人)近百人,其中女工50余人,主要从事编织工作,男工30余人,主要从事原料粗加工及相关体力活.“刘氏竹编”在传承方式、工艺和艺术题材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产品更精致,促进了竹编工艺的发展,现年生产作品3万件,年产值三、四百万元.然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不够、生产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低、市场需求不足、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刘氏竹编”的进一步发展.渠县政府给予刘嘉峰及其妻每人每年4000元的支持,达州市政府针对市级科技拔尖人才给予刘嘉峰每月几百元的补助,但对于“刘氏竹编”产业的发展没有更多财税支持政策,对“刘氏竹编”的价值、地位、影响、意义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工厂面积2000多平方米,生产条件差,连续2年被洪水淹没,影响了竹编生产.“刘氏竹编”工序多、耗时长、单位成本高,销售最好的瓷胎竹编,每套价格约2000元左右,影响了市场的需求.“刘氏竹编”工艺复杂,工人对技艺的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现每月工资仅2000多元,导致学艺人员较少,新生力量不足.目前的学员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女学员(从第5、6代传承人也能看到这一点)和一些残疾人,影响了“刘氏竹编”的综合发展.“刘氏竹编”每道工序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新材料、新工艺运用较少,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刘氏竹编”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加以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活态”保护.

1.理顺传承与创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作为艺术质造物的工艺文化,是人类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的累积性、承传性和深刻性而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代表.[4]“刘氏竹编”作为工艺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样也是具有独特艺术品格和文化承传性的人类物质文化代表.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如果说这项工艺都要失传了还谈何发展呢?每一种工艺文化都是代代相传,不断累积,才有今天的成就.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认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5]23艺术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千百年来,众多建立在物质性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工艺美术在历史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伴而繁荣昌盛,现在却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生存土壤的丧失而面临灭绝失传的尴尬.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离开了生活,其流也不远.艺术是“技能为根,文化为本”的参天大树,“材有美,工有巧”道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教授说:“细微的技艺构成了传统工艺美术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赞叹工艺美术的‘技艺之美’,表达了对技艺的欣赏、赞赏和叹服.然而,技术的提升是有限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更为重要,却很难在短期内达到.”[5]26技能技巧与人文修养是艺术之双轮.艺术既要重视艺术修养,也不能忽视技能修炼.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只有兼顾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走“产业化保护”和“市场化保护”模式,工艺美术才能够科学发展,良性传承.

2.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建立传承、保护、开发模式

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仅仅是竹编大师刘嘉峰一个人的责任.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保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提高大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才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发展.由此,有必要建立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模式.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重视申报,更要重视保护和支持发展,将“刘氏竹编”纳入当地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当地政府不仅要重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必要时也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从土地、财税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倾斜、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传承人的资助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竹编工艺的研究和技术革新投入.二是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自觉保护意识.建立渠县刘氏竹编博物馆,增加藏品的数量,提高藏品的质量,免费向公众开放.三是要将渠县“刘氏竹编”打造成集传承、生产、旅游、展览、购物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整合资源,设计合理的产业链,将竹编工艺在产业化中得到保护,在市场化中得到发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民间艺人和当地富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该基地将现在“刘氏竹编”的传承方式拓展为集家传、师传和社会传承为一体的传承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竹编工艺人才.培训成熟的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提高产量和质量.竹编工艺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过程,生产的工具和各个工序环节均可以供游客参观学习.作品不断创新,将高雅融入生活,开发居家的竹编工艺饰品、旅游纪念品,成品集中展示,既可以让游客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供游客挑选购买.市场容量的扩大,产量的提高,销售的增加,工厂效益增加,可以提高工人工资,稳定技术工人队伍.各地游客将竹编工艺带到世界各地,对竹编工艺又有传播和宣传作用,从而推动竹编工艺的发展,进而保持其生产活力,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

结语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丝绸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丝绸文化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集科技、艺术、文学等元素于一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文化脉络,是民间艺术瑰宝。基于我国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推进传统丝绸文化与幼儿课程融合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丝绸文化课程能极大地丰富幼儿课程内容,通过该课程来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创造性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另一方面,丝绸文化进课堂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丝绸文化不仅于中国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丝绸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1]。我国关于丝绸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即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已公示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扩展)中,关于丝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23项,其中传统技艺类有12项,如蜀锦、云锦、宋锦、缂丝等,传统美术类有11项,如苏绣、湘绣、粤绣等[2]。其生产的趣味性,创作内容的生活性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契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以丝绸文化为基础开发的幼儿园课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1丝绸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丝绸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丝绸技艺与民俗活动的表现形式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具备促进幼儿发展价值的条件[2]。丝绸文化的生产方式及内容属性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1丝绸技艺的独特生产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

丝绸生产技艺科学内涵丰富。从植桑、养蚕、剥茧、缫丝到工艺染织,制作丝绸需要繁杂的一道道工序和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桑蚕作为丝绸生产的重要变态昆虫,一个生命周期时间长达五十多天。由蚕变茧,再到破茧成蝶,巨大的身体形态变化对幼儿极具吸引力,可以引起幼儿持续性的关注。在亲自养蚕的活动中,幼儿也能体验生命成长的神奇与不易,也是幼儿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丝绸织染技艺复杂多变,不同染料的叠加使其焕发出不同的色泽,观察感受印染产生的奇妙肌理效果,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与想象创造力。

1.2丝绸文化精神内涵丰富,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

丝绸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创造精神。将朴实无华的蚕茧原料变成一匹精美的丝绸是华夏儿女在丝绸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与结晶。它更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这一极具独创性的文化,让幼儿从小开始熏染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培养。丝绸不只是商业产品,也是精神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承的媒介。我国古代丝绸商人从戈壁沙漠到茫茫草原,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经商之路,他们把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倾注在丝绸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精神财富。丝绸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成果。在古代中国到亚洲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上,都有近万里长的丝绸商人的足迹,其继承反映出我国在国家间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宽容友善的心态。丝绸文化蕴含了伟大的团结精神。精美的丝绸制作过程繁杂,需要工艺团队的团结协作。正是丝绸工艺团队的齐心协力,才能使精美的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亮眼名片。这种不畏艰难,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发展,有利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1.3丝绸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发展幼儿各项能力与品质

丝绸文化集文学、丝织技艺科技等多种学科形式。第一,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丝绸文化的养蚕环节,深受幼儿喜爱。全程参与养蚕的区角活动能让幼儿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是幼儿接受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第二,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丝绸文化故事丰富,通过编演绘本故事,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使幼儿学会倾听和表达,丰富幼儿的语言系统。第三,在社会能力培养方面,丝绸文化印染技艺,纺车缫丝等技艺需要儿童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学习与人共处的能力。第四,在健康发展方面,丝织品的印染可以发展幼儿手指精细能力,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第五,在科学领域方面,印染技艺,剥茧抽丝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和技艺,能让幼儿在兴趣中点燃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第六,在艺术领域,四大名绣技艺精湛,从构图纹饰到色彩图案都极具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让幼儿从小接触这类丝绸制品,能提高幼儿的艺术美感和美学素养。

2丝绸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路径

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内容构建幼儿园丝绸文化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拓展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有助于增强教师对丝绸文化内涵的理解。幼儿园可在对丝绸文化价值特征、表现形式及实践规律进行系统梳理的前提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规律及学习需要等因素,对丝绸文化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课程化改造,以实现其对幼儿学习及发展的最大支持及促进作用。

2.1精心筛选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丝绸文化资源

丝绸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生产工具、丝绸制品等可移动的文物,还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工艺技术与习俗。丝绸文化包括具有丰富纹饰、工艺和色彩的丝绸产品,具有纪念价值的丝绸工具,丝绸文化平台等;丝绸产品装饰丰富,吉祥文字、植物花卉和奇禽动物相互穿插组合,风格多样;丝织品色彩绚丽,有“万紫千红”之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丝绸产品的技艺种类繁多,主要有织锦、刺绣和缂丝。我国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和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都具有技艺精湛、纹样考究的特点[3]。古今中外学者关于丝绸文化的论著,关于丝绸的影视作品、歌谣、曲艺更是数不胜数。上述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学素材。而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文化博览园,以及与丝绸文化相关的桑园、蚕种室、蚕房等都可以成为普及桑蚕科学知识的好平台。

2.2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创编幼儿园丝绸文化课程

幼儿学习以直观形象为主,注重亲身体验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幼儿是学习的中心,幼儿的发展就是课程的目标。只有切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课程才能焕发活力,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通过采桑养蚕的自然角活动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感受桑蚕文化,让他们对桑蚕产生兴趣;接着通过设置丝绸体育活动让幼儿在课堂中能锻炼肢体动作,促进感官发育,了解丝绸文化的中有关的桑叶的知识;再次,通过《马头娘娘的故事》《化茧成蝶》语言活动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丝绸文化中丝绸这种物质的生产过程。最后再通过《我们来抽丝》《我们玩彩绸》两个活动来直观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在家长的协助下将蚕一生的成长让幼儿通过音乐游戏表现出来,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丝绸文化课程的设计,活动人员的安排,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了改编创新。课程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出适合孩子参与的项目,如在活动中,让孩子了解到南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通过对丝绸服饰元素、建筑元素以及丝路风景元素的学习与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的衣食住行所带来的丝路风情,从而激发其对丝绸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内容,也提高了他们对丝绸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活动人员配备方面,一些丝绸文化活动开展可采用混龄游戏形式,比如在角色游戏《南充风味小吃》活动中,请大班孩子以豌豆粉做川北凉粉、以面粉做锅盔凉粉、再以绸带及其他丝织品做小吃店布置,以此营造丝路特色式,请中班孩子做南充小吃菜单、角色扮演小厨师、服务员、接待小班“顾客”尝鲜。再次,结合当下的汉服热,可以让幼儿家长和幼儿身穿丝绸汉服,参加幼儿园的丝绸之路风情街角色扮演活动,切身感受丝绸织品的独特魅力。最后,在区角活动环境创设时,选取天然的、原生态的和半成品材料进行投放到区角,如桑叶、蚕茧、纺车、缫丝工具、印染工具等,营造宽松舒适、独立自主的环境,尊重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让他们在课下也可以充分参与丝绸文化课程活动,让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技能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3优化环创,打造良好成长氛围

神经生理学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具有巨大学习潜力[4]。大脑的结构是因经验而引起的神经连接的增生和修删的结果,遵循用则废退的原则。良性的压力有助于大脑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重视良好的学习氛围作用。幼儿园应因地制宜,打造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开放性、教育性,还要充满探索性和实际操作性并且还要富有丝绸文化的环境,使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要会“说话”。老师首先可以在走廊墙壁悬挂或张贴丝绸文化中的各种祭祀蚕神活动图片、幼儿身穿汉服的照片,用丝带装饰园区以及在幼儿园各个角落张贴采桑缫丝的诗歌。有条件的幼儿园也可以采购四大名绣织品放置在丝绸文化展区,让幼儿能真实的感受丝织品的美,让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丝绸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2.4整合资源,家园共育

俗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研究者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三者教育合力,三方充分协作不仅能挖掘更多的内涵丰富、优秀的丝绸本土文化资源,也能促进家园共育。首先在植桑养蚕活动中,在丝绸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区,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有丰富的养蚕缫丝经验。他们作为丝绸文化的传承人可以参加到幼儿园活动中来,一起来传承丝绸文化。此举不仅可以使课程实施更加顺利也能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通过采桑养蚕的活动也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同成长,增强家园合作意识。幼儿园可以设置体育游戏《我们都是蚕宝宝》,通过这一课程让幼儿模仿蚕的爬行方式在赛道上进行比赛。这一趣味性强的亲子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肌肉,更能释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传统祭祀节日如蚕神祭祀节日、蚕花节等开展家园亲子活动,如在开展“迎蚕神”祭祀活动时,幼儿园事先向家长发放主题调查问卷,并发送“一起迎蚕神”的调查问卷,幼儿与父母一起去祭祀活动现场感受古代桑蚕文化的魅力。最后幼儿园可以设计丝绸设计师类活动让幼儿戴着自己设计的绸制品和父母一起拍照。

2.5幼儿园主导,建立丝绸文化资源库

为了提高丝绸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丝绸文化课程资源的拓展丰富利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丝绸文化课程资源库[5]。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丝绸文化课程资源库。在丝绸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教师首先根据当地丝绸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效分类,并将其设置为网络资源库。创建资源库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方面,它使该地区的所有教师能够共享资源,减轻教学负担;另一方面,它促进了网络范围内其他幼儿园和地区的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然而,为了有效地发挥作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需要由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维护,并以有效的方式使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丝绸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要力争发挥家园,社区的教育合力,然后成立丝绸文化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精心筛选丝绸文化本土文化资源,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在课程实施环节,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自由、尊重、愉悦、平等的环境中,让幼儿有勇气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丝绸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使各方面水平得到均衡适宜地发展。最终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建设丝绸文化资源库,使丝绸文化课程便于推广及循环使用,赋予课程动态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J].知识就是力量,2018(05):86-89.

[2]王海红.“桑蚕文化”进课堂构建特色学前教育[J].家长,2021(03):59-60.

[3]刘鹤.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与管理平台创新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8(02):9-11.

[4]豆丽娟.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传播力研究,2018,2(35):163-164.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6

文学和艺术在很多时候相互依偎,不可分割。进入现代以后,较之于日本陶艺的迅速发展,中国陶艺发展变缓,全球范围内陶艺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被日制陶艺占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重要原因是中日两国文学对传统技艺的不同书写。通过对比现当代以来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对陶艺的不同书写,可以发现文学的书写和宣传在陶艺的发展中影响较大,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重视明显不足。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更多地认同传统艺术,并更多地担负起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

中国陶艺;日本陶艺;现当代文学

近年来,日本的陶艺制品势如破竹地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让中国百姓应接不暇,更是给一直以陶瓷鼻祖自居的中国带来文化方面的冲击。从高端化到平民化、细陶制品到粗陶制品,日本陶艺无论是在艺术审美上,还是在日常实用功能上,都占据着领先位置。现代中国制陶艺术不仅需要研究和传承古代辉煌和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保持警惕并注重创新。中国陶艺主流地位丧失,除了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对比中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可以发现文学作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影响两国陶艺不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日陶瓷艺术发展现状对比

几年前,在中国大陆的沃尔玛、欧尚、大润发等大型超市里,碗碟类用具展台上主要展出的是中国本土制造的瓷器。而最近两年,日本陶艺制品的展示面积在不断增加,且日产陶瓷的价格有时是中国的3至4倍,却依旧受到众多国人的喜爱。包括笔者在内,消费者多会被日产陶瓷的绚丽多姿、古朴大方或自然典雅等风格和造型所吸引。相比于中国生产的传统陶艺制品,日本的陶艺制品似乎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及消费需求。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的销售则更不乐观,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侯弘直言,他在北美陶瓷市场几乎找不到中国产的日用瓷,反而有很多顾客购买高质量的日产陶瓷。而相比日产瓷器的精美和高档,北美市场上的国瓷则多是“国内常见的‘老三样’,粗瓷大碗,形状不一、印花模糊,的确不招人爱。”①不仅如此,在其他欧美国家,日产陶瓷器不论是质量、市场还是声誉,几乎全面赶超中国产的陶瓷,中国古代陶瓷的美誉几近要被定格在历史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技艺、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陶瓷技艺以及市场衰弱的原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郑宁在《日本陶艺》一书中分析日本陶瓷文化的形成的六大因素:一是岛国的根基意识、二是自然环境的依托、三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四是传统美学观念的延伸、五是民族心理因素的表露、六是独特文化形式的展现。②其中,第四、五、六点的合力作用导致日本的很多陶瓷制作技艺以文化承载的形式出现在很多日本知名作家的笔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结合现象。笔者在阅读日本近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发现,陶艺与传统的茶艺相结合,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符号被提出并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被强调,日本的陶艺以文化承载的方式,在文学的推动下获得了更深远的发展。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可以看作中日两国陶瓷技艺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分水岭。日本的在国力上的领先曾激励了众多我国的文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之文明开化大声疾呼,但如陶艺这类相对微小的传统艺术门类多被忽略。现当代中日两国的主流文学对传统陶瓷技艺的不同态度是导致陶艺发展不同走向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现当代文学对陶艺的不同书写和作用

中日两国现当代文学对各自的陶艺书写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也对两国陶艺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日本现当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与日本民族注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主张一脉相承,并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突出了对相关陶艺的书写,进一步推进了日本陶艺的普及和发展。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之路使很多传统文化被否定和遗忘,中国现当代文学普遍缺乏对传统技艺的认同和书写,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陶艺发展面临的危机,更制约了中国陶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日近现代文学对陶艺不同书写的原因主要受到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化认同的共同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小说《千纸鹤》的全篇有着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及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以茶道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小说以茶会开篇,行文的有多次茶会中穿插着大量与日本茶文化有关的陶艺描写:“菊治喝完茶,欣赏了一下茶碗。这是一只黑色的织部茶碗[桃山时代(1573-1600年)在美农地方由古田织部指导所烧制的陶器茶碗,织部茶碗由此得名。]正面的白釉处还是用黑釉描绘了嫩蕨菜的图案。”③“茶盘里放着两只筒状茶碗:一只赤乐与一只黑乐〔指乐氏烧制的赤、黑釉两种陶茶碗。相传是长次郎于天正年间(1573-1592年)所创,由丰臣秀吉赐乐氏印,传至今日〕。”④此外,“志野彩陶”“母亲的口红”等部分,还有大量的关于志野陶罐的描写,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陶艺不仅使其情节逼真可感,而且普及了茶艺文化和陶艺知识,勾起读者对陶艺的求知欲和认同感。川端康成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深刻地体现在小说里,在发展和弘扬日本文化的同时也宣传了日本陶瓷艺术。陶瓷不论是在现代的日本还是中国,在小到喝水吃饭,大到煮酒品茶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其小说《红高粱》中描写到的老酒坊,装酒用的酒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陶器用品,“他把酒坛子按到瓮里,酒咕嘟咕嘟灌进坛。提坛出瓮时,坛上的酒滴滴答答落入瓮内。父亲改变了主意,他把坛里的酒倒进瓮里。”而中国古代精品瓷器走俏的上层路线决定了其不会出现在山东民间的小酒坊里。中国精品陶瓷与百姓生活脱轨,中国现当代文学缺乏对传统工艺强烈的民族认同、缺乏书写传统技艺的意识,很多传统技艺只能在少量的从业者之间和专门书籍中得到传承,这些也是造成现阶段中国陶瓷国际竞争力偏弱的重要原因。在物质和文明日益泛化的20世纪现代化大浪潮中,中国陶艺虽然开始偏重平民化路线,却未能以质量为坚守实现良好的过渡,以至于出现中国陶瓷粗制滥造较多和市场总体低迷的困境。通过中日两国文学内容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的文学相对缺乏对本国陶艺的认同和书写,没有意识到中国陶艺的困境,更没有为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技艺承担起文学本身应该担负的责任。

三、中国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文学相助

从日本文学对陶艺的书写可以发现:文学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众多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陶艺的平民路线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我国的精品陶瓷也能够走平民路线,创作出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并喜闻乐见的陶艺作品,而不是《红高粱》里样式粗糙的大酒坛子,其发展的空间是不是会有所拓展?让百姓真正了解,欣赏和喜欢的陶艺作品,必然会为当下中国陶艺的传承带来另一番景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陶艺应坚持面向平民阶层的发展方向,同时把好质量关,学习日本陶艺最核心的竞争力即其制作精良的产品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这里需要承担的就是连接传统和现代,连接大众和精品的纽带作用,一方面传播传统的文化和技艺,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基础。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在传统和精华不断遗失的当下,中国文学应树立起对传统的认同意识。只有真正地将陶艺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并真正地热爱中国的陶瓷艺术,陶瓷艺人才能像日本的陶瓷艺人那样将自己的技艺提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做到让每一件作品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文学也是一样的,需要在对陶瓷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其次,对专业的制陶技艺的描写并不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点,文学表达的重点多在于对审美体验的描述。文学作品不能为了宣传而创作,而应该在行文时在关于陶艺的部分注重向读者传达相关的审美感受。如同川端康成的《千纸鹤》那样,并不仅是就技艺写技艺,而是将陶艺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审美效果共同服务于小说的叙述和情节。同时作者笔下的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情爱故事拥有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生活感,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最后,文学对陶艺等传统技艺的描写,一方面要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地再现这些技艺,另一方面需要作者采用正确的写作策略,让艺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抓了艺术,丢了文学。文学的巨大力量不仅在于可以上通下达,还在于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学表达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电视、电影、互联网新媒体等都是重要的文学表达途径,并对引导大众趣味和认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如果当下时代的主流作家能够拥有重视传统的意识,并将其认同付诸于文学创作中,一定能够极大地发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促进人们对中国陶瓷艺术的重新认识,甚至进一步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走上一条健康的现代化之路。提倡文学对传统陶艺等的重视,最终是为了促进我国制陶技术和陶艺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

结语

在对日本陶艺的飞速发展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原因进行研究与对比后,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陶艺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对传统继承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一方面需要学习的是日本古陶的“师法自然”“自性真空”的纯真、朴实风格,另一方面需要学习日本在陶瓷制造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中日文学对陶瓷艺术不同程度的书写再次证明了“文艺不分家”的重要性。中国文学在恰当处应加强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描写,并以文学的形式建言献策。文化和艺术的复兴不是一日之事,只有一代代中国人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努力,这一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作者:唐丽华 黄海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3级

(注: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科研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A009;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NC2013CO33)

注释:

①侯弘.试论日本陶瓷的发展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06:2.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7

苏州祯彩堂作为专营缂丝艺术的民间文化企业,多年来在默默的坚持中冉冉上升,这得益于其“1+n”聚合式运营管理。“用心造物,以物见性”的工匠精神是祯彩堂坚守的“1”,而“n”是祯彩堂在商业竞争和社会生活中以“见缝插针”的智慧探索出来的经营之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祯彩堂;缂丝;1+n;聚合;运营管理

苏州祯彩堂近些年在默默耕耘中颇有收获:200多幅缂丝佛画曾全部由日本寺庙收藏;2012年缂丝作品《金刚经》《大自在观音》获“苏艺杯工艺美术品比赛”银奖;2014年,大型缂丝作品《观无量寿经图》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缂丝作品《春日山水》获“苏州工艺美术新人新作品精品奖”金奖;2015年史上最大幅缂丝作品《观无量寿经图》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公开展出,获得与会文博界和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一致好评并被十多家新闻媒体广为报道,从而奠定了祯彩堂在业内良好的口碑。祯彩堂的成功源自她一贯默默的坚持和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苏州祯彩堂简介

苏州祯彩堂是专门制作、生产、销售缂丝产品的民间文化企业,2001年由陈文女士创立,“祯”为“吉祥”,“祯彩堂”寓指吉祥如意、色彩斑斓的创意生活。“祯彩堂”既是企业名称,也是商标,还是陈文的团队极力打造的缂丝品牌。缂丝技艺源于距今4000年左右古埃及的缂毛技艺,后来发展出来的缂丝技艺一路东传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扎根生发,苏州自南宋以后也成为中国缂丝技艺的重镇,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丝织企业林立的苏州地区,祯彩堂以其默默的坚持和出色的技艺品质而韵味独特、别具一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性保护与传承困难重重的当下,陈文女士带领的祯彩堂却在稳步前进、崭露头角,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对祯彩堂和陈文女士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我们以为祯彩堂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其能够茁壮成长的最大功臣,其运营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1+n”聚合式运营管理。

二、祯彩堂运营管理的“1”

虽然祯彩堂创立于2001年,但其实自1996年,陈文就开始在谋划自己的团队和事业,早在1989年,陈文就偶然性地由漆刻行业转投缂丝行业。一开始进入缂丝行业,陈文是协助日本图案专家从事图案设计与描绘,也就是专攻缂丝图案的绘画,这为她后来经营管理缂丝生意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境界取决于它的领袖人物的高度和境界,在这一点上,陈文作为祯彩堂的创办人和运营人足以预示着祯彩堂的未来,因为祯彩堂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代表了当下中国制造的价值取向。陈文在设计制作缂丝版“凤梧牡丹”团扇时曾说:“不管被复制多少遍,我只做最精致的那一件,有细节才是手艺人最该坚守的本分。”这正是祯彩堂缂丝技艺的精神,这也是祯彩堂自始以来坚守自我的立身之本。陈文多次强调的“用心造物,以物见性”这八个字就是祯彩堂运营管理的“1”,无论世事多变、人心不古,都坚守最真的初心、最善的用心,向世界奉献最美的技艺和佛性。有了这个“1”,祯彩堂才奏出了自己华彩的乐章。

三、祯彩堂运营管理的“n”

仅仅凭一腔热情和真诚还不能开辟出成功的事业,祯彩堂的成功不仅仅是祯彩堂的团队对缂丝事业的真心投入,关键还有祯彩堂在运营管理上众多的“n”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一)n之1:市场开发

祯彩堂成立前后的多年间,整个苏州缂丝界实际上主攻的是日本市场,就是帮日本加工、生产和服腰带,基本采取的是来料或来样加工。这时的市场是有保障的,不用中方自己去开辟市场,陈文也就是凭借这样的机缘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并构建了牢固的日本市场。2007年后,日本市场衰落,陈文不得不自己担负起了祯彩堂的市场开发且回国开办了祯彩堂实体店,开始转向国内市场,通过与多方合作,祯彩堂逐渐在国内缂丝界站稳了脚跟。由于陈文为人和善、敬业豁达,她的国内客户远至陕西、西藏,许多客户开始慕名而来。2012年后,祯彩堂开始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先后在马拉西亚、新加坡、新西兰、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独立的展位参展并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推广口碑,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GCI)《寰行中国》摄制组找到祯彩堂,现场摄制了缂丝艺术的节目。

(二)n之2:筹资方式

祯彩堂在成立初期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运营,陈文将多年的储蓄全部用于投建和维系祯彩堂在苏州彩香新村的加工厂以及位于苏州平江路的门店、新光天地五楼的专卖店。由于祯彩堂有自己的企划团队、手工生产团队,所以祯彩堂还要支付较为固定的人力资源成本,每每遇到资金短缺的时候,陈文的爱人在日本的家族企业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回国的多年间,祯彩堂主要就是依靠这样的投资模式保持着自己的稳步成长。陈文并不排斥有外来资金的注入,关键的问题是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生产力有限、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往往遭遇投资界的冷遇,越是闲钱多的组织越是希望快速赢利,这非祯彩堂一己之力所能改变。2015年,祯彩堂也玩了一把线上众筹,收效可观,这说明传统工艺依然还是有人欣赏的。这次移动互联网的众筹是祯彩堂与苏州水墨画家姚永强的合作,100份织有姚永强山水画的《远山茶席》缂丝作品通过“苏州艺术志”的微信平台进行了预售,单价800多元的茶席7天全部抢订一空,这对祯彩堂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n之3:生产手段

当依靠日本市场发展的时候,祯彩堂主要采取的是分散式生产,即将日本的市场需求分散到苏州的乡村,请乡村里的织工按照来样进行复制性生产,祯彩堂再统一回收产品销往日本,陈文称自己这一阶段是“往来于日本客户与苏州织工之间的桥梁”。回国初期,祯彩堂主要依靠的是转包式生产,即将客户的订单转包给苏州缂丝厂或缂丝作坊进行加工生产,这主要是由于还未曾形成自己的生产队伍。随着苏州缂丝厂的式微、缂丝作坊的纷纷倒闭,陈文依靠自己的积蓄办起了自己的缂丝加工厂,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固的生产团队,今天的祯彩堂主要采取的就是自产式生产。成立自己的生产团队大大解放了自己的生产力,也大大提升了祯彩堂缂丝产品的艺术水准,从而逐渐使祯彩堂缂丝艺术成为行业内高品质的代言人。

(四)n之4:合作对象

陈文是虔诚的佛教徒,性格温和善良、待人真诚友好,这使她在行业内外集聚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大大拓宽了祯彩堂的发展空间。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浙江汉品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苏州电视台等都与祯彩堂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方尽管不属于商业性质的生意伙伴或投资人,但无疑是祯彩堂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它们在文化、艺术、学术圈中的影响力对祯彩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对祯彩堂在商业圈的长续发展大有裨益。这些长线式的合作关系不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吗?

(五)n之5:宣传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同样是一个跨界的大事业,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大宣传造势,在具有广泛的市场名声和消费氛围之后才谈得上商业上的大力进军。祯彩堂很关注现代数字传媒的宣传推广,除了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平台,还广泛与电视台、报社以及各类微信公众平台合作,如“四教厅”“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用艺原创工坊”“苏州博物馆”“苏州艺术志”“汉品美术馆”等微信公众号都曾对祯彩堂做过专栏宣传和介绍,许多国内外稳定的客户基本都是通过公共传媒和商业圈中的口碑结识祯彩堂并成为祯彩堂的老朋友的。

(六)n之6:营销策略

除了加大文化和商业的宣传,祯彩堂也确立了自己的营销策略,就是坚守自己的“1”:采用文化艺术和产品品质的主攻势。在其基础之上,加大情谊投入,广交社会朋友,培植广泛的回头客,正所谓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祯彩堂的忠实粉丝基本也都是陈文的朋友,对陈文的品格和风度无不赞赏,情感投资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由此,祯彩堂较好地实现了联合营销、代转营销的格局,像许多博物馆的文物商店、无锡滴水坊、苏州诚品书店都自发附带性销售祯彩堂的缂丝产品,有的文化商场还通过邀约的方式设有祯彩堂缂丝专柜。从文化艺术入手发展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长线规划的营销策略,事实上,要想让文化产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康发展,国家和主办者一定要从文化、技艺的内容本身出发,强调文化艺术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用文化艺术内在的感染力和爆发力创造经济价值,避免短期快速赚钱的立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祯彩堂深谙其道。

(七)n之7:产品定位

笔者在考察交流过程中,陈文就曾说过:“我要借助中国传统的缂丝技艺,结合当下流行的环保理念,用纯天然的材料打造一系列产品,强调的是自然素雅而不张扬的个性……以缂丝为主打造的苏式生活样本,在将中国精湛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完美结合的同时,更有望把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推向国际。”陈文从没把自己当成商人看待,而是当成了义不容辞的文化传播者,这直接决定了祯彩堂缂丝产品的定位:只做精品、独一无二。2015年9月,祯彩堂将高科技融入了缂丝技艺,用纳米技术对缂丝产品进行了防护加工处理,从而使缂丝产品达到了防水、防尘的功效,同时对已售出的无防护产品实行召回,对它们进行纳米技术的免费升级处理。同年,对自己的产品品质充满自信的祯彩堂实行了“收藏证书”制度,一品一证一号,对祯彩堂缂丝产品的真假和品质实行可追溯的永久性承诺。而在缂丝工艺上,祯彩堂也进行了大胆的开创,即在主体是缂丝的基础上加以名家彩绘、宋锦、刺绣、苏式红木装裱等点缀,从而使祯彩堂缂丝产品的美感更加多元、附加值更加丰富。

四、祯彩堂“1+n”聚合运营管理的必然性

与丝绸织造、刺绣技艺等相比,缂丝技艺应当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界较生冷的品类,但就是因为其较生冷才显得尤为珍贵,也在传承、保护和产业化上显得更加困难。陈文作为国内较少的专业设计和制作缂丝的传承者之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没有坚守的信仰,对缂丝技艺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忠诚,祯彩堂很难坚守十多年而破冰前行。对缂丝技艺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忠诚就是祯彩堂的“1”,这是“用心造物,以物见性”的本质。陈文曾用3年主创、画稿,又带领5位缂丝师傅花7年时间完成的巨幅《观无量寿经图》足以说明她对缂丝的痴迷,这幅染了近3000色丝线、长4.8米、宽4.6米的作品堪称空前,为最大的单幅缂丝艺术品,令所有观者啧啧称奇,而设计制造四个人并座同时缂织的缂织机就花了半年以上。正是有了这个虔诚的“1”,百花齐放的“n”才有了存在的必要和依附的本体。为什么要聚合“n”?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在现代商业浪潮中,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时代巨大的冲击,高速生产、快餐商品、瞬时消费、功利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已经没有整块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古老的传统技艺,一种强调慢设计的文化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寻求时空的留白,在社会的缝隙处求得喘息的机会和被现代商潮遗漏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不是简单地说“要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工程,这种智慧就在于我们要巧妙、精细地寻求到时展的空档、社会变迁中的缝隙,用“见缝插针”的精神和能力吸收营养、壮大自己。这样的“n”随处可见,唯有用心,方能花开见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的法旨如是。

五、祯彩堂“1+n”聚合式运营管理的启示

祯彩堂以她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让缂丝艺术生发出新的光辉,而其“1+n”聚合式运营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性保护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其中“1”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挚爱本身、挚守本艺,世道万变、本心如一,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证非遗产品的高贵品质,才具有吸引时代流连忘返的资本。恰如浙江汉品美术馆如此评价祯彩堂:“完全脱出了普通刺绣作画的僵化,画面气韵生动、流墨动水、繁工奢针然绘事后素。”“n”既指多样化的社会资源,也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对当下生活要永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定,坚守技艺、灵活融汇、全面开放、见缝插针,才能保持不败。恰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寰行中国第二季:一带一路:纺丝织布》节目对祯彩堂缂丝的评价:“古老的缂丝产品是皇帝穿的衣服或收藏品,而现在的缂丝产品旨在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样贴近消费者的设计,支持了缂丝产品的销售,保证了缂丝技艺的传承。或许,改变思路,很多手工艺在市场中都可以找到其特有的位置。缂丝制品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系统工程,首先应当要坚守传统技艺的本业,然后就是要全面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并寻求发展的生机。如果一味对当下市场谄媚而抛弃了传统技艺的根底,这是活脱脱的生意和功利,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其实毫无关系。传统技艺的商业性经营一定要胜不能骄傲张狂,败更不能怨天尤人,以虔诚的信仰、工匠的精神去对待民族的文化,以平和的心态、生活的智慧去应对时代的千变万化。难道这不是一个传统手工艺人、历史文化传播者应该有的态度吗?无论世界是不是瞬息万变,无论时代是不是急功近利,我们都应在此冉冉风华、生生不息,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赠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五个字:“寻常的精致”,陈文带领的祯彩堂是其践行的佼佼者。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8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网络广告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展现东方文化的瑰丽多彩,也能赋予网络广告更加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良好的价值取向。

一、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民间技艺、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传统节日和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我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化网络广告设计从单纯对商品的宣传转变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广告的内涵,在为产品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增添一定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价值取向。广告设计本就来源于生活与文化,因此在进行网络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够使广告的品质和效果得到提升,让广告商品附加值也得到提升。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独特性,具备民族文化特色,将文化特色融入广告创意中,会使广告更具吸引力,也更为人们所喜欢,从而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

(一)绘画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图片元素的选择和创造,我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艺术的表现特点拥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这种特殊状态会通过笔墨写意与比拟手法充分体现出来。在广告创作的形式中,绘画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而相关传统文字的说明效果则呈现出明显的弱化状态,一些网络广告设计中甚至看不到文字的身影。网络广告设计中运用绘画艺术不仅能够将广告图案、色彩、图形进行有效划分和搭配,还能够依据绘画法则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之后再进行多种艺术手段处理,将广告设计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二)传统图案纹样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图案纹样多是以祥瑞、美好祈愿、吉祥如意等主旨为主的向往类传统图案,其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风情图案、民俗文化图案等。这些图案的思想内容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也是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的潮流反映。例如传统纹样“四君子”,用梅、兰、竹、菊四种植物来象征清雅淡泊、与世无争、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文人品质,精妙地表现在抽象的纹饰图形之中。这类题材可以在室内装饰设计或者各种装饰品广告中运用,也可以推出系列作品等。再如“松鹤延年图”即是以松与鹤为基础的祝福图案,象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长寿的祈愿。通常来说,将这种传统图案纹样运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可以很自然地贴近我国传统文化,引起共鸣。比如老年人按摩椅的广告宣传就可以将松鹤延年图案与按摩椅相结合,用长寿的含义反衬出按摩椅的舒适度,使相关人群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广告。

(三)书法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书法艺术有着很长的历史,相对来说是最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一种艺术。书法艺术不仅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兼具宏大的气势力量与特色的优美意境,书法艺术涵盖我国民族文化的审美观点,具备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书法艺术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独具特色且符合大众审美的广告作品。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网络广告宣传中,会徽“舞动的北京”不仅将书法艺术与广告设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能够有效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和谐统一。在书法艺术与网络广告的融合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字体设计与展示形象,对于设计内容和颜色进行标志性选择,比如红色是对吉祥最美好的赞礼。书法艺术不论是形式还是本身的欣赏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这也对现代化网络广告设计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四)网络广告设计中民间技艺形式的应用

传统技艺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传统技艺包括剪纸、陶艺、年画、皮影、变脸、刺绣、泥塑、木刻、木雕、舞龙、戏曲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哼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开始,富有智慧的古人在生活中不断演绎、开发出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慢慢加工成熟成为各种实践技艺,丰富民间娱乐。例如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可以把这种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民间文化与网络广告设计充分结合,给复杂的网络空间增添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化艺术。

(五)网络广告设计中传统服饰艺术的应用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文明的内容包含较广,传统服饰艺术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在服饰艺术方面,我国素有“衣冠礼节之国”之称。我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是民族文化发展深入人心的重要表现,传统服饰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特点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无论是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还是地域迁徙,都会对传统服饰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阶层不同,还会出现同时期的潮流特点不同。不论是古朴的秦汉服装、清秀的魏晋南北朝服装,还是华丽的隋唐五代服装、文雅的宋装以及华贵的明清服装,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魅力。这些服饰的平面直线裁剪所表现出的二维状态与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二维图片效果正好相仿,因此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广告所要宣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调立体感,正常的夸张程度和商品形象的实际使用能够为网络广告增添现实气息,同时也能够通过相关传统服饰的特点实现更为深层次的效果渲染。

(六)传统艺术的造型构图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网络广告设计中借鉴“留白”“藏境”“造势”“造险”,使作品意境深远、回味无穷,也可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由于网络广告在播放或出现过程中时间较短,占据手机、电脑等电子信息设备的部分也较少,因此需要做到在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时,还需要让人一见倾心,能够让客户在短暂的时间里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例如木刻年画中的古朴与纯真,皮影简约与抽象,京剧脸谱的夸张与变形,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人们听说过或见过的,取材于生活,而应用于网络广告设计中,才能让广告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网络广告的设计不仅需要相关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化艺术加工。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不仅能够为复杂的网络空间带来一些文化气息,还能够使相关企业产品和公益性广告得到更多的关注,为广告传播效果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化网络广告设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传统文化将会与广告业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涌现出更多夺人心魄的现代化网络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唐绍钧,沈德昆.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之友,2008(0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