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论文范例

高考化学论文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1

动画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动画的定义比较广泛,它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狭义的认识。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涵盖了网络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建筑游览、多媒体、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片头制作、影视特效、动画衍生品开发、动画衍生品授权等。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多数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都是原有的美术专业或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加上一些动画基础,并配合一些二维、三维、视频编辑软件综合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专业不够细化,对学生的就业定位也很模糊。动画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动画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我国动画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进入动画公司的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都走向了需求量大、薪酬较高的广告、游戏、电脑、电视和出版等行业。所以,根据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是最切实可行的。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动画专业起步晚,向社会提供的动画人才还不够,特别是没有向教育机构提供足够的专业教育人才。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又难以吸引这类专业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师资匮乏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都是从美术、油画、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具备师资、资金、设备的条件下就匆忙开设动画专业,结果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形成。

教学缺少校企合作,实践环节缺乏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来制定具体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再加之设备缺乏,校内外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教学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态。尤其是内地院校以及二、三线城市的院校,受其地理位置的制约影响,当地很少有与动画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院校合作的企业也就少之更少。校企合的缺乏,使院校缺乏相应的实践场所,学生的实践更多的停留在对一些理论内容辅导验证,对操作流程的模拟。虽然近两年,各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实践教学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设计制作都是假设的课题,沉迷于软件工具的应用,一味追求制作各种电脑特效,导致不了解企业真正需求状况而得不到有效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通过笔者对实际用人单位的走访,总结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熟练的动画制作技术以及强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便进入公司后能很快地投入工作。创办适合自身条件的动画专业以动画概念建立动画专业,可以确立很多办学方向。动画由艺术过渡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经历了媒体革命,如网络、移动性媒体动画、多媒体技术应用、游戏、教育软件、智力玩具、电子出版、军事及其他行业的虚拟现实等等。动画专业人才主要培养创意创作类、设计类、技术类、经营类等几大类人才,但以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设备、学生素质等状况来看,很难实现。因为好的创意需要有文学、美学的功底,需要有心理学与市场运作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师资条件等也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因此,在进行动画教育定位时,高职院校应认清动画的应用范围,根据自身的性质与办学特点找准市场,根据自己的长处分类进行动画人才的培养创办适合自身发展的动画专业。具备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任教师受实际情况的影响,师资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为了保证教学,首先学校可以实行人才引进、人才招聘,对于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使用。然后对现有的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进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外出培训可以加强专业交流,避免孤军奋战,有利于学科发展。另外,可以在社会上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由于这些人员是兼职,时间和排课上学校应予以照顾。针对一些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聘用兼职教师的聘用更加有利于教学。告别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实例贯穿法传统动画教育是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被动地参与的模式进行的。

这种授课模式学生兴趣不高,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据高职教育学制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动画教学中可以采用实例为平台,贯穿整个课程讲授基本技法的方式。比如软件类课程,大多数传统授课方式都是以介绍菜单功能为线索,单一的讲菜单、工具、特效,导致学生学完后只会做单独的特效,而不知道特效该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而以案例为主要教授内容,在案例中消化相关知识点,使学生们能够自然的接受,而非硬性地记忆。笔者在讲授Flash课程中,并没有将软件每个菜单每个功能从头讲到尾,而只是将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方法通过案例讲出来,让学生在系统的实例讲解与实际操练中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2

选取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2015—2017年药物化学专业稿件中退稿(或大修)稿件328篇。根据审稿专家意见、副主编意见和编辑专业知识,按照退稿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二、问题与分析

(一)摘要(Abstract)的信息量不全

摘要的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在文献检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摘要应该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具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2,3]。但是有些论文的摘要不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信息量偏少,要素不全,论述方法或结果太笼统。一般情况下,摘要由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与结论(Conclusions)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应该具体明确,并且应该给出主要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引言(Introduction)部分的设计思路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引言部分要求重点突出,避免空泛,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后直接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是引言写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引言的撰写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且不能出现较多语法错误。引言一般应该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或讨论说明。如果作者未能在论文的引言部分就其分子设计思想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例如药效团的拼合并非随意组合等),并且对母体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没有给出必要的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是拼合片段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这样就会降低审稿专家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其次,在生物活性筛选中虽然发现了一些与阳性对照药物作用强度相近的新化合物,但是作者对这些新化合物的优势或潜在优势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文章的结论仅限于对实验结果的一般性概括,不能体现论文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另外,如果论文的英文写作语法错误还较多,这样的稿件一定会被退稿。例如有一篇抗菌药物合成的论文,审稿人提出:(1)在设计思路上,作者采用片段拼合方法设计新化合物,依据不充分。建议作者在分析具有明确抗菌活性化合物药效团基础上,采用结构多样的片段与药效团接合,获得新化合物。(2)英文撰写需要修改,过多重复,并且存在很多语法错误。再例如对于4-苯氨基喹唑啉类激酶抑制剂的报道已经很多,如果还是利用该骨架进行衍生合成新化合物,关键是要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对于化合物的设计思想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对于取代基的性质和种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的论文会让审稿专家和读者感觉化合物设计比较盲目,没有创新的设计思路。如果根据母药或已有药物(leadcompound)设计新化合物,设计思想要有事实依据,指出候选药物的不足要有文献或数据支持,不能猜想,不然审稿人就会认为设计思想的基础不可靠。如果发现化合物体外(体内)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不符一定要分析具体原因,否则审稿人也会提出疑问。最终设计的化合物要向着活性更好的化合物结构靠近。

(三)结果与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部分

结果与讨论部分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其创新结果的体现就在此部分[7]。结果归纳总结时不能简单罗列实验数据,讨论部分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而不是简单重复实验结果。这部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合成的化合物数量少或者结构单一,无法给出明确SAR。在药物化学论文中,如果化合物的设计思想较简单,化合物结构类型单一,或者合成的化合物活性不强,这样的稿件就很容易被退稿。如果化合物数量和类型足够多,讨论中要对SAR进行深入讨论,给出比较明确的SAR关系,这将对后续相关药物的研究和结构设计有很大指导作用。下面结合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评审专家对一些稿件的评审意见具体分析如下。例如一篇文章设计合成了6-Aryloxyoxazolo[5,4-d]pyrimidi-7(6H)-ones系列化合物,虽然在100μg/mL水平上测定了其真菌抑制率,但是并没有进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给出的只是初步实验结果,审稿专家建议作者进一步进行SAR研究后,优化设计新一轮化合物并测定生物活性后重新投稿。有的论文虽然合成的化合物数量足够多,但是化合物设计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一篇关于抗HIV活性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甲基的引入,主要设计思想是形成新的范德华作用力,这一发现对该类NNRTI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是本文有以下几点可完善之处:(1)对耐药株的高活性是先导物GW878248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本文中的化合物是否仍保留了该类化合物对耐药株的较高活性?亦即新增加的甲基是否会影响化合物构象的柔性从而影响其对耐药株RT结合口袋的适应性?建议增加相关分子对接的证据或对耐药株的活性数据,以便于讨论。(2)先导物C环上有一个甲基,主要设计意图为阻断酰胺的代谢。而本文系列化合物中没有保留该甲基,但是又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另外,Linker上的甲基是否也有这一考虑,建议一并进行说明。”有些论文合成的化合物比较多,但是总结的结构活性关系仍然不够完整,主要原因是对不同取代基的考察不够深入。例如对一篇关于激酶抑制剂论文审稿专家建议:R2的取代基不只局限于Cl、F,还要考察氰基、甲氧基、乙酰氨基、甲基、三氟甲基等,除非作者能够说明前者的必要性;希望R1取代基也能增加2-F,3-F;另外,建议补充所有未测定活性化合物的PI3Kγ酶活性,并以酶活性的结构讨论SAR关系。

2.新化合物没有13CNMR谱数据。目前合成的新化合物审稿专家一般要求给出13CNMR谱数据,因为只有1HNMR数据不能完全证明结构的正确性。另外还需要给出高分辨质谱(HRMS)数据,这些谱学数据结合化合物常规的形态、熔点和红外光谱数据才可以证明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如果化合物具有旋光性,其光学异构体的结构也要用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光谱法(如圆二色谱)等相应的方法确定[14]。例如对一篇药物合成论文的目标化合物合成及结构确证方面,审稿专家提出如下意见:文章利用独一味素(lamiophlomiol)A/B的混合物在浓盐酸催化下与醇类化合物缩合得到相应C1位醚类化合物,但从作者在附件材料(Supportinginformation)中所提供的结构表征数据尚不足以确证C1位醚基的构型,C6位形成的羟基构型也是存在疑问的?作者有何证据证明C6羟基朝平面上方?6,7-位环氧基在浓盐酸中开环是否可能在C6位氯代?根据作者所提供的一维1HNMR和13CNMR数据尚不能确定目标物的结构以及取代基的构型。因此,本文目标物的结构尚存在一些疑问。另外,结构表征数据也不完整,缺少比旋度及熔点数据。

3.药物活性测试时无对照品或对照品不合适。如果药物化学论文中化学合成部分没有太多亮点,并且合成的化合物生物活性较低,这样的稿件在初审时就会被退稿。合成的新化合物要有明显的生物活性(IC50值,EC50值等)。生物活性实验时,每个化合物浓度至少平行做三遍,这样才能得到测量的平均值并给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D)。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时一定要有对照品,并且要选择适合其研究内容的对照品。例如一篇关于抗转录病毒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审稿意见:这篇稿件合成了一系列2,2-dimethyl-1,3-dioxolane衍生物并评价了它们抑制人类鼻病毒3C蛋白酶的活性。整篇稿件既没有解决有趣的化学问题,也没有提出创新的方法设计抗转录病毒药物。化合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化合物7d显示出一定活性(IC50=13.22µmol/L),但是并没有对照药品的活性数据。其次,该稿件的模型研究显得非常肤浅并且没有给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过程提供可靠的支持。除了必须有合适的对照品外,生物活性评价时选择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化合物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保证对化合物的评价准确、可靠。例如审稿专家对一篇稿件的生物活性评价提出了如下建议:生物活性评价部分,建议采用直接针对EGFR的分子水平的评价方法,以排除化合物对细胞毒性、膜通透性等复杂因素造成的假阳性现象。另一篇关于黄酮类衍生物氧钒配合物的抗糖尿病研究的论文,审稿人指出虽然合成了许多化合物,但是化合物结构单一,另外建议在体内生物活性测试时要增加阳性的II型糖尿病药物同时测定,确保生物活性测试更加完整、准确。具有抗肿瘤药物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抗菌药物研究时,有的审稿专家认为合成的化合物不仅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阳性菌(gram-posi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还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阴性菌(gram-nega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另外还要排除化合物本身的细胞毒性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4.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的新化合物结构新颖性及绝对构型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结构要新颖,并且要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最好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CD),X-衍射,或者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等确定绝对构型[14]。另外,所分离的新化合物要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抗癌、抗菌、抗炎等等)。如果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的结构类似化合物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已经报道,新化合物结构的新颖性一般,结构鉴定的难度不大,就不能满足高水平化学期刊对天然产物化合物论文的要求。其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一定要确定绝对构型,否则这样的天然产物论文也很难被接受。最后,如果对新化合物未进行任何生物活性筛选评价,其潜在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那么对读者和后续研究的吸引力就不足,这样的论文也会被退稿。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考;高中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作文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可以围绕多个方面展开,包括实用角度、人文角度、高考角度等。从高考角度展开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做题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故而成为最重要的语文教学角度之一。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

在高考试卷中,以全国卷II为例,现代文阅读文本通常包括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实用类文本。其中论述类文本主要分为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两大类,考点在于对客观题的分析。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体裁,考心在于分析作品结构、主题,鉴赏小说艺术价值,探讨小说创作目的等,要求学生能够深入解读作品。而实用类文本则主要涉及社会民生等较为实用的内容,考查题型为客观题,考点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客观理解,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基于高考视角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围绕这三类文本展开,并要强调各种文本的考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高考要求,针对各种文本的现代文设置对应的题目,从而让学生熟悉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这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类型,教师应当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展开,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辨析不同文本类型的考点,避免学生将不同阅读文本类型搞混淆的情况发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其中,引导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之后自行拟出题目并进行作答十分重要,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方式方法,积累足够的阅读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教学

在全国卷II中,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与古代诗歌阅读两大部分。文言文阅读题型主要包括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相关内容概括分析及文句翻译。从文言断句来看,教师在平常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注意文言断句特点的良好习惯,同时传授学生相应的文言断句技巧,如找名代,看虚词,明顶真等,并让学生探究文言文断句是否符合这些技巧与规律。文化常识的相关教学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强调,并在教学中后期进行总结。相关内容概括分析与文句翻译可以进行统一教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只不过内容概括的重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意思;而文句翻译的重点则在于直译,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如留、补、删等,尽可能做到信、达、雅。而古代诗歌阅读主要包括诗歌鉴赏题型与名句默写题型,教师在平时需要督促学生背诵默写教材上的诗歌名句,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从情感、意象等方面引导学生有效鉴赏诗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教学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主要包括补写语句、成语填空、语病修改、词语修改和句子仿写。不难发现,这一部分的考点在于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此,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与历年试卷,整理出重要的词语和成语,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调这些词语及成语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熟记这些词语及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听写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做好句子的相关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准备一些语病修改及句子仿写的题目。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进行解构,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句型句式。通过大量训练,学生对句子的敏感程度将会大幅提升,从而强化学生的语病修改、句子仿写能力。

四、作文教学

从高考视角来看,作文大多都是根据材料进行写作。而作文的写作一般都具有相应的模板,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往往可直接套用模板完成,并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以高考为背景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不单单在于培养学生公式化的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真实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实际上,套用模板能够获得较好的作文分数,却往往存在一定的分数上限,而真实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作文往往能够在分数上获得更大突破。因此就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套用各类作文的公式化模板,并在学生熟悉这些模板后鼓励并引导学生打破这些模板的约束和限制,以创新的角度来完成写作。与此同时,良好的写作能力与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是直接挂钩的,若脱离了生活,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很难真实表达其情感。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握高考作文要求与观察生活之间的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悟融入到作文之中。总之,基于高考视角展开高中语文教学,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从高考视角入手,结合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等题型的考点,采取合理手段展开教学,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丘天,田睿,王艳玲.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6(4).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考;招生;教学;改革

2017年,浙江、上海高校按照“专业+学校”的模式招生,即专业优先的录取方式突出了专业,淡化了学校。2018年,多个省市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高等学校的专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专业的优劣将由报考学生来检验,好专业“挤破门”,差的专业招不满学生,靠“调剂”招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专业+学校”的招生方式将会促进高校的改革,学校尽力将专业建设好、学习环境建设好,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按自己兴趣选择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特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学成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避免学生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将来靠转专业或者考取研究生来改变专业。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改革将促进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招生、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1“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突显了专业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招生方式的改革,实行“专业+学校”的招生办法,这是高考恢复以来一项重大的举措。这项改革有利于学生按兴趣选取自己心仪的专业,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学生专业对口率,有利于突显专业的重要性。学生本身的天资已注定,他的爱好、特长在青少年时已经形成,他们有选择专业的能力。专业优先,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后去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形成兴趣+工作的最佳组合,避免学生因专业不对口而遗恨终生。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一旦入学后很难改专业,不管学生学什么专业,都会一学到底。转专业需要很多条件,如学习成绩排名等,而且有比例,大多在5%-10%。学生本来对某一专业感兴趣,报考的是这个专业,却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这样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有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有的学生到其他专业蹭课;有的学生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整天混日子;专业不对口会泯灭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会葬送学生的美好前程,“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避免进学校时改专业。

2“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将加强高校的专业建设

新的招生模式将充分激发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倒逼高校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重专业设置、轻专业建设的问题。“专业+学校”招生模式促使学校及早调整专业的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未雨绸缪,淘汰招生困难的专业,建立有发展潜力的新专业,避免实行“专业+学校”招生时而招不到学生。专业设置要避免大而全、千校一面。否则,毕业学生成了“万金油”,缺少特色。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对某些专业方向要细分。如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主要有十大分支: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体系结构/编译器和并行计算、人机交互、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理论和算法。而我国的专业目录计算机类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不能统而不分,广而不专。否则,会造成学得博杂、学得不精,到企业后还需要再培训、再学习。除了本科生,某些专业研究生也存在这些问题,毕业即失业。总之,专业设置在要广泛调查的基础之上,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将专业的设置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3“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3.1新的招生模式将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包括学分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学分制改革后,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微调。学生选课、选老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选老师,让更多优秀老师脱颖而出,让平庸的老师无课可以上。如果选修课选修人数过少,不容许开课。通过学生选课,实现对老师的优胜劣汰。实际上,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开设的课程会多一些,选修课应多一些,学分制改革将倒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要求一门课程有两个老师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相当于学生到食堂点菜,选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形成竞争的态势。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2]。目前,多数教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在线课程的普及,也开始推广使用在线课程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也在不断改革,教、学、测三者结合,以测促教、以测促学,教、学、测三者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还可以逐步推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让学生在计算机、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实验室的教学项目。

3.2新的招生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专业的知名度,扩大专业的影响力。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把与教师利益相关的竞岗、职称评聘和教学质量挂钩,而不是只和科研与论文挂钩。教师重视教学质量,专业的排名才能赶超进位。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对学生来说,教学更重要。高等学校在评职称、竞岗等重要的事件上只看科研、论文,不重视教学质量,教学只是陪衬,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本末倒置。教学到底应如何考核,如何制定考核的标准,一直是困扰教学管理者的难题。清华大学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教学就算不上大学,没有科研就称不上一流的大学”。对地方性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并重,教学更重要一些。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急需建立一套教学考核办法。但是,目前鲜有高等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向教学倾斜,而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专业的排名才会靠前,学生才会报考这样的专业。

4“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各高校需要针对自己在相关学科与专业上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新的高校专业选考的指导意见制定针对中学生的选科选考要求。我们不能为了招满学生而降低对考生的选考科目的要求。如2020年山东省招生的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确定3门课。2018年,山东高校各专业根据需要从中指定1科、2科、3科或不提科目要求。某些专业为了把学生招满,本来需要指定科目变成了“不提科目要求”,降低了该专业的招生门槛。根据浙江的调查,相对于大文大理,在给予学生选择权后,不仅选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即便是生物化学,也仅有50%的人选考。在原来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下,60%甚至70%以上的考生是理科生,多数学生需要全面学习“物化生”。目前学生的选课结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理分科,与传统文理科相比,分别只有17%与10%,大量的是第三种组合[4],对于3+3有18种非大类组合。这样就可能导致所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大学要求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必然需要根据这一新情况做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作为衔接的方法,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一年级设一些任选课,供新入学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补习一下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在学生入校时进行入校考试,对本专业所需的基础课进行考试,成绩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要选择相应的基础课程学习,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掉队。

5“专业+学校”的招生模式将促进学校加大招生的宣传力度

高考招生按大类招生,推进按大类宽口径的培养模式[5]。一个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就会多很多,也更容易吸引人报考。此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在录取上的这一变化,导致高校不得不从招生开始就采取宽口径的模式。但在2017年浙江省的招生中,清华大学把所有招生专业合并为7大类。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与专业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各院系的老师到各地进行宣讲,向他们宣传介绍各自专业所长和优势,让家长和学生更多地了解该专业,使该专业对学生和家长更有吸引力,否则就可能陷入生源质量下滑甚至招不满学生境地。总之,从高校角度看,新的招生方案体现了改革精神。学校将不断加强内部管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专业排名越是靠前,越是能招到高分的学生。在新的录取模式下,一般高校的“好专业”会“门庭若市”;“差专业”会“门前冷落”。即便是“名校”,办得不够好的专业也会出现招不满甚至招不到学生的情况。高校越是重视教学质量,越是重视专业建设,越是注重优化专业结构,越是加强培育特色专业,专业才会办得越来越好,专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会越来越大,学校的排名才会全面提升,学校才会在招生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淑静.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相互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8(3):6-7.

[2]姚达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相互作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6):124-125.

[3]陈方泉,叶志明.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18-19.

[4]陈志文.高考和高校一起变:从根本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N].光明日报,2018-06-02(06).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5

根据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需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展运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必经之路。本文将主要分析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通过从开展语文应用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加强对语文应用文习作教学的重视、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以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等方面全面提升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的论点,以期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帮助。

【关键词】

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

引言

应用文写作是语文写作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应用文写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而应用文因其强烈的实用性被广泛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并提升其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此为基础,针对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即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方式如决策书、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项目计划、合同条款等使得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在各行各业当中。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落实,在高考当中也出现了应用文写作,比如说撰写一则寻物启事或是收据借条等,以此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而开展应用文教学并提升其有效性,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具有莫大的重要性。

2.提升高中语文综合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用文写作,并且不断鉴赏优秀习作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应用文进行修改,一方面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教师全面提升以人为本的高中语文综合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高职学校来说,通过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结合开展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进一步提升其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在日后的就业生活当中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重视语文应用文写作。随着高考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在语文写作方面创新了许多题型,逐渐增加了语文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如在去年河南省高考当中出现了倡议书的应用文写作,在广东省高考当中给出一则警察救人的英勇事迹,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写一则颁奖词等等。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卷当中均出现了应用文写作的身影,并占据着较大的分值比重,因此教师特别是需要参加高考的学生都需要加强对语文应用文写作的重视。而教师在写作教学上除了需要向学生讲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写作方式和技巧,同时还需要对应用文写作方法及错误修改等进行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并在高考语文当中取得优异成绩。

2.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语文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主要以实战和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即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若干标准规范的应用文要求其进行鉴赏,以便其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在应用文写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但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产生了倦怠感,因此为保持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结合某一真实的职业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完成应用文写作。譬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运动会进行情境创设,要求学生为运动员撰写表扬词或解说词;也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著名旅游景点的名声风景写出一篇简单的介绍词等等,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应用文的“应用”二字,并且有效实现强化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目标。

3.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是保障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尽可能使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学生应用文写作当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直接批评,选择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统一讲解或是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修改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当中出现的“闪光点”,譬如格式标准规范、用词准确、具有一定文学性等等,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大力表扬,以此不断积累学生在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提升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4.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既是提升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将应用文写作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当中获得大量可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资源,譬如根据学生因病请假的生活案例要求学生撰写请假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习情况要求其撰写一份学习计划书等等。同时也能够不断扩展应用文的实际用途,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及书写格式等。

总而言之,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来说,开展高中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轻松应对高考语文当中的应用文写作。因此教师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努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语文应用文写作学习。

作者:杨洁 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专业选拔人才提供直接的知识、能力准备,而且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的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和明显的优势。但因高中政治教学与高等院校思政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互联互通受阻。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期刊网上从高校思政和管理的角度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论文仅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1篇,可见从高等教育视角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与价值、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

1.高中政治课统筹安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编排、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整体上出现了民族性、地方性和学科背景等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它虽然具有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但这种差异性明显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所以从高等教育视角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统筹性的缺失,就必然要求全区政治课教学需在区教育厅统一指导下,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求全区高中生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高中政治课程安排顺序是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安排毕业会考,会考成绩直接决定是否顺利毕业。同时政治课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此时的政治教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内部均具有较高地位。但在21世纪初的新课改后,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到高二期末、且理科高考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虽然全区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均还是以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为行动指南,但各校、各专业的师生对待政治课教学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大部分普高以每周10节课为满工作量,而有些名校、集团化高中则因生源充足、引进或留用政治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要求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这种满工作量的规定就反映了各校管理者和各专业师生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从而给各校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性随农村高中数量减少,高中城市化、集团化、名校化现象日趋普遍日益加剧,名校和集团化高中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的规定日趋普遍,远远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时满工作量规定,使政治教师的收入相对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身心压力,严重影响政治教师的身心健康。且各校的政治课课时数量及其排课行为还随学考结束时间进行动态调整,学考前后的课时安排差异性较大,在有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3节,文科每周4节,在无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2节,文科每周3节,使政治课教师授课班级具有不确定性,这可明显看出,各校理工科专业大多是以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心理和行为去应付学考和高考,从而显示部分高中的理工科专业对政治课教学的轻视。笔者在学考命题期间,有部分名校的政治名师反映,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只要上两个班就可满工作量,因它们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5节/班·周。由此看来,政治课在各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明显具有附属性,学科间只存在培养目标不同,轻视学生的某门学科,就相当于忽视学生某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全区各高中政治课课时安排、内容安排和教学目的任务均有很强的差异性,不仅有县市差异、学校差异,且有时间差异、学科差异,我们承认和鼓励这种差异,但仍希望全区政治课教学能走向整体规划,希望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2.各校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使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文化生活》,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毕业学考提前至高二。虽然理工科学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但必须通过学考。这些变化和要求促使高中政治教师紧张备课、规划教学进度,尤其是政治教材内容每年变化,更让他们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吸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多处于心力交瘁的境况。基于考试制度和政治教材内容的改革,政治教材体例也发生变化,这对高中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和体系、完成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政治教师将查阅资料、认真审阅教学参考书等备课行为与理解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认真审视和把握现时代学生身心素质和心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就政治课整体布局看,因高中新生的思维或多或少具有初中生的感性思维特征,所以大部分学校就把感性化最强的《经济生活》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使教师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政治生活》的内容相对《经济生活》和从未有过政治活动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教师上课仍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所以,《经济生活》之后紧随《政治生活》。因文化是哲学的符号化,所以《哲学与生活》课程安排在《文化生活》之后,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安排顺序反映了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感性化程度逐步降低、理性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基本特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但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要在两年时间内全部完成,势必造成教材内容编写与授课阐述深浅之间的矛盾,因教材内容编写必须遵从教育原则和学科基本任务,要想有效完成政治学科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就只能要求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教材体系有选择、有主次授课,否则授课时间不够,就很容易导致城乡中学、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文科和理科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中最抽象、最难懂、最难教的部分,且因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学考高考安排的时间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特别短,所以大部分教师授课时不可能对其中的原理、方法论等进行有效讲解,很多普高或者农村高中基本是以照本宣科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学考、高考中《哲学与生活》得分最低。但在高考学考命题过程中,这部分题量和分数又是较高的内容。哲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再以符合目的和规律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如阐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对“世界观”的特征和“哲学”的特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这两个特征,但因不同教师对两个特征的把握、理解不同,导致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如第二课强调“两个对子”的关系,主要在于教师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心理指向有深刻理解,否则教学会泾渭分明。在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中,要注意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的功能性差异,明白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部分教师反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不合适,而大部分教师则没有这样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各校各专业的政治课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有待提升

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高中教育仍具有应试性。为提高升学率有些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1],且这一目标又存在文理科之别,文科追求“高考分”,而理科追求“学考分”,因高考和学考的升学意义和难易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分科的政治教师授课心态和教学组织的不同。理科生的政治教师以课堂教学求稳心态授课,其备课、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等行为目标均重在传授知识,学生也以学考过关为目的,所以理科学生的政治成绩评价对象也只限于学考分数,学考高分就是政治素养好,潜力较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个性发展均被忽视。而文科班的政治教师上课非常严肃认真,因其目标不仅在于追求高考高分,而且在于追求知识运用,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大部分文科生升入高校后,相较于理科生来说,其政治核心素养较高。“高校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培养目标、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有很大的关联性。高中的政治课学习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大学政治理论课是在高中学习基础上对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2]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足可以检验、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与不足。从笔者多年的高校思政教学经验和思政专业本科生培养经验看,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有待完善。例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质与物体、意识与认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基本概念,更谈不上用基本的学科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如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框架构建能力上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理论型和社会调研型。思政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70%以上是探讨中学政治教学法,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判断这类选题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但实际上他们不甚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忽视了这类题目的调研性、实践性特点。15%左右的学生选择经济现状与对策分析,还有10%选择思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选择哲学类的只占5%。从学生的论文框架看,基本都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范式,缺乏自己的思维特色,有些学生政治敏感度低,抓不住主要政治事件选题,这些足以说明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化解之策

高中政治课教学问题是当前思政学科教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3]等问题,也有人提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4]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同质的课堂教学问题,只要依靠教师的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解决,并非新课改带来的、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基于学考命题经验、与名校政治教师交流所得以及参考现有文献,提出以下解决之策:

1.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的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内容基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对原教材进行修改,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要仔细研读教材,探讨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以解决教材改革本身带来的“新教材每课的内容含量大,课时不够用;知识点讲授存在困惑;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理想化,难以真正落实”等问题[5]。教材内容变化带来考试制度改革,会考变学考、文理科高考中政治计分原则不同,使教师在文理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使政治课程内部各科目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基础较差的农村高中、普通高中可按教材的必修顺序排课,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城市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应自行调节各科目授课的先后顺序,如上完《经济生活》后,可直接开设《哲学与生活》,充分利用哲学对于人的心性和思维塑造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为学习《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打下思维和理论基础。对于理科生,上课时内容挖掘不必太深,但要严格注意教材体系的连贯性,以利于培养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理科生的政治素养;而对文科生则需深挖知识点,可打破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并深刻分析其中的原理、方法论和价值观内容。

2.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任务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提出“在高中政治课的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列为三维目标之首”[6]。笔者认为,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本身无首尾之别,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由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决定。根据高校的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也应略有差异,对待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和态度也应有所不同。高中理科生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充分利用“名词点击”“综合探究”“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活动板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他们合作交流、分享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养成较高的政治素养;而对于文科生,除理科生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外,还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政治核心素养和政治敏感力。基于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和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确定一个具有文理学科性质差别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例如,制定《经济生活》教学目标时,高校中的商科、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同时参加高中文理科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教学目标时,应以高校文科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在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制定各科教学目标前,应积极听课、参与考试命题、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了解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而高校也应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邀请高中政治教师兼职指导,通过学术、教研等活动检验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胡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J].传奇,2013(1):58.

[2]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

[3]张淑清,丁才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4):148—149.

[4]郑晓东.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普遍性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148—149.

[5]翁文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J].中国德育,2009(8):41.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实用性;创新性;写作技巧

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注重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型。受以成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生对语文写作缺乏兴趣,习惯性依赖语文老教师,导致学生的作文不具有创新性,鉴于此,要强化学生作文学习的趣味性,满足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进一步要求。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教师欠缺创新能力,学生缺乏写作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共有的教学模式,没有了创新的精神。而新教师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时,也融入了这种教学模式中,无法轻易改进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和语文成绩为中心,一味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模仿范文,而高中生机械的进行背诵和模仿,进行作文写作时将素材死搬硬套,不能融入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他们将失去了语文写作的兴趣,对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教师教学和学生写作重形式轻内容。在高中语文作文课中,一般以高考作文题为范本做练习。高考作文主要是议论文,语文教师要求高中生大量背诵名人名言和经典事例等写作素材,并注重言辞辞藻的堆砌,以得到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种写作模式虽然可以让作文辞藻华丽、结构完整且论据充分,但是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资料和素材的过度依赖,进行作文写作时将素材死搬硬套,不能融入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并且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在作文中表达出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写出的作文没有灵魂。

二、增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1按照类型采用不同写作方式,传授学生更多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注重实用性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高考考取更好的成绩,而是应该以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为目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高中生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式,而不仅仅是高考中常出的议论文。高中生本身的喜欢的文体不一样,只要切合作文主题,相同的作文题目运用不一样的文体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会高中生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再根据个人喜好选取最擅长的文体。例如,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高中生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和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作文题目的本质和考查点。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向高中生讲授更多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作文素材和案例,在作文中引用和分析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更能让判卷老师认同,也使作文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和选取合适的作文素材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而结合案例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除此以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动作描述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展现案例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等,增强了判卷老师的画面感,增加了作文的实用效果和真实性。

2.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写作创作思维

创新性是高中生语文作文的灵魂。高中作文是高中生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培育和支持高中生的创新思维。高中语文作文题目一般会给一段材料让学生自行分析,并自行选角度定题目进行写作。如果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较强,他们选取的写作角度也将是多样的新颖的。因此,高中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等不应受到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通过多角度分析作文题目找到更加新颖独到的主题,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发散思维时,可以通过多角度提问等训练方式,培育高中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观察思维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发现写作素材和找到写作灵感,培育高中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进而培育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想象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绘他们没见过的事物,培育学生将想象力和自身思想情感相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以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创建写作交流平台,鼓舞学生进行写作创作,并将优秀作文进行课堂宣读,以此鼓励高中生的写作自信心,并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热忱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方法,通过更多实用性写作技巧的传授,培育学生良好的创作思维,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更能进一步的培育高中生独立思考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斌,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现代语文,2015(10)

高考化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逻辑思维;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在以往的母语教育中,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依然是母语教育的短板,学生欠缺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严密的逻辑思维表达更不容乐观。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所在,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化、自然、人文等知识的见解,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发展。但是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每次作文讲评之后,都会说我想到了但就是没写,或者我也写了同一个例证,但点评时还是说服力不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困乏,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平时写作思维锻炼不到位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不良现象,教师不仅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还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得到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写作结构。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写作可以说是学生进行客观事物、思想情感、传递知识的一个表达过程,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从而进行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1]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观,而对于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使得学生得到语言组织、表述能力的锻炼,从而为学生将来创设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高中的语文的学习,不仅有记叙文、散文、古诗、说明文、议论文等,同时也会含有一些伦理性的文章,在这多元化的题材设计中,可以说它的存在是利弊共同体,一方面它的范围性加大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的融合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在利弊共同存在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运用这一教材内容,为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优化,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锤炼。

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一)研读教材和高考真题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要想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就要加强对议论性散文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布局进行圈划、梳理和总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类文本的研读中得到思维的释放。例如研读2018年全国卷Ⅱ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本的行文结构非常清晰:全文共四段,是个总分结构,第一段是总,解释了“被遗忘权”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和目的是文章立论的依据。第二至四段是分,文中“首先”“其次”和“最后”,有明显的表示逻辑顺序的提示语,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把论证推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文章本质为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知识的普及,使得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扩展性的延伸,知道在写议论文时结构要清晰,论证逐步深入。通过这一文本的研读,使学生得到写作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进行读写结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互读互评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文章内容的充实,也需要学生独特的评价,只有学生会评、会品才会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不论面对哪一写作题材都能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文章内容、结构的建设。[2]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读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维的培养,在互相品评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情感、有思想、有哲理。例如,2018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中的“娘炮”现象,引发人们的热议。我们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时评写作。我把学生习作的中间段落展示如下:少年“娘”则国“娘”。在某男生选秀节目中,某位男明星在机场上因素颜而拒绝拍照一事引起热议。少年不应该这般像姑娘,在同一节目的选手也因过于妩媚遭到争议。在国外报刊中,一位中国男明星与国外男明星合照,标题为“少年娘则国娘”,让国人蒙羞。所以说,中国“娘”必定是少年“娘”。我先让学生回顾论证段落的要求,然后从论证的逻辑方面进行讨论和点评,最后小组总结:这段学生习作就明显凸显了逻辑思维不严密的问题。作者认为,娘炮现象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分论点是“少年‘娘’,则国‘娘’”。运用举例论证,其中例证二写的是国外报刊中标题为《少年娘,则国娘》的报道让国人都蒙羞,但是,得出的结论“所以说,中国娘,必定是少年娘”就让人纠结了。国外报道的只是中国的某位男明星,怎么就可以推导出中国“娘”呢?而且还“必定是少年娘。”在作文讲评中让学生以课堂讲师的身份对彼此的文章内容展开点评,凭借写作思路的评价使学生得到写作思维的拓展,在互读互评的学习模式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局面,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的良好品质。通过互读互评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思维的创新,为学生学好语文、运用语文、质性写作、多元构造等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教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面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以论述为文本切入口,深入研读教材和高考真题,通过互读互评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得到语文能力的全面优化,为学生文章写作的建设提供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永科,何永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作文教学研究,2016(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