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范例

高考语文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1

高考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错误、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薄弱三方面。具体表现为:写作内容单调、主题不明确、论点论据支持力不足;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欠合理、段落和句子间连接不顺畅;语言方面的问题,选词、造句、文章结构均按照汉语习惯,造成词语搭配不当、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错误等。写作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真实性等方面。

2.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鉴于《新课程标准》对考生英语写作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教学中和考试中关于英语写作的相关策略。

2.1词汇策略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说的:“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递不了。”词汇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都是经过精选而来的,具有容量大、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通过短语去记单词,通过构词法去记衍生词,通过句子去记词组,真正起到扩大单词量的效果,最终将其运用到英语写作中。

2.2加强语言基础训练策略

多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对言的影响,克服思维障碍,能正确的句子,多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多记忆、背诵一些难度适宜、体裁多样、题材各异、语言地道的小短文;多看一些外语节目,熟悉他们常用的习语、以及一些常见表达的应用场合等。在大量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体会什么样的英语才是地道的英语,以及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形式、思维习惯等方面到底有什么区别。应对作文考试时,更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斟酌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3英语写作评价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写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区别对待。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树立信心,培养其英语写作兴趣,寻找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此类评语应该是充满温馨的鼓励、真诚无私的提醒和情真意切的关怀,通过写作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4模拟考试策略

在高考英语中,作文分值一般是25分,相应的时间应掌握在3O分钟左右。学生平时在不受限的时间里,慢慢精雕细琢,或许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但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定时写作训练。在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后.才能在高考中,在有限的时间里也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2.5应试策略

首先,认真审题,审题包括三个方面:审文体、审要求、审要点,还要涉及到人称、时态、句式的选择以及表现手法等;抓住中心,列要点,特别是反映图画内容的文体,需要仔细观察,反复推敲、合理想象才可以捕捉要领,拉出文章的主线,确定文章的中心;其次,根据内容要求,遣词造句。争取做到句式恰当,成分完整,句意清楚。精心组织材料,进行准确表达。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多地写漂亮句子,多用精彩词语。再次,完成作文初稿,连句成段,进行段落整合、句子的扩展与合并,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加工整理,即运用恰当的连词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并列、递进、转换、转折、因果、对比、选择、总结等关系,以使文章连贯、紧凑、自然、流畅。最后,在初稿的基础上反复推敲揣摩,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和调整,通过深加工力争使文章在各个方面都准确流畅。同时,英语写作书写的好坏、卷面的整洁与否肯定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书写时,要注意清晰匀称,美观大方,每个字母,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乃至字距、行距都要一丝不苟。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2

一、高校网络文化概述

1-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指的是以网络为载体、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高校网络文化是归属于网络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传播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大学里的教职工与学生。高校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日常网络交流当中,以QQ群组、微信群组、校园论坛、飞信、抖音、微博等数字化互动平台作为载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高校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物质角度是指在校园里有关互联网等技术的网络设备;精神角度是指高校师生在上网时所接触的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也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方面;制度角度是指高校为维护校园网络环境所建立和制定的规则制度。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文化作品和网络文化行为观念。

2-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1.开放包容

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源于网络的开放性,也源于网络文化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因此,高校网络文化相对开放包容。高校网络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积极接受吸纳优秀的文化,凡是优秀的先进文化都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有所展现,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将不同种类的先进文化在校园平台上进行展示,才能让高校网络文化繁荣健康发展。

2.话语补偿

从话语内容角度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补偿性”特点。相比较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常常因为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等原因不习惯在现实环境中显露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情绪,但网络平台赋予了用户更加安全的话语空间,使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交流更加自由平等,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用线上的话语空间补偿线下话语空间的缺失。

3.成风化人

高校网络文化是新时代下高校的文化产物,也是高校校园中的先进优秀文化,其肩负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责任,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抓手。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肩负着向当代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在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中对大学生形成了正能量熏陶。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1-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实践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时势必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首先,高校网络文化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教师在进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时可以使用丰富的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其次,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在网络中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最后,优秀的高校网络文化有助于化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

2-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模式相比,高校网络文化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了新模式,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开展。对学生而言,网络环境是一个自由且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他们围绕学习内容和自身情况与教师直接交流,可以全面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并且有机会为网络文化贡献自己的内容;对教育者而言,他们根据收到的反馈,可以相应地调节教学内容,这样就能更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完成育人工作。这种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的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且顺利地开展,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3-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已然是他们学习知识、了解新闻和娱乐休闲的主要渠道。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网络原住民,成长在网络空间中,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文化。学生虽然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接受速度较快,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网络安全意识仍然有待提高,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此外,还应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力度,维护网络领域的安全稳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加强校园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的清理力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合格接班人加快推进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结合方式,唱响网络主旋律,才能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要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繁荣发展,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事业添砖加瓦。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原则

1-政治方向原则

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其他领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误入歧途的前提要求。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至关重要,政治方向性是整个过程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拥护和遵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将先进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方方面面。

2-合力育人原则

作为结构化的系统工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需要进行多方资源的整合,从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在进行多方力量资源整合时,校内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以形成完善的网络育人生态系统。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高校网络文化会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的影响。高校网络文化要与社会各方力量和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合作,开发和创新网络文化,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并始终坚持育人工作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才能将合力育人原则贯穿于受教育者学习的全过程。

3-隐形教育原则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网络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形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通过视频、图片、音频和直播互动等多种传播方式渗透在各类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中,所传播的内容生动活泼,学生自然就将接受的教育内化于心。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渗透在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覆盖了日常教学、娱乐活动等,其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实践和其他活动的参与意愿,帮助学生将教育内化于心。

四、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1-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

随着高校教育阵地由线下逐渐扩展到线上,高校在开展网络文化育人时也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质量的线上课堂,尽可能发挥高校网络平台功能。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实践有机结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要做出创新、加大结合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在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主题活动: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线上线下优秀党员和优秀学生事迹宣讲会,开展“青年之声”“红色在线”等线上文化活动等。另一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让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工作与先进文化的步调保持一致,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宣传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品,利用创新网络漫画、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而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制的科学性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应当立足于实际,在育人的实施主体、调用资源和网络环境三方面开展协同发力,积极探索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制的有效路径。在育人的实施主体方面,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目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划分学校各部门育人责任,建设校内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发力的育人体系格局,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育人资源方面,统筹学校育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育人资源,以完善网络文化育人格局为目标,探索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来增强育人资源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在育人环境方面,统筹校园网络平台运营,打造多维新媒体网络文化育人矩阵,建设统一优质的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3-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精品内容

对于任何一种网络文化而言,优质的内容是其受欢迎的关键因素。要认真考虑怎么将网络文化的内容质量与品质提升上来,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高校应将网络运行的规律琢磨透彻,清楚掌握学生的网络习惯,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网络文化内涵的建设。一方面,尽量丰富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充分挖掘不同网络平台的优秀资源,多平台协同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新校园网络平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展示校园和社会的优秀人物事迹,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就有值得关注的文化素材,还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素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充分打造具有品牌知名度的网络文化活动,活动的举办时间可以是传统节日期间、学生开学季以及毕业期间,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的实施要加以常态化,如组织举办高校网络文化优质作品竞赛和展示、网络优质作品评选等优秀文化活动,要树立活动的品牌,以更好提升高校网络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加强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其既满足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整体性要求,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写作教学备受影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和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具有密切关联。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与应用语言,经过分析、概括、总结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与掌握语言,并将其熟练应用;思维发展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以促使学生成为有独特思想的人才;审美素养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促进美育素材的积累,在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视野,让学生通过写作发现不同美;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给予学生恰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对自身、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文学科的语言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写作的语言能力。就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角度看,由于语言能划分成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而作文就属于书面语言,且和学生自身的口头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口头语言通过严密思维进行整理,就成了写作的重要素材。学生会说,不代表会写,想要会写,就需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有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如此,写作活动才可以实现顺利开展。因此,语言素养对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写作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审题与构思都与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学生只有充分掌握相关写作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应用语言进行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1]。经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既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又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思维水平。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也和高中的语文写作有着密切的关联。思维作为写作的核心与基础,如果离开思维,即便是学生有充足语言材料,其写的作文也是一盘散沙,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就高中生来说,思维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品质,任何的学科都需有缜密的思维。在语文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提升,如学生的逻辑分析、发散性思维,这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影响[2]。总的来说,思维贯穿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进行审题立意,或是作文的整体构思,都需有清晰且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思维和写作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教师在写作教学时,需注重写作思路与构思,关注学生所发表的理解与看法,以促使学生提高写作思维水平。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审美水平。高中生自身写作能力想要得到显著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增强审美训练,只有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审美水平,才可以写出具备美感的作文。因此,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发现实际生活及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以此为写作增添充足的鲜活素材。同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美,不仅有具体的、能看见的自然美,而且还有人物精神以及人格等抽象美。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或者特定的美,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紧紧围绕主题思想,以促使学生在写作的时,能呈现出自身对美的看法与理解,并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最后,语文学科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充实写作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学科素养,通常要求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以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才能让学生对社会、国家、自然及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使学生写出有积极态度且文化内涵丰富的作文,以促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切实提高[3]。例如,在对《屈原列传》(节选)开展教学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感受屈原身上发生的事件及屈原的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珍贵的写作素材,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屈原的性格,感受到相应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语言积累与建构

写作属于书面表达,而书面表达则是语言组合,注重语言积累以及建构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写作教学中,其教学目标就是需融入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建构。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需教师给予正确地引导,以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收集相关语言材料。同时,语文教师需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仔细地体会、观察与记录现实生活。例如,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会被忽略的广告牌、多媒体中的新颖用语、社区宣传用到的标语等。需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但是,高中生自身的辨别力尚且不足,当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学会通过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到语言材料后,语文教师需给予正确的方向引导,避免遇到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价值观[4]。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能通过阅读获得更为直接的语言材料,阅读通常可分成课内与课外两种阅读,课内阅读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优秀的课文,这都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范本,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其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通过恰当的表现手法、丰富的修辞、优美的语言,对月光下的荷塘静态美以及动态美进行了细腻的描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优美片段的讲解,教师就能指导学生积极摘抄与积累,或者模仿写作,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还能实现写作目标的达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维发展和提升

高中生书面语言表达力的提高通常需训练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从语文教材的编写结构可知,高中时期主要通过议论文、记叙文两种文体开展写作教学。因为议论文与记叙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而议论文则是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通常更依赖于感官对外界的事物的感受,将外界的印象作为想象材料,其通常具有形象概括性、表达情感性、具体可感性等特点。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为主的文本进行阅读,通常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其中,诗歌是作者自身丰富情感的浓缩,经过一个一个的意象塑造,形成意境,让读者从意境的创设当中,通过联想、想象等,体会作者自身的情感世界,并成为鲜活的诗人。例如,在学习《登高》时,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景物,呈现一幅凄凉、悲凉的画面,以表现出被疾病缠身的一个花甲老人在重阳时节登高的凄凉、孤独的形象。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孤独情感,并依据诗歌,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写诗歌,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在晚年的孤苦无依,并实施再创造。议论文通过客观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判断论证观点,便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明显不同,形象思维是直接获取事物表象,有着信息的情感色彩,而抽象的思维则是通过表面现象,找到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具有客观且理性的思维特点。在议论文的写作当中,通常会用到理性且客观的语言,而严密的逻辑思维与真实的论据,则能更好地支撑相关观点的表达。例如,在开展议论文写作的模板教学时,递进式议论文的写作模式,是由浅至深、从表及里的一个思维过程,而并列式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能通过总分总的写作格式,训练学生自身的分析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审美情趣培养

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当中,将文学作品当作载体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影响,也呈现出语文学科具备的育人特色。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主要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发现与创造美的主体,创造美的基础就是学会审美,以促使学生显著提高审美情趣。第一,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呈现的语言美。在文学作品中,其语言美通常表现在作者应用的独特表达技巧,学生通过相应的表达技巧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并学会鉴赏语言美。例如,在对《荷塘月色》开展教学时,文本第二自然段细致地描写月光下的荷塘,且用到了许多修辞手法,读起来更加优美动人且生动形象,让人闭上眼睛就好像是置身于荷塘之中。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时主动体会到语言创造出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描写荷塘用到的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给学生详细讲解,如果将这些修辞手法删掉,再读起来就味同嚼蜡,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本段内容实施再创作,并与原文对照,让学生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带来的语言美。第二,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呈现形象美。在文学作品中,会塑造出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叙事等体裁的学习中,分析与体会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美感则是依据人物自带或作者赋予的情感反映,属于学习文体的难点与重点。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文学作品当中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能给予高中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离骚》的鉴赏中,体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忧国忧民的浪漫主义的诗人形象;在《赤壁赋》的鉴赏中,则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心胸;在《纪念刘和珍君》的鉴赏中,则能展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的形象。经过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写作属于情感与语言的碰撞,学会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并通过相应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学会欣赏美与创造美,并学会通过语言传递美与创造美。

(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文化传承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且源远流长,这与通过语言文明进行文化传承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当中,需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感受并继承传统文化,这通常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阅读相同,写作也需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引导学生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获得文化的认同感,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知识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通常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经过仔细观察语文教材,主要包含了文言文、古诗词、戏剧、现代诗歌、散文等。其中,文言文、古诗词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化的文化。除此之外,现代文的阅读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通过吸收文化,就能使文化传承有效落实在语文写作的教学当中。同时,在写作教学时,还需关注文化传承属于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并在写作教学当中予以重视。例如,2017年的高考中,全国的新课标一卷中,作文题将“中国关键字”作为材料,相关关键词都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如大熊猫、一带一路、京剧、长城、中华美食等,作文的要求则是选择2~3个关键词开展写作。因此,高考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极其重视,并通过该指挥棒,明确了在写作教学时,应注重传承文化。

三、结语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形势下,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在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改变,也要牢牢把握网络虚拟空间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工作重心和具体的教育活动及要求逐渐过渡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建到网络空间,有效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工作成效,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升级产物,当前,高校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载体踊跃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当前网络文化的特点,积极打造建设各个有效的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深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就要紧跟当前的形势,与时展同步,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代感,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网络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有效资源为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不断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改进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实际工作效果,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其次,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广大学生了解资讯、学习知识、浏览新闻以及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而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对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的识别能力还不够,网络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及时有效地清理校园网络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良信息,严格防范、有效控制网上意识形态的渗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打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再次,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路径。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当中去,唱响网上舆论主旋律,打造网上红色空间,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有效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从而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根基。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把握的几点原则

2017年,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是要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来凝聚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宽广的网络红色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具体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首先,高校基础的信息化工作要能满足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实际需求。信息化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基础。当前,由教育部推广实施的“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开花生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社区和主题教育网站当中。各个高校除了原有的专题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互动交流社区、“两微一端”之外,也在逐渐丰富和扩展网络教育资源,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网络第二课堂等等,校园网络逐渐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已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然而这一切良好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化建设。目前有的高校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缺陷等安全隐患,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潜入。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发挥作用的坚强阵地,因此,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作用的基础是要做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其次,要充分把握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的特点。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它能将一些信息或者是推送不断扩散、高效膨胀,有时候甚至发展到难以把控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或者是推送很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头条信息,引发学生的普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把握好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研判舆论传播以及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网络内容表现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不断创新改进网络文化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再次,要不断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网络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开花结果。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挖掘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作为技术支撑保证校园网络良性运转,另一方面作为专家学者,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及时准确地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对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疑释惑,积极传播正能量。同时要挖掘学生当中的网络红人,积极培养主流意见领袖,在学生中打造一批政治可靠、影响力大的网络红军[1]。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积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首先,加强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立校级层面的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门具体负责,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发展,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建设的大格局。同时要将网络文化发展建设放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中去,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网络上的文章以及材料能不能吸引人核心在内容,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坚持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正能量的传播为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挖掘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内容。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可以利用易班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载体,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学生们喜欢的原创产品,用学生的声音去教育引导学生群体,发挥朋辈引领教育作用。同时还要从客观上建立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认定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与作者的职务职称评审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联,从而激发广大专业的教师能够在网络上发文发声,形成正面的舆论场地。另外,要发展一批师生群体中的理论专家,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文化内容上来,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2]。再次,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融入到网络平台建设中去。在高校校园中除了注重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的二级网站的思想教育内涵提升和知识信息扩充,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品位高雅的网站外,要着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两微一端”的建设。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遵循着亮明底色、筑牢底线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壮大网上正能量,着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服务性建设,不断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建设,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最后,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在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文化机构以及网络文化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奖励机制评价体系,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细化工作内容,将具体工作分解为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技术支撑等,在评价体系中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清晰的考核标准,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有严谨的奖惩措施,使得队伍建设有奖励、有晋升、有惩罚、有淘汰。让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人员有发展、有出路,不适合的人及时调换位置,杜绝等、靠、混的思想,让这支队伍真正成为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够独当一面的网络红军队伍。

参考文献:

[1]高芳放.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8-59.

[2]蒲馨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合力[J].赤峰学院学报,2017(4):154-156.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高中语文;写作

1.高中语文写作学习的现状

在语文之中,写作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写作能力可以表现出一名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1]。在中国现今的高考制度中,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而作文在语文之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一直在努力培养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程度,在高中作文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往往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因为没有合适的观点以及没有适合素材等,导致学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处于高中学生这一层面,学生对于生活以及社会没有深刻的认识,在生活中的感悟与积累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但是写作的素材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充足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是写不出来好的文章的。因此,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处于一种贫乏的程度,从而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阻碍作用。但是随着网络化的环境不断充实学生的大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自主的进行写作的学习,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素材,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度,在所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拓宽与广度的延伸,使得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2.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高中语文的写作学习

2.1在网络中寻找生活的缩影

生活是写作的源动力,可以说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但是此时高中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原因没有充分的时间在生活中积累与感受生活。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出门即可知天下事。为人们获取信息增加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对生活与社会进行了解,在扩充自身知识面的同时积累足够的素材。使得在写作的过程中作文的内容不再空洞,而是有了更加丰富情节,使写作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时,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组建小组的形式,对现在的社会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交流,通过取长补短从不同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学会对问题进行剖析。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下,对捕捉到的生活缩影进行不断分析,更加的了解生活,但是也需要与现实实际相结合,将网络中所看到的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补充自身的写作素材库,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才能随手就用,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2.2在网络中进行思维的发展

在高中时期,学生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此年龄的学生已经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自我意识,学生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观察与了解会促进其表达欲望。但是此时的表达需要学生相对应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并将这种思维与写作相结合。因此,在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培训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其中关键。但在目前的教育方式与学生所拥有的条件,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最主要还是训练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以及不严谨等原因。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持续的提高,必将会导致学生写作水平的难以提升。但是在网络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动用的资源就相当之丰富。学生在完成课内的教材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写作的书籍等辅助用书进行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帮助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书与课内的教材相结合,扩充自己的思维,从而对思维能力起到较好的训练。同时学生通过将网络知识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不断缩小自身的思维盲区,从材料中学习思维发散的方法,使思维训练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2.3在网络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在高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要学习写作的技巧与手法等技能,使自身写作的水平有质的飞跃。在写作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和观察生活的细节,学生写的文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自身生活的写照与缩影。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观察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在网络之中,对发生的某一件事进行观察与思考时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学生在网络上了解到非洲草原上狮子捕捉羊群的方法。狮子也不是独来独往的,它们之间也会进行配合与分工。由不同的狮子对猎物进行追赶与埋伏等。学生通过这一事例对狮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有顺序的进行过程剖解,对狮子整个战略方法进行分步的观察。并且在观察的同时需要有侧重的方向,如可以观察在整个团队中哪只狮子是作为主力等方向。学生通过网络上的不同事例对该例子进行不同方法的观察,通过观察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与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观察是很重要的部分,通过观察到的内容,通过运用自身的语言进行文章的撰写,观察的越细致入微,学生获取到的信息也越多,从而更容易填补写作的空白,使自身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加的生动,从而提高写作内容的深度。

2.4在网络中扩充知识

学生如果只在平时的生活中汲取知识,那么对于自身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一个人的成熟需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受到限制不容易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程以内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涉及到更多的知识面,拓宽学生头脑里知识的宽度。互联网里能传递的知识太多,有些学生就可能不知道如何快速的和准确地获取到自己当前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知识的补充时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搜索,从而可以快速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在网络上,学生从自身的不足之处出发,针对性的寻找自身所缺乏的内容进行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自发性的学习,可以快速弥补自身的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地进行扩充,写作可以参照的素材就越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对素材进行提炼,使它最终为自身所用,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但是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够对其盲目的进行吸收,网络的优势虽然让我们学习过程更加简单,资源的保有量也更加充足,但是自身需要对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基本的辨别与处理,吸收其中优秀的精髓部分,对所看到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从而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生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的原则下,运用所学到的 知识去填补文章,才能够给人传递以正能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3.结语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便捷,它给语文学科带来的是形式上以及方式上的巨大革新。网络虽不能改变语文学科的内容,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是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手段。但是学生要想把网络与语文作文的学习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网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考验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转换能力,而且还需要不沉迷于网络世界。但是在学校之中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与自身的自觉性不断得到锻炼,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一定会更加的顺畅,通过在网络上的不断学习,高中学生的语文写作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持续的增长。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6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用性;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作文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语文思维。因此,为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提高自身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确保学生写作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传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作文理论教学过多,容易走入空谈的误区

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素材比较匮乏,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学时有限,导致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文理论教学中,期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往往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学生所写的作文往往变成了流水账,丝毫谈不上任何语言的美感可言,学生的实际写作技巧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新课改教学目标中关于培养学生写作思维、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相关要求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1.2过于关注范文教学,忽视了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受困于高考的考试压力,导致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作文类型的范文教学上,鼓励学生能够结合高考考试需要进行作文结构框架的仔细划分和反复演练,导致很多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成了“范文竞赛”,学生更加注重高考作文标准化模板的使用,往往忽略了作文教学所强调的创新性需求,导致很多高中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对学生作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策略

2.1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针对性

只有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针对性,才能确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用,可以保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相关教学手段。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把握考试中作文的写作点。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归纳总结文章手法的运用范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从文章模仿开始,指导学生理解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等不同写作手法的相互差别,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相关的例文示范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文章的结构框架和写作思维。在高中语文作文创作过程中,每个作文体裁都有不同的结构框架和写作思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倒叙插叙结合、巧合法、悬念法、递进法、线索贯穿等结构框架,学会进行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推演。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开头、结尾的设计。每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作文的精华和吸引眼球的地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开头切题,表明文章主题和写作诉求,推动文思的顺利展开。在作文结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扣题总结,做到全篇作文主题的有效升华。

2.2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

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写作思维和想象力等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空间。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汲取写作素材。观看很多高中生的高考作文,大多是空洞乏味而且言之无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脑海中没有相应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通过日记形式记录相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并谈谈自己的相关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领悟能力。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通过运用创作性思维来进行写作训练和文学创作。在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分享,学会从讨论中学会资料整理和写作借鉴。此外,教师应该积极构建文学创作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学生可以利用指导学生从丰富的文学资料库中汲取到写作的技巧。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所具备的文学素养,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效掌握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从写作手法、结构框架和写作思维入手,从而全面满足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和创新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澄宇,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16)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用性;创新性;高中语文

引言

目前,全国各地开始尝试高考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中,高考语文科目的总分值将由150分上升至180分,虽然这一方案内容直到现在还未实施,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语文总分值上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失分重点部分,自然引起了不少学生、家长、教师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急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加大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研究。1.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的建议在写作语文作文中,优秀的开头容易抓住阅读者的眼球,通过排比、比喻等形式引出话题,增强作文评阅老师的好感。而独特、精彩的结尾不仅可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在上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帮助考生赢得高分。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年高考高分作文,分析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精彩之处以及写作技巧。之后,定期命题,要求学生写作作文首尾,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技巧真正运用于实际中。文章的首尾是否精彩决定着能够抓住评阅老师的目光,而清晰的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则很大程度决定评阅老师是否会继续阅读文章。同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理解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抓住题目的核心,不至于造成作文“偏题”、“跑题”。以某省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为例,这一题目的重点是“拒绝”而不是“平庸”,但是绝大多是考生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在作文中重点阐述“平庸”,偏离主题。因为多数学生喜欢写议论文,认为议论文写作难度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词不达意,结构混乱。这一主题的议论文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论述平凡与平庸的关系;第二,追求创造、发展角度。具有来说,就是学生对平庸的定义、平庸的表现、拒绝平庸的理由以及具体措施等,使整篇作文层层相扣、结构清晰。

2.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的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将创新思维融入语文写作中,独具一格的开篇可以使评阅老师眼前一亮,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作文的创新性。第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但是现阶段高中生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课余时间不是沉浸在题海,就是在去往补习班的路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郊游、增长见识。针对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开拓学生的视野。或是通过续写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文学素养。第三,从历年各省高考高分作文来看,文章除了行文流畅、结构严谨,作者还善于打破陈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吸引评阅教师的目光。例如前文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多数人认为这一题目的限定太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将平庸与卓越对比,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都是按照模板来写,难出佳作。但是,仍有少数考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写议论文,而是写记叙文,这一方式别处新意,容易获得高分。第四,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按照高考评阅的标准评判学生的作文,并且向学生传授高考作文写作模板,这一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只会按照模板来写,墨守成规,作文毫无新意、不具有个人特色,难以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与发挥创造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是适应未来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语文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分析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精彩之处以及写作技巧,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平台,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与作文题目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文华.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2):82.

高考语文作文范文8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也很高。这一点可从下列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在选文中的分量。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文学作品占比约70%,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中文学作品占比约65%。就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必修1-5的选文,传记5篇,散文11篇,文言文19篇,科学小品5篇,议论文5篇,新闻6篇;现代诗19篇,古诗28篇,小说11篇,剧本5篇。合计非文学类51篇,约占45%,文学类63篇,约占55%(这里只计“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篇目,不计活动单元中的“参考阅读”篇目,也不计选文篇幅的长短;所用的文学概念为“纯文学”概念)。另一方面是“推荐阅读”中文学作品的分量。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1有《朱自清散文全集》《三国演义》,必修2有《飞鸟集》《园丁集》《家》,必修3有《呐喊》《彷徨》《唐诗三百首》,必修4有《红楼梦》《论语》《孟子》,必修5有《语文常谈》《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合计非文学类4部,约占31%;文学类9部,约占69%。

二、高考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

一是高考大纲。无论是命题指导思想,还是考试能力要求,抑或考试内容,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都依循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其精神和内容而言,前者与后者大体上是一致的。比如,语文考纲在“古诗文背诵篇目”方面的要求,文言文是22则,占31%;诗词曲是48首,占69%。文学类的比重跟《课程标准》一样,明显高于非文学类。再如,语文考纲在“选考内容”上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也明显不同。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在“鉴赏评价D”方面要求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在“探究F”方面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有这些,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相关要求中是看不到的。这至少说明高考大纲能够将“文学类文本”当作极具特色的文本来定位。

二是高考试题。总的来说,文学作品在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较低。这里以近五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进行分析。由于文学作品在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量不大,所以笔者集中讨论试卷中那些已出现、可能出现或者应该出现的考查文学作品的题目。首先是第二大题,考查“古诗文”(35分)。第5-9小题为“文言文阅读”(22分),第10小题为“诗词阅读”(7分),第11小题为补写“名句名篇”(6分)。第11小题补写的“名句名篇”:2009年(1)(3)(4)为诗词,2010年(2)(3)为诗词,2011年(2)(4)为诗词,2012年(3)为诗词,2013年(3)(4)为诗词。计5年第11小题,诗和文各占50%。也就是说,第11小题考“诗”的分数年均3分。合计第二大题考“古诗文”的分数和比例:诗10分,占29%;文25分,占71%。显然,这样的古诗文比例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广东省高考大纲的精神并不一致。

其次是第四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15分)。纵观近五年的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组试题,既没有诗歌,也没有剧本。2010年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小说《面包》,其他各年均为散文:2009年是张炜的《耕作的诗人》,2011年是陈秉汗的《严冬海猎》,2012年是韩开春的《荷叶》,2013年是师陀的《过岭》。限于篇幅,此处不对这四篇散文是否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进行讨论,而只从文类上讲,即便散文是文学作品,可跟诗歌、小说、剧本等文体相比,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最弱,是最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然而,5年高考试题中竟有4年把这种最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体裁当作“文学类文本”来考学生,5年总占比达到了80%,可见文学作品在高考语文中的地位是弱化了。

最后是第六大题的“作文”(60分)。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虽然该题有“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之类的说法,但相关的要求或说法又让一些文体无容身之地。比如,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这样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暂且不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是如何引导考生“确定文体”的,只说“文章”一词,就把写“诗歌”或“小说”的路给堵了———懂行的人都知道,诗歌、小说等可称为文学作品或作品,而不宜称作文章。这里的分析并非讨论高考作文相关要求的科学性或者合理性,而是想借此说明,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审美创造性的文学作品在“高考作文”中是缺乏应有地位的。

三、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的地位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上课时对语文教材中的各类选文会有所取舍,相比之下,文学作品被忽略的比例更高。

二是课堂教学方法。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文学作品都有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地方,故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有别。然而,不少教师教文学作品时并未注意到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和陌生化等特点,忽略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忽视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解读,甚至有些教师还套用适合于教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段落分析法”,肢解立体完整的语言艺术形象,结果导致文学作品特殊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三是课外阅读要求。出于各种原因,当前许多教师对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未有必要的要求和引导,甚至连学生课外有没有读文学作品或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不闻不问。四是高考考前指导。由于文学作品往往“易读难理解更难探究”,所以学生考试时容易失分。基于此,在高考考前指导时,许多教师告诉学生考试时面对“选考题”要避开“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这种情况在普通中学尤为普遍。

四、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在《课标》和教材中是高定位,而在高考中则是低定位。从根本上讲,正因为当前高考中文学作品的低定位,才有了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的低定位。这就是现实。然而,如果任其如此,高中语文教学就会离新课程理念越来越远,妨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此,笔者提几点建议。

首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文学的美育功能及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其他任何文体无法替代的,将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在语文课堂上挖掘文学作品深邃的艺术魅力,进而把学生引至课外广阔的文学海洋。(本文来自于《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简介详见。)

其次,鉴于当前高考“指挥棒”不可避免地左右着语文教学体系,从教学管理策略上讲,应该在高一、高二阶段狠抓课堂文学作品教学及课外文学作品阅读,以减少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