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与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与对策

摘要: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造成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增加与授课时间减少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很多普遍性问题,也给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全区高中政治课安排普遍不够科学,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把握、理解与阐释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因而有必要采取高中政治课时安排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商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提高政治学科地位、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发挥集体力量教学等措施化解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专业选拔人才提供直接的知识、能力准备,而且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的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和明显的优势。但因高中政治教学与高等院校思政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互联互通受阻。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期刊网上从高校思政和管理的角度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论文仅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1篇,可见从高等教育视角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与价值、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

1.高中政治课统筹安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编排、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整体上出现了民族性、地方性和学科背景等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它虽然具有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但这种差异性明显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所以从高等教育视角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统筹性的缺失,就必然要求全区政治课教学需在区教育厅统一指导下,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求全区高中生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高中政治课程安排顺序是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安排毕业会考,会考成绩直接决定是否顺利毕业。同时政治课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此时的政治教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内部均具有较高地位。但在21世纪初的新课改后,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到高二期末、且理科高考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虽然全区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均还是以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为行动指南,但各校、各专业的师生对待政治课教学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大部分普高以每周10节课为满工作量,而有些名校、集团化高中则因生源充足、引进或留用政治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要求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这种满工作量的规定就反映了各校管理者和各专业师生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从而给各校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性随农村高中数量减少,高中城市化、集团化、名校化现象日趋普遍日益加剧,名校和集团化高中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的规定日趋普遍,远远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时满工作量规定,使政治教师的收入相对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身心压力,严重影响政治教师的身心健康。且各校的政治课课时数量及其排课行为还随学考结束时间进行动态调整,学考前后的课时安排差异性较大,在有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3节,文科每周4节,在无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2节,文科每周3节,使政治课教师授课班级具有不确定性,这可明显看出,各校理工科专业大多是以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心理和行为去应付学考和高考,从而显示部分高中的理工科专业对政治课教学的轻视。笔者在学考命题期间,有部分名校的政治名师反映,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只要上两个班就可满工作量,因它们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5节/班·周。由此看来,政治课在各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明显具有附属性,学科间只存在培养目标不同,轻视学生的某门学科,就相当于忽视学生某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全区各高中政治课课时安排、内容安排和教学目的任务均有很强的差异性,不仅有县市差异、学校差异,且有时间差异、学科差异,我们承认和鼓励这种差异,但仍希望全区政治课教学能走向整体规划,希望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2.各校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使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文化生活》,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毕业学考提前至高二。虽然理工科学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但必须通过学考。这些变化和要求促使高中政治教师紧张备课、规划教学进度,尤其是政治教材内容每年变化,更让他们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吸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多处于心力交瘁的境况。基于考试制度和政治教材内容的改革,政治教材体例也发生变化,这对高中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和体系、完成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政治教师将查阅资料、认真审阅教学参考书等备课行为与理解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认真审视和把握现时代学生身心素质和心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就政治课整体布局看,因高中新生的思维或多或少具有初中生的感性思维特征,所以大部分学校就把感性化最强的《经济生活》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使教师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政治生活》的内容相对《经济生活》和从未有过政治活动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教师上课仍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所以,《经济生活》之后紧随《政治生活》。因文化是哲学的符号化,所以《哲学与生活》课程安排在《文化生活》之后,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安排顺序反映了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感性化程度逐步降低、理性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基本特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但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要在两年时间内全部完成,势必造成教材内容编写与授课阐述深浅之间的矛盾,因教材内容编写必须遵从教育原则和学科基本任务,要想有效完成政治学科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就只能要求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教材体系有选择、有主次授课,否则授课时间不够,就很容易导致城乡中学、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文科和理科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中最抽象、最难懂、最难教的部分,且因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学考高考安排的时间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特别短,所以大部分教师授课时不可能对其中的原理、方法论等进行有效讲解,很多普高或者农村高中基本是以照本宣科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学考、高考中《哲学与生活》得分最低。但在高考学考命题过程中,这部分题量和分数又是较高的内容。哲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再以符合目的和规律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如阐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对“世界观”的特征和“哲学”的特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这两个特征,但因不同教师对两个特征的把握、理解不同,导致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如第二课强调“两个对子”的关系,主要在于教师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心理指向有深刻理解,否则教学会泾渭分明。在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中,要注意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的功能性差异,明白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部分教师反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不合适,而大部分教师则没有这样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各校各专业的政治课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有待提升

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高中教育仍具有应试性。为提高升学率有些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1],且这一目标又存在文理科之别,文科追求“高考分”,而理科追求“学考分”,因高考和学考的升学意义和难易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分科的政治教师授课心态和教学组织的不同。理科生的政治教师以课堂教学求稳心态授课,其备课、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等行为目标均重在传授知识,学生也以学考过关为目的,所以理科学生的政治成绩评价对象也只限于学考分数,学考高分就是政治素养好,潜力较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个性发展均被忽视。而文科班的政治教师上课非常严肃认真,因其目标不仅在于追求高考高分,而且在于追求知识运用,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大部分文科生升入高校后,相较于理科生来说,其政治核心素养较高。“高校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培养目标、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有很大的关联性。高中的政治课学习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大学政治理论课是在高中学习基础上对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2]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足可以检验、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与不足。从笔者多年的高校思政教学经验和思政专业本科生培养经验看,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有待完善。例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质与物体、意识与认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基本概念,更谈不上用基本的学科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如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框架构建能力上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理论型和社会调研型。思政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70%以上是探讨中学政治教学法,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判断这类选题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但实际上他们不甚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忽视了这类题目的调研性、实践性特点。15%左右的学生选择经济现状与对策分析,还有10%选择思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选择哲学类的只占5%。从学生的论文框架看,基本都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范式,缺乏自己的思维特色,有些学生政治敏感度低,抓不住主要政治事件选题,这些足以说明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化解之策

高中政治课教学问题是当前思政学科教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3]等问题,也有人提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4]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同质的课堂教学问题,只要依靠教师的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解决,并非新课改带来的、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基于学考命题经验、与名校政治教师交流所得以及参考现有文献,提出以下解决之策:

1.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的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内容基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对原教材进行修改,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要仔细研读教材,探讨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以解决教材改革本身带来的“新教材每课的内容含量大,课时不够用;知识点讲授存在困惑;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理想化,难以真正落实”等问题[5]。教材内容变化带来考试制度改革,会考变学考、文理科高考中政治计分原则不同,使教师在文理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使政治课程内部各科目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基础较差的农村高中、普通高中可按教材的必修顺序排课,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城市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应自行调节各科目授课的先后顺序,如上完《经济生活》后,可直接开设《哲学与生活》,充分利用哲学对于人的心性和思维塑造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为学习《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打下思维和理论基础。对于理科生,上课时内容挖掘不必太深,但要严格注意教材体系的连贯性,以利于培养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理科生的政治素养;而对文科生则需深挖知识点,可打破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并深刻分析其中的原理、方法论和价值观内容。

2.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任务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提出“在高中政治课的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列为三维目标之首”[6]。笔者认为,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本身无首尾之别,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由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决定。根据高校的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也应略有差异,对待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和态度也应有所不同。高中理科生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充分利用“名词点击”“综合探究”“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活动板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他们合作交流、分享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养成较高的政治素养;而对于文科生,除理科生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外,还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政治核心素养和政治敏感力。基于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和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确定一个具有文理学科性质差别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例如,制定《经济生活》教学目标时,高校中的商科、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同时参加高中文理科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教学目标时,应以高校文科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在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制定各科教学目标前,应积极听课、参与考试命题、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了解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而高校也应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邀请高中政治教师兼职指导,通过学术、教研等活动检验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胡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J].传奇,2013(1):58.

[2]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

[3]张淑清,丁才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4):148—149.

[4]郑晓东.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普遍性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148—149.

[5]翁文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J].中国德育,2009(8):41.

[6]赵琨,贾林祥.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3):133.

作者:袁名泽 吴建婧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