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范例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范文1

关键词:中高考语文;漫画类试题;教学启示;语文核心素养

漫画作为一种考试题型进入语文试卷早已有之,近二十年来更是频频出现。二十年间,中高考语文考查漫画类试题共计155次,其中中考132次,高考23次。尤其是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仅8套,其中就有2套试卷考查漫画类试题,这足以引起教师对漫画教学的重视。就试题特点而言,漫画类试题具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题型多样等传统文字类试题难以比拟的优势。漫画作为试题愈来愈受到中高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且漫画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合理进行漫画教学很有必要。语文科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漫画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相应的能力。由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对漫画的教学,且进行漫画教学时应注意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漫画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目前的语文科漫画教学中,一些教师使用的漫画案例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有些漫画构图纷繁复杂,蕴涵深邃高远的哲理;或者有些漫画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潮事物,较易接受与他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物。鉴于此,教师所选用的漫画案例应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选用涵盖环境、资源、道德、教育、交通、社会等领域的漫画,为他们创造真实的视觉情境,实现漫画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规律,引导其形成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可选用反映中国式过马路、老人摔倒扶不扶、碰瓷、不文明乘车、环境污染,追星、校园暴力、校园吸烟、手机滥用,世界读书日、科技力量、大数据等现象的漫画。选取以生活为源头,具有时代气息的漫画为教学案例,意在通过漫画教学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事事关心。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二、主题倾向:弘扬社会正面能量

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漫画试题来看,批判讽刺社会不端现象的高达70.45%,整个社会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负面的、黑暗的事件。在常规的漫画教学中,较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惯用呈现社会阴暗面的漫画,以批判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些弊端,初中生们易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夸大现实的阴暗面,走向对社会的极端认识,极易造成他们的思想迷失和价值观混乱。中学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良好的引导至关重要。近几年,讴歌赞扬社会正能量的漫画越来越多,学生常接触这类漫画,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性。就漫画材料主题倾向而言,教师应选择呼唤社会正能量的漫画素材呈现给学生,如宣传世界读书日、赞扬人性的真善美、讴歌诚信现象等。漫画教学应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案例,尤其是要从“社会黑暗面就是真实生活”的单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回归真实而全面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择取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漫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正面潜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三、内容形式:呈现新颖避免单一

我们就漫画的教学内容来看,应该呈现新颖多元的趋势。其中介绍漫画内容、揭示漫画寓意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这二者是进行拟制漫画标题、撰写宣传用语、文章写作、谈启示认识、提倡议建议、解读赏析、题诗配文以及模拟对话的前提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择取多种漫画考查内容进行教学,呈现给学生多元内容。就漫画题型而言,教师可组合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和写作题进行教学;单格漫画与多格漫画灵活呈现。例如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卷漫画试题《三代人赶集》,将三格漫画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实际上,这一组漫画既可以考填空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三个成语描述三幅画面,检测学生归纳概括图片内容的能力,还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漫画内容的迁移,考查学生对时展的敏锐程度。教学形式上,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漫画,增加对漫画的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自行选取权威报刊、网页上的漫画,整合不同的漫画进行教学;可以就一个主题选取不同的漫画进行并列式教学;也可选择多幅反差性强的漫画进行对比教学。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路径。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投放静态、动态的漫画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漫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目标生成: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达成,我们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安排漫画。无论选取的漫画如何,均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近二十年的漫画试题来看,其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思维的提升、审美鉴赏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的考查十分到位。因此,在日常的漫画教学中更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及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基础素养。”[1]因此,漫画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应“落实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2],介绍漫画内容、揭示漫画寓意、拟写广告语、模拟对话、文章写作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将漫画画面这一直观形象转化为文字表达,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楚、生动贴切等能力;针对漫画内容及寓意拟写广告语等体现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漫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培养,特别是漫画写作,要引导学生“细观察、善发现”,对画面进行深入解读,找准切入点,进而展开陈述。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指导学生做到使用字、词准确,表现手法正确,语序连贯,解说画面内容详尽。除纸笔写作,漫画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堂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呈现一幅漫画,让学生口头介绍漫画内容或阐释寓意,其余学生倾听后进行补充说明。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之上的交流活动,这种上课方式省时易行、轻松愉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浓厚,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表达不足时及时给予补充或纠正。具体的漫画教学案例可参考2013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代表一条鱼,小组内挑选出最恰当的内心独白进行展示,通过分析两条鱼的内心独白揭示漫画的寓意。(2013年天津高考语文卷)13.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说是有声的表达和人类心灵运动的传达,而人类心灵活动是以思想为指导的。而我们的语言都是在思维的指导下完成的,是我们内部心理活动的外显。[3]”故训练语言的根本在于培养思维。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乃语言之内核。鉴于此,“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4]显而易见,在漫画教学中要求学生介绍画面内容和引导学生揭示漫画寓意都是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运用“路径思维”分析漫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深度,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去生成、组织这些重复、对比性质的材料,或者说从什么途径、什么思路去选择那些用来组成重复或对比的主题、性质关系结构的材料”[5]是漫画教学的关键。以2016年新课标1语文高考漫画作文为例进行“路径思维”的推演:(1)关注重复点:画面中重复最多的是分数,重复了4次。虽然分数不一样,但是背后共同折射出的是分数意识。(2)关注对比点:画面中呈现出分数的对比和巴掌与亲吻的待遇对比,两处对比反映出家长的心态的不同。(3)综合分析:通过对上述重复点和对比点的分析,便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满分意识”和“及格意识”的嘲讽,将漫画的立意点落在“如何正确看待分数和孩子的表现”上。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审美内容,其中艺术美是指对文学作品等进行鉴赏。就漫画而言,其自身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具备审美的功能,评析漫画以及对漫画进行评论、鉴赏目的都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形式审美与内涵审美并重、鉴赏与创造并举的能力。阅读漫画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审丑活动,这是因为“它往往冲破束缚闯入夸张、变形的境界,刻意运用这种不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造型去刺激打破人们的某种标准观念。另一方面来自于漫画内容本身所展示的丑,例如某种行为、现象、观点本质上的丑”。[6]也就是说,在漫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观察、思考,观看其漫画表层的构图,及其言简意赅的题词等,深入体会漫画的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思考其以小见大的寓意。既要能够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体会到娱乐休闲类漫画作品带给他们的审美愉悦,更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夸张、讽刺、丑化类的漫画带来的审美颠覆,反思漫画蕴涵的深刻寓意,体会漫画作者的匠心独运,与作者情感共鸣。漫画中的“丑”是直观的,无序、混乱、丑陋的画面一目了然。引导学生对“丑”进行分析是为了揭示“丑”的本质,进而发现“真善美”,通过对“丑”的否定和厌恶实现对“美”的肯定和欣赏。以人民日报刊登的《酒席参照乌纱帽》这幅漫画为例:在用公款搭建的桌子上摆满了没有吃完的美味佳肴,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得食者有身份,而这个人膀大腰圆,高高扬着头还剔着牙,身边的人点头哈腰,谄媚奉承之态暴露无遗,两个人的丑陋姿态折射出对“餐桌浪费”“面子消费”“公款消费”的讽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幅漫画,不仅要看出作者对“丑”的嘲讽,更要看出作者对节约粮食、清正廉洁的“美”的追求。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文化本质观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7],“语言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8]漫画是一种图像语言,借助漫画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漫画这一载体,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呈现给学生,特别是一些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漫画,其能很好地展现当代的社会风貌。从中高考语文漫画题来看,文学知识融入漫画的案例早已有之。另外,一些反映世情的漫画多体现我国传统的节气、待人处事之道,将这类漫画引进课堂,能让学生在欣赏漫画之余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进自我的生活。具体的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漫画试题在语文科中的命制比例逐渐增大,它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漫画教学引入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日常的漫画教学中,要注意对漫画素材的收集,特别是一些涵盖我国文化传统的优质漫画;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能够做到对一幅或多幅漫画进行全方位叙说;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结合漫画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11.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15-20.

[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81.

[4]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53.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9.

[6]唐燕.中学漫画型材料作文审图立意思维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29.

[7]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65.

高考语文范文2

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仁政爱民施惠百姓。国家不仅需要有安邦定国的武将,亦要有济世安民的文臣,不屈从权势,能直言进谏,能把百姓放在心上。萧燧给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做人的品行,也有做事的准则:做人则坦荡无私、刚正不阿,做事则尽心尽力,为官则泽被百姓。煌煌二十四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详实的史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先贤的光辉成就和高尚德行。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

《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

《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

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三、结语

高考语文范文3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才能高瞻远瞩。学生步入高中之初,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在现代文阅读中,能自主赏析文本,能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在古诗文阅读中,能自主学习重点实词、虚词,能独立分析特殊句式,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在写作方面,要养成多看、多听、多读、多写的习惯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过渡衔接

高一新生入学之初,对高中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憧憬。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往往会出现雾里看花似的迷茫感。初高中语文学习差异之大,让他们很难接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再滑坡。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握在手心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对初中已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里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石。在教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忆初中学过的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在读书声中,学生似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初中年代,同时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同样是的词,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有什么不同,带着这种好奇心走进课堂,走进诗歌,走进高中语文。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整理初中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再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概括其每一阶段诗歌的主要特点,然后在课上交流心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就已经可以做到知人论世,而这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有很大帮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让他们像向往快乐一样向往你的课堂,做到这一点,你便是成功的。”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这句话当成一种鼓励,并不断为之奋斗。

2.给予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表明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不应该只考虑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应该考虑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初高中语文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考试题多为教材中的原题,学生学习没有创新性,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了。而到了高中阶段,并不是让学生简单背诵一些课文和基础知识,而是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转变。什么是自学能力呢?魏书生先生说:“自学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和特征,他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而其中的“行”是要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般常识,其次要根据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现代文、文言文、小说、戏剧、诗歌的不同分类,将文章归类,找出赏析的一般切入点及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和欣赏小说的水平。于是,我先请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分析指出本课学习重点,并设置探究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概括出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这样,再遇到小说一类的文章,便可以请学生来分析鉴赏了。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诗歌单元时,我通过设置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白该如何学,最后在课下由学生自己总结不同题材的诗歌该如何鉴赏,学生收获颇丰,不仅对鉴赏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课文学习: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教材学课文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学习中忽略语法问题,学生对语法了解很少。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安排课时去系统教授,这时便可将语法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如果典型事例分析透彻了,其他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如“晋军函陵”中为什么“军”属词类活用,可引导学生先分析词性,三个名词联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缺少谓语动词,由此不仅得出“军”活用为动词,而且了解了一些语法知识,掌握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种规律。再如“何厌之有”,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初中学过的类似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何陋之有”,发现是倒装句,然后分析谓语、宾语的关系及位置,便可得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如此再遇上诸如“瓮牖绳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类问题,便可轻易解决了。

2.课外拓展:举三反一,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中所谓的“举三反一”,是指大量积累阅读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概括得出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中语文教师应深知不能只教教材,不做拓展。没有量的积累,哪里会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通过积累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第一,重视试卷或资料中的试题积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知道语文要学什么。他们感觉包装精美的练习册、花样翻新的试题到处都是,根本辨不清方向。其实,无论是资料,还是试题,大部分都是专家经过潜心研究而成的,其中的营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并吸收的。每年高考过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诗歌鉴赏题、仿写题、成语题、病句题等各模块试题归类整理到本上,然后自主学习,交流思想。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了解到初高中试题类型的差别。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有很多收获。比如,学生在整理201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仿写题时,例句为“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用双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他总能创造出奇迹。”学生不仅在仿写中发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其真、善、美也再次被唤醒。在整理病句题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病句类型归类整理,有的将病句类型制成树型,有的画成图表,学生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初中所欠缺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第二,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拓展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自主研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推荐名著,由学生自读名著,然后写读书心得,最后在开学读书交流会上讨论交流。在高一的第一个寒假,因为刚刚学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所以我给出的课外必读书目为《泰戈尔诗选》和《普希金诗选》,选读书目为自选一本喜欢的诗人的诗集,要求写读书心得,并自创一首诗歌,开学初的读书交流会非常热烈,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诗来参加诗歌朗诵会。通过拓展阅读和参与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高中语文学习的陌生感逐渐消除。通过迁移学习,学生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应早点确定方向,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定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考语文范文4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高考进行改革考点的转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对教材进行单方面的讲解,这就导致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忽略了其实学生才是这个课堂上的主人。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进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高考改革之后,题型大多是现代化、开放化的,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僵化,导致学生因为各种非智力因素而在高考考场上丢失分数。所以,面对高考改革,我们高中语文课堂也必须进行改革,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保证在高考中能够取得辉煌的战绩。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革新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对学生主体作用完全忽视,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面对高考改革,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我们需要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且能够科学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1]。

(二)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改革绝对不能仅仅只局限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这一步,我们还需要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对目前的高考改革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以下介绍两种教学方法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即独立思考探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碰到一些难度较低、易于理解的题目。这些题目由于涉及的问题不多或者不深,所以难度一般,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文章《祝福》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设置如同“祥林嫂的性格特点”,“祥林嫂生长的时期”等等这些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此以往,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对文章主要人物归纳性格特点以及时间地点等要素的优点,这对学生往后的高考是大有裨益的。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一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设置一些较难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分组问题需要教师自身根据班级的情况进行,保证每个分组都是有话说的,而不是相对哑口无言,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在进行问题探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思维死角或者走歪路的情况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站出来给予学生帮助,指正学生。在这里我们依旧使用文章《祝福》为例,我们可以设置“祥林嫂为何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之中想要传达的信息”等等这些有一定难度,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时候碰撞出思维火花,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增强思维能力[2]。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就近几年来说,高中语文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实践运用题,要求的是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情境给出一定的实践操作回答。就这一个题型来说,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是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吃透教材,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教学其实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改革,整合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进行《廉颇蔺相如传》这一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好多媒体,先进行一段有关于文章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将视频与文章进行对比,在这里面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操作题的时候更有把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着高考改革,我们必须要摒弃旧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包括理念革新以及教学方法革新,只有做到两者兼并,才能够保证高中语文教学依旧能够高效,保证在高考中学生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秦琳.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6(11X).

高考语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高考;兼顾策略

一、前言

高中语文是高考科目中的必要科目之一,并且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其分数所占比例也逐渐加大。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事实上,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高考一直都是其中的矛盾点所在,一旦在教学中兼顾不平衡便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就使得如何在教学中实现高中语文素养与高考的有效对接成为了当前各高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正确认识高中语文素养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目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也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度,而通过语文多方面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内在涵养。但同时,高考也是高中生面临的一项重要难关,而如何实现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统一,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促使其充分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来顺利应对高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强化自身以及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事实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当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时,其在学习过程中便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依靠灵活的思维将所学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从而为其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若教师从高考角度展开教学,并利用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便能够在学生重视高考的过程中,自觉提高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明确构建高中语文素养的维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并能够将其与高考联系起来,教师还应清晰构建出高中语文素养的维度,以便更好地做好高考准备工作。第一,高中语文必学的基础性知识。其中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第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第四,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例如,在语文高考中,背诵和默写部分时其中的一项必考题目,相对也是学生最容易得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高中需要背诵的文章如《蜀道难》时,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放在学生的背诵上,而应让其在理解文章本意以及在充分掌握作者怀才不遇等情感,并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其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自我的内在涵养。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考和语文素养培养的目的,从而顺利展开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部分,此类题型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需要结合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对新的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同时,在该题目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赏析能力和举一反三等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阅读内容时,还应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诗歌和文言文内容,培养其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准确判断重要词句意思等能力,以渐渐提升其语文素养。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应对高考诗歌赏析以及写作等内容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五、创新课后作业的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通常会通过大量的做题训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为了实现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相互融合,教师还应不断创新课后作业的内容,促使学生在训练中能够以语文素养的角度思考实际的问题。如可向学生布置一些自主型、层次型、合作型、实践型的作业,升华学生对高考题型的掌握,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高考作文的把握,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搜集,从而不断丰富写作素材,并增强其知识素养。

六、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素养与高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促进其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借助构建语文素养维度、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创新课后作业内容等手段强化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丽蓉.学科素养与高考试卷———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与2017年高考备考[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6,(11):10-11.

高考语文范文6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疑义追问

一、基本共识

1.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

2.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疑义追问

1.前提追问:集体备课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焦点一:方向选择上是个性化读解为主还是标本性的考核为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教师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一定深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春》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篇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春草图中的小草应当就是韩愈眼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春花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相契合;春风带给人的当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而春雨滋润万物的绵密轻盈、无声无息,自然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韵相通。教师如果没有一定古典诗词阅读量的支撑,对《春》自然无法准确解读,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很好的领悟《春》的美好、精妙了。焦点二:重难点把握上让位于教参的专家把脉还是让位于学生的学情?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往事依依》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设置课堂教学,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很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薄。

2.过程追问:是多媒体的格式化呈示还是人人、人本对话取向?困惑一:多媒体的程序化操作模式会不会异化语文的完整性和内在美?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精讲精练,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中。笔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尝试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象,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困惑二:多媒体的大容量是不是高效课堂的显著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随文识字,不要过于集中,很多生字和新词可以通过学生多次在不同的语境中复现,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老师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运用是否恰当,初看很简单,但学生学一个能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3.结果追问:是满足于对方法的把握还是致力于对人性的认识?焦点一:知识的广度和意义的深度的比例究竟如何把握?广度论者认为,初中语文以打基础为主,不是说对意义的追问就不重要,而是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一个连古文使动用法都不知道的同学能读懂古文吗?深度论者认为没有灵魂的知识者纯粹是行尸走肉,如果长期惯性地陷入知识圈中,形成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即便有许多知识,也不过是“有脚的书橱”罢了。笔者偏向于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即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7∶3,否则容易导致浮夸的学风和形式主义的世风,这个恶性循环万万要注意!很多时候,我只是通过各种间接的途径认识到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动人的,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丝毫地产生那种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瞬间阅读冲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真正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焦点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把握?有人认为它是交际的工具,也有人说它是人性的展示平台。其实它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良好的风度和素养要靠工具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工具只是人文手里的工具,如果是非人文的,如操纵舆论的雷人雷语,那就另当别论了。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并严格按照其要求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还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再次,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范文7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就语文课而言,一方面应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引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幅提升。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阅读。因此,加强高职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首先,开始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先从配套教材开始,并及时督促检查;其次,根据教材内容推荐必读篇目,限时完成,对于完成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并在平时的测评中给予量化积分,作为期末语文综合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三,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和学校的阅览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地翻阅一些图书和杂志,并养成一种习惯,持之以恒;第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每月至少读完1-2本优秀书籍或文学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演讲交流活动和征文比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渐渐地,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不但积累了知识,还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进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内容单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层面,从而缺乏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教学内容停留在课堂、课本层面上。非“社会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滞后,显然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除在课堂讲解课本知识外,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特别是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大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如教学中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的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三、高职学生言语能力地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学习   高职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有人认为既然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之路,那么职高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篇目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因为文言文中记的东西太多,学习起来太繁杂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是走应试教育之路,而且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太久远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已没有实用价值了。这种人的观点是片面的。古人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载体,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文言精品与现代文相比,往往篇幅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思想等将深入学习者的骨髓,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言语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人类最大的文化创造。朱自清先生曾说:“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如果缺乏文言文的浸润,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必将失去厚重的基石。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言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精神情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思想感情,把握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本着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

高考语文范文8

摘要:

课堂提问属于开展教学的主要步骤之一,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点,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新课标强调课堂提问艺术及有效性。因此,重点对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艺术与有效性提升进行研究,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课堂提问;提升策略;互动

在良好的课堂上一定不能缺少提问,课堂提问的效果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其效果对于教学质量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提问在学生思考时,能够将学生当作主体,强化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扩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质量。下面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针对所有学生提问

在班级当中知识水平基本上分为两个形式,这种性质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可以一概而论,针对知识基础不是很牢固的学生,要开启其思维,而针对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提出相对复杂的问题,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需要分析不多,或者是简单分析,相对灵活的题目,能够激发出学习水平不高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设计针对知识水平较高学生的问题,要依照具体的情况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的问题时间间隔

针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问题,在面对不一样的问题时,要求回答的时机也不一样。这重点体现在教师提问之后时间间隔长短不一样。那些比较简单所有学生均可以做出正确回答、吸引学注意力的问题,间隔的时间不能过长。而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间隔的时间长一点,这是由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必须要在完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之后才能做出回答,所以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目标明确突出主题

教师课堂设置的各种问题,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学生对于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过程相当于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这也是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全部的问题均有进行探讨的价值,问题设置必须要具有明确的目标,突出主题。

(二)合理掌控问题的难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一样的班级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提问方法。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不管对于哪个层次的班级进行提问,问题都不能过于复杂和繁琐,或者是存在较大的跨度。这样将会远远超过学生的真正认知水平以及想象力。致使学生要么无法做出正确回答,要么回答得十分混乱,最后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教学活动没法顺利开展。反之,若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和浅显,也是不可以的。太过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将会使高中生失去兴趣,并且也会减少其对教师的信服度,严重影响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掌控问题的难度。

(三)课堂提问必须存在互动

因为所有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受都存在差别,从而导致语言感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捕捉到诗歌的中心,而部分学生会产生疑惑。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可以采取同学互助的方法补充和减少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由于三年学习模式固定,其觉得语文学习仅仅是一个单纯记录的过程,不需要自己思考。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就算是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都不能满意回答。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学生互动这种方法,在教学步骤方面,使用简练的语言把首句诗句进行解释和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接下来的诗句进行解读,每个人一句,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优先向那些举手回答的学生提问,为其给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随着课堂流程的不断推进,再向那些不敢主动回答,想要参与回答的学生提问,让其尝试着回答,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从而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让那些成绩优异、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加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身的语文风采,而那些成绩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在高中时期能够突破自我,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信心。通过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艺术与有效性提升策略的进一步阐述,希望能够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天军 单位:四川省仪陇马鞍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高攀.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少教多学研究

摘要:

由于高中生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会抓紧时间,不浪费学生的一分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希望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语文在考试中是题量比较大的一门学科,学生在考试中不仅要做阅读、选择、古诗词鉴赏、填空还要写作,时间很紧张,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讲的知识比其他的教师更多,就是希望学生在答题时能够节约时间,但是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疲倦,而且语文的题型千变万化,学生要掌握所有的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见得越多,他们对于做题的技巧就会越少,学得越死板,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是要“多教”,而是要“多学”。主要讲述了“少教多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

少教多学;高中语文;方法

“少教多学”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一些没有见过的题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正确的答案,类似于举一反三,很多高中教师一直崇尚“多教”,但是“多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少,他们有的会由于接触的内容过多,知道的知识太多,导致他们脑子里对这些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还有的学生由于知识过于繁琐,干脆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高中语文分数考出来虽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这些细微的差距在考试中是十分重要的,对知识的了解多少直接决定着他们分数的高低,但是要让学生听讲和学习,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始“少教多学”,让学生能更好地消化知识点。

一、讲完知识点多让学生做相关的题目

现在很多人都反对题海战术,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能再一直做题做题。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各方面有着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不做题的极端,尤其是教师想让“少教多学”发挥最大的作用时,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一些考试的相关知识点时都是分课时进行讲的,每个课时教师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这一课时尽善尽美,力求能够包含所有的知识点,可想而知消化一个课时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把这些知识点进行精简,尽量浓缩,讲的少一点,讲完之后肯定让学生自己练习相关的题目。可能教师会认为在课堂上不讲课做练习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刚刚学到的知识点趁热打铁,做了之后学生在课后也可以自己多做一些练习,这样就能大致明白这一知识点的所有考点和考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了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有限的知识,把它无限扩大化,这样就达到了“少教多学”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不但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要求也降低了不少,而且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不再像以前一样对知识点的运用就是死记硬背,背固定的模板和形式,“少教多学”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即使不背答案也能达到八九不离十。所以让学生多做相关的题目是很好的方法,这并不是题海战术,但是达到了比题海战术还要惊人的效果。

二、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总结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学生在学习和做题都完成以后,如果没有时间总结,很快他们就会忘记,所以在学生做完练习之后教师不要为了赶时间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从他们做过的题中吸取经验,总结出自己做题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给他们总结好的方法有用得多,他们通过自己总结、补充,最后形成自己的答题习惯和体系,这就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不仅仅是学过的那一点知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总结,学生就可以二次加深印象,这种学习的印象就会持续很长时间,相当于多次的重复,在学生做新的题时他们也能够从已经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中找到新的解题方法,做到活学活用。“少教多学”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学习中不再排斥或者死记硬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这种方法的效果和影响是十分大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重视起来。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自己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才能实现他们的自主性。

作者:周开文 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参考文献:

[1]曾昌虎,邱波春.有效教学彰显博大:论“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读写算(教研版),2014(4):12-13.

[2]邱国华,章月华,郭宝军.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读写”为主的课堂教学“少教多学”课型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0):38-39.

[3]蹇春红,侯赛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理念下多媒体辅助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5(5):10.

第三篇: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其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做了定位,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有深远影响,针对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简单谈谈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翻转课堂;实施途径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它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做了定位,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有深远影响,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作用不仅是用来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阅读能力,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高中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高考,高中阶段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为主。

一、翻转课堂及其意义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在中国近期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学校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最大意义在于解放了传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又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课堂不再是一言堂的单向传授,“翻转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曾经的我们盲目认为国外一切都是好的,都比国内要强,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翻转课堂”固然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但是也同样存在着问题:(1)“翻转课堂”以小视频课件为课件,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同,视频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2)学生自制能力较差,需要时间适应“翻转课堂”,学习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解,对“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需要适应;(3)无法量化学习成绩(分数),家长与学校考核需要协调。成绩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最直接体现,尤其是面对高考,分数决定了学生的选择。

三、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具体实现途径

1.课前精心设计,视频引导学生兴趣

“翻转课堂”以视频课件教学为主,因此准备好精良的教学课件,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前设计也要精心准备,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教师制作《再别康桥》的朗诵课件。正式开讲前,先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学生对追星、歌曲很感兴趣,用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歌曲结束,播放诗歌朗诵课件,徐志摩的这首诗歌浪漫气息浓厚,朗诵出来更可以感受到那份浪漫,结尾的歌曲,更可以加深印象,诗歌,本来就是唱出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曲谱丢失了,但是词却保留下来,成为诗经、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朝时期又重新有了曲调称之为元曲,是戏曲的前身。有声乐的教学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学习印象

“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是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教师作为协助指导的角色加以引导。高二下学期三、四单元学习的是戏剧,教师可以打通两个单元的内容,找到教材上选段的影像资料,做好课件。课上播放,结束之后,课堂交给学生。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上映过多个版本,还有同名的电影,教师可以将不同演出版本的同一情节与电影对比,让学生直接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经典的剧目,话剧与电影,都上映过多个版本,国内与国外的版本演绎各有风采。对中外戏剧的比较,中国古代与现代戏剧的比较等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外戏剧发展路线不同?是什么影响了它的发展?中外戏剧在继承与发展上有什么异同等等。语文的学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3.课后自主学习,在线指导深入学习

课后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足,比较自由,学生如果没有自制力很容易白白浪费时间,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天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同时,现在QQ群、微信群等都有视频功能,可以随时联系,有的学校也采用了云班课等,利用手机、PC、平板等终端设备,实现了在线实时教学的目的。对于需要抽查背诵的,可以利用QQ群的群视频直播功能,让学生闭眼背诵课文;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需要的是写作思路,深入来讲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的发展,碎片化阅读、浅度思考都影响了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要加大培养训练力度,群内可以自由讨论,深入思考,最后总结想法并写下来。“翻转课堂”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创新与优势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所在,及时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各方面的能力,“翻转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我们广大教师要继续思考发展“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作者:程敏 单位:重庆江津聚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