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范例

高考议论文

高考议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写作;贴切;论证;技巧;语言;探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不仅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同时也更容易得到阅卷者的认可。议论文这种文体的写作培养则更显重要。整体框架是一篇文章的骨。我们读文章,就要沿着骨从头品味,当然,我们写文章也要从头注重。

首先,读者品的是文章的标题!

有些时候,作文的命题会直接给出标题。但多数时间,标题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文章标题切忌脱离全文而“独树一帜”,议论文更不例外,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是门面,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它可以平凡的贴切,却不可华丽的相悖。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追求华丽而忘却了命题本身所表达的深意,舍本逐末可不是好的写作习惯。

其次,是文章的开头。

如果文章开头勉强,那么写起来就会觉得没劲,难以顺利进行,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对议论的对象、论证的方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整篇文章论证目标不够明确,论证效果微乎其微。同时,文章的随意开头更会使得在写作中自信渐缺。而对于文章字数的要求也就很难达到,又或是有效地论证语句很难符合文章观点的论证需求量。当然,学会剖析材料,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拓展联想思维等等一系列基本功都可以解决开头难的问题,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只用一句话作开头。这样做,对纠正文章开头词不达意的毛病大有好处。如某杂志《救赎》一文中就是以一句“太惨了!”开头,犹如找准了感情的宣泄点,挥毫撒墨,一泄千里。

再次,是文章的正文。正文的写作无非需要注重论证技巧和论证语言两个方面。

通常高考会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仅仅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却没有一点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而这类作文的得分也不会给很高。议论文要的便是分析和论证,议论文不论不证,何以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存联系,更何以显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

只有通过讲道理,使论点旗帜鲜明,都使读者清醒的认识文章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而论据通过分析,才能够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论证技巧在此发挥的作用则巨大无比。

有部分教师将论证方法归为10种,分别为:1、因果分析法2、假设分析法3、意义分析法4、论据引申法5、例后解说法6、正反对比法7、比较分析法8、披文示意法9、点面分析法10、辩证分析法。在大部分语境下,一段朴实无华的语句的确没有华丽修辞包裹的语言来得更加具有效果。同样的,文章的论证,也要依托多变的论证技巧来避免出现那平淡地叙述所带来的平凡到平庸的论证效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五只青蛙来比赛爬高,面对高墙,围观的青蛙不停地说:“太高了!太高了!”结果有四只青蛙“知难而退”,却有一只耳聋的青蛙爬到了顶点。第二次爬更高的墙,围观的青蛙不停地为它们打气,那四只青蛙获得了成功,而那只耳聋的青蛙却面对那艰难的目标摔了下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能否战胜困难,心态是很重要的因素。

这个故事是某篇文章中的一处论据。虽然哪怕最后一句话不添上,多数人也能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但是这句话对于此寓意的分析绝不多余,更是必不可少。透过故事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本就是“意义分析法”的独特魅力。它或许揭示的仅仅是人所共知的浅显道理,但是对本论据乃至整篇文章都有“点明中心”的效果。论证技巧的效果可见一斑。故而,学生对此当加紧探究,学习并灵活运用如此技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昂贵的汽车也要动力才能跑,再独特的生物也要食物才能活。一种观点,一个道理,希望读者能接受,“说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是浅显乃至尽人皆知的,这时候的“平实”就有可能变成“淡然无味”。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将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是文章的结尾。

结尾处要冷静,不能够骤然冷却,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可以小结一下自己的观点,引起读者的重视,同时这时候行文语言要注意“打动”人。但不鼓励以号召的口吻出现,这不是作报告,仅仅是“就事论事”,要符合文体。

高考议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具有正向引导和影响人们行为规范、道德体系和意识形态等的表现总和。它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且渗透于一个民族的仪式、行为之中,世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高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传播窗口,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主要内容之一,高校艺术教育除了进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外,还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将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还能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中国作为三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以及劳动人民长期实践过程中凝聚的优秀文化。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传播场所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认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传播基地,就要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我国优秀的文化自信观。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解,除了艺术学习之外其他的学科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在增加课堂知识层面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逐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小学课堂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传统艺术课堂,例如美术课中的剪花,体育课上的踩高跷,音乐课上的传统乐器等,从小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和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指引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指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生产生活的根基,这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便是说人们要具有像天一样的坚毅、刚强、自强不息的品质。张岱先生曾经提到的刚健有为,笔者认为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除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外,另一方面便是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核心精神贯穿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充斥着各种价值观念,而弘扬和继承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应该继承和发展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内在驱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人民忠于国家的思想感情。在精神上它是通过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来表现,行动上它是通过对祖国的保护和热爱来体现。高校艺术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在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教育功能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鲜明的艺术性、人文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在艺术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带领下,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学习。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除家国情怀外,还蕴含了社会生活的智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这些都是古代先贤的对生活认知的精华,而且包含对于人民之间团结一致的总结,这里面包含了先贤对于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该具备的精神和意志的要求。随着社会竞争的逐渐加大,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当今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和自我性相对较为强烈,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也比较重,他们可能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感,对自己身上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不清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培养和建立他们优秀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意志的建立恰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除个人意志外,探寻每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人文精神、仁爱思想、价值理念、礼义廉耻等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和正面的影响作用。人文素养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气质、个人素养、人格魅力,它是由精神、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混合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层面有了巨大的提升,这时西方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行为思想也都流行开来。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勤劳勇敢、伦理道德等都不被重视。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学习,对于大学生保持内心的平和,追求高雅精神,培养高级审美趣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启发。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

(一)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在保持传统课程的教习下,在学习形式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在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特色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传承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就成为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点。例如在表演课教学中,除了当前西方的表演课程和体系外,也可以加入我国优秀的戏剧元素,例如,京剧中的身段、台步或手势等元素,这些都可以增强表演过程中演员的表现性。形式上的创新是比较容易实现和操作的,比如我国很多优秀的音乐艺术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育便可以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一方面对传统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可以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从高校教育方面实现了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再创新过程是在保留了艺术的固有模式外,将传统的艺术文化加入到创新中,同时结合了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再创新模式。就像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一样,将传统的古道马帮、雪山文化、丽江打跳、鼓舞祭天等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到现在的表演模式中,让观看者有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的身临其境感。从高校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和再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是带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续存的一种方式。通过和学生之间自主开放的创新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高校艺术教师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观念进行改革的同时,除了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外,还应该建立长久的文化传承意识。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传统文化积极地开展传承工作,高校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发挥出高校在传承艺术文化方面的作用,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平台的创新

创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是拓展对传统文化学习新思路的一种有效方式。除了平台外,也应该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进修,招聘更多艺术类传统文化传承者。扩大高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量储备相关文化书籍、影视资料等。建立科技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结合,从科学技术层面展现和保存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创建,是要求高校加大对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是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正向输出。

四、结语

高考议论文范文3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立不准、思不清、展不开、说不圆、托不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分数。学生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立意走极端

在议论文写作时,有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立意不准,导致偏离题意或走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缺少辩证的思考,总是习惯于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化、极端化立意。这种现象在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经常出现。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包含对立统一、是非取舍、并列共存等多种关系。例如要求以“装饰与本色”为话题进行作文时,有的同学是这样立论的“反对装饰,提倡本色”,而还有的同学是这样立论的“装饰美化了本色,不可或缺”。这两者一个是全盘否定,一个是全盘肯定,他们的观点都十分的鲜明,但在实际上他们都是用简单化的立论来代替了对“装饰”与“本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把握,思维从开始就走向了极端。这个误区不仅仅存在于话题作文中,有时候在材料作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

(二)议论角度重复或角度分散

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层次拓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论述角度单一,文章没有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层次的现象,有时候即使勉强写出几个层次,也多是生拉硬拽,单纯的为了拓展而进行拓展而拓展,连自己也分不清层次间的联系。有很多时候都是角度重复,或者是角度之间交叉、重叠,经不起推敲。在写作议论文时,分论点在角度上固然应该不同,但这并不表示分论点之间可以毫无关系。分论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而设,分论点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来更加全面地、充分地对论点进行论证,从而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果分论点的角度迥异到没有办法用一个中心论点去进行统一,那么分论点的设置就会完全失去意义。

(三)议论中有叙无议、缺少总结、脱离话题

议论文中应当以议论为主,叙述的出现也是为了给议论服务。这个道理很多学生都明白,但是一到具体的写作的时候就会忘记、犯错误,要么是习惯性地堆砌事例,让事例代替了议论,缺少阐发;要么就是学生自己的认识能力不足,总感觉无话可说。最后,写出来的文中文体不明。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缺乏议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善于在文章的结尾处进行议论式的总结和升华。对于议论文来说结尾总结和升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文章是否中心明确、突出,有没有更有意味的内蕴、更深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提升。但是很多学生就是缺乏那种熔铸提炼的意识或能力,很多时候都是能够撒开,但是却没有办法收拢,有的学生甚至是放弃最后的收尾,结果是功亏一篑,极其可惜。相反如果文章具有一个好的收尾则可以让文章顿然生色,档次大幅的提升。还有一种现象叫“另起炉灶”。这种现象指的是全文的内容和所给的话题、材料、题目等没有一点相关性,完全就像是另外一篇新的作文。还有一种文章是文章的内容如果仔细的想想,又似乎与所给的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文章常常被称为“文章暗合”。这两种文章在高考阅卷中都不可能会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一)注重文章的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第一条要求就是要“符合题意”。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定义、范围以及要求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细致的诊断、审读,弄清楚作文题目或者提供的材料的信息、含义等显性以及隐性的要求。总的来说审题可以分为四步走:(1)找要素;(2)分析原因;(3)明确范围;(4)提出观点。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议题,其意简单、浅显,可是寓意丰富、深刻,学生在审题时不能够只注重其表面意思,还应该注重其内涵所在。作文的立意承载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成长的关注。想要自己写出来的议论文得高分立意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深,有针对性”。对待同一种事物,如果出发点不同,立意也就不同。例如下面一则材料“近几年来,有些学校占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星期日甚至寒暑假进行‘补课’,逼着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而且美其名曰‘亡羊补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1)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进行改革;(2)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摧残人才;(3)应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4)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注意议论角度

任何事物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便构成了事物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横向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侧面,纵向可以分解为深浅不同的层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侧面与层次,才可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的议论才有广度与深度。当中心论点确定后,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往往要将它分解为若干分论点,再逐个深入论述。这里的“分解”,就是对构成事物的要素(各个侧面、层次)的分解;这里的“若干分论点”,就是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在进行议论时要注意角度的贴切、明晰、新颖;在选取某个角度对中心论点作论证时,行文须保持角度的一致性。否则,便会视角混乱、条理不清,导致论证的失败。

(三)议论文需注重对论据材料的选择与叙述

有很多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叙述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在叙述论论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论据叙述要概括;(2)叙述要要突出侧重点;(3)在引用言论时,要注意叙述的简明;(4)事实论据的叙述必须要有针对性。例如一位同学在议论文《克制》中有如下一段描述:“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这段描述虽然文采不够,但是胜在够概括。再例如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个论点时,其论据就必须要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高考议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用性;创新性;高中语文

引言

目前,全国各地开始尝试高考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中,高考语文科目的总分值将由150分上升至180分,虽然这一方案内容直到现在还未实施,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语文总分值上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失分重点部分,自然引起了不少学生、家长、教师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急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加大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研究。1.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的建议在写作语文作文中,优秀的开头容易抓住阅读者的眼球,通过排比、比喻等形式引出话题,增强作文评阅老师的好感。而独特、精彩的结尾不仅可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还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在上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帮助考生赢得高分。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年高考高分作文,分析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精彩之处以及写作技巧。之后,定期命题,要求学生写作作文首尾,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技巧真正运用于实际中。文章的首尾是否精彩决定着能够抓住评阅老师的目光,而清晰的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则很大程度决定评阅老师是否会继续阅读文章。同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理解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抓住题目的核心,不至于造成作文“偏题”、“跑题”。以某省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为例,这一题目的重点是“拒绝”而不是“平庸”,但是绝大多是考生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在作文中重点阐述“平庸”,偏离主题。因为多数学生喜欢写议论文,认为议论文写作难度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词不达意,结构混乱。这一主题的议论文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论述平凡与平庸的关系;第二,追求创造、发展角度。具有来说,就是学生对平庸的定义、平庸的表现、拒绝平庸的理由以及具体措施等,使整篇作文层层相扣、结构清晰。

2.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的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将创新思维融入语文写作中,独具一格的开篇可以使评阅老师眼前一亮,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作文的创新性。第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但是现阶段高中生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课余时间不是沉浸在题海,就是在去往补习班的路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郊游、增长见识。针对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开拓学生的视野。或是通过续写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文学素养。第三,从历年各省高考高分作文来看,文章除了行文流畅、结构严谨,作者还善于打破陈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吸引评阅教师的目光。例如前文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多数人认为这一题目的限定太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将平庸与卓越对比,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都是按照模板来写,难出佳作。但是,仍有少数考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写议论文,而是写记叙文,这一方式别处新意,容易获得高分。第四,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按照高考评阅的标准评判学生的作文,并且向学生传授高考作文写作模板,这一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只会按照模板来写,墨守成规,作文毫无新意、不具有个人特色,难以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与发挥创造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是适应未来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语文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分析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精彩之处以及写作技巧,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平台,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与作文题目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文华.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2):82.

高考议论文范文5

应试化的教育给高中语文教学到来了许多弊端,尤其是在高中语文作文上,学生为了保稳,而选择千篇一律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思路,这也造成了高考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故而,当前高考语文能够拿到高分的,都是在作文上具有独特思维的人,这就需要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生作文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引导。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高中生;思维

在千篇一律的作文当中,具有独特思维的作文往往更加能够获得阅卷老师的喜爱,故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更需要对高中生的思维模式进行独特性的训练,让高中生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吸引高考阅卷老师的注意,成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高中生语文作文现状、原因以及需求

现在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都会有模拟训练,但是,即便是模拟训练,为了能够练习成为考试标准的答题模式,高中生们也都是给予自己的作文以固定的模式,排比开头、名言起段、故事、理论评价、总结性发言,一篇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尤其是当前的语文作文多以议论文为主,所有文章的格式都是相同的,更何况,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之下,高中生所接收到的训练,只是他们对于议论文的主题,也有着高度相似的理解,而平时的阅读量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从议论文的选题上、结构上、素材的引用上,每一部分都有着几千万人的雷同试卷,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无法从中脱颖而出,只能够获得一个一般的分数。为什么现在的高中语文作文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一方面是为了让高中生应付高考的语文考试,为了能够不跑题,好让自己的作文能够获得考高阅卷老师的通行证,故而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会用最常通用的作文形式,以进行自己的作文写作。但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其实只是一个稳妥的途径而已,在这个信息化爆棚的年代,千篇一律的作文已经难以让高考阅卷老师受到吸引。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老师给高中生们进行的训练模式错误。通常,语文老师为了训练高中生的语文作文,大多都是从体裁方面进行训练,而体裁也就只有议论文、记叙文、游记(抒情描写)、书信格式这几方面的训练,交给高中生的也是这几个体裁的写作格式,至于内容,大多数的老师只会按照市面通行的作文素材教给学生,通常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的高中生,他们所掌握的素材都是一样的,能够写作出来的内容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高考作文内容的大量相似。而且,高中生学习较为繁忙,很多老师甚至不让学生看课外读物,其余时间也被家长、老师看着成为学习的时间,无法获取社会上更多的素材,难以写出让人眼前一亮,不落俗套的作文。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群体人数的增加,社会信息的飞速发展,不论是高考阅卷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无法接受审美疲劳,那些李白、杜甫的老梗也不愿继续沿用,千篇一律一眼望去就能明了的写作格式也不再被人看好,想要在高考当中脱颖而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据需要发展高中生思维的独特性,写出不一样的好文章,这才能够让其在高考作文当中,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分数。

二、发展高中生作文思维独特性的必要性及办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高考人数急剧增加,每一年每一个城市的考生都达到上万人,甚至几万人,这无疑给高中生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经历、社会阅历都是相似的,接受的作文教育模式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的高中生们的作文也大多雷同。更何况,一个阅卷老师每天都要看大量的作文,在短时间内,看见如此多的相似习作,更是造成了审美疲劳,相似格式的作文难以获得更好的分数。想要让高中生获得更高的分数,就需要在教学当中对高中生进行思维训练。另外,千篇一律的作文,不仅是给高中生和老师带来审美疲劳,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严重的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对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缺乏创造性的高中生,将会比具有创造思维、独特思维的学生缺少更多的优势,很难再大学、甚至社会上,有更多的进步。这强烈要求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二)发展高中生作文思维独特性的办法

培养高中生思维的独特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开设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课程。这有利于高中生在语文写作当中更加具有逻辑性,让议论文的论点、论据的表达,更加真实可靠,让叙事文的行文,也有着一定的逻辑框架,达到形散而神不散,让抒情类的作文,也表达的深入浅出,将高中生的个人感情得到更好的表达。二是加强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话题的探讨,让学生自由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随时补充说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有利于高中生在高考作文写作的时候,不局限于几个单一的观点,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主题进行解读,从而选择出一个更加新颖的观点,吸引高考阅卷老师的注意。三是加强对于高中生辩证思维的训练。辩证思维的最本质的一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这一点的训练,有利于高中生将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加具有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不仅没有新意,还没有更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让高中生的作文更加深入浅出,富有韵味,这给高中生今后的写作也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结语】

高中生在高考当中的语文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让人审美疲劳,同样,这样的文章也很难帮助高中生在万千的试卷当中脱颖而出。而当今的社会,也需要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有更好的创新和独特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对于学生辩证思维、分散思维等的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曹娴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智敏.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

【2】杨武.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质量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高考议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逻辑思维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当下,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学生必须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也无法以强有力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别人,更无法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以合适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逻辑思维的要点

(一)逻辑思维的特征

逻辑这个词包含了理性、思想等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逻辑是指辩证逻辑和思维逻辑,受客观规律、思维规律等的影响。而狭义的逻辑是指思维规律的变化形式,较为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抽象性、系统性、规范性、有序性等,其中抽象性和系统性较为重要。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上,表面特征是初始的抽象,即事物表现出来的共性;系统性是指逻辑思维的形式、方法都需要不断变革,以发挥自身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会形成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将各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二)高中生逻辑思维培养现状

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将教学任务放在了提高分数上,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能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学科教育专家编写的,符合现阶段高中生的发展水平,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主体,不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框架的建构,促使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去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基于逻辑思维培养探讨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学的重点是落在文意的理解、线索的梳理上。这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其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自然而然对语文学科缺少应有的重视,在阅读上也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当作主体,将逻辑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主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议论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时,要总结出议论文的结构以及常见问题。如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三部分。论点一般指总结性、概括性的句子,比较简短,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论据是对论点的说明和补充,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论据阐述论点的过程,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当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后,就可以有效地分析文章,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提升阅读效果。又如记叙文,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学习该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初步鉴赏散文的写作技巧。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布置了以下任务:1.本文的标题是“荷塘月色”,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2.圈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找出作者游览荷塘的活动轨迹。3.在游览荷塘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找到直接抒情的句子,加以概括。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阅读完后,笔者提问学生,并进行点评总结。最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品味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经验,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摸索到了阅读的技巧,进而有效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训练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要写出一篇条理清晰、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层次。比如说,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将各自的立意思路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的立意,对比不同的思维,然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主题的代表性文章,供学生赏析,让学生感知这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在写作中树立较强的逻辑思维意识。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会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材料。然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篇章样式的指导,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进行教学,这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立意常常相同,角度不够新颖,结构不够严谨,论证不够严密,内容略显单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不断创新立意,写出更精彩的文章。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中都有议论文写作训练。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喜欢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看待问题,然后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许多学生写不出新颖的作文,就是因为缺少逆向思维。比如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这句话,常常用来讽刺别人做事不能尽善尽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或许还有另一种意义: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谁是全面发展的,不能因为某个人或事物有缺点就忽视其优点,许许多多的半瓶齐心协力,照样可以有所成就。又如写一篇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都会写应该讲诚信,但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写“拒绝诚信”,比如在写作中可以这样论述:对待敌人,不能“诚信”,从而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看到不一样的文章。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高考试题中逻辑思维的应用

学生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高考,除了阅读和写作需要逻辑思维外,高考中的一些试题也涉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成语、病句、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就常见的病句来说,其中句式杂糅、否定不当、因果颠倒等错误,都属于逻辑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中有超过15分以上的逻辑分析题,特别是第21题,全国3套试卷的语言表达题都考查了逻辑推断。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看2017年全国卷3的21题,该题主要内容是说烟花爆竹的燃放问题,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这是一道假言推理题,其特点是:通常指思维者以事物某种情况作为条件,推断由此而引发的后续情况,主要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规则:“规则一,肯定前者,就要肯定后者;否定前者,不能否定后者。规则二,否定后者,就要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不能肯定前者。”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再看这道题时,就能够快速定位“只要……就、造成、避免”等词,并得出以下结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避免发生火灾;限制燃放———避免环境污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题条件不充分,结论说法过于绝对,推断有误,进而可以得出答案: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在学习了假言推理后,教师还可以给出类似的题型让学生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做题时准确定位,提高答案准确率。又如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试题类型主要包括断句、词义解释、信息筛选、翻译等。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把文言文分为几个板块来教学,根据文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在考试中遇到断句、词义解释、信息筛选、翻译等题型时,学生能够从已有的思维训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推导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相似的知识点中总结思维方式,掌握答题模式,以便学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语文水平。这样,通过相关题型的总结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才能避免学生在考场上漫无目的地思考。综上所述,就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逻辑思维培养在课堂体现较少,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高考备考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军.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7).

[2]张美群.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高考议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议论文;脉络结构

议论文写作在我国高中语文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陈玉秋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髓’,‘骨髓’不立,血肉‘焉附’?合理的谋篇布局体现出一个人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议论文的谋篇布局更讲究作者思维的整体性与连贯性。脉络结构作为文章骨架,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脉络结构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本文探索将传统文化经典的脉络引导进高中议论文写作脉络结构教学,对应高中常用的五种结构类型,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结构脉络建构缺乏系统引导的问题,并在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中对新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使学生在写作中建构议论文结构脉络[1]。

一、高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问题究因

高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中,整体行文安排、三要素的组织、作文序列布局等内容被一线教师一再重申,但能融会贯通并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学生不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依旧存在明显的无明确思路、结构及章法等问题,即便是沿用了教师提供的所谓写作套路,学生作文中能经得起逻辑推敲的不多,议论文写作中脉络结构教学还是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一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训练缺乏整体规划、随意性大,缺乏完善成体系的方法;二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议论文脉络教学教材不完善,缺乏典型性、经典性文章引导。缺乏成体系的方法引导,教师教学内容散乱,随意性大,学生没有办法通过完整的体系建构议论文的脉络结构,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缺乏典型性文章,一线教师采用的文章模板多是学生的习作,学生的习作中无论是典型性还是严谨性存在缺陷,无法给学生思路或逻辑建构提供值得推敲的思路建构方式。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及对于观点的自我思考与见解,缺乏完善的教材与方法的引导,不仅影响学生的高考作文成绩,也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经典与高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

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超越道德、文化、时间、地域的历史、文化、思想和学术价值,它经过历史的检验,如今流传的大多是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精华。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由于缺乏完整体系与教材,习作的引导更是参差不齐,在教学中通过优秀文化经典的典型习作引导学生,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从学习迁移理论角度,传统文化经典中文章的中心主旨、段落大意归纳、语句赏析等输入性活动可对应议论文写作中的文章中心、写作提纲、遣词造句等内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谋篇布局与语言表达技巧,有助于促进写作能力提高。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分析,将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习得的理解大意、谋篇布局、合理运用表达技巧等内容结合已有经验,通过对新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在作文写作中建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能力。

三、传统文化经典对高中议论文整体结构的引导

高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学生习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整体结构不清,分论点设置组织混乱;二是论点与论据联系不紧密;三是论证方法无法准确把握。本文重点针对第一个问题陈述传统文化经典对议论文整体结构的引导作用。高中议论文整体结构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大结构,主要是指围绕全文中心论点进行的各分论点层次排列;二是小结构,主要是指围绕每一个分论点分成的若干层次的排列顺序,两种结构整体类型具有相似性。高中常用的整体结构主要有五种: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综合式。高中的传统文化经典文章中,其结构脉络涉及上述五类结构,对应理清传统文化经典文章中结构脉络,可引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临摹,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议论文写作逻辑结构,并运用于写作训练[2]。

(一)并列式。并列式结构中各层次意义与逻辑非从属关系,地位平等,次序比较自由。传统文化经典中整体大结构采用此结构的不多,更多的是在论证论点时采用此类结构。如《六国论》中,在第一、第二段里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确立了两个分论点…“赂秦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接着第三、第四段采用并列的结构分别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第三段从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三部分论证了“赂秦力亏”,第四段则是通过齐亡的事实、燕亡的教训以及赵亡的悲剧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采用并列结构把作为论据的事实进行陈列,使得论据充分有力。此类结构在高中作文整体结构中运用较多,对这种论证结构的引导,有利于建构学生论证论点的脉络结构[3]。

(二)递进式。递进式结构中各层次间语意、逻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于此类结构有较强说服力有利于文章深入与揭示所陈述事物、事件的本质,传统文化经典中整体大结构采用此结构较多。例如《师说》中,首先陈述了“什么是师”,接着陈述“为什么要从师”及“从师的必要性”,最后归结“怎么从师”,论述过程属于典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结构。《劝学》中则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三个分论点,也即“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结构逐层深入分析“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在引导学生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时,加入传统文化经典的分析,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写作流程。

(三)对照式。对照式结构中前后两层之间具有正反对比的关系,它们或是互相对立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具有互相对立的两方面,在论述中两者相互比照、呼应,通过显示两者矛盾,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传统文化经典中,此类写法较多。例如《过秦论》中文章前半部分通过层层铺垫,反复蓄势,极力陈述秦国的强盛,然而后文一转,强大的秦国在陈涉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前后对比鲜明,整篇先扬后抑,在鲜明对比中突出文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时,文中附以“秦与六国”“六国与陈涉”“秦的盛与秦的衰”等例证对比,整体与局部中全面运用对比,更好地说明主题。《伶官传序》中同样采用先扬后抑的结构极言“盛”的势不可挡、“衰”的无法挽回。通过鲜明对比使得论理水到渠成,起到警策的作用,辩证分析文章的引导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分式。总分式结构指文章层次间分总说与分说两个部分,共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三种形式。这类结构总说部分将文章主要内容陈述明晰,分说部分条分缕析,文章整体脉络相互贯通,条理清晰。例如《六国论》便采用“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始总述六国破灭总原因,继而围绕“赂”的对立双方,分述“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直接点明赂秦危害,并反向论证,最后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总结,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传统文化经典中此类脉络结构较多,只需要点拨,学生较容易掌握,较易临摹。…

(五)综合式。综合式结构指文章层次结构采用上述多种方式组合,文章的论证深刻、全面往往需要融合多种论证方式,上述四种模式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单一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往往是多种结构交织形成复杂综合的论证结构。如《师说》一文,除了上述的典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递进结构,还采用了总分式与对比式相结合的方法。全文运用了综合式的论证方式,使得文章环环相扣,全面完整论证了文章的中心。对此类结构的吸收、消化、提升,能使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脉络结构,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写作论证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将其逻辑系统、条理结构、论证方式深入研究挖掘,使之简洁鲜明,并通过学生的训练与学习,将其内化、应用于高中议论文脉络结构教学实践,能解决议论文脉络教学教材不完善,缺乏典型性、经典性文章引导的问题。脉络结构建构。将写作结构临摹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增强议论文阅读写作能力,同时,借鉴传统作品的结构方式、论点提出方法和论证方式能让学生理解结构内容,建构完整的议论文写作逻辑结构,并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俞发亮.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与反思[J].语文建设,2012(03).

高考议论文范文8

一、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写作文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素材,搜肠刮肚却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新课标要求,与写作同步,对学生名著名篇的阅读(优美词句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师以课本为纲,以简报的形式,展示优秀的文章范例,明确学生积累的指向,让积累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套用一句经典:“学习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一)筹备阶段。通过学生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力争均衡搭配,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切磋,尝试“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同时希望借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施阶段。按照层递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读写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写的兴趣。

1.课前三分钟,结合本周的积累主题,讲成语故事,或摘抄精彩片段讲解、朗诵或结合主题词扩展语段,再或者句子接龙训练等等。积累一定的量之后,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写提纲、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或者议论文审题立意、论点的提出、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2.语文课堂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尝试课本情景剧改编,挑战权威,改写文中的部分片段或者模仿精彩的语段,将经典化为己有,或者交流读后心得,再者展示自己的即兴习作片段。阅读课上,围绕选修部分,如唐诗宋词、《史记》等,和拓展部分,如《论语》、《诗经》等,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举行辩论赛、朗诵比赛等等,升华对文本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路。

3.课后,通过办班级小报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读写成果。让每个学习小组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内容包括名家散文品鉴与交流、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等。然后,小组间进行评比选拔,教师点评奖励。如果可以教师也可以办小报,写下水文,来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作文课堂序列化

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每学段、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要统筹安排。每学期正规作文训练不应少于8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的课堂(以两节连堂课为最佳)流程可以如下安排:

(一)课前预习:教师下发学案或导引材料,明确预习任务,提出预习要求,做好素材准备。让学生明确本节作文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内学习:自主学习时,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紧扣教材,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动力。学生自主构建写作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提示撰写写作提纲,建构作文框架。合作探究时,在自主审题、立意、构思的基础上,分组交流讨论,教师综合各组评议情况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结合同学和老师的评点快速修改优化写作方案。精练成篇,学生依据优化的写作方案,定时50分钟完成整篇习作。检测反馈时,按学习小组,互相传阅,当堂批改,形成小组批改小结,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有目标地抽批2-3篇习作,结合各小组总结情况,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总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升格建议。

(三)课后复习巩固:学生自我反思,复习梳理知识网络,总结习作训练得失。结合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完成二次升格作文。教师再从中选择几篇佳作,尽快当堂展示。序列化的作文课堂,每堂课都要有个训练的侧重点,切忌贪多,因为贪多嚼不烂,从而让学生能够细致入微地掌握写作的规范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

四、作文训练内容系列化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为例,对学生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统筹规划。设想为三个阶段,具体安排为:

(一)审题立意。“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高考中各种作文类型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序列化地呈现给学生。在众多的“跑题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有的总是喜欢在正确立意的基础上跳一下,甚至“三级跳”;有的喜欢另起炉灶,离题十万八千里;有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这个救命稻草,反复议论,不敢明确自己的观点,打擦边球……将这些典型错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对照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可以每次讲析一个方法,反复强化训练。如故事类的材料,我们就可以用以果溯因的方法(说的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确定立意;故事性不强、对象不止一个或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的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即分别找到材料中所写的对象,弄清他们的举动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选择最能驾驭的立意写作;评论性的文字,出题者的情感倾向很关键,因此要把握出题者的褒贬,从而确定材料的主题;有关键句子(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等议论性的句子)的材料,以关键句为切入点引申总结就能拨开迷雾,找到最佳立意,等等。当然,法无定法,唯有灵活,多加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方法,才能应付自如。引用卖油翁的话:“我亦无他,唯手熟耳。”

(二)列提纲。如果说作文是一张网,提纲就是作文的绳线。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列好了提纲,学生就不会出现写着写着偏离主题,写着写着写不下去的情况,才能够在考场上一气呵成。如何列提纲呢?让学生在写作之前确定好文章的题目、中心、开头,选用什么样的素材,素材的详略重点,行文结构的安排、论证的方法等等。总之,画好图纸再去“建房”。

(三)分解写作。如果说一篇作文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话,学生在面对它的时候,难免发怵,无从下手。把它分解开来,按计划、按步骤逐步进行,写作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1.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分解成八次写作

(1)以“感动”为题,要求学生中心明确,选材典型,详略得当,感受记叙文的问题特点和基本要求。(2)以“我不是个好儿子(女儿)”为题训练记叙文立意和结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对比衬托、铺垫、层层深入等等)的常见方法。(3)以“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训练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4)以“心中的那座山”为题训练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5)以“一碗热腾腾的饭”为题训练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如动作、心理、神态等)。(6)以“同桌的他(她)”为题训练记叙文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7)以“这个冬天很温暖”为题训练回忆开头法、环境引入法、点题法、修辞法等开头、结尾的方法。(8)以“美丽的往事”记叙文综合训练,强化前面的方法和规律。学生生活环境的单一性、生活面的狭窄性决定了学生的作文往往假大空。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的文章,就应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投入社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特点,让他们明白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好间接经验———经典美文,感悟其中的人和事,来充实自己的写作。

2.为了落实散文(特别是记叙性散文)的训练目标,我们可以进行四次训练

(1)以“不朽的真情”为题,强化散文的文体特点,要求:主题鲜明精练、有哲理,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能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2)以“令人感动的……”为题,让学生能通过一件典型的事表现几个人物的形象。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感情真挚自然感人。(3)以“美丽的家乡”为题,让学生掌握借景(物)抒情散文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传神细腻生动。景物与情感结合自然,感情真挚。(4)阅读身边的习作,评改记叙性散文,巩固训练成果。评价同学的文章主题是否鲜明,立意是否新颖深刻,感情是否真挚自然;选材是否典型,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描写是否传神细腻生动;语言是否生动丰富。

3.议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分解成为八次训练

(1)文体意识,即议论文必须是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议论服务,记叙过多,导致文体不鲜明。文章的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即怎么做的顺序组织文章。为此,组织一次作文训练:以“宽容”为题写一则文体特征鲜明、观点鲜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2)以“舍与得”为题训练如何提出论点,如名言导出法、修辞法、小故事法、开门见山法等。(3)议论文的分论点,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围绕“为什么开卷(未必)有益”或者以“怎么做才叫开卷(未必)有益”提出三个分论点。(4)以“物质与宁静”为题训练段内的层次即标准的议论文文段主旨句、阐释句、举例句、分析句、结论句。(5)以“人生贵在坚持”为题训练学生的论据的选择,避免论据与论点相距甚远,或者不典型。论据的使用切忌长篇大论,只选择体现论点的部分加以叙述即可。(6)以“环境与人”为题训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如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7)以“完美与缺憾”为题训练议论文的语言,即运用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论证。(8)自己命题,自选材料,综合训练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如文体“四不像”、论点不明确或者无论点、论据贫乏或者不典型、论证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生动不雄辩等。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即可写好这个规范性明晰的文体。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议论文,积累论据———事实论据和经典的理论论据,充实议论文写作。以上只是我们的粗浅见解。规范化、序列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积淀。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学会像蜜蜂一样勤劳地“采蜜”,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学会根据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学会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学会像一个将军一样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调动自己的语言大军,一挥而就地完成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写作才会成为一种乐趣,一种自觉,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蔡汝猛.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