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理学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理学科论文

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教学设计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阅读全文

世界地理研究期刊发展形势

期刊以固定周期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最新的知识、时事、观点等,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则面向特定人群,如研究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传播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成为研究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各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本学科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才能及时地将该学科学者的最新研究展现给同行,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学者们也可从学术期刊获取相应的信息,补充自己的研究。因此,学术期刊最能响应学科前沿和创新研究,是科技工作者展示自己和学习他人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当然,学术期刊本身也应当顺应时势,紧跟时代潮流,当今,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也对科技期刊的变革发展有了新要求。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倡议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些政策措施看似与学术期刊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中文期刊一般在国内发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传播,缺乏国际影响力,这并不符合我国目前走出去的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期刊在国际上发声提供了一扇门窗,国家政策的支持会使期刊发展更加繁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热点,势必会引来学术界的探讨。“一带一路”为新的发展机遇,相关学术期刊应当怎样调整自己去扬长避短?“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形式下的期刊变革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基于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模型,分析《世界地理研究》期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以理清期刊的发展思路。

1研究方法

SWOT分析,S(strengths)为优势,W(weaknesses)为劣势,O(opportunities)为机会,T(threats)为威胁。该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因素、弱势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列举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的形式罗列,之后运用系统分析法将各种因素相互比较匹配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到关于研究对象的相应的结论。其中,SO是一种理想的竞争态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并充分利用外部机会;WO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使研究对象的劣势地位有所改变;ST是利用被研究对象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或风险,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自身优势将外部威胁对研究对象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WT是一种应付研究对象危机的战略,当被研究对象内忧外患、时时面临危险时,需要克服内在劣势同时回避外在威胁。

2《世界地理研究》的SWOT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下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主要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国别研究。

2.1期刊优势分析

2.1.1政策环境优势

阅读全文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要积极响应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效的掌握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减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地理成绩。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有很好的帮助。

一、高中地理课堂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中学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能有效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病,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拓宽地理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我就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并对各个小组进行了任务布置,让他们分别探讨太阳系中的各个星球,地球、火星、金星、木星等,各个行星的特征,并且对比地球做出结论。传统教学中老师会把课本中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亲自体会教材中说了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小组内部讨论、研究,对太阳系的星球以及地球的环境、气候以及形成的过程都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亲自学习并牢固的掌握教材的重点。

二、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班级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研究之后,再进行分组,才能够真正的利益到学生。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学习能力都各有不同,不仅存在着学生能力很强、知识面广泛的学生,也存在着接受能力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所以老师要小心的分配小组,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配。高中地理老师可以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薄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薄弱的同学,运用这样的分配方式把全班的地理水平差异化到最小。否则同样一个教学计划分配到小组中,小组中没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那么整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就会困难重重,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因此高中地理老师能够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我针对气候这个大问题给小组安排了不同的讨论、研究内容。全球的气候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哪一些时段中,全球的气温会明显的上升,并且人类不断发展的近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全球天气变暖对各个大洲有什么影响?我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后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教材所说的问题。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我在课堂中布置的问题,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基本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知识应用

[摘要]初中以分科教学为主,学生较难从多学科视角理解生物知识,造成了某些生物知识停留在背和记的水平而无法理解和运用。文章旨在通过整合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随着与物理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1]。作为生物教师,应能够以生物学科为载体,适度进行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但具体如何做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仍然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是分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自身水平有限;二是可供参考的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较少,难以指导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因此,本文拟通过一些教学案例,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中实施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与语文知识相整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虽然属于理科,但也需要运用语言或写作表达。例如,在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后更多地需要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要运用生物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让他人理解并与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样才能使得后续的实验探究以及交流变得更有意义。这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该能力也正是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科技论文的比赛近几年层出不穷,其实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一些初中学校与时俱进,要求学生尝试写科技论文,但培养初中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非是一个学科所能达成的,需要学科间的交融。而从学生熟悉的语文作文写作开始入手值得尝试。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除了可将教材中“借植物抒情”和“借动物言志”模块直接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外,还可通过写作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学习绿色植物后,可让学生以《猜猜我是谁》为题目,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写作,内容包括植物的所属种类、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作用等。收集和展示典型的美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评一评”等活动,深刻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也可让学生以《我的爱宠》为题目,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内容包括动物的种类、主要特征、运动方式等。通过这样的写作,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与数学知识相整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数学是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数量关系上,能较直观清晰地表达事物的问题。学生学习生物较数学迟,将一些生物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现象、原理等知识。例如,在学完“植物的器官”后,学生知道根可以吸水、叶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失水以及茎具备支持作用,但对根和叶如何通过茎进行运输水分的过程认识并不充分。对此,教师可利用芹菜的茎做实验材料,和学生一起测量芹菜茎的吸水速度。把芹菜茎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再滴加少量的红墨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利用单位时间t(min)内红墨水下降的高度h(cm)来计算芹菜茎的吸水速度(v=h/t)。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芹菜茎吸水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方便学生在课后重复实验。又如,教学《病毒》一章后,大部分学生对于病毒的大小仍然只停留在一个数值上,难以想象病毒到底有多小。对此,教师可提出“如何测量注射器针头上能容纳多少病毒”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放大比例和周长替换的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测量。即提示学生把针头(大圆)的直径放大数倍再算其面积,把病毒所占面积近似看成圆形(小圆),直径放大相应的倍数。这样,生物问题就简化成“求大圆内有多少个小圆”的数学问题,即病毒数目可用大圆面积除以小圆面积来计算。通过这样的测量,使得学生对病毒的大小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阅读全文

初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对策

【摘要】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本文立足初中地理教学,着眼向语文学科渗透的思路,探究学科融合意义和学科渗透原则,并着重分析常见初中地理的语文渗透教学示例,以期在学科融合中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地理;语文;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集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一切生活皆语文。在历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均有“构建互补体系”的相关表述,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语文学科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初中地理的语文渗透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在初中地理中渗透教学的意义

地理学科语文渗透教学能让地理学科用文学艺术的崭新视角描述地理现象,将客观自然用主观热情表达出来,能让学生对祖国河山、大美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1)提升地理课堂语言美感。在地理课堂,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很多教师满足于知识点的灌输,平铺直叙缺乏美感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语言不够精练,琐碎的语言让学生很难抓住要点;还有一些教师表述欠缺逻辑,知识点表述不清晰,导致学生听课如雾里看花,朦胧不清。因此,将语文的表达方法渗透到地理课堂能打造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地理课,不仅提高了课堂语言的层次,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代教育,在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终极问题之一,仅仅知识育人成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育人成才。在这一点上,初中地理教材略有不足。语文学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以文本为载体略显单薄,所以地理学科的语文渗透教学,将学科特点完美互补,从而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阅读全文

大数据下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应用探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引领了地理学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对大数据自身特点下,地理学者搜集、提取与利用数据模式的转变,新研究范式产生,宏观、微观研究尺度的结合进行阐述,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时空大数据对各学科的研究动向。认为挖掘“科研数据”新价值,转变科研思维,利用全方位、高精度的大数据确立新型区域规划管理模式,建立校—政—企的信息共享平台等成为今后大数据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学;大数据;应用前景

1大数据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大数据的各种定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3V、4V的特征。李德仁和刘经南分别对大数据5V———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Value的特征进行同词异译的阐释[1]。时空大数据信息量庞大等特点,使其研究方式较传统的基于数学模型的研究手段有所不同,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将大数据研究从计算科学(第三范式)中剥离成为一种新的科研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thefourthparadigm)”。同样,王家耀认为“大数据”的出现为科学研究带来“第四范式”[2],为地理研究所面临的具有本质性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挑战带来新的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时空大数据产业发生变化,或许会构成以时空大数据科学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虽说这样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时空大数据已势不可当地运用于地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对各学科传统研究方式、理论和尺度产生冲击。

2大数据研究领域和尺度

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应用的方向越来越广:(1)经济方面,以购物网站、Farecast为代表的预测系统,推测用户爱好和未来选择。(2)医疗健康方面,通过大量的搜索记录和疾病搜索频率得到时空传播规律,从而预测有效信息。(3)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监测、预测与模拟和不同区域污染治理等方面颇多。(4)教育方面,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国家、区域和学校层面。阐述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在实践途径、应用场景和采用模式的意义。除此之外,大数据在地质研究、社会管理、农业创新、竞技体育等以数据为中心的众多学科领域中,都存在极具价值的科学应用。同时,各学科的界限在大数据的影响下逐渐模糊,为今后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Thatcher等将大数据定义为关于空间信息的社会技术产物和感知项目,并认为80%的大数据都与空间信息有关,因此国内外地理学者都对“大数据”怀有浓厚兴趣并掀起研究热潮。城市地理、社会地理、行为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等基于智慧海岛、生态山区、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等视角的案例纷纷呈现。以全球、区域为研究空间的宏观尺度,以城市、城镇为研究范围的中观尺度,和社区、建筑为研究范围的微观尺度在地理学实现了由静态空间向动态空间、由土地空间向行为空间的研究转变[3]。

3时空大数据在地理学中的研究动向

阅读全文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结合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以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实践;利用学院优势与特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地学卓越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路径借鉴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卓越人才;地理科学;课程改革

一、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育理念上,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注重取代了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建设。2010年,教育部推行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将高校的教学改革同社会发展和需求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力度,是一项“内外结合”的教育改革计划,不仅能有效丰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而且能从改革维度上全面拓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1]。从国家层面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计划,体现出国家对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方面的新要求,此计划是我国各大高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保障[2]。我国诸多学者对培养卓越人才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显著:崔春仙等[3]以多层次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特色,采用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建立卓越人才实验班,教学效果显著;陈超[4]从鉴别、选拔与培养三个角度借鉴了美国卓越人才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中国大学在卓越人才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严敏等[5]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认为各个高校在建立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充分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王庆石等[6]认为创新性、应用性、责任感和国际化是卓越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冯翔等[7]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学校的配套设施四个不同方面探讨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策略。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对任何一所高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目前鲜有对某一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的课程改革针对性的研究。21世纪以来,人类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与未来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经济与环境三者的相互协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优秀的地理学人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出发,立足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加强改革创新,促进地理学教育的内涵发展[8]。与此同时,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以传统的优势师范专业带动非师范专业建设”是师范类院校综合化发展共同选择的路径[9]。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以大类综合的方式培养地理学人才将会顺应地理学教育的发展,推动高校卓越人才的课程改革。

二、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内涵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革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10]。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根据行业标准,学校结合院校特色,制订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计划;二是将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三是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多重工程师应该具备现场处理、设计开发和科研等能力,而卓越计划则将培养多重工程师后备人才这一教学目标贯彻至高等人才的常规化教育之中。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科学大类中四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具特色。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目标;地理科学实验班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地理学科研人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规划类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阅读全文

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7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教育之起点,更是使得学生能够得以热爱地理学科的开端。在当下的新理念中,指向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前、中、后反思各个教学影响要素,才能让初中地理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反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