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范例

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范文1

摘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和生活环境,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将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这是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主要探究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经验;生活化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之一,这也充分揭示出地理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节的现象。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阅历、见识的丰富,他们大多数在接受正规基础地理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与地理有关的生活经验,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思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回归生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的地理教学适合于他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生活化知识,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呢?

一、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课堂地理教学理念主要以实用主义为主,倡导在课堂中将教师、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知识主要通过课本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教师通过对这些固定的课本知识进行传授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教书匠这一角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采取灌输式教学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课本知识,使学生远离生活,其生活经验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地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将教学的重点放到生活中去,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框架,积极搜集生活资料,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地理材料运用于课堂。例如,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核泄漏”“核扩散”“克隆人”等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搜集资料方面,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学生也要从互联网、杂志、电视、报纸等多渠道获取地理信息,并将搜集的资料带入课堂,与同学们讨论,使学生充分明白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想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提供教学参考的平台,它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静止的。因此,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出构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组织、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自主性,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形成“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三、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

新课程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万事万物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天气预报,将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到的天气符号与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起来,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家乡的地理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地理经验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进行“环境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以前和现在的环境状况,自己的家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分析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已有的经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土地污染、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并了解其危害,使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中学地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既可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拓宽教学空间,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作者:高建军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赵红.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二篇:初中地理课堂异步教学法运用

摘要:

异步教学法也是改革之后被提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它逐渐被教育者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教学内容也基本都是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等息息相关的。但是很多地理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有很多地理概念需要学生记忆掌握和理解。异步教学法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但是具体的运用与操作过程还需要地理教师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来逐步改进。

一、异步教学法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异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为学生制定好合适的教学目标,之后再根据制定的目标更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异步教学法相对的是传统教学中的同步教学法,同步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跟着听到哪里,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课堂主要是由教师来主导。而异步教学方法的使用,会使初中地理教学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完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老师在整个异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在学生思考和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正确指导。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所转变,让学生成为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机会也会增多,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同时,异步教学法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二、异步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不停地把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老师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也很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这就使得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位置是不平等的,课堂主要还是由教师主导,而学生过于被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如今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好异步教学法来改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关系,让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指导者,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做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认识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讲解的时候对重难点教学内容都有所突出。最后,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一直有动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结合地理学科特征,完善异步教学过程

异步教学法的实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让异步教学法能够在地理课堂中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想要让异步教学法发挥最大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都讲授给学生,而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吸收、掌握就要依靠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老师在应用异步教学法的时候,就应该给学生安排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学生要做的就是根据老师的指导来有目标地进行自学。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做好详细的课程设置,把整个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都链接起来,让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非常顺利,设置一些有引导作用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顺学习思路。

3.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异步教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异步教学法的使用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基础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这样才能让初中地理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帮助。差异性教学首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对于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几个等级的学习目标,适当降低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这样争取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做了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有所不同。异步教学法的使用能够起到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作者:当增卓玛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中学

参考文献:b

[1]高立学.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异步教学的指导作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2]杨振宇.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42).

[3]李会运.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教与学效率提升

摘要:

地理是初中生刚接触到的新学科,所以,存在一定的陌生性以及难度性。另外,传统教学观念长期未得到改变,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局面。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教与学的创新教育方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现状;对策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对中考的现实需要,初中生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好地理知识。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课堂互动性差、课堂探究性不足两个方面。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以及回答等反应,均能够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常常表现出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或者教师不注重课堂的提问,导致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的局面,影响到教师教课的信心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堂教学中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需要结合课堂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并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诱思探究问题,以保证课堂上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从实践教学课堂中情况来看,部分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一堂课老师自始至终口若悬河的传统模式中,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还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提升对策

1.让教学方法实现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变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部分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陈旧和单一。新教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背景。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好奇、贪玩心理明显,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太阳高度角变化导致影子长短变化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做简易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记忆。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清楚太阳高度角一年不同时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么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请两个学生上台(用A、B分别代表这两个学生),A学生手拿光照强的手电筒代表太阳,B学生背向A学生站着固定不动,然后让A学生从不同角度照射B学生的后背,演示出A学生影子长短的变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每个学生,或者同桌两个同学准备一个手电筒,然后将一支笔固定不动,再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那支固定不动的笔,然后,观察手电筒角度变化时,笔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情况。此实验虽然简易,却生动形象地演示了太阳高度角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实验也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

2.让地理教学贴近生活

初中很多的教学科目都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理。地理学科中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天气变化带来的经济效果以及经济损失等问题,所以,无论是综合性还是应用性都相对较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让地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连,以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参与性。例如,我们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会讲到世界四大降水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之一的对流雨,对流雨以低纬度地区表现最多,降水时间基本都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因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照强烈,地球表面温度高,导致水汽蒸发旺盛,膨胀上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且雨滴大而重,形成倾盆大雨,降水强度非常大,但历时短。在讲完对流雨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后,让学生回想一下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比如在夏季午后,来学校上学的途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类型的降雨?由于这种雨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夏季的午后很常见,学生也都经历过,因此,学生都能够深有体会地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立刻反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要夏季的午后才能产生对流雨?”由于之前我们已经把对流雨产生的原因解释清楚了,且通过前一节气温内容的学习,学生都知道一天当中午后两点左右,气温最高,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到:“夏季午后,气温高,蒸发旺盛……”这样一来,学生既回顾了上一节所学知识,又深刻理解了对流雨的形成。另外,结合对流雨历时短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后夏季午后路上碰到这种对流雨,又没有带雨具,要懂得及时避雨,因为这种雨很快就会结束,不会影响我们太长时间。最后,学生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中了解了地理课堂内容,并学会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3.让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综合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实际上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内容很多学生无法成功吸收的问题。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只能死记硬背,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求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注重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我们教师通过月考或期中考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知道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较简单的问题或题目给学习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来回答,当然,学生的回答并不见得都是准确的,但是教师对于正确的答案要给予肯定,即便回答错误了,也要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回答给予鼓励。最终,在教师与学生不断地互动之下,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地理教师的好感度,更让学生提高了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4.地理课堂引入情境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一般都是以下几种模式,例如“同学们,现在老师开始讲……”“同学们现在将地理书翻到……页”“来大家现在看黑板上的地图”等,所以,整个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在说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融入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引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例如,我们在讲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可以引入两个动画情境,情境一:寒假时,一位同学从广州出发去哈尔滨,发现沿途他的着装在不断加厚,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情境二:暑假时,还是这位同学从广州出发去哈尔滨,发现沿途他的着装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得出,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由于是动画演示,学生观看得如临其境,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为什么同样的两个地方,在不同季节,温差差别这么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教学不仅适用于课堂的引入环节,也可用于课堂的中间环节。比如,我们在讲“俄罗斯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时,由于俄罗斯人们的生活离我国南方地区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因此如果生搬硬套,学生肯定难以体会。这时,我们可以引入央视纪录片《金砖之国》之俄罗斯篇中的一段小视频,视频简介如下:俄罗斯由于人口出现负增长,以及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几十年来,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一直到现在还是主要依靠进口。20世纪90年代,如果不是因为俄罗斯商人去中国购买了大批的生活消费品,许多俄罗斯人将会面临生活消费品缺乏,这一现象反映了俄罗斯注重发展重工业,所面临的困境。由于是视频展播,学生都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俄罗斯人们的生活,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于地理课堂内容的认识。

5.借助多媒体进行地理图表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的时候都需要公式,对于地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认识地图,地图思维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形成空间以及地域上的概念认识,所以,地理教学中会更加重视对于地图的学习,包括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但是,很多学生在看图方面没有空间感、立体感,尤其是女孩子以及地理学习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均未掌握用图能力,这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难点。现代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多媒体走进中学课堂的速度,而初中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多媒体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地理图表教学。例如,我们在讲“我国地势的特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来说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并动画演示长江和黄河的流动方向,结合“水往低处流”的生活常识,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然后,通过Flash动画演示沿着36°N纬线切开“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得到“我国36°N剖面图”的情形,得出总结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教师通过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进行相关图表的动态播放,此时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深入学习,不但避免了大量文字所带来的枯燥问题,还使地理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另外,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考核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回忆形剖面图的制作原理,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面对课改新形势,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进而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良性互动起来,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就应该从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着手,巧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地理课堂生动且有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作者:蔡宗铭 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参考文献:

[1]程观金.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唤醒”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9):26-27.

[2]董继春.新课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界,2014(20):18.

[3]欧少红.调动学生感官提高地理课堂效率[J].地理教学,2011(5):34-35.

[4]秦士元.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7X):32-33.

[5]任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探索[J].地理教学,2015(23):36-40.

第四篇: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性

摘要:

初中地理在初中学习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完全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地理课堂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潜力。新课标对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课堂上得到提高,这无形中也对教师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并能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那教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呢?对此做出简要解析。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性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可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进行思考、总结与创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现创新能力。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才能爱上地理学习,把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到位,把地理基础知识学好之后,学生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创新,更缺乏引导学生创新的意识,只是给学生机械地讲解地理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讲解起来没有什么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地理学习,不愿意对地理知识进行思考,造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的兴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让学生尝到创新的甜头,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发现别的同学不能发现的东西,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创新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进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比如,《地图》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并学会从地图上判断方向,掌握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和注记,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地图设计一次自己的旅行路线,学生对旅游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学生可以理解并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也对旅游产生憧憬,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课堂创新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

如果学生的意识中缺乏创新,那学生就无法进行创新,所以让学生拥有创新的意识很重要,拥有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自主对地理知识进行思考与总结,发现其中的奥妙,而且这些奥妙是其他学生不能发现的。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创新的意识,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不然,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创新是无限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现课堂目标后,能主动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还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深刻保持创新的意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个学生的见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只要每个学生都培养了创新意识,那自然就提高了课堂的创新性。比如,《发展与合作》主要讲的是各国的共同发展与合作,学生可以通过本节内容对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我国与哪些国家合作才能发展得更快,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又如何汲取发达国家的长处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学生在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创新性。

三、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

教师在课堂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接下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能力很重要,缺乏创新能力,那学生创新的过程中也会有心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学生在一次次的创新经历中慢慢形成的。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所记忆的知识忘记;有的学生在自己的钻研中理解了地理知识,但是不会灵活运用;还有的学生记忆、理解了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其中缺少了一些创新,其实创新能力比记忆和理解能力都重要,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的乐趣,每一次创新体验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堂的创新性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比如,《多民族的家庭》这节内容主要讲的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等,学生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是如何生活的、有哪些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少数民族的一员,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各个民族如何相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创新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

创新不是毫无根据的,没有依据的创新也是毫无意义的,创新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在创新过程中有理有据地进行创新。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本能,更不会引导学生如何创新,没有创新的课堂是死板的,学生在死板的课堂中不会学好地理知识,也不会发挥自己思维上的优势,对地理知识不进行深入思考,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无从说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取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刚开始进行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因为学生对创新没有概念,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新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许是教师想象不到的,教师也会惊叹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创新性。比如,《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比较运输方式的特点,并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每个人所认为的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都不是一样的,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输方式,提高课堂的创新性。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分别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要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不仅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能在地理方面有所创新、有所造诣。

作者:王琪 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乐安.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金田,2014(6).

[2]曾凡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关爱明天,2015.

[3]张玲.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

第五篇:初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针对性强的问题,保障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果。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有益于地理教学过程创新。

一、丰富课前学习材料,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陆地和海洋》这部分内容,分析课前学习材料丰富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前学习,是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水平开展的预习活动。翻转,重在让学生自主控制个人学习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在学习《陆地和海洋》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世界大陆与大洋的名字、地理位置与相关地理数据,了解海陆变迁基本原理。在课堂中,学生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世界地图描述大陆与大洋。学习目标,是重要的学习材料,也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高效开展课前学习行为。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课前文本学习材料。在课前,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整体认知。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学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学习材料,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写出答案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比如“世界共有几大陆、几大洋?各大陆与大洋的名字是什么?各大陆大洋位于什么位置?依据面积如何排名?”等问题,个个关乎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组合在一起,建立个性化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发现个人的学习难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待解决问题材料。自主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挑战。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作为课堂交流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优化。在针对《大陆与大洋》自主学习时,有的学生会在课本上海陆变迁部分标注一个三角或者问号,表明自己在这一部分具有疑问。有的学生会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像“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海陆变迁的现象还会发生吗?”等。积累充足的学习材料,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翻转”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地理问题的探究人。

二、科学组织课堂活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在利用翻转教学模式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疑问,并利用课堂时间高效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首先,解答课前疑问。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分类汇总,明确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易到难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有学生提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怎么利用才能达到最优配置效果?”的问题。还有学生提出“土地资源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教师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与讨论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动。在解决问题时,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的是学生难以通过个人与他人力量解决的问题。其次,检测学习成果。在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后,利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小试牛刀,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手段。像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我国耕地面积有1.3亿公顷。(对)、我国是一个多林地的国家。(错)、我国草地面积比重大。(对)”这样的判断题激活学生思维,快速检测,优化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出题考察学习伙伴,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检测者。

三、创新地理课堂评价,落实翻转教学模式

课堂评价,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的地方。教师要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让学生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与学习失误。寓教于乐,要从尊重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始。在落实翻转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激励式评价,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更要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从评价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习成果的主人,突出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能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促进师生课堂互动。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地理学习中,调节个人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成为积极且高效的地理学习者。

作者:王惠莲 单位: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陈昊.初中地理教学两大原则体系及应用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地理课堂范文2

摘要:

新课改不断增强对初中地理课堂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进步促使初中地理课堂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把学生学和教师教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过程中能体验到地理现象等乐趣,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课堂模式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实施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析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

关键词:

兴趣;教学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之间协调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一变再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革新了师生观念。因此在未来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现象使得新课改跟预想的有一定的差别,出现了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各个学校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总结,以提炼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立足实际,从现实情况入手

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要把地理学好。但在深入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下造成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慢慢的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中不失去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上教师对学生关注过少,有的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了信心,教师若不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的情况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的教师没有注重这个问题。教学创新没有从实际出发也就不能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差异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不可避免,因材施教,敢于尝试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1.教师应面向学生和重视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发展其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气质与动力有差异,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人格特征加以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地理学习受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能成为压力。因为上述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严重差异,初中地理课堂模式若是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而在新课改时期推行的分层教学法则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突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教学法拟定了基础性的知识实践;中等层次的学生,则施行优化提升教学;针对成绩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则进行升层次迁移训练。根据学生差异开展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满足课堂模式创新的需要。

2.发展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很多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性、直观性材料。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适应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模式的创新。

3.借助多元评价理论,发现学生“闪光点”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了改变。现在的评价方式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较重要,在语言的技能方面、语言的知识方面、情感的态度方面和学习的策略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逐渐发展能力。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善、得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也就做到了课堂的创新。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协同,从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颖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翠华.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例读[J].河北教育,2015(20).

[2]朱晓东.初中地理课堂“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第二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实践

摘要: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其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系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并探讨了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以此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问题情境

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应反思的问题。初中地理与其他课程相比,其周课时间相对较少,但新课标要求教学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减轻。所以,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质量的根本。为了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取得良好的质量,本文就对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不够重视地理教学

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地理安排课程较少,一般为一周两节。因此,学生就会产生误差,认为地理课并不是特别重要,学生有了这种想法后,在地理课堂上不专心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还会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久而久之,导致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最终造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2.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师面临的教学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无法采取良好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3.学校对设备的投入不够

地理这门课程所需的设备较多,如,地球仪、地图等,有时还需要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然而由于学校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对所需的设备没有完善,设施的投入还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并加大投入教学设备。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

1.精心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入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师在导入内容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一个有趣的导入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导入语,使课程导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海陆的变迁》当中,打破传统的导入语言,首先播放一部关于火山喷发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历经千年的残骸桑田的变迁。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时,教师要考虑到语言的问题,由于有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都会讲一些方言,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自己家乡的语言,让其他同学感受到不同语言的趣味,使学生对语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接着再引入教学内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发挥引导作用,将以往的主宰者转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方案。另外,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之上。因此,教师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适当地放低身份,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4.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问题引入到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一个良好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逐步地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

5.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

小组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为打造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首先教师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安排,但是也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合作,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使初中地理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精心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用心设计问题情境,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地理的高效课堂。

作者:钟宝英 单位:石狮市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78-82.

[2]王英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91.

[3]杨玉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99.

[4]何庆丹.课堂“有效教学”探究与实践:“历奇”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体会[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1):63-66.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镜头一:初一年级地理课堂刚刚升入中学,初一的小朋友对中学环境、课本、老师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地理课堂里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虽然他们愿意张嘴,但回答问题的语言明显幼稚,缺乏地理逻辑支撑。镜头二:初二年级地理课堂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初二学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识、技能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但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所以他们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不够。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方面的原因:1、备教材但不知道备学生,没有结合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设计问题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望而却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2、教师设计问题不够具体,不能从回答者实际出发,造成问题模糊,学生不知从何答起。3、教学方法死板,不能结合课堂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二、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2、懒惰心理,不愿多事。3、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当然要做必要的反思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一、来点“混搭”又何妨——让学生想说话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当学生被“引入彀中”,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为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孩子们肯定有话说了……【课堂案例2】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分析北京的地形特征时,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学得有劲,掌握得印象深刻呢?通阅教材之际,我看到了”北京的旧城“示意图,“内九外七”布局的城门在封建王朝时期应该有特定的功用。上网一查,果不其然:运木料的车走东直门;粮车走朝阳门;酒车走崇文门;煤车走阜成门;水车走西直门;军队出城走安定门;得胜回朝走德胜门……一点历史知识,顿时让我有了灵感,先人的活动与北京周边的地形和物产有紧密的联系。当我把这些信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皇城内城门的功用和北方地区地形区及物产的关系时,明显感觉久远神秘的历史过往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知识面在拓展,求知欲望被撩动,很多学生下意识地翻阅地图寻找答案,孩子们当然会“不虚此行”,有人一拍桌子,失声叫道:“原来如此”!有人“揭图而起”:“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有人甚至一手摁住同学,阻止他起立回答,自己却一跃而起……一个偶然间想到的情境设计,刺激了学生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他们有的出口成章,有的语无伦次,有的词不达意。这些都不要紧,想说、敢说、爱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高大上的“央视范”——让学生能说话

在地理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在主观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也给更多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课堂案例3】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与旅游为了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助体验式服务。上课前教师剪辑了一段有江南水乡音乐背景的视频资料。资料分三部分:水乡之美、古镇之美、人文之美,既有优美的音乐,又有诗情的画面。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水乡娃”,怎样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呢?教师创设了情境,提出了学习要求:给这段视频配音。这个任务的完成看似简单,但实际并不容易。它既要求学生有相关地理知识的准备,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及语言美感提出了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抽一个人组成评价小组,准备10分钟。10分钟以后小组以抽签顺序派代表轮番上讲台为视频配音。从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集体智慧不容小觑。就配音风格而言,有的小组是抒情式的,有的小组是风趣幽默型的,有的小组是“小学究”型的,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一个擅长音乐的男生以饶舌歌手的身份即兴表演了一段“rap”……这种情境创设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教师不再一味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让学生在配音过程中展示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姿态、优美的语言。活动持续短暂的一节课,但这种难忘的回忆也许会伴随孩子们一生的。

三、我是“中国好声音”——让学生爱说话

初一、初二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案例4】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本知识点为后续次一级区域的学习做好铺垫。鉴于此,教师多用一节课,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这个情境的创设以央视“开门大吉”的流程为模板,我设计四个按钮,每个按钮“引爆”一首代表不同区域的歌曲。选择的歌曲传唱度要高,不仅表达对相关区域的赞美之情,同时歌词也描述了区域的地理概况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区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教学采用竞赛形式,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派两人组成评价小组。首先每组派一个代表揿响按钮,说出歌名,唱出歌曲,并指出歌曲表现的地理区域。例如,《套马杆》——西北区域;《茉莉花》——南方地区;《松花江上》——北方地区;《天路》——青藏地区。第二个环节以抽签方式“捉对比拼”,比拼内容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以及之前积累和课前收集的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环境,营造了说话氛围,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对“说话”由迫不得已转为兴致勃勃,直至真正的喜爱。

四、耍些“小把戏“又如何——让学生抢说话

众所周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因此,教师有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抢说话,抢话说。【课堂案例1】中国气候特征之季风气候显著教师在甲班进行知识点教学时采用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自我感知——课堂合作——重难探究——当堂检测——反馈总结等几个环节,也很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但我课后反思觉得整节课严谨有余,趣味不足。在乙班教学相同内容时,教师尝试在各环节承转时,设计更有趣的情境。如在重难探究开始前,我抓住目前人们交流的时尚工具——微信,利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为学习切入口,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某洗发水广告的摄影师,为了突出该洗发水柔顺发质的功能,摄影师要拍摄风起发飘的镜头。拍摄地点在无锡,请问拍摄的季节如果在夏季,模特怎么站位?如果在冬季,模特怎么站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只见有的孩子意见相左,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孩子调皮地模仿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词;有的孩子更直观地摆出拍摄时不同的“pose”……此时,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愉悦感;为准确、全面的表达见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的情境设计还有很多:在“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这一知识点学习时,设计“一袋薯片的命运”这样的情境;在“新疆地区”教学时结合课本图文,创设“新疆十八怪,怪怪都稀奇”的情境。师生在这样有趣的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下妙语连珠,不断发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制造惊喜,形成共赢互推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着力提高专业技能,敏锐捕捉精彩瞬间,“挖空心思”设计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把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大声说出来”!

作者:黄旭霞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及对策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等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渗透在教学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课堂提问。文章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俄罗斯》一节为例,指出初中地理课堂提问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一、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在《俄罗斯》一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会了吗?”等浅层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不久的教师身上。这些问题思维含量低、没有深度,设置太过简单,更像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当作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要科学合理,要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常情况下,要在一节课开始处设疑,以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问,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在结尾处提问,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知识点,同时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提问问题缺乏层次性

在《俄罗斯》一节课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个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的问题设置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有的问题设置缺少铺垫,教师急于求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尤其对于难点内容的提问,需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最终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知识,课堂提问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大类。低级提问针对的是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判断较容易的知识;而高级提问则针对的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把“旧知”迁移转换到“新知”,进而做出判断的知识。据此,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有4个问题提问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针对这类问题,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要得当。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学生不知道究竟在问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回答。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学设计得很好,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才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看视频没有针对性。类似的问题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先点学生名字再提出问题,好像问题是为某学生“量身定制”的,和其他学生无关;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刚一抛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讨论就让学生作答。这些都体现出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要避免随意性。课堂上“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向谁提问”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五、课堂提问过分依赖教案而缺乏随机应变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个教案走遍天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教案,并且过分依赖教案,缺乏随机应变。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学不可能“一个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更多关注,并尽量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教学的契机,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出发点。满意的反馈是进一步深入教学的基础,不全面的反馈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错误的反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中的“生成”是鲜活、宝贵的资源,是不容忽视的。

六、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课堂提问,以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作者:刘江波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生本课堂构建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自主学习,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综合拓展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也就成了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明确目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效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及学习特点出发,将教材内容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具体而详细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自学有所依据,有所反馈。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设计中,总体目标是: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了便于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妨将目标问题化,以问题的形式将目标进行分解,引领学生在问题中落实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发现、理解、掌握。为此,教师不妨设计问题: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以问题设计来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及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明确经纬度范围,并明确地形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主要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接壤,地形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科兴趣

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认知,有利于学生识记、理解、掌握。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西北地区的自然风景及农业生产的图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与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同?由此发现,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根据这一显著的自然特征,可以判断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这一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图片成为学习材料,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提炼、判断、加工,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减轻了学生识记理解的负担。当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教师不妨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情境:我国西北地区为何会如此干旱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方法点拨与思维启迪,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入手,自主思考、充分探讨,从而得出结论: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导致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本地,所以降水较少;从地形特点方面来说,西北地区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高高隆起,阻挡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也就形成了常年干旱的气候特征。

三、合作学习,加深教材理解

在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探讨交流、合作学习,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基于此,教师不妨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哪一级阶梯?西北地区的地势有什么特点?这些地形特点与西北的干旱特征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有了大致的理解,这时教师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从地形的角度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明确“干旱”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然而其干旱程度不同,反映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就不尽相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借助教材插图,观察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差异,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就强化了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四、综合拓展,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是一门理解、思维、认知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目标为纲来梳理知识要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要抓住核心:干旱。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围绕“干旱”,将与之相关的表现、成因、规律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全面概括归纳,也就构成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在“综合拓展”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总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提纲挈领性的点拨与指导要适时适度,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王凌伟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恒恩.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5(22):31.

[2]曾佩青.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8):138.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高效生本课堂构建

【内容摘要】

“地理”一直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科目”,这一称呼是源于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在地理教学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亲自去往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来促使学生理解该区域的知识点,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生本课堂”则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中的积极性。我们在本篇论文中将会把初中教学与生本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析如何更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技术支持

“生本课堂”在字面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也就是要打破已经成为定式的“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核心转为学生。而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面临的首要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切入点,论述和分析如何构建高校生本课堂。

一、打造“兴趣为源”的生本课堂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研究、革新、挖掘该事物的主动性,俗话中的“干一行爱一行”便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时,学生有接触过集整治、历史、地理为一体的科目“社会”,因此将“地理”单独列出一门科目,并对其整理出科目的体系和逻辑,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面临的一种新型科目。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地理产生的兴趣,是教师课程设计的重点。

1.学生带着兴趣走入课本

一个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地理课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与课程贴切相关的“开场白”或者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向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辅以一段动画形式(这时学生年龄还属于孩子的范畴)的短片,介绍各国、各大洲、各大洋的鲜明特点,使学生兴趣盎然。新课开始后,教师要抓住良好开端的上升趋势,利用地球仪、地图、教学挂板、多媒体教学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的自主以及围绕太阳的公转状态,使学生了解抽象的动态概念。也可通过可拆卸的地理拼版,通过拼图的方式,使学生牢记我国各省市的轮廓和面积大小,既获得了轻松的娱乐,又获得了地理的知识。

2.使学生围绕兴趣代入思考

地理教学不应是枯燥的背诵各类分界线、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而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免费的世界旅行、一种引人入胜的游览美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带动学生的情绪,全神贯注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行走,了解不同于学生所处位置的其他国家、其他陆地是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气候。在你感受着四季变幻的同时,还有人享受着四季如春的惬意、或是领略着全年高寒的极地冰川,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二、打造“学习为先”的生本课堂

除了借助教学器材外,我们还需要利用生动有趣、和谐动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课堂氛围下掌握重要地理知识。

1.通过古诗词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来描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描述庐山的立体与雄伟。

2.通过成语或俗语描述地理事物

例如:“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船出长江口”指的是“上海”、“塞上江南”指的是“宁夏平原”等。

3.选择或编撰地理口诀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尼和不丹、南部缅老和越南。”

4.利用图形和推理牢记地理事物

例如:意大利盛产靴子,所以意大利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靴子;中国的区域轮廓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东北三省黑吉辽,所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地理上是相邻的省。

三、打造“团体为行”的生本课堂

1.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进行户外调研

在学生学习了经度纬度的定位后,可以以“查查家乡的地理位置”为主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团体单位,对家乡进行定位,以及家乡的气候、结冰期、植被覆盖类型、地势、交通状况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分工的科学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实践中加深对于地理的兴趣。

2.以班级或小组为团体单位,参观地理相关单位

教师可事先与地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协调,确定可参观的日期,并与学生讨论,确定参观的主题、目的、出发路线等内容,并确保行程的安全性。

3.团体活动总结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了团体户外活动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总结来改进团体活动的缺陷,增强团体活动的科学性,使团体活动越来越好。我们针对“生本课堂”进行了细致的拆分,而生本课堂的构建却又不止这些,在提升生本课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路上,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愿与各位教师共勉。

作者:马红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北京:圣才教育出版社,2011.

[2]马蔼乃.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地理课堂范文3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课堂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地理课堂教学;影响;改革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互联网+”理念,也冲击着传统地理教学,为其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使教育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怎样有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革地理教学思想、方法和评价方式,是当前地理教学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

(一)提高教学趣味

在“互联网+”时代,地理教师可利用先进的技术,随时共享网络资源,照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二)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网络视听设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全新的教学方式转变着传统地理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中直接在线观看网络教学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不再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既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拓展教学评价

过去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期末考试分数来实施教学评价,评价信息单调且片面。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依托大数据技术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而更好的考察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此外,学生拍摄的地理实验以及绘制的地理图表等都能够以视频的方式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便于教师考察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相互评价提供便利。“互联网+”时代下,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只局限在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包括师生相互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是课程自身的延伸、课程实践的范畴和能力。地理课本虽然为地理日常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但仅针对课本自身来说,由于受到篇幅及重点选择等方面的限制和课本编写时间段的影响,导致其结构虽然严谨,但缺乏灵活性,某些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时展脚步。还有部分内容过于注重地理知识资源的解析和介绍,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学科知识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融入到课本中。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空间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弥补了传统地理课本中的资源不足情况,不仅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为地理课堂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让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地理课堂教学中,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而言,网络技术能够提供一个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想要了解的地理信息,便会出现大量的资源。学生根据教师挑选、整理的专题学习网站,可以迅速进入到具体学习内容板块中。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应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属于一项整体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仅仅是教学,是根据教科书、教学辅导材料、测试卷以及标准答案等进行传授知识。而“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则可向学生传输多样性的信息资源,可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当前已有资源重新利用,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生动性、结构性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加工、重构和整理。因此,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是课程构建者与开发者的角色,教学也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而是通过多种资源来实现知识、内涵、思想、情感、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比如在讲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时,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包含沙尘暴、绿洲等概念,分布、形成原因及特征等内容的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增加动画演示、核心题型讲解、课堂训练与纠正练习等模块,然后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进而在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课堂中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的状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彻底颠覆了过去单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不再只是板书的转移、教材的重现、旧知识的罗列,而是利用现代化软件的丰富信息,让学生从模仿思维切换到程序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优势。其次,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新课程注重探究性学习,“互联网+”背景下,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探究和发现中获得知识,进而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研究等活动体现出来,让学习过程成为广大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敢于批判、努力求证的过程。比如在讲解人口知识时,教师应主动向学生提出“你想知道哪些内容?”这种带有一定激发作用的问题,进而和学生相互讨论并总结出以下问题。即中国人口整体数量、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政策和背景、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等。这些问题在课本中已经做出了详细阐释,只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就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但有些问题却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答案,还需要课外资源加以补充。如果只是让地理教师对相关知识一一讲解,那么学生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到有关网站中翻阅各种资料,寻找理想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课本内的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人口方面的信息内容,充分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水平、学习技巧等方面都能得到明显进步,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成绩是以往考察学生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只具有扎实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等,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到对学生能否运用知识、懂得生存、积极合作、学会做人等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及评价。“互联网+”背景下的地理课程评价是多样性、动态化的,其评价主要运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利用观察、记录以及总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将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将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进行结合,进而构成集引导、学习和考察于一体的完善评价体系。比如在乡土地理主题教学网站中,教师可整理人口和环境、交通、地理变迁、经济以及旅游等不同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搜集、整理相关的地理知识资料,然后连接到专题网站中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这一环节是从教学的总体出发,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对学生实施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和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论坛与聊天软件进行实时沟通,其能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能够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观点和想法。每位学生都能轻松的进行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主动能动性,做到了全面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时反馈,弥补了以往教学中信息不全面的问题。此外,学生也可根据巩固练习以及网络在线检测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能通过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价值观等实施客观评价。从而让教师结合评价结果,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立雪,梁彦庆,王琪,等.“互联网+翻转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10-211.

[2]孙文霞.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地理课堂范文5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没有结合实际,教学方式古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不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了教学效率。应试教育是阻碍地理教学的一个影响因素,很多地理教师常常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学生成绩一旦低于预期值,常常受到家长和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严重压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是构建高效率课堂的一个有效措施,而实际上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讲解教学知识,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初中生处于比较叛逆的时期,课堂上难以集中精神,地理教师若脱离实际生活,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二、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初中生刚刚接触地理,没有很好的基础,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优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但要注意在优化教材内容时,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上课前,应针对教学大纲仔细研读,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再围绕教材相应地补充相关的知识,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地理很多都是与生活有联系的,教师可以利用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实例来对课本进行拓展。例如,教师在讲到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时,可以联系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和自然现象来讲述。很多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教师可以根据这点,让学生举出故乡的风土文化及当地的经济情况等,再做出总结,让内容单一的教材知识更加丰富,有针对性。

(二)加强课堂中的互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准,根据学生的个性来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互动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各抒己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简略的阅读,然后再提出问题:“谁能告诉我北极与南极的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南极地下为什么蕴含着丰富的煤矿?”等。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动了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在课上设置自由讨论小组,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加强合作能力,并在参与课上讨论的同时自主获取知识。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当予以激励

由于学生地理基础的不同,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每位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教学。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读图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地理中的图都比较抽象,因此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地图中的地理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让学生自己实地测量,还可以自己画图,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气温与降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坐标图内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从而对各地的气温降水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时解答学生课上不明白的问题,适当予以激励。有时候,一句亲切的鼓励,一个温暖的微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巨大的。

三、总结

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是一项需要教师不断深思和研究的学问和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王月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二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一、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对“教”的过程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能够吸收到多少知识,所以,初中地理教学难以取得较高的质量。为了让课堂教学有效性更高,教师就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如果不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无法保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且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图示大幅度增加,所以,教师必须立足新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多和学生互动,为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教学“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我国各地气候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降雨量和内陆蒸发量间的关系让内陆地区形成了干燥气候,同时还能认识到海洋对陆地气候带来的影响。运用这样的授课形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各地理知识点间的关系。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该技术,通过视频播放、图片演示、放映等功能,将初中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水资源”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我国淡水资源在国内分布的图片演示给学生,并且还可以将各水利设施和水源地的风景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每个淡水湖产生深刻印象,牢固掌握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

2.发挥地理教材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看图教学需要注重一定的技巧,教师在要求学生看图时还要关注图的分类,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各种图的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在区分比例图与参照图时,由于这两种图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教学重点内容,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细致地为学生讲解,避免学生因为混淆而对地理学习带来影响。又如,在“七大洲五大洋”的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否则学生很快会失去学习兴趣,要划分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看图技巧,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重、难点进行巩固,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对课本习题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不能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即使学生课后做了大量练习题,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重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3.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参与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初中各个学科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收获较好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合作过程,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学生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开展总结、调查、探究等活动,同时在课堂上比较学生的探究结果。其探究课题可以是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植被,根据当地气候进行分析,或者是开展水质调查,观察当地的灌溉方式、用水类型等。这样既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参与到探究全过程,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所学的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地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学生学好初中地理,有利于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从教材内容出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初中地理。

作者:陈国栋 单位:四川省安岳县团结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一、初中地理课堂笔记必要性探究

(一)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补充

地理教材的编写考虑的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基本需要,并不能满足全国各地的所有学校的实际需要,具有局限性。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相对滞后,因此,地理教师往往在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处理,把当下较为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与时俱进。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范围往往超出了课本,此时,笔记就成了对教材最好的补充了。

(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维持课堂纪律

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相当大一部分时间被语数英学科所占据,很少有学生能有余力来对地理进行预习和复习。所以要争取课堂效果最大化,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但是一整堂课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听讲是不可能的,而做笔记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课堂上,比较不容易分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结构产生剧变的时期,往往有很多学生由于之前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方式不适用初中阶段,会感到课业上的压力,进而对突如其来的科目无从下手。这个时期的学生也正处于生理急剧变化的阶段,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其养成做好笔记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往后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当中就可以利用笔记把上节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思路有个重新的认识和巩固,也可以从笔记当中发现一些课堂上所讲的不懂的地方或遗忘的知识,然后进行分析,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最后达到掌握。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便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了,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服务。

二、中学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的好处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随着记忆知识的增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在逐步的加深。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一)增强记忆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记忆主要是利用大脑皮层,在学习过程中,把视觉、听觉功能和肢体动作等多种感官结合起来,学过的东西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然而,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学生上课时,往往是听觉和视觉效果较好,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习惯了了听和看,所以相对来说,对于动手这一部分往往受到影响,比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把直辖市“天津”写成“天京”和南方主要糖料作物“甘蔗”写成“甘庶”之类的。也就是说,往往学生只注重听或看,对于课堂所学知识往往只是模糊的记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无法做到真正的掌握,而做好地理课堂笔记。学生在课堂当中,把听到、看到的内容经过头脑的整合,变成笔记上的文字,图形、符号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把视、听、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取很好的记忆效果。

(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果说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只是要求“是什么”,相反,对于初中阶段来说,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则要求更多的是“为什么”。对于这些内容当然需要地理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讲解。然而,在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可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下来,此时,地理课堂笔记就可以帮助学生重现教师上课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当时产生的一些对知识上的困惑,进而加以及时解决,最后到达对课堂所学的完全吸收。通过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运用。

三、如何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一)教师层面

首先,充分的备课是关键。也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做好笔记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应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整理、设计知识结构,并在备课过程中在一些重难点的地方可以利用特殊的颜色进行标注,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能指导学生针对这些重难点位置可以做好相应的笔记。其次,把握好课堂常规环节。语言要清晰,有条理,语速应该适中,具有亲和力。在讲重点部分时,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并反复加以强调,让学生感觉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在板书方面,也应做到字迹工整,布局合理,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加强直观性,再次,指导学生填图、绘图,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和范围,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在地图上明确的指出。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双边效果,比如在“中国的疆域”这一节课中讲到中国的临海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分别是哪些海洋,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把中国所濒临的各个海洋的范围界限也标注出来,这样让学生对我国的临海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理解。

(二)学生层面

首先,提前预习教师要讲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在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解起来也较快。然后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在教师真正讲授的时候对自己不懂的注意力也相应提高。其次,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一般来说,课堂上的笔记记录利用课本上空白处,没必要用专门的笔记本来记,因为笔记和书上的图文对应是最佳效果。实现课本与笔记的互补。再来,避免满堂记,有选择性的做笔记,记录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和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教师讲的课本上有的内容对其可以用不同符号在相应的位置划起来,对于关键字还可以圈起来等。最后,课后笔记的比较整理,把课堂上做好的笔记和其他同学做的笔记进行比较,看是否有遗漏的或做得不够详细的地方,以便进行及时补充。一方面,在学习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在比较笔记的时候也是在对课堂所学的回忆和巩固。

作者:冯志宏 单位:福建省惠安县东山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一、提倡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事业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也就要求初中地理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地理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主体的转换,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升课堂个性化程度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逐渐喜欢上学习地理。

二、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一般为老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被动。课堂活动的匮乏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就忘记学过的知识,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去,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要注意的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参与教学为基础,整体教学设计要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目的。因为初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丰富,不仅有人文地理还有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各类要素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相互穿插。不同知识点差异性明显。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手、脑动起来

兴趣可以让人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学习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教学才可以算是成功的教学。初中地理课程是否具有趣味性决定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如果地理课程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地理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要想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地理意识。这既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难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好奇心,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尽最大的可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例如:在设计“中国行政区规划”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①想象。

将中国地图以拼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轮廓意识,并引导学生将拼图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②示范。

将完整拼图上拆分的各省在固定板块上还原。

③准备。

让学生记忆各省对应的位置和各省市拼图的外观轮廓。

④竞赛。

从每一小组中选择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完成拆分拼图的还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极具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加强信息传输

学生通常是借助听觉、视觉和触觉来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一般来说,视觉是人类最常使用的,同时也是最为高效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大量的实验证明,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信息传递要比一种方式更为有效。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声音和影像的结合来实现教学目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助于拓展教学方式。所以,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打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例如在讲授“长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开讲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长江的视频,详细的解说、真实的画面和磅礴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美的体验,还是一次特殊的“长江行”。再比如讲解关于“日本”的知识时,可以将和日本地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更好的认识。学生在讨论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五、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知识非常丰富的学科。学好地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只有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效率。正因为如此,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加喜欢上地理课。

作者:黄启杰 单位:山东省单县朱集镇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堂展示形式探究

一、口头展示

口头展示,就是学生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的地理术语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

1.归纳知识要点

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七年级上学期的《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只要能归纳出主要知识,即地球是一个球体即可。再如:地图家族一览、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胡焕庸和黑河—腾冲线、竺可桢与物候学、京杭运河等。这些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

2.限时记忆

教学中强调理解记忆,但还是有一些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如:领土面积居中前六位的国家,可以用首字记忆法,即:俄加中,美巴澳。其他如:七大洲的面积排序、人口超过1亿的十一个国家、五个自治区的名称、四个直辖市的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等可以让学生限时记忆。这类展示可以放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负责检测过关,个别学生在班内展示自己的记忆方法,将好的记忆方法在班内推广。

3.辩论

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四个小组的观点是南方好,另外四个小组的观点是北方好,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任务,从气候、地形、水源、矿产、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收集资料,开辩论会。通过辩论的准备过程,学生掌握了主干知识,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南北方差异的理解。教材中可以进行辩论的还有如:北京的四合院是拆还是留、航空与高铁哪个发展前景好等。

4.讲故事

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和地理相联系,通过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加深印象。上季风气候时,可以借《三国》中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赤壁之战前,周瑜为火烧曹军做了精心准备。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并急出病来。诸葛亮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答应能借东风。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周瑜的焦急是符合气候规律的。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列举故事引出冬季风,加深了学生印象。

5.评时事

上中东地区时可以结合叙利亚、也门等国的时事加深学生对该区域的了解和关注。启发学生借助新闻、班级的报纸等进一步学习与地理相关的知识。

二、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地理知识。

1.填图

地理的很多知识点最终要落实到地图上,填图是训练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方式。如学习中国的山脉时,可以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地图,让学生按照山脉的不同走向分别在图上画出山脉,并在图中填注山脉的名称,由小组推荐或教师选取填得较好的作品通过实物展台进行展示。同时请几名同学到台上分别填写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等山脉,让其他同学进行更正和补充。

2.析图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是一个难点,如八年级上学期P39页的活动题,要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利用多课件,把图展示出来,让学生上台,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海口、五道梁、吐鲁番的气候特点。在分析过程中,上台的同学得到了锻炼,问题得以暴露,台下的同学也可以同学的分析中进行思维。

3.编口诀

在上东南亚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农产品,上课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一起归纳。最后编成歌诀用一句话小结:“马棕泰橡律蕉麻,印尼椰子泰国米。”教学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我让学生按逆时针方向找出中国的邻国,并归纳记忆,最后学生归纳为:“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莫相忘,印尼马文菲日韩。”教学长江流经的省区时,学生编了一句话:“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谐音为:“请壮士,穿云雨,恶相干,腕舒服。”意为:请到一个有勇有谋的壮士,一路穿过云雾缭绕的横断山区,回来的路上遇到两伙劫匪,壮士巧施离间计,令两伙人恶斗之后两败俱伤,壮士舒舒服服地离开。

4.设计手抄报

教材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有时教师可以对一些知识做一些拓展。如学习自然灾害一节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出一份关于地震的手抄报。收集资料了解地震的破坏情况,如何防震,如何避震,如何自救、互救。让课堂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行为展示

行为展示就是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反映地理知识内容,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

1.道具展示

《海陆的变迁》中关于板块运动和地形形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书本演示板块受挤压时地壳隆起形成山地高原的过程。

2.肢体展示

等高线图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五种地形部位,如何与等高线图对应,可以让学生握起左拳,拳心向下,观察并指导大家在手上找出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学习长江时,我请了两名学生,一名较高的学生右手贴着耳朵举起,左手斜向上举,呈字母“L”状。另一名矮一点的学生双手举起呈投降状,似字母“W”再请一位学生从源头开始介绍各河段的名称、上中下游的分界线、支流与城市名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等特点,这样展示学生会记忆犹新。

3.歌声展示

地理课堂范文6

一、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

生活中,人类无处不见地理,无处不接触地理知识。即便是没有进入社会,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循环往复的高中学生也是如此,地理几乎统治了他们的生活。但很少有学生在课本之外留意地理知识的存在状态,他们将这些每天都会谈论,并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以为然地自动过滤出知识的类别。地理教学的封闭性常表现于此,教师照本宣科,教学课堂的可丰富性也被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面向生活,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绽放。如“大气污染及防治”这一节,教师便可将几天来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是哪几种大气污染。学生纷纷举手示意,列举出“雾霾、沙尘、工业粉尘、尾气排放、工厂从烟囱里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等”。这些都是展现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是具象而又隐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这一现象进行谈论,对这一隐性的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这较背诵书本更有效,更让学生容易接受。但可能有些学生不关注空气质量,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大气污染的小短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大气污染对生活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及有关的防治措施。可以说,从生活现象切入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不再觉得地理知识是距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一门科学。

二、从某一热点问题切入寻到地理知识的身影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地理知识,就要凭借一些传递知识的媒介,知晓不同地域呈现的地理现象。目前,最快捷的媒介便是网络。网页中每天都会更新一些新闻热点,这些新闻热点又可能指向某一地理知识,极易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新闻热点的阅读,感知地理与人类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投入学习。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的时候,教师便可举出前段时间热点问题:“印度持续高温‘熔化’马路,近1500人丧命。‘熔化’马路,近人丧命。”刚看到这一新闻标题,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印度为什么那么热?”在这里,教师便可介入地理知识:“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酷热天气。”学生又会疑惑不解:“他们每年夏季都会死这么多人,还是另有蹊跷?”这时,教师就可以举影响全球气候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现象,西班牙语是小男孩之意,与此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即海水异常降温现象,西班牙语则是小女孩之意。教师在进行此类现象阐述时,还可以举一些往年新闻,进行巩固说明。最好是配上新闻标题、图解或新闻视频,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新闻热点中体味地理知识的绽放。

三、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异样风采

社会实践是一个大熔炉,将所有知识熔炼在一起,我们通过实践会看到知识的异样风采。地理知识也是如此,它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承载、传输媒介,呈现着具象,可量化的知识形式。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接触和体验,得以印象深刻地感知知识的结构。换句话说,地理知识以实践的存在方式等待学生揭开神秘面纱。可以说,社会实践让地理知识变得更立体,学生也会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感受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洞察课本知识的具象状态。以“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这一章的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各大公立性公园的河流边进行垃圾打捞。学生看到手里打捞的垃圾,内心会有所触动。当然,教师紧接着还要进行室外班会交流,让拎着垃圾的学生进行感触阐述,并说说该怎样防治。有效教学的实现必定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上。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兼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

作者:刘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更有实效探究

一、精心预设,引发动态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虽然有很多动态生成资源,但这些资源也有不确定性、动态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引发动态生成,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环节非常必要。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地预设课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内容时,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成功地引发了课堂动态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对学习小组分别安排了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如下:(1)对照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其对人类的危害。(2)依据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列举出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3)通过互联网找出2008年~2015年全球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说出相关危害。教师将这三个任务分别安排给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学生齐心协力,高效合作,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上展现出较好成果。通过高效预习,学生能够提前感知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危害等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任务(3)颇感兴趣,尤其对2015年4月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特别好奇,因而很多小组围绕地震展开热烈讨论。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如板块知识、地壳运动等)大胆地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对地震成因、危害等问题的看法。课前的精心预习有效地促进了动态生成,课堂收获了很多精彩。

二、营设情境,促进动态生成

情境教学是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单纯的情境不足以促进动态生成,教师还必须利用语言引导,设计与情境相关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围绕情境大胆地交流和表达,最终促进动态生成。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情境创设,优化问题设计,注重语言引导。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VI“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情境创设促进地理课堂动态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乱丢弃的固体废弃物、垃圾场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给人的感觉不仅是脏、臭,还让人觉得窒息,更让人担忧。在视频、图片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心里“五味杂陈”。其次,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置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促进动态生成。师:这些固体废弃物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对处理和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你有哪些建议?学生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了大胆探讨。有学生说“固体废弃物会占用土地,淤塞河道,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等”;有学生说“固体废弃物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有学生说“当务之急应找出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固体废弃物的方法与途径,如对有机物实行堆肥处理”;有学生提出“对无法利用的固体废弃物采取填埋、焚烧等方法处理”;……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构成了精彩的生成性课堂。

三、引导畅想,等待动态生成

高中生往往更有自己的主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这些独特想法往往也会是一种动态生成资源。这时,教师不妨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继续畅想、分享见解,教师可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等待动态生成,从而构建精彩的地理课堂。例如,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预设学生的思维观点,通过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设置促使学生拓宽思路、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时,学生并非只探讨大型交通工具,有学生也提到了城市交通中的便民自行车。教师听到这一观点后,更鼓励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展开畅想与探讨。有学生结合自己上、下学用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想法,认为学校门口的便民自行车点不够多,使得部分来得较迟的学生只能把自行车停放在离学校较远的地点,非常不便。学生提出这一现实问题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采取何种措施,便于学生上、下学?有学生表示在学校附近可以增设自行车点,学生上、下学期间可以优先使用自行车等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身边的交通运输入手,大胆讨论,从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四、善于发现,诱导动态生成

1.偶发事件诱导生成

偶发事件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可能会经常存在,但教师应更加珍惜这些意外,及时将其转变为能够诱导生成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偶发事件,抓住美丽的“意外”,诱导课堂生成。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有效地诱导课堂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时,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全神贯注地听讲。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观点:全球人口的数量正在急剧增长,将会引发“人口爆炸”,地球容不下那么多人了,我们人类能不能搬到火星或者月球上居住呢?这一想法天马行空,对于这位突然打断课堂教学进程的学生,教师本应稍作批评,但因他提出的问题新颖,又符合学生的兴趣范围。于是,教师停下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充分表扬了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顺着这位学生的思维,让其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大家认为火星或者月球是否适合我们人类居住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积极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

2.错误信息诱导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认知偏差、认知错误等问题的出现。当学生提出错误的观点时,教师不必立即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利用这些错误信息诱导课堂生成。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还必须以智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从而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引导学生再次探讨,有效地诱导课堂动态生成。在讨论全球变暖对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有学生很坚决地提出“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但教师并未直接纠正学生的观点,而是利用反问激发学生思考:难道全球变暖真的是百害无一利?这一反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紧接着,学生结合全球变暖的利与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辩证思维,从而得出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的部分区域是有利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错误信息为生成资源,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学会捕捉和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资源,真正构建起更有实效、更加灵动的高中地理课堂,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作者:曹成双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程导入艺术

一、复习式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为导入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会感觉比较亲切,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自然地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感觉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形成很好的知识衔接。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来进行导入,在课堂开始的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学过的内容,不同的区域要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农业或者是畜牧业,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种植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以及土壤来进行选择,季风区大多数都是种植水稻,根据种植的农作物来判断农业地域的类型。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不仅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了解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问题讨论导入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的阶段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然,问题的提出要和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密切的关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进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开始阶段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怎么看待农民工这一群体?”所谓农民工就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来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的大量的农民,这是一只庞大的队伍,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学习和了解,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农民工是一批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力量,对于城市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学生则认为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给人们的生活、交通、住房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归纳,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接下来的人口数量的学习也会格外用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目标展示导入法

所谓目标展示就是教师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有清楚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学习的重点内容,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都罗列出来,让学生首先看到将要学习知识的大体内容。对学习的内容有清楚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对重点学习的内容能够一目了然。比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列举现有的环境状况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让学生对各种形式的污染有一定的了解,最终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教师的列举,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各种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等,这种导入法不仅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清楚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四、新闻素材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导入形式能够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通过新颖的导入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在迅速发展的网络电视信息来导入新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电视新闻中报道的内容来作为导入的切入点,将地理学习和大家关注的时事新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积极关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日食或者是月食的新闻,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奇妙的气象变化,感到神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天体和星空”的学习内容,通过时事新闻的引导,学生会对这样的信息比较敏感,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关注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同时,深刻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这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来说是具有积极的影响的。

五、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创新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

作者:张玉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合理制作思维导图轻松应对高中地理课堂改革

1.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使用思维导图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极大价值,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地理学习都有很大进步。

1.1思维导图的应用对于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结合教与学的过程,地理教师为了进行高效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设计,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将教师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实现有效组织。并且在利用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能够对课堂教育中的问题进行重点思考,实现对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全局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课堂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使得地理教师的板书形式更加直观,使得教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笔记,强化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在使思维导图的时候,地理教师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地理知识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可视化的过程,体现教师的讲课思路,节省教师讲课过程中的板书时间。不仅如此,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课堂笔记的记录方式也有影响,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2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地理课堂讲授的时候,学生可以以更加简约的方式记录课堂讲课的要点,过于繁琐的课堂笔记使得学生将过多时间花费在记录和抄写教师的板书上,但是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树立更具层次性,思维导图组织信息的方式是非线性的,以直观的形象拓宽学生的记忆思路,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笔记模式,利于学生清楚地整理地理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归纳思维意识。其次,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优化记忆结构,强化学生大脑知识信息的有序存储与方便提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不仅如此,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中也具有视觉节奏、视觉模式、色彩、图像与想象,利于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思维导图涵盖了大量信息,学生在复习时能够更直观地记住知识点,提高记忆效率。

2.地理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制作思维导图,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使得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目标明确,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提高听课效率,在查看学生的预习成果的时候,教师能够在讲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讲解地理学科中关于锋面系统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要向学生介绍新课的内容及要点:气团和锋这两类天气系统,学习重点是掌握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比对锋和气团的概念,判别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等。在此指导下,学生在进行预习的时候能够结合教师的学案,自学教师要求的内容,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上交教师审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备课,在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最合理的思维导图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从头脑记忆的角度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为学生构建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系统,使得学生在复习地理知识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地理复习阶段,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步骤如下:首先,学生回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认真梳理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辅助教师的提示,例如:在学习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的时候,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点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第二点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第三点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学生根据以往的地理课堂的上课笔记,对思维导图中叙述的知识点进行深层次挖掘,使得复习过程中的知识点涉猎广泛,规划出重点知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应当注意交流,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复习思路进行梳理,提高思维导图的层次性及清晰度,各个层级之间的知识点间的间隙不要过于拥挤,应注意整体美的体现。

3.结语

地理课堂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

一、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面具体地展示高中地理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吃力。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可行的手段,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机结合,使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体验。本文总结出了几点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优势以及应用策略,希望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高中地理历来是高中所有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地理课程中除了大量的识记内容,还贯穿着许多复杂的推论、计算和想象。要彻底地将这门课程融会贯通,只是靠几本薄薄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地理老师们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尽己所能地将课本上静态、有限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在参考课本的基础上对知识有尽量具象、完整的认识。但是,老师的描述能力是有限的,学生的领悟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这种抽象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课本有限的知识与网络上的无限的信息海洋成功实现了对接,知识变得没有了疆界;教师与同行之间、学生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能够随时交流、实时互动;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一大难题,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位一体,将课本上的静态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计算机逼真的模拟技术更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高中地理课堂更应该充分将其利用起来,攻克教学上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联网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教材知识得到扩充

高中地理知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发现,课本上的知识其实是最基本的引导性知识,平时所做的练习题却是属于“进阶型”的,如果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蜻蜓点水般地学习,而不进行扩展、深挖,是无法应对越来越新颖、刁钻的考试的。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使得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脱离教材内容的束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给学生,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课本之外的新鲜信息,开阔视野、充实自身。

(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尤其是在地理课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充实、教学任务繁重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得十分有限的,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很难发挥出来。这就导致地理知识教授过程中的灌输性过强,而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节省了很多描述的时间,给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再者,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和扩充地理知识,不再是只能被动等待老师课上传授讲解,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将学习当作一种值得探索和挖掘的乐趣,而不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任务。

(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所带来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使地理知识活了起来,板块运动不再只是课本上几张简陋的彩色插图,而是荧幕上效果逼真的模拟动画,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只需认真观看,就能够将其中原理轻松掌握;除此之外,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段也使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不复以往的枯燥乏味、抽象晦涩,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去

(一)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

互联网技术能够顺利充分地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中,离不开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改变。首先,教师应该逐渐有意地减少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时间,转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疑问、发表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为地理本来就是一门需要探索的学科,光靠老师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再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将互联网技术运用起来,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起来,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课本知识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给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种表现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制作包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以及网页链接等丰富内容的课件,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地理历年考题、经典的教学案例、疑点难点分析解读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并将其进行有机地整合,形成系统、全面、翔实、具体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更加完美的学习体验。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知识体系复杂,不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学生学习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高中地理课堂的气氛比较严肃,也非常容易陷入枯燥乏味之中。互联网技术为教师们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可行的新手段。教师们应该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展示出来,将学生的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束语

高中地理是需要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攻克的一个难点,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新手段。高中地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最大的便利,让高中地理课堂展示出其应有的精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洋,刘春红.探讨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新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123.

[2]刘风永.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3):55+61.

[3]李军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2,(17):22-23.

地理课堂范文8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案例一:《俄罗斯》教学片段七年级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讲完俄罗斯的位置。师:刚讲了俄罗斯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学习俄罗斯的自然概况———地形地势。俄罗斯地势是怎样的?俄罗斯的地形有哪几部分?生:……(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案例反思:案例一是在一个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整堂课都是这样生硬的问题,学生毫无兴趣。教师还怪学生怎么不去配合令老师难堪。其实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教师完全可以设置情境,如俄罗斯人为什么生活在欧洲部分呢?这与它的地形有没有关系呢?这样一个问题下去,学生就会主动去看地形图并得出答案。所以教师的提问应在情境中,多给学生启发性。

二、准确把握难易程度,注重课堂提问的坡度性

案例二:以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农业》为例,第二框题“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导入: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午大家吃了什么饭?生:……(图片展示中午食堂的饭菜,如果不涉及牛羊肉,教师可以补充说自己中午在校外吃了。)师:所有这些都来自农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牧业等。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问题:教师给出空白四大地理区域图。现在把我国分为四块,请将中午饭菜的可能的来源地归类。从地理的角度考虑为什么?图中ABCD各地分别适宜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类型?学生活动。案例反思:对比案例一,案例二的教学设计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本案例从一日三餐出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将地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情境设置成功。可是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呢?这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一下。过于简单,学生兴趣立刻消失,难度过于拔高,学生有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说,问题都变得无效了。所以教师提问的难度设置要向摘果子一样,学生跳一跳,踮起脚,才能摘得到。案例二中,学生思考如何将农作物分配到各个地理分区,此过程中学生将已有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情况综合分析。不仅最大限度地回顾整合了已有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不失兴趣,真可谓一箭三雕。

三、寻求知识前后链接,注重课堂提问的连贯性

案例三:以七年级下册地理《东南亚》来分析。第七章第一节是《日本》。《东南亚》为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标题为: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山河相间,纵裂分布的地形,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老师以优美的旅游图片导入,问这么优美的地方在哪儿呢?以此讲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总结联系两洲两洋的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而笔者是这么设计的: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简单回顾前面一节课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原料依赖进口。问1:一艘满载石油的货轮从西亚波斯湾出发运往日本,怎样走呢?学生自行设计路线。之后到白板上勾勒路线,表述自己行船经过的海域。问2:所有路线当中哪条路线最短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最短路线经过的区域———东南亚。它联系了两洲两洋,板画十字路口。问3: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出示材料补充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案例反思:案例三中前后知识联系,让学生温习已有知识的同时,又在似乎解决上一课的问题中,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新课,设计巧妙。同时设计路线生动而有趣,学生设计的过程,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更在学生描绘、描述路线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图上行船设计的路线很多种,多种路线的对比中,学生对最短路线印象更加深刻。此外,翔实的马六甲海峡资料与中国进口石油概况,让学生知道这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四、总结

可见,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当出现已有知识和新信息发生碰撞时,学生便可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教师创设的新颖重实效的有效提问,对学生产生了有效的外部刺激,从而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没有前后知识联系的问题不具备生命力。当然,除了对上面三个案例的简要分析外,提问的时间把握、教师的语气、问题措辞是否简洁明了、教师的叫答、等待、理答甚至教师的倾听、追问有评价都是一个有效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让课堂生动,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需要敬畏课堂,该认真思考,仔细探索如何提问。

作者:孟景闻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第二篇:初中地理课堂愉快教育氛围研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建愉快的学习原动力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课堂应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快乐地方”。成功教学需要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强制的应试式教学。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帮助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热爱学习。

1.强化直观教学,创设趣味情境

地理教师可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讲故事、播放录像或展示相片、漫画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将学生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境中。如我曾经去过桂林、西安、成都等地旅游,因此我会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将以前旅游拍摄的照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领略我国的自然风光,感受各地的风土文化,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余时间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我之前曾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的规划馆,让学生了解我市目前的规划和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课堂导入成功与否会对学生学习状态带来一定影响,唯有地理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才能全面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成效。

1.辩论式导入

如讲授“地球”这一节内容时,我针对地球表面水资源覆盖面广的特性,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为“地球是水球”,反方观点是“地球不是水球”,然后我再积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发散思维,这样一来,地理课堂教育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探究式导入

虽然地理知识较为抽象,难理解,但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发问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发散思维,全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气温”这节内容时,我先导入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在不同季节变换衣服呢?讲到“降雨”内容时,我会提问:有的地区天旱时人们会抬着神像祈求降雨,有时真的会下雨,有时却不会下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探究式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实现多形式教学,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地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能制作丰富多彩的图像、声音和动画,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地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易懂,更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去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可以自觉感知、乐于发现、主动学习。如讲到“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可以进一步对比其特点和分布规律,辅以一系列的地图去强化学生对经纬度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口诀记忆教学法

由于地理知识点繁多,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会自编一些地理口诀,以便于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如讲授“月相”时,我会将相关内容编成口诀,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一线大潮,垂直小潮,地中月食满,月中日食新”,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师,除了要深入剖析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贯彻素质教育新理念,还必须在课堂中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味教学驱动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庞丽蕊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县东望山九年制学校

第三篇: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

1.1分组不够科学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分设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无法保证分组的科学合理有效,那么合作学习就会呈现无序无效的局面,课堂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分组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临时分组。

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需要,临时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完成当堂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问题,而下一节课教师没有合作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就没有成立,学习小组呈现一种可有可无状态,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

(2)机械分组。

按照班级原有4大纵排,4个或6个学生前后坐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座位编排不打乱,座次位置不调整,无法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要求,这样就达不到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学习局面,再者组员位置没调整,也使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的要求无法达到,小组团队建设难于开展。

1.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够强烈,合作学习意识淡薄,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常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看起来惹人闹闹,其实并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1)学生和而不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自身合作意识和教师课堂管理等诸多原因,经常会出现简单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无需合作学习;较难问题学生合作也无法解决,即合作也没用的现象。抑或出现优秀学生回答,学困生旁听的局面,表面上场面热闹活跃的合作学习,实质成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最终演变成优生乐意参与,学困生消极抵触的结果。

(2)学生合而不学。

课堂上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和设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时机,简单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没有明确合作的问题和时间,结果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一起,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任务,放任学生自由学习,造成表面气氛热烈,学生却是私底下聊天,或是一两个学生在思考教师布置问题,其他的人无所事事,最后小组合作学习名存实亡。

1.3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

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加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果缺乏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管理和指导,那么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显得至关重要,但在日常合作学习教学中却常出现如下情况:

(1)教师一上课没有经过铺垫和过渡就抛出问题,接着就开始让学生讨论,不让学生独立思考,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试想离开学生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合作学习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2)问题设置不合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出现没有根据学情设置针对性的问题讨论,导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但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出现答案,或者设计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往往学生马上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问题变成只是让学生自己可以从书上找答案的填空题,根本不需要合作。

(3)教师课堂指导随意。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见到一些教师抛出问题,发出合作学习指令后就放任学生合作,但却没有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讨论,不知学生存在的疑惑和存在问题,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或有时因为小组积分评价的鼓励措施,课堂上不同小组间往往为加分而争论不休,最后结果是造成教的游离和学得低效。

2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和建议

2.1完善分组工作

首先,小组人员构成要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学习小组规模控制在6人左右,考虑学习成绩、性别比例、兴趣爱好、守纪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可按长方形围坐或改变传统4大纵列为3大纵列,前后两排形成小组。其次,要进行小组的团队建设,可根据学生特长让每位学生担任不同类型的组长,如学、纪律组长等,这样就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又可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教师要培养学习小组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景,教师可通过制定组间竞争积分原则和其它奖励制度,激发小组学习兴趣,并增强组员在情感、心理等认同感上趋向一致,小组成员之间愿意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保持合作学习的持续动力。

2.2加强教师课堂指导

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讲授式课堂,课堂纪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保持课堂纪律,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预期目标,更可能导致乱课、吵课,教学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得到保证,因为唯有学生独立的自学与思考,才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针对以上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制定相应的课堂合作学习的纪律管理和激励制度,确保成员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自觉及小组之间相互良性竞争的动力和激情。第二,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学生自主看书、思考而不急于讨论;其次要注意调控讨论氛围,不能让合作学习陷于争吵、纷乱之中,让合作学习处于失控;最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激发小组内部的积极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进行组间交流。

2.3重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完成课堂习任务来维系的,而学习任务更多表现为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持续和有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得以开展、维系和深入。首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形成逻辑系列。学生在有序问题引导下,才能步步深入探究。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调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内容与难易度要紧跟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容量恰到好处。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保证学生个人探究活动和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达到既定目标。其次,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形成一致,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空谈,有时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主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如区域地理西亚教学中设计了基地组织、以巴战争等讨论主题,结果造成学生的合作交流信息背离西亚自然地理特征等教材主干知识,偏离了教学目标,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无效。最后,问题设计不能脱离生活。义务教育地理大纲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不能脱离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在问题合作探究中才会有解渴之感。

3总结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如何引导管理提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华师大教授崔允?指出合作学习的本质:任何合作学习必须有具备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原则,互惠的效益等要素。因此改进和完善合作学习我们也可以从崔教授的诸要素入手,加以研究深化。

作者:李剑萍 单位:福建省晋江首峰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浅议

1要做好地理老师,自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平时就要多多关注新闻,报纸,互联网等与地理有关的消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老师有一种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用文学“橘生在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来解释气候的变化;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理解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成因;用“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了解梅雨;用“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天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来说明夏季阵雨;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解释气候;再比如描写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学习地形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地形特点我们还可以用到:描写过去河套平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横断山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地形是丘陵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描写四川盆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山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写桂林山水的:“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2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

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搜寻一些关于各个地区风土人情的视频,甚至可以给他们播放一些相关地域的电影,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出重要信息,这样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时候还可以借助歌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青藏高原时可播放:《青藏高原》;在讲云贵高原时可播放《芦笙恋歌》;在讲中国的民族时可播放《爱我中华》;在讲新疆时可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在讲北方地区时可播放《黄土高坡》;在讲南方地区时可播放《采茶舞曲》或湘曲《刘海砍樵》;在学习台湾时可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在学习香港和澳门时可播放《七子之歌》。有时也会用到谚语来辅助教学,如描写西北地区温差大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写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马前桃花马后雪”;描写开垦草原后带来草场沙化的:“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描写新疆风沙大的:“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描写黄河含沙量大的:“一碗水半碗泥”。描写生产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春雨贵如油。”;“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描写气象的:“天上扫帚云,地上雨淋淋。”;“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睛。”“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其次,要上好地理课,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的安课标要求,单一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糊里糊涂,刚刚开始还有兴趣,估计到课堂后半部分就没有几个人有耐心听下去了。我想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波澜不禁的,应该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让学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和失败的打击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感。这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人身品质的培养。

3对新教材调整,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读,想,做,讨论”等这些栏目的设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找,思考,讨论等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别样的地理课,如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举行分小组的竞赛,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学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举行辩论赛,假设一部分同学是南方的一部分是北方的,都来说说咱家乡好。学生参与性强积极性高。在讲长江、黄河时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当然这样的表格不能由老师给他们,应该是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通过教材课外资料对比得到,让他们从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还记得去年在讲区域地理时,刚好要准备讲日本,就听说日本发生大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我就以此为切记契机让学生讨论地震的最新信息,同时讲述日本发生的各大地震,引出思考:为什么日本地震频繁出现?福岛核电站泄漏引起的核污染是怎么回事?核污染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不一定要按教材按部就班,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时事进行适当调整,别把大好的时事教育机会浪费了。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引路作用,对于初中地理这种特殊课程我们更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如在学完世界地理关于地球的初步知识后,可以设计一堂课让学生来说说我们的地球,这样的问题难度虽然有点大,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合理学生就愿意参加到这样的活动去,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目的是达到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4要充分利用地图,挂图,地理剪图,拼图等现有教学资源

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形象、生动,学习地理必须用到地图,它们能够很好的说明事物的表象,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联系。用好了地图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学生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自己读图的习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挂图用的相对较少些,但不能因为少就不加选择,挂图一定要精挑细选,不适合的即使有也不能乱用,这样只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更加模糊,往往适得其反。拼图在学生认识区域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时候,学生读各个省份的形状位置往往难以记住,而这些地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相当有用,于是我让学生买来中国地图,然后按照各省市的分界线剪开,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进行拼接,拼接次数多了他们也就熟悉了。待他们比较熟悉的时候我又教他们画地理简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寓教于乐”是我一贯奉行的教学思想,我相信学生在游戏玩乐中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去参与。再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用好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介绍世界地理时结合各个国家的社会现状,板块特点,可以给学生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政治课里将要学习到的社会形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地理和数学还有更加紧密的联系,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相关的计算,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地理课堂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潜意识的数学教育,一方面宣传数学的有用性,一方面避开数学学科本身的枯燥性。

5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要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是上好地理课的前提。创新的教学方法,建立高效课堂是我们永远的最求,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把初中地理课教好。

作者:方连英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浩饶山学校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一、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灌注式教学模式还占有一席之地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影响,绝大多数初中地理老师还无法清晰的意识到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地理的目标要求,大多数还在沿用以往填鸭灌注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或者是把知识点机械的背诵下来了,从而忽视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讲解,中间串讲一些考试解题技巧,很少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对课程标准认识不清,无法准确把握“探究式学习”

这一方法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受到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考试范围为导向,哪些知识点考的多,教师就重点讲解,对于那些很少考到的知识点,教师就轻淡写,一笔带过。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这种教学模式下,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一味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模式转,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缺少了主动性。有些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定位不准确,效果不佳。

二、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是灵活的、有意义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地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式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限于学会单纯的知识。

三、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式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或者是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在地理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去发现、去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内容《地球和地球仪》时,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地球仪,上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能在自己手里的地球仪上准确找到我们所在的位置吗?”以此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吸引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的欲望。接着,教师从所提问题出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最后,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会了没有”,忽视学生“会不会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具或者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造一种利于探究的情境,方便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播放有关海陆变迁的视频或者是各种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海陆变迁这种现象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学生继续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探究,以此达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

“探究式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唤醒学生主体性以及完整人格个性,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卢志强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中学

第六篇:初中地理课堂探析案例教学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主要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情况或一个问题的实际例子,并会对某些人物或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法已经在国际上得以推广应用。我国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应用,得到了不少高校教师的青睐。到底何谓案例教学法呢?国内外有不同的学者对此做出了界定。在此,我们综合多种角度与定义,认为它就是指教学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特殊案例作为教学载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分析,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应该来说,案例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更为积极主动,教师与学生都会热情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与探究当中去。从某种角度来说,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让整个课程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案例展开教学。这些案例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字材料展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无论是真实的案例还是虚构的案例,都应该与教学大纲相符合,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它以学生自主讨论为课堂教学核心。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并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要职能就是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第三,它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它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它还可以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它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唯一。这是因为学生可以对案例有不同的观点,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答案一般都是开放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思维意识。

2.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2.1案例设计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案例的内容把它划分为人文地理案例和自然地理案例,也可以根据地理案例形式划分为地理图像案例和地理文字材料案例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地理案例的情境划分为实际情境案例和语言情境案例。其中,地理教师可以把实际情境案例设计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案例当中,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地理案例根据其用法分为讨论式案例和讲解式案例,地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选择涵盖了教材概念与原理的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案例时能够学好相关地理知识。此外,这些案例还应该能够全面真实地模拟现实,包含适当模糊、复杂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教学价值。

2.2案例呈现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展示案例内容是一个关键部分。一般来说,地理教师应该让案例呈现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可以是由传统文字资料来展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演示,还可以让教师讲述或学生表演。应该来说,案例呈现只是案例教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案例展示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较为严密的案例逻辑分析顺序,从而为他们的案例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在实施案例呈现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一个踊跃发言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可以进行充分自由的交谈与讨论,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3案例分析与总结

案例教学最为核心的意义就是它是围绕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案例分析。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融入案例教学情境当中去,并运用已有地理知识来解决案例的问题。在这个教学阶段,地理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教师的指导意见,从而让整个案例分析过程沿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此外,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好案例总结工作。这是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的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的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并从中找到需要改正的地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此后的地理教学提供指导。

3.结束语

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也有些问题存在,比如说地理学科不受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偏高等。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案例教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建立健全教学案例库,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切实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效果。

作者:陈雪梅 单位:莆田四中

第七篇: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浅析

一、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使“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主线

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与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动手和动口操作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民主化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想法,可以运用同桌或是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还能够拓展思路,有效地抓住核心以及关键点。

2.师由“导”代“讲”,似退出主角,作用更胜主角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将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扮演引导点拨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角色,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适时引导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学生似乎自由了,但“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可以围绕教学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揭示教学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该强化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的指导、督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老师的定位明确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可能。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只有备好课,在课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首先要利用课前时间备教材,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备大纲,要研究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的及教材内容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了如指掌;备学生,要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心中有数;备教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环节,要对教法精心设计并随时补充修订,在运用时又能视具体情况,不生搬硬套,灵活性运用;精选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其次,在教学设计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弹性预设,比如说设计一些活动计划,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开展辩论赛等,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和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要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

1.巧设新课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视线,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艺术性案例,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迅速进行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比较巧妙地创设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新鲜的事例,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精美图片与实物等,然后直接导入教学目标,这样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

2.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布置情境,设立悬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探索。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建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拓展探究途径。在创建问题情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点,首先,创建的问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所创建的问题一定要合理,不可过难或是简单,一定要循序渐进;最后,针对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设计更为科学,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逐渐体会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积极掌握知识。

3.让学习贴近生活,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取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案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感,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就比较容易,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全来自于实际生活,并且为实际生活服务。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教学中比较单调和乏味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时,学生的内心就无比高兴,从而产生好学与愿学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关注微博、新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部分初中生都存在好奇心理,对于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有着比较浓厚的求知欲。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相关内容,有效地联系微博热点和新闻头条等合理地引出教学目标,同时在验证教学知识时也可以利用一些新闻。比如说在讲解地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汶川和青海玉树等地震新闻资料,给学生讲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性,依据图文进一步验证地震的具体分布规律等。新闻热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共同语言”也就丰富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总结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而异,因情而定,教师必须要下工夫研究体会课程标准,领会地理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从学校实际、学生情况等具体问题出发做好备课工作;教无定法,教学中还要不断摸索,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我们学生的方法,并通过反思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作者:洪我据 单位:晋江市永和中学

第八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图表教学法分析

一、图表教学法与初中地理联系分析

1.图表教学法的定义

现在比较合理的图表教学法的定义是这样的:图表教学法是由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的,通过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直观性较强的事物组成的各种信号,简单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联想和记忆,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提高知识效果,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图表教学法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将其拿到地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说,地理的图表教学方法,是以一种或几种有机图形、表格或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运用形象、逼真的图形、图像及设计合理的表格、图像、图解等形式来传授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形象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个完整、准确、比较稳定的表象,使课后易于理解、复习、掌握,使学生尽可能快地得到一系列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是丰富的地理信息源,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理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读图,运用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图表一般比较形象直观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同化与顺应,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探究者及实践者,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

二、图表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点

1.图表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学习有两种不同的学习状态:一是主动学习,二是被动学习。两种方法虽然都是在学习,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学生的成绩的差异也来自于此。传统的教学法一般情况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主动,学生被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学质量就不必说,而图表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法,而且图表的制定在形式上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就让地理学更加具备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上升。

2.图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图表教学法可以很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点,这对学生来说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去筛选那些不太重要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复习的时候,这也是将一本厚厚的书读薄的另一种写照。另外,图表教学法在图表的制定中非常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提取知识的能力。

3.图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创新精神

图表教学法在教法上还有很大发挥的空间,从图表来源来说,一方面,图表可以是由专家、老师整理的科学合理的图表,这样的图表在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图表,图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扬创新精神。

三、总结

图表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经历,直接死板地接受知识要点,忽略学习过程等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优化这种方法,规避其弊端,让初中生的地理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薛梅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七一中学

第九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一、注重课堂实践,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求,落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做出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有效性的分析;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制定出进行课堂反馈矫正和促使学生当堂达标的措施;三是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实践做出深入思考,并设计出对课本以外资源进行调控和利用的方案,使教学设计真正发挥指导课堂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本地实际,讲授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注意引入生活素材,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二、利用图象导入新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初中地理新教材,在课本的封面、封底和扉页上,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约150余幅),在课文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的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以及漫画等共645幅,约是旧教材的两倍多。这些图象与课文结合紧密,起到了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解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的作用,有浓厚的趣味,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在讲解《美国》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美国星条旗的彩图,提出“美国国旗上有多少颗星和多少道条纹,其含义是什么?”使学生在一开始上课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新的期待,为主动学习新课营造了最佳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活动氛围,构建和谐教学

1.目标导课堂。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贯课堂。

兴趣贯课堂是指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初中地理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疑问启思、练习启疑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发展阶段:可用揭示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呢?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用讨论交流、竞赛抢答、画画演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当然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着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效益优先。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