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结合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以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实践;利用学院优势与特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地学卓越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路径借鉴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卓越人才;地理科学;课程改革

一、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教育理念上,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注重取代了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建设。2010年,教育部推行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将高校的教学改革同社会发展和需求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力度,是一项“内外结合”的教育改革计划,不仅能有效丰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而且能从改革维度上全面拓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1]。从国家层面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计划,体现出国家对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方面的新要求,此计划是我国各大高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保障[2]。我国诸多学者对培养卓越人才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显著:崔春仙等[3]以多层次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特色,采用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建立卓越人才实验班,教学效果显著;陈超[4]从鉴别、选拔与培养三个角度借鉴了美国卓越人才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中国大学在卓越人才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严敏等[5]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台湾地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认为各个高校在建立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充分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王庆石等[6]认为创新性、应用性、责任感和国际化是卓越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冯翔等[7]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学校的配套设施四个不同方面探讨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策略。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对任何一所高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目前鲜有对某一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的课程改革针对性的研究。21世纪以来,人类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与未来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经济与环境三者的相互协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优秀的地理学人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出发,立足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加强改革创新,促进地理学教育的内涵发展[8]。与此同时,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以传统的优势师范专业带动非师范专业建设”是师范类院校综合化发展共同选择的路径[9]。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以大类综合的方式培养地理学人才将会顺应地理学教育的发展,推动高校卓越人才的课程改革。

二、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内涵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革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10]。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根据行业标准,学校结合院校特色,制订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计划;二是将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三是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多重工程师应该具备现场处理、设计开发和科研等能力,而卓越计划则将培养多重工程师后备人才这一教学目标贯彻至高等人才的常规化教育之中。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科学大类中四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具特色。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目标;地理科学实验班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地理学科研人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规划类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科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目的是探索出一种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立足宏观把握方向,微观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出大批优秀应用型地学人才。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实践。在全面贯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一大背景下,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实现地理学科专业理论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衔接的培养模式,建立地理学大类专业理论培养加具体地理分支专业理论培养的培养体系。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方面,规定所有专业都统一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基本素养和技能。此外,要求地理科学大类学生跨学科选修一定学分的其他门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2.在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方面,以独具特色的地理学大类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详细具体地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通识教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涉及的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知。3.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模块方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利用学院优势与特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1.以多渠道开发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构建融合时代步伐、实践需求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2.综合考虑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项目研究保证措施。3.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设置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增加获取知识途径。

(三)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1.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大类各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多次地理实践,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改革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所有地理学大类学生在大二暑假、大三暑假参加一定课时的野外实习和综合地理实习活动;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组织一定课时的实验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修两门以上实验课;通过参加校园添置或更换树牌、天文观测等社团活动,以及讲课大赛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课外地理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加大对实验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实时维护及时更新,在有安全保障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平台。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在公平合理有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形成一套由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的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与实践单位相互协作,以具体实施专业为主体,确定并拓展一批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单位,双方共同设立实践教育中心,多渠道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实现“学—研—产”有机结合。此外,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一批有才能的学生在试实践过程中进行开拓创新。

(四)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1.学院以“学历提升、专业对口、职称结构合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原则,引进博士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质量,不断拓展师资储备,积极推进地理大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的进程。并且积极邀请有关院校高水平学者和相关公司、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讲座,交流学科前沿动态。2.学院建立教学名师帮扶机制,利用这一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相互交流与学习。通过成熟教师传授教学心得,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之路。在帮助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成熟教师可以通过青年教师了解国际最新教育理念,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

(五)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从教学管理层面来讲,及时革新管理理念,由原来追求成绩转变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等能力全面拓展,秉持以学生培养为主的管理态度,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过程和考核制度两方面综合制订出鼓励学生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具体说来,对于学生而言,将地理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有关实验操作的实践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针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设置一定金额的科研激励;对于教师而言,采用规范的评教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1.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制度,保证师资素质。学院通过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为相关教师提供合理有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将一部分有突出成就的企业职员纳入教师团队,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提供更加有利平台,实时更新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师的考核方式;多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建立教学过程监控及质量保证体系。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教学质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需结合地理学大类各专业特色建立相关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案;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学院建立能突出实践教学特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所有地理学大类专业学生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完成一篇与专业相关的学年论文,并由院系各负责教师指导;(2)建立学院与实习基地相互协作、共同组织与管理的措施与机制,如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实习考核制度,需要实习学校参与教育实习的考评,为实习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供平台和指导。3.建立完善学生激励与保障制度。制定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学院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一定的拓展创新,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参与者一定的奖励。通过竞争提高知识学习与消化效率,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之间合理有度地竞争,提高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有序、合理、规范、高效进行。

作者:万红莲 张艳 李佩 朱能能 张静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紫阳县毛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