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专业论文范例

财会专业论文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1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绩效审计;科研创新基金;互联网+

一、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得这一新鲜名词迅速登上了各大期刊的头条。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可以预期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办学资金逐步充裕。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增加对科技与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专项基金,但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产出,高校学生的论文结题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课题的最终成果与立项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案例的引入与初步分析——××大学财会学院

(一)学校及其财会学院的简介

××大学是我国首批部级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九大学科,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校学生有35000余人,其中含研究生3200余人。

(二)××大学科研创新基金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能力,××大学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经费的资金来源为学校的专项拨款和校内外的捐赠,由校研究生部全面负责科研创新基金的受理申请、评审组织、验收和管理工作。1.申请注意事项科研创新基金的申请对象是全日制研究生。每届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有一次申请机会,并且申请者应满足以下条件:(1)课题申请人均为在校注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2)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应与申请者的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一致。(3)科研创新基金只受理以团队形式的申请,且团队成员不少于两人,在同一年度的创新基金项目中同一人只能申请一次。2.实施、管理和验收(1)通过立项批准的创新基金项目,申请者不得无故中止或变更,要确保课题按时完成。若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中止或变更课题研究,必须提前提交书面报告详细说明理由,交由研究生部审核批准。(2)创新基金项目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分为普通项目和重点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其中普通项目每项资助为两千元,重点项目每项资助为五千元。(3)为了方便资金管理,基金项目的经费统一实行立卡专款专用。课题立项后先拨付经费的50%,待课题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经费。申请项目经费报销,需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使用者共同签字并交由课题指导老师审批签字。(4)创新基金结题验收合格的标准是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首先是普通课题要在学校认可的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重点项目要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二篇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课题发表时应注明为“××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成果。其次是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在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最后是与项目课题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计划立项资助或创新项目。

(三)××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分析

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的衡量,张瑞,柏丽等(2002)认为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财经类学院的学术成果更加需要考量结题论文的质量,既包括论文的结题数量,也包括的期刊级别。通过查询××大学研究生网站,可以看出结题论文刊登的期刊级别差别不大,基本集中于“北大核心期刊”和财会类普刊两类,因此主要考量结题论文的数量。手工搜集财会学院最初申报立项的课题数量和最终结题的课题数量,其中课题完成情况采用的是本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第一批结题清单,具体情况见下图。如图1所示,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该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立项数量逐年递增由2011年度的9个迅速增长到2014年度的34个,但与之相对的是结题的课题数量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由图2可知第一批结题数量基本是1-2个,最终结题率也只有20%左右。××大学科研创新基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理想的局面,学生研究能力薄弱和学校相关辅导学术较少是重要原因,但是更加直接的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过程管理。科研创新基金的绩效考核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尽管学校在相关章程中制定了创新基金的考核方法和违约惩罚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没有完成课题的学生没有任何有力的惩戒措施,使得学生对于课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这种状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绩效审计工作没有做好,关于绩效审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Morgan和Raaum(2001)指出绩效审计的作用和责任是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关项目的绩效信息,其中既包括质量、数量、成本效益、财务状况等传统财务信息,也包含效率性、经济性、客户满意度和及时性等非财务信息。事实上××大学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状况是我国现阶段高校基金绩效管理的缩影,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李锋,葛世伦(2009)通过权重设置和专家调查,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科研业绩分类体系,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方法较为合理,但是××大学由于缺乏科研基金的绩效审计是十分明显的,可以直接断定,故不用进行评分。为了切实改进××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的现状,本文引入“互联网+”思维。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建议

创新驱动、开放生态、互通互联是“互联网+”的核心观点,具体到高校科研创新基金上就是要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新技术,跨界寻求新人才,不仅要加强对审计专业人员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也包含跨界招聘IT技术人才,具体建议如图3所示:1.强化数据的互联互通。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数据库,实现校内不同院系和课题小组数据实时对接,使得基金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基金申请者过往的科研成果和完成情况,通过“资格筛选”,使得基金真正发放到有能力完成的同学手中,提高基金的绩效。并且本次科研创新基金的完成情况也会汇入数据库,这种类似“征信系统”的做法增强对基金申请者的约束。其次在校内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财经类高校关于课题基金的数据对接,因为单个高校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度和经费等数据存在数据特征单一、有限等问题,使得对本校基金使用状况的绩效评价缺乏对比,通过与其他财经类高校数据的共享,可以形成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数据库,方便比较不同高校科研基金的使用绩效,发现到自身的问题。2.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基金预算。“互联网+”不仅仅是要数据互联,更要发觉数据的价值,进行数据的预测,这也是与传统绩效审计的区别之处。××大学“一刀切”制定的2000元和5000元科研经费显然较为粗糙,对于认真做研究的学生由于经费太少缺乏激励,面对不完成课题的学生2000元是一笔额外的浪费,“互联网+”为经费的制定提供了工具,通过对数据库中本高校历史数据和其他高校数据的分析,可以分析出全国财经类高校科研基金的平均水平和使用状况等指标,可以预测并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基金预算,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3.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跟踪管理.通过设置科研创新基金的互联网账号,关联微信等SNS平台,实现与基金申请者的轻松连接,从而强化对过程的了解和监督。以往××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申请者拿到创新基金后,便脱离了基金管理者的监督,是否在进行课题写作、写作的完成程度都无法知道。这使得绩效审计工作只能在创新基金截止日之后才能开展,时间紧迫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由于课题过程不透明,缺乏一手资料,增加了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通过互联网账号或者微信可以帮助基金使用者及时汇报课题进度、资金使用状况和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基金管理者对课题完成数量和质量的整体把握,配套建立基金申请者过程的打分制度,课题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度都要进行打分。这有助于绩效评价更全面,将一部分工作前置也会减轻截止日期的工作量。××大学财会学院以往基金分两次发放、经费定期报销的做法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基金申请者与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对接后可以实时完成经费报销的,还可以取消经费的提前发放,随用随取,有效降低经费提前的占用产生的浪费。4.数据的及时上传和公开查询也有利于出资方和上级领导加强对基金管理者工作的监督和关注。通过增加对基金管理者不作为的处罚,对基金申请者故意不完成课题行为的甄别和惩罚力度,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戴智华.高校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9):1420-1424

[2]李锋,葛世伦,尹洁.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71-272

[3]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评价运作中若干问题的探索[J].会计之友,2012(9):119-120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改革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大数据技术的教育基础上创新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对学生的财务会计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让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财务理论和方法,掌握大数据财务分析能力、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人才,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就能从事财务会计的实务工作。

1“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都需要既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又具有大数据财务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毋庸置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财务人才,必须积极搭建学生实践教学的平台,改变传统教学先学理论再实践的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独立实践教学同学期并行开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大功效,这对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可以保障理论知识得到及时转化,实践方法有可靠的支撑,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及时互动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2.1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满足不了应用型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记忆掌握的理论知识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枯燥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记忆。但是,实践环节和实践环境的缺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性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一弱势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阶段都有显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作用

当前高等学校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整并且真实地感受财务会计的核算流程,从而提高学生财务岗位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在案例讨论课堂上,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实践能力薄弱,怯于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中,班级学生所使用的基础实训的数据资料都是一样的,处理经济业务数据的方法也是相同的,因此,最终形成的实训成果,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也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类会计业务的处理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息息相关,而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2.3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实际不相符合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都是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教师以教材为主体,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教师的教案没有根据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进行及时更新,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财务数据的能力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不清楚财务会计工作的具体流程,而且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常常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实际工作的步骤、流程出现偏差。

3创新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3.1构建“模拟教学+校内基地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3.1.1依托财务会计实训平台,“教、学、做”合一,提升实践效果

运用校内实训室,依据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设计财务会计专业实践内容,依托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平台真实地再现企业真实工作情景,进行仿真情景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平台,遵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逐步开展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范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在课堂内外创设各种情境和平台,将教学主题融入各类财务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与体验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课堂上的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掌握财务工作实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下带着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去思考,通过实训基地去体验,使学生充满了对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性思考,切身体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专业技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运用。

3.1.2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创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给学生搭建充分参与实践和提升财务工作技能的平台,充分实现用人单位和学校双向指导的实践教学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的作用,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构建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块,通过布置任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工作情境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各类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探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模式,共同致力于培养本土化财务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双方合力培养、共同评价,互通有无,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财务技能等方面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

3.2搭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高等学校要想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提升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提高实践指导老师的实践水平,搭建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引进实践能力强的实务型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比如:邀请会计师,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专家等。另一方面,对中青年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育,鼓励教师每年外出参加业务培训、深入基层、学术深造等,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带一、导师制”,做好传、帮、带,支持年轻教师考各类职业资格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同时,可以举行实践指导教师的实务能力技能大赛,激励教师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3.3注重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在建立、推进校内外实践实训工作过程中,要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财会人才做铺垫。可以通过建立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又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的工作机制,鼓励财务专业学生结合自身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选择实习工作领域,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第一手的毕业论文研究资料,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实践内容,开展实践研究。此外,通过专业教师实践研究带动学生实践研究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开展实践服务项目过程中,应积极带领专业学生一起开展实践研究,如:专业教师在开展大地调研项目、乡村振兴课题、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等实践服务研究时,鼓励非应届在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鼓励应届毕业生实习时选择部分项目参与,将实习与研究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4积极培育教师实践基地

一方面,为满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需求,可以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其提供相应指导。专业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捕捉到最新的业务知识和动态,反哺教学,提高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创办财务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学生可以在教师创立的财务工作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支撑。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是实践的学问和方法,没有专业实践而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理解财务工作,不能迅速胜任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财务岗位工作经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效果肯定不佳。因此,必须积极培育教师实践基地,反哺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财务工作实践技能。

3.5建立高校服务地方的互动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是利用目前已经培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广泛调研地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协助解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二是根据地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对财会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需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个部门、单位开展调研、咨询、培训服务,帮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技巧、少一点理论,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到本地企业、社会组织中去实习,服务当地的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多方联动,学校、教师、学生一起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金属管道被腐蚀的不良后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向回收的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液体pH至6~8之间,同时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白色氢氧化钙,静置后上层清液即可排放,而下层的氢氧化钙可以回收利用[6]。如果提前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并提醒他们将废液倒入专门的回收桶中,希望以后在倾倒废液前会思考: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是否可以节约资源,回收再利用?从而养成废液处理的习惯和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化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中恰当的情境,长期坚持,循循善诱,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实验就能养成的,由此达成学生形成高度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化学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5]。

5结语

所谓学习,并不是为了把知识塞进大脑中,而是一种提高认识的清晰度的行为。初中生经过一年化学课程的学习,食品包装袋背后的成分表里的物质名称大多不再是复杂难懂的术语,可以用理论知识帮助家里保养铁锅和菜刀,会通过调节燃气灶风门的大小,对燃料进行合理地利用并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在具备化学核心素养的情况下,学生们能不断清晰地认识世界,改变生活,善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进前.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制订教学目标[J].化学教学,2018(07):8-12.

[2]纪娜,余新红.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线上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2):61-62.

[3]俞桂娟.核心素养导向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28):123-124.

[4]杨伟琼.立足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J].知识文库,2020(20):152;154.

[5]王卫,张忠孝.基于核心素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必修2“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9(03):46-49.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4

(一)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经济法是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安排应该在专业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但是,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目前高校中已经开设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在法律基础、经济法、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方面,按照知识学习逻辑,学生应该首先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例如: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等概念的学习,法律基础的学习应该在经济法学习之前进行。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经济法的开设时间是在同一个学期,一般是大一下学期。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原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同的专业仍然使用同一本教材—《经济法概论》,使用同样的教案,完全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并没有综合考虑相互的关联性,因此法律基础、经济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存在问题。法律基础教授的法律知识很有限,导致讲授法律基本知识的重担压在了经济法教学上,结果经济法教学内容所需讲的内容偏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仅仅依赖考试来评价学生和教师显然是不全面的。另外,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重理论轻技能,这种忽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四)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在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市场调控法及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法等五大部分,课时方面设置大部分在50到30多个学时之间。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往往以讲授式为主,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偏重说理。其优点是可是帮助学生快速的建立完整的经济法学知识体系框架。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现实脱节,很难法律本身的价值及法律的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具体的司法纠纷时很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节。很多人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最后在做到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在日后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创新,增强理论的实践性应用,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新教学计划,使经济法与基础课衔接。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为日后经济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前后的继承性。因此可以将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放在法律基础课程之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间时间不能间隔太久。经济法与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课,后续开设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吃力或者是无所适从。

(二)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众多的法律条文和法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绍清楚每一个条文,这就要求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选择、有侧重的进行教学。例如: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中要重点介绍市场主体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财会专业应将重点放在介绍财会、税收等法律上;农林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应重点介绍自然资源管理法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精心设计每一章节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好每一节课。

(三)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

以往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目前社会中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撰写专题论文,章节内容学习之后布置思考问题或者是作业题,通过对论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过程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实时的让学生反馈学习结果,还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另外,最后的考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闭卷的方式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论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口试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独立学院;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校企合作背景下独立学院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课程缺乏实践性

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习、论文、实践这几方面,大多数校企合作更多是以建立实习基地为主。虽然部分学院已经设立了企业合作班和创业班,但在实践当中并未有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耽误了学生对于本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无法取得应有的实习效果,校企之间的合作过于表面化,无法充分将财务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课程建设上依然以传统课程架构为主。一些独立学院的财会专业课程考核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结合了实践内容,实习、实训等具有实践内容的课程占独立学院财会专业整体的60%,但还是以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为主,过于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学生是否取得会计资格证书,以卷面分和日常出勤率来作为衡量学生实践课成绩的标准,这会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没有突出体现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原则。

1.2课程内容重复且落后

会计作为一个反映财务、经济现状数据的专业课程,其发展与现代社会经济体系息息相关。经济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一些独立学院财会专业的课程内容却很少发生改变,还有些课程内容设置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导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不能有效衔接,学生处理财务问题的能力有限。

1.3专业课涉及范围不够大

从课程角度的设置来看,财会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其中包含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诸多内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的应用方式及应用思路,使得学生更注重理论,不能有效做到学以致用。

2校企合作背景下独立学院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2.1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

实践是校企合作展开的前提,是师生实践的全新路径,能够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将教学重点从理论知识转向实践。实践考核的建立应建立在学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学院所设置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应突破传统理论课程的考卷考核形式,采取全新的成果考核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合理参考国外的教学体系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元素,将实践落实到实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实践考核上,学校应当与企业进行密切地协同创新,将企业项目融入到学院的课程中,将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而非是试卷上的问题。学院还应当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实习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践当中。理论体系和实践工具要随着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逐渐完善创新,企业需要财会专业学生能够针对财务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2.2引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若想创新目前已有的教学体系,可适当结合国内外较为成熟且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PST-CCE人才培养模式,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这是针对企业岗位所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可以到企业实际考察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置情况及胜任者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并结合学院的理论知识与课程情况构建全方面系统化的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对学院原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改革。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后,要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会计教师和企业对其进行审核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学校必须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会计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了解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从实践方面来看,企业最有发言权,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交由其进行考核与评价。经过三方评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独立学院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3开设更多选修课,为学生量身定做能力提升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构建涵盖范围更为宽泛的选修课,如财务管理、财务进度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财务信息化等相应的全新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财会知识提供充足的资源与平台,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能力提升课程,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高级财会人才,能够胜任任何财会工作,这也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应用

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高教函〔2018〕8号),该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加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维克多,2013)。大数据技术与高校课程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刘利,2019)。与此对应,高级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也亟须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大数据环境下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材种类繁多,知识体系缺乏统一性。目前出版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众多,如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重点介绍并购、企业集团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截至2020年1月,该教材已出版至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等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主要研究财务估价模型、信息不对称与冲突、资本市场融资、公司战略与价值创造、并购、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此外,网络中还有一系列慕课资源,由此可见,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结构体系安排等方面缺乏统一性,这不利于本科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洪爱梅,2017)。

(二)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持续性的教学活动秩序(周平根,2019)。目前,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研究集中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和合作互助等。关于翻转课堂方面,王铮(2019)提出,高级财务管理教学采用专题模块的案例式教学,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主动性。关于案例分析和任务驱动方面,袁玲(2017)提出,高级财务管理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更强调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实现每个模块知识点的学习。关于任务驱动和合作互助方面,洪爱梅(2017)提出,以“任务驱动+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融入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中。现行的教学模式同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但教师和学生之间数量的不对等性,容易产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容易对学生掌控力不足,而学生则更容易迷失在大量的数据中。因而,大数据环境下迫切需要改革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三)考核模式不合理。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考核采用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设定为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使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的学生存在高分的可能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更加体现不出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四)学生主动性缺乏许多本科生学习“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仅仅为了取得学分,顺利毕业,没有意识到“高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高级人才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在传统观念的导向下,许多本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往往缺乏平时主动学习。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级财务管理”有大量的线上和线下资源,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所有的软硬件资源、线上和线下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五)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脱节。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大数据技术下,财务管理活动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记账等日常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会计人员的职能重心由记录转向管理。在这种背景下,高级财务管理目前的教学模式已严重落后于现实的财务管理活动。

(六)大数据技术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不足。关于大数据对财务管理信息建设方面,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仍不足。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各个阶段,教师很少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多学校没有专业实验室进行模拟仿真案例操作,可见,大数据技术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显得应用不足。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大数据环境下,打破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藩篱,丰富高级财务管理教材资源。目前,许多学生看纸质书的时间可能少于看手机的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按照专题形式,确定知识体系,提供数本教学参考用书,充分利用各类慕课、微课等资源。大数据背景下,打破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藩篱,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知识体系,进行传统教学资源与线上教学资源的充分结合,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资源互动。2020年年初,由于肺炎疫情影响,各地高校纷纷进行网络教学,运用雨课堂、对分易、中国大学MOOC、钉钉和QQ直播等手段,对线上教学进行充分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大数据环境下,采用“理论讲解—案例讨论—论文写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的变化。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应用“理论讲解—案例讨论—论文写作”方式。第一阶段,理论讲解阶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线下传统教学资源以及线上与线下资源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前用最新的案例引入知识点,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查询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教师再进行知识点深入讲解,继而,让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第二阶段,案例讨论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对分课堂,运用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模拟现实财务管理活动。在以大数据为依托,充分运用5G技术,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进行线上仿真模拟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实现线上仿真教学和线下传统教学互动,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实时互动,实现多元融合,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进行创新研究。第三阶段,在理论讲解和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如果有新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把新的思想文字化,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同时,论文写作能进一步加深对高级财务管理知识点的认知。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考核方式多样化。“高级财务管理”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公开论文等方式结合。具体而言,平时考核占20%,灵活考核3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中出勤和上课表现可以利用“雨课堂”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灵活考核主要是根据案例讨论中表现、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期末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卷面期末考试成绩。(四)培养学生主动性大数据环境下,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新的信息,知识也快速更新,树立学生终生学习的观点,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前,学生充分利用各类线上和线下资源进行预习;课中,学生深度参与案例讨论和模拟仿真实验等,课后,复习,制作PPT,进行学生论文写作。学生主动性贯彻“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加强校企合作。目前,我校和许多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校企合作,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数次校外实践课,加深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进一步培养应用型人才。

(六)建立仿真实验室,加深大数据技术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在校级层面建立仿真实验室,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财务管理活动,使高级财务管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可动态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点认知。同时,加强数据安全性管理,建立数据库安全保障机制。

三、结语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融入“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各个阶段,充分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各类教学资源,打破线上和线下教育藩篱;采用“理论讲解—案例讨论—论文写作”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大学生平时考核,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进行校企合作和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加深理论和实践的耦合性,培养创新性、实践性的财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爱梅.“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1):24–26.

[2]刘利.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12):96–99.

[3]王铮,陈久会.翻转课堂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经济,2019(12):124.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7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连接桥梁,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文章揭示了论文选题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写作周期

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校学生的必修实践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考察学生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和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能力等。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偏离专业方向。

论文题目的选取要和专业相符,尽量从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选定。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选题随意性较大,偏离专业方向,如类似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微利时代的企业定价环境分析”、“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等题目分别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的范畴。

(2)选题范围不合理。

一些学生选题时比较盲目,加上对专业知识掌握深度不够,造成选题范围过大,如“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财务困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分析“,这些题目的研究需要综合性知识,需多样性研究方法,更适合硕士生研究范畴,以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容量和研究方法难于完成。而且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为一万字左右,显然这些题目范围过大,题目范围和所撰写论文字数不符。致使查阅资料困难,缺少研究价值,导致写作过程中断,甚至中途改换题目,挫伤学生自信心,影响最终论文完成进度。

(3)侧重理论研究。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因此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应注重于实际应用,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题目尤其不适合于本科生,如“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这类题目偏重于理论研究,难度和工作量不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选题偏离实际,缺少应用价值。

(4)选题方向过于集中,导致题目重复。

由于有些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数量丰富,收集资料比较容易。如“中小企业融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等方向是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的,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企业进行研究,表面上是“同人不同题”,实质上不同的题目方向相同,研究方法相差无几,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尽管选取的是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但研究主体基本是选取所研究企业三至五年的报表数据,进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单项分析,最后用杜邦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千篇一律,这样的论文选题难以做到富有新意。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缺乏学术性。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用语应具有学术性、逻辑性,但很多学生却喜欢用描述性语言,“语言不规范、缺少逻辑性”是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一大通病。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注重应用性,要求所撰写的论文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但许多学生对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仅能进行基本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3)过度引用他人资料。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并未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积累,大多数学生选题前从未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缺乏资料收集和论文写作技巧,为尽快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不进行实地调研,写作过程脱离实际,大量引用他人文献资料,东拼西凑,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把好论文选题质量关。

选题环节是毕业论文起始阶段,所选题目会贯穿毕业论文始终,而优化选题是提高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需制定完善的选题制度,保证选题质量。指导教师在拟定论文题目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应体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以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第二,所拟题目应具有可行性,题目大小,难易程度应与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匹配,范围不易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避免偏重理论,最好针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其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论文的撰写。第三,撰写题目时避免研究方向过于集中,避免雷同,避免限制学生选择的范围。第四,题目应与时展相适应,力示新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中,可按以下顺序进行选题环节。第一,由系主任或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富有经验的老师召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动员会”,对论文写作的目的、要求,选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动员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后期论文写作做好准备。第二,成立“选题评议专家组”。由指导教师拟定一定数量(可为当年所指导学生数量的1.5倍)的题目,并提交到“评议组”进行审查,核准修改后下发执行。第三,公布毕业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姓名,由学生挑选题目,建立师生对接关系,院系适当进行调整,并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二)延长论文写作周期。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三个月。对于毫无论文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一万字的论文撰写,其完成质量可想而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写作周期内完成,而应延长论文写作周期。将论文写作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渗透。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授课中,讲到融资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时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引导学生将来毕业论文写作时,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将来所接触到的实习单位的财务状况,可以对该实习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讲到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基本程序时,准备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撰写初稿阶段,修改试行与定稿阶段,恰好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高度相似。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渗透到该教学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论文写作全过程管理。

(1)事前管理。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制订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以规范毕业论文工作。例如可以拟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另外,抽取有一定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解读手册内容,使学生了解选题要求、写作方法及格式规范等毕业论文相关的问题。

(2)事中管理。

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每周至少安排2-3次指导时间,把好从提纲、初稿、修订稿到最终定稿每一环节的质量关。

(3)事后管理。

论文完成后,学院组织答辩组进行答辩。由于学生以前基本没有任何答辩经历,所以大多会比较紧张,无所适从,指导老师要做好心理辅导,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进一步熟悉,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最终评定。并组织学生座谈,听取反馈意见,不断总结提高。

(四)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一,针对校内师资,学校要每年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可以到其他高校,也可以到企业参与实践。要聘请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精通专业知识的退休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第二,针对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或企业聘请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如可从企业聘请高级经济师或注册会计师等。校内师资结合校外资源,内外协作,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校内教师指导水平,逐步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邱丽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英.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5)

[2]夏绒,关旭.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J].对外经贸,2012(5)

财会专业论文范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对财会工作进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财会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本论文主要是对财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找出现在在财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精细化管理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准确快的处理财会财会工作业务,我国引进了国外的精细化管理的技术,在会计计算中应用电算化等高科技技术,管理人员更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处理财会工作的专业技能,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财会工作的工作原则,要在工作中集中注意力,保证财会工作的准确性。

一、单位财会管理现状分析

(一)人员配备不合理

因为在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管理中,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就会出现工作散漫,推脱责任等现象,所以进行财会工作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各个方面的财会工作,把各种工作聚集到一起,增加了财会工作的工作难度。通过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能合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分配,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际的财会工作进行基本的调查和了解,没有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所以在分配工作时不能合理的根据工作人员的特长分配工作任务,导致工作时出现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充足,不能及时进行财会工作等问题。第二是因为每一个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水平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财会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个环节的工作的难度也会有不同,不能合理的将工作进行分配,就会在财务工作进展的后期出现专业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多,但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处理业务的能力而无事可做。

(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急需财会工作的专业人员,然而我国不断的在推进素质化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就业率,允许社会人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参加专业外的从业资格水平考试,虽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具有专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没有超高的专业工作技能和水平,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处理相关的业务,虽然现在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他们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并不能提高财会工作的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效率,不仅要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还要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超高的职业素养,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财会工作管理主要是静态的工作方式,重视的是财会工作中的核算工作,这样会增加工作中的工作内容,增加工作量。精细化管理方式是动态的,主要是通过对财会工作的规范化,可以减少工作中的不必要的工作项目,较少工作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降低财务风险

传统的财会管理方式在应用时名主要依靠的是一些传统的计算方式例如算盘等计算设备,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经验不足造成计算错误或者记录失误等问题,提高财务风险。精细化管理方式在应用时引进先进的计算设备,提高了财会计算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会计计算和记录的准确率,减低了事业单位的财会风险。

三、财会精细化管理应用策略

(一)引进现代财会管理设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生产生活领域。财会工作中应用互联网的电算化软件技术,提高了财会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培养财会人员精细化意识

在财会工作中引进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要技术和设备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招聘时,提高招聘门槛,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参加工作时,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

四、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方式应用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引进先进的计算设备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降低了财会工作中的风险,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尔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