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基础知识范例

财会基础知识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1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中职数学服务专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数学与财会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数学应用的工具性与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财会专业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同时深化对于数学专业学习的认识。

1.中职数学与《税收基础》的整合【案例1】数学知识———分段函数,财会专业知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2.1。

(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探讨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具体计算方法。例如: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

(2)引导学生将财会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自己擅长的数学问题,并且结合相关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将纳税人月工资超过2000元的部分假设为X元,其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则为F(X)。X≤500时,F(X)=0.05X;500<X≤2000时,F(X)=25+0.1X;2000<X≤5000时,F(X)=175+0.15X;……

(3)将解析法转变为财会专业较为常用的列表法,以形成《税收基础》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4)教师给出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计算,以培养学生数学与财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技能。

2.职数学与《统计基础知识》的整合在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课程的整合中,笔者发现:《统计基础知识》是数学《统计》在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将两者进行整合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学中应将《统计》单元安排在第一学期,在《统计基础知识》未开设前,学生应掌握《统计》中的相关知识点与计算方法,为《统计基础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的整合在以往的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两者均存在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问题。在中职数学教学要为专业服务理念的推动下,两者之间的整合不但要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更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整合。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的根本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在教学方式整合中应实现由“接受型”教学向“发现型”教学的转变,使得学生在同时掌握两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笔者总结了教学方式整合中的要点,具体包括:

1)学生必须掌握数学与财会专业有机、系统的知识;

2)强调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利于解决财会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数学及财会专业中的奥秘。

二、中职数学与相关专业整合的效果

当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数学作为基础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而且要达到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是指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限定选修内容,即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发展规划与继续学习所需,加强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整合,通过生产、生活、专业实例的分析与解答,使得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块则是指任意选修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在数学教学的同时适当引入相关专业的知识与内容。例如:机电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三角计算及其应用、复数及其应用等扩展学习内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可以选择逻辑代数初步、三角计算及其应用、算法与程序框图等扩展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思维分析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实现中职数学与相关专业整合的预期目标。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三、结语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2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在人类各个领域得到运用。人工智能通过人类设计的智能系统以及应用科学技术模拟人类活动,来节省人们的精力和时间,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质量。从2016年开始,德勤分享“德勤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宣布将财务机器人引入会计领域;普华首次在中化国际试水财务机器人;安永、毕马威明确提供机器人自动化服务;金蝶总裁宣布金蝶财务机器人的诞生。如今人工智能在财会专业领域中初步得到运用,这是传统的财会行业发展模式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了智能化的产物。在2016年全球范围内从超过百分之十的组织机构引入财务机器人(RPA)来进行日常运营管理,到2020年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组织机构应用财务机器人(RPA)。同时,全球的机器人自动化市场规模在2020年预计可达到49.8亿美元。因此,财务机器人(RPA)在互联网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下,它对财会专业的创新,改变了财会行业中的就业趋势。尽管现在财务机器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身为学生,也引发我们的思考,高等学校面临财务机器人大发展的未来,对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模式是否需要提前做出改变。

二、智能化时代对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影响

(一)以核算为重点的会计教育模式将被淘汰

通过采访财会专业的就业人员和高校老师了解,目前就会计职位来讲,从业人员就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基层会计人员占比例很大的部分。基层会计人员一般的工作便是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按性质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会计,主要是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一类是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众多的会计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属于普通的会计人员,以财务会计的方向为主按照基础会计知识进行业务操作的人员。财务智能使得会计人员尤其是基础会计人员将面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局面,智能化会计时代使得人们从机械重复的基础会计业务中解脱,也使得这些从业人员不得不加快转型。高校在关于培养即将进入会计行业就业的人才的教育上,以广州高校的学生为例,80%以上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是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知识,学习如何填写会计分录,编制财务报表等基础技能,以基础核算的专业学习为重点,学校停留在培养基层会计人才为目标。但是在智能化会计时代下,基层会计人才的就业前景愈发严峻;与高效智能的财务机器人的对比下,高校培养的基础会计人才将不具备就业的优势。

(二)管理会计的教育地位将得到提高

会计以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为主,而这也是大部分会计人员当前在企业的经济业务中承担的工作。但是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会逐渐弱化会计人员的核算职能以及替代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工作,财务机器人高效无误的操作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手工,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将来可能不再需要聘用大量的基础会计人员去负责繁杂的经济业务。对于财会行业的就业需求也存在对基础型会计人才的供大于求,对管理型管理人才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国家现在大力推广管理会计的发展。财会机器人会替代财会核算人员,对财会职业的冲击和挑战是很大的。因此高校在管理会计的教育模块需要提高其在培养方案的比重,在会计的基本职能从核算与监督转变为预测,分析,决策的趋势下,需要让学生在夯实财务会计的专业的基础上,增加管理会计教育模块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前提前转型,在未来就业能够从事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决策以及预测的管理型会计岗位,利用会计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智能化会计时代的发展下改变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只重专业理论的会计教育逐渐不再适用

根据调查,广州大部分高校财会专业教育都是注重专业理论技能为主,做到了夯实基础知识,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缺乏培养。高校在关于财会学生的培养方案上,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为原则,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培养以及IT领域知识的传授。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基础会计上。但是,随着财务机器人的横空出世,会计的核算职能逐渐弱化,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管理型、决策型和IT型会计人才才是财会行业亟需的。我们发现,学生反映的数据显示65.9%的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等非专业知识,管理会计方面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学校开设了管理学、统计学,access等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管理会计这门课程。即使学校开设了这些非专业的课程,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却没有和专业知识培养的要求并重,只是学到粗浅的理论,简单的办公操作。学生普遍抱着“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就忘”的心态去学习。只注重专业的学业成绩的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学生成为了只会读理论,毕业实习工作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不能很快就业的情况。有超过80%的学生表明缺乏实际训练和操作,大部分学生在既没有实操也没有实习的情况下,只是凭借理论知识无法应对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所以,高校在关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上,应该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理论成绩,忽视实操的重要性。因此,会计教育模式不应该以专业知识理论为唯一学习目标,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专业学习不仅在就业中无法取得优势,特别在财会智能逐渐成熟的发展下更是会被行业淘汰。本科会计教育的教育需要从专攻专业理论知识的模式上,从片面追求专业成绩,放低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上做出改变,旨在培养综合型实践性的会计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本知识陈旧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都设置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但是根据调查,多数课程还使用多年前的课本,例如,目前使用的《西方财务会计》还是2004年的版本,而会计的内容是一直在变的,国家关于会计政策也是年年在改,而我们学习的还是过去的知识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2018年15号财政部涉及的财务报表方面的知识又做出了新的修订,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并为新项目“应收票据及应收帐款”、“固定资产清理”并入“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并入“在建工程”等。这些新改动不久的会计内容,没有及时地的在学生学习的专业书中改编。根据调查,有约70.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国家在会计政策方面的改动,不知道会计政策的具体变化。因此,学生依靠书本得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虽然这也和国家会计政策每年都在变动的因素有关,但是专业课本的推陈出新还是有待提高。

(二)理论与实践脱轨

在大学时期,学习仍旧以理论为主,对于实践方面的技能,大大缺乏,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根据调查了解,有高于80%的学生反映他们的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实训的课程却相对较少,即使存在实训课程,没有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重视,在上会计电算化实训课时,也只是止步于教会学生在电脑上重复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后面的过账程序,编制报表程序都是由计算机内部处理,无法应对如今出现的共享会计以及源会计等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型会计。因此,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中就会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因考核方式与实践无关,而导致学生学习模式僵化,有些人就只是死记硬背,只求通过学校的考核。这与企业所需求的企业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综合实践能力、财务报表具体分析能力等相脱节,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如今,智能化会计时代下,财务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做很多重复性的简单的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企业或者说就职单位需要的是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专业人员,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从很大程度是比财务机器人落后了,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三)注重财会基础,缺乏综合型人才

高校会计本科的教育模式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上,忽略了其他非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狠抓专业基础,放轻其他专业知识的培养下,学生也只会一味的注重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凑足学分的出发点上,无法引导学生去自发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来综合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能培养出综合型的会计人才来应对智能化会计时代的冲击。学校以培养基础型会计人才为主,在财务机器人逐渐替代基层会计人才的趋势下,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做出变化。学校既要注重财会专业的基础,也要让学生兼并管理、决策、IT等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应对财会就业形势。学生不仅要有夯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对财务报表数据有能力分析,以及具备做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决策能力。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的办公室office的简单应用,对于计算机的程序编程等知识也应该深入学习,提高计算机的能力。

四、智能化时代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定期更新课本,使用最新信息

社会日新月异,学校所使用的课本也应该是要跟上节奏,不仅抓好基础知识,也要把最新的知识带给我们的学生。而学生需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同时最大程度接受新知识和方法,尤其是计算机系统更新最快,IT知识、程序算法化也会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

在大学时期,学生一直在学习理论,却常常忘了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实际中,最终的实践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的实践课程应与理论知识同步进行,而不是先学完理论课程,再用一段时间来学习实践。知识的同步进行,也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高校应增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软件化课程,并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践,对社会企业的实质操作得到一定了解。

(三)培养综合性人才

财务机器人能做到数据的录入、归集、明细账、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流程中重复率高的机械化劳动都能让机器人完成。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应培养管理型、复合型人才,注重的是数据分析。我们做的是多方位分析数据背后所传达的信息,转化为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以辅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等。因此,在现阶段,学校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多增设管理型科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能为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而管理、创新、交际能力更能使人深度发展。

五、结论

在大数据的发展下,人工智能在财会行业上的发展是必然的,财务机器人的运用会逐渐趋于成熟。我们在当下财务机器人的初步运用,以及对财会人员就业的影响而引发对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的思考。学校只有不断为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引领学生多参与实践,将知识付诸于行动,全方位培养学生关于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培养管理型决策的会计人才为标准,以应对财会人工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云.财务机器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绿色财会,2017(9):37-41.

[2]张会莉.人工智能对财会行业及其人才需求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189-190.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4

(一)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清晰定位。

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较为接近,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既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又要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有所区别。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财,着重资金的规划、筹措与运用分析;后者重点则是会计实务,着重企业经营的数据核算。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前者的重点是企业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面向金融市场。各地方高校在对本专业进行定位的时候,应借鉴成功高校的经验,立足于自身,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以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将会计学、金融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公司理财和企业金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适应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投融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和税收筹划能力,能为各类组织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及工具应用指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做了大量人才需求调查后结合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技能需要而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积极建设优质课程,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着重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许多地方高校财管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甚至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财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省属高校财管专业应在提升办学层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开拓实践环节方面下工夫,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即创新我国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其中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省属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财务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财务管理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五)狠抓实验室和实训建设。

省属地方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3D实训平台进行财务经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沙盘实训,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真实企业职业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因此,围绕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2000年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

(一)宏观上更新培养理念,明晰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

依据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非常重要。由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财会人员需求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一是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宜昌本地各行各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在宜昌本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具体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管理及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财务管理实操技能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群,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微观上适应学科发展,重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在当今的时代进程中,培养掌握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利用互联网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成为每一位财会人员的必备技能。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教学弊端,当前高校必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之中。本文就各大高校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为社会培养需要的财会人才展开讨论。

1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集综合性和应用型为一身、汇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学科,在会计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会计电算化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取代手工记账的现代化记账方式,在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会计电算化有助于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在云计算、虚拟技术、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会计电算化提供了便利,也为企业优化财务现代化管理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的财务核算形式下,不但容易出现核算错误,也给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带来困难。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预防财务风险的可行性报告,有效降低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成本。其次,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系统的规范化和流程化,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各部门间的营运效率。企业管理层通过翻阅电子账簿即可实时了解各生产部门的资金状况、成本管理等信息,为管理层制定下一步经营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随着财政部门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大力推广,企业通过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更好地完善财务核算,更好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应用

2.1移动学习法

移动学习法是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无时间限制、无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电算化老师通过在网络平台会计电算化学习视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主探索、思考的目的;课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终端技术为学生答疑解难,提升教学质量;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课后作业,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作业并提交课后反馈,促进师生交流。利用移动学习法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更能有效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主要指教师通过设定项目,学生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应项目的学习与探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模拟实验,项目学习法为学生会计电算化模拟情景提供了基础。教师通过项目场景的设立,比如将班级的全体同学作为一个企业,企业中设有经理办公室、销售部、管理部、财务部、采购部等,并且设为主管会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员、公司总经理、业务经理、采购员等,模拟现实中企业财务岗位的设置以及相关财务问题的决策,让学生提高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更能达到会计电算化这门课设置的目的,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精髓。

2.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是指将“课上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形式颠倒过来,主要以课前吸收知识,课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内化的创新式教学。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主要依据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三个过程。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更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练能力的结合,教师传授知识模块需要老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合理整合,将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录制视频、制作学习幻灯片等等;学生自主学习模块更加考验学生的自制力、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不能有效节约课上的有限学习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翻转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互动环节,教师通过情景模式扮演给学生开展会计电算化实际演练的空间,学生可以相对应扮演企业中会计、出纳、财务经理等岗位,解决企业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互动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学生也可以依据模拟演练跟老师进行疑问的沟通,更能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点的理解。

2.4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更加强调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生在整个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给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教学学习过程相对比较开放,学生在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促进学生开创性思维的产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展开需要依靠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以及教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职责所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高校多数以学生意愿自主成立学习小组或是学生座位就近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导致学习小组间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也失去了会计电算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任务,但是倘若学习小组无法通力合作解决某个问题,教师是否需要立即告知?这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才不与合作学习法设置目的相违背。

2.5以赛促教

以赛促教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通过设置竞赛项目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达到学生深化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以赛促学可以分为课堂上分组竞赛和课后技能竞赛两个部分。老师通过会计电算化课堂上分组竞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记账程序过程时,通过划分小组合作,积分激励学生简述记账流程。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金融信息化技能竞赛、会计税务技能大赛等,调动学生参与会计电算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比赛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比赛过程中必须要拥有相关的理论基本以及基础知识,比赛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把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实践有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解读。

3会计电算化课程方法改革的建议

3.1注重教学情境设置,强调师生互动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产生知识点的学习诉求,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需求就会产生寻找解决办法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加强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热情。只有师生之间互相配合、及时沟通,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才会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3.2加强教师再培训,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

在当今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电算化课程当中。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环境背景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在云计算等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会计的综合处理,比如财务会计数据的分析、财务数据可视化管理等等。基于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更需要从自身出发,提升适应时代需求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动做到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比如,传统会计电算化总是以教学软件用友、金蝶等为辅助工具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但是,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的固化,也没有适应时展的需求。当前,会计电算化应该突破核算的基础功能,更加强调企业财务管理的参与。教师通过再培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大数据条件下会计处理的课程,更加能够加快会计基础知识与大数据应用的结合。

3.3设立师生考评考核制度

教师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主要为了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让多方参与,更能体现立体化考评的完整性。在过去,学生的期末考评主要以卷面成绩论英雄,忽视了学生在平时的表现。新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新的考评制度相结合,只有在更新学生新的考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把会计电算化中教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自主学习、参与度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掌握

4总结

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通过探讨会计电算化课堂的几种热门教学方法,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提议既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教”与“学”相结合更能撞击出会计电算化学习的火花。无论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应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操作功底,以及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会计电算化课堂方法改革,更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深化知识为目的进行的,真正做到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高效、充分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适应新时代背景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英兰,王立新.”互联网+”背景下《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5.

[2]张肖,张立斌.翻转课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8):35-36.

[3]邱世军.移动学习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8(3):55.

[4]南之浩.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J].经贸实践,2018(13):32.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6

随着《预算法》、《财政采购法》等法律规范的实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三项制度逐步推向深人,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部门预算改革是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工作都要以部门预算为依据,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工作都是对部门预算的具体执行。自2000年编制部门预算、2001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以来,就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看,谈几点看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做好财政三项制度的改革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财务工作,它对一个单位的事业发展、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抓发展就要抓预算,抓好预算才能促进事业发展。今后没有预算就没有资金,就不能花钱办事,所以我们每个单位都要把财政三项制度改革作为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工作议程,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仅靠财务部门、财务人员是做不了也做不好的,需要领导重视和支持。在编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工作时,单位领导应安排落实有关部门支持配合财务部门完成该项工作。

二、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前,财会工作的重心是会计核算、决算。此次改革,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内容,其工作的重心也由会计决算转移到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成为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负责编制部门预算的财务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财务知识,而且要有水利方面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还需有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又如,负责政府采购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招(投)标、合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电器、机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根据目前会计工作的内容及要求,为适应财政三项改革工作的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以《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财会人员的法律观念

随着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有关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财会人员应及时、认真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进行学习,并理解其精神,确保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工作方面的人员培训

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工作虽然执行了几年,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二项较新的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对这方面的有关政策,我们并没有完全吃透,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经验可供借鉴。另外,财政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不仅涉及财务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单位业务工作、水利专业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做好人员培训是适应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使广大财务人员加深对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和办法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单位基础信息、尤其是项目预算编制,虽然是按照财务途径上报,但绝不仅是财务问题,它们涵盖了大量专业性强、技术哇高的知识且涉及面广,需有关部门配合。国库支付体系的各个工作环节的对所有财务人员都是全新的,国库支付体系正式启动后,财务人员要尽快进入角色,迅速熟悉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定期上报用款计划、办理直接支付申请、上报资金支出情况明细表等。因此,为了尽快适应这项工作,各单位必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7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气象类事业单位;财会工作

新形势、新制度,气象类事业单位应对新财务核算管理模式不断深入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推动气象类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规范健康稳步发展的同时为其实现现代化发展建设助力。

一、新会计制度对气象类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其财会工作质量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构建息息相关。所以,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国家秉持权责明晰理念,在预算、损益等方面给予详尽规定。首先,新会计制度的推进,对财务核算主体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新主体不再围绕模糊的预算资金活动为定位,而是以实际经济任务为核算主线,既明确了资金具体动向,还能同时准确核算当期经济效益。同时,其工作内容也不再仅停留在简单记账阶段,而是更加系统、精确,业财融合与全面灵活并举,借此单位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其次,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预算管理方式及要素进行了新梳理。现代经济体制变革,迫使事业单位走出舒适区,一些单位在预算管理制定中不再单一考虑政府拨款直接来源,也会通过自身定位开拓资金渠道,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对于自身拓展的市场资源,新会计制度财会核算要素十分契合,对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及净资产进行了明确规定,既方便了基础财会工作的开展,也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展示得更加直观与科学。再有,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使财务管理职能及权限实现了新定位。顺应国家发展大潮,事业单位更应该关注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新制度下财务报表使单位财务信息及披露更为全面,不仅对自身资产规模及财务现状有了更深入了解,还对具有行业特性的资产管理意义非凡。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规模较大,如何提升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成为热议话题,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更加值得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亦是工作重心,而新会计制度对此尤为重视,所以,全面了解自身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是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财会工作职能及地位也需得以认可提升。

二、新会计制度下气象类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存在问题解析

新会计制度无论从财会工作内容、工作定位还是重点领域均实现了综合、科学梳理,这使得现阶段事业单位工作不仅符合发展规律,同时满足大众诉求,因此做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新旧衔接尤为重要。

1.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有待优化。气象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之一,若想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对财会工作高度重视。气象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较多,包涵中央及地方计划双重属性。在传统核算制度下,收付实现制是其采取的主要方式,但从满足新会计制度准则要求来看,气象类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规章制度转变稍显滞后,修订与完善不及时。同时,从财务流程上看,其财会工作开展不明确,预算管理是财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而目前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预算工作编报不合理,常表现为上级单位代编代报形式,造成职能落实缺失,也对其资金管控和财务管理产生一定影响,故针对新制度新要求,气象类事业单位应以规章制度为先,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落实。

2.财务核算内控流程有待深究。事业单位由于原管理模式与运作理念束缚,使风险与内控意识较为薄弱,气象类事业单位也不例外。良好的内控环境是经营管理的基础与保障,但目前,单位部分决策与管理层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薄弱并缺乏风控思想。即使有关内控规范在事业单位得以实施,仍有相当人员认为气象类事业单位资金体量不大,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同时各部门在产生报销业务时也有相应发票单据,在资金支付时也基本采用转账方式进行付款,整个流转环节不会存在风险,所以,内控与其无关论盛行。其实,这种思想上的理解误区,会加剧单位运营风险,而内控实则应为财务部门的日常管理行径,譬如:经费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问题往往导致一人多岗,所以很难满足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因此制衡性内控失去意义。更有部分单位对自身业务流程不做梳理,一些制度直接照搬上级或其他部门文件,不仅没有做到真正理解,更不符合适应性规律,再加上没有内部评价与监督机制等,都会加剧内控风险隐患发生。因此,对现行内控进行强化、对流程进行深究具有指导意义。

3.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财会工作中,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绝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这项软实力。新会计制度推进,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均提出较高要求,但从气象类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队伍来看,原有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不是专业出身,对财务基础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在以往核算模式运作下,新财务大多都是通过传、帮、带的照搬照抄方式进行核算,并没有独立思考,了解其中各类钩稽关系,因此,解决工作中例外问题稍显突兀。试想,若单位多个岗位财会人员不能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再加上多数气象台站会计以兼职为主,会存在财务信息审核不确定问题,日后会对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不可预知影响。

4.财务信息平台构建有待整合。信息时代,如何设计、分析气象类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体系,是其实行财务数据分析的前提。目前,国家供给侧等各项改革已逐步步入深水区,气象类事业单位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业务、服务、管理等因素制约,预算、决算、资产、审计、税费等职能提升,均要求各气象类事业单位实现财务信息平台化管理。然目前,财务大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工作较为薄弱,其潜在功能和利用价值并没有发挥出来,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财会工作地位并没有凸显。而对于财务数据不重视,本身就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浪费,业务与财务脱节,也会加深业务部门误解,因此,大数据平台构建只是开始,信息共享、业财融合的管理思想才是气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重心。

三、新会计制度下气象类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创新举措

1.认清形势,做好新旧制度衔接。气象类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应认清形势、深入研究新会计制度并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出发,对会计模式进行重新确定,明确双体系,重塑适于自身新制度下的战略性会计准绳。除此之外,要对自身工作环境、日常效率等有足够认识,对于资金核算方面,给予特别关注,通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分录核算管理,实现不同资金来源和财务状况的平行记账,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下不规范财务记录造成的信息错配。由原单一核算模式到新会计制度要求,转变的切入点就是新旧制度的衔接,只有相关人员给予高度重视,才意味着新旧制度的华丽转变。

2.转变思想,狠抓内控监督管理。决策与管理层是内控系统建设的核心。然事业单位在工作模式和财务理念上与企业大相径庭,在新制度出台后,气象类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应极力成为内控思想上的巨人,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重新梳理内控监督体系,明确职能,强化成本、绩效、内审监督管理,并使其管控流程更加具体化、针对化,才能利于财务信息更具指导性,核算水平更具规范性,预算指标更具实用性、风险预警更具前沿性、内审监督更具实效性,否则,若缺乏内控监督,再完美的制度也难以承载制定初衷,发挥指导意义,所以,气象类事业单位应做好内控思想建设的培训与宣传工作,以为其财务核算、风险把控、监督审核保驾护航。

3.着眼未来,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新制度实行以来,各气象类事业单位都组织了相关财务人员进行集中学习与培训,以增强在岗财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素养。但为了应对气象类事业单位的现代化发展,财务人员不能以孤立、专业技能自居,应同时加强各部门业务技能的深入了解,学会做好业务活动与财务语言的通俗化沟通,实现业财融合,所以,各气象类事业单位应积极组建综合素养高的人才培养梯队,组织部门间培训资源的衔接,并努力建成一支既了解气象业务又有优质专业素养的复合型财管人才,以打造专业人才的品质提升及单位财会工作管理提升的双收益。

4.应用创新,实现信息平台融合。财务信息化是现代气象类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转型的创新之路。在信息平台搭建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数据采集范围的拓展,包括人资信息、工资模块、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等各类信息的一键式录入,并将此类非财务信息自动连接到财务业务信息化模块中实现数据共享管理。同时,信息共享的时间方面也应做好进一步延伸,对于往期数据要做好保存,以便实现横向与综合的数据可比。另外,信息平台建设还要注意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综合性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不仅可以分析数据差异,还应全面、深入地进行原因剖析,为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更有质量的参考价值。大数据时代,全面提升财会记账自动化实力,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全面、精细,提升核算质量,适应气象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琴.海东气象部门内控管理现状及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0).

2.陈信君,陈琪.地市级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研究探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财会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中,跨行业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的趋势,为了应对全新的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传统商科教育的局限性逐渐暴露。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势在必行,作为传统商科教育中的核心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新要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商业模式逐步演变为“人工智能科技+传统行业”模式,在这股新技术的浪潮背景下,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为了匹配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相应的对财会专业中各个课程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学基础》课程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后续《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等财会类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所以,《会计学基础》课程改革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应用于财务领域已大势所趋,四大相继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及APA(机器人审计流程自动化),中兴、龙湖地产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使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自动记账、算账等会计核算职能,从而基层会计特别是财务核算岗位将面临失业或转岗再就业的压力,如何避免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高校必须明确人工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新要求、新挑战和新机遇,确定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财务领域后财务人员清晰定位,然后根据更新后的财务人员定位确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新要求。由于未来会计核算类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未来财会人员的定位将转向管理会计等需要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类的岗位。基于以上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新要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需要让学生深入掌握整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会计核算的底层逻辑、会计基础知识与其他学科、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为商业分析服务,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帮助,从而作出正确的经营、投资、融资决策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一新定位要求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根本原理,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毕业之后才能具备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2传统教育中《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教育中《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如下方面。

2.1课程内容过窄。财务机器人使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衔接,自动实现记账、算账等会计核算职能,具有高效率、低错误、快速反应等优势,减少了对会计核算人员的需求,使得传统的会计核算岗位需求骤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财务领域后财务人员定位应该转变为能够应对复杂财务问题的管理类人才,这就需要财会人员不仅仅要精通财务核算,更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商科知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自动生成的财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然而,目前高校商科课程设计是按照工具型人才培养标准的教育理念来设置,基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强调各个科目由单一、独特的内容组成,各学科都相对独立、封闭,自成体系,这样的设计倾向于割裂知识,割裂了整体的事物,使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断层。基于传统商科教育课程设计问题的共性,《会计学基础》也存在此问题,与其他非财会专业课程相对独立、封闭,课程内容过窄,主要为会计核算基础等会计技能性课程内容,仅仅注重与后续诸如《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等纵向专业课程的衔接,却无与诸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的商科的非财会类课程横向衔接。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使学生仅仅专注于会计核算领域,未能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将整个商科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其他学科为财务服务的这一职能,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进行财务分析时眼光过于狭窄,未能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甚至产业发展状况、行业生命周期、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财务分析,也不知道怎么将财会知识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工具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改造企业传统商业运营模式,通过财务指导决策、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2.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式的应试型教育方法。第一,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概念较多且有些概念晦涩难懂的特点,采用讲授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未积极参与学习使得初次学习会计学课程的同学可能觉得难度较大,从而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失去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会计学基础》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厌学情绪及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不到位会影响后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第二,讲授式教学方法可能会扼杀学生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填鸭式、灌输式的,没有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此外,讲授式教学的另一缺点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各个行业的会计核算略有差别,不同的商业环境对财会知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课堂讲授式教学由于受场地、本学校课时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只有掌握自学能力,才能适合行业需要;另一方面,面对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更新迭代的新兴技术,只有掌握终身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3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3.1课程内容跨学科横向衔接。第一,课程内容与商科中其他非财会学科衔接。当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财务领域后它将普通的财会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等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财务人员定位转变为能够应对复杂财务问题的管理类人才,将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分析、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履行更多决策支持职能。角色定位由核算型财务向业务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型;工作职能由流动资金管理逐渐向理财与风险管理、管控金融资源支持、司库转型;最终实现为不同管理对象提供差异化服务。企业结果的“记录员”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所以要做生产经营过程的“调度人”和企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这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掌握传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外,对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产业的发展规律、宏微观经济等非财会知识也必须具备,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反应,他们无法很好的将财会知识和其他商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会计学基础》作为财会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一定要做好跨学科横向衔接的心理建设及方法指导,在介绍本门课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介绍跨学科综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让学生学习其他商科课程时,能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未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渗透进各个领域,财务、技术、业务等人员的组合协同工作趋势不可逆,跨工种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会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前端的资源获取体系,中端的规则与流程引擎,后端的大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整合,打通业务链各环节,全面实现从外部原始信息获取、交易合法性验证、会计凭证制作、记账,到会计报表的生成等企业会计循环的自动化,为不同管理对象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财务构架是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将财会专业理论知识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IT信息技术综合为一身,这就需要在财会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中进行导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未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与财会课程的衔接。

3.2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上课下联动的教学方法。第一,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机械的劳动将被机器人所替代,只有具有创新的思维才不会被机器所替代,面向未来社会需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刻意培养学生的以上能力,才能使学生不被机器所替代,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二,设计课上课下联动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技术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也不断加快,为了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高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些都需要在大学阶段,学校进行刻意培养,所以,可以通过课上课下联动的教学方式,课下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由同学门通过自学完成开放式作业,课上通过作业分享方式予以讨论及解答,从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终身自学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于洋,杨宇.基于能力培养《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改革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