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才培养范例6篇

财会人才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两种重要组成要素。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的职能更加全面,实效性特点更加明显。近年来,各大企业对管理会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变化为财经类高职院校的管理会计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存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中存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管理会计能力培养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而言,其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对各类管理会计知识的掌握水平,而对学生的管理会计能力不够重视。这种培养特点与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实际要求不符,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1]。

1.2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问题

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技能水平以及对企业管理会计的需求了解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

1.3管理会计培养范化问题

财经类高职院校对管理会计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范化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范化的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化优势的发挥,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的最终培养效果[2]。

2财经类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应对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促进管理会计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应该注重以下几种应对对策的应用:

2.1财经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策

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管理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将其输送给企业。而就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率较低。这种现象表明,财经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管理会计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引入高职院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种合作方式的应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产生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管理会计具体化要求的作用。

2.2管理会计教学优化对策

针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管理会计教学而言,其优化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2.2.1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整体计划编制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目前情况,及管理会计用人市场实际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中应该包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优化、成本数据分析技能等内容。为了保证该计划的有效实现,应该在管理会计培养计划的不同环节设置相应的目标。例如,将计划初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学生对管理会计下相关知识的基本掌握[3]。

2.2.2强化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对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该注重管理理念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强化。例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会计智能等内容的教学,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

2.2.3管理会计工具强化教学管理会计工具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较常使用的重要因素。对此,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应该注重学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管理会计工具,如分步成本、弹性预算等的强化。当学生对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的熟悉和应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更加精确、高效地处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问题。财经类高职院校这种教学调整对策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的[4]。

2.3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优化对策

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是影响管理会计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实现:第一,教师继续教育措施。这种措施是指,为教师提供管理会计研讨会、专业化培训等继续教育机会,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第二,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措施。这种措施是指,财经类高职院校从社会上引入拥有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化教学经验的人才,以此提升自身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3结论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管理会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人才培养范化问题、教师能力不足问题以及不重视管理会计能力问题等。基于这种培养现状,应该应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现有教学优化以及教师优化等对策,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环境,促进管理会计人才数量的增加,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涛.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198.

[2]孙竹林.论财经类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6(04):56-57+28.

[3]向奕.财经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2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其以企业“订单”为标志,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及就业问题,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传统订单班多以制造大类等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为主,一般来说,企业数量少,单个企业需求量大,这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特点相距甚远。要想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红海”中站稳脚跟,学生需扎实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具备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人才培养方的学校和用人单位方的企业,若能实现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订制,开辟“蓝海”,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针对性并节约企业培养、选聘人员的成本,让人才供求更加吻合,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具体项目的校企师资的双向参与,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现校、生、企三赢。

二、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企双方如何开发校、企、生三方满意的“订单”及如何共同产出合格的“订单产品”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供求总量大,但个体企业需求量小,不能遵循传统的以某个具体企业某个特定岗位个性定制为特色的订单培养,而应重点抓住同类型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同质的特点探索“分业型、定岗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学生只能做会计的思想,根据企业类型和实际需求开发更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工作岗位及确立岗位课程标准。“订单”标准即为具备一定通用性的“岗位”标准,在订单企业学习的是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就业去向可以是订单企业,亦可以扩展至订单企业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或同类型企业。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为例,经过20余年的积累,现有财务会计/财政金融类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合作企业类型多样,包括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管理/投资咨询公司、ERP企业、(财务)软件公司、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等。相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同质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又具有一定差异。合作单位数量的积累及先期实习就业合作的基础,为开展以企业类型为分界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首先依照企业的经营范围将其划分为几大类型;其次,选取不同类型内的一家或几家典型企业分别作为代表,开设不同类型下的标准“订单”:如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对应记账岗/会计审计岗/税务审计岗;管理/投资咨询公司对应企业管理顾问岗/理财投资岗;ERP企业对应ERP实施顾问/销售顾问岗;(财务)软件公司对应财务软件研发/销售/实施/培训岗;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对应金融营销岗等;之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不同企业类型对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与岗位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及过程管理要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实现“订单”企业的校、企双向师资建设与管理。以“平安订单班”为例,我们通过引入平安集团,建立平安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平安文化、平安培训带入华厦,创办平安集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第一个订单班。2011年至今共151名学生赴平安上海职场顶岗实习,平安集团累计投入培训师资18人次,引进企业资金近300万元,实现平安订单对接就业30人,保险相关延伸就业30人,电话营销定向就业22名。再者,我们以与用友软件公司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建立用友订单班,将业界知名的用友文化、用友学院培训体系带入华厦,学生经层层选拔进入订单班,用友公司派出金牌讲师进行理论授课,并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项目和ERP实施项目,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营销精英和实施顾问,学生就业方面将对接用友本部、合作伙伴及该公司遍布亚太地区的150万家企业。目前用友订单班首批10名学员有3名学生已被用友录用,第二批11名学员已进入项目实战阶段,未在用友公司就业的学员多被引荐指其伙伴企业或至相关管理软件企业就业。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厦门具有较强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咨询服务企业合作,成立审计订单班,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制定授课方案,注册会计师以学徒制的模式指导学生从事真实的审计业务,在专业实践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审计订单班首批25名学员中,有5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录用,其余被推荐到各类企业;第二批50名学员已进入10家会计师事务所跟随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

三、财务会计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3

本文作者:刘胜达 周航 董莉平 杨淑媛 董玲 工作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方案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部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部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财会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64-02

“互联网+”模式即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革、创新和发展传统行业,“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既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财会思维,积极深入地探索互联网对财务工作的会计环境及会计人员的新的要求与影响,还需要我们从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中去突破和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用以培养当前及未来企业急需的财会人才。

一、“互联网+”模式下对财会人员的要求

在财务和会计不断与国际趋同的当下,可以预见未来的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将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和竞争,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财会人员不仅要对财会专业知识理解透彻,还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如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等专业。互联网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缩小了会计核算与经济事项发生之间的时滞,使传统的事后核算模式转变为会计核算和业务发生的同步集成,尤其是可扩展性商务报告语言(XBRL)的应用,由计算机识别代替了会计信息的人工识别。这些转变都需要当今的财会人员对互联网、信息化等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会计核算。

财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除了要了解每年会计、税务等经济政策的变更,还要应对信息技术的更迭,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财会模式下的协同交互。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出重复基础的记账工作,掌握交叉的多学科知识,才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不断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结合的当下变革新技术与新商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人才需求下,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尽快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制订符合“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二、“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人员的要求

“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教学改革要从一线教师开始。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先锋,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财会实操的训练。教师在传统的教授型教学以外,还要加入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以问题引导教学,以实践辅助教学,并且改变以往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成绩检验方式,多注重期中的过程性考核,采取多重考核形式并重的绩效检验模式,如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小型课题、实验报告等。高校教学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如会计处理、税收筹划、经济法等实践性很强的部分,可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授课讲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所接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对传统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全面更新,将以往只注重理论和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过渡为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的思维。

仅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更新,在课堂上,要打破以往由教师为中心主导教学的课堂形式,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反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要在课下提前预习书本知识,搜集课外资料,并且反复演练,从而既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其他如表现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也都得到提升。慕课和微课的引入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新的培养方式。这种在线课程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将不再受限于上课的时间和地点,能够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同时方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以外,还要注重课外活动基地的搭建,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财会专业,实际操作性很强,如果能经常到企业去实习,并由企业的导师实际指导,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四、“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高校财会教学内容显得单薄而局促,财会教材中大部分涉及到的是上市公司以及制造业的财务会计处理,而非上市的中小公司的会计处理则很少涉及,因此对于大部分职业高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处于中小企业的学生,就会面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在民办高校对财会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和专业组合时,也会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典型的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一些内容,由于是在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有些与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差距,并不符合企业实际经营的需要。在理论与国际趋同的同时,高校科研也应获得新的发展和进步,并能将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及企业急需的财会人员。

五、“互联网+”模式下对高等学校的要求

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兴起,势必带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之间的协作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尤其是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课程中,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更加广泛的国际化的视角去吸收理解知识。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应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供师生分享,全方位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程序中,为情境化教学和网络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虽然不断提高,但是高校的组织文化和内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高校更应目光长远,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在办学目标与文化建设方面引导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真正做到运用互联网思维去培养学生能力和建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Kang Shumi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for WBI:The Process of Moving Courses Online [M]. Saarbrücken:VDM Publish

ing House Ltd,2009: 4-9.

[2] 王维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1):75-78.

[3] 杨霞辉.关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440.

[4] 魏向阳.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188-190.

[5]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6] 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7] 谢晓妮.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2):218-220.

[8] 于桂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财会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60):148-150.

[9] 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96-102.

[10] 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11]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12] 田常红.互联网时代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初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67-70.

[13] 陈小兰.传统财会教学模式的突破──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42-43.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现代 财会人才 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20-0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专业性财会人才,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统计,提高财会核算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时代中,各大高校在财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财会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实际的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财会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充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会人才的就业压力。不仅因为各类财会人才之间的争压力变大,也更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财会核算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财会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会核算的效率,也对财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财会人才,就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更新,推动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1 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引导各行各业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在现代财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旧要按照相应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财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养、高技能的专业性财会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支持。因此,在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财会人才的公平公正意识,让财会人才在实际的岗位上,可以公平地维护社会公众的集体利益,提高财会核算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在社会企业层面上,培养出的财会人才要能快速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要能满足企业的财会管理方面的需求,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学生层面上,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财会核算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财会人才的就业率。

2 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2.1 社会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对各项质量评价指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社会层面的指标选择,高校在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考虑,要对高校培养的财会人才进行综合性评价,做一个整体性的概况把握。在社会层次上的人才指标选择,一般是从整体出发,要注重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财会人才的知名度,增加高校的荣誉感。因此,社会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高校的知名度或者排名,还有高校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等方面。财会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必须对此有充分、全面的了解,从社会层面进行考虑,提高财会管理的水平。

2.2 企业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需要财会人才最多的群体,也是财会人才毕业之后,应该去从事的岗位。在企业层次上,对财会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通常是从财会人才的专业程度、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考虑的。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企业通常会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社会实践、学历层次、计算机水平、英语等级、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且这些指标一般很难用量化方式计算出来,只能采用观察或者测试等手段来进行判断。

2.3 高校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才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在实际的财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要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财会人才,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高校层面上来看,主要考虑到的评价指标有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财会专业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范围,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课效果,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等等方面,这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4 学生层次的指标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培养主体,学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财会知识的学习程度、积极性、配合程度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学生层次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行和职业修养,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等级,还有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等等,这些评价指标也是很难通过具体量化的形式进行解决的,需要借助观察、考虑等评价的基本形式,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 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对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还要考虑到各项基本指标的权重比例。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应该是影响财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层次对财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财会人才的专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还不能忽视社会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实际的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各项指标之间的比重,合理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质量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其中,在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要对各个层面的指标权重有一个明确的把控,根据相关的指标的平均权重,进行合理分配,社会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10%左右,企业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15%左右,而高校层次的指标比重应该在40%左右,学生层次的指标比重一般控制在35%左右,这样才能合理地控制好各项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真正发挥出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促使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整体有所提升,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出高质量的财会人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培养现代财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相应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高校财会人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建立现代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熟练地掌握各种质量评价指标,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不断对现行的财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起符合现代财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霞,伍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13):156-157.

[2] 蒋蓉.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1):14-17.

[3] 谢沂芹.运用因子分析建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研究之二[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强调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只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过分重视学生对于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淡化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学生择业的广度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第二种是照搬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造成学生缺乏基本操作技能,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形成受到阻碍,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即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教学形式的核心仍是教师、课本以及课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而轻技能。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继续使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教学模式。有一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相应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但终究因为条件受限而无法充分付诸实践。再有,课程设置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会计学大致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在此基础上设置,但普遍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

1.3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对学生财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却做不到这一点,一般做法是针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体现整体财会的工作流程,不能使学生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财会知识体系。这极大地制约了财会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4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不足

“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是指既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财会专业教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直接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职教师资补充渠道存在困难,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有的教师并不能独立完成企业的财务核算。一些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只不过是拥有教师资格的同时,通过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他们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是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的,这种教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很密集,他们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因此,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正因为如此,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

1.5政府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

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

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但人才类型的区别只在进行宏观统计的时候有指导意义,对实践上人才的具体培养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无客观的划分标准。在“创新”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必然要求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和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人而言,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换职业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我国,采取双向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专业之间出现不一致很正常,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的内容不断变化,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职这个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定型,既不现实更不可能。

2.2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推动和引导体现在财政投入上。为提高社会对职教的接受程度,有学者提出就业准入制度的建议。但高职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总靠政府不断投入作为发展动力,那么随着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政府投入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就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另外就业准入的行政干预,与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就业率的社会需求和政府宏观政策不相符,违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规律。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拔苗助长方式片面加强职业教育,加大政府工作量,很难得到企业支持。

2.3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