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路径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已经开始意识到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古筝这种传统的民族乐器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气质。古筝教育要不要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存在一定的可行性,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推进古筝教育在中小学课堂的落实。

[关键词]古筝教育;中小学课堂;民族音乐

古筝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民族乐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存在一定的传承价值。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必然会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古筝教育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讲求“吹、拉、弹、唱”,古筝属于弹拨弦鸣乐器,被称为“东方钢琴”,是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又叫“秦筝”,起源于秦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风雨,饱经沧桑,但也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世界,放眼于未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值得我们推崇和传承的。古筝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认识古筝文化,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古筝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形式,激活学生大脑,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与众不同”的古筝教育更能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刺激学生积极地参与古筝的学习、欣赏和演奏。古筝艺术当中所包含的韵律美、节奏美、声色美和情感美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还能够刺激学生想象,激活大脑思维,实现学生音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在优美旋律的陶冶下,在手指交错的节奏中,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陶醉、翱翔,思维不断得到升华,智力不断得到提升。[1]

(三)古筝教育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情感层次,形成高尚的情操

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古筝的弹奏技巧,还会涉及优秀古筝作品的赏析,会了解优秀古筝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事迹。每一曲古筝作品当中都包含着创作时代的特色,以及作者饱满的情感。学习古筝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学习创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和价值信仰。通过对每一曲优秀古筝作品的赏析,学生对时代、对生活也会有个人新的见解和认识,这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也是高尚人格和情操形成的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古筝作品的弹奏和创作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审美中得以净化,学生的情操在古筝作品中得以升华。

(四)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当前阶段重点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正是打好基础,养好习惯的阶段。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学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又要重视中小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其目的是推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素养的提升,这一点与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从审美上升到人性、人格和民族气节。古筝教育可以借助音乐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审美,并在实践学习和练习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学阶段古筝教育的现状

(一)古筝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目前古筝教育还没有在中小学阶段得以普及。很多学生学习古筝,一方面是基于自身对于古筝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基于家长的期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将古筝作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所以,古筝行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市场对于古筝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古筝教学,还有一部分觉得自身在古筝方面颇有造诣,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就在行业内部开展古筝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对于古筝的认识深度。甚至,可能丧失对古筝艺术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在技巧方面的传授。那古筝艺术的教育意义也会随之丧失,没有情感的古筝艺术只能说是一门技术,但技术也不一定到位。[2]

(二)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古筝艺术的美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古筝艺术,一时兴起,觉得高雅衬托自己的气质,抑或者被家长的希望所左右。一时兴起的这种情况,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因为艰苦或者困难就轻易打了退堂鼓。过于急切,想得太简单,持久性不足。被家长安排的这部分学生,可能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不愿意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不高。再加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真正地将古筝的魅力展现出来,学生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赏析思维,自然感受不到古筝的魅力,古筝留不住学生,学生学习也不积极。而且,大部分的学生练习和学习古筝的时间是非常少的。仅有的古筝课程,大部分课上时间教师都在教学。课下时间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练习和巩固根本不到位。腾出时间实现古筝作品赏析,一是没有形成这个意识,二是掌握不到好的赏析方法,赏析深度有限。听听也就过去了。

(三)家长急于求成

很多孩子是因为家长被动学习古筝的。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古筝,是想让孩子多一门技能,考级、考证,增加自身的“含金量”。还有一部分家长,希望通过古筝学习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气质。但是,情操陶冶和提升气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老师,也需要长期持久的情感培养。急于求成,物极必反。对孩子有考证、考级需求的自然也会对孩子严加要求,无形当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不仅可能产生懈怠心理,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四)实践机会有限

很多孩子在校外学习古筝,都是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练习、考级。很少有实践和创作的时间和机会。大部分有古筝才艺的学生也只能在校园文艺晚会或者活动中有表演的机会,仅仅是作为一门才艺进行展现。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晰自身学习古筝的未来发展会是怎样的,自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同家长一样将古筝作为一门才艺,而不是实现情感升华和思想陶冶的艺术,对古筝的理解深度也有限。[3]

三、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路径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真实需求

古筝教育走进中小课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筝教育的规范化,也抬高了古筝教师的准入门槛,对古筝教师有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作为专业的古筝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来开展。在进行古筝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群体,深入学生群体,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和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古筝学习有了兴趣,自然能积极地投入古筝学习当中,也能更好地化解和克服在古筝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在古筝接触之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气氛高昂、情感饱满的古筝作品,来刺激学生的神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有活力和精神去接受古筝教育。

(二)用音乐进行情境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音乐自身就带有一种情境美,优秀的音乐作品更能使人不自觉地产生联想和想象。古筝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有意识地重视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烘托。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氛围当中,逐渐“忘却”自我,舒缓心情、缓解压力,在古筝课堂中产生一种舒适感和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喜欢上古筝课程。例如,在诠释“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为学生营造一种渔舟唱晚的画面感,让学生与作者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意境和画面感的衬托下结合层层递进的旋律实现情感的循环和反复。节奏跟着渔民的心情而上下起伏,仿佛音乐升华成有情感的“生物”,音乐与人相融相升,课堂一派和谐,学生一派满足。

(三)循序渐进,注重情感贯穿

古筝艺术在情感上的升华不是一堂课、一首曲子就可以实现的。它有一个交融的过程也有一个交融的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感受的时间,也要给予学生耐心、细心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在课堂上注重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于古筝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走进古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要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勤加练习,多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巧。当学生表现好时,要鼓励、赞赏、支持。当学生不重视、不积极时,也要耐心、细心,找到影响学生的根本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艺术课程当中,教师是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是艺术深造路上的好伙伴,共同前进者。

(四)古筝教学可以以社团形式在音乐课堂展开

除了基础的古筝课程之外,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组建古筝社团。一方面,将对古筝感兴趣或者在古筝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可以实现古筝作品弹奏,也可以实现古筝作品创作。另一方面,社团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古筝教育的重要性。社团自身也可以组织活动,进行学习和表演,感染更多的人认识古筝艺术,产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并加入民族乐器学习和发展中来。无形当中也进一步拓展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4]综上所述,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并且对实现素质教育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古筝教育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慧玲.民族乐器古筝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D].泉州师范学院,2021.

[2]王明媛.中小学古筝合奏教学与训练[J].音乐天地,2020(9):19-21.

[3]蒋亚轩.中小学古筝集体课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20(11):95-97.

[4]刘明天.探究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及落实路径分析[J].黄河之声,2018(22):100.

作者:周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