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范例6篇

古筝教学

古筝教学范文1

关键词:古筝教学;少儿;成人;比较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形制高雅、音色清丽明亮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如今伴随人们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古筝艺术的普及和传播也步入了最为快速的阶段。一方面,乐器本身在制作、音色、音量、性能、工艺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了古筝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新作,另一方面,在各类培训机构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古筝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学弹古筝不仅是少儿课余兴趣培养、艺术素质提高的选择,也是许多爱好音乐的成人朋友们充实闲暇生活、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方式。不断壮大的古筝行业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必然为古筝教学领域提出更多新的课题和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普及型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差异。

一、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学习古筝都是为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但在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人和少儿身心需求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较强,与学校教育相一致,通常可以按照普及的古筝考级教材进行学期或年度的过级考评,虽然考级不是评定教学的唯一方式,目前在考级问题上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异议,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不同阶段弹奏目标方面是有较好引导的。此外,少儿古筝教学目标的拟定还和学生参与古筝弹奏比赛、表演等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少儿艺术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类才艺大赛和演出活动踊跃开展起来,为艺术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在学生表现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一定帮助。成人学习古筝,通常是自身有着浓厚的音乐爱好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拟定中就应该明确,成人古筝教学不是以过级或比赛来确定,而是要以成人年龄、音乐基础等个体差异来综合分析,通过教师实践指导和理论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古筝弹奏技巧、了解不同古筝流派风格特点、能完整弹奏部分代表性筝曲的目标。

2.教学形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少儿由于作息时间的一致和年龄的相近,教学时间相对稳定,既可以采用个体授课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小组课的安排,学习时间以周为单位,较为固定。而学习古筝的成人群体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六、七十岁,并且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休息时间,因此成人的教学形式通常以个体课的教学安排为宜,学习时间受工作、生活等各类情况的干扰较多,很难保证每周上课,建议两周左右为一个还课单位。

二、二者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古筝教材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教材包含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现代曲,独奏曲、合奏曲等,各教材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同样是考级教材,在学生的初级教学中,上海筝会编的曲目如《卖报歌》、《小斑鸠》等更受少儿们得欢迎;而林玲编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教材中优雅、舒缓的短小传统曲和民歌曲调较多如《西厢词》、《绣金匾》等,这些乐曲更加受到成人朋友们的喜爱。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目前虽然有众多的古筝教材,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大致可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各机构、各院校教师编著的名曲荟萃和考级教材,以古今中外大量古筝乐曲的汇编为主;一类是各种集练习和乐曲为一体的古筝入门教材和基础训练教材,以古筝弹奏的基本技能掌握和技术提高为主;还有一类就是特别专业化或流行音乐移谱型的教材,其中特别专业化的教材技术含量较高,如现代作曲家陶一陌的古筝创作曲集《层层水澜》、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古筝作品集》等,主要针对有较高弹奏水平的专业演奏者和院校专业古筝教师,不建议在古筝普及型教学中选用。通常情况下,在少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考级机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考级教材,并辅之以难度相当的、标题性较强的练习曲,如在四级曲目《小小竹排》的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星星》的旋律加强“fa”、“xi”音音准的训练,在六级曲目《采蘑菇的小姑娘》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白船》的训练,以更好地完成摇指段落的连贯进行等,也就是要把少儿的身心特点和选用教材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欢快活泼的少儿音乐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成人古筝教材选用上,我个人建议把名曲荟萃类型教材与第二类基础训练型教材结合起来,名曲荟萃型教材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乐曲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乐曲安排不受级别的限制,风格跨度较大,以乐曲中各流派韵律的把握为主。在基础训练方面,可选用类似李萌编著的《古筝基础教程》入门型教材,也可以练习独立的古筝练习曲,如赵毅编著的《古筝练习曲65首》从而更好地提高弹奏技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古筝学习者,我们还可以灵活进行教材的补充,在青年人的古筝教学中,适当引入第三类教材中的流行音乐移谱型内容,如《天路》、《青花瓷》等;在中老年古筝学习群体中多融入些旋律明朗、舒展的乐曲,如《梁祝》、《十送红军》、《敖包相会》等。总的来说,在教材及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弹奏基础来综合分析,在规范教材的选用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知,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技能型教学因材施教的特点。

三、二者在教学过程及教学重点设置上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完成传达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的理解力强于少儿,因此在入门学习中,少儿的学习进度要稍弱于成人,但在不久后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少儿知识接受力、记忆力强,手指灵活、练习时间较能保证等因素的影响,少儿的古筝学习进程又优先于成人,从而普遍出现了少儿入门慢、进度快,成人入门快、进度慢的情况。针对少儿和成人的古筝学习进程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少儿古筝教学中,充分发挥少儿手指灵活的优势,加强弹奏清晰度、速度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多以能体现少儿身心特点的现代曲目如《小红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为例,重点进行乐曲指法安排、速度变化等的示范和讲解,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逐渐加入不同风格的传统乐曲如《寒鸦戏水》、《出水莲》等的弹奏。而在成人古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结合他们爱好音乐但又在学习过程中有诸多干扰因素的特点,在基本指法掌握基础上,以乐曲的弹奏为主,与少儿的教学不同,由于学习时间没有较明确的持续性,因此对快速度弹奏等技巧的要求并不一定太高,但对意韵表达的要求又略高于少儿,要求弹奏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时具备较好的“按”、“颤”、“揉”、“滑”等古筝弹奏功底和音准辨别能力。成人古筝教学中,重点是进行乐曲弹奏方式的示范和风格特点的讲解,弹奏作业安排上与少儿的不同,先以舒缓、优雅的传统曲选择居多,如《汉宫秋月》、《梅花三弄》等,随着学习时间的持续和技能的提高再逐渐加入技巧要求更高的现代创作乐曲。

从以上关于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技能型知识传授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客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形式的采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重点讲解、作业布置等教学各环节上认真进行准备,针对学生古筝基础练习和乐曲的弹奏反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进行调整,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展开古筝技能掌握和意韵表达相统一的教学,让古筝艺术的传播更为系统、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古筝教学范文2

【关键词】幼儿古筝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5-02

一、引言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浓缩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印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闪烁着光芒的瑰宝。伴随着当今社会风起云涌的学习古筝热潮,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注重幼儿的古筝学习。针对幼儿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对幼儿学生展开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古筝学生学习兴趣是基础。兴趣是古筝学习的促进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活幼儿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为使学生对学习古筝产生兴趣,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是师生感情共融、思维共鸣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古筝兴趣的基本条件。为此,必须加固师生情感纽带,努力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幼儿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幼儿古筝教学中面临的难点

幼儿的身心和体能还处在最稚嫩的发展时期,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古筝的接受也要慢一点。在对幼儿古筝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幼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抽象概念难以接受、以及弹奏姿势不稳定等难点。

(一)幼儿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注意”为主,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古筝教学必须要有幼儿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取得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幼儿学生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所依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幼儿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是幼儿古筝教学中的首要难点[1]。

(二)幼儿学生对抽象概念难以接受。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主要依靠有关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这造成了幼儿学生对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感知,对于掌握抽象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困难。而古筝教学要求幼儿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如何使幼儿学生理解乐理知识,是幼儿古筝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三)幼儿学生的弹奏姿势较难稳定。由于幼儿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活动能力也很有限,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因此在幼儿古筝教学中,要幼儿保持某种特定的姿势时间就不易过长。针对幼儿学生的这一行为特点,如何让学生学习并保持正确的古筝演奏姿势是古筝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

三、幼儿古筝教学方法探究

针对幼儿古筝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难点,并结合幼儿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对幼儿的古筝教学,首要的出发点是激发幼儿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学生对古筝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幼儿学生爱“玩”的特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激发幼儿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对幼儿学生的教学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严格把好演奏姿势关,让幼儿学生学的扎实,让幼儿古筝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游戏法。对于刚学古筝的幼儿,古筝只是一件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游戏法就是利用幼儿所喜爱游戏的天性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了音乐的象形性,例如:音节在形象上像一个阶梯,在演奏时,可以编一个小鸭子上楼找妈妈的游戏,让学生学习音节联系。如果弹奏的不准,可以解释为“小鸭子踩空台阶摔下来了”,如果弹奏准确,则解释为“小鸭子找到妈妈了”,并对学生给予表扬。这种结合教学内容做游戏的方法,能使幼儿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暗示法。在幼儿学生的演奏过程中,运用暗示法可以减少因为细小错误而打断学生的演奏,保持乐曲的完整性。同时,暗示法可以提高幼儿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开动脑筋,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词语暗示或动作暗示。词语暗示即在学生演奏中,用“注意”、“小心”等简单的语言,及时提醒学生容易弹错的地方;动作暗示是在弹奏不符合要求时,应先进行解释,之后让学生自己领会这些动作的含义和要求。经过老师多次重复的暗示,学生即可把老师的动作、语言、乐曲特点及内涵要求等纳入记忆,使幼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3.故事引导法。音乐的魅力在于使用简单的七个音符,通过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快慢不同的组合和变化,表现出愉快、紧张、悲伤等复杂的情感,但要幼儿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引导法即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内容、意境,并在演奏中表达出来。例如:在演奏古曲《渔舟唱晚》时,老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势给学生讲解,“在鄱阳湖上,老渔翁划着渔舟早出打鱼,到傍晚时波光金影的鄱阳湖上老渔翁唱着渔歌,划着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讲解,最终达到让幼儿学生理解乐曲的目的[2],并能够增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幼儿古筝教学中应注意的要点

1.从易到难,弹唱结合,帮助幼儿学生逐步掌握乐理知识。幼儿学生对概念、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根据幼儿的特点从简单入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在教学中,应当让幼儿学生首先掌握一些具体的事物概念,如认识音符、小节线;再将七个音符分组,编成练习曲,每条练习曲有二、三个音符组成,使用古筝边弹边唱。当学习到由儿歌、童谣改变的小练习曲时结合歌词一起弹唱,会将旋律记得更快,同时也会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旋律的感性认识。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学生通过内心产生的歌唱愿望,仿佛每一个音符都是由一个个歌词组成,每弹奏一个音符都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在幼儿弹唱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简单的练习曲讲一些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概念,通过幼儿学生熟悉的动作来使其理解节奏、熟悉节奏,如用走步对应四分音符、用跑步对应八分音符等动作来表示音的长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又能起到促进幼儿学生大脑开发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节奏兴趣中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创造。

2.严格把好幼儿学生的演奏姿势关。首先,要注意避免让幼儿保持演奏姿势的时间过长,要在教学中把视唱、听音、指法、打节奏等内容穿行。其次,教师要做好楷模作用。演奏姿势在古筝的弹奏中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幼儿古筝学习和进步,而幼儿的模仿能力要特别强,教师演奏的丝毫偏差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在对幼儿的古筝教学中,要求老师必须有正确的演奏姿势,并成为幼儿学生的楷模。最后,幼儿学生的控制能力差,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行为,往往在注意到某个问题的同时,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耐心的帮幼儿学生纠正演奏姿势,做到及时、准确、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把所要注意的问题编成口诀:“身体松、腰挺直、要坐正、头偏低、身右侧、与梁齐、与筝距离要注意”。

3.循序渐进,遵循幼儿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古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古筝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年龄小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一套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树立幼儿学生学习古筝的自信心[3]。如:左右手的演奏从保持手的基本手型及基本指法开始,逐渐拓展;在节奏的安排、练习曲的选择等方面,要做到逐渐增加难度,不让学生有过量的负担。通过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四、结语

古筝是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传情的艺术。要想让幼儿学员踏踏实实的学好古筝,做到既能够掌握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演奏情感,需要通过不断了解和掌握幼儿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适合幼儿学员的教育方法,并用慈母般的爱心和耐心来帮助孩子们学习古筝。在幼儿古筝的教学中,既要使用多种能够激发幼儿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古筝的主动性,又要注意教学的进度与节奏,让幼儿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古筝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不断的总结经验,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古筝新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蕊.《论幼儿古筝教学》.大家[J],2012(14):206.

[2]王文娟,容邵.《关于幼儿古筝学习与教学问题的商榷》.音乐大观[J],2014(10):245-246.

[3]严炎.《以琴激趣,循序渐进――浅谈幼儿古筝的普及与教育》.大众文艺[J],2012(9):192.

古筝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古筝;基本功;兴趣;情感

古筝,是一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其音韵古朴、典雅、华丽、委婉,既可表达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又可表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因此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全国上下学习和教授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古筝教师我觉得我们不应只是仅仅教会学生们怎么弹琴,同时也应该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并从各个方面开发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学会演奏的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练好练就基本功,对学古筝保持持久兴趣?如何使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就进行听觉意识训练,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部分家长、学生、甚至老师互相攀比,强调速成,失去兴趣等种种因素,导致教学很难系统化进行,学生们只是快速的弹会曲子,参加每年的考级,就是最大的收获,或由于枯燥而学不久就放弃了。其实不然,我们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在训练中多增强趣味性,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器乐学习中,有“一双好的耳朵”很重要,它能发现好的声音,辨别音准,能帮助指导自己的演奏,并且每个学琴的人不一定都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若能在学习之后有一双欣赏音乐的耳朵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初期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听觉意识的训练,一开始就能从听觉上辨别发出声音的好坏,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如何控制左手的按弦力度来表现音乐,长此以往这种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比如最简单的单指弹奏,我们教学生用手指去感受触弦的角度、深度、力度等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用耳朵去听正确的声音是怎样的,而且从单音开始就训练他们把每个单音连起来,耳朵听到连绵不断的线条,并反复用对与错的声音效果让他辨别,从而在手指肌肉记忆的同时也让听觉记忆启动。这种训练不但可用于双音、套指、各类指法组合、按滑音,在今后的整个学习中都应有意识地坚持训练。

在教学伊始,学生对古筝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这时如教师采取一味强压、批评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以音乐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依托来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抓住学生好奇、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事实证明,当学生对古筝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有一种自发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热情。正是这种“热情”鼓舞着孩子们主动且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古筝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和热情是儿童学琴前进的动力,兴趣和热情是相辅相成的。

如,教师可采用融技巧和乐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生第一个音符时,就应避免追求纯机械的手指运动,应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初学琴时,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这时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结合练习曲,教会学生演奏几首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一开始就过多地让学生弹一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他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易导致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应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琴兴趣。如采用小型音乐会、音乐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时教师的教学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习者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在演出中体验成功,有了鼓励与表扬,有了成功的感受,孩子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今后奏出美妙动听的琴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把单纯的教学表演化、生动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把枯涩的概念优美化,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言传身教,诱导想象,启发学生对不同流派乐曲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基本功很扎实,但演奏的音乐平淡无味,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尤其在不同流派乐曲的把握上。这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年龄小阅历浅、地域差异、没有这种意识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启发他们,通过形象的描述、讲解、音像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大胆想象,真正地用自己的音乐来表现作品。古筝九大流派,受当地的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说唱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我们在启发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他们的接受力,尽量用最通俗易懂、最接近他们的例子,可以模仿说一些各地的语言,学唱一些当地的戏曲,指定学生去看去听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例如教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陕西筝曲,可以先讲述陕西筝曲形成的背景、当地的语言、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特点等,再讲一些相关的革命故事,并分段启发他们的想像,构造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曲调可以让学生们回忆电视上阿宝的唱腔和他说话的语调,老师也可以做一些示范。

古筝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有着不同派别的流传。但是教学中切忌有门户只见。不要自命清高,我是纯古典的正宗流派,现代的东西太浮躁了,没有内行;也不要自以为,我是现代派的,学院派的,民间那些东西太老土了;也不要摒弃流行音乐改编的曲子,以为没深度,殊不知,很多古典、专业的曲子曾经也是那个时代流行过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偏好,给予不同风格或派别的曲子,互相补充,合理引导,同时也能让学员学到一些“弦外之音”,譬如古曲“怀古”和民间歌曲“采茶扑蝶”结合弹,去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三、利用体态律动来表达音乐,注意情感启发与培养

初学古筝的学生很难放松弹奏,很多肌肉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们可以适当的用一些肢体动作如大撮抬臂走弦,左手颤音抬臂走弦等方法帮助他们放松弹奏,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一种美感。

学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在音乐的表现中更应鼓励他们随着音乐的律动、起伏大胆的运用肢体动作,它不但能帮助演奏的放松,同时能在这种随音乐的律动中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从而认识音乐的多种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目的。古筝乐曲的演奏和很多乐器一样,通常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这种想象能力,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乐曲,通过乐曲节奏、旋律来表达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感动自己的时候相信听众也深受其染。

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在学习古筝曲《寒鸦戏水》中,教师要先把乐曲的意境描述给学生,筝曲以委婉清雅的旋律,明快清新的节奏,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群寒鸭嬉戏于波水细浪间的情景。教师还要介绍全曲的结构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情感表现。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曲的两个部分的表现情景,即第一部分优美宁静的旋律所表现的“晚”的静谧和“唱”的自得;第二部分则是勾勒出一幕喧闹欢快的“近景”。

教师的富有情感的演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演奏时,要尽可能做到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手段,去解释每一个乐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演奏古筝曲《战台风》的第二部分中,这一部分是描写剧烈的台风袭击的画面,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要体会那种由远至近,由慢渐快的风速,这就要求教师在演奏这一部分时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教师本身必须有足够的音乐观察力、感受力,必须敏锐感知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和流动的美。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等。让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留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感受并了解人类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我们认为,古筝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占筝艺术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自主地感受音乐,同时又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艺,从而真正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总之,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2]李利飒. 古筝教学基本原则刍议[J].艺术教育, 2008

(4).

[3]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4]王小平. 1+1古筝基础教学法论文[M]. 扬州. 广陵书社,

2010.

[5]张晶晶.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08(10下).

[6]张志羽. 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7]周耘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8]朱玉江.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J]. 中国音乐教育,2003

(12).

古筝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古筝教学 兴趣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雅、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幼儿及家长的青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们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获得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越来越多的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学起了古筝。如何引导幼儿愉快地学,有兴趣地学,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

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开始学古筝时兴致很高,但后来兴趣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古筝前愁眉苦脸。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送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练琴过程中总是责备孩子。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幼儿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所以在上第一堂课时,我先演奏几首曲子,例如《渔舟唱晚》《雪山春晓》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她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对我说“老师,你弹得真好听呀!”脸上尽是羡慕的表情。我就告诉她们:“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到下课时,学生拉着我的衣角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呀?”可见,她们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再开始学琴,幼儿既高兴又主动地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二、尊重幼儿,做幼儿的良师益友

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深深地懂得“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幼儿”。教师应该主动去接近幼儿。一个坐在幼儿身边耐心讲解、和蔼可亲的老师要比一位严厉的老师更受欢迎,让她们在学琴的过程中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这无疑是教育幼儿的上策。

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目光,课间与幼儿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幼儿学古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教师水平的高低。在对幼儿的赏识鼓励中尤其要学会接纳幼儿的失败和不足,只有这样,赏识和鼓励才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鼓励并不是不要批评,而是应将批评融于鼓励之中,批评过程中要充满着热情的期待,要让幼儿真切感觉到老师是她的知心朋友。

三、克服急躁情绪,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幼儿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手指僵硬、手势不准确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切莫大声地训斥幼儿,应积极地引导幼儿找感觉,将她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否则幼儿易丧失学琴的自信心,同时,自尊心也将受到伤害。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幼儿学习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运用形象的比喻法来帮助幼儿理解一些乐理知识。

四、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

这一点是幼儿弹古筝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老师能否教好幼儿的关键。幼儿弹琴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也是不一样的。针对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我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给不同程度的幼儿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练琴的兴趣就浓了。

五、培养演奏中的歌唱性

从古至今,歌唱一直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果幼儿在演奏时希望使自己所演奏的乐曲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展现出乐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就必须学会如何用自己的手指去“歌唱”。那么如何培养演奏中的歌唱性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培养幼儿去聆听音乐中的旋律线条,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增强幼儿对旋律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示幼儿随着旋律的流动进行内心的歌唱。在整个的弹奏过程中,应当使幼儿内心具有一种强烈地歌唱愿望。你的指尖,就是你的喉咙;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演奏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六、创设美的环境,合理评价,相互切磋

古筝教学范文5

一、古筝审美教育的价值

古筝曲目资源丰富、表现力强大,具备进行审美教育的先天优势。通过审美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古筝的美学内涵,并自主展开古筝音乐的美学创造。对美的感受能够有效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以著名古筝曲《渔舟唱晚》为例子,这首曲子的旋律清新优美,节奏张弛相继,加上古筝特有的浑厚音乐,让人在开阔的意境中获得一种忘情山水的美感。古筝音乐典雅柔和,悦耳动听,但筝体结构本身较为复杂,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古筝教学的重点一直集中在技术传授,形成了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惯性。但这种以技术训练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虽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古筝本身的发扬传承,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共同发展的才是古筝教学的科学目标。当然,技艺对古筝演奏的重要性不容否定,它依然是古筝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技术的学习必须为音乐的美感服务,技术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才能使古筝演奏更为完善。同时,古筝审美教育有利于人人格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它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察力、想象力、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在古筝教学中,审美因素应始终贯穿其中。教师必须将引导学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地推动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体悟古筝演奏的深层次内涵,并在展示自身技艺、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中带给其它人美的享受。

(一)教师须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

音乐属于抽象艺术,没有直观的实体造型。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演奏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准确示范出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将挑、抹、按、吟等技巧的教学与同审美教育串联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在提升其演奏技巧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古筝基本技巧的教授非常关键,古筝演奏的很多动作都以腕关节为中心,腕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演奏动作能否到位、古筝发声是否精准。再以颤音的示范为例,颤音的运用与曲目的情感关系密切。在优美舒缓的情感中,颤音均匀而振幅较小;在激烈悲愤的情感中,颤音频率快而振幅较大。同类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结地说,古筝表演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教学示范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应当在演奏中融入充足的情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加美好的视觉和情感体验,继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筝学习中。

(二)不断强化古筝艺术实践

“回课”是古筝教学的常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教师经常会在回课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如怯场、情感不足等问题。这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艺术实践来提升演奏的审美表现力。强化艺术实践的方法非常多,情境教学、音乐表演观摩、小型音乐会演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对音乐的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如沉浸在诗意的流水中,这有利于他们体会音乐情感,丰富自身在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可见,加强艺术实践不但能帮助学生缓解演奏中的各类心理及情感问题,还能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升其审美体验。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筝音乐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古筝演奏表现力,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们介绍古筝音乐文化。如古筝及其音乐的文化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好理解古筝及其音乐的丰富内涵,从准确地把握古筝表演的情感走向。以古筝曲《寒鸦戏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是一首潮州筝曲,然后进一步向他们阐释潮州音乐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当地语言对筝曲本身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潮州筝曲大多音程跳动较小,风格华丽旖旎,按滑音变化细腻。在了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后,学生大多能较准确地把握《寒鸦戏水》演奏的风格、情感和韵味,将表演的美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古筝教学范文6

摘 要:自古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就是以人的教育为主,人才是实施乐感培养的主体。在音乐学习中乐感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体现出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也能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反映出来。而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学习需经过长期的磨练,教师在完善学生筝技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乐感。通过乐感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涵养,规范其道德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对学生的意义,并对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筝教学;乐感;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我国艺术的一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其类型也逐渐丰富,包括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吸取、借鉴了西方的爵士、蓝调、重金属等音乐类型,但古筝一类的传统乐器仍然在不断传承之中。古筝在音乐中所弹奏出的每个声音都具有独特的含义,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完全超越了语言的束缚。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筝的历史已经长达两千多年,据史料记载,《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的《谏逐客书》就曾出现过古筝。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筝逐渐形成了众多流派,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如今拍打、悬空摇、腕动摇、悬腕摇、扫摇、长摇等技巧是勾、抹、劈、托、按、点、滑、颤、揉、吟等传统技法的延伸。由于古筝技巧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乐感的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为情感表达提供服务是完善技巧的最终目的,通过高超的技巧能够将作曲者及演奏者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应改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音乐常识,训练其节奏感,使其艺术感与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形成良好的乐感,从而更好的演奏出古筝作品。

1.古筝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很多领域吸取、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精华,音乐方面也是,不断涌现出爵士、蓝调、重金属等多种音乐类型。但作为传统乐器的古筝并没有失传,而且经过发展和创新,许多流行音乐中也融入了古筝元素,普及了古筝音乐。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古筝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众多民族乐器中非常突出。古筝音乐优美而柔和,其演奏技巧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在欣赏过程中听众会愉悦身心,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是民间音乐演奏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古筝不仅在我国得到了良好发展,目前许多其他国家也对古筝音乐有所了解,是外国人对我国文化和艺术进行了解的桥梁。

目前许多高校中开设的古筝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对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种建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也逐渐发展、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推动。审美方式可是具有多个不同方面,但其围绕的中心都是音乐。一个人民族灵魂的声音就是音乐,它也是圣华民族灵魂的手段。塑造的音乐要表达人的灵魂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无论何时何地,音乐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来说都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古筝音乐在当代中国就是一种表现民族精神文化的力量。

1.1 可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为了使艺术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加以重视,并保持其层次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对相关艺术的精华进行借鉴、吸取,包括戏剧的激情、舞蹈的韵律以及美术的结构等,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宽。另外应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筝音乐的能力。古筝文化历史悠久,许多文化的、艺术的和历史的内涵被包含于古筝曲目之中,表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古筝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入门并不难,简单易学,柔美典雅的音色是一种听觉享受,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教师可搜寻与乐曲相关的知识,如地方风俗、流派特点。创作背景等,与乐曲的思想感情一起向学生进行初步讲解,使其对作品的意境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其审美体验。另外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其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对有关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知识进行了解,使自身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逐渐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表现力与鉴赏力。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对看、多听。勤于思考。当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对演奏中的各项要素把握的更准确,例如处理音乐风格、力度和因素等,不再只是依靠演奏技巧。这样融入感情的音乐具有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与此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会音乐之后可以使自身的审美体验更加理性,并享受音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将创新因素融入古筝教学之中,可保障其得以健康、持续发展,能够一直保持活力,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古筝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仍然得以持续,这与其历史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性的影响。教师在古筝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演奏技巧,还要让学生对不同方面的筝曲知识加以了解,包括古筝的不同流派、不同地区演奏古筝的特点、筝曲定符合表示的意义等。通过学生对古筝音乐文化的全面了解,使其文化素养逐渐提高,从而培养其综合素质。不同的人弹奏同一首曲目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不仅与演奏者的音乐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假如没有准确把握古筝音乐曲目中的内涵,即使熟练掌握了演奏技巧也很难弹奏出生动的音乐,只会是没有韵味的生搬硬套。当全面把握古筝乐曲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训练相关的演奏技巧,体验、感受乐曲中蕴含的思想,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古筝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古筝教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可以将人类内心的高级情感激发出来,通过极其微妙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据相关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进行科学发明和创造时这些高级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孔子的理论是人们的兴趣能够受到音乐的影响而被引发,对其情感、品质和道德进行培养,能够净化其内在灵魂,逐渐变得美丽、善良与纯洁。音乐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二的位置,这也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更是道德的体现,它有机结合了道德和审美。孔子主张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和”的精神,不仅个人修养的作用可以体现在音乐教育中,社会的作用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今许多流行文化,如通俗文学、电视网络和流行音乐等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逐渐远离甚至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将这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古筝文化的历史背景已长达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筝音乐产生兴趣,而选择古筝作为专业或报班学习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很可能古筝是年轻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古筝教育,学生会更加了解古筝音乐文化,并逐渐了解更多相关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逐渐得到传承,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古筝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

人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是乐感,一个人鉴赏音乐的水准能够反应于其音乐表现能力的水平中。教师在古筝教学中应使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美,并结合想象、知识、情感和技能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乐感。培养古筝音乐演奏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培养其知识技能与审美能力。体载结构美、指法美、旋律美以及调式美都蕴含在筝乐作品的技巧之中,而且其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掌握音乐的审美关系与知识技能有利于形成古筝的技能,对审美活动的进程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以此为基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将思想性与情感性赋予音乐作品,使学生的乐思得到升华,并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深刻体验到音乐之美。对筝乐作品的历史素材进行了解。初步领略其结构,并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使自己的乐思得到表达,个性得到展现,作品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也更加完美。

音乐审美中包含的音乐情感体验当然不只是近似于生物本能的,虽然筝乐作品是不具有语义性与造型性的,它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于文学语言,其内容没有逻辑性,也不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解读音乐不能用视觉化、文化的方式。但是在对音乐的审美内涵进行解读时,可以通过“同构联觉”这个音乐心理学中的理论来帮助理解。该理论的含义是人受到感官的刺激,有感觉在其他感官上出现,而音乐审美活动的一个结果就是情感体验。例如,在我国各个地域广泛流传着筝曲《渔舟唱晚》,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曲目。地域性的文化特色、音乐语言、古筝风格以及情感哲理等都会表现在乐曲中。音乐领域的“内行人”很容易就能体会出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而“外行人”无论怎么听都还是很难懂。作为具有表现力的一门艺术,筝乐作品不能只单纯依靠听觉感受来获取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过程中,领悟概念、联想形象、体验情绪和情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从物理属性方面来说,不同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振幅和频率。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中,音乐中的发响的声音、音波、音质、音色和音高等形成一个组合体。音乐和语言不同,无法将思想和概念直接传达出来,而且它也不是视觉性和语义性的,人们在审美体验中通过一系列的心里实践活动,包括感情、情绪、情态、联想和联觉等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

顾名思义,“联觉”就是通过刺激一种感官来使其他感官的感觉受到带动,人们对一个事物展开心里联想,进而想到另一个事物,例如看到苹果联想到红红的脸蛋。人们对某个人、事或物感到激动或生气时表现出的“情态”就啊放松或紧张、弱或强、抑制或兴奋等。接着在实践或体验情态时,人们就会产生高兴、生气、伤心等不同情绪,将松弛度与强弱度体现出来。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情感实践和体验引发出的情感就是情绪实践或体现。例如兴奋性的情感可能会由“喜”的情感而引发出来,甚至出现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在王昌元创作的古筝曲《战台风》中,乐曲分为五个部分,音乐具体、生动而形象,台风是表现采用扣摇手法,而台风肆虐的表现则采用扫摇。风平浪静出现在激奋紧张之后,体现出雨过天晴后空气清新、天气明朗,人们打败了台风的愉悦心情。情绪体验是由音乐审美中的音乐直接引起的,介想活动后产生的就是情感体验。在演奏筝乐时“同构联觉”的作用是连接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通过研究音乐心理学发生,人们普通的心理活动规律就是联觉,同时它还是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音乐艺术与演奏者的情绪是密不可分发,在审美情感的体验中融入技能和技巧,发挥想象力,使演奏的筝乐表达出深刻的感情,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筝乐也是国际语言的一种,使自身的神韵得到广泛传播。

古筝演奏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对于声音表现力有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对音乐进行感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奏者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后掌握其中的重要技法,将情感体会积极融入其中,使乐曲思想表达出来,展现音乐的魅力。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联想,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乐感。

2.2 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古筝技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演奏古筝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因素。许多因素会对古筝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不同地域的地方方言、、民俗心里、社会生活结构和经济形态等。因此教师将古筝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应对其感悟艺术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吸取其他艺术和学科中的精华之处,使学生不仅对古筝乐谱有充分了解,还能跟对古筝艺术流派的起源、历史、传承、改革、发展和创新等有深入了解。特别应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开拓眼界,更好的学习古筝音乐文化。了解古筝乐曲的不同流派后可以发现,同一首古筝作品由不同的古筝演奏家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被演奏时,都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演奏风格。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关系到演奏者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对作品的了解、弹奏技巧、音乐天赋、音乐领悟力、艺术修养素质以及个人情感阅历等。虽然在古筝乐曲中运用弹奏技巧应注意限度,但音乐艺术却具有无限宽广的表现力。部分古筝弹奏着虽然对于古筝乐曲的弹奏技巧能够熟练掌握,但是没有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无法将其中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只为了应付考试、记忆知识的弊端。因此,为了弹奏出完美的古筝乐曲,就不能过度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

文化意蕴十分深厚的古筝乐曲不仅具有十分典型的历史性,还具有文学性以及特定的地域性。例如,大部分古筝乐曲都是通过一个确定朝代中典型、特殊的历史事件将朝代特点表现出来,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的。古筝乐曲此时就像一部纪录片,蕴含丰富的感情,是历史风貌的再现,具有真实性。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所选用的素材是《满江红》这个传统乐曲中的旋律。该曲目表现的事件是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遭到了奸臣的诬陷,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监狱中被囚禁,表达出岳飞被处死之前因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之中所出现的忧虑情感。在忧国忧民的同时还有对朝廷多奸臣的愤怒,惦念家人的感情,还有热爱国家和人民却被陷害、壮志未酬的无奈。

2.3 学习音乐理论与知识

无论哪一种音乐艺术都不能代替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品格。如果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民族特色没有得到保存与继承,那么这些文化也就不再是我国的艺术精髓,失去了独特性。古筝艺术已经流传千年之久,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古筝的历史和传统技巧加以了解,对技能熟练掌握后应保证各项基本功熟练,包括熟练乐谱、弹奏乐曲等。如今的无调试作品和多种调试音阶是由传统的筝技、调性、调试和经验相结合的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技术不断吸取其他艺术的精华、摒弃糟粕,扬长避短,传承了优秀的技术。但是传统的减字谱与工尺谱已经逐渐流失,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它们也是不应被丢失的文化。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学习技巧、技能相比,传承古筝文化的更加重要的。在一些地方戏种、戏剧和戏曲以及民间音乐中都蕴藏着古筝文化,他们具有的地方风格也都是不同的,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整理、加工和创编,使时代的发展与其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早韵、趣、意、情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习音乐理论和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乐感。众多音乐类型的一门共同基础课是基本乐理,也是第一门音乐理论科目中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授的课程。要对音乐加以学习、理解和表现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无论在音乐教育、演奏、演唱、音乐学、指挥、作曲还是其他领域,都必须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这些理论和知识能够更好的培养自身乐感。乐理知识有许多内容,虽然系统性学习很好,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掌握重点内容,从帮助自己学习音乐、培养乐感的方向进行学习。例如对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节奏、节拍,常用音符的音高、时值和名称等进行着重掌握。掌握这些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熟练掌握后能够极大缩短学生的识谱时间,从而留出更多时间供学生训练技巧。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示范或听音乐会时,可在谱面上准确、迅速的进行标记,不懂之处能够在课下时间自己继续学习。因为许多人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其培养和提高乐感的过程受到制约,学习器乐以及进步的空间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克服音乐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音乐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2.4 对音乐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教师应将音乐史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安排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成就、特点、风格,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经历、所属乐派、所处时代以及生平事迹,以及产生乐曲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深刻内涵能够更快的理解。理解乐曲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更好的表现与演奏。作曲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在每首作品之中,而不同乐谱中的音色、层次、对比和速度等就是其感情的表现。假如对筝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不了解,就很难全面了解作品叙述的内容以及刻画的形象,无法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音乐风格。众多演奏家和作曲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阅历都是不同的,会对其创作、演奏过程产生影响,促进其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其作品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时代影响,并体现出时代特点。所以人生际遇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是一步参考书,帮助其学习音乐,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创作和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比如在教授筝曲《秦桑曲》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作曲者周延甲是陕西人,所以该作品具有陕西传统音乐特色,是当地典型的传统民乐,其中的苦音(即哭音)与欢音就是该乐曲的典型因,是介于b7与7和4与#4之间的音。而且这首筝曲是周延甲先生的女儿离开家要去上大学的时候,他寄托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才创作出来发,因此这种感情也充满了整首曲子。同时受到地域性的影响,作者将当地戏曲“碗碗腔”的因素融入其中,使乐曲的整体氛围高亢而浓烈。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后学生对乐曲中的音乐特色也能准确把握,可以推动之后的学习进度。

2.5 加强学生对节奏与节拍的学习

音乐的灵魂与生命是节奏,其力度、重音、呼吸以及性质都对音乐作品塑造的形象和展示的内容有重要影响,音乐如果缺少了节奏,就只是无生命的音符的串联而已。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少了它的支撑即使有音高,音乐也无法持续发展,缺少了艺术活力与动感。在弹奏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缺点,比如开始弹奏乐曲时速度快慢不稳定,当几个小节弹奏完毕后速度才逐渐正常,在顺手或容易的部分速度通常会加快,在有难度、复杂的部分,一般会自然的慢下来,导致整个乐曲的速度频繁变化,音乐的韵味难以体现。音准虽然对音乐也很重要,但是缺少节奏的连接时也只会像杂乱堆积的音符,并不是正确意义上的音乐,只是一些音符的集合。节奏和音准相比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主要是由于音符有相对固定的时值(拍数),计算时可采用数学方法。大部分人不喜欢在识谱过程中打拍子,觉得这件事很简单,所以并不重视。其实虽然打拍看起来是简单重复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准确无误的打拍,不会混乱。假如识谱过程中忽视了打拍练习,那么很可能造成演奏时对音符发时值无法准确把握,使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受到影响,所以广大音乐教育者必须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在训练节奏方面,教学基础是让学生对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拍子、节拍、节奏、时值和音符等,与识谱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熟练的打拍子,将速度的快慢统一,掌握弹奏前的拍子数,对乐曲节奏的特点加以分析,指导学生联系乐器节奏中的难点,使学生养成习惯,勤打拍子和数拍子。另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其主动感觉节奏包括乐曲的韵律和脉搏、作品内在规律的体察、音流中如何划分节奏、节奏的强弱规律等。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打拍子并不是机械、被动的,应将其与内心的节奏感相互融合。例如在教授曲目《小白船》时,该曲目的拍子的3/4,将船摇荡在水中的背景采用左手的手势来表现,在一个4小节中包括三个4音符,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强、弱、弱为依据进行弹奏。首先,第一拍作为一个重音应该沉下去,接着轻轻地弹过第二、三拍,这样好能很好的显现出乐曲的背景轮廓。在如此分析节奏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鲜明的音乐形象,对乐曲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除了使其感觉节奏之外,还包括使学生内心深处真正的体会到节奏的脉搏和动感,并可以在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加以表现,也就是掌握节奏的律动感。其关键环节是与乐曲的意境、情绪相结合,使选择的节奏与之相适合,而不是一味的机械弹奏。例如在教授《小白船》的过程中,将强弱拍之间的关系加以处理后,需要考虑乐曲的意境来决定如何进行之后的处理,顺水行舟的感觉是由快板的速度体现出来的,每小节分为两组节奏,正好与行进过程中船身左右摇摆的状况相符合。演奏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置于创设的情境之中,脑海中浮现出船只前行的画面,浆划入水中、向下沉是由每三拍中第一拍的重音来表现的,浆顺水而过又被缓缓提起则由第二、三拍来表现……,这样紧密联系音乐表现的律动感能够创设生动的情境,此时技术就可以完全融合在音乐之中。

2.6 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德行

追求根本就是“务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追求理想,而根本立足了就是“本立”,也就是找到了理想,接着就会产生规矩。在古筝教学中,末节是技巧,但根本却是做人。做人应追求什么样的根本呢?是否与乐感有关系?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创造出伟大的音乐吗?演奏者的人格光芒和心灵美能否流射、映照于音乐技巧中?对一个人的品性和德性进行培养是培养其乐感的前提条件么?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借鉴众多学者、教育家所说的话。康德曾经表示,精神的自律才是道德的基础,而苏霍姆林斯基(著名教育家)也曾表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音乐家的教育。

我国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发生过这样的趣事:一天一个人和欧阳修同行,此人并不知道与自己同行的人是欧阳修,看见一个枯树立于路边,便脱口而出“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自己还暗暗欣喜形容的多么贴切。而欧阳修笑眯眯的听完说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这个人突然明白了虽然那棵树已经十分干枯了,但是它却具有无限的生机,春天来临时青苔在上面生长,体现出它的生命力,而冬天到来时雪花落满枝头,就像它开出的花朵,昭示着纯洁的生命。虽然两个人形容的是同一棵枯树,但因为心境不同,表达出的语言也完全不然。“生命”与“色彩”就是欧阳修心灵的真实反映。描写枯树的句子充分体现了他所具备的博爱之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个人如果具有高尚的品性和道德,其心灵深处一定会有一颗包容的心,他们的心是美丽的,人格光芒也流露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那么他也不会找到崇高的理想,无法立本,也不会规范自己,更无法演奏出美丽的音乐。

自古以来,品德高尚的君子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追求理想,规范自己。因此演奏者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并付出努力、不断追求,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高尚的品质,这样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才可以展现出美。对于古筝演奏技巧者来说也是这样的,只有现对其德行和品质进行培养,才能进一步对其乐感进行培养。

2.7 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将自身的肢体语言加以运用,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人体的多个感官相互结合才能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有时单纯的重复某个音色或乐曲的教学过于枯燥,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与乐曲相关的舞蹈视频,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在休息中能够从其他方面领略古筝乐曲的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将节奏采用手脚并用的方式来拍打,或以教材中的节奏为基础鼓励学生改编、创作出自己的音乐,提高其乐感。

其次,教师应好好利用示范的机会,无论是弹奏还是演唱古筝曲目都要尽量将包含于作品中的情趣和思想表现出来,用艺术感染学生,使其学习兴趣增强。另外,在示范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使其接受引导,进入创设的意境中,感受到鲜明的艺术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关心学生,并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教师语言评价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既可以是伤害性的,又可以是激励性的,以教师的评价决定其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加以爱护和关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向落后的学生恶语相向,如果学生演奏错误或难以跟上进度,教师应多与其沟通、交流,针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步。比如,在课堂考核中教师让所有学生依次演奏同一曲目,对于顺利完成演奏的学生教师当然会给予夸奖,但一些学生有些地方会出现错误或停顿,教师首先要肯定其弹奏过程中的可取之中,如某一句的音色表现的很好、某一部分的节奏甘很强等,不要吝啬激励性语言,之后再委婉的向学生提出改进建议,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乐感自然而然的提高。

2.8 培养与呵护学生的“艺术心”

在古筝乐曲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于乐曲中的风格调试音阶多样化体会的更加充分,需要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的灵活性与完美的乐感进行结合来完成。有的演奏者在古筝演奏的时候不能够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还有内在的美感表达出来,这是因为演奏者不具备所必须的良好的内在的乐感,这就使得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就乐感而言,也是有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之分的,但是乐感是由二者共同造就的。以综合乐感来说,不仅仅需要建立在独特的先天天赋的基础上,也需要演奏者在后天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培训来提高本身的良好乐感还有音乐素质。所谓的乐器演奏不单单的是进行模仿,它是属于二度创作的艺术。乐曲创作人是不是在新的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有巨大的艺术进步和创新是区分模仿和二度艺术创作的本质原因。

一些进行古筝教学的教师自认为古筝乐曲演奏的重点所在是音阶表现的强弱以及演奏者弹奏的技术。这些教师在自己的观念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不能在演奏的时候出现丁点差错。这样教学中的学生常常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老师所要求的乐谱上所标明的音阶强弱记号以及指法来进行积极效仿的古筝演奏。有的演奏者在演奏中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这是因为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害怕出现错误,这就会导致演奏者常常保持着精神紧张的状态,不能把精神松弛下来。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演奏的人演奏出来的乐曲经常没有灵魂和思想,这样的乐曲枯燥乏味,所以这样的乐曲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出来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师在整个古筝教学过程中把学生需要的自然流畅的创新艺术的权利给剥夺了。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加以呵护,绝对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其遗失了自己的特色。古筝乐曲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景物、人物和叙事等,还有一些作品是意象化的。许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中会习惯性的用语言翻译音乐作品并向学生结束、叙述,这样不仅很难促进学生进步,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感受与领悟音乐的能力。

2.9 完善学生的古筝技巧

古筝技巧的掌握以及良好音乐感的具备是表演古筝音乐者所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需要把乐感与筝技相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够使古筝的乐感还有古筝的技巧在演奏的时候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古筝触弦的轻、重、缓、急,古筝的触弦点问题,以及古筝触弦的深、浅,弹出的音色都可能不相同;手指尖触弦、小关节运动以及弹响音的瞬间力度不同的话都会影响古筝演奏出来的效果。饱满的音色对于古筝的演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强力度时触弦深这是在一般的常规状态下所讨论的。对于古筝乐曲在当时演奏以及发响整个音的时候,是要求研究一气呵成的,这样就能够是成音产生一种断气又断、气连音又连的起伏的感觉。音的颗粒性以及立体感也存在于任何一个弱音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对于古筝乐曲当中的风格调式音阶多样化的技巧,就必须把握住整个乐曲的“风格音阶”或者“风格”或者“音型”在整个演奏过程中进行变化、渲染以及发展、夸张的要领,因为完成对它们的演示都是要依靠富于完美的乐感和技巧来实现的。在音乐的演奏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良好的音乐感。良好的音乐感不仅仅包含了像节奏感、音高感以及速度等基础性的音乐感,也包含了例如和声感、旋律感还有曲式结构和风格等的综合性的音乐感觉。一般不能够在表演实践中演奏出具有内涵没的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大多数都是不具备良好内在的音乐感的人。对于乐感而言,也被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个条件。就比如对于综合性的音乐感来说,就需要必须具备很好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并且再经过不断的后天努力培训和培养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音乐感的表演者。

对于乐感还有技艺来说,不仅仅需要依靠自己本事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还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刻苦的磨练才能够成功。耳听不出音高度、口天生不能张圆以及过细、过长或过短的手指这些先天性不足的条件来说,这样的人在学习古筝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并不是说先天性不足的人就不能学好古筝,只要是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也是能够掌握学习古筝的方法的。从头脑思维到音乐表演中各个生理器官的协调度与高灵敏度的能力,是对于学习古筝者所必需具备的,因为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培养起来一个古筝者。但是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古筝的人经过后天的日积月累、不断刻苦努力的训练才能够获得的。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古筝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巧的训练,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训练其节奏感,使学生享受音乐,在完善技巧的同时体会音乐的内涵,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当教学不再被演奏技术所限制,学生的音乐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发展自己的音乐表现力与感受力。教师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体验审美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古筝教学属于情感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音乐素养,使其在训练与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乐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获取音乐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自身情感,提高音乐综合能力。良好的乐感可以保证学生真正的感受音乐、爱好古筝教学,在演奏的同时享受音乐。

(作者单位: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高雁.论20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3):56-57.

[2] 王夏婕.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传承现状浅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127.

[3] 谢莲花.论筝乐艺术传统流派的发展及其传承――江派为例看其流派的现实朝向[J].艺术教育,2013,(8):101.

[4] 梁冰冰.略谈陶一陌古筝作品《风之猎》创作风格[J].音乐时空,2014,17(8):67-68

[5] 王娜.齐鲁筝派艺术研究[J].戏剧丛刊,2014,17(1):57-58

[6] 孙润.传统音乐与古筝传统流派在古筝普及教育中的实践[J].乐器,2013,17(11):67-68

[7] 宋瑾.论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J].黄钟,2006,17(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