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学范例6篇

古筝音乐教学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融合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演奏古筝,古筝的音色较软、清脆,不仅适合独唱,也适合同其他乐器合奏。在实践的过程中,练习古筝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仅要着眼于古筝本身的技巧,也应该讲究古筝音乐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古筝实践水平。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古筝教学,就应重视音乐和技术的融合。

1 古筝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有古筝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把技术和音乐相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如技术是我们的身体,艺术是我们的心脏,技术通过某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段音乐的表达展现艺术,就是整首乐曲的灵魂,反映个人艺术风格的表现。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在演奏一段乐曲的时候就只是机械性地演奏,但演奏不出任何情感色彩,这是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的。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现代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学习古典类型的乐器只是为了陶冶艺术情操,对古典乐器的真正含义没有理解。想纠正这个情况并不立即生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所以想要成功演奏一段乐曲,不仅体现在技术熟练的演奏水平,也要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灵魂所在,以促进技术、艺术之间的融合,做到技艺组合。

2 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重要性

从目前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远程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同时,再加上社会举行的关于古筝文化交流的活动比较少,而古筝竞赛和古筝考级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况下,导致古筝的教学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的东西。

然而,将古筝教学中的“技术”与“音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帮助他们了解音乐背后的含义,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林冲奔夜》《春江花月》作品中,将学生的音乐情感结合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而且还能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音乐之中。

3 古筝教学要素

3.1 活跃课堂氛围

当前中国古筝课堂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采用的讲课方法是亘古不变的,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把握课堂的精髓。另外,教师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学生为了测试最高级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参加竞赛,以此来获取名次。因此,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事实上,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喜欢这个乐器古筝,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来认识古筝。总之,只有音乐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性能水平有新的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加深音乐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不管你来自世界各地的哪个地方,音乐将会给你心灵以不同的感觉。因此,可以证明学习古筝只需要加强技术的改进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是学习对音乐的情感如何表达,把音乐带到人们心目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4.1 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技术是一首音乐作品达到优秀标准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中,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手段,将演奏技术、音乐韵味传授给学生。而在现代古筝教学中,讲求的耐力、速度、技巧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对新作品进行大力的挖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古筝创作音乐的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术,导致传统的技术训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古筝学习的要求。于是,专项训练与节选片断的技术训练便成为了各个古筝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手段能够针对古事作品中的重难点,要系统地训练学习者,从而提高其演奏性能。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技术仅仅是一个古筝演奏的手段,如果缺少音乐内容,那么对于技术培训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4.2 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练习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多听、多练。经常引导学生多听多练经典古筝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在练习古筝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所有类型音乐的聆听和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对古筝练习的能力。你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题材的古筝作品工作,并加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仅仅是对其简单听,更应从学习的实践中加入更多的古筝处理技巧。在练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应多听一些经典曲目,以及多种类型的组合练习,以此提高古筝演奏的整体水平。

4.3 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与演奏技巧

听老师师范演奏和录音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一般挑一些浅显、优美、短小的作品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通过一些经典作品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心中的音乐产生一些图像和想象,甚至产生共鸣,逐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外,听他们的音乐,通过“听”,逐步加强和改善听他们的演奏内在感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应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古筝音乐,把握音乐的精华,把音乐和技术两者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在扎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演绎音乐,并从传统的音乐中吸收营养,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演奏技巧,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4.4 加强肢体语言的教学

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是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的表达足够灵活,能够对古筝水平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很多人在演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肢体语言的协调,或者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看上去比较刻意,身体看起来非常僵硬,完全听不出来古筝和柔软的感觉。肢体语言是一种音乐表现,而且它也属于技术性的语言。当演奏的时候的如何协调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演奏的时候,使手指可以是柔性地变动古筝琴弦,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相互融合,古筝弹奏起来会更加自然。

5 结语

根据目前古筝教学现状以及在古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技术”和“音乐”全面实施融合,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统一,这是古筝教学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演奏者必须加强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古筝音乐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把自身的感情融入演奏中去,以情动人。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社会古筝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8).

[2] 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几个要素

(一)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渠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尊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渠道。少年儿童学习古筝基本上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存在年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使教学很难采取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古筝教师,必须全面的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

[1] [2] 

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家长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纽带

儿童学筝启蒙教学的成败取决于三方面因素,首先是孩子自身天赋和勤奋,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态度,剩下的一点则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与辅导。实际上,对于年幼的初学者来说,家长起着“助教”的作用。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家长应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语气和语言。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最后,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适时奖励,不然容易信心减去,兴趣低落,还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弹琴不是件容易事,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手、眼、脑并用,让孩子协调好这一切本来就是件复杂的事情。所以有缺点是正常的,可能一个缺点克服了,又会有新的缺点需要克服,这都不足为怪。只要脚踏实地,最终都会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

(三)循序渐进是学好古筝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安排练习时间,学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年龄小这一特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固定练琴时间,养成定时对音乐的兴奋习惯,提高效率,快速进入状态达到省时的作用。要持之以恒,连续不间断地上课,在每次古筝课后要安排练习,来巩固当天所学。其次,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练习方式来适应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短的特点,将一天中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分散开来使用。在练习时要做到,认真正确地练好每一遍,不强求数量。争取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养成注意力集中,认真练琴的好习惯。

结语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古筝热;教育现象;原因分析;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23-01

一、中小学“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分析

“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80年代末才提出的。在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代宗教’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增加了审美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审美,所以音乐教育应该调动一切的审美元素,促成美感发生。”学生要想得到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必需要采用实践的学习方式。在现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受各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学生可能会缺少实践。而音乐的审美体验必需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学生课外的古筝教育很好的弥补了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学生亲自参与了,从而形成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等能力。“学生的音乐实践越多,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也就越丰富,越深刻;学生的情感越充盈,自我表达的欲望就强烈,创造的动力也就会越大,从而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提升”。音乐是人类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筝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古筝,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纵览了华夏悠久璀璨的文化,学生在古筝学习中得到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二、艺术生“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分析

在每年的音乐高考中,不乏大量的经短暂学习而参加高考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古筝相对好学,艺考是通向大学的一条捷径。而家长则认为不管以什么方式,先考上大学再说,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因此便会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古筝作为高考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自觉肩的负了进一步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责任。“古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支,通过古筝学习可以传承、保护和利用我国自身的文化,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古筝热”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容忽视。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求职门槛越来越低,多掌握一点知识以备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古筝的学习相对其他民族乐器要容易的多,因而这也是在校师范类大学生“古筝热”又一原因。

三、社会文化中“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分析

随着《还珠格格》的热播,除了红遍大江南北的众演员们,还有剧中主人公所弹奏的古筝。古筝那千回百转的曲调深深印入了人们的心中,在此,掀起了“古筝热”的一个高潮。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在开幕式上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表演的古筝,又以其古朴纯正的韵味,向喧嚣的时代吹进了一股远古时代的那片原始大自然里清新的风。随着奥运会的开幕,又一轮的“古筝热”由此掀起。社会上社区文化及各种艺术培训机构、琴行等一系列机构,趁着这股“古筝热”的东风,大肆宣传,推动了社会上“古筝热”教育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机构、组织所设立的各种古筝考级、比赛、演出促进了古筝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出现;目前电视节目中的各种选秀活动众多,古筝作为相对容易掌握的一种乐器频频在电视上亮相,间接促使“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发展。

四、“古筝热”教育现象的应对方法

通过对“古筝热”教育现象的研究我们古筝学习者在学习之前要构建自己的古筝学习的一片小天地,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主观欲望,要把古筝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与乐器自身进行心灵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筝学习者只有认真的研究,才会形成自己所独有的对古筝学习的看法与领悟。

针对“古筝热”的教育现象,我们的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古筝学习者和学生家长理智应对“古筝热”;同时也需要社会上的艺术培训机构作出相应的贡献,适当的调整培训项目,毕竟除了古筝之外,我们还有数之不尽的传统文化可以弘扬。

参考文献:

11]张珊著.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古筝教学,演奏方法,技巧

古筝是我国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乐器,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随着民族音乐艺术走向世界,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面对这样的形势,古筝师资力量的培养越发彰显其重要性。为此,在国内许多音乐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古筝选修课,以此来培养更多的古筝师资,为普及古筝艺术,弘杨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

1.古筝教学的意义

当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在中国也正渐渐成为众多音乐教育者的共识。多元音乐教育秉承“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标准可以证明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观的核心是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的相互影响。作为教育理念的多元文化观认为“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主张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值得学习,音乐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文化多元化或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人们学习的。

2.古筝教学的概况

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乐器不断改革、技法不断丰富,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直至近现代的演奏家与教授、当代各流派古筝艺术家,以更加明确的音乐理念对古筝艺术从创作到演奏,从理论到教学,从乐器改革到乐器制作进行了全方位、大幅度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古筝技艺水平的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的教学方法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学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产生了质的飞跃。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素质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古筝教育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全面性演化的今天,尚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经费不到位,学生基础不均衡等等。目前,部分省内外高校通过对古筝集体课的探索和研究,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古筝的普及和推广也指日可待。

3.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 古筝的演奏方法问题。

3.1.1 我国南北方在右手的演奏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扎桩演奏,扎实有力,声音结实、饱满,南方悬手提弹的演奏方式使乐曲清新流畅,快速而富有爆发力。不同风格的乐曲应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尤其是对于传统的乐曲,更要注意扎桩演奏与悬手提弹演奏的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扎桩演奏法比悬手演奏法更易找到手臂力量的下垂,手形也相对容易固定,所以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应以扎桩演奏开始进入学习为佳。

3.1.2 古筝独特的韵味是由左手来体现的,老师从一开始就要很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上滑音、下滑音、按变音、上回滑音、下回滑音及颤音等一系列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务必牢牢把这些概念记到头脑中。

3.1.3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古筝弹奏者的左右手都要参与弹奏,所以双手的配合中节奏至关重要,老师要从基础给学生把节奏训练好,要告诉学生一系列的乐理知识,例如音符的时值、节拍、节奏等。对于没有分辨音高能力的学生,要建议他们另外加上视唱练耳课。不能只图速度而不注重乐曲的质量。

3.1.4 演奏中用力方面的问题。老师必须确切的告诉学生什么时间放松,什么时间用力。要在触弦的一霎那用力,之后要像弹簧复原般地速度放松,指尖的触弦要反应迅速、敏捷,不能提前触弦或拖延触弦时间。扎桩演奏法中指与大指要向面板方向用力,肩部与手臂的压力与重力落到指尖,从而使声音结实富有穿透力,弹完后立刻放松。而四点提弹法则是肩部手臂下垂力传导给手指后,指尖对于琴的一个敲击力量,在敲击的同时指尖向手心方向与掌关节的一个握力相结合,迅速发出声音。

3.1.5 关于演奏速度。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扎扎实实的练习基本功,锻炼手指的控制力,从大量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做到用节奏管住手指。其次要想达到快速,就一定要有慢速的过程。从一开始试谱就要做到音符准确,节奏准确。当每一段落可以做到每一个音都正确弹奏时,再逐步增加演奏速度,最后达到乐曲本身要求的曲速。三是放松的问题,快速演奏过程,不是一个紧张的演奏过程,要做到快而不紧,松而不懈。

3.2 创造古筝教学的有利条件。

3.2.1 师资。教师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总是按一套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学生要求做到:学过的曲目要会背、会读、会弹,最终达到完全理解,正确演奏。注重教学相长,师生共勉,德与艺并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3.2.2 要有保障教学的基本条件。保证古筝教学的良好进行,要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演出场地,充足的教学用琴,系统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设备,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等,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美”的环境中。在教材的选择上,上海筝会编印的《中国古筝考级曲目》(上、下册)收集了从初级到高级、南北各流派不同风格及表现技法的代表曲目,适宜在高校集体课教学中使用。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6

一、古筝审美教育的价值

古筝曲目资源丰富、表现力强大,具备进行审美教育的先天优势。通过审美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古筝的美学内涵,并自主展开古筝音乐的美学创造。对美的感受能够有效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让人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以著名古筝曲《渔舟唱晚》为例子,这首曲子的旋律清新优美,节奏张弛相继,加上古筝特有的浑厚音乐,让人在开阔的意境中获得一种忘情山水的美感。古筝音乐典雅柔和,悦耳动听,但筝体结构本身较为复杂,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古筝教学的重点一直集中在技术传授,形成了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惯性。但这种以技术训练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理念虽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古筝本身的发扬传承,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共同发展的才是古筝教学的科学目标。当然,技艺对古筝演奏的重要性不容否定,它依然是古筝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技术的学习必须为音乐的美感服务,技术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才能使古筝演奏更为完善。同时,古筝审美教育有利于人人格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它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察力、想象力、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在古筝教学中,审美因素应始终贯穿其中。教师必须将引导学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意识地推动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体悟古筝演奏的深层次内涵,并在展示自身技艺、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中带给其它人美的享受。

(一)教师须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

音乐属于抽象艺术,没有直观的实体造型。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演奏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准确示范出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将挑、抹、按、吟等技巧的教学与同审美教育串联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在提升其演奏技巧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古筝基本技巧的教授非常关键,古筝演奏的很多动作都以腕关节为中心,腕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演奏动作能否到位、古筝发声是否精准。再以颤音的示范为例,颤音的运用与曲目的情感关系密切。在优美舒缓的情感中,颤音均匀而振幅较小;在激烈悲愤的情感中,颤音频率快而振幅较大。同类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结地说,古筝表演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教学示范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应当在演奏中融入充足的情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加美好的视觉和情感体验,继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筝学习中。

(二)不断强化古筝艺术实践

“回课”是古筝教学的常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教师经常会在回课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如怯场、情感不足等问题。这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艺术实践来提升演奏的审美表现力。强化艺术实践的方法非常多,情境教学、音乐表演观摩、小型音乐会演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对音乐的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如沉浸在诗意的流水中,这有利于他们体会音乐情感,丰富自身在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可见,加强艺术实践不但能帮助学生缓解演奏中的各类心理及情感问题,还能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升其审美体验。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筝音乐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古筝演奏表现力,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们介绍古筝音乐文化。如古筝及其音乐的文化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的学习,学生们能更好理解古筝及其音乐的丰富内涵,从准确地把握古筝表演的情感走向。以古筝曲《寒鸦戏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是一首潮州筝曲,然后进一步向他们阐释潮州音乐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当地语言对筝曲本身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潮州筝曲大多音程跳动较小,风格华丽旖旎,按滑音变化细腻。在了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后,学生大多能较准确地把握《寒鸦戏水》演奏的风格、情感和韵味,将表演的美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