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例6篇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1

1.师资水平方面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 、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3.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4.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1.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2.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古筝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民族弹拨乐器之一,从秦朝的“秦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学习和爱好这门器乐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需求,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古筝选修课。

一、明确高师古筝教学的培养目标,努力做好一专多能

师范类高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音乐师资。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中小学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音乐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古筝作为高师的一门选修课,它的培养目标也应与之相对应。它的培养目标还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筝教学原则和古筝的教学方法,从而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高师的古筝教学要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古筝教学,是现在高师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像钢琴、声乐课那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而是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虽是选修课,但它的培养目标是与音教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就是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多学习一门乐器演奏技术以及教学方法。现在社会及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或考核教师的时候,往往不按学生所擅长的专业进行考试,而是要学生进行除声乐、钢琴以外的其它乐器或是舞蹈等的考试。可见,古筝选修课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培养目标,努力让学生做好一专多能,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师的古筝选修课教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生基础差。高师古筝选修课一般是大三的时候才开设,时间为两年。在此之前很多学生对于古筝这门乐器了解甚少,或是完全没有基础。也有一部分同学喜欢听古筝演奏或是考进大学以前学过一点,但对于古筝各流派的演奏风格和特点,弹奏技巧等知识却没有系统、规范的学习过。还有一些学生视唱练耳还不合格,经常听不准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的音准。这就跟古筝的教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演奏的乐曲不流畅、音准不好、风格的把握不好等。其次,由于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偏弱,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对自己演奏的乐曲风格、特点把握不准等,使得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下去多听、多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以加强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乐曲风格,更好的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再次,由于授课教师的缺乏,使得上课人数安排不合理,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师古筝选修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三至五人以小组集体课的方式进行。它不像声乐、钢琴课教学那样受学生的重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间的时间演奏一些古筝名曲或是讲解一些关于古筝曲的一些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技法讲解或是学生自己进行艺术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应主动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情表露出来。在对于乐曲的技法或是艺术处理有争议的情况下,教师应耐心的指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随意去否定、嘲笑和遏制。只有跟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变“静”为“动”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之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强调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古筝教学作为高师教学中的一门选修课,怎么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一个关键。

首先,要改变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古筝演奏的技巧、技法,转换为主动学习与认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些尝试,把每一组的五名同学按演奏曲目和层次进行分配。即每一组的五名同学按高、中、低进行层次搭配,而且演奏的曲目都各不相同。这样我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由于曲目的变化,学生在接受每首乐曲的技巧与技法时不会感觉枯燥,始终让他们保持上课的注意力。其次,我每一个月都安排一节课堂研讨课,让学生对自己这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包括技巧、技法的总结,自己练琴的一些想法与感受。同时也包括对我这一个月我教学工作的一个评价。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同时也在技巧、技法的教学上跟老师适时的进行沟通。我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因此,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从“静”转变为“动”了,高师的古筝教学才会取得成效。

总之,高师的古筝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明确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从古筝教学的特点出发,尊重古筝教学的规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高师的古筝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站稳讲台,立足社会。

参考文献:

[1]马欢.关于高校师范专业古筝教学思路拓展问题的探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3

上述两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办学者往往混淆了这两种模式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很多问题。

1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混淆了两种教学模式

这一弊端主要存在于高师古筝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师古筝教学一味向音乐学院看齐、攀比。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经验。但其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目标中的单一能力培养,是与其培养登台的专业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这种实现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随意引用于高教音乐教学模式,将有悖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1.2忽视集体协作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自身拥有交稿的个人演奏水平,但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随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3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1.4教学取舍方面因小失大

我国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象。

1.5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模式中),诸如:用左手来体现古筝独特的韵味、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乐感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许多学生甚至缺乏古筝教案的编写能力,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这些损失,并非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弥补回来的。

2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古筝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清办学模式究竟是属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还是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只有搞清这一前提。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各种音乐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力求做的个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重点培养。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则以音乐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为主。充分了解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培养他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原则、古筝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古筝理解音乐,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实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同点,简单可以说成一个是对“马”的教学,另外一个是对“伯乐”的教学。两者存在质的不同。

2.2更新教学观念

一种欢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二是有兴趣;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具体比如说可以从下面论证专业教学一定要学有所成。实际不一定。有些是兴奋和爱好。有些是从挣钱的角度让学生一年只学两三首,让什么学生都去学。国外举是第一,国内攀比。使学生考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入学的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就是入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古筝教学,许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过去学习的。

许多人觉得既然学一门艺术就应该精通,其实则不然,古筝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人只是想接触古筝,纯粹只是为了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古筝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兴趣为主,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很专业的东西可以尽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对于那些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一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有一类学生是专门搞古筝,尤其是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则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全面的进行古筝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古筝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识全部系统的传授给他们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重点发挥培养优势。由继承到创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课程比重

高师音乐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把古筝曲演奏得音准干净、节奏正确、速度飞快,但不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把课程改革提到文化层面来认识,只有把古筝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们获得最佳的理解。可见增加相关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跨学科选修课。

2.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筝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要根据两个原则:要在整合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个课程模块相互联系,二是保持原来的相对独立。

第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乐理与识谱课。乐理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识谱含视唱与练耳:视唱是在乐理基础上的唱谱技能训练;练耳也是在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训练。将这三项内容进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4

她柔美的样貌往往会让人忽略她的能量:6岁时只身离家先后赴上海、成都、北京求学古筝,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父母的羽翼下;9岁时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录取,全国仅有的两个名额因为她的优秀而被空占一个;二十四五岁时先后荣获国际、国内两大古筝专业大赛第一名,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个双料冠军;未及而立创办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

在日趋现实的当今社会,袁莎的成功充满启示。她并非音乐世家出身,艺术之路上也没有所谓的传奇际遇,她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出于自身的天赋、对古筝的热爱和个人的勤奋努力。因此,美好的袁莎独具力量,走近她,不仅可以感悟“独立成长”的丰富意义,而且还能读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师者人格。

袁莎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此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十余年间,一直潜心专修古筝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3年分别获两大国际及国内古筝专业大赛冠军。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形象大使及常务理事、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国民乐艺术团团长。培养古筝人才近千人,在海内外举办专场古筝音乐会及讲座近百场。出版教材及光盘数十套。曾代表国家出访30多个国家进行民族音乐交流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百期古筝讲座,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及古筝界的好评。

柔而不弱的独立少年

“如果,一朵白云不知飘向哪里,那就去我的家乡吧,那里有小朋友甜甜的微笑,那里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天上的白云呀,如果你飘到我的家乡,那么,请你帮我带回一些家乡的甜美与温暖。”--这是袁莎9岁的学生央央在考中央音乐学院时写的诗,当读起这首诗时,袁莎的眼里漾起了泪花,她说:“因为,这也是我的童年。”

1977年,袁莎出生于浙江天台一个没有音乐背景的普通工人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的教育理念包含了远见和魄力,是一种大爱。”如今回想,她对父母只有感恩,因为与艺术毫不相干的父母正是凭着因材施教、爱孩子就要让她独立的可贵理念,倾尽全力,先后将具有音乐天赋的女儿们引入了艺术殿堂。

早在四五岁时,袁莎的早慧就已露出端倪。那时袁爸爸买回一架玩具电子琴,小袁莎在没有任何人教导的情况下竟能将听过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弹出来。细心的父亲发现了女儿的特长,但没有盲目给女儿做选择,而是将她带到了乐器店。当看到女儿对古筝的流连不已,袁爸爸心里也有了主意。紧接着,他又费尽周折地给袁莎找到一位远在上海的古筝老师,因为他认为,女儿要想有出息,必须要走出去求良师。“我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在30年前,在浙江天台这样一个小地方,他能坚决地把6岁的我送出去求学,这样的家长,你现在到天台也很难找得到。”

选对一条人生道路不易,可路上的跋涉更艰难。袁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小袁莎经常一个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上海从师习筝。为省钱,学琴后期她甚至改坐货运车,她至今仍然记得那些在路上的经历。

“那时坐的是装满货物的卡车,我和很多工人叔叔们挤在一起,车走山路晃得厉害,加上排气管散出的浓烈汽油味儿,常常让我想呕吐。”过关卡时更凶险,她常常要被一件军大衣罩住,以防被警察抓住罚款。“爸爸托了人情才让我搭上货车,我知道这实际上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每次不论被憋得多难受,都极力忍着。”但当这个6岁的坚强女孩回到家,妈妈却被吓得流泪了,因为只一天工夫,女儿居然就瘦了一大圈。

袁莎的坚忍很快得到回报。9岁那年,她因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都考得了第一名,同时被两家学院录取,一时间,袁家陷入幸福的烦恼中。“我爸爸当时真的太难抉择了。因为对于我们浙江人来说,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很理想了,但北京也很令人向往,而两个学校都只有一个名额,我去了任何一个,另外一个就空缺了。”当时两家院校因了解到袁莎也报考了对方,纷纷给袁爸爸打电话极力争取,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压力。“最后我爸爸把心一横,说就听天由命吧,于是向空抛硬币,抛了三次都是国徽一面落地,于是我就来到了北京。”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的孩子年龄都很小,很多家长放心不下,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以便照顾。而袁莎是当年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读的特立独行的孩子,非但没有家长陪读,父母一年到头来北京也没有几次。“父母的这种放手促成了我的独立、自律,也让我体验到人生先苦后甜的过程。”

1989年“”时期,北京形势很紧张,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给每位家长都发了接孩子的通知,袁莎的父母情急之中托付一位浙江籍同学的父亲,央请他将袁莎带到上海,再发电报给袁爸爸到上海接。没想到火车里人太多太混乱,袁莎和同学的父亲被挤散了。突况下,举目无亲且身无分文的袁莎并没有哭,而是忍着饿坐在火车的盥洗室里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听到了久违的乡音——有人在用天台话交谈。聪明的她顿时像抓了根救命的稻草,凑过去搭话。于是,伶俐懂事的小袁莎很快被几位民工老乡接纳,并在他们的一路照顾下平安回到了家。

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的袁莎开始利用每周末的一天教学,以自己的劳动所得负担起生活、学习的开销,甚至还有盈余购买一面面心爱的古筝,实现了全面的独立、自立。略有空闲,她还会构思自己的“宏图大业”——出一张古筝教学光盘,开一个古筝学校……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一路被保送至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被留校任教,袁莎的脚步日益铿锵,实力与信心亦百炼成钢,只是当这一切展现在古筝琴弦上时,又被她演化成荡气回肠的绕指柔,打动每一位听众,甚至乐坛大师们。

凭音乐打动乐坛大师

袁莎刚上初中时,曾在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比赛,她回忆道:“当年那场比赛给我的奖项不是很公平,作为评委之一的何占豪老师非常生气,他公开表示对我的支持,并预言说‘十年以后这将是古筝界最优秀的一个人才。’”当年的袁莎特别感激何老师的爱才之心,两人也因此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她向何老师委约作品,何老师创作出古筝与钢琴合作的《临安遗恨》、古筝和交响乐合作的《梁祝》等后来成为时代新经典的佳作。“这些都是如今我们这个领域里非常受欢迎的曲目,它们使古筝步入与时代接轨的新阶段,我特别感激何老师的创作。并且,通过何老师的这些作品,我开始了解古筝传统曲目之外的世界,何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后来,只要她一演出,何老师都会亲自来为其指挥,袁莎为此始终感恩不已。“前不久他还和我开玩笑,说你看我当年的预言一点都没有错。”

1998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小天才艺术团成员代表的袁莎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音乐厅参加赈灾义演,与钢琴大师刘诗昆同台表演。一曲“高山流水”奏罢,刘诗昆感慨到:真不像这么年轻的人弹的,听起来很成熟。他对袁莎表示,没想到古筝已经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对古筝的印象就是《战台风》那种很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当他听到我从传统乐曲弹到《临安遗恨》,他觉得古筝不得了了。他当时也说了一个预言:古筝将是民族乐器里发展得最好的一种,就靠你们把它的魅力发挥出来。”大师的鼓励让彼时才二十出头的袁莎非常振奋,因为在当年,古筝尚属冷门。

2001年,袁莎和同习古筝的妹妹袁莉准备举办一场名为“蕉窗夜雨”的古筝经典演奏音乐会,刘诗昆闻之后,欣然表示要为她们的《临安遗恨》演奏钢琴部分。忆起这一段往事,袁莎忍不住微笑,她说:“刘诗昆老师当时特别‘专横’,他说钢琴我来给你们弹,我就是要扶持新人。”有了刘诗昆的钢琴,袁莎和袁莉的《临安遗恨》几近“绝响”。在这一曲中,钢琴不只是古筝的伴奏,更是古筝的知音,二者相互倾诉,以音乐酬和,共同完成了一场民乐与西洋乐器的精彩对话。

在这场“琴筝和”结束后不久,袁莎面临着她职业生涯中一场非常关键的比赛: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我当时非常苦恼,因为没有合适的自选曲目,而这对每一个参赛者非常重要。”虽然已将《临安遗恨》这样的大作品演绎得极其娴熟动人,但因怕听众习以为常,袁莎还是希望以新作品参赛。“我准备了很多新作品,但刘老师知道后都给否决了。他对我说,这些新作品的水准还欠积淀,与《临安遗恨》这种既包含了古筝的传统文化内涵、韵味、技艺,又融入了创新技法的经典创作没法比。他鼓励我就以《临安遗恨》参赛。”袁莎坦言,当年如果没有刘诗昆的分析与鼓励,她不会有勇气用一部现成的作品去参赛,而刘诗昆也为此帮她把曲中的钢琴部分做了提升。最终,袁莎取得了这次大赛青年专业组的第一名。“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转折点。虽然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都要感谢,但最感谢的是刘诗昆老师。因为他是站在一个艺术大师的宏观高度,非常客观地看待我们古筝的作品,他对我的建议非常准确。”次年8月,袁莎再获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至此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位双料冠军。

2006年,袁莎因帮妹妹救场而与谭盾相识,谭盾极其欣赏袁氏姐妹的古筝造诣,将她们推向国际舞台。“他当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签约一年,于是邀请我们去那里演出,为我们姊妹做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袁莎不仅和瑞典当地的长笛合作演奏了一曲《谭湘子》,还为西方听众演奏了《蕉窗夜雨》等中国传统曲目,令他们领略到中国民乐的魅力。而除了演出前的策划筹备,谭盾在演出当晚还帮忙兼任打击乐部分,对袁氏姐妹全力支持。“演出结束后,谭老师也对我们表达了对古筝的重新认识,这是最令我们欣慰和感恩的部分。离开时,我们把其中一面古筝赠送给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我想这将会是对中国民乐很好的宣传。”

当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外部阅历日渐深厚丰富之后,特别是与这些乐坛导师的交流合作增多之后,袁莎的视野、疆域不断提升、拓展,她不再仅满足于完善自己,而将眼光投向整个行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育人、兴业等更有意义的领域。

“袁莎的音乐想象和精美的演奏技巧当属我国最杰出的和最优秀的音乐家行列,我一直是她最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她对学生们的深爱和严格的执教风范深得音乐教育界的尊敬。她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名优秀传承者。”这是谭盾对音乐家袁莎与师者袁莎的综合评价。

感恩是她的口头语,也是灿烂笑容的源泉

将浑厚的情感蕴于指尖,流淌于琴弦,是袁莎演奏的最动人之处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奏,令西方观众领略中国古筝的魅力

创办中国古筝学院

“真希望每一个人中国人都能像我一样了解与热爱古筝!”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2005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袁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终遂高中时的梦想。

回想起十几年前刘诗昆老师的预言,袁莎笑言事实果然和刘老师判断的一样。“这十几年来,古筝的确发展得越来越好,从冷门变繁荣,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爆发式发展。”话说到这儿,她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但在这种繁荣之下,我发现实际上它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后果将会很严重。”

袁莎口中的问题是指当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人数越来越激增,很多教学中的不规范纷纷浮现。“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讲座,也遇到很多各地来京求教的学生,于是有机会特别深刻地看到这些问题,了解到很多地方上的古筝老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跟一张碟片学学就开班授课。”袁莎说,虽然从某种角度讲这些现象也能说明古筝的繁荣,但它的负面问题很严重。因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存在理念、技法上的瓶颈,到一定程度后必定无法再提升,有些还可能根本学不下去甚至放弃。“当业余爱好者们带着一腔热血来学习,最后因这样那样的障碍不得不放弃,或者有可能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了这门乐器,长此以往,对古筝的发展必定会造成阻碍。”

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活动,为古筝爱好者答疑解惑

于是,在身为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本着精英教育的同时,袁莎以中国古筝学院为阵地,另一手抓民间普及教育。“以前常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就算外地有学生能找到我,但还有那么多找不到我的,而我去外地做讲座每场也不过两三个小时,怎么能解决全国各地这么多这么普遍的问题?直到机缘巧合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这所古筝学院,我才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越来越好的被解决。”

从2005年至今,中国古筝学院以规范和普及为己任,以各地古筝教师及古筝爱好者为教学对象,培养了几千名学生,发展步入正轨。每一年,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都是袁莎的重要职责。“我们就是从最基层的老师开始,从理念到技法,规范我们的古筝教学。即使一个学生只学到7级、9级,只学一首《渔舟唱晚》,我们都要让他接受最专业的传授。只有这样,当他回到当地才能再传规范。不能误人子弟,不能在教学中出现方法问题是我们教育每个学生的‘老生常谈’。”

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筝乐重奏作品演奏会,观众反响热烈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专业古筝教学 小学 素质教育

一、意境催生素质教育

小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环境较为单纯,其素质教育应从音乐这样具有典型性的主要美育教学内容展开。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它能引导小学生感触和体验音乐的美妙意境,也能帮助小学生乐于接受专业古筝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古筝的意境美教学应紧贴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规划和开展。首先让小学生欣赏简单的、恬美的乐曲,如《彩云追月》,让学生闭上眼睛缓缓地感受纯净的古筝乐曲的恬静之美,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学生不仅联想起一个个夏夜里透彻晴朗的星空,以及星空下轻薄飘渺的云彩和如水般晶莹的月亮,云彩在似有似无的微风中随着月亮游荡嬉戏,为静谧的夜晚平添了一丝丝灵动的气息。紧接着,让学生欣赏另一相似乐曲——《月儿高》,此曲静谧优雅中更添清丽,一声声的拨弦声犹如海涛层层涌来,忽而浩瀚,忽而婉转,忽而轻细,让孩子们恍如随着一阵轻风飘过浩瀚的大海,与天上的月儿一起窥见广袤的原野、闪烁的繁星、灯光微微的阁楼、缓缓流动的小溪,仿佛从月亮的视角重新观察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如此,孩子们在简单的乐曲声中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筝乐曲对大自然、生活之美的表现力,不知不觉萌发了对古筝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色与韵律教学

如果说古筝乐曲意境教学能引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及音乐之美的体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与自然,想要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那么古筝音色及韵律的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途径。

(一)音色教学

音色教学是古筝表演技法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色彩的感知力与表现力,还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详细向学生讲解不同古筝乐器本身音色差别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乐曲由简入繁的播放及亲身示范让学生感知不同演奏方法的音色差异,逐渐学习根据乐曲意境、情感及曲调的特点辨识、表现、评价不同演奏中的音色之美,尤其体悟到古筝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独特的音色之美。在学生基本掌握古筝音色的辨识、表现、评价技巧之后,引导学生欣赏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的乐曲,结合亲身示范为学生细细讲解巧妙的音色变换对整个乐曲格调、情感表达的影响,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基本弹奏音色、根据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及情感表达方式娴熟运用音色的变化,最终能够稳定地将基本音色与包含情感的变化音色完美结合,不断提升古筝弹奏的技巧,学会用心体悟、巧妙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会将统一的基础学习融入基础音色的演奏中、将自我心灵感悟融入变化音色的运用之中。

(二)韵律教学

韵律教学是任何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在音色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古筝教学中的“韵”是指乐音的“音头”、“音颈”、“音腹”、“音尾”等细微部分教学,此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学会韵与声的表达、协调技巧与思想,右手拨弦而发声,左手按抑而是美化弦音并巧妙生韵,使弦音不绝如缕。在学习拨弦、按抑的基础上,学习“刮”的手法,达到装饰、美化乐曲及丰富乐曲旋律的目的。

音色与韵律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主人翁的共同交流意识与自主学习观念,在交流及学习中提升学习主动性、发展美的感受与表达力,锻炼特长、学习能力、感受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三、情感教学的过渡

古筝教学最终必然过渡至情感体悟与表达之上,唯有准确地把握情感,才能真正驾驭乐器、将乐曲演奏至艺术的巅峰。而学生在学习将情感融入古筝表演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体悟到了音乐欣赏与表演的真谛,将古筝的学习、练习与表演从简单的技艺层面上升至精神高度、艺术的层次。

在古筝情感教学中,可适当选取层次稍高、稍微复杂的乐曲,如《临安遗恨》,在乐曲欣赏与学习之前,首先通过《满江红》为学生讲述岳飞囚于临安、刑场赴死时的无奈、牵挂、悲愤、绝望,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亲自示范演奏,巧妙点拨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地、有目的地将情感融于古筝演奏中,练习颤音等的处理方法,逐渐学会通过乐曲表达内心所思所想。

四、结语

古筝的表演与学习始于所感,行于音色、韵律,发呼于情,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乐曲欣赏引发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音乐的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音色的教学与韵律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熟悉音色、旋律的辨识之后,掌握韵律的表演方式,并最终融情感于学习及表演之中。可见,层次分明的古筝教学不仅能塑造特长、增加学生课余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试论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大众文艺,2011,(22):227.

[2]李旭.浅谈古筝普及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18-218.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古筝艺术;发展;创新

0 引言

古筝的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筝,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流传,距今已有近3000年。古筝是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古筝艺术在与各地的民间音乐形式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各地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筝流派。这些流派在演奏技法、艺术风格和记谱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充分显示了古筝艺术的丰富性。我国古筝艺术发展繁荣,涌现了山东筝、河南筝等流派,他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独立存在;既相互借鉴,又不失各自独立的风格。

1 古筝艺术的发展回顾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筝最早起源于筑,到了汉代逐渐演变成一件与瑟相似的乐器。目前所知关于古筝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史记・李斯烈传》中《李斯谏逐客书》的一段话:“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骸,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古筝在秦国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最为流行,因而也有“秦筝”这一别称。汉晋时期古筝开始设有十二弦,主要采用的是大食两指的原始的弹奏技法。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唐朝时为十三弦,明清为十五或十六弦,然而弹奏技法却并没有较大的变动。发展到20世纪,古筝增至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等多种形式,弹奏技法也有诸多创新,也形成了诸多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之态。

1.1 20世纪50年代

我国著名的古筝教育家曹正于1950年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设立了古筝专业,此后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开始相继设立古筝专业。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20世纪60年代

经过50年代前人的辛苦耕耘,在这一时期高校培养的古筝毕业生开始走向社会。他们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外音乐文化,综合各派筝艺的优点,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新一代古筝演奏家把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筝创作和技巧表现。以王昌元为代表,出现了《战台风》这一优秀筝曲,它运用了大力度的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高难度技巧,刻划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惊天壮举,使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势磅礴、坚定有力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他们积极的从事演奏活动,从此古筝艺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民间。

1.3 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古筝创作开始注重音乐内涵,以深层次地刻画内心细腻情感为表现内容。如周延甲的《秦桑曲》曾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比赛创作一等奖,曲云的《香山射鼓》曾获香港亚洲音乐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他们借古筝韵味这一特点,表达人物内在的感情,使古筝艺术更加意境而富有内涵。

1.4 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古筝教育进入普及阶段。50年代全国筝人不过千人,时过半个世纪,学筝人数已有几十万人。业余学筝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出现了全国性的古筝考级,用以检验个人的学筝水平。并且,全国各地的筝艺社团、古筝交流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为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5 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古筝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筝曲创作和演奏技法繁荣发展,新作品层出不穷。如《黔中赋》《幻想曲》《箜篌引》等,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相互影响,古筝的演奏技法也呈现多样化,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变革。1993年的“中国古筝、潮乐艺术研讨会”,全国筝界名家海外华侨及港台地区的筝人等大都应邀出席,对扩大对外交流,把古筝推向世界有着特殊的意义。

古筝艺术在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火如荼的古筝普及教育,各种学术会议、期刊、学术专著都对古筝的演奏技法、教育课程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古筝虽然是门古老的艺术,却散发了现代的活力。古筝艺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恰如一曲交响奏鸣曲的展开部在辉煌的高潮中持续发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古筝艺术的精髓,还要积极开拓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2 古筝艺术的创新之路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发扬传统和锐意创新是繁荣古筝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蕴含着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认识,也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的方法。所以古筝艺术的创新一定要基于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之上,把握好“法古”和“变金”的尺度,才能为古筝艺术添注新的活力。

2.1 古筝曲目创作的创新

传统筝曲创作的宝贵经验我们要认真汲取,沿着这些优秀传统,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首先是从思想内容上,古筝曲不应该只是有着一种情感或题材,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表现民俗风情、山川风光。处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争取创作应该积极塑造新时代、新人物的音乐形象,例如抗洪救灾等均可以作为题材来创作筝曲,起到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

同时,还应该注重运用新时代的器乐结合或改编来使古筝曲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例如,采用民歌、曲艺、戏曲音乐及艺术歌曲等来改编筝曲,也是对传统筝乐的一种再创造。这些新编的歌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能够更加反映新时代的生活现实。

2.2 古筝演奏表现的创新

出色的古筝演奏在传达古筝艺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筝演奏作为“二度创作者”,要适应多元化时代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形成了艺术元素多元化的创新态势与创新模式。例如,“国乐天骄”乐团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合作演奏的《浏阳河》《献给爱丽丝》等中外名曲,就结合了中西音乐元素,达到珠联璧合之境。

从演奏技法来看,在现代创作筝曲中,要改进快速指序技法,促进五个手指的平衡发展与运用,同时也要注意左右手技法平衡发展,如轮抹、三勾轮抹、轮撮、双手柱外刮奏等双手配合技法。

2.3 古筝艺术教学的创新

创新古筝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真正从实践入手系统研究古筝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重视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使教学与学生真正的需求相吻合。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就是一个范例。为了弘扬古筝文化,她埋头于教学和演出,培养了大批古筝爱好者,把弹奏和讲解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讲述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乐曲的含义,真正爱上这一艺术形式。除此之外,国家对古筝艺术的重视,增加在古筝教育中师资、教学设备方面投入,也是发展的硬件支持。

3 结语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国际乐坛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古筝艺术正蓬勃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下苦功夫,继承发扬传统古筝艺术的精髓,勇于创新,发挥群体优势,那么古筝艺术必将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古老的躯壳下燃烧出新时代的熊熊火焰。

参考文献:

[1] 吕婷婷.古筝艺术创新论[J].艺术教育,2012(10).